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3 10:00:2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6篇[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6篇[推荐]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幼儿在学习了溶解和密度的知识后,由于密度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幼儿不易理解,如何让简单的科学原理生动有趣,幼儿乐于探索呢?酸甜可口、颜色多彩的饮料一直深受幼儿喜爱,很多饮料它们的密度都不是一样的,能不能根据每种饮料密度的不同调出两层颜色的饮料,甚至更多层颜色的饮料,经过多次的调试,我成功了.调出的饮料不仅非常好看,而且一个杯子能品尝到几种味道的饮料。我想,如果以饮料为载体,引导幼儿探索液体密度的奥妙,一定能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探索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感知两种液体用同样的方法相配时:密度相同的'液体相混合,密度大的液体下沉,密度小的液体上浮。

  2、尝试调两层颜色的饮料,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积累:幼儿已掌握密度的相关知识。

  2、每组幼儿一张记录表、一盒彩笔、密度相同的蓝莓汁和西瓜汁各三杯,一小碗白糖,教师调好的两层颜色的饮料若干。

  3、场景:布置一个小小饮料吧。

  4、音乐:回家。

  活动过程:

  (一)观察调好的两层颜色的饮料,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师:咦!这里面藏着什么?(教师掀开藏着的饮料)哇,好漂亮,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

  师:它和我们平时喝的饮料有什么不一样?

  师:它是怎么调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二)实验操作感知:液体沉浮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1、教师介绍实验操作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次,把密度同样大的蓝莓汁沿着杯子边轻轻倒入到西瓜汁中,观察果汁的变化,并记录在记录表里。

  第二次,在蓝莓汁里加糖,使蓝莓汁达到饱和状态,再把蓝莓汁以同样方法倒入到西瓜汁,观察果汁的变化,并记录在记录表里。

  第三次,在西瓜汁里加糖,蓝莓汁里不加糖,观察果汁的变化,并记录在记录表里。

  2、指导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

  师:第一次实验你是怎么做的,你发了现什么?

  第二次实验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蓝莓汁会下沉?

  第三次实验你又是怎么做的,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一次为什么西瓜汁下沉?

  教师总结:通过三次实验结果对比得知:密度相同的饮料倒在一起混合了,密度不一样的饮料,密度大的重一些沉下去,密度小的轻一些浮上来。这样一个杯子里就会出现两层颜色的饮料。

  4、检查幼儿实验情况,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

  (三)进一步理解密度大的饮料沉下去,密度小的饮料浮上来的科学原理。

  师:老师也想试一试,看,我手上有一杯农夫果园和一杯椰果,能不能调出两层颜色的饮料(教师操作),哇,我调出来了,真漂亮。

  师:为什么农夫果园会沉到下面。

  师:如果老师想让浮上来的椰果沉下去,你有什么办法?

  教师总结:原来有很多饮料它们的密度都不是一样的,一个密度大、一个密度小,就能调出两层颜色的饮料。

  (四)幼儿游戏:《小小饮料吧》幼儿尝试调两层颜色的饮料,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通过游戏,复习已学过的'颜色:红、黄、绿,尝试认识紫、金黄色。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香梨、葡萄、桔子各一小袋,装于大口袋。

  2、红、黄、绿、紫、金黄色宝宝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欢迎圣诞老公公

  1、教师:小朋友看谁来啦?

  2、与圣诞老公公互相问好

  二、复习红、黄、绿,学习紫、金黄色

  1、圣诞老公公派发礼物

  引导幼儿复习已学习的颜色;红、黄、绿。

  2、圣诞老公公再次送礼物,引导幼儿认识紫色、金黄色。

  三、游戏:颜色宝宝找朋友

  1、介绍游戏玩法:

  (1)带上头饰。

  (2)找找与自己颜色一样的朋友

  (3)一起说:我们是ⅩⅩ色宝宝,我们是好朋友。

  2、幼儿游戏,师重点指导紫色、金黄色宝宝的对话。

  四、结束

  1、送颜色宝宝回家。

  2、与圣诞老公公道别。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2、植物根、茎、叶的作用。

  3、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给出的谜语猜出谜底和说出有关的知识。

  2、通过展示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

  3、小组活动复习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2、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提高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植物的生命器官。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试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谜语?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看大屏幕这个谜语是:尖尖叶子,火红小花,姑娘用它,染红指甲。(打一植物)猜猜看这是什么?

  生:凤仙花。

  师:对是凤仙花,想一想凤仙花还有哪些名字呢?

