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籍简介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2019年9月23日,《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
二、内容简介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冲突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人生活的方向盘。他俩的矛盾斗争在《创业史》的第一部已经展开,只是居于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能人”郭振山在旧社会走街串巷卖瓦罐,有着商人的精明,土改时立了功,外号“轰炸机”。梁生宝与贫雇农互助合作初期,蛤蟆滩很多人私下里“几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头领导那样一个互助组,也许还有点门路。”在蛤蟆滩人的眼里,“论办事能力,郭振山不在乡支书卢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这位蛤蟆滩最早的党员,挂着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荣誉,却不想承担代表主任为贫雇农生存发展操心的重任。他把富裕户郭世富当成自己的榜样,他给自己制定了五年计划,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积赶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组缺少畜力,想吸收两户中农,托他去做工作,他劝高增福,应该打自个儿过光景的主意。梁生宝垫钱为互助组买新稻种,他却暗中贯彻执行自己的五年计划,私下里投资韩万祥的砖瓦窑,事后还埋怨梁生宝没有给他留新稻种,忘了他这个入党介绍人。梁生宝冒着危险带领群众进山割竹子,帮助困难户度春荒,他却埋头改旱地为水田,拼命追赶富裕户郭世富。此后,梁生宝克服各种困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灯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联组,与梁生宝对抗。
梁生宝搞牲畜合槽,进行互助合作示范,他就杀猪卖肉,显示互助联组的优越性,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虽然聪明过人,却目光短浅,始终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来。他既爱面子,又捞实惠的精明,不可能长久蒙蔽蛤蟆滩的群众。梁生宝与郭振山的冲突,表面看来是新旧两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实质是对于代表主任职责的理解的冲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层群众权益的保护者,还是看成捞取个人荣誉的招牌,获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证。梁生宝把自己当成底层群众的公仆,办任何事情都以公字当先,为底层群众的利益着想。郭振山是一个缺乏公共意识,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为底层群众奉献,单想获取公仆的荣誉,到后来,连许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妈,也对他产生怀疑,才使他认识到,一个普通的庄稼人,只有真心实意为集体谋福利,才能得到底层群众的信任,如果在群众面前玩小聪明,利用共产党员的招牌,一边为自己捞取权势和荣誉,一边又痴迷于发家致富,最终必然失去底层群众的信任,只剩下一个高大的肉身外型。
经过与郭世富和郭振山两位“能人”斗争的洗礼,梁生宝逐渐从蛤蟆滩的社会生活边缘走向中心,逐步占领了蛤蟆滩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历史的舞台。虽然旧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绝不愿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尽管他们机关算尽,采用各种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长,然而,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势力的代表梁生宝在开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断壮大。进一步来说,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经历各种艰难打磨,挣脱各种困苦羁绊,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业的大梁。《创业史》共上、下两部。
-------------------------------------------------------------------------------------------------
三、作者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中国作家。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1938年赴延安,曾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务农,后任长安县委书记。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全国第四、五届政协委员。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短篇小说集《地雷》,散文集《黄甫村的三年》等。
-------------------------------------------------------------------------------------------------
四、《创业史》读后感20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创业史》200字到1000字的读后感20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第1篇:《创业史》读后感200字
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
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反对了父亲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他却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坚持跟党走。
梁生宝之所以能坚持自己的创业,一是因为他自己本身的不服输、善于思考、坚韧不拔的品质;二则是因为共产党对他的支持,给了他前进的希望。两者促使他坚持下了自己的创业。
第2篇:《创业史》读后感500字
对柳青《创业史》最为精准的总结,莫过先于正文的前三个字:“创业难……”这句简短的乡谚在小说起始至少奠定了这样的基调:
一、贫苦农民想要依靠个体劳作、自发创立家业很是艰难;
二、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自身的私有性作斗争、走集体主义道路也并非坦途。
首先,梁三老汉几十年的创业经历就可以明证第一点:梁三上承老父的微薄基业和遗愿,独自创业过程中非但妻死牛亡,守业都宣告失败;四十岁的梁三在幸得寡妻继子之后重燃创业热情,可十年后除了一身病痛,一无所成;在继子成年时,父子俩劲头百倍狠干一年,收成却分别被地租、肥料欠债和保公所瓜分;继梁生宝被拉壮丁赎回后进终南山,梁三老汉卖掉了牲口也退还了租地,从此对创业再无指望。
其次,梁生宝先后任互助组组长和合作社主任期间代表党在农村所肩负的责任和付出的血汗非比一般:内忧为入社成员人心不齐,有的畏缩不前,有的甚至打退堂鼓;外患为富农与富裕中农等不但幸灾乐祸,而且舆论破坏,连村代表主任也冷嘲热讽,还有某些上级领导的怀疑与施压。
此外,除去人为环境内外堪忧,人畜劳力、场地条件、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农业物资、政策允许与组织支持都成问题。就是在以上诸多考验下,梁生宝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带领着一部分农民迎难而上,在集体力量下与苦难作长期斗争。
正是有了柳青以农民的角色深入生活所得的体察,又以作家的直觉穿透现象所得的揭示,才有了纵向与横向苦难底色的洇现,以及书写苦难意义的非凡。
第3篇:《创业史》读后感700字
一向以为以自己这个年龄还不足以评价中国共产党,但是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后才明白,虽然每个的文化水平不一样,但是只要坚信路在前方,每个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为什么会提到作者?正因我坚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齐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会这样说是正因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之后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之后,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很多人不认同,但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因此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必须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必须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必须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正因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坚信前方有路,因此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发奋。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个性是人年轻的时候。
