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后的战略进攻
转载 春秋中文社区
第十部分:总结
蓝色计划的基本基础就是基于总体战的想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仅仅消灭技术兵器和有生力量已经无法使得一个大国灭亡,国土庞大的国家往往拥有巨大的恢复能力,并且德国对于苏联在资源和生产方面并无优势,这样的情况使得德国不得不急于摆脱不对等消耗战的泥潭。而作为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基础,打击对方的经济成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果一旦获得了重要资源产地的控制权,那么苏联将失去消耗战的重要资本,而德国则将获得一个保持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德国战时经济和装备办公室在1942年2月16日提交的报告中就认为,没有俄国的石油,德国将很难维持其战争机器的运转,而这样的认识也使得蓝色计划的最终出笼。 就这个计划在策略层面上的思想来说思路是相当清晰的,但是在战略上却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后勤问题,第二,兵力问题,而将仆从国的军队集中布置在顿河防线也就是兵力不足造成的后果。
在实战的演变中,德军犯了几个较大的错误: 1. 在还没有占领沃罗涅日的情况下过早投入第6集团军,这一行为使得第6集团军当面的苏军迅速撤退,而仍在沃罗涅日苦战的第四装甲集团军无法及时南下拦截撤退苏军,结果大量苏军逃出了原本德军计划的包围圈。
2.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临时发动了米列罗沃包围战,当时苏军在顿巴斯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的预备队在伊久姆一战中受到大量消耗,整个东撤德苏军集团实际上正处于败退的过程中,顿河与顿涅茨河上的防御相当薄弱,但是德军没有抓住这次机会直趋斯大林格勒(如果此时向斯大林格勒迅速推进很可能在8月前就到达斯大林格勒完成蓝色计划第三阶段的任务),而是在没有证据证明苏军重兵集团仍在米列罗沃以西的情况下临时发动了米列罗沃战役,结果该地区的苏军再次向东逃脱,而德军也由于装甲部队拥挤在米列罗沃地区而无法迅速进行新的合围。
春秋中文社区bbs.cqzg.cn3. 在没有结束第三阶段作战的情况下发动了南下高加索的战役,第45号指令的发布,意味着希特勒抛弃了原来第三阶段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而转向高加索,斯大林格勒本身的作用就是一个掩护高加索方向进攻的侧翼支撑,现在新的计划无视侧翼安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新的战斗实在不合理,希特勒曾在第41号指令中多次强调了侧翼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却犯下了这样的错误,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希特勒个人主观判断苏军在顿河以西的部队都向南撤入了高加索,为了方式这些部队给未来的南下作战造成重大威胁,必须在敌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切断其南下的通道。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第四装甲集团军南下“包抄”第一装甲集团军的情况发生,但是这样的判断完全出于希特勒的主观分析,使得计划的实施难免有些荒唐。并且这一行动使得南方集团军群的单位被一分为二,只见没有战术和战略上的配合,也就是说德军仅有的兵力再一次被分散,加上希特勒同时调走了第11集团军和若干机械化部队,使得兵力本已捉襟见肘的德军几乎被拆散,这也是最后高加索地区战斗没有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4. 对于斯大林格勒的盲目执著,斯大林格勒本身并不具备获取资源的价值,希特勒在蓝色计划中也将其定位在一个侧翼的支撑点上。可以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原因并非德军故意要求,而是合围顿河以西苏军之后自然得到的结果。当南下高加索行动开始之后,可见斯大林格勒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再次降低,就算没有斯大林格勒的控制权德军仍然能够进攻高加索。但是最后对于斯大林格勒的狂热追求就实在很难解释,原先斯大林格勒所要掩护的高加索战役早已实施,此时再来进行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实在是显得本末倒置,只好认为,希特勒是为了维护在1942年9月30日的演讲中声称的“再也没有力量能将我们赶出斯大林格勒了”这句大话以及转移当年11月传到德国国内的不利战局对德国人民的心理影响,1942年北非德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被击败,同年英美联军在法属北非登陆,曾经受到狂热宣传的沙漠之狐面临颓势,这使得之前对于北非有着强烈信心的德国人受到了严重打击,希特勒需要一场胜利来化解这些负面的新闻。
【最后的战略进攻】相关文章:
足球进攻战术是什么12-05
最后的最后作文07-28
最后的最后作文03-25
从战略思路到战略规划的10大检核03-15
战略管理作业04-27
战略借鉴文献04-27
最后的馈赠08-01
最后的狂欢05-01
最后的小巷04-26
最后的圣诞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