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7 09:15:5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常用(9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

  《被压缩的空气》一课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个(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的,然而,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空气”这一单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引导学生来探索空气的性质和初步认识气体。使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的关系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探究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人类的关系的过程,获得观察、实验、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受到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方法的训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被压缩的空气”一课给足球、篮球充气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历,在这一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了解空气后到使用空气,引出压缩空气的特点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本课时主要是研究被压缩的空气,了解它的特点,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打足气的足球,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自然地进入到对空气的探究中,但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篮球代替了足球,目的是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更体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结合。这部分的内容是要让学生对篮球气的足与不足与篮球弹性的好与不好的感知,对空气的性质产生各种猜想,对压缩空气有一个模糊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用注射器做定量实验,探究出注射器里具体体积的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定量,当松开压活塞的手后,注射器内的压缩空气要回到自由的状态,就产生了弹力,把活塞弹到接近原来的位置,让学生从实验中具体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做科学实验记录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具体的教学出发,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科学、敢于创新的胆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现象,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了解压缩空气的特点,并能谈谈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五、教学材料与教具

  贝克汉姆精彩进球片段、篮球(气足、不足的各一个)、打气筒、注射器、练习纸、吸管、马铃薯、“被压缩空气”课件。

  六、 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探究的环境,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得成功,得出一定的认识,并能解释自己的猜想。

  而学生则是在一个积极探究的环境中大胆地假设,通过协作,共同观察现象,动手实验,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得到对压缩空气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的假设做出合理的解释,谈谈在生活中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中,我利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给学生观看贝克汉姆的精彩进球片段,一方面让学生对于运动员踢足球做个感性认识,为后面探讨空气性质作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这个片段的观看,来组织学生课前的情绪。当然我并没有统一组织,而是在学生陆续到来的过程中让学生观看。

  在观看后通过探讨两个有趣的问题:(1)足球运动员用很大的力踢足球,脚却不会受伤,为什么?(2)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为什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题上。

  2、激发思维,做出假设

  通过现场拍篮球,比较篮球的气足与不足对篮球弹性的影响,来获得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初步认识。通过大胆的猜想和探究,并通过实际操作:给气不足的篮球充气,并探究同一个篮球气足比气不足时弹性要好,来初步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大胆地探究,为学生准备注射器,通过用注射器进行定量实验,从中进一步观察和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并在反馈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和总结结论,用这个结论来解释前面引入部份的两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将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分成三步来完成:(1)抛出我的问题:如果给“你”注射器,你打算怎么去“玩”?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玩”注射器的思考与探究,引起他们探究注射器的兴趣,也以此来适当引导他们探究的大致方向。(2)发给小组注射器,让他们自由地去玩。学生经过刚才对“如何去‘玩’注射器”的思考和探讨,他们探究注射器的秘密是有目的、有预谋的,同时,我并没有对他们如何进行操作作统一规定,也不会和不可能阻止学生的各种有创意的探究活动,通过这种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的探究是卓有成效的和具有创新精神的。(3)对探究的经历和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总结出结论。

  4、拓展应用

  真正的用还可以体现在这个环节,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他们却没有留意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给学生展示利用压缩空气制作的小玩具,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或制作一些小玩具、小物品。

  本课计划教学一个课时,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我本身水平和学生因素、课堂具体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足和考虑不周的地方,望在座的老师见谅,并欢迎大家多交流,多提宝贵意见。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尝,了解水是透明的,是无色无味的;

  2、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水具有流动的特征。

  3、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个玻璃杯(一杯清水、一杯酱油),两个托盘;

  2、幼儿每人三个透明的杯子,一个勺子;

  3、漏勺、塑料小篮子、塑料袋、有洞的容器若干,小箩筐若干,小毛巾4条。

  4、PPT课件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感知水是透明的`。

  (1)师:今天,我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清水、一杯酱油)。

  (2)教师继续以魔术的形式,将两颗玻璃珠放入杯中。

  提问:变出了什么?

  珠子在哪个杯子里呀?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这个杯子里面是什么啊?

  为什么珠子在酱油里面看不清,在水里面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啊?

  (3)小结:原来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水中物体的形状、颜色。

  2、了解水--无色无味这一特征现在,水宝宝要和我们玩躲猫猫,它啊就在你们跟前都有三个杯子,水宝宝就藏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你可以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办法把水宝宝找出来。

  ①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②提问: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找到水宝宝的?

