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设计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预设不足,对学生的把握不够全面,缺乏教学经验,害怕学生说不好,做不好,整节课都死死把控在自己手上,在教学设计之初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的,整体结构还算完成,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执行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新授课时间过短,学生练习部分,动手操作时间预留时间过长。课堂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改善。
(二)教学过程发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多边形名称与边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没有让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充分讨论,而是在讲解后自己总结,这样学生对多边形与边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在课后练习题1中,对正方形(长方形)是不是属于四边形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课堂预设和教育机智把控不足,当在操作练习活动第4题中,第(1)小问如何将一个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王欣怡同学剪了两刀,剪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凹四边形,由于提前没有预设到,当出现这种情况后,教学经验不足,课堂学应变能力有限,对这种情况予以了否定,随后在课堂上做了限制,要求只剪一刀。剪出来的图形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凸四边形。这样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存在问题的反思
1、教学内容在时间分配不合理,在授新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了限制,而在动手操作阶段,花费的时间太长以至于课堂纪律中后期有点乱。
2、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出现了几次口误。导致课堂语言不够顺畅,导致上课紧张。
(四)改进措施加班
1、仔细研读教材,了解班级学生具体情况,上课前的预设要充足。
2、把控好课堂节奏,新授课时间要合理,把新知识点讲透。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大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去不断总结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同时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护。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2
多边形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等内容,其中,按角和边分类的方法是重点。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一、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伊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用剪刀剪一个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有“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椅子,让长方形不变形,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三角形的分类既作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实验方法,分小组完成。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三角形,观察记录每个三角形角的情况,进而将三角形按角分三类。再让学生比较三类三角形的异同点,使教学向深层次推进,促进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特性去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四、不足之处
板单元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忽略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来自于学生的评价其效果更易于使学生接受。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只是学生借助帮助的“其他人”之一。这相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之道,给了我们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认为:“孩子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师角色。新课程改革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在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点中,求得新的发现。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正好体现了“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的新理念。但同时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能采用吗?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地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因此,我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化,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在本节课本人极力地在引导学生,让学生来发现、归纳和总结规律,这样在课堂上就要让出较多的时间、较多的空间,一个结论若由教师“给”只需用1分钟,而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取”的时间就可能是其数倍,甚至几十倍。这将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长期这样就将影响到整个教学进度,象这样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能采用吗?
(2)教师能忙乎过来吗?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的焦点放在所有的学生身上,善待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帮助、引导回答错误的学生,关注没有参与的学生的想法。但在我们郑韩路小学,在这种大班额的情况下,我们能忙得过来吗?我们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自己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吗?我们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新知吗?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上了一节教研课《认识多边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通过数边的条数判断多边形的方法。我一开始定的目标有4条:
1.能回忆起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认识边。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四边形,能作出正确判断。
3.通过自主分类,认识五边形、六边形,知道多边形的命名方法。
4.参与图形的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在周五那天组里面一商量就把第4条改了,因为学习了崔教授“有效教学”讲座后就觉得第4条太空洞了,没有可评价性。改了后的第4条是这样的:通过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等操作活动,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图形间的相互转化。课后想一想,其实所谓“图形间的相互转化”就是“图形的变换”,或许那样更确切。
针对4个目标我设计了3个板块,因为觉得目标1和目标2在教学时比较难分开。第一板块认识边和认识四边形,第二板块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知道多边形命名方法,第三板块就是巩固练习。整节课上下来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就是感觉许多细节之处处理的比较粗糙。就象旅游,有的人是慢慢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而有的人只管拍照留影,表示到此一游,匆匆而过,根本没有驻足片刻。而我今天的课就属于第二种。
1.急
学生急,当老师出示题目要求后,他们就急着动手操作,其实有的人根本没有搞清到底要我们做些什么,以至于错误百出。老师急,每次交流时,学生说是几边形就是几边形,根本没有全班一起来数一数,因为有些反映慢的学生只是听反映快的人喊出来就跟着喊了,其实自己一点都不知道;当有的学生说不出来时,老师就自己全部说出来了,没有请其他学生再来说说,其实学生讲的`可能要比老师好;在用小棒搭五边形时,其实可以让学生用许多根小棒来搭,让他们多次尝试,那样一来水到渠成的理解“至少”,而我怕时间不够就直接要求学生至少用几根小棒,那样的话学生会不能真正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
2.拢
上课一般都是预设好的,会出现许多种情况老师都会有所准备,当然有些是无法预设的,那就需要足够多的教学机智。因为是教研课,我怕顺着学生的思路就不能按着我之前的设计去进行课,更准确的说是怕找不到契机转到我的设计上。因此在学生还没有认识多边形却已经能说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名字时,我就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生成出一些精彩。当然我还有一种想法是:毕竟大多数的学生是还不知道的,我要为了班里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所以我一直没敢放手,一直是牵着学生,使他们聚拢在我的设计里。