第4篇:《创业史》读后感900字
可能是自己出生于农村的缘故,年少时我就非常喜爱读农村题材的小说。记得上初中一年级时,我读柳青的《创业史》都入了迷,感觉其中的人物是那么真实,特别被主人公梁生宝扎根黄土地、在艰难中不断思索创造的精神深深震撼。
转眼间我已进入不惑之年,饱尝人间艰辛,求职屡屡受挫更让我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一天,闲来无事,我翻出《创业史》重新阅读,印象中的梁生宝又复活了。梁生宝,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可动荡的社会使梁生宝没福气安心种庄稼,不幸被拉去当了壮丁。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梁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山——一干就是20年。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己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想想自己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而长嘘短叹,失去与因难作斗争的勇气,失去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禁汗颜。艰难的生活击不倒人,击倒人的是悲观失望。
梁生宝给了我信心和力量,使我重新振作起来,找回失去的自信。
自此,我不再彷徨观望,不再悲叹感伤,而是根据特长,自己“造岗”闯市场。我去工商部门登记办了个“美食小吃店”,并认真钻研了当地以及外地一些特色小吃的制作工艺,推出了“鱼汤面”、“小笼包”、“酥儿饼”、“梅花糕”、“养生粥”等风味小吃。虽然很辛苦,却消除了那种无聊、空虚、昏昏沉沉的感觉,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经过我的努力,现在,我的“美食小吃店”又推出了晚间特色餐饮系列,生意红红火火,,人也精神了许多。
感谢《创业史》,使我看到了一位面对困难不懈奋斗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英雄形象,让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重新开创了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的道路上重塑起一个崭新的自我。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不能忘记农民阶级为我们为我们衣食住行所付出的汗水,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好好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祖国振兴大业,身为农校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努力改造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像书中梁宝生那样忠厚善良,勤勤恳恳,坚韧顽强,扎实做人的大学生,继承庄稼人那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有的气质!为实现祖国宏伟大业现出自己仅有的全部力量!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也是滋味繁杂的,酸甜苦辣常在其中。没有月缺离别时的伤心,又怎会有月圆重逢时的喜悦?只要我们像梁生宝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5篇:《创业史》读后感1000字
《创业史》是当代著名文学家柳青所著的一部红色经典著作,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读完《创业史》,感触良多,合上书卷,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愫在心头久久难以退去,是感动亦是激情澎湃。
这部经典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小说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泛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在一开始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而这部历史恰恰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
《创业史》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它的语言质朴而凝重,恰到好处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是一部现代文学中的精品之作。
人们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下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而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梁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接受,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梁生宝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最终走出一条农村社会主义的路子。
读完这本著作,其中两点给我的体会最为深刻:
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无畏精神
梁生宝组建了互助组,富农和一些党员都在看笑话,他们不相信一个老贫农捡来的儿子会办成这样的大事。梁生宝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去找这些富农借贷,甚至最后这些富农出组他都没有阻挡。他走了另外一条路,他组织这些贫雇农一起去终南山割竹子,虽然出了一点意外,一个人的脚被扎伤了,但是他们依然按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最后办好了互助组,退组的人又都回来了。工作中,我们时时刻刻必须有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迎难而上,而不是寄希望在别人身上,所有问题都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努力将工作做好。
二、胸怀宽大,态度诚恳的去处理人际关系
我身边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鲜明,爱憎都表现在脸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朋友圈子很狭窄,因此他们获取的资源和信息都有限,这些东西都把他们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无法长大。其实,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可以学学梁生宝,与人相处的方法第一个要有诚恳的态度,第二个要有宽大的胸怀,这两点,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适用。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所以一定要走好这关键的几步路。读过《创业史》后我深受鼓舞,伟大的著作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质监系统的新生力量,我们更应该深刻体会其所蕴含的真理,并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所用,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第6篇:《创业史》读后感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最爱的是我们自己的祖国。我们的祖国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母亲。
正因如此我看了《创业史》这部书,《创业史》以梁宝生互相帮助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反应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化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文章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宝生、高增福等贫雇农:一边是富农姚世杰、中农郭世福、村长郭振山:之间是梁三老汉。
