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时间:2024-01-22 13:31:46 志彬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通用12篇)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学史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通用12篇)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表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P32

  2.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完善了理论: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做“本轮”同时本轮的圆心又环绕着地球沿一个叫做均轮的大圆运动。P34

  3.哥白尼(波兰)发表《天体运行论》,预示了地心宇宙论的终结。P35

  4.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观测证明了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P35

  5.第谷布拉赫的观测结果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关键性支持。P35

  6.哈雷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P36

  7.胡克等人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的引力。P36

  8.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P40

  9.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比较精确地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P40

  10.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各自独立计算出海王星的轨道。德国的伽勒在勒维护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海王星。P42

  11.梦想成真(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齐奥尔科夫斯基)

  12.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指出,对于一个质量为M的球状物体,当其半径R不大于2GM时,c2即是一个黑洞。P42

  英国学者米切尔也提出过相似的见解。P46

  13.德国天文学家F.W.贝塞尔根据天狼星移动轨迹,推测有一个看不见的伴星在围绕天狼星运动,后来的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想,这是最早的白矮星。P51

  14.牛顿的科学生涯。P51

  15.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显现出能量及其守恒的思想。P55

  16.戴维发现电流的化学效应;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塞贝克发现温差电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焦耳发现电流的热效应,测定了热功当量的数值。迈尔表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并计算出热功当量的数值;亥姆霍兹在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能量守恒定律。P81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2

  1.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地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P5

  2.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一个复杂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使结果产生巨大偏差。P5

  3.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和电灯;贝尔发明电话;居里夫人发现镭、钍、钋三种元素的放射性;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李政道和杨振宁指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P7

  吴健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用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P94

  4.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P7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量决定的。P46

  6.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P47、48

  近代力学的创始人。P49

  7.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P56

  8.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止在一个地方。P68

  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P68

  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完善伽利略观点,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P69

  9.英国科学家牛顿,动力学的.奠基者,提出牛顿运动定律。P68

  10.美国J.韦伯首创用铝棒做“天线”接收天体辐射的引力波的方法。P94

  11.J.H.泰勒等人观测围绕共同质心高速转动的双星,推测它们在辐射引力波时失去了能量。P94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3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4.汤姆孙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2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7.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Ⅱ.选考部分:(选修3-3、3-4、3-5)

  三、热学(3-3选考):

  29.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32.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度转换关系为T=t+273.15K。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四、波动学、光学、相对论(3-4选考):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46.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47.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48.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4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一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一一量子论(微观世界)。

  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

  5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5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五、动量、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3-5选考):

  5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5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58.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59.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60.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62.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m~15m。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66.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67.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9.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0.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72.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中子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热交换器等组成)。

  73.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4

  必修1: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重量(重力)决定的。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了怀疑,并通过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并提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他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加上合理的外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阅读必修146页全文)

  3、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阅读必修1,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4、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伽利略否定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必修2: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记录,发现了并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3、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4、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后,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他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质量”,是第一个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5、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发现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其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分别计算出的,后来被德国的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发现了它,因此,人们称天王星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6、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经典力学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不适用高速、微观粒子。(阅读必修2,48页至51页内容)

  7、阅读课必修2,81页到82页,知道能量耗散的含义。

  3-1部分

  1、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最早测定了元电荷e的数值

  3、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总结出了库仑定律。

  4、法拉第第一次提出了场和电场线(磁感线)的观点。

  5、焦耳定律最初是由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

  6、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用以解释电流的磁场和磁铁的磁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7、美国物理学家霍尔首先观察到“霍尔效应”。

  3-2部分

  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

  2、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

  3、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4、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是法拉第)

  5、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巩固练习:

  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

  C.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5

  1.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P3

  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发电机圆盘发电机。P14

  2.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楞次定律。P11

  3.在法拉第、纽曼、韦伯等人工作的.基础上,人们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15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P19

  5.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同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6

  1.希腊人泰勒斯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P2

  2.公元一世纪,我国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写下“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瑁的壳吸引轻小物体。P2