我想我还是太不自信了,缺乏勇敢尝试的精神;我还是思考的太少了,还应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总之,要上好一节课,还要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就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准备了一辈子。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让学生认识多边形,知道通过数数边的条数可以判断是几边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平面图形打下基础。针对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动的特点,我没有按着现有的教案既定程序去教学,而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认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考虑到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和预设,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交流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发现创造的教学模式中愉快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多边形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我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 一进课堂,我并展示图形王国的画面,创设去图形王国游玩的邀请这一情境,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找出图形王国里自己认识的图形的同时也发现了新图形,为自主探索新知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在认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认知冲突,达到学习目的,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去体验、探索、思考。每个学生都是一副生动的画卷,他们的认知背景、智力水平、思维特点都存在着差异。在本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将学生四人一组,异质搭配。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在教学中,我只是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探索,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愉快地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地合作交流能力。让他们享受自主的快乐。通过交流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表述见解,学会了优势互补,学会了倾听,更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
3、动手实践,创造数学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关键点在组织各种操作性的活动上,如摸一摸、数一数、折一折、分一分、猜一猜、剪一剪、找一找、拼一拼等,使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图形间的联系,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或问题,如用一张纸折出五边形,可以先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纸要求折出一个五边形,再如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发现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五边形,也有可能是四边形或三角形,就会被图形的多边多幻所吸引。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自主的、主动的创造“自己的数学”的过程。
4、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在系列活动三即“想想做做5” 中出现了问题。题目是这样的: “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巡视时我发现学生们分四边形时出现的各种不符题意的答案,我立即引导学生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解题方法,为学生分五边形和六边形打基础,降低解题的复杂性和错误率,进而享受跳一跳、够得到的成功体验。
其实对于这道题的处理,关键是抓住两点。首先,我们重点辅导第一个四边形,抓住学生们的错误答案来让他们明白:题目要求是分的三角形最少,要分得少就不能把线画交叉这一个知识点,为后面分五边形打下基础。然后,在分五边形时,我们可以抓住有的学生画了一条线分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这一情况,让学生明白题目要求是都分成三角形,而现在还没有完成,这时可以用分四边形的分法来继续完成分的活动。并且,通过分四边形和五边形可以总结出方法“分的时候可以从一个顶点开始,每次分出一个三角形,就能使分到的三角形个数最少”,为后面继续分六边形打下伏笔,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串起来。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笔很丰富的资源,作为教师,应很好的加以利用,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解决一道题目,得到一道题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学生能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指准备好教学用具,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反应,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想好应对的办法。教学机智是应该具备,但防范于未然更能帮助我们掌握好课堂。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6
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研讨课后,感出颇深。她对教学内容挖掘很深,教材把握很准。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简洁的展示给学生,使我们耳目一新。从中我认为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
课件首先以校门前优美的花朵作为引入,通过问题提出,推导,运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得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开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图案中隐含着巧妙的变化和适时的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
课件从多方面说明多边形外角和360度。以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而得到多边形。利用课件展示一系列具有很强规律性的等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猜想能力。从而,渗透解决“中考题”中“归纳猜想题目”的思想方法;课件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把学生引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及时的突破难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思想。
在练习题的设置上很有梯度,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是否存在一个,外角都等于相邻内角的六分之一”的问题中,有很多同学都在用180度去除7,而除不尽的时候,都在为得不到整数边而认为不存在的时候,范宇老师却从外角和等于内角和的六分之一的角度,给予学生一种简便方法。
范宇老师轻松幽默的教学风格我很喜欢。说明了她语言基本功很强,而且很有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肯定表扬及时,从而激发课堂气氛。
总之,这节课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总是围绕学生展开。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通过“回忆整理——构建网络——综合应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实践等,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清旧知识、练习巩固并拓展提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探究“转化”思想。
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生活实景与虚拟动画相结合,通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动态画面,以新颖的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通过综合练习,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的练习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于题目的思维含量,而不在于盲目地为练习而练习。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好胜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一阶段的练习都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而且把这三个情境以“游玩数学乐园”为主线贯穿起来,其目的是:利用生动的'故事情节,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消减学生的疲惫心理,从而改善了复习课堂的结构;有效构建知识网络。
三、利用分享练习,促进思维拓展。
利用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网络形成之后,及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想象、研讨,进一步理解各个图形之间、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8
在上个星期,我听了七年级(下)第七章 《多边形》这一堂课,内容为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在听课之前,我对这一堂课进行研究和设计。我考虑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合作探究多边形对角线条数,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几何图形探究方法。力主体现“自主学习、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知识,来引入多边形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的内容,然后完成自学检查;第二部分分小组探究多边形对角线条数,这部分是本次课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当堂测评。其中第二部分是一个难点,我设计流程如下: 用统计数据的方式探究 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多边形边数n 4 5 6 7 8 … ,然后,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
(1)小组合作:画图找一找,并填好表格的内容。
(2)猜想: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你是怎么想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3)应用:
①十八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
②若一个多边形有35条对角线,那么它是什么边形?