梁宝生这是一个农村“新人”的形象,是一个20世纪五十年代走共同富裕道路,创集体大业的农村新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同时由于梁宝生是一个时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忠厚善良,勤勤恳恳,坚韧顽强,所以他还是庄家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特有气质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典型形象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不能忘记农民阶级为我们为我们衣食住行所付出的汗水,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好好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祖国振兴大业,身为农校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努力改造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像书中梁宝生那样忠厚善良,勤勤恳恳,坚韧顽强,扎实做人的大学生,继承庄稼人那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有的气质!为实现祖国宏伟大业现出自己仅有的全部力量。
第9篇:《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看完,对于书中塑造的“主人公”梁生宝却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很多人之前也谈论过这个问题,似乎在整部小说中梁生宝这一形象并没有怎样的出彩之处,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是正因梁生宝这个人物塑造的过于完美,可能作者是为了表达党的完美性,毕竟在这部小说里梁生宝就是代表着党,是党这一权威的个人表现。
老师之前在课上也提到过其实整部小说的主角就应是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通篇读完,不难发现,作者透过一个乡村的互助组的兴起和建设诠释着农业的合作化,梁生宝在这场社会主义的户外中扮演了一个领头人的主角,但正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正因他是党员,因此被赋予了太多的神性,他本是个农村的庄稼人,却对党的指导理论领会得极其透彻,对于“私有财产”、“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这些他也竟能深有体会,虽然他是来自农村,是一个庄稼人,但是理论与实际不是那么一致的,而一个致力于实际工作的人,没有太大文化素养的人,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如此之好,这不免让人有怀疑之心,认为作者是有意吹嘘梁生宝这一人物的伟大性,个性是文中谈到他去找王书记,正好碰到杨书记在跟他谈话,在这一个谈话过程中梁生宝思想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党的力量无限大,竟能够将一个人改造的对未来如此明了。
再有欣赏文学的时候我们总会期望看到一些故事情节,其中大部分就是关于感情的向往,这部小说中也有感情,但是那里表现出的感情又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梁生宝和徐改霞都是新型的农村人,他们已不具有旧农村的落后想法,两个人真心互相喜爱着对方,也懂得反抗旧社会给他们的婚姻安排,既然如此我们想他们本就应在一齐的,但是梁生宝在这时又表现出了共产党的英雄主义,为了建设祖国,我能够牺牲感情,个性是改霞在决定了要问问他的时候,因一时不知说啥先把想进工厂的事情说出来了。“西安新修起国棉三厂,我想进厂去,你看怎样?”她说着,仍然低着头,对着她的辫梢笑着。她等待着生宝激烈地反对。她本想着只要生宝一反对,任谁鼓动,她也不去工厂了。“但是当她抬起头来的时候,她惊呆了。生宝的态度完全变了——面部发灰、带有讽刺意味的笑容。”当有万劝生宝另找对象时,生宝对有万说的话也证明了这一点。“怕分心,耽搁了互助组的事,闹不成丰产,咱丢脸事小,党的影响弄坏了,旁人以后也难闹。”梁生宝在那里又成了一个事事为党思考,毫无缺陷的完美人物。
纵观全篇我们会发现梁生宝被刻画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在他的身上人性并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这难道就是当时农民的形象吗?我能肯定地回答肯定不是,农民并不是党的几句号召就能一下改变的,这样看来作为中间人物的几个主角倒是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农民的形象,首先是中间派郭振山,他是村里面的主任,梁生宝是经过他推荐进入党组织的,照理说他就应比梁生宝的思想境界更高,但是现实生活却不是如此,他变成了一个中农,他生病的那段作者运用自由间接引语将文学语言与他的内心独白杂糅,更好地表现了作为一个徘徊在个人与党之间的农民的形象,是该为了庄稼人郭振山而活,还是共产党人郭振山而活呢,他一向在两者犹豫不决。其实郭振山并不是坏人,他有着自己家庭的艰辛,虽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是农民的落后性也会随之而来,不满足和更好的追求都会使人越活越纠结,这正是人性的最好体现之一。
文中另一个鲜明的人物就是梁三老汉了,梁三老汉从祖父辈两代人身上看到农民的杯具,因此在他心中拥有三合院就是人生的最大满足,创业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并且他也为了这个目标一向奋斗发奋着,他有着勤劳、朴素善良的品质,但也有着小农的自私保守性,他应对着生宝建立的互助组感到迷茫和无奈,这正是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的心理,理解一样新的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也会对党不信任,对党有怀疑,毕竟要一个人脱离他以前几十年习惯的生活模式这也是会让人感到害怕和彷徨的,但他却在暗地里默默地关心着继子的活动,生怕他会出问题,他对梁生宝以及童养媳的态度上是让人感动的,一个是没有血缘的儿子,一个是视为女儿的媳妇,这更体现农民的质朴和敦厚吧,文章的最后他去打油的时候“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此刻最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
这一幕不难让我们想到经历了农业改造的农民正式地有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了新的活法,他们能够昂首挺胸走在路上,证明自己真的已经是主人了。我觉得这是让人感动的,这也更贴近人的真正生活,这是体现真正的人性之美的,在中国的农业改革中我们并不都是梁生宝这种人物,更多地是梁三老汉这种受尽苦难却不敢尝鲜的农民,因此党更多地是该从这些普通的平民入手,虽然在这部小说中是靠梁生宝这样的人物改造了这些农民,但我们是否该反思现实生活中农民真是这样一种情形吗?那里不做过多评价。
总之,在我看来,这些人物虽不及梁生宝的人物完美理想,但他们却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这部小说中熠熠发光,令这部小说增色不少。人性本就该从小市民中发掘,这样才是最自然,最纯真的美。
第10篇:《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第一部)描述的是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堡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户外中的经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的互助组形式。实际上,作为一种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产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建国后又在一些地区推广这种互助生产方式,这就是农业合作化户外的最初阶段。《创业史》的叙述从那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户外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群众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正如作品开篇的“题叙”所言:“梁三老汉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统一,与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头几年里纠缠在一齐,就构成了这部‘生活故事’的资料”。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写进小说,这便不仅仅是一幕农家院的悲喜剧了。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礼貌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居然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了媳妇”。父亲把创业的期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竟几番创业不成。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亲那样,把创业的期望寄托在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和这院里“猪、鸡、马,加上孩子们的吵闹声”……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在不断地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