  水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闻起来,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③教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我们也可以说是无色无味的。

  ④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3、幼儿进行尝试操作--帮水宝宝搬家,感知水的流动性。

  师:水宝宝想请我们帮她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就是帮水宝宝搬个家。

  ①教师出示搬水工具: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称并尝试用这些材料进行活动。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提问:你用什么东西来帮水宝宝搬家的?

  在帮水宝宝搬家时,水宝宝怎么了?

  ④小结:原来水是会流动的。

  4、延伸活动

  (1)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水宝宝?

  (2)观看PPT,听水宝宝自述。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

  红棉布

  黄丝绸

  蓝聚脂面料

  绿人造丝

  紫羊毛

  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四、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

  清水

  热水

  肥皂水

  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由来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看见几个小朋友在装模作样的学汪其魔的魔术"大变飞机",许多小朋友都被吸引而来,看到孩子们如此感兴趣,我趁机露了一手----表演了一个在电视上现学的小魔术"纸巾还原",孩子们被我弄一愣一愣的,眼中充满着佩服与好奇……我想如果开展有关魔术的活动,孩子们一定很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魔术妙妙手"这一活动,本活动与科学小实验结合围绕"看魔术--学魔术--演魔术"这一主线逐一展开,由浅入深地带幼儿进入科学世界和梦幻世界。虽然是些小魔术,但幼儿那投入、专注的样子,家长们那欣慰的笑容,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

  活动一:神奇的魔术

  活动目标:

  1、感知魔术的神奇和艺术魅力,知道魔术是一种巧妙的表演技艺。

  2、学习简单的科学小魔术,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魔术大师表演的视频、白丝帕一条、正方形面纸若干张、剪刀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1、说儿歌:《我是魔术师》

  2、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吗?你见过什么魔术表演呀?

  (幼儿:变花、玩牌、变飞机、把人变得没有)

  3、请幼儿观看魔术大师表演魔术(视频)《变鸽子》《大变活人》

  4、教师表演小魔术《剪不坏的丝巾》

  5、魔术大揭秘:

  教师介绍自己的魔术过程,变此魔术的技巧,让孩子恍然大悟的同时,引起幼儿自己尝试的热情和愿望。

  (有的孩子说"哦!原来是这样呀,魔术是骗人的"我想有必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魔术,理解魔术是一门表演艺术,于是我将环节提前)师:魔术的确是假的,魔术师利用很多方法迷惑观众,让我们信以为真,但是他们很幸苦,每表演一个魔术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练习,动作要特别快,还要动脑筋不让我们发现秘密,我觉的魔术师非常了不起。

  6、幼儿尝试学魔术《剪不坏的丝巾》

  师:你们想当魔术师吗?和我一起来学吧!

  (1)教师慢动作示范1-2遍

  (2)幼儿用面纸代替丝巾,学习魔术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7、活动:魔术好玩吗?你们知道吗,魔术不单要靠道具,还要靠魔术师的娴熟手法,这样才不会露出破绽,我国古时候,早在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魔术,虽然魔术是假的,但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思考。

  8、结束:游戏《变造型》

  今天我们看魔术表演、变了魔术,真开心,下面我们就用我们的身体来变魔术吧。

  活动延伸:表演区《小小魔术师》

  活动感想

  这节课的效果超乎我的想象,孩子们特别兴奋而且都能静下心来努力学魔术表演,有趣的魔术给了我启迪:大班孩子好奇心很强,我们往往通过科学活动和一些小实验来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可效果时好时坏,如果以表演的形式让幼儿走近科学,将枯燥深奥的科学常识设计成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实验、小魔术,效果又会怎样?当科学和魔术相遇,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可是学魔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花时间练习,于是我发动家长,把想法告诉家长,并在家长中展开调查,惊喜的发现了两个魔术爱好者,我请家长回去和孩子一起看魔术表演,让他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兴趣选择简单的小实验、小魔术,也可和孩子一起进行表演。一星期后开展"我是魔术师"亲子表演活动,家长们的参与热情很高。

  活动二:魔术大揭秘

  活动目标:运用多感官仔细观察、发现、寻找魔术和小实验的秘密。

  活动准备:

  一元硬币人手一个、小魔术、表演魔术的道具,魔术大师表演的碟片

  活动过程:

  1、家长代表扮演魔术师表演魔术《变硬币》

  师:大家仔细观察,猜猜她是怎样将硬币变没,然后在别人的口袋中找到的?

