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读后感

时间:2024-03-12 11:45:39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定风波》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定风波》读后感

《定风波》读后感1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我们都非常喜欢,是苏轼借事抒怀的代表作。描写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与朋友春游时,途中遇雨这么一件事。上半阕,苏轼乘着酒兴,在雨中抒发豪情,下半阙,酒醒后迎着斜阳,诉说对人生的感悟。

  好词就是这样,画面感极强,一句话就把我们带入到了那个情境当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妙在用“雨声“来代替雨,仿佛耳边已经”啪、啪“作响,雨点穿过林叶缝隙,打在脸上,又凉又疼。”穿林打叶“四个字非常有质感,可以感觉到这是一阵骤雨,雨落下的又急又有力。眼前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场景,有人跑着找地方避雨,有人拿出各种东西遮挡,有人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慌乱之中尽显狼狈之象。而在这场慌乱的景象中,唯独一人与众不同,这场骤雨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兴致,反而激发了他的豪情,他依旧拄着竹杖慢慢地向前走着,时而高声吟唱,时而纵声长啸,在雨中尽情的释放自己。而这时的雨声衬托着他的吟唱长啸,已然成了背景音了。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就是用疾风骤雨来比喻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危机和困境吧。面对打击和责难,人们纷纷选择了逃避、妥协、放弃,而苏轼用“莫听”“何妨”等词,展现了他的执拗、轻蔑、豪放、从容,也表明了他的态度。”古有“苏门长啸”的典故,可知“吟啸“对古人来说是清雅、脱俗的行为艺术。也不知道古人的长啸到底是什么声音,总让我想起电视剧《笑傲江湖》,刘欢唱的主题歌开头那声,听了让人精神一振。“徐行”不仅是因为从容淡定,是他根本没有把这场雨当作是前行的障碍,而是途中偶遇的.一场景致。

  “竹杖芒鞋轻胜马”,看到那些骑着马,在泥泞中打滑跑不起来的样子,反倒是自己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走的轻松、稳健。马的优势自然是在官道上跑,就像我们的跑车在高速上,而一到泥路、小路上就陷入麻烦,好像在我们堵车的城市中,每每骑着自行车掠过一辆辆堵着的汽车时,就有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当然,这也是两种境遇的对比。曾经位高权重,现在是无官一身轻,天性乐观的苏轼,此时也不忘打趣一下。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一生中总是担惊受怕,怕什么呢?怕不可预知的未来,怕想要的得不到,怕已经拥有的会失去。老子《道德经》中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怕是因为有私欲,才会患得患失,而苏轼用”谁怕?“向世人宣告:“我本无欲无求,我怕什么?”一生都在这烟雨之中,又有什么关系呢?乐得逍遥。“任平生”三个字尽显潇洒。

《定风波》读后感2

  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已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黄州身处八百孤寒的处境之中,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却仍然能保持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苏轼和友人一起出去郊游采风,谁知天气骤变,自己身边的人个个忙着躲雨,惟独诗人自己仍然能乐观的在雨中吟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曲《定风波》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从诗人口中脱颖而出。

  词的上片写了诗人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词的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读了苏轼的这首词,让我突然之间感受到:人生就算再大的风雨,只要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又能算什么呢。这无时不刻的给了我们后人很多的启发和感想。我感觉我在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在读一个人,一个拥有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的勇者。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他屡遇艰危却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这首定风波便是他最好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后人最好的精神教材。

【《定风波》读后感】相关文章:

定风波教案01-23

定风波原文赏析02-26

定风波红梅原文及赏析02-27

定风波作文(精选15篇)01-06

定风波教案12篇01-23

定风波作文(通用13篇)12-18

定风波优秀作文(通用11篇)08-02

[精]定风波原文赏析15篇02-26

定风波原文赏析【大全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