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好处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好处的形象。
梁三老汉那些发家有望的农民,单门独院地做着发家梦,毕竟底子太薄,很难逃脱破产的命运。这就为小说中的合作化户外何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埋下伏笔。由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连缀下来,作品结局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像宣传手册一般枯燥无味。小说的描述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梁生宝的互助组与农村各种自发势力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这条线索连带出对不一样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比如他的互助组受到富农姚士杰暗中破坏,党内又遇到郭振山的消极对抗,其间还穿插梁三老汉一家人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种种矛盾,等等,作品将这些情节编织成下堡乡农民生活的一幅长卷。像传统小说那样,作品的结局也是邪不压正、大团圆式的,无论姚士杰的美人计,还是郭世富与互助组的公开竞争,他们在与梁生宝、欢喜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最后败北。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了,粮食平均亩产是单干户产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粮和饲料粮外,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是单干时人们无法想象的。在事实面前,梁三老汉也不得不承认儿子的事业,用心支持他的工作。这时,梁生宝已成为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农业社的社长。作品结尾写道: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此刻最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世代受人欺侮的农民,最后在农业合作化户外中感受到人的尊严。梁三老汉的命运给作品主题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证明。
第11篇:《创业史》读后感
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之后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又过了两年,动荡的社会使生宝不能安心种地,不幸被拉去当了壮丁。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山——这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烧炭,还要忍受着不能与家人家团聚的痛苦,苦苦地熬着。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我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我的路。
读完此书,我不由感叹道: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一样坚持下来吗?我反复地问自我,我可能会因为碰到对于他而言那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甚至放弃创业,而他却能坚持下来。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一样在被抓去当壮丁后,死里逃生回来就立刻去继续创业吗?不,我做不到,我会放弃事业,也许会自暴自弃,并不会像他一样越战越勇,坚持创业。如果是我,我会像梁生宝那样在穷苦的时候不向姚世杰低头吗?不,我不会,如果是我,我早就向他低头了,为了自我的生存。
梁生宝那种坚韧不拔、顽强斗争、不服输、善于思考、淳朴等诸多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从不会以自我为领导而去随意的压迫别人,更不会去夸夸其谈,而是一心一意地跟党走,一心向党,这一点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当作我们自身的榜样。
第12篇:《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带领群众进终南山割竹子,运扫把、邀请省上专家培育"扁浦秧"、把带领贫农渡春荒作为自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实现了让梁三老汉那样的贫苦人"第一次把大米当主饭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他谦逊、处事公道、有胆有识、敢想敢为,有着为团体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善于思考。这些品格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使得"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齐".然而,梁生宝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坚定的信念、准确的确定都来自于各级党员干部对他的正确引导。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得到乡支书卢明昌等党员的鼓励和帮忙,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为了团体的事忘了自我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这样一些干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会装腔作势。他们联系着不知其数的群众".正是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好干部,才使得像梁生宝这样觉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壮成长,党的政策才能够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一名党员一面旗,每到关键时刻,他们都会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带动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农技员韩培生在少数人欢迎、部分人观望、一些人等着看热闹的氛围中稳步推广实施新技术,就连固执的梁三老汉也竖起拇指连呼"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以表达他质朴的赞扬;王亚梅作为县委书记的爱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弃有着非议的素芳,手拉着手,用宽心的话语安慰她,使素芳动容,使我们感慨!
梁三老汉是小说中塑造最为精彩的形象。这是一个勤劳、倔强、保守的老一辈农民,他由衷地感激为农民带来土地、带来期望的共产党,但他又不能理解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纠结矛盾。最终他心悦诚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
伟大的著作总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读完《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执着的信念。梁生宝为了让乡亲们度过春荒,他主动外出购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所做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摆功劳。正是这份执着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披荆斩棘的品质。"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仅有坚守着内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平凡的我们也许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我们也应当拥有梁生宝那样执着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第13篇:《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柳青先生的代表作。初读该书,感慨万千。
各个时期的人们,自自立起,无不在创业。而这部《创业史》,则写出了解放后农村的农民创业的经历,对了解当时人们的心理,当时的社会形态、社会风气等起到了很好的介绍作用。读此书,仿佛置身于解放初的中国,虽世易时移,很多观点在当今来说不见得正确,但书中的荡然正气,凛凛雄风仍是令人非常佩服。
