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案

时间:2023-02-27 14:46:50 教案 我要投稿

《秋》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教案

《秋》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资料,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入情入境地背诵诗歌;

  2、咀嚼和体味重点词语的蕴味,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火热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快乐,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对比参读,感悟诗中瑰丽的想象,神奇的语言,以及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在对比中领悟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简介作者。

  诗是语言的精华,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更像天上的群星一样璀璨。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五万多首诗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李白。

  师(课件出示2,作者简介)

  二、赛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李白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诗人,你记得他的哪些诗?来背一背(指名学生背背)

  过渡语:李白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但有一首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显得极为罕见,极为珍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秋浦歌》。(课件出示3)

  介绍地名,介绍所学诗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同学们轻声只读诗歌,注意读通读顺。生自由练读诗歌,然后指名读,把诗读通读顺;抽读,纠正字音。全班齐读。了解内容,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我们学古诗仅仅知道诗的读音还是不够的(板书:知音),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书:明意)如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们以前用过什么好办法?(生汇报,师简单指导,抓住了解诗人,借助注解,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

  四、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小结: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再读古诗,读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五、对比古诗,体会诗的独到之处。

  师: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古往今来描写他们的诗歌并不多。老师选了一些诗句,我们来对比一下,体会李白《秋浦歌》的可贵之处。他是绝无仅有的(课件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一)

  师:这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谈)

  六、再读古诗,试着背诵

  起、总结学法(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秋浦歌

  炉火照

  红星乱

  歌曲动

  (赞美了劳动和劳动者)

《秋》教案2

  一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体会散文诗中水果娃娃的高兴的心情,并能创造性地学习散文诗歌。

  2 引导幼儿在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

  3 学习仿编散文诗,初步掌握仿编散文诗的技巧。

  二 活动准备

  1 散文诗歌录音带及录音机。

  2 与散文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片

  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户外观察秋天的变化,教师重点指导与散文诗歌有关的内容。导入活动。

  (二)基本部分

  〈1〉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自己刚刚所观察到的.景象,看谁说的有好有多。

  〈2〉 教师出示与散文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与

  幼儿共同欣赏秋爷爷给水果娃娃带来的欢乐。

  〈3〉 幼儿欣赏录音散文诗歌。

  〈4〉 提问:水果娃娃们听说秋爷爷要来,他们都是怎样高兴的?引导幼儿尽量复述散文诗歌的原句。

  〈5〉 教师和幼儿共同在图片的启发下学习散文诗歌。引导儿边加动作表演,帮助幼儿理解。

  〈6〉 教师启发幼儿思考:其他水果娃娃听到秋爷爷来了,回怎麽想?怎摸做?初步掌握仿编散文诗歌的技巧。

  〈7〉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创编的散文诗歌。

  (三) 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组织幼儿玩游戏〈〈找秋天〉〉。

  四 活动效果

  幼儿能够比较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在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有表情的朗诵散文诗。并能体会散文诗中水果娃娃的高兴的心情。大部分幼儿能够背诵,有个别好的幼儿能够对散文诗进行创编。

《秋》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佳句是举不胜举。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

  1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

  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介绍课题与作者

  1.题目“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其实指的是北平,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从故都的秋这一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整体感知

  1.标注段落序号

  2.正音

  dùn zhè

  chuán tuǒ

  pì

  ruǐ

  混沌

  潭柘寺

  一椽

  椭圆

  譬如

  落蕊

  zè

  niàn

  lǐn gǎn lǎn平仄

  廿四桥房檩

  橄榄

  3.读完课文,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明确:向往、眷恋(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4.本文除了写故都的秋,还写了哪里的秋,在哪些段落,为什么要这么写?

  还写了南国之秋,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那么,现在我们来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指明读第一、二两自然段)

  明确:文章的总领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是课文的文眼,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总体特征,同时这句话提纲挈领,笼罩全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课文是通过哪几幅景观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11自然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幅景观的内容。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佳日秋果)

  主要是刻划了五幅景况: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3.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这第五幅秋景如何体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来朗诵,另一名同学来分析。

  注意: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品。

  赏析:①秋院静观

  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

  2)声音的体现。(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②秋槐落蕊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③秋蝉残鸣

  明确:衰弱的残声--悲凉,什么地方都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静(以动衬静)。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④闲话秋雨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⑤赏析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郁达夫笔下的故