  在《论衡》中描述的“司南”使人们公认最早的磁性定向工具。P80

  3.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P2

  4.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P4、P37

  5.法国学者库仑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实验总结出库仑定律。P6

  6.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提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有它产生的`电场,处在电场中的其它电荷受到电场给予的作用力。P10

  用电场线和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P14

  7.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把光现象与电磁现象统一起来。P14

  8.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P38

  9.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缝衣针磁化。P80

  10.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P81

  11.安培发现,磁体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P81

  12.特斯拉,美国电气工程师,是交变电流进入实用领域的主要推动者。P84

  13.法国学者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P87

  14.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他的电子论。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P95

  15.美国物理学家E.H.霍尔观察到霍尔效应。P103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7

  1.希腊人泰勒斯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P2

  2.公元一世纪,我国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写下“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瑁的壳吸引轻小物体。P2

  在《论衡》中描述的“司南”使人们公认最早的磁性定向工具。P80

  3.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P2

  4.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P4、P37

  5.法国学者库仑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实验总结出库仑定律。P6

  6.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提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有它产生的电场,处在电场中的其它电荷受到电场给予的作用力。P10

  用电场线和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P14

  7.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把光现象与电磁现象统一起来。P14

  8.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P38

  9.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缝衣针磁化。P80

  10.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P81

  11.安培发现,磁体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P81

  12.特斯拉,美国电气工程师,是交变电流进入实用领域的主要推动者。P84

  13.法国学者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P87

  14.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他的电子论。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P95

  15.美国物理学家E.H.霍尔观察到霍尔效应。P103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8

  1.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P3

  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发电机圆盘发电机。P14

  2.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楞次定律。P11

  3.在法拉第、纽曼、韦伯等人工作的基础上,人们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15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P19

  5.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同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9

  一、物理的学习是模块化的,共分四个模块:

  1.对概念的理解,不能单纯地去背诵。面对一个新的物理量,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在实际解题中作用。

  2.概念的应用:理解概念之后,对它的应用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解题是,要抓住,每道题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给你条件,只要将条件与物理量相对应,然后代到相应的公式中,就可以解出答案了。

  3.衍生

  4.综合:物理的各个章节中,除了光学相对独立之外,其它都是联系很紧密的,必须注意将他们之间前呼后应起来。

  二、如何做习题:

  做习题特别是理科习题时,必须把握量与质的关系。主要抓做题的质量。“我”在高中期间从未买过习题,主要是做完书上以及老师给出的题后,总结出每道题的解题思路。解题的过程分为:

  1. 分析物理进程:把过程抽象为物理量

  2. 利用数学将题解出来

  三、学习习惯:

  1)上课应该认真听讲,至于学习方法,应该是让学习方法适应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去适应别人用起来好的方法。

  2)做题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提问题。“我”做题的速度一向很慢的',但是每次做完题后,都看看是怎样得出的,看看对以后有什么可借鉴的,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不是做完后就置之脑后。这样,“我”考试的时候就快了,不象别人,到了考试的时候又去忙着推导。

  3)要即错即问,多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不要害羞。

  4)复习要一遍一遍地反复复习。

  5)对于参考书,成绩不是太好的同学,买的时候要找那些有解析、总结归纳比较好的书,而非是那种单纯给出答案的书。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0

  一.力学中的物理学史知识点

  1、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发明了空气温度计;理论上验证了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的规律;还制成了第一架观察天体的望远镜;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打开了人们的新思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等。

  3、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4、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即“宏观”、“低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二.热学中的物理学史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661年英国物理学家玻意耳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即为玻意耳定律。

  3、1787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为查理定律。

  4、1802年法国物理学家盖吕萨克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它的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为盖吕萨克定律。

  三.电、磁学中的物理学史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借助卡文迪许扭秤装置并类比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3、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7、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莱顿瓶所做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并率先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四.光学、原子物理中的物理学史

  1、历史上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2、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尔发现红外线。红外线具有明显的热效应。应用:红外遥感和红外高空摄影。

  3、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

  4、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紫外线具有明显的化学作用、荧光效应。应用:杀菌、消毒、黑光灯灭害虫。

  5、1818年,法国科学家泊松: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6、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比紫外线频率还要高的电磁波X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还能使照相底片感光。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何固体上都能产生这种射线。

