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 激疑导入
1. 引入。
出示数字娃娃3、0、4、8。
谈话:小朋友们,这里有四个数字娃娃,你能用其中的三个数字娃娃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吗?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学生试写,并组织交流。
2. 激疑。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如:
48 - 3 38 - 4 84 - 3
30 - 8 34 - 8 43 - 8
提问:你能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3. 揭题。
谈话: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我们已经学过?像30 - 8、34 - 8、43 - 8这样的算式你们会计算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通过两组算式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准了起点,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学30 - 8。
启发:我们先来看30 - 8这道算式,你会计算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学生试算后,同桌交流。
组织反馈:
(1) 指名演示摆法,边用小棒摆一摆,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
(2) 指名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过程,边拨算珠边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口述算理,形象地展现“退一作十”的过程,初步建构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34 - 8。
谈话:我们再来看一道题。(指34 - 8)34 - 8的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你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
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能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大家吗?(指名交流算法,教师逐一板书学生的计算过程。)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 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4根合起来是26根。(板书:34 - 10 = 24,10 - 8 = 2,24 + 2 = 26)
(2) 拆开1捆小棒和4根合在一起,是14根,先算14减8得6,再算20加6得26。(板书:14 - 8 = 6,20 + 6 = 26)
(3) 先算34减4得30,再算30减4得26。(板书:34 - 4 = 30,30 - 4 = 26)
(4) 先算34减10得24,再算24加2得26。(板书:34 - 10 = 24,24 + 2 = 26)
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引导:小朋友们都很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34 - 8的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能说一说你喜欢的方法的计算过程吗?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第二种算法。
小结:(略。)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化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34 - 8的结果,以促进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 应用拓展
1. 基础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对于24 - 9的计算,可以先算10 - 9 = 1,再算14 + 1 = 15;也可以先算14 - 9 = 5,再算10 + 5 = 15。
(2) “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练习,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从每组题中发现了什么,着重使学生体会算每组后三题,实际上都可以先算每组的第一题。
2. 对比练习。
按要求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 不退位减法:6□ - 4 35 - □
(2) 退位减法:6□ - 4 35 - □
3. 应用练习。
(1) “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列式、怎样算的?
(2)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4. 开放练习。
想一想,( )里能填几?
45 - ( ) = 3□
提问:括号里可以怎样填?为什么?
再问: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最小呢?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重点设计具有基础性、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认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 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总说明]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不能无视或低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心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探索30-8与34-8的退位减法之前,让学生用数字娃娃写算式并进行比较,既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认知基础,又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在新知教学结束之后,又通过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 关注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师对待这些不同的生命个体,应该做的是:(1)尊重。就计算方法的教学而言允许各种计算方法的存在,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2) 鼓励。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3)引导。在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和接受最基本的方法,自觉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地防止无价值的或思维含量低的方法的简单重复。
3.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数学学习最主要和最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数学问题本身。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通过挑战性的问题导入、形象化的直观操作、多样化的方法展示、应用性的问题解决等环节,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数学自身的价值。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04-25
一年级数学教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04-17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案04-24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04-28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案08-26
小学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01-09
二年级数学不退位减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