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研究方案

时间:2021-11-24 08:50:30 方案 我要投稿

初中音乐研究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音乐研究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音乐研究方案

  初中音乐研究方案1

  一、在音乐乐器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乐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使用乐器的时候,能对音乐基础知识有更深的认知。比如有些学生对音乐乐器的理解有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因为民族音乐的风格是由民族音乐乐器带来的,缺少了那种民族乐器,便不能表达出民族音乐的风格。一名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亚非拉掠影》一课时,引导学生听《西游记》中的插曲《天竺少女》一曲,这些学生听到这首音乐时,感觉该曲流露着浓浓的印度音乐风味,可是该曲应用印度的民族乐器演奏,而是使用西洋电子乐演奏。学生通过仔细的欣赏,发现印度音乐有一个特点,即由于印度人喜欢载歌载舞,因此印度音乐中常带着舞曲的效果。这首《天竺少女》有与印度音乐相似的舞曲节奏;印度音乐经常使用4与7这两个音符,这首《天竺少女》就反复的应用这两个音符来营造旋律。经教师的引导,学生理解到民族乐器与民族音乐特点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在音乐乐器文化中渗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的应用各种乐器,这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水平。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

  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会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教师如果能够渗透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应用多元理念创作音乐的重要性。比如有一名音乐教师在开展《国威国魂》教学时,引导学生聆听大型纪录片《故宫》的片头曲《故宫之神思》,这是一曲由日本一支叫S.E.N.S的团队创作出的音乐。学生在聆听这支音乐的时候,会发现这支音乐是由电子乐演奏,它的旋律融合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所长。该曲的前半段用电子乐营出迷离、梦幻的音乐效果,让聆听者对梦幻一般的音乐产生遐想时,它的音乐主旋律切入到东方雅乐的风格中。这段雅乐旋律中正、平和、宏伟、庄严,使人们疑似站在崴崴故宫前,仰望着故宫的神圣与庄严,正待人们内心进入故宫的情境中时,突然一段极具西方风味的旋律切入,这段旋律为西洋管乐吹奏,聆听者心情随着西管乐切换,使人们如果站在西方视角再观故宫,人们便发现故宫缺少西方的浪漫、开放的气息。东方的雅乐与西方的音乐数度切换,东方的雅乐节奏渐显凝重、沉重,而西方的音乐旋律由浪漫变成哀叹。这两段乐曲始终相辅相成,互成对比。这种旋律的互融营造出人们用现代的视角看故宫的气氛,它是东方音乐特点与西方音乐特点共同使用的音乐典范。初中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可让学生从音乐创作需求的角度来看音乐的多元文化,如果学生能够理解到音乐多元文化的音乐,以后学生在欣赏和创作音乐时,便不会受到单一音乐文化的束缚。

  三、总结

  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改变对音乐偏颇的认知,正确的理解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欣赏和创作水平,从而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效率就能提高。

  初中音乐研究方案2

  初中音乐课是初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丰富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初中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学生顺利进入上一级阶段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做好初中教学对于学生们发展非常重要。初中音乐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音、体、美这些以前所谓的“副科”也越来越被重视。中学音乐课程是一门素养课程,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但是就目前来看,初中音乐教学并不是非常乐观,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教学效果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学生不重视,课堂缺乏活力等,导致了现在的初中音乐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热情度不高的现实。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的任务,针对当前初中音乐课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作出调整,来切实达到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初中新课程改革从2000年左右开始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面向学生实际需求来设计、安排教学流程。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明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是学生,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流程中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一方面自己在课上说得有些过多,教师往往把自己放在课堂的中心,忽略了学情;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一方面与教师理念有关系,但更反映了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一些传统乐曲、乐理等知识时,这些知识因为学生了解少很多学生不感兴趣,他们内心更喜欢那些时下的流行音乐,所以上课时要么专注度不高、要么就是不遵守纪律。据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调整的原则就是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学生为核心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切勿就简单地结合教学内容“过”一遍就可以了,要采取有意思的形式使学生参与进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可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效果才可能更优化。