《创业史》讲述的是解放初期陕西农村农民创业的故事。该书创作出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一批非常成功的形象。梁生宝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当时社会主义农村的典型。在创立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勇于进取,公而忘私,带领农民共同创业。但我认为梁生宝这个形象过于高大,过于纯净,忽略了人的复杂性特征。而梁三老汉的形象树立的尤为丰满,极其生动的写出了梁三老汉从旁观者、怀疑者到坚定的社会主义拥护者的过程,我认为梁三老汉形象的这种描写更加真实,符合人多样性的特征。
全书描述了梁生宝怎样带领农民互助合作,怎样增产粮食等事件,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安置了梁三老汉这个旁观者和参与者,慢慢通过他的转变让人感受到大多数农民的心理变化过程。当然,反派人物也必不可少,郭振山是热心于个人发家致富的典型,郭世富属于富农阶层的坏分子,姚士杰仇视新社会。在书中,梁生宝用自己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行动同反派进行斗争。
对于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的我,初读此书,历史的感觉铺面而来。在那段改朝换代的历史中,人民怀着朴素的创业的激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家致富。诚然,他们的物质生活无比匮乏,然而,他们有信仰,有行动,有改天换地的决心。现代史由此展开。虽然这之后,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经历了文革,但无疑开国初期,人民在精神上还是非常富足的。一甲子过去了,当年的人已经作古,但从书中却可以感觉到他们鲜活的生命。
该书提倡的大家共同富裕,到改革开放时已经改变说法。该书反对的先富者,成了政策允许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进入21世纪,社会又是日新月异,人民似乎人人能够创业成功。想起早前读过的网络小说家阿耐的《大江东去二十年》,讲的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年间国有、集体、私营等不同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式和过程,可谓同《创业史》异曲同工。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创业总有不同的形式,但奋发向上的精神却是共同的。《创业史》的创业,是农民的创业。历史总是这样,从合作社到大锅饭,从大锅饭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分田到户到农业合作社,历史又似乎想拐回原点。虽然如今农业合作社仍然不占主流,但现在的农村,农业生产似乎却有向其靠拢的趋势。而且,农民特别是年轻力壮的农民,转变为农民工的似乎更多,真正的农民的消失也指日可待了。
现代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口号,全民医保成为目标,中国农民的日子确乎好多了。然而,《创业史》中所提倡的共产党员舍已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呢?在我所了解的农村,贪腐、贿选甚多,社会风气纯净不再。人们的眼界宽了,思想复杂了,当然行为也不再标准化了。书中的乌托邦,已经消失不见。
记得当时入党时宣誓,是深信共产主义是一定会实现的。然而,这么多年社会滚过来,个人财富的积累急剧增长、特权阶层、特富阶层的出现,房价的猛涨,人心的莫测,社会矛盾的激化,均为共产主义实现的道路增添了种种不测。也许,共产主义不是各取所需,共产主义是生有所长、活有所乐,老有所依。人心难测,需求是无止境的,而在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最合适的。
看看现在的社会,读读《创业史》,让自己受一次共产主义教育,让心灵在时空中穿梭,宛如隔世,却已隔世。
第14篇:《创业史》读后感
梁生宝是陕西下堡村蛤蟆滩梁老汉的儿子。1949年解放后,梁 生宝入了党,一心为群众服务,把一心想创家立业的梁老汉气的不行。1953年春荒时节,代表主任郭振山号召村里的余粮户将余粮借贷给缺粮户,但土改已经结 束,富农郭世富、姚士杰们对号召无动于衷。梁生宝冒着雨,顶着个破麻袋,到县里给互助组买新稻种。为了多买点稻种,梁生宝把一分钱掰成了两半用。梁生宝买 回的稻种,轰动了下堡村,人们抢着分完了,梁生宝自己的稻种却不够用了。因为“活跃借贷”并不成功,郭振山病倒了。梁生宝决定进终南山搞副业,群众争先恐 后地报名。梁生宝决定一批人进山割竹子,一批人进山运扫把。姚士杰想串通郭世富合作买稻种,好好和梁生宝的互助组较量一番。梁老汉看到儿子整天忙碌,又生 气又担心,找到乡支书谈了一番。改霞与梁生宝是一对恋人,梁生宝支持改霞进城投考工厂。郭世富和姚士杰买回了更多的稻种,他们决定要压倒互助组。在终南 山,梁生宝带领群众在山沟扎棚安营,冒着重重危险割竹子,吃尽了苦头。
王瞎子的儿子栓栓不小心受了伤。高增福领导着扫把队也毫不轻松,往返在山里和收购站之间运扫把。郭世富为了和互助组较量,就去卖麦子,让粮食贩子中了他的 圈套。梁老汉虽然讥讽儿子为“梁伟人”,但心里却很关心互助组的事情。因为王瞎子的退组,引起了人们的动摇。这时高增福果断地入组,坚定了人们的信心。而 且,互助组还接纳了兵痞白占魁,帮助他在劳动中改邪归正。梁生宝的互助组终于成功了,全组向国家售粮食一万二千斤。不久,他们又宣告成立了灯塔农业社。梁 老汉欢喜地穿着新衣裳去赶集,因为是梁生宝的父亲,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创业史》这部作品记录了中国农民是如何创业的艰辛历程。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中国农民是如此艰辛,才能种出现在妇孺皆吃的香米饭。唐人李绅曾有这样一首 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至今为止依然能在某些食堂看见,时刻警示着人们。的确,创业是艰辛的,我也深刻经历过。我想 只有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才能对得起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奋斗过的爱国人士。恩,不错,我们的确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失去之后再后悔!
努力吧!我们一起来守望美好的明天!
第15篇:《创业史》读后感
最近,在一本杂志上读了路遥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作品是柳青的《创业史》,就因为路遥的这一句话,我就决定要好好读一读《创业史》了。
其实,在涉及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句话就出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这句话出现在这部小说的第15章,背景是,喜欢梁生宝(小说的主角)的改霞,准备离开蛤蟆滩,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厂里,这样的一个选择,使得这两个情投意合的恋人最终没能结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语文里,也有一篇《梁生宝卖稻种》的文章,那时候知道,这篇文章选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文章中对梁生宝去郭县卖稻种,在火车站过夜,省吃俭用的描写,让人过目难忘。读完了《创业史》,我也终于知道,这个情节出现在小说的第5章,可以说,这一情节,应该是《创业史》这部小说写的最精彩的章节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个多月的零散时间,才断续读完这部35万5千字的长篇小说的。
作家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6年发表处女作《待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小时候,我看过这部小说的连环画),代表作就是我刚读过的《创业史》第一部。
《创业史》第一部的故事,始于1953年的春天,止于这一年的冬天,写合作化的互助组时期,蛤蟆滩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会情况,小说塑造了梁三老汉、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杠、高增福、栓柱、欢喜、任老四、姚士杰、孙水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读完这部小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景物描写非常出色,这种细腻的景物描写随处可见。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讴歌赞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写景的同时,不忘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宗旨,比如,在第21章,作家写道:
这时候,母马继续曳着磨子,很认真很严肃地在走着。榆树、椿树和楸树枝头的小鸟们,继续在歌唱着。在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岁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来第二次打击。她的堂姑父,无论在神气上还是动作上,一下子变成另外一种人,他怎么还不如在场的禽兽呢?