  7、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即原子核也是可分的。之后居里夫人于1898年7月发现放射性元素钋(Po)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Ra)。

  8、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时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9、1905年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先发现“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10、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1、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验证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2、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13、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出元电荷的电量,即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实验”。

  14、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预言了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15、1932年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其用中子轰击石蜡打出了质子。

  16、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箔时观察到正电子。反映方程。可见,正电子是由磷30衰变发射出来的。像磷30这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机械探伤、消菌杀毒、作为示踪原子等。

  17、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7个基本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1

  一、物理学简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结构。在它的研究领域里,有“力”的较量,有“热”的爆发,有“光”的闪耀,有“电”的神奇,还有“原子”的奥秘。大到天体和宇宙,小到原子和原子核的内部,都有物理学的足迹。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说过:“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导。”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各种观念、理论和方法渗透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

  物理

  用物辨理,以物明理靠物论理见物识理以物言理

  无理、雾里、勿理

  二、高中物理的特点

  重在理解、理性思维、灵活运用

  要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进行去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特别是在高中物理中概念、规律、定理、公式等比较多,单纯地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清楚这些公式结论的适用条件或范围,才能有效地进行运用。

  三、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五种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构成部分,不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不能学好物理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必须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概念和应用。应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规律的字面意义上,或者是死记硬背,而要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适用条件。才能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具体的物问题。

  可以这样说,能不能学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能否理解得透彻,物理概念和规律因其抽象性,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比如“加速度”、“惯性”、“牛顿定律”、“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等,单靠老师的“言传”并不能传神地表达出概念的真谛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会”才能真正领略出它的全部内涵,这种“意会”的感觉就只有靠我们对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才能得到,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意义正在于此。例如“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是这样下定义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经过分析,我们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句,“互相接触”、“相对运动”、“接触面上”“阻碍相对运动”,然后琢磨、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互相接触”说出了滑动摩擦力产生的首要条件,并由此可联想到它与重力、电荷间作用力以及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触的物体就一定有滑动摩擦力呢?显然不是,一个“当”字揭示出了“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必然是伴随着“相对运动”,那么什么是“相对运动”呢?“相对”二字应该是指这“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由此意识到判断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产生滑动摩擦力的依据应该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不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运动”,“接触面上”告诉了我们滑动摩擦力产生的位置,而“阻碍相对运动”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运动”,那么它的方向就应该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并由此可恍然悟到滑动摩擦力并不总是阻力。经过这样的反复分析、琢磨,我们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会清楚、透彻,哪里还会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在平时学习物理时,我们应十分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深思熟虑其含义,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要花力气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素质。否则,若在学过物理后,只是死记住一些定义和公式,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不能把普遍公式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或者不管条件乱套公式,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怎样才能理解物理概念呢?

  (1)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2)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的定义和它的物理意义,对于物理量其内涵包括: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是否是矢量?如果是矢量,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定义的?如果是标量,它的数值是如何定义的?它的单位是什么?

  (3)明确概念的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也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

  (4)了解该概念与有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在学过“位移”概念后,应了解定义这个物理概念是用于描述物体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变化,为下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做准备;其内涵是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是矢量,大小就是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单位是长度的单位:m,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是:路程是标量,是路径的长度;在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与路程相等。

  怎样才能理解物理规律呢?

  (1)明确形成规律的依据、方法和过程。

  (2)明确规律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述。包括:该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该规律所反映的物理本质,明确规律表达中的关键词句,明确规律的数学公式的物理含义等等。

  (3)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物理规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或在一定条件下推理得到的,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所以,物理规律总有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4)明确该规律与有关规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出的物理事实与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已知的规律或理论经过推导论证,得出新形式的定理或推论;应用必要的数学对问题进行推导,得到新的结论或公式,作出判断。推理和判断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物理学中的推理要以物理理论和事实为依据,思维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绝不能凭空臆造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透彻了解和熟悉物理学的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事实,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训练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只有周密的思考,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

