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第二课时)
本文由VCM仿真实验提供 教学目标 ①初步了解什么是酸、碱、盐;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②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③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学会用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认识什么是酸、碱、盐。 实验准备 溶液导电性实验仪器、紫色石蕊试液、锌粒、氧化铜粉末、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提问: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在不借助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追问:为什么会变色?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请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除了碳酸,还有其他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 探究活动一:分别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现象交流:与碳酸的现象相似,试液变红。 小结:碳酸、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它们还有其他的共性吗? 探究活动一:稀盐酸、稀硫酸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的反应。 实验现象交流:锌粒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都能产生气体;氧化铜粉末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消失,溶液的颜色都发生变化。 (学生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小结过渡: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反应,由此可见,它们在性质上是有一些共性的。为什么它们会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呢? 探究活动二:氯化钠导电性实验。 提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回忆物理中学习的导电的原理,推测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 Flash动画演示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过程,解释电离的概念,介绍电离方程式。 结论: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探究活动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导电性。 实验现象交流:灯泡亮了。 结论: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导电。 分析: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能导电? 学生讨论交流:参照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推测出稀盐酸和稀硫酸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归纳: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相似性。不仅稀盐酸、稀硫酸中存在H+,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也能电离出惟一的阳离子──H+,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物质──酸。 (学生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小结:探究思路──通过实验发现一些物质具有共性,试图去解释具有共性的原因,通过对导电性的探究,发现存在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认识到什么是酸。 自主探究:什么是碱? 按学案步骤完成探究过程。 评价与小结:根据学生完成探究的实际情况,评价自主探究成果。 新知识提示:氯化钠属于哪一类物质? 课外学习:什么是盐? 这种有挑战性的引入,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这种紧逼式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按照知识的轨迹活动,且具有启发性。 让学生亲身感受酸有相似化学性质,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成了酸的印象。 溶液的导电性对学生是一个抽象的认知,选择学生已经认识的离子化合物入手,便于学生接受且易过渡到酸的导电性。 以上的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什么是酸”的探究步骤,学生学到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按照刚学到的探究过程来探究什么是碱,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如何,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对认知过程形成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课内学习,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起,有继续探究的兴趣,因此,布置这种课外学习内容正是学生的需要。 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知识整和;二是设计了一条清晰的探究思路,学生学到了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具体体现是:打破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把“什么是酸、碱、盐”提炼出来,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酸、碱、盐”。老师示范探究了“什么是酸”,总结了探究的思路,让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究。这是一个半开放的过程,老师指路,学生顺着老师的指引去探寻新的知识,而课外的盐的探究是一个全开放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详细可上VCM仿真实验咨询【《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常见的酸和碱的教案03-12
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案12-16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04-17
初中化学酸和碱教案08-29
常见的碱的教案01-04
(人教版)中考化学考点:第十单元 酸和碱04-28
酸的和甜教案02-17
《酸的和甜的》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