  3都的秋,就在小院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取景既不以时间为序,也不以空间为序,似信手拈来,这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4.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比如,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风景秀丽的北海公园,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而选取了清、静、悲凉的景物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为抒情。透过这“清、静、悲凉”的秋,我们能感受到郁达夫内心世界的寞、孤独、苦闷。

  5.那么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这就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特别的个人气质。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五幅秋色图,那么本文的“神”又是什么?现在我们来看文章12段,看看本段是在描写还是在议论,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开始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形” “神”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五、讨论分析

  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者深情的眷恋向往之情,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六、课堂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可以说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七、课堂练习

  4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向同学们介绍这些诗文,并就你最喜欢的诗文作简要的赏析。

  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名篇参考:

  苏轼《赤壁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

  秋,没有春的明艳,没有夏的荷香,没有冬的圣洁,但它有它特有的魅力,希望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秋之美,去书写秋之美。

《秋》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囚 绿 记

  陆 蠡

  本文线索: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教学反思:

《秋》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独有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3、仿照诗歌的形式,自己写几句诗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互读等形式加强朗读的训练指导,读出秋天美的感情。

  2、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显示,形象感知,体会秋韵。

  3、制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想象,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试着写诗文,互相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味诗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在续写诗文中获得创作的快乐。

  【教学的重点】

  1、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练优美,并试着编写几局诗文。

  2、从秋天的音响中,勾画秋天美好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秋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来了四周的变化和留意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秋天来了,谁观察过我们西樵四周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指名说)对,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走进声音的世界,静静地听,然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意思?看谁的耳朵最灵。

  (课件播出几种声音,生猜)

  2、再次听声音,想象一下是怎样一幅情景。(指名说)

  3、课件播放画面。

  4、你还想听听更多有关秋的声音吗?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把美妙的声音编成了一首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5、指名读课题,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初读课文,帮助正音

  1、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说说略读提示中教我们怎样学习诗歌。(指名)

  2、自由朗读诗歌,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师检查生的识字情况:

  ⑴自由练习;

  ⑵小老师教读;

  ⑶指名读;

  ⑷会读的站起来读。

  4、找6人读诗歌,每人读一节,帮助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想想读中你听到什么声音?(板:黄叶、蟋蟀、大雁、秋风)

  2、把喜欢的声音的那一节自由多读几遍。

  3、生把喜欢的那节指名读,生评,说说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多种形式读:师范读、男女读、小组读、愿意的站起来读)

  4、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什么?

  5、学了这几节,你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6、把三节美美地读一读。

  7、听听,走近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指名说)

  8、秋的声音,在……(引生读第5节)

  9、仿诗歌,自编诗歌。

  10、导读第6节,你感受到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节?(齐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秋天,从远处匆匆地来,向远处匆匆地走,回去就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秋的声音读给家长听,也把自己编的这收诗歌写下来,好把秋记在心中。

《秋》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基本笔画“”(卧钩)。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

  教学难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导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借助图画,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再次读课文,从中划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记住生字。

  3.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交换检查,全班订正。

  4.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5.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弄清两个问题:

  1.秋娃娃给谁写过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说:“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说明秋娃娃还写过许多信。那么,你还知道秋娃娃给谁写过信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说。)

  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打乱顺序,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用生字口头自由组词或说话。

  3、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生字中难记的'字,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字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4、知道书写生字。

《秋》教案7

  一、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三、注释

  1. 寂寥:寂静;空旷。

  2. 春潮: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 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蓝天。

  四、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五、诗歌赏析

  1、《秋词》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著名的 。

  参考答案:刘禹锡 梦得 唐朝 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 情调,赞美了秋天的 ,反映出诗人 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参考答案:凄凉 开阔明丽 乐观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参考答案: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了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参考答案: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7、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8、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9、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10、作者喜欢秋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1、为什么作者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大多借秋抒发愁绪,所写的作品大多也是悲秋的!

  12、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13、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对秋总有一种失去希望失去活力的看法,但是作者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赞扬,人不能总在绝望中生存,要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去生活!