  (1)幼儿寻找魔术的秘密猜一猜魔术的秘密可能是什么?藏在了哪里呢?

  (2)《变硬币》魔术大揭秘

  2、幼儿学习,"魔术师"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拿一个硬币,夹在食指与中指间,在左手挡时,夹硬币的指头向虎口弯,将硬币夹在虎口处,瞬时将它滑入袖子中,然后打开手,硬币没有了,在大家惊奇时,右手垂下,把硬币掉到手上,把手放到某个小朋友的口袋里,就找到了。)重点教孩子将硬币滑入袖中,再掉在手上。

  3、老师表演小实验《会显图的纸》(在一张白纸上用碱液写出字,然后用酚酞试液喷射,就会显红色的字。)(当配班教师演示将壶里的水喷到无色的纸上,画纸上显现出有色的图案时,我立刻抓住时机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变成红色的吗?"(孩子们有一两秒钟没有反应。我知道,他们的小脑袋一定在快速的运转。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是魔术壶变的。"原来是果果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他小朋友虽然没有说话,但很显然,他们也认为是这样的。)

  师:是魔术壶变的吗?那魔术壶里藏着什么秘密呢?(孩子们更好奇了。我在孩子们一双双眼睛的注视下,打开魔术壶。)

  师:魔术壶里藏着什么东西啊?是魔水会变颜色啊!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攀爬植物,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学会有序的观察观赏植物和果蔬类爬藤植物,了解爬行植物的攀爬

  活动准备

  1.ppt课件:会爬的植物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课题

  1.教师:现在老师来说一个谜语,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看看谁能猜出来。

  椎子尾,橄榄头,最爱头尾壳内收,走起路来慢又慢,有谁比他更长寿。

  (乌龟)

  2.你们知道乌龟怎样爬吗?请小朋友学一学。

  3.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会爬吗?

  (幼儿互相说一说)

  二、感知各种爬行的植物

  1.教师:除了动物会爬,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会爬的植物呢!

  你知道哪些植物会爬吗?

  2.课件:会爬的植物,感知各种爬行的植物

  (1)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长在什么地方?

  (2)这种植物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生长的?

  (3)你觉得它爬的高吗?如果没有墙,没有支架它能爬上去吗?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攀爬植物,说说:这些攀爬植物是依靠什么爬上去的?

  (4)这些植物的末端有什么?猜一猜,看一看这个卷须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小结:小动物是用脚右路或爬行的,爬行植物末端的卷须就是植物的小吸盘,

  它们不停生长并紧紧地吸住墙体和支架向上攀爬。

  三、启发幼儿想一想

  1.西瓜,冬瓜是爬行植物吗为什么?如果给它一个支架它能爬上去吗?

  为什么不让它爬上去呢?

  鼓励幼儿大胆的想一想:这些爬行植物有什么用?

  2.小结:爬行植物的`品种很多,它们都有长长的可以攀岩的藤。

  在爬行植物中有绿色叶片,红色叶片的爬山虎和能开花的紫藤这些观赏植物;

  有葡萄的藤,有葫芦藤,丝瓜藤这些蔬菜植物。

  观赏植物一般种植在墙边和廊檐下,供人们观赏乘凉;

  水果和蔬菜植物一般是搭支架让植物向上攀爬伸展,在长长的藤上结出更多的果实,

  或者种植在农田里,让长长的瓜藤满地爬行,结出更多更大的瓜果,供人么品尝。

  四、讨论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爬行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色彩变化的美,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变化。

  3、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4、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眼镜人手一副、颜料(红、黄、蓝)勺子、透明杯子、红、黄、蓝标记、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引起幼儿的兴趣。

  1、看一看,幼儿戴上眼镜观察周围的变化。

  2、说一说,戴上眼镜看东西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幼儿戴上有色眼镜看同色的东西颜色不变,看不同色的东西颜色会改变。