这一场景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让人读后深受感染和教育。
总之,读完柳青的《创业史》,真的是受益匪浅,同时也终于了却读这部伟大作品的愿望了。
第16篇:《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所讲述的故事,发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开篇便讲述了梁老三父子为“创业”付出的种种努力。梁老三跑了一辈子的终南山,直到把高大的身躯跑成了罗锅背,家业也没创起来。他的儿子梁生宝似乎比他更有魄力,也更有胆量。但终究被世俗所压未能成功。这时,人们心中的创业是为了不低人一等,不受地主压迫,向食其力。
再后来,因国民党抓壮丁,生宝躲进了终南山,再回来时已是民兵队长,此时梁生宝心中,亦有一个创业梦,创的什么业?共产党的事业!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而奋斗,于是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带领大家成立互助组,再成立灯塔社;从进步青年到团员再到一名共产党员,梁生宝就是当时满怀热血,一心为国的共产党员们的一个缩影。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物了——郭振山,郭振山是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原本是村中最有威望的人。但是他总是不支持党的政策,阳奉阴违,因此上,卢书记批评他:“思想不够进步”,他却屡教不改,反而多次埋怨卢书记。当梁生宝创业互助组助他不仅不帮忙,反而轻蔑地认为肯定会失败,还多次借机批评梁生宝,说他多次未参加团会,严重违反团纪律。他总是在领导面前展示自己热心的一面,再暗暗贬低梁生宝,当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又建立灯塔社时,他又拉起了帮反对梁生宝的中农们。部振山这种人就是党内的蛀虫。
还有一个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这是一个充满书卷气,一心为党的知识分子。陶书记兢兢业业地想解决如今的困境,但他却与当时农民的生活格格不入,“一个县的总领导人,革命斗争既不下去走走,甚至于自己院子里开会,也不来听听,只靠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叫汇报掌握全面,他脑子里有个什么成见,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啊!”杨国华副书记在心里这样惋惜。陶书记坐在城里,苦心研究党的方针和政策,钻来钻去,却还不如一个在实际斗争中的农村党员主动灵活哩!
书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也各自对应着许多人,如高增福,就是一种努力却能力不足的人;改霞,就是面对新事物犹豫不前,三番两次改变主意的人;白占魁就是一心要做官却没有能力的人;刘淑良则是新时代新女性的代表人物了;而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富世等人就是破坏党的政策,变着法使坏的人了……
故事以郭振山等人传出谣言结束,不禁引人深思。遥望历史,有正义凛然的好人,也有阴险狡诈的坏人,更有明一套、暗一套笑的笑面人。时代就是如此,世上并无好坏之分,都在为利益做斗争,关健只是为谁的利益做斗争,世事仅此而已。
第17篇:《创业史》读后感
说不清楚为什么,最近读书颇杂,这几天又读了柳青名著《创业史》,受益不小。
小说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两代人的创业历史:小说第一部是描写梁三老汉的一生,旧社会给地主耕地,苦苦打熬养活一家三口,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住上三间瓦房。但是这个梦一直都没有实现。
儿子梁生宝长大后终于碰上了新中国成立,农民斗倒了地主富农,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宝也实现了老人的愿望。并且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当上了社主任。
读过《创业史》后我深受鼓舞,伟大的著作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这部书中的两点对我震动最大,我想细致的讲讲。
第18篇:《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看完,对于书中塑造的“主人公”梁生宝却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很多人之前也谈论过这个问题,似乎在整部小说中梁生宝这一形象并没有怎样的出彩之处,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是正因梁生宝这个人物塑造的过于完美,可能作者是为了表达党的完美性,毕竟在这部小说里梁生宝就是代表着党,是党这一权威的个人表现。
老师之前在课上也提到过其实整部小说的主角就应是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通篇读完,不难发现,作者透过一个乡村的互助组的兴起和建设诠释着农业的合作化,梁生宝扮演了一个领头人的主角,但正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正因他是党员,因此被赋予了太多的神性,他本是个农村的庄稼人,却对党的指导理论领会得极其透彻,对于“私有财产”、“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这些他也竟能深有体会,虽然他是来自农村,是一个庄稼人,但是理论与实际不是那么一致的,而一个致力于实际工作的人,没有太大文化素养的人,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如此之好,这不免让人有怀疑之心,认为作者是有意吹嘘梁生宝这一人物的伟大性,个性是文中谈到他去找王书记,正好碰到杨书记在跟他谈话,在这一个谈话过程中梁生宝思想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党的力量无限大,竟能够将一个人改造的对未来如此明了。
再有欣赏文学的时候我们总会期望看到一些故事情节,其中大部分就是关于感情的向往,这部小说中也有感情,但是那里表现出的感情又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梁生宝和徐改霞都是新型的农村人,他们已不具有旧农村的落后想法,两个人真心互相喜爱着对方,也懂得反抗旧社会给他们的婚姻安排,既然如此我们想他们本就应在一齐的,但是梁生宝在这时又表现出了共产党的英雄主义,为了建设祖国,我能够牺牲感情,个性是改霞在决定了要问问他的时候,因一时不知说啥先把想进工厂的事情说出来了。“西安新修起国棉三厂,我想进厂去,你看怎样?”她说着,仍然低着头,对着她的辫梢笑着。她等待着生宝激烈地反对。她本想着只要生宝一反对,任谁鼓动,她也不去工厂了。“但是当她抬起头来的时候,她惊呆了。生宝的态度完全变了——面部发灰、带有讽刺意味的笑容。”当有万劝生宝另找对象时,生宝对有万说的话也证明了这一点。“怕分心,耽搁了互助组的事,闹不成丰产,咱丢脸事小,党的影响弄坏了,旁人以后也难闹。”梁生宝在那里又成了一个事事为党思考,毫无缺陷的完美人物。
纵观全篇我们会发现梁生宝被刻画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在他的身上人性并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这难道就是当时农民的形象吗?我能肯定地回答肯定不是,农民并不是党的几句号召就能一下改变的,这样看来作为中间人物的几个主角倒是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农民的形象,首先是中间派郭振山,他是村里面的主任,梁生宝是经过他推荐进入党组织的,照理说他就应比梁生宝的思想境界更高,但是现实生活却不是如此,他变成了一个中农,他生病的那段作者运用自由间接引语将文学语言与他的内心独白杂糅,更好地表现了作为一个徘徊在个人与党之间的农民的形象,是该为了庄稼人郭振山而活,还是共产党人郭振山而活呢,他一向在两者犹豫不决。其实郭振山并不是坏人,他有着自己家庭的艰辛,虽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是农民的落后性也会随之而来,不满足和更好的追求都会使人越活越纠结,这正是人性的最好体现之一。
文中另一个鲜明的人物就是梁三老汉了,梁三老汉从祖父辈两代人身上看到农民的杯具,因此在他心中拥有三合院就是人生的最大满足,创业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并且他也为了这个目标一向奋斗发奋着,他有着勤劳、朴素善良的品质,但也有着小农的自私保守性,他应对着生宝建立的互助组感到迷茫和无奈,这正是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的心理,理解一样新的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也会对党不信任,对党有怀疑,毕竟要一个人脱离他以前几十年习惯的生活模式这也是会让人感到害怕和彷徨的,但他却在暗地里默默地关心着继子的活动,生怕他会出问题,他对梁生宝以及童养媳的态度上是让人感动的,一个是没有血缘的儿子,一个是视为女儿的媳妇,这更体现农民的质朴和敦厚吧,文章的最后他去打油的时候“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此刻最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
这一幕不难让我们想到经历了农业改造的农民正式地有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了新的活法,他们能够昂首挺胸走在路上,证明自己真的已经是主人了。我觉得这是让人感动的,这也更贴近人的真正生活,这是体现真正的人性之美的,在中国的农业改革中我们并不都是梁生宝这种人物,更多地是梁三老汉这种受尽苦难却不敢尝鲜的农民,因此党更多地是该从这些普通的平民入手,虽然在这部小说中是靠梁生宝这样的人物改造了这些农民,但我们是否该反思现实生活中农民真是这样一种情形吗?那里不做过多评价。