  14、“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15、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 的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 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表达了作者像鹤一样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参考答案:“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秋》教案8

  一、教学内容:

  1.感受秋天的意韵;2.学习文章的语言

  二、课型:品读课

  三、课时:一节课

  四、教学设想:听读(知内容)——品析(赏美点)——练笔(学写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当我们走过隆冬的冰清素洁,感受了阳春的明媚艳丽,领略了盛夏的激情奔放之后,今天我们来品尝金秋的累累硕果,解读秋的灵魂和精神。(2′)

  听读,进入秋天的意境

  1.以小标题为中心,说一句理解的话,如《秋实》这一节可以这么说:虚怀若谷的秋实。

  2.针对各章节内容,找一句感悟的话,如《秋实》这一节可以寻这一句: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或: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8′)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

  虚怀若谷的秋实;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秋色: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

  丰富多样(酸、甜、苦、辣)的秋味:在我的收获里,充满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

  慈母心肠的秋风:感谢秋风吧,别曲解的它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般的心肠。

  寻找真谛(不同寻常)的秋叶: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

  心地诚实的秋土: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

  胸怀博大的秋景:(面对薄情者)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

  由谦逊的秋实、多姿的秋色、多样的秋味、慈祥的秋风、真挚的秋叶、诚实的秋土、博大的秋景,同学们对秋天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秋天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这就是秋魂!

  寻读,积累写秋的词句

  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再来学习文章的语言。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词语的角度说“发现”的话(注意:同学们说的时候,要“一组一组、一类一类,一些一些,”地说,而不是“一个一个”地说):

  比如:

  我发现文中运用了一些精美的成语:弱不禁风 自我陶醉 孤芳自赏 忧心忡忡 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 众说纷纭 各抒己见 饱经忧患

  我发现文中运用了一些精美的二字雅词:苍白 憔悴 霉烂 干瘪 萌生 吞噬 撕碎 严霜 莠子 谄媚 糟糠 盘旋 寻觅 萌生 延续 卸下 殷勤 冷漠 薄情 理睬 温馨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形容词:霉烂、干瘪、苍白、憔悴,突出了风雨光热的巨大作用。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近义词:不单、不只、不光、不全,突出了秋味的各式各样。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单音节动词:(秋景)哑、躲、谢、枯,写出了薄情者的无情。

  我发现文中有一组精美的叠词:“闻闻、尝尝、嚼嚼”突出了秋味的丰富。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句子的角度说“发现”的话:

  比如,同学们可以这么说:

  我发现,文章每一章都有一段或几段排比:秋实——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秋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味——苹果说:秋是香的,不信你闻闻;甘蔗说:秋是甜的,不信你尝尝;槐籽说:秋是苦的,不信你嚼嚼;秦椒说:秋是辣的,世上的人没有不知道;红果说:秋是酸的,连山里的石头都晓得……秋风——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秋叶——秋叶呀,你是怕人们忘记了你的贡献吗?不会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生的苦累劳作。不会忘记你夏日献出的绿阴,秋天献出的收获。秋叶呀,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不要这样英雄气短!你的灿灿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了。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禁风的妖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秋土——“春天的土地是温馨的,它使万物萌生;夏天的土地是热烈的,它使生命拔节;秋天的土地则是诚实的,它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如果你种下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秋景——黄莺来了,为大地唱着殷勤的歌儿,以求得到地的喜爱;蝴蝶来了,为大地舞着诌媚的翅膀,以求得到地的欢心;花儿来了,为大地披红戴绿,以求得到大地的青睐;杨柳来了,为大地情意绵绵,以求得到大地的亲昵。

  我发现,文章每一章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秋实——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第一个层次的发现)

  我发现,文章所有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写给或说给秋天的“话”、秋天说的'“话”,其中秋天说的话大多是有哲理的话。比如:秋实——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写给给秋天的“话”)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秋天说的“话”)

  我发现,文中有许多问句,有的问句加强语气——“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有的问句引起下文——秋是什么颜色?有的问句即回应上文又引起下文——“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

  (第二个层次的发现)

  其实同学们还可以从如下角度去发现:

  我发现,文章人格化的写景非常富有情味。——秋叶呀,你是怕人们忘记了你的贡献吗?不会的,人们不会忘记你一生的苦累劳作。不会忘记你夏日献出的绿阴,秋天献出的收获。秋叶呀,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不要这样英雄气短!你的灿灿一生并不会随着秋的到来而结束,殷实的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向春天奔去了。秋叶呀,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禁风的妖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

《秋》教案9

  活动名称:

  欢迎秋爷爷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水果娃娃们高兴的心情。

  2)让幼儿在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学会仿编散文诗。

  活动准备:

  各种水果的头饰、散文诗的录音、神秘箱、秋爷爷(配班老师扮演)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哇,今天来了这么多的水果娃娃呀!咱们来互相认识交个朋友吧!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呀?(苹果)你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你的味道怎么样?(酸酸的、甜甜的、)咱们来和苹果娃娃握握手吧!小结:水果娃娃轮流交流,重点围绕散文诗谈论,让幼儿对散文诗加深印象。

  2、水果娃娃们真棒!嘘,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箱子,我想请一个最棒的小朋友帮老师从里面把石榴、山楂、柿子、香蕉等拿出来,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拿出来的?

  3、小朋友们他们说的好不好啊?今天来了这么多的水果娃娃,你们知道什么季节来到嘛?(引出秋天)你们还能从哪里看出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落下来了、天气变凉了、人们穿厚了等)

  二、欣赏散文诗

  1、咱们班小朋友的眼睛可真厉害,发现了这么多的变化。嘘!老师这里有一个礼物想送给你们想要吗?(想)那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听是谁来了?

  2、好,小朋友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是谁来了?(秋爷爷)

  3、你从散文诗里听到了什么?(秋爷爷、苹果娃娃、石榴娃娃等等)

  那苹果、石榴、香蕉是怎样欢迎秋爷爷的?谁来说说?幼:苹果笑红了脸蛋、石榴裂开了嘴巴、香蕉弯了腰。

  山楂和柿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幼:山楂娃娃点亮了小红灯,柿子娃娃挂起了打灯笼。

  为什么山楂娃娃点亮了小红灯,柿子娃娃挂起了打灯笼?

  幼:因为山楂娃娃想秋爷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走路摔跤怎么办?就点亮了小红灯柿子娃娃也挂起了打灯笼。

  你们看山楂娃娃和柿子娃娃对秋爷爷多有爱心啊,它们怕秋爷爷走路摔跤,就用小红灯和灯笼为秋爷爷照明。小朋友平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老爷姥姥呢?幼:我给奶奶捶背..........

  三、秋爷爷敲门进来

  师:咦?谁在敲门啊?咱们看看是谁啊?啊!谁来了?(秋爷爷)

  秋爷爷:水果娃娃们好,我是秋爷爷

  师:你们高兴嘛?咱们来一起说欢迎秋爷爷吧!(欢迎秋爷爷、欢迎秋爷爷....想)小朋友们拍手转圈欢迎。

  来咱们扶秋爷爷坐下,咱们来看看秋爷爷身上带着什么呀?(葡萄、梨、橘子....)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幼:葡萄是一串一串的,是紫色的,是圆圆的。梨是黄色的它身上有很多的点点它一头大一头小,它的头是歪的........橘子是橘黄的有点圆它的'皮不光滑......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那你能像散文诗那样用很美的话把它们说出来嘛?

  幼:葡萄娃娃笑啊笑,笑的脸蛋都紫了

  橘子娃娃笑啊笑,笑成了一朵花

  梨娃娃笑啊笑,笑的头歪了......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表现的真棒,现在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秋天不仅是丰收的季节,还是小朋友长身体的季节,小朋友们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才能长的高、身体棒,对嘛?(对)那我们现在和秋爷爷一起去外面找找还有那些植物能用美丽的话说出来。

  附:散文诗《欢迎秋爷爷》

  “秋爷爷要来了!”

  水果娃娃们听了这个好消息,可高兴了!

  苹果娃娃们笑呀笑,笑红了圆圆的脸蛋。

  石榴娃娃们笑呀笑,咧开嘴巴,露出像珍珠一样的牙齿。

《秋》教案10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

  四、首、颔联意象解读

  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

  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

  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

  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⑤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怎么能不悲伤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

  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

  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4、学生朗诵首、颔联

  五、写作背景介绍

  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2、提问:作者仅仅难道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继续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

  六、颈、尾联分析

  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转”的)学生带这问题朗诵颈、尾联(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句诗: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

  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悲伤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

  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2、尾联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悲”字,那种浓浓的悲,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课外拓展:白帝城托孤)

  3、学生朗诵颈、尾联

  4、总结:作者当时不仅仅只是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而发出这样的“兴”,最终,作者要“兴”的是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其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秋》教案11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读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通过秋天的声音这个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色。从短短的几句话中让学生感悟出秋的美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展开想象对文章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直接的帮助,应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课件

  2、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流水声)。

  3、歌曲《秋日私语》

  教学过程:

  一、展开想象,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想欣赏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音猜声的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揭示课题:有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就写下来这样一首诗,你们想学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天的声音》(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课的开始,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中具体写了哪些声音?