  3、玩一玩,让幼儿自己操作,把两幅不同色的眼镜合在一起,试一试,有什么发现,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情境魔术表演,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当一回变色的魔术师,请魔术助手介绍魔术台上魔术材料:(红、黄、蓝颜料、魔术勺子、魔术杯)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颜料来帮忙,这三种颜色宝宝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原色,集体说一遍,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这三种颜色宝宝非常的调皮,他们两种颜色宝宝在一起会变成一种新的颜色,你们信不信,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千万不要眨眼睛哟!"我把红色和黄色放在魔术杯子里,轻轻摇晃瓶子,变变变,请幼儿观察,变成什么颜色了?让幼儿猜一猜。(橙色)

  2、让幼儿说一说还可以哪两个好朋友在一起,(黄色和蓝色、红色和蓝色)这两个魔术留给小魔术师们来变了。

  三、 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每人取两种不同的颜料,放在杯子中轻轻摇晃,看看有什么变化。和身边的朋友说说自己的发现,相互间比较一下各自变出的新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小心不能把颜料弄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2)在玩的过程中要学会让一让、等一等,慢一点没关系。

  (3)在玩的过程中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的发现,比较变出来的新颜色。

  四、集中交流:我的发现。

  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刚才把两种不一样的颜色放在了一起,那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五、幼儿再次进行尝试活动。

  1、幼儿再次玩色,并在杯子外面贴上与颜料水相同颜色的标签。

  那你们变出的颜色水到底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呢?怎么才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等会儿请小朋友在加颜色的时候在杯子上贴上同颜色的标记,你用了哪两种颜色 就在杯子上贴上那两种颜色的标记。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六、幼儿再次操作。探索三种颜色的变化。

  红、黄、蓝三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幼儿探索操作,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了黑色。

  1、小结:放视频: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变色的魔术师的本领,老师把刚才你们在操作时的发现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色彩谣》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

  黄色蓝色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色红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葡萄。

  红色、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眼睛。

  2、在老师的带领下念儿歌。

  七、结束活动: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国庆节马上到了,我们把变出来的'颜色去打扮我们的教室。好吗?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

  本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难点是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探索的兴趣。活动中我按照科学探索活动的四个步骤即"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来进行。我将教学目标定在,让孩子通过实验感知三原色的变化,尝试用调色的方法使颜色发生变化,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 科学活动 《变色的魔术师》,这节课下来我觉得色彩的变化的确能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这节课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带来的快乐。一开始,让幼儿戴上眼镜看东西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幼儿戴上有色眼镜看同色的东西颜色不变,看不同色的东西颜色会改变,再玩一玩,让幼儿自己操作,把两幅不同色的眼镜合在一起,试一试,有什么发现。这个活动我带着目标去观察孩子的实验操作,重点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颜色变化的现象,感受其中的乐趣,能够意识到色彩美是幼儿感受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观的,但是,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比认识几种具体的颜色更为重要。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即时认识活动就成了幼儿自身的需要。然后,引到用颜料来变魔术。

  活动开始时,我没有象以往直接示范,引导幼儿观看实验的结果,而只是教给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颜色到底会不会变,给幼儿留了悬念,幼儿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两种颜色加在一起变成了别的颜色,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操作更有积极性了。在幼儿第一次实验后,教师请各组的幼儿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给了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加在一起变的。接着让幼儿第二次操作,那你们变出的颜色水到底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呢?怎么才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等会儿请小朋友在加颜色的时候在杯子上贴上同颜色的标记,你用了哪两种颜色 就在杯子上贴上那两种颜色的标记。这次操作活动验证他们之前的猜想。

  但在活动中存在许多不足:如操作要多元化呈现,来跟吸引孩子,观察要全面,操作活动后有明确的小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准备更多更好的操作材料、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孩子们恰如其分的指导,融入孩子当中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去参与教育和开展教学活动。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进行猜测并乐意运用各种辅助材料进行穿越管子的实验。

  2、能和同伴合作进行实验并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交流。

  活动准备:

  打气筒、铅笔、手电筒、筷子、黄豆、电线每组一份,直管弯管每组一份,幼儿实验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1、进行直管的实验。

  1)出示直管,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要用直管来做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做实验的材料?(出示一份材料:打气筒、铅笔、会发光的手电筒、筷子、黄豆、电线)你们来猜猜看,这些东西他们哪些能穿越直管,哪些不能?