总之,在我看来,这些人物虽不及梁生宝的人物完美理想,但他们却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这部小说中熠熠发光,令这部小说增色不少。人性本就该从小市民中发掘,这样才是最自然,最纯真的美。
第19篇:《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叙述了梁家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毕生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反抗;反动富农姚世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还有党内的自发势力郭振山,作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他们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结成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教育和团结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
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
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第20篇:《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是一部再现旧中国农民阶级艰苦创业、发家致富的奋斗史,是一部展现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历史风貌的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思想情感转变的思想斗争史,是一部记载旧社会进步青年生活篇章的成长史,更是一部透射在社会革命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像勤劳、朴实、善良、有实干精神、进步精神等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感召史······
《创业史》是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来开篇,又以梁三老汉在解放后经历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后,终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结尾。作者把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主题意向都安排在了完整的叙述格局中。借此来淋漓尽致的表现主题。
《创业史》这篇小说详细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转变以及在变化的过程中他们思想上的革新。它可谓是一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经验。
第一部主要写的是互助组建立、巩固、发展、成熟几个阶段。第二部写的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两部之间相互映衬,相互统一深刻的再现了主题。整篇小说主要是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为了更好地去表现主题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如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这两个人物,在整篇小说中相互对比交织在一起深刻的突出了主题。此外,还有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人物,这些人物性格鲜明。他们之间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它,再次重温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再次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伟大的人物形象;再次感悟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和优良美德。
创业史主要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29年,陕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农田颗粒无收。灾民黑压压地涌向下堡村蛤蟆滩。下堡村的梁三收养了灾民梁生宝母子。梁三原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可谓是接踵而来,万般无赖时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可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于是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重新燃烧起来了。梁三辛苦劳作十年,但光景依然依旧如此。于是创业的担子,无疑地落到了梁生宝的肩上。梁生宝十三岁给人当长工,十八岁他又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地,创业的劲头,超过父辈几等。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地主吕二细鬼、富农姚士杰都被斗倒了,贫雇农土地还家,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生活总算有了转变。 195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春荒笼罩着蛤蟆滩。这也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一年一度的春荒又来了,梁生宝成为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丰产计划,他顶着霏霏的春雨,到郭县为互助组去买百日黄稻种。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互助组组员开进终南山割竹子。这些举措解决了贫苦农民的困难,稳住了互助组的阵脚。这些行动,同时也在无形中树立着梁生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梁生宝的互助组获得了大丰收,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也提前完成。梁生宝的威望不断提高,互助组更加壮大,退组的又回来了。而且经过县里的培训,梁生宝他们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梁生宝的创业成功了。
这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发家致富的决心。我们都知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生活的源泉,生活的希望立足的根本,所以土改就像是一次革命一样。农民对土地的追求成为革命的强大动力。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旧社会时期一代像梁生宝一样的进步青年艰苦创业、发家致富的奋斗历程。从他们的身上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动力。由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我们也看到蛤蟆滩农民勤劳、质朴,有实干精神的美好品质。从他们都奋斗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当时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无限的向往。也正是这种向往和憧憬激励了他们,鼓舞了他们的斗志,坚定了他们的信念,为他们的创业之梦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得他们在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上默默前行,艰苦奋斗着。
作者为了充分的表现主题,在小说中给我们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转变,人生经历来再现主题。其中作者笔墨最多的就是贯穿小说的主要人物梁生宝。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村民梁三老汉收养了他们母子。之后,他们父子二人便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之征。梁生宝从小就有远见。俗话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梁生宝就是这样的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可谓是成功地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除此之外为了度春荒他还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并且还推广新法育秧,提高农田的产量。这些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使得他的威望在逐渐地形成。为他后了的互助组以及合作社打下了基础。
梁生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着执着的信念,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执着的信念使他变得更热情:吸收白占魁加入农业社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正山的矛盾……这份追求执着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宝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