  二、主动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是成长的一个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扑面而来,这些是需要教师主动地去消化和吸收的。其中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一新的角色要求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减少了,事实上是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这就意味着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无疑给教师的教学目标更高,要真正做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很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拥有一桶水。而现在需要的是教师要有“一潭活水”,源源不断地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要了解学科教学、科研领域的新变化,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理论的学习,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三、美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中音乐课堂也承担着学生能力和素养培养的目标,也就是音乐课的德育教育功能。音乐教师要关注音乐对于学生心灵的启迪,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初中音乐教师就是审美的施行者,他们的趣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美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把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初中音乐教材所涉及到的作品,大都是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这就要求音乐的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知识。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欣赏者,这样才有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施教者。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因此音乐很难表现出复杂、抽象的东西,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用形象性的文字描写出精彩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了。比如,在欣赏古琴《高山流水》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高山流水非常之美,作为古典名曲的《高山流水》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的故事吸引了学生,也为他们的音乐欣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在琴声中听出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听出了无尽的流水,也感受到了一种知音难遇的慨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在感情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学生联想到很多,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教育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改进初中音乐教学,展现音乐课程的魅力所在!

  初中音乐研究方案3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策略。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要求赋予素质教育崭新的、更深刻的涵义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是开展教育改革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以回应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初次实施,如何在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探讨的热点。如何开展初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地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是很值得探究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初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它不同于研究型课程,较为开放,较为自由。初中音乐毕竟有其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要以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去处理课堂教学,把探究的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注入式”,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权威”和“服从” 的关系。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另类思想的大有人在,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音乐学科的研究性问题常常可以从多方面来发掘。

  ( 1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佚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等等。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

  (2)从学生年龄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引出课题。如:校园民谣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影视主题音乐与生活、交响曲等等。

  (3)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性来探究问题。如:音乐的调性、曲式与体裁,音乐的隐性标题等等,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4)从学科综合功能出发研讨问题。如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与生活、音乐、文学和历史、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未来、民歌与本土音乐等等。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积极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表现自我的特质,是十分有利于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应由学生合作自主地置疑、设计、调查、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朋友和伙伴。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初期,教师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要阐述明确,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但不要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心目中最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如:在我们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时,一些学生提出不喜欢听艺术歌曲,当时我并没有批评同学们,而是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艺术歌曲,什么是艺术歌曲的内涵,让同学们自己设计有关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问题的调查问卷,走入社会去体会和锻炼,将搜集的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自己从中得到判断和认知。在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想象、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同时,即时准确地进行鼓励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

  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学习。它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能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和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自觉的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自主的、自觉的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小集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目的是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步骤设计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要设置选题情境,提出假设、提出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入门线索。例如,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当问及此问题时,90%的学生会回答:“因为流行、好听、易上口、具有时代感”等等。于是,我以“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为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展开主题讨论。经过讨论确定了五个子课题,组成研讨小组:

  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学生为什么偏爱流行音乐?

  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演唱流行歌曲的态度?

  流行音乐都适合中学生吗?

  中学生对作词、作曲家们的建议是:主题可以由学生单独或者几人合作自己选择和确定;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如;K0206班的同学们是这样来选题的:

  (1)发动全班每个同学都写出自己最想了解和探究的问题;

  (2)由本班音乐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从中选出本班研究性学习的候选主题;经过讨论选出了七个候选主题,包括:关于宗教音乐、关于湘剧、关于流行音乐、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关于街头音乐、关于歌舞剧音乐、关于西方音乐;

  (3)全班同学对候选主题进行投票;

  (4)根据投票结果,决定本班研究主题为:关于西方音乐;

  (5)确定小课题、分组和确定研究性学习小组负责人。小课题包括: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西方音乐的`分类(古典、现代)、西方乐器的种类及构成、西方音乐的特点、西方音乐在国际市场的价值。选题后,填写音乐研究性课题认定申请表,包括:申报人班级、申报人姓名、课题名称、研究的可行性等等。

  2、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

  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的条件准备、时间表、 预期的研究结果、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等等。如:“当代中学生音乐空间的探究”: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拟定研究的过程计划和必要的条件准备:第一阶段:搜集资料—记录现象数据;第二阶段: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第四阶段:展示研究结果——自我评价。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搜集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做出问卷调查、处理和分析数据等。

  3、探究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方案

  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利用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到图书馆、互联网上进行文献检索与收集、资料(包括音像)、以及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方面。

  4、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将上述进行综合归纳,将得到的相关结论和成果进行相互交流,接受相关专家和人们的评价与指导,以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和经验。包括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写一篇论文、创作一段音乐、一部音乐短剧等,进行有声有色的交流等。

  三、 激励评价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所以,如何评价意义非常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第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而轻总结性的评价;应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

  第二:学生在音乐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时,

  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问题才对;