  3、分析综合能力: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弄清产生的原因与条件。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不但复杂问题要这样做,简单问题也应这样做。我们要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独立地、灵活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要独立地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分析综合能力也表现在要求同学们会独立地处理不熟悉或者未见过的问题,即所谓的“生题”。处理这类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同学们已学过的,甚至是非常熟悉的。要求同学们能独立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并不一定复杂,有的看起来可能很简单,涉及的知识内容也不一定多。它不仅要求同学们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具有比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同学们能独立地把它们应用到所涉及的问题中去。

  处理物理问题时,有时可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就要求同学们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要把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并力求融会贯通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处理物理问题时才会有较大的“自由度”,否则就会思维狭窄,缺乏从不同角度看清其中道理的眼光和能力。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课本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的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四、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句话是一些同学们对理科各科特点的总结:“物理难,化学繁,英语数学作业做不完”,由此反映出不少同学认为高中物理难学!其实这些同学觉得物理“难学”,并非智力不足,相反有很多人“天资聪慧”,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是因为:

  1、心理因素:在上高中前就听“过来人”说过:“高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

  2、教材因素:高中物理以定量研究为主,数学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明显提高。

  3、方法因素: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要求,即使一些概念、定律背下来了,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面对着一道道的物理题,就像是雾中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而无法求解,即所谓“(上课)一听就懂,(课本)一看就会,(习题)一做就错”,还有许多同学说“我觉得花在物理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习题也没少做,可成绩却总是上不去”,总有投入不少,产出却不佳的失望。

  所有这些使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逐渐地一些同学对物理学习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同学们切身地感受,进一步证实了学长们的话,于是高中物理的难度无形中又被放大了许多,久而久之在同学们的心里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心理障碍:物理真难学!

  诚然,高中物理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学好的希望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有信心,同时要有适合物理学科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如何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问题?

  1、态度决定行动

  曾经带领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的主教练米卢先生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同学们初上高中,一开始就对物理产生了畏难心理,背着沉重的包袱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物理,学习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学习的效果怎样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作为老师有责任帮助同学消除心里障碍,调整好学习心态。其实,既然高中物理是按照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科学地安排给我们的课程,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它,以科学的方法对待它,就一定能学好高中物理!

  因此,只有调整好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才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迈出坚实有益的步伐——态度决定行动,有了积极的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行动。在此,不妨带上一些霸气——我一定能学好高中物理。

  2、方法决定效果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学习方法并不是什么捷径,它只是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的程序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实践证明: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

  有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应该是没有,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来不得半分含糊。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我们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六环节”学习法,六环节是“预习→上课→复习→练习→质疑→小结”。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

  (1)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自己独立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有所不同,无论是从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通过课前的预习,将知识预先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对于需要用到但又遗忘了的已学知识,课前及时补上,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了;二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新旧知识衔接,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第三,可以使我们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然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告终”。这样带着疑问去听课,从心理学规律上看就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探索规律的动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问题上去理解、思考和分析,集中精力、明确目标,取得最好的听课效果。

  (2)上课

  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上课。获取各门知识的信息、掌握各门知识的内容的主要渠道是听老师讲课。所以会不会听课,怎样听好课,是影响学习成绩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

  (一)主动听课

  在课堂上,老师要系统地讲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指导同学们观察和完成实验,组织讨论和探究新规律、新方法,为同学们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上做出良好示范。因此,上课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解,认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把自己预习时对问题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相对比,看看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上课老师的讲解,是否已经搞懂了。力求在课堂上把要学的知识弄懂弄透。假使有的问题一时没有搞懂,要在课下通过看书问同学或者问老师解决。不仅要记住新的知识,而且要努力让新的知识成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常识。在听课中,不只是弄清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思维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二)关注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

  如对于物理概念课,听课的时候要学会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①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它是怎样提出来的。②了解概念的表达方式。③弄清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④弄懂概念应用的范围和条件。这样学习基本物理概念,就算抓住了要领。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听物理概念课。

  很多物理概念往往有多层含义,概念的层次化就是将其复杂的内涵分解为多个层次,让同学们一层一层逐步认识,最后综合各个层次的内容,得到一个完整的定义。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层:物体是做直线运动(体现“直”字)

  第二层: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体现“变”字)