  生1指甲花。

  生2芨芨草。

  生3急性子、别碰我。

  师:关于凤仙花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汇报。

  师:刚才有同学说知道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凤仙花的生长过程是什么?出示媒体。

  凤仙花植株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投影出示。

  学生跟着画面说出相应的内容。

  二、多种形式,回顾旧知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想不起来可以看书。(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播种的方法,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植物根、茎、叶的作用等等。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咱们来个知识比赛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项比赛是判断题。

  请看比赛要求:投影出示:温馨提示:

  1、试卷每人一份

  2、老师说开始时才能答题

  3、最先完成的交给老师

  4、其他同学交给小组长

  5、最先完成全对加上20分其他同学全对每人加上10分,分数最高的那组获胜。

  师:比赛要求看明白了吗?请各组小组长来领试卷。

  判断:

  1、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

  2、植物都是用种子繁衍后代的。( )

  3、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是以种子开始的。( )

  4、所有植物的种子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

  5、植物的根只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

  6、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接受更多阳光。( )

  7、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木本植物,( )

  8、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

  9、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

  10、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师:好,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试卷。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谁是第一回合的冠军呢?展示第一个同学做的题。集体订正。

  指名说出错题,学生帮忙解决。

  师:刚才某某小组第一名大家不要灰心我们继续比赛。第二项比赛是简答题。

  媒体显示题目:

  1、播种方法

  2、植物的根的作用

  3、植物叶的作用

  4、植物茎的作用。

  温馨提示:

  1、给你一会时间朗读下面问题

  2每组1号先背1号背完叫其他组的组员背

  3、会背的给小组加上10分不会的请小组成员帮忙会背加上5分,小组成员不会其他组可以站起帮忙,会背的给她那组加上10分。最后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学生比赛。评出名次。

  三、总结拓展,再激兴趣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植物的生长变化这单元的有关知识,对学过的内容又加深了认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老师为你们自豪。老师遇到了难题想请大家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

  1、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会向上输送?

  2、植物的种植方法有哪些?

科学教案 篇4

  《洞洞里的动物》本着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旨在借助多种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再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动物;

  2、初步了解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动物PPT课件;

  2、地洞、树洞、山洞等背景,相关动物贴绒;

  3、音乐:舞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儿歌《神秘洞》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念的儿歌里说到了一只什么动物?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除了毛毛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喜欢住在洞里的?(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评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1、教师简要小结后以森林里举行“洞洞舞会”,邀请住在洞洞里的动物前来参加,到底谁会得到邀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评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教师注重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积极性较高)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蚂蚁:“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评析: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谜语形式,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效果较好)

  猜出后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看一看,想一想。可引导幼儿交流:你们在哪里也发现过蚂蚁?它长得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时喜欢吃什么?

  (评析: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在视听觉相互协调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洞洞”的神奇与多姿多彩,以此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可模仿蚂蚁爬的动作。

  同法引导幼儿观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发散性思维:还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动物?(交流)

  (评析: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探究,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愿望,幼儿参与性强)

  (2)依次类推出示住在树洞里的小鸟、松鼠等;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动物,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自信地向同伴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此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体验分享与交流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舞会情境。

  师:原来啊,是这些住在地洞、树洞、山洞里的动物得到了邀请。瞧,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洞洞舞会了(点击出示最后一张课件)我们和它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舞曲音乐)

  全体幼儿随音乐舞动。

  (评析:通过创设舞会情境,引导幼儿玩一玩,跳一跳,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3、游戏:送动物回家。

  出示地洞、树洞、山洞背景图及相关动物贴绒,“舞会结束了,小动物们也累了,我们来送它们回家吧!”

  请个别幼儿来把动物送回相应的“洞”中。

  (评析: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验到了亲身操作带来的乐趣,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借助多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来帮助幼儿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活动中注重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孩子们探索、观察的兴趣较为浓厚。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分析研究结果,“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水槽、木块、石头、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小刀等。

  学生:第一组材料:木块、土豆、泡沫塑料、蜡烛、橡皮泥、曲别针、石头、抹布等。

  第二组材料: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玻璃片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门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体)师:大家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放成一堆.

  2.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单.

  3汇报小组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猜测错误的?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4.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讨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组材料来进行再次研究,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没有规律,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观察沉浮有没有规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用大小不同、轻重也不同的物体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假如我们用轻重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它的大小对物体的沉浮有没有影响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教师演示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①教师演示称物体的轻重,然后将物体从大到小排列,最后点名让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情况。

  ②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③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改: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④:轻重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书)

  6.师: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研究呢?

  7.教师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学生以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8.汇报: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书)

  9.投影片出示4个问题

  讨论:

  ①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②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全课,拓展延伸

  1.你感觉这节课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

  2.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谈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以小组实验材料。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02-22

【经典】科学教案10-09

【精选】科学教案09-28

(经典)科学教案10-01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