  2、请小朋友分读六个小节。

  3、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鼓励学生多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在读中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合作与探究。)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1-3节,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声音,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从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

  3、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来朗读自己喜欢的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将想象与朗读相结合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培养。)

  四、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

  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

  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他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感受齐读最后一节。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的高兴,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配乐朗诵诗)

  布置作业: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秋》教案12

  设计理念:

  《秋姑娘的信》这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出了秋姑娘对自然生灵的关爱之情。这篇课文融知识和情感为一体,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目标列在首位,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诗意的教学语言、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满怀情感地进行诵读、体验、创造性想像,与学生一起创造出优美的教学诗意境界。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滋养孩子们关爱世间万事万物的善良心灵。

  教学目标: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认识秋去冬来时的一些特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词娃娃,它们今天又来看我们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快了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2、出示词语:

  秋姑娘小心山村

  好朋友生病裹上

  写信摘下全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强调:“摘下” “裹上”,要读出轻声。

  学生齐读。

  2、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干什么呀?(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内容)

  3、出示词语:好朋友

  读词,说说谁是秋姑娘的好朋友?

  出示句子填空:XXXX是秋姑娘的好朋友们。

  4、谈话:小朋友,当秋天来到的时候,冬天离我们就不远了,秋姑娘在临走之前,非常担心她的好朋友们能不能平安地度过寒冷的冬天。她想让小朋友替她送信呢!你们愿意吗?

  二、朗读感悟(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两遍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后,说一说,你想替秋姑娘把信送给谁?

  过渡:只有把要送的那封信读好了,秋姑娘才会让你替她送信。

  2、自由选择读自己喜欢的那封信。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相机出示:

  (1)大雁。课件出示: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讲解:“南去”(因为大雁是候鸟,冬天要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过冬。)

  指名读“南去的大雁”。师评价:老师见到了他眼中的大雁飞得真高啊!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封信,把秋姑娘的信说给大雁听听?个别读。

  讲解:“多加小心”。

  秋姑娘会让大雁小心什么呢?

  (长途跋涉,飞行时要注意安全,不掉队,不被猎人射中等等。)

  师:“路这样远,天气又变化无常,秋姑娘让大雁一定要多加小心!”球姑娘对大雁多关心啊!她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亲切,谁来学着秋姑娘对大雁说一说!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对大雁说一说。(齐读)

  师:我相信,有了秋姑娘的提醒,大雁一定会平安到达南方的。

  [设计意图:想像秋姑娘在信中说些什么,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

  (2)青蛙。课件出示: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讲解:“冬眠”。学一学青蛙要冬眠的样子。

  师:青蛙就这个样子要睡上整整一个寒冷的冬天,如果妈妈见了你这个样子会说些什么呢?

  讲解:“盖好被子”

  师:秋姑娘可真担心,赶快来替秋姑娘来提醒它们呀!

  指名读,齐读。

  (3)松鼠。课件出示: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物。

  讲解:“贪玩”“快”。

  师:现在老师就是一只贪玩的小松鼠,你能替秋姑娘把信里的话告诉我吗?

  个别读。

  引述:冬天还早呢,再玩一会吧!

  口语训练:如果你是秋姑娘,你会怎么说?“再不快一点儿┅┅”

  师:是啊!松鼠很可爱但是也很贪玩,连过冬的食品都忘记准备了。幸亏有秋姑娘的提醒,秋姑娘想得可真周到,对朋友可真了解。快替秋姑娘提醒小松鼠吧!

  指名读,齐读。

  师:自从小松鼠收到秋姑娘的信后,小松树变得懂事了,看,现在它在松树上干什么?(课件出示)是啊,它准备了许多食物,吃也吃不完,就叫“充足”的`食品,小松鼠得好好感谢秋姑娘呢!

  [设计意图:“充足”一词比较抽象,老师将这一词语具体化,难懂的词语变得浅显易懂,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4)山村孩子。课件出示: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谁来把信送给山村孩子?