  第三层: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体现“匀”字)

  综合以上三个层次,给出定义“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均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所以不管概念分几层,也不管各层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层层递进关系,你听课的时候只要将各层的含义分开,将每一层含义弄清即可。

  又例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一层: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举例汽车的各种运动情况:静止→运动;运动→静止;速度逐渐变小,速度逐渐变大等等)。

  第二层: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举例汽车转弯;骑自行车转弯;人造卫星等等)。

  第三层:力的作用能同时改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平抛物体的运动)。

  第四层: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老师讲课时肯定会重点强调第一、二层含义,因为它容易被许多非本质的现象所混淆,所以你听课的时候就得把这个重点听清楚了,比如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静止的汽车运动起来,运动的汽车静止下来都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而你如果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那就错了,老师讲的是力改变了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所举的例子也是力引起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它只说明力改变了运动状态,但并不是说有力才有运动。另外,运动也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而且还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听课的时候一定得把重点听清楚,分清主次,然后再加以深化,把所听的知识、所学的内容彻底消化了,这样就能形成清晰的新概念,这样的听课才有效果。

  对物理规律课而言,听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规律的前提条件、形成过程、物理本质和形成范围。即“四明确”:明确分清条件和结论;明确分析思路和方法;明确关键术语的内涵;明确规律的应用。这些都是听物理规律课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建立,虽然是以实验为基础,但它不能直接用实验加以证明,它是实验、思维、推理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则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并利用数学方法总结出的客观规律。

  另外,物理规律是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所组成的。

  对于习题课,应注意用物理规律解题的条件、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解题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记课堂笔记有助于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复习记忆,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关键是要学会记课堂笔记。有的同学总是感到困惑,说“上课时注意了听课,就忘了记笔记;而记了笔记,就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对此,应认识清楚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笔记”变成老师的“课堂语录”,也不应该将“笔记”变成“板书复印”。课堂笔记要用自己的话,把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记下,书本上有的少记或不记,书上没有的多记,尤其要重视记下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技巧等。在课堂上要简记,在课后依照听课的记忆做课后补记。

  有的同学企图把老师的话全记下来,追求笔记的完整,过多地考虑笔记的形式,这样会影响听课;有的同学课后不整理,不翻阅笔记,这就失去了记笔记的目的。须知,记课堂笔记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自己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复习和记忆知识。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既是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如果还没有掌握记笔记的方法,听课和笔记发生矛盾,要把听好课放在首位,下课后再参照同学的笔记补起来。

  有的同学从来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行的。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听课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伸会逐渐遗忘,没有笔记我们以后就没有办法进行复习。

  (四)掌握物理老师上课的特点

  每个物理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从引入新课到讲解新课,往往并不和课本完全一样。有的采用探索法、悬念法进行教学,有的喜欢用启发式提问进行,有的喜欢从讲解历史名人故事入手,有的喜欢用新闻报道,而有的更偏向于就题论题等等。有经验的老师每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设计,所以你要充分了解老师的上课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听课方法,使自己的思路随着老师的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有的老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引入方法就比较多变,新颖、活泼,所以你听课的时候就得充分融入老师讲课的情境中去,让自己积极参与,让自己的情商和智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听课取得最佳效果。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引入一个物理概念或解释一个物理现象,有的物理老师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演,而往往在表演的过程中解释了很多用简单的语言不能解释的物理知识,所以你不能简单地看热闹,而要和老师地思维融为一体,仔细观察、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表演,其目的是什么,我从中能发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等等。比如,在引入静摩擦力的时候,老师用推讲桌的例子。推,没有动,为什么?有静摩擦力。再增大一点力,还是没动,为什么?有静摩擦力。再加大力,快要动了。这样通过一连串的肢体语言,不仅得到了静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而且还得到了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会听课的在老师一连串的表演中把静摩擦力的所有知识都掌握了。再比如,在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时,往往速度大小很容易理解,因为匀速,所以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如何呢?有的老师会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在原地转圈,以手的指向或脸的朝向作为速度的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不变,但是方向一直在变。