  第三:学生在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取得结果或总结时,指导教师要即时的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能使每个学生都可积累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 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有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一次在研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们都感到无从下手,我正准备自己讲解时,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举手,他说:“让我来试一试。”要在以往,我也许会置之不理,因为我估计可能会回答不上来。然而,这回他跃跃欲试的眼神,让我毫不犹豫请他发言。结果出人意料,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带领其他同学给他以热烈掌声。经过这件事后,他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欣赏、夸奖、鼓励,会给学生本人带来最大的快乐,带来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四、音乐研究性学习初探小结与思考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学生们不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合作,使学生各自在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学生们不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工作,精心筹备小组应具备的合作条件。首先,要科学分组。组内人员的实力配备要基本均等,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其二,是小组或组员合作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其三,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和鼓励的依据。让他们意识到小组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共存”的关系,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既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要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始终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原有“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形成有机的统一。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科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在欣赏音乐、掌握音乐和了解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于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之间流动和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掌握了这些音乐学习知识同时,还联想到了文学,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等。在探究通俗音乐种类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在掌握了西方通俗音乐种类的同时,又了解到了美国黑人的音乐特点。在赏析和研讨通俗音乐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应以学生为起点,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一是要避免探究的内容狭窄化;二是要避免选题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三是探究方法不要只注重遵循科学结论的程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它以一种课程形态呈现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学科倾向化。教师应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时挖掘新的探究题材,随着研究活动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指导。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片面注重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积累的参与和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研究的结果,而贬低研究的过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使获得应用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掌握对课题的探寻研究方法,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互动和支持,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研究方法的意义。本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宗旨。使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和不断进步上。

  初中音乐研究方案4

  引导探究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此教学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步骤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音乐教学中运用引导探究教学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联想,开启幽闭的心智,做到了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主动中发展、合作中增智、学习中提升、探究中创新,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潜质、培养创造意识,拓展创新能力,实现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由“厌学”到“乐学”的转变。为此,我以课堂教学为改革的突破口,依据新改要求,本着“以生为本”原则,根据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特点,按照“动起来———乐起来———想起来———做起来”的教学程序来设计初中音乐教学,进行了“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造条件,激发欲望,满足要求,创造“动起来”的意境

  心理学知识表明,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音乐教学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采用多内容、多层次、多变化的程序教学法,指导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真正“动起来”,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由发展。如在音乐欣赏类教学中,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听;而应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创设出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意境,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师生互动,体验乐趣,愉悦身心,创造“乐起来”的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趋力。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富有梦想和追求,学习音乐、成就梦想就是动机之一。为此,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唱《好日子》歌曲可结合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的实际,先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家乡变化的感受;接着提问在丰收的季节和幸福的日子里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于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说出许多种表现形式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比如舞蹈、演奏、朗诵、书法、绘画、小品等形象地表现喜悦之情。这样的教学既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营造氛围,开启心智,拓展素质,创造“想起来”的环境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体现得更为突出。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打造“想起来”的环境,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抑和强制的学习环境中驰骋思维、质疑解难,于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消化吸收,实践演练,发展能力,创造“做起来”的佳境

  哈佛的名言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授之以渔”,用科学思维方法引导他们会问、敢问、善问、能问。创造“做起来”的佳境可以使学生在消化吸收、巩固教学成果的同时,进行实践演练,发展创造能力并获得成功体验。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序、科学、实效,一方面将个人展示与集体展示相结合,在独立创编、互看互学、共同进步中展示活泼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是科学安排教学密度和师生活动的量度,使学生激起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获得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感、问题解决的成就感,进而产生非凡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巩固与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扩大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经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下面主要谈谈以大型团体表演为例的课外音乐活动的点滴体会:①课外音乐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型团体表演的排练当中先让学生听唱,理解歌曲,逐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诸方面表现要素,使学生在美的素质、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②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充分表现。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施展,潜能得以挖掘,找回了自信,“我能行”成了学习生活的动力。在鼓励学生个性表现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和谐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学会协调人际关系。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换来的不仅是全体学生音乐知识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使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联想,开启幽闭的心智,做到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主动中发展、合作中增智、学习中提升、探究中创新,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潜质、培养创造意识,拓展创新能力,实现健康成长。

【初中音乐研究方案】相关文章:

1.音乐课题研究方案

2.初中课题研究方案

3.初中课题研究方案(精选6篇)

4.课程研究方案

5.课题研究方案

6.小学课题研究方案

7.调查研究方案

8.微型课题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