梁生宝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冷嘲热讽,充满了复杂的思想斗争。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夺去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富有追求的人的梦想。而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在艰难的道路上凭着执着的信念默默前行着,奋斗着。面对来自父亲的冷嘲热讽,称他梁伟人。他却坚信父亲总有一天会理解他,会觉悟,甚至支持他。他用实际行动在融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面对村里的富农郭世富、姚士杰和村支书郭振山等人对他的创业之路的阻拦。梁生宝依然没有向他们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他却更加充满勇气,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决不放弃。勇敢的与他们进行斗争。面对村里人的反复退社、入社,他是耐心地讲道理,传授新思想,坚持不懈、毫不气馁。最终让他们心服口服的入社。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执着的一面。在无数人像王书记、高增福、冯有万、对他的支持和鼓舞下,以及自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尤其是自己对党的事业的热衷。他用于实现了自己的创业之梦,成为村里的带头人物。
创业之路虽充满艰辛,但最终还是事业有成。可是爱情之路却走得令人可悲。面对村里的团员改霞对他的追求和爱慕,他却以为这会影响自己在以后的发展,会影想到自己对党的事业。因此他淡然处之一直未应允,而改霞随后也进了城。最后只能看着眼前这段美好的爱情变为泡影。这让人着实可叹。但是更多的是让人对他这种大公无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对党的事业的热衷,对村里百姓生活的关心和这种感强大责任的感动和敬佩。梁生宝的骨子里有着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的中国传统美德。又有着公而忘私、默默无闻、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
他讲原则、重情感、善于思考、热忠于党的事业。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进步青年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梁生宝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代表。也是新一代追求思想进步,积极进取的代表。他是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带领全村人民走向幸福之路。虽然道路崎岖但仍默默坚守着。但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从不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是一个时刻要求进步的青年,是一个充满远大抱负的青年。他身上所具有的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务实求新的作风,给人以启发。
俗话说“一位成功的人身后总有个默默支持,无私奉献的人。”那么在梁生宝创业的道路上仍然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父亲梁三老汉。也许有人难以理解认为他的父亲总是在嘲笑他,阻碍着他的创业之路。其实不然,当你细细回想他的所作所为时,你会发现梁三老汉对于儿子的良苦用心。他给梁生宝的其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梁三老汉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他的思想,行为与梁生宝形成对比,更加的展现了生宝的光辉形象。在那个时期,梁三老汉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他的身上也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最终还是服了儿子的才能。
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所以说他对表现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与儿子的创业之路其实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通过他前后的思想斗争,其实一方面反映的是农民对于新思想的逐渐认识过程。是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思想逐渐了解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他强烈的思想斗争来表现作为农民阶级在接受新事物方面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作者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 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
纵观历史的确如此,有多少重大的历史变革不是在走投无路,山穷水尽的地步触发的。有多少英雄人物
不是在绝处逢生的乱世涌现的。有多少新的思想不是在相互碰撞,矛盾层出之时诞生的。这就是所谓的乱世出英雄,无路开新路。
任何一部小说无论它的内容多么精彩,它的的语言多么优美。但是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只能作为我们饭后茶余的闲谈和笑耳。而我们真正要领悟的是作品向读者传达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去领悟它的精神,它的内涵,它所蕴含的道理。因为这才是可以在以后的道路中指引我们的人生,丰富我们的思想。
这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将是我们以后人生奋斗历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太多的困难和坎坷。尤其是处在现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时代,出在人才荟萃的年代。我们要想辉煌的走完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使自己事业有成。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才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信心,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屈原曾经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道路漫长艰难需要的是我们的恒心,需要的是我们的坚持和勇气。只有相信自己行,才能我能行,坚持就是成功。每天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时代并不要求我们非得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虽然我们有平凡的身躯但我们可以有不平凡的思想;虽然我们有平凡出生,但是我们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虽然我们有平凡的才能,但是我们可以有不平凡的执着。而这些不平凡将会成就你的出色的人生,将会创造出无数的奇迹。我们应当拥有像梁生宝那样执着追求、永不言弃、默默无闻的品格。年轻是每个人最大的资本,而恰恰因为我们现在拥有年轻这最大的人生资本,这笔人生最大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有所追求,有所作为。
如果说坚持、执着是成功的基石。那么思想上的创新,进取则是成功的养料。不管一个人能力有多大,但总是思想支配行为。一棵养料不足的大树,注定不能枝繁叶茂。人亦如此。一个思想落后、不积极进取、不务实创新的人注定不能成就大业。因此拥有新的思想,新时代的精神,与时俱进对于我们尤为重要。故而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断的开拓视野,积极的吸收新的思想,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思想注入新的血液。这样才能让你的思想永葆活力,迸发生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拥有不竭的动力。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新思想,有新方式但仍不能忘记前辈们辛辛苦苦的努力。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干,继往开来、不断地创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即使前方道路可能困难重重,但是请相信我们拥有最大的资本——年轻,我们拥有最大的精神支撑——信念,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最大的毅力——执着。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往往仅有几步,特别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关键的几步,努力奋斗成就梦想。不要到年老之时因为自己当初的碌碌无为而慨叹人生的苦短,而悔恨自己的虚度年华。
人生道路漫长艰难,创业之路筚路蓝缕,让《创业史》所留下的精神财产陪伴你步入成功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