  经验告诉我们,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听好课的关键。

  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时间,往往是你课后花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也换不来的。会听课的只要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还觉得特别轻松,觉得学习是特别有意思、特别愉快的事。

  (3)复习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的技能技巧,进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归纳、整理达到系统化,使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复习过程中,既调动了大脑的活动,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巩固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掌握如何,由复习效果而定。

  课后要复习教科书,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内容回想一遍,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课后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高中学习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有的同学为了节省时间,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书、看笔记、找公式,孰不知,这么做是钝刀砍柴,既费时费力,效果又差。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在这里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因此,课后我们首先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通过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回忆战胜遗忘。也可以是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思考,因为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最起码的要求,它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好比是一座大厦的基础。还可以是对公式、定理的重新推导,从而在记忆理解物理公式的同时,深入体会它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条件,为进一步灵活应用做好准备。

  (4)练习

  第一句话,要学好高中物理,不做题不行。要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通过练习,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解题像破案一样,分析推理要步步为营,要以最基本的知识、规律作为推理的依据,千万不能想当然。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叙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过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课后一定要先复习,后做作业。知识是形成技巧的基础,只有知识掌握得正确,才能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要保证作业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迅速完成作业,作业前必须先读书,将知识很好地消化理解。很多同学不懂这个道理,也没养成这个良好习惯,总是急于完成作业。由于对知识理解不深,记忆不准,常常发生错误,从而降低了作业的质量。虽然增加了作业的时间,却没有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效果。

  第二句话,要学好高中物理,光做题也不行。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物理知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绝不是成千上万道题所能概括得了的。

  因此,在解题时,不能只会解就算了,而是要提高到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的高度。做题必须经过积极思考和总结,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解题的要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做题必须做明白!

  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总之,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在多。做习题时,一定要经过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地套用老师讲过的例题或者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期望切实有效地提高自己独立工作能力,以应付各种有关的考验,当然也包括考试的考验。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原因是难的习题做得少了。于是便花很大力气去攻难题,解一道难题,记住一种解法。这些同学脑子中虽有许多解难题和复杂题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情景,脑子里的记住的各种题型和解法与不熟悉的物理情景对不上号,仍毫无办法,于是更加认为自己做过的难题还不够多。其实这些同学可能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症结所在。如果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和比较简单的习题,都是自己经过仔细分析后独立解答的,如果你对求解过程中的依据,每一步涉及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基本的物理规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你就具备了独立解决较难的问题的基础,再经过解答一定数量复杂问题的锻炼,一般就可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不少同学由于平时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素质与习惯,因而在碰到陌生的或者复杂的情景时,首先从心理上就感到畏惧,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可算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与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议。

  解一道题应充分发挥题目本身内涵的教育功能,不应把答案出来看作是解题的完成,恰恰相反,答案出来以后是自己总结回顾、提高自己整体把握能力的极好时机,不应错过。所以答案出来后,我们要回顾头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怎样解出来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吸取,克服解题的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益。《孙子兵法》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用到习题上可以说:粗做十道题,不如精做一道典型题,精做一道典型题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精做物理习题可以对一些题进行一题多解,对习题“扩充”、“变型”或在某些条件变更一下,进行一题多用和一题多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以这样做:第一步,先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分析、解答出正确答案;第二步考虑还有没有其它方法;第三步可以这样考虑,如果条件改变,或将原题的数字用字母代替,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改变题目中的条件,使结论不变或结论也随之变化,或从同一条件出发,可不可以有不同的情景,得出不同的结论。

  目前同学们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目的性不明确

  当前有些同学对于解题的目的认识模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明确为什么需要解题,解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有些同学在解题过程中不留心解题的过程,不去弄懂为什么这样解的道理,而是设法如何能快点解出答案来,这些同学没有在应有的解题程序上分析所解的习题,好象解题只是为了得到答案,做习题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对物理习题“做得多,想得少”

  做物理习题有些同学只是仿照在课堂上学过的例题来解答,所以一遇到类型不熟的习题时,就埋怨这样的题没解过、没学过,好象非得把所有的题都学过、预先把所有类型的题目都逐个解过不可。这种现象说明有些同学学得过于死板,在活化知识方面缺乏功夫。究其原因,就是平时做题时想得太少,思考得不够,往往结果出来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这样习题尽管做得多,却思考得少,总结得少。