然而,在实际听课时,老师给了我很多启示。他将课堂分成四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评讲作业;第二部分:以三角形为基础引入多边形的概念;第三部分:探索 n边形的`对角线和内角和;第四部分:认识正多边形。在这堂课里面,老师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入手,认识多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图形,加强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并注重细节和总结,“n边形有n个顶点,n个内角,2n个外角,n条边,?条对角线”。在总结的同时,也引出了下个问题
“探索 n边形的对角线”,如此一环扣一环,许多学生情绪很高,积极操作。在这个探索问题上,老师细分知识点和联系的方法,分类统计:边数、一个顶点发出的对角线、三角形个数、内角和,从而探索 n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由浅入深,一层一层探索,让学生感觉到n与数字的联系,证明出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经过对比,我刚才的教学设计就显得不合理了,没能将知识细分探索,笼统统计对角线的数量,这样学生会感到困难,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下课后,我认真作了反思:
合作探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明白了和他人怎样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要想使用好自主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还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巧。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目的、方向明确的探究步骤,充分估计探究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障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组织引导和巡视力度。
每节课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关键在于教师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互动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9
本节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认清多边形的各个元素。通过对教材的顺序转变,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多边形的对角线方面上,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尤其是多边形一共有多少条,此种规律学生不易得出。
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三角形类比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在对角线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探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线的规律,并让其观察分成三角形个数的规律;进而才进行探究对角线的总条线。
这节课通过合作学习,探索任意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正好体现了“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的新理念。但同时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能采用吗?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地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因此,我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化,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在本节课本人极力地在引导学生,让学生来发现、归纳和总结规律,这样在课堂上就要让出较多的时间、较多的空间,一个结论若由教师“给”只需用1分钟,而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取”的`时间就可能是其数倍,甚至几十倍。这将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长期这样就将影响到整个教学进度,象这样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能采用吗?
(2)教师能忙乎过来吗?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的焦点放在所有的学生身上,善待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帮助、引导回答错误的学生,关注没有参与的学生的想法。但在农村、在基础较差的班级,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我们能忙得过来吗?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10
“相似”这一章所研究的问题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本节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出发,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其中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 本课设计从兴趣入手,抓住学生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足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差错或疑惑,教师不包办,让学生自己发现、纠正和解释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会了判断两图形是否相似,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特征,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过程,在思维能力,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方面获得充分发展。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本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会观察、发现、归纳等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三角板和量角器去度量探究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探讨,认真挖掘,并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相似图形”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学过程中以数学知识发生为依托,设计数学情境。从欣赏三幅相似图片入手创设问题情境,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对“相似图形”的有意注意。以题型变换为手段,设计数学情境。围绕知识点,在本课学生训练的题型中,有填空、选择、开放题,形式有别,知识相通,避免了训练的单调。借助多媒体。根据本课内容特点,运用色彩斑斓的图片展示及形象生动的小动画,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的乏味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
本节课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抽问和练习抽查等。教学中随时观察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表现,如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情感的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如对学习内容的思维反应是否积极;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练习的正确率等等。为了使评价更有效,不能只按少数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应注意收集不同信息。通过收集的信息,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及时的矫正和评说,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作适当的调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11
第五单元是《多边形》,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致。原因就是他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此时,他们的大脑好像被激活了一样,双手也变得那般灵活。整节课充满着无限生机。这样的课就这样持续着,包括学年的“一课三讲”,包括“区域教研”。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无论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三角形的面积教师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本来就很爱动手实践,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所发挥出来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很多同学都想出了三四种方法(剪拼法、拼组法、折叠法等)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图形----长方形,并能够加以有效的验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2、重视学生的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听了这几节课,教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学习效果也很显著。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12
这一节主要学习了正多边形和圆,正多边形和圆关系密切,主要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以及正多边形的.有关画法等。
课前先让学生预习学案,对于课本上正五边形的证明结合图形,明确了证明思路,然后让学生明确,这个结论对于任意的正多边形都成立。再一个通过了解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让学生会求一些量,比如给你一个正多边形,已知它的边长、周长、半径、边心距、面积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熟练求出其他各项。
这节课大部分学生掌握还好,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只是背过了一些概念,运用解题时有些吃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案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适合他们的题,让他们从做题中得到一些成就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另外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但是不够积极,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以后应多加训练。
总之,这节课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也存在很多不足,以后应积极查漏补缺,使之尽善尽美。
【《认识多边形》的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时间》的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0-04
认识多边形的教案设计10-10
大班数学认识多边形教案03-20
二年级数学《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09-30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反思08-17
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11-11
大班数学认识多边形教案4篇03-20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多边形》含反思(精选10篇)11-17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反思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