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7 09:16: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集锦(5篇)

语文教案 篇1

  ●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O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9正音、正字、释词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O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0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f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O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Q理想使人永远年轻。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绝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做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作业 。继续研讨与赏析。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识记字词。

  朗读、背诵。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籽‘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2、给课文列提纲,进行有条理地叙述事情的训练。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2、理解伯父语言的意义。

  三、教具:

  教学挂图、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

  建议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2、读课文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三段

  1、读第二段,以小姑娘卖柚子的语言和表现为重点,联系有关内容设计提问。在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第二段分成三层,逐层进行学习。

  ①读第一层(第3—12自然段),思考:小姑娘是怎样向伯父介绍自己的柚子的?(引导学生抓住小姑娘“一毛钱”、“其实里面肉不多”、“有点苦”这些语句,弄清小姑娘是怎样卖柚子的。)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卖柚子的呢?(把“不是柚子上市的旺季,一筐筐黄澄澄的柚子摆在街道两旁”、“卖的人在吆喝”和“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指着小姑娘的柚子问”这几种情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在市场上的柚子很多,竞争又非常激烈,而伯父在精挑细选之后又恰恰相中了小姑娘柚子的'情况下这样卖柚子的。)再思考:你觉得这个卖柚子的小姑娘怎么样?(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诚实的品德。)读小姑娘介绍柚子的有关语句,体会她诚实的品质。

  ②第二层(第13—22自然段)抓住小姑娘劝阻伯父的话,联系上下文,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思考:得知客人要买自己的柚子,小姑娘是什么态度?(少买一点儿吧。)接着思考:小姑娘是在了解到什么情况下让客人少买一点儿的呢?(把伯父“我买十个”、“我住在圣地亚哥……离这一万多里呢”这些语言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在了解到伯父买苦柚子的数量多,带柚子路途远的情况下劝伯父少买一点的。)小姑娘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朗读第20自然段小姑娘的话,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原因。)最后思考:你觉得小姑娘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姑娘不仅诚实,而且善良的美好品质。)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伯父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的话,深入体会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③读第三层(第23—27自然段),可以抓住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先思考:从哪些语句看出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联系“把100元钱还给伯父”、“飞快消失在人流中”这些语句,理解小姑娘不肯要的态度是那样坚决。)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也不肯要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小姑娘是在伯父把100元钱塞到她手里,并祝她幸福的情况下,说什么也不肯要的。)再思考:学到这里,你对小姑娘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层意思,深入体会小姑娘坚决不肯要的态度和伯父被小姑娘感动后的激动心情。

  2、读第三段,先理解伯父赞叹的那段话所表达的意思(赞美小姑娘品德高尚)。再进一步理解苦柚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善良、不接受别人馈赠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小姑娘能把这些品质集于一身,品德无比高尚。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朗读这段课文,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是教科版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课文,我自己制作了PPT,尝试用多媒体技术来执教,因为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飞天一段的描写,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学习课文,通过逐步的指导,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宝库:

  我们已从高大坚固、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再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播放录像)

  从短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从莫高窟的地理和外观上感知了她的神奇和美丽,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揭秘宝库: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领读方式检查

  2.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

  三、欣赏艺术,走进宝库:

  师:你想先到哪参观呢?

  (一)欣赏彩塑,体会魅力。

  师:边读边画出描写了彩塑特点的词。

  师:文中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请找到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彩塑吗?

  问:假如你就是游客之一,你会怎样称赞?

  过渡:在欣赏这一尊尊彩塑,感受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请带着各自的心情,再来感受彩塑的魅力吧。

  (二)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师:用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彩塑?(精妙绝伦)除此之外莫高窟里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问:请找出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哪里?为什么放在这?(过渡句:承上启下)

  师:从哪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的?

  1、宏伟

  2、瑰丽

  3、想象还有什么样的飞天?进行语言训练。

  4、师生共同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出示图片,填空形式伴着音乐读。

  过渡: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令我们心旷神怡,然而有一个地方我们无法不去提起,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无法抹去的伤痛。

  (三)去藏经洞,激发情感。

  师:自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注意。出示投影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敦煌的近况与敦煌恢弘的艺术成就,激发情绪,结合文中语句指导读悟)

  师:读了投影片上的话,你作何感想?

  师:让我们带着对曾拥有文物的自豪,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失去文物的惋惜齐读这段。

  四、感情升华,总结课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坡坏,但他仍是现在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仍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称它是什么?称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是什么?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有着巨大的力量,为我们、为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宝贵遗产,让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那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又当如何呢?

  提示: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无愧先人,无悔后人。

  五、布置作业,巩固重点:

  1、用有有还有造句

  2、写一写学了《莫高窟》后的读后感。

  板书: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文物众多

语文教案 篇5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世界是大家的、各国人民是一家”这一主题选入了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学习园地本组围绕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意。

  《太阳是大家的》以此为题,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一面五星红旗》蕴含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课文中的我尊重、热爱国旗的表现,换来他人对“我”的尊重。

  《卖木雕的少年》本文通过写“我”在非洲南部想买一个木雕,但因为过重无法购买,卖木雕的少年看“我”是中国人,特意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而且不收钱的事,歌颂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会写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世界人民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各国人民之间要相互关爱,世界才会更和平、稳定、发展。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各国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世界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单元教学时间】

  《太阳是大家的》2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2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2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7-30

(精选)语文教案09-16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精选]08-24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教案12-16

语文环保教案12-16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