  个别读。

  讲解“裹”,学生表演。为什么要提醒小树穿冬衣?给小树穿上什么样的冬衣?(“冬衣”就是柴草)

  师:你看,秋姑娘多细心啊!赶快替秋姑娘把信送给山村孩子吧!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更加体会秋姑娘对小树的疼爱。]

  过渡:数一数一共写了秋姑娘的几封信? (四封)

  (5)你最想替秋姑娘给谁送信?只要你读好了,秋姑娘也一定会让你给她送信的。

  指名读自己想送的信。师生共同评价。

  师:看秋姑娘在每封信里都那么关心、体贴自己的好朋友,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四封信吧!

  三、学习第三段(第六至第七自然段)

  1、秋姑娘只写了四封信吗?

  2、秋姑娘还写了许多信,哪句话告诉我们的?

  3、大声读最后一段,读好语气词“咦”“哈”。

  4、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一段,一问一答。

  要求:“咦”读出奇怪的语气;“哈”读出舒畅的语气。

  5、同桌一问一答,各练习一次。

  6、老师问,学生答。

  要求:读出对秋姑娘的赞美之情。

  过渡:秋姑娘又给谁写了信,说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话,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拓展想象

  1、想象训练,好朋友随机组合讨论写信对象及信件内容。

  2、学生交流汇报。

  3、我们带着一颗像秋姑娘那样善良的心回去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写上一封信,送去你对他们的关心,好吗?

  4、秋姑娘对朋友的关心、体贴,值得我们每个小朋友学习,我们以后对待朋友也要关心、体贴,能做到吗?

  让我们拿起书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来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的关心、爱护之情。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过渡:信,我们都替秋姑娘送走了,秋姑娘给你们带来了两个生字宝宝。

  1、出示生字卡片:好、友,读准字音。

  2、找朋友,分析字形。

  好:女和子结成好朋友就是好。提不要超过撇。

  3、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仿影。

  六、课外延伸。

  秋姑娘写完了信,冬姑娘就来了。小朋友,你们想想冬姑娘会用什么写信?会给谁写?又会写些什么呢?

  聪明的朋友,发挥你们的想象,可以把你想到的与你的同学交流,也可以说给爸爸妈妈听。

  小朋友们,我们和秋姑娘到别吧!——秋姑娘,再见!

  [附板书]秋姑娘的信

  南去的大雁多加小心

  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

  贪玩的松鼠准备充足的食物

  山村孩子给小树裹上冬衣

《秋》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如《秋日呓语》)等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凉爽的秋天,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片丰收的景象。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快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说说你都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课文)

  2、这一位作家,就是听到在听了秋天这么多美妙的声音后,写下了一首美丽的现代诗,板书课题:

  3、该怎么去读懂呢,先请我们去阅读学习提示:(明确要求)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

  2、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你最喜欢哪种声音?能读给我们听听吗?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课件相机出示)

  指导朗读,鼓励学生想象表演

  指导动作:大树抖抖手臂,蟋蟀振动翅膀

  指导朗读:听听,刷刷,

  4、配乐朗读。

  (1)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2)指名朗读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很多很多,快把你能想到的能听到的声音也试着写下来吧!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写。

  2、把自己的小诗读给同桌听听,展示2—3生的小诗。

  3、汇编成诗:四人合作,把自己的小诗汇编成一首新诗,有可能的话再画上插图。

《秋》教案14

  [活动目标]

  1、用秋天的农作物、自然物、装扮自己,提高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迁移生活经验,尝试美的探索,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

  3、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展示自己,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初步感知秋季明显的季节特征,了解一些自然物的特性。

  2、物质准备:

  ⑴、师生与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农作物、自然物,如:稻草,芦苇,苍耳,柚子皮,野花,野草,各种蔬菜等等。

  ⑵、辅助材料:剪刀、铁丝、夹子、小刀、牛皮筋、双面胶等等。

  ⑶、背景音乐:《山谷笛声》和迪斯科音乐。

  3、环境布置:用自然物制作成各种饰物悬挂在活动室周围。

  [活动过程]

  一、看看讲讲活动。

  师:“你觉得秋天是怎样的季节?”(幼儿自由讲述)

  1、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自由表述。

  2、幼儿观察、讨论用哪些材料,怎样装扮成“秋娃”。

  师:“那我们就用这些材料,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秋娃’吧。现在你们去看一看,互相商量一下,用哪些材料怎样来打扮自己。”(重点引导幼儿运用收集的自然物,大胆构思,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二、做做玩玩活动。

  ⑴、师生共同商讨安全问题,遇到困难如何解决。

  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材料把自己打扮成漂亮的秋娃吧!”

