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背影教学设计(共2篇)
篇一:余映潮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评析
余映潮《散步》教学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评析
一、对”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相关理论的理解
语文“学习活动”的提倡是从传统的讲授、提问语文教学实践的一大变革,真正能够体现“做中学”的真谛,也是对师生双方能力的一个挑战。首先,它在理念上就实实在在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的一切都是留给学生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服务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也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其次,在形式上,以学生的“做”和“讲”为主,老师则仅仅起一个发起者的作用,如何完成“做”的任务,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则在于学生,而“做”的成果也要学生自己呈现,教师的角色由台前转到了幕后。另外,在难度上,较之于讲授和提问,活动教学的设计则更加考验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更加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既需要有创意又要有水平,而且必须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这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语文课堂难度系数也非常之高,必须调动思维去踏踏实实的思考,运用自己所有的听说读写能力去完成任务。
综上,这样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式与意义俱在的语文教学形式非常值得推而广之。
二、余映潮《散步》教学中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评析
从最开始,余映潮老师就出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这与一般的语文教师没有太大差异,但在具体实施时,余老师却别具一格。 在“理解文意”之前他给出这样的要求:“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然后让学生思考,完成活动。在另拟标题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对文意有了深刻的把握。学生回答,余老师给出适当的评价,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启发。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讲解。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答案即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又得到了老师进一步阐发的深意。
最后看老师拟的标题。师总结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虽然最后课题还是回到了“散步”,但中间的过程则使学生亲身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内涵。这样的效果是让学生直接回答本课文意是什么所达不到的。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余映潮老师则这样设计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 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解释了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
学生读,教师评,层层深入。使学生通过对读法的掌握,来把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余映潮老师在布置任务时也十分值得考究,怎样让学生能最高效的完成任务,教师必须给出明确的任务要求,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品位语言。余映潮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品1:“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品2: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给出任务,出示例子。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与同桌进行交流,再与大家进行交流。就这样对文章的主旨以及写作技巧进行了学习。
从以上可以看出,余映潮老师设计的环节并不多,但学生的任务量却不少,而且从始至终课堂都是处于动态生成的,老师只是引导和指导,把大权完全放手于学生,他们做他们说,结果自然而然就是他们学他们懂。文意理解--朗读课文--品位语言,步步为营。先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让学生了解课本讲的是什么故事,输入信息,学生把握了文本之后,不是直接讲出答案,而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之后再输出,同时又要说出自己为何是那样的“加工”的,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朗读课文环节,表面上是教学生怎么读,却巧妙地变成了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仿佛学生自己真的变成了“先生”在欣赏的作品,变成一个演员在演一部话剧,个中体悟油然而生。知道了文中的故事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感觉,再进行细致的语言品析,学生愿意投入进去挖掘,从而受到心灵的熏陶,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植根于文本,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明确教学目标,主要要教给学生什么,想让他们懂得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做到我们的语文课能够有理念,有行动,有效果。 篇二: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朗读”作为一种基本课型,已在第三章中进行了介绍。在本节内,将从教学细节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朗读”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线索
在教学中:
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课中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即是指出声的朗读。 朗读能够训练普通话的发音技巧。学生在一定的量的朗读训练之后可以达到吐字清晰,语音响亮,琅琅
上口,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训练之中,词、语、句、段、篇都能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朗读是培养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对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也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进行体会和品味。
朗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情感、风格,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出声”的语言训练,有助于发言、复述、交谈、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由于朗读永远与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密切相连,所以朗读应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与词义、句意、文意的品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朗读”应该是一条常
用的教学线索,贯穿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于是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如《春》的教学主体思路设计:
第一文库网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2.播放音乐,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
3.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同学们串读课文,品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
5.个性化演读。
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又如《秋魂》的“自读三步法”教学思路设计: 第一步:自由诵读,约18分钟。 建议将全文朗读三遍。第一遍快速读,要求读得顺畅。第二遍中速读,要求读得有抑有扬。第三遍中速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
第二步:选点精读,约12分钟。
每个同学选读1—2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精读的内容与要求主要是:1.激情朗读这个段落;
2.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3.揣摩精彩的词句;4.理解段中的层次;5.理解段中通过写“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蕴。
第三步:语言学用,约15分钟。
建议同学们:1.自选内容,自由背读;2.朗读精段,提炼句式,口头造句;3.朗读精段,迁移变通,进行“仿”说;4.选背文中警句。
在以上这两个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朗读”出现在几乎每一个教学步骤中,不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形式,它们都连点成线,成为贯穿课文教学始终的一条线索。 第二,“朗读”应是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
朗读是教读或自读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但朗读教学决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放声读起来,在真正的朗读活动中,每一次的朗读教学设计都必须表现出教师三个方面的思考:1.这次朗读的内容与目的;2.这次朗读的方法与形式;3.这次朗读中师与生的各自不同的'活动。正由于有这样的理性思考,加上教师教学手法的灵活运用,成功的
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从教学细节的角度看,朗读教学应该总是那样灵动多姿。
请欣赏下面不同的细节设计。
设计手法之一:分层推进这种设计将精短的课文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以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形成教学细腻的步骤并覆盖全文的朗读训练。
例:《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 教学活动:同学们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这一遍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这里重点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
(这里从理解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 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
(这里训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
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
(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设计手法之二:小步轻迈这种设计将朗读技能训练的某项内容进行切分,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例:《天上的街市》第一个教学板块: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师:读诗,要感受诗的音乐美——首先是把节奏读好。
(教师示范读第一段。)
指出: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
师:节奏读好之后,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我想”“我想”“不信”“你看”。 (教师范读第二段。)
指出: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女生齐读全诗。体味如何读好诗中的停顿。
师: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教师范读第三段。)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诗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
请同学齐读第一段,感受诗的韵脚。
教师就“体味诗的音乐美”简单小结。
这个教学细节呈总分总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读,学生学读,目标明确,小步轻迈,层次细腻,知识丰厚。
设计手法之三:主持引领这种设计手法由教师担任“主持人”,用跳读的方式,拎出并组合全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朗读。 例:《鹤群翔空》教学片断。 师:咱们先把课文读起来。课文这样读:老师当主持人,把你们的朗读串起来。
师:(当主持人串读)“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小斑点”,鹤群映入了“我”的
眼帘。请大家开始读第3段,读这一段要注意,有些字音要突出,你们看,“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句中,“一律”“笔直”“实在”这些词重音要读好,要以读好重音的方式把这幅很美的画面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3段)
师:继续往下看,可能是由于山太高了吧,鹤群在那里转弯了,改变了飞行的方向,这时候飞行的景观是多么壮丽呀!请读第8段、第9段。读这两段时要注意处理好停顿,你们看,“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后面一定要停一下。为什么?后面的句子都是来解说“壮丽”的。因此,“壮丽”这个地方是一个中心句,在这里停顿一下,就表示你能够理解段的层次了。 生:(齐读第8段、第9段)
师:但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一只苍鹰“飕”地一下以极快的速度插到鹤群之中,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展开。下面读13、14、15、16段。注意要读出一定的速度,以表现战斗的激烈。
生:(齐读第13-16段)
师:鹰逃走了,留下了一只伤鹤,那么故事将如何发展呢?下面读第21、22、23三段。在这
儿要读出情感,好像你就是那只大鹤,来救助那受伤的朋友。 生:(齐读第21、22、23段) 师:刚才咱们读的是课文中最精美的部分!?? 这个朗读细节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致上显现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节省,形式别致。 设计手法之四:巧变形式这种设计将朗读的过程在“形式”上细节化,使教学的过程既有层次感又有变化性。
例:《曹刿论战》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背读。
1.教师提出教学任务:背读——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
(1)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2)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3)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3.同学们背读。
4.用分小组或男女生或师与生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这个教学细节由于活动形式的变化而显得节律跳跃,气氛活跃。
此外,还有多角反复、角色朗诵、古诗吟读、品读悟读、配乐唱读、个性化朗读等种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手法,它们都能让朗读教学的细节显得美好而又生动。
【余映潮背影教学设计(共)】相关文章:
余映潮春酒教学设计02-10
余映潮登飞来峰教学设计01-12
余映潮作文评语范例01-18
余映潮教学答问:怎样写好教案?03-03
教案(转帖)《口技》教学实录 余映潮03-03
余映潮的12条作文评语01-15
余映潮的作文评语30例01-15
转:余映潮教案25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