  3)出示直管记录表,讲解记录要求

  师:(出示大的记录表)小朋友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那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张记录表,看看上面都有什么标记?(能穿越直管的,就在表格后面这里打个“勾”,如果不能就打个“叉”)

  3)幼儿两两合作,记录猜测结果。

  4)请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结果,教师记录在大的记录表上。

  5)幼儿操作、验证。师:小朋友到底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动手做个实验试一试吧!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要求幼儿操作一样材料记录一项实验结果。

  6)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师:谁愿意把实验中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在记录表上记录幼儿的操作结果,把有争议的实验再做一次)

  2、幼儿进行弯管的实验。

  (1)出示弯管,提问:看,这种管子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那这几

  样东西能穿越弯管吗?(出示大的弯管记录表)

  2)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请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结果,教师记录在大的'记录表上。

  4)幼儿操作、验证。

  5)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在做弯管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在记录表上记录幼儿的操作结果,把有争议的实验再请幼儿示范做一次)。

  3、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表进行总结

  提问:(1)为什么铅笔、筷子和光线能穿越直管却不能穿越弯管?(因为铅笔、筷子和直管一样是直的;而光线是直射的所以也不能穿越弯管。)

  (2)为什么黄豆、电线、打气筒里打出的气不仅能穿越直管还能穿越弯管呢?(因为空气是流动的,电线是柔软的可以弯曲的,黄豆是可以滚动的。)

  4、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穿越直管或弯管呢?

  5、幼儿猜测回答

  师:请小朋友回去以后想一想,试一试,把你在实验中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体验爸爸妈妈的艰辛。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课件:我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的形式与幼儿交流。

  “宝宝们,你是从哪里来的呢?猜猜看。”

  回答各异:有的说捡来的,有的说妈妈生出来的。

  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

  二、看课件。

  1. 爸爸的种子和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

  师问:爸爸的种子像什么?(像小蝌蚪)师:这些小蝌蚪游得可真欢啊!学小蝌蚪游呀游的动作。

  它们住在妈妈的肚子叫什么?(子宫)

  2.妈妈吃东西的情节,认识脐带的作用

  3.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情节,宝宝在肚子里会干什么?

  幼儿:会睡觉,会伸手,也会翻身……我们一起来学小胎儿做做动作吧。

  师:妈妈为了宝宝要改变许多不好的习惯。

  4.宝宝出生时的.样子。

  有的宝宝自己爬出来,有的需要医生帮忙。

  宝宝出生了,大家叫他婴儿或新生儿。

  三、感受妈妈的辛苦,表达对妈妈的爱。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妈妈我爱你!

  妈妈真辛苦!

  我要帮妈妈做事。

  我要听妈妈的话。

  课后小结:

  成功之处:上好一节科学活动,特别是有关宝宝出生方面的课,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会变得很枯燥,我充分利用课件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孩子明白一个生命史如何起源的,更体验到母亲的艰辛,在孩子的言行中有不少宝宝明白自己是妈妈生出来的。相信这节课后,他们明白,一个生命创造是爸爸妈妈共同努力的。

  不足之处:如果能请一位怀孕的妈妈或医生阿姨讲述妈妈怀孕时的艰辛,讲讲宝宝出生时的故事,幼儿会更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能有创意的使用不同美工材料表现自己喜欢的昆虫。

  体会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昆虫制作方法。

  广告颜色、蜡笔、图画纸、筷子、粗毛线、椰子叶、陶土(或自制面团)、剪刀、白胶、水彩笔。

  日常用品:

  牙刷、竹筷、叉子、汤匙、塑料袋、报纸。

  活动过程:

  情幼儿观看幼儿用书《昆虫大集合》,并一起讨论:

  --书上有哪些昆虫?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它们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请幼儿选出自己想做的昆虫模型,并鼓励其进行独立思考:用什么材料做?可以怎么做?

  鼓励幼儿按昆虫的不同特征,尽情创作--蝴蝶、蜻蜓类细长形的昆虫:用纸或塑料袋剪出蝴蝶形或其他昆虫造型,粘贴在日常用品如牙刷、竹筷、叉子、汤匙上,即可组成昆虫造型;再画上眼睛,装上触须,将更逼真。

  --运用圆形的容器如冰淇淋、果冻盒子、贴上圆点和6只脚,就是瓢虫了。

  --鼓励幼儿使用不同材质进行制作,完成后大家一起分享作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经典)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