  “那小朋友打扮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幼儿讲述。)

  ⑵、幼儿自由结伴,自主选材,在《山谷笛声》的音乐声中对着镜子装扮“秋娃”。教师以同伴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打扮,打扮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互相帮助。(重点突出孩子们的自我探索,动手动脑,相互合作。如:用扁豆穿成项链、青菜编成帽子、山芋藤挂在头上做装饰等等。)

  ⑶、播放迪斯科音乐,自我欣赏镜中“秋娃”。

  师:“快看,镜中的秋娃在跳舞呢!”

  (幼儿情绪高涨,纷纷对着镜子跟着节奏炫耀自己。)

  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设计的“秋娃”形象。

  幼:“我用萝卜顶在头上,象个天线宝宝;我用柚子皮系在头上、肘上、膝盖上,象个赛车手;我用稻草编成草裙、草帽,我打扮了一个渔翁……”

  师:“那现在我们就来表演你们喜欢的角色吧!”(幼儿互动)

  三、集体表演活动。

  师:“可爱的`秋娃们,你们打扮得这么漂亮,还想做什么游戏呢?”幼儿七嘴八舌地说:“让我们做模特吧!”

  师:“现在我们就来走一走,玩一玩吧!”(幼儿随着音乐声尽情地表演。)

  师:“秋娃们,今天你们玩得怎么样?为什么?”(请幼儿谈感受。)

  活动点评:

  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生活经验,师生一起收集我们常见的自然物,大胆地进行尝试,引导幼儿利用这些自然物进行装扮自己。在让孩子商量如何使用这些材料装扮自己,让孩子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行动的计划性,使装扮“秋娃”的活动有明确的指向。

  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做中玩”,孩子们在使用自己收集的材料装扮时,感到格外亲切,显得特别兴奋,动手欲望增强。在已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平时生活经验,自主选择,自由搭配,自由游戏,尝试探索。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能运用新理念,通过让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教师适当地引导幼儿大胆展示,表现自我,“模特”瘾过足后还拓展角色,自由组合,开展游戏。这时,游戏的“乐”体现得淋漓尽致。

《秋》教案15

  活动目标:

  1、学念儿童诗,理解儿歌内容。

  2、通过秋天水果、农作物的丰收景象,感觉秋天人们收获的喜悦。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秋哥哥》图片。

  2、幼儿用书、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我们上语言课,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们一首非常好听的儿童诗,名字叫做《秋哥哥》,我们先来看看图片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回答)

  (2)引导幼儿学说“满树红苹果”“金色玉米满山坡”“高粱红,谷子多,田野唱起丰收歌”的句子。

  2、教师完整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教师:你知道图片里是什么季节吗?是谁把秋天变得这么美? (幼儿回答)

  教师:那现在小朋友们听老师把这首儿歌念一遍吧。

  3、教师提问诗歌内容,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诗歌。

  (1)教师:诗歌里是谁把秋天变得这么美?

  (2)教师:秋哥哥,树边过,带来了什么?

  (3)教师:秋哥哥又到了哪里?玉米变成了什么样子?

  (4)教师:高粱红,谷子多,田野唱起了什么歌? (幼儿回答)

  4、幼儿看图片,跟着教师学念儿歌。

  (1)教师:我们和“秋哥哥”一起把秋天变得更美吧!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诗歌。

  (3)请幼儿边看图边念诗歌。

  5、请个别幼儿到集体前面表演诗歌。

  教师:现在老师要请念的好的小朋友来到前面来表演这个诗歌哦,看看谁最棒。

  三、活动结束。

  教师:好的,小朋友们都念的非常棒,那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下课后也要多念一念哦。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在本次活动中多加入一些师幼互动环节以及游戏就更好了,另外再多加入一些关于秋天的知识,幼儿会更感兴趣。

【《秋》教案】相关文章:

秋的画报教案02-12

故都的秋教案12-17

故都的秋-教案09-29

《秋姑娘的信》教案03-27

秋姑娘的信教案03-29

山居秋暝教案02-26

《秋》语文教案02-08

秋教案设计10-01

《山居秋暝》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