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好理不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总结以往的经验,我认为一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抽象的数学计算不感兴趣,那么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抓了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创设一个与儿童生活实际相关的情景,以比较现实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计算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以看图列示计算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再想一想用算式怎样来表示,接着列式计算;最后还要学生反过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我一直以看图列示计算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再想一想用算式怎样来表示,接着列式计算;最后还要学生反过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都表示谁?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更可喜的是学生因为理解了算式的意义,在计算时,正确率明显得以提高,很少出现以往看错符号,看错数字的现象了!现在大部分孩子对列“一图四式”都能做到又快又准的列出。
如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教材还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两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两式”,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用两道不同的算式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虽然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的位置不同,但得数相同,从而体会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2、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1 8+2+3 8+2+5
8+2+2 8+2+4 8+2+6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 )=13 7+( )=15
13—7= 15—7=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我觉得练习的有效与否,更要突出一个“巧”字”。既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又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3、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检验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验算的教学,让学生针对一道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在切实掌握检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运用该方法去判断相类似的题的答案的正确性。当然,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数字和数学符号写清楚,写端正,在完成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等。对于这种习惯应该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
【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04-27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04-27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通用20篇)09-26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10-08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04-28
「原创」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04-29
数学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09-10
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