  (三)对物理习题“粗做多,精做少”

  在解物理习题的过程中,有一些同学贪快图多,不注意分析物理过程,不注意解题过程,做多少算多少,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勉强能看懂;有些同学的解题只是一大堆公式,既没有物理情景分析,也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过程之间的联系不作交待,只是粗线条式地解了题,算是给老师和自己有了交待。

  (四)做题目套公式多,分析得少。

  在解物理习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的解题是在一大堆公式中碰来碰去,运气好的恰巧给他碰到了一个合适的公式,解题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运气不好时,公式套来套去就是无法套到合适的,结果解题过程只能被迫停下来,这种碰运气,套公式的解题方法永远也不可能学好物理。有些同学在解题过程中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整张物理试卷中没有一幅受力分析图,也没有一幅情景分析图,可以说就是整篇的数学公式。

  (五)不注意解题后的反馈,不喜欢动手运算

  有些同学解题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作业发下来后,有的根本不看一眼就放进书包里;还有些同学只是看一下有没有错误,没有错误就万事大吉,若有错误也只是粗略地看一下,根本不去深究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因而以后遇到了同样的或相似的题目还是要错,解题的目的根本无法达到;有很多同学平时作业时不喜欢动手运算,即使是很简单的运算也要借助于计算器,到考试时遇到稍难一点的计算,就感到烦,从而错误百出,丢掉了许多不应该丢的分数。

  下面是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希望同学们能记住他的教诲。

  “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

  (5)质疑

  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所以要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学问学问,连学带问。一个人要博学多才,既靠学又靠问。大胆地向老师提出疑问,不是愚笨的反映,而是追求真知、积极向上的表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

  (6)小结

  我们常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我们前面所说的正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把书由薄变厚,但把书由薄变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太厚了,就会超负荷,承载不起。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在哲学家看来,无非是物质或精神;而在生物学家看来,无非是动物或植物。可见,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其共性,找出其本质,便都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习也正如此,若我们学会了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那么繁杂的物理内容便化成了简单的几个部分,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轻轻松松、游刃有余、

  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如果不及时复习,不归纳总结,就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割裂。其结果必然是物理内容一大片,定律、公式一大堆,但对具体过程分析不清,对公式中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理解不深,不会纵观全局,前后联贯,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要及时的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习除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要经常通过对比、鉴别,弄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对每一个单元、每一章节引入的概念、规律,一些典型的习题及其基本的解题方法,及时加以归纳、总结,直至对知识结构、思维方法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总结积累解题方法。

  如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后要抓住这样几点:描述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共有v0、vt、s、a和t等五个物理量;表征匀变速直线运动特征的是v0和a两个物理量;时间t是自变量,它牵连着s和vt的变化。再通过图线和公式的复习应用,弄清由这五个物理量组成的运动学公式不能死记硬背,关键要抓住v0和a这两个物理量。在解题中首先要考虑的也是这两个物理量。例如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时,要抓住v0和g这两个不变的量。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便可以使知识前后贯通,纵横联系,并从物理量间的因果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既能不断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以上六个环节是学习新课的基本进程,它们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十分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对学习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通过预习、听课学会基本的概念、规律,然后通过课下及时复习记住这些内容,再通过练习学会使用物理规律、方法解决问题,之后通过进一步练习和总结,提高分析综合能力,达到能够根据题目不同的要求,熟练运用所掌握的规律、方法去分析、解决各类比较复杂的问题,并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严格落实学习进程的这几个环节,将学习踏踏实实地对待,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个好的成绩!

  3、细节决定成败

  经常在考试结束后听到不少同学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一些会做的题,要么条件看错了,要么公式或单位写错了,还有分式的分子、分母写反了,或是数字运算错误,像1/2等于0.2,10乘0.2等于50,这样的错误在试卷中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由于平时练习中,多数同学都是使用计算器做数字运算;另外像画图不准确,文字、符号书写不规范,解题过程不完整等,以上种、种现象,造成该得分的题目因为不该发生的错误而丢分。因此在复习和考试中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结果,所以有的老师说,考试中不怕某一道题没有做,最怕每道题都有失分。每道题都有失分,这是考试得高分之大忌!

