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四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颐和园》

时间:2023-04-25 19:27:3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冀教四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颐和园》

《颐和园》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乾隆皇帝曾有诗赞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又风月属昆明。”教材编选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二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写作上,《颐和园》一文有如下特点: 第一,表达有序。 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讲了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十四个字包括了两层意思:颐和园是个公园,在北京;颐和园的特点是大而美。后面的叙述便紧紧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 文中,作者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一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接着抓住内部特点,介绍了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了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艺上“向下望”、向前看、己“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结尾处“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与开头呼应,使得作者的赞美之情越发显得意蕴绵绵。 第二,结构明晰。 课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方法:第一自然段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则立足于不同的观察点,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全文以游览路线为线索,通过“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词语,又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结构清晰,给读者一种完整的美感。 第三,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优美。 如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首先写到“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接着,作者以动的画面进一步反衬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里“几乎”一词用得恰如其分,没有“几乎”一词,描写就会失真,船在湖面上行驶,怎么会没有痕迹呢?用了“几乎”一词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这里也用得确切巧妙,从另一个动的角度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 另外,作者在文中还运用多种色彩进行了对比、烘托描写。如“佛香阁那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等,使得课文中描绘的颐和园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 《颐和园》  教学建议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带着“作者在文中写了许多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默文。读文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中第一句话用,边读边勾画下来,再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这样,会初步发现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将颐和园的美景慢慢展开的。然后再自由读文,读后说一说“顺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浏览课文,明确顺序。 浏览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1.有一定的速度;2.一边读,一边画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物;3.写出游览的顺序(大门一长廊一万寿山一昆明湖一十七孔桥)。通过这样练习,使学生知道作者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作的。学生汇报时,教师可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此后,就可以带着“各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个问题来认真研读每一个自然段了。 三、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体会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主要景点的特点。 1.学习第二自然段要抓住一个主要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长廊的”。 (1)从整体和外部介绍:①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②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③它的最大特点是长。课文用“一眼望不到头”以及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二百七十三间”写出了它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2)从内部介绍长廊:主要介绍了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文中讲了画的内容,特别强调“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来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而体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介绍长廊两旁风景宜人:“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花多、品种也多、花开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使长廊两旁鲜花常在。从“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告诉我们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就这样,一进大门,长廊就以它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2.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时,首先要想一想作者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写作的。明确后,再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又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 教学时,要抓住“耸立”感受佛香阁的“高”;抓住“一排排”感受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课文此处是概括介绍佛香阁、排云殿的特色的。教学时还要给学生指出,作者此时是从下往上观察的。而站到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再次说明佛香阁很高,才能鸟瞰全园;用“黄、绿、朱红”等颜色形容山上的景物美,使人感到古色古香;向前看,则重点写了昆明湖。向东远眺,“隐隐约约”说明看到的景物在很远的地方,城楼、白塔是颐和园之外 的景物。在这里,不妨问问学生:“此时,作者的观察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变化?”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处眺望的。 3.学习第五自然段, 要明确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重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这部分介绍了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及连接堤岸与小岛的十七孔桥。重点写了十七孔桥,分别写了桥名的来历、桥栏杆上的石柱多、石柱上雕刻的狮子多,而且“姿态不一”的特点。 教学时,可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整体感悟,升华情感。 学习完课文后,可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一读、背一背。 五、读写结合,运用方法。 这篇课文的表达属写景文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学生习作的范例。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练笔。可以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学校或附近的景物,并注意观察点的变换。最后让他们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六、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一)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

【冀教四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颐和园》】相关文章:

冀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维维的画儿04-28

冀教版英语教案01-03

冀教版小学音乐教案11-14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1-23

冀教英语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10-12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4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4-10

冀教版五年级上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4-28

冀教版八上数学教学计划05-28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学计划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