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8 09:38:0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科学教案(优秀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既与课题呼应又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重点是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花生生长过程的课件或挂图,几盆盛开的花。

  2?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树上、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生字中注意读准翘舌音“找”、带后鼻韵母的“生、旁、种”,区别“言、艳”的声调。不仅在认读时要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也要读正确。可采用选正确的读音读一读的方法来强化。

  如花生(shēnshēng)旁(pánpáng)边找(zǎozhǎo)到认记生字要用多种方法。

  “每”的上面是“卧人”,下面是母亲的“母”。其余生字尽量让学生通过熟字变形来认记。如,加一加记住“种、呀、外、艳”;减一减记住“生”;改一改记住“格、许、旁、找”。个别字常见如“语”,教科书封面上就有,只需提一提就能认得。

  2?写字

  三个要写的字中,“生”字只需稍加提示:竖在竖中线上,起笔要比撇高些。重点要指导“里、果”。

  里:先写“曰”,写扁一些,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这个字的笔顺容易错,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果:先写“曰”,写在上半格,然后写“木”,一横一竖分别压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下面的撇、捺要左右伸展。

  (三)词句

  格外:表示超过一般,有特别、更加的意思。

  鲜艳:指颜色明亮而好看。

  奇怪:指不明白、不理解。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以上四个词语可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结合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意思,不能孤零零地解释。如,“鲜艳”可让学生看插图中的花生花,知道这个词说花的颜色明亮好看。再让学生看教室里还有什么也可以用上“鲜艳”,并口头填空:鲜艳的()。如,国旗、衣服、花朵等。老师再将花放在阳光(或灯光)下跟刚才比较,体会“格外鲜艳”就是更加鲜艳、特别好看的意思。理解“奇怪”“自言自语”则要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本课重点要读懂第四、五自然段的两句话。前一句讲小松鼠始终没看见花生的果实,间接地说出花生的果不结在茎上这一特点。后一句讲小松鼠弄不明白,自己每天都来看花生,花都落光了怎么没见着一个花生,于是独自猜想:可能是被谁摘走了,摘花生的是谁呢?教学时可从词入手,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说说句中“奇怪”是什么意思,小松鼠不明白什么。“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这句话并没有对哪个人说,这种说法就叫“自言自语”。读到这里,可让学生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被摘走了;另一种不是被摘走而是花生没结果;第三是花生结果了,并没被摘走而是结在土里。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指导学生仔细读书。讨论之后再利用挂图或课件让学生了解花生在土里结果这一特点。

  (四)朗读

  本课语言浅显,富有童趣。小松鼠看到鲜艳的花生花,想到能吃上香甜的花生心里很高兴,他天天看,日日盼却没见到花生,以为谁把它摘走了。朗读时要读出小松鼠心情的变化,可重点指导三句话。

  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突出“金黄色”“格外”,赞美的语气,欣喜的心情。)

  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用较慢的速度,表现出急切渴望的心情。)

  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心里犯嘀咕,口里低声说。)

  (五)实践活动

  1课后“我会读”,是巩固生字、拓展字义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再同座位互读。教师检查后可适当扩展,让学生说说还能组成哪些词,如,“生”还可组成医生、先生、生活、生产。

  2以《花生找到了》为题,让学生把故事讲完,并说给家长听。

  3调查了解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泥土里的。

  这类食物很多,如藕、土豆、山芋、萝卜、山药、荸荠等,学生汇报后老师应充分肯定,但要告诉学生它们不属于果实,以后在自然课中会逐步弄明白。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揭示课题

  认识“找、生”。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再读课文

  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幅图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认识两段中的生字。

  2理解“格外、鲜艳”。

  3指导读句子与对话。

  (五)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认识三段中的生字。

  2理解第五自然段。

  3讨论课后问题。

  4指导朗读。

  (六)练习朗读全文

  (七)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八)复习巩固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完成课后“我会读”的练习。

  (九)指导写字

  (十)布置作业

  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泥土里的。

  五、参考资料

  花生又称“落花生”“长生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或直立,有棱,被茸毛。羽状复叶。腋生总状花序,花黄色,受精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我国栽培极广,黄河下游各地最多。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 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 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新词,读指定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培养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想象能

  力等等。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都见过美丽的夜空,但是你们仔细观察过它的美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31课,感受一下夜空的美丽。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或是词语。

  陨落 浩瀚 宇宙

  有学生自己解释

  陨落:星星从高空掉落。

  浩瀚:广大、繁多。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3、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

  1、请你们边读边想象第一节的内容,谁想象的'美他就能读出美来。(边读边想象。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的最美。)

  2、这许多问号都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3、后面两个小节请你边读边想象,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的内容。

  4、指名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5、出示填空:请你看提示,自己试着背填课文。(看提示自己背课文再背给大家听。注意边背边想象。)

  四、扩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星星的知识说给大家听。

  五、课堂小结:如果大家对于星空也有兴趣的话,那么你们就要积极地去搜集关于星空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课文,对拓展的内容,由于孩子的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所以,我通过搜集找到了许多关于星体的知识,让孩子增长了很多的见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读写指定的词语。

  2、增强积累能力、背诵能力等。

  教学重点:识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瀚”字的记忆与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谁来给大家背一背课文。

  二、学习生字:

  1、汇报识字的方法。

  2、自己试着写一写。

  三、练习:

  1、分辨多音字:

  冲(chng chng )洗

  冲(chng chng )着

  2、选词填空:一日一练P64 五

  3、按原文填空:出示在电脑上。

  四、听写本课生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不太难些,秘是本课生字学习的一个重点,学生在组词时容易和以前学过的密弄混,我给学生反复的强调了但仍有个别学生出错。

科学教案 篇5

  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觉地开展一些保护生物的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

  ●能够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

  科学知识:

  ●知道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了解桑基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并问:“谁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

  二、新课

  1、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师讲述:生态系统是指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态系统。

  2、制作生态瓶

  (1)鱼缸养鱼。

  (2)种小草

  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并记录生长过程。

  同时各小组讨论: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C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D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全班汇报。

  3、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性

  出示P38页的三幅图。讲述在日常生活中,生态平衡经常遭到人为的破坏。这三幅图片都反应了人类在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会有什么的变化?

  各小组讨论并汇报。

  请同学们阅读P39和资料并讨论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读活动记录上和图表,说说你对鹿和狼的关系的看法。

  4、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了解各种动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2师讲解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及我国怎么保护珍稀动植物。

  3请学生们说说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生态平衡。

  4师介绍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并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它们意义。

科学教案 篇6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课浮与沉》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浮力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科学教案 篇9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经典)科学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