  考试答题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每一道题都要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答题时受力图、轨迹图、过程草图等要完整、规范,文字、符号书写要清楚、准确,字母的大小写、上下角标要区分清楚。积极思维,想象情景,建立模型,分析过程,寻找规律,列出方程,最后运用数学方法求解、讨论结果,数学运算要准确,解题过程要完整、有效。

  最后要提醒大家:在考试中,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没有哪位一同学能做到解题从来不出错。但无疑,谁能够有效地防范错误或者减少失误,谁就能够在高考中胜出。

  在此,我提出一个口号:向正确率要成绩!

  六、高中物理学习常见误区浅析

  在高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同学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不理想的现象,其表现为: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物理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同学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哪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1、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

  2、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同学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同学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3、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老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同学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例如很多同学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高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高中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同学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速度和加速度、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5、思维定势导致思维阻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人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同学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中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同学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上述是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有:

  a、没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

  b、不能准确区分相近的物理量;

  c、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

  d、没有搞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而乱写乱套公式;

  e、片面分析问题,只见局部不顾整体;

  f、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习惯;

  g、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结论,对具体问题不会具体分析;

  h、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题目描述的全物理过程;

  i、不能对题意的分析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

  究其根源

  (1)是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

  (2)是同学们还没有把握住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不善于从多方面去理解物理概念,不善于作比较分类工作,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不能从分析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确定遵循的规律--找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建立方程--探讨答案的物理过程。一部分同学在学了物理之后,观察物理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心理层次未得到发展,错误未得到纠正,新观念未曾建立。

  同学们要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学,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七、对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说几句话

  1、树立学习信心

  “信心比天才更重要”。

  想提高物理学习成绩,首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缺点,不理想的原因只不过是我们过去学习没有努力,或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现在我们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很好,至少说明我们有了想提高物理成绩的想法。离高中毕业还有两年半时间,在今后这两年半中补回过去半年所失去的,是完全能做到的。不过这需要我们付出自己的加倍努力(因为我们比别人每天要学的内容要多哟!)。树立起自信心,做好刻苦努力的心理准备,我们就迈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2、“知新不忘温故”

  因为我们在上学期的学习上有很多欠缺,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多补习以前的知识,正所谓“知新而温故”。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针对自己基础薄弱的章节制定切合实际的补习计划,计划要做的具体、可行,之后严格执行,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有必要的话可请自己的科任老师帮忙。

  3、克服急躁情绪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循序渐进是掌握知识的规律,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捷径。在学习中,要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稳重拾阶而上,不断地借助“旧知”去获得“新知”,温故而知新,慢中求快,稳中求好。我们不能梦想“一口吃个胖子”,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其结果必是“欲速而不达”,多学而不获,事倍功半。只有我们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相信我们的物理学习成绩肯定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请同学们牢记:态度决定行动方法决定效果细节决定成败

  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

  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

  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

  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

  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

  放下犹豫——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最后,祝同学们物理学习能取得成功!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2

  一、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1、贝克勒尔: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2、居里夫妇:研究天然放射现象。

  3、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4、密立根:油滴实验,侧得了电子的电荷量,提出了电荷量子化

  5、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用α粒子轰击N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6、查德威克: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7、巴耳末系:H原子光谱中可见光部分规律。

  8、波尔原子理论:解释H原子光谱图

  二、波粒二象性

  1、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

  2、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并圆满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3、康普顿:康普顿效应,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4、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三、力

  1、牛顿: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2、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3、卡文迪许: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4、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四、电与磁

  1、焦耳: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2、库仑: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3、欧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4、奥斯特: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5、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6、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7、楞次: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8、麦克斯韦: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9、赫兹: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10、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学总结(精选9篇)12-18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05-17

高二物理学科总结11-18

中学物理学期总结01-12

物理学习计划11-10

最新高一物理学科总结08-10

上半年物理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总结04-27

湖北省物理学科国培研修总结09-30

政史组工作计划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