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关雎》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关雎》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关雎》有感1
《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的首篇,是一首经典的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四言古体诗。即使《毛诗序》认为它是在歌咏“后妃之德”,依然不能掩盖诗中真挚的淳朴的爱情。我想,在当今这样一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时代,这种真挚的相思和情爱变得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似寒冰般的冷眼。真挚的爱情在如今的这个时代真的变得如此的艰深吗?不得而知。但最起码,我们的老祖宗深深的知道:爱情,就是异性知己的最佳的最完美的体现和结合。正所谓,为知己者容,为知己者死。记得是《上邪》中,有这样的诗句“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想当代的恋人们,也仅仅只有在给自己的恋人的手机短信中才会偶尔引用到吧。寤寐思服,似乎也已经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了。辗转反侧,更是早已经遗忘在历史的一隅。爱情,是自身生命的最高境界的体验,不珍视爱情,也绝无法得到真挚的爱情。
周南,指的是“南音”,即南方的音乐,具体应该是湖北一带的音乐,因此,诗中开篇即提雎鸠,荇菜等江南特有的动植物(也或许是即兴而至之作),使其富有江南水乡独特的气息和韵味,也使得诗歌更加的含蓄优美。对于《关雎》一诗,我认为其主题内容应该是讲的一个男子在遇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后,由对其追求,不得,最后得到的这样一个恋爱的过程。雎鸠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永生相伴的一种水鸟,而“关关”则是这种水鸟雌雄双鸟相对啼鸣的声响。由此即能看出男子对爱慕的女子的一片痴心,以及当时社会对爱情的认知,即忠贞的,永恒的。“在河之洲”虽言雎鸠鸟,实点出了这名男子与年轻美丽女子最终结合的地点,在河之畔。
而河水则暗喻女子的温柔和美丽。在《红楼梦》中,书中人物贾宝玉称“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由此可以推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性情应该像水一样的温柔,明净。而第二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进一步阐述了当时社会评判一个女子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第一个标准是外部的美丽即窈窕,指的是女子端庄文静且面容清秀,身材良好。而第二个评判标准是内在的美丽即淑女,指的是善良的本性。而要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条件中,外部的美是占首位的,也就是说,自古以来选择伴侣就更偏重于女子的外貌,但是女子自身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略次于外貌。这就是为什么男子在河之洲初遇女子就爱上她的一个原因。这也同《红楼梦》中所阐述的贾府婚配的原则基本相同,由此可以说,这两点评判标准是中国几千年来评价妇人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本诗而言,此句也暗示了将来这对男女最终的命运是喜结良缘的,因为“逑”直译是配偶的意思,实际就是伴侣。而只有结婚以后,称相爱的对方才为伴侣,即文中的“逑”。荇菜,我们知道是一种水生的可食用的植物,而“参差”二字不仅说明荇菜高低不均匀,而且反应了荇菜的优劣不同,“流”,“采”,“芼”三个动词均为“采摘”的意味,在诗词中属于变文谐韵,反复韵唱。显然这个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那么为什么对这个采摘如此情有独中呢?“采”不仅仅是单纯的收集,还表示有选择性的。在良莠不齐的参差的荇菜中间选择摘采那些好的来食用,这就直接引起了下面一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为什么男子要不断的去追求,因为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是“窈窕淑女”。男子通过不停的选择,终于发现了这位“窈窕淑女”,因此要去追求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什么是“求之不得”?就是在男子有所行动之后,对女子有所表示爱慕之后,并没有打动芳心,叫“求之不得”,如果没有行动,就没有“求”。
这是第一次追求,结果是失败。“寤寐思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思”,解释为思念,想念。是男子没有追求到,心里压抑,不断的对女子产生思念,因此早晚,无论在做什么都在思念,茶不思,饭不香。第二层,“思”,理解为思考之意。他是在积极策划第二次的追求,他在反思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追求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又有了后面的两次追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将“寤寐思服”表现的更加的具体和形象化,不仅仅是寝食不安,简直就是坐卧不宁,精神恍惚。这不可不谓“痴”,与前面的雎鸠雌雄双鸟关关的啼叫形成了一次呼应。在思考之后,第二次追求,采用了什么谋略呢?“琴瑟友之”。“琴”,指古琴,在先秦以前,即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而“瑟”,同古琴一样也是一种弦乐器,现在所用的瑟,一般为二十五弦或十六弦的琴。 弦乐器所奏的音乐含蓄,优雅。为什么选择使用弦乐器来表达这种情感呢?可能是一种试探性的进攻,是否能用音乐能打动女子的心。“友”这里作动词讲,理解为亲近之意。用弦乐来亲近自己爱慕的女子,显然是有所收获的,女子愿意通过音乐来与之亲近,相互都想进一步加深了解,但是到此还是没有追求到。这就是第二次追求,男子所采用的是以音乐作为相互了解的媒介的谋略。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次追求。
第三次追求又如何呢?“钟鼓乐之”,在是第二次追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追求。“钟”和“鼓”又是两种乐器。这里的钟,应该是金钟一类的`乐器,而鼓,应该是大鼓一类的乐器。两样乐器均为打击乐类的乐器,比之弦乐器的声效,更加的热烈,更加的坦白。或许,此刻男子已经向女子我完全的袒露了胸襟。这里用的动词是“乐”,通“悦”,为愉悦,快乐之意。用打击乐来使姑娘感到高兴、快乐。比之前面的仅仅是互相亲近,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更进了一层。我推测,这对青年男女此刻应该是已经进入了恋爱的阶段。我们为这对恋人表示深深的祝福,因为远在千年之后,他们的后辈——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寻到这样纯情的爱了。
在远古的中华大地,表达爱情的最佳的方式是音乐,而不是现在的999朵玫瑰花和碳黑般的巧克力。因此他“琴瑟友”,因此他“钟鼓乐”。真的是时代在进步?在发展?或许是,或许又不是。玫瑰花,巧克力固然也是爱情的象征,但是中国,最起码在中国的历史上爱情是最圣洁和最高贵的,是任何事物也无法与之相比的。而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才有可能酝酿出深沉的爱,像蜜蜂酿蜜般的爱。而与心交流,与情相碰的媒介便是音乐。一个是遥远的牵牛星,一个是姣姣的河汉女。而使两颗火热的心,两份激荡的情相连的就是那音乐飞驾的永恒的天桥。
我愿意找寻这样一份深沉的爱,一份值得永远珍藏在心灵最深处的爱,一份用生命沉淀的沉甸甸的爱。我苦苦的找寻着,寻觅着……
读《关雎》有感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千古流传的话,几乎被每个人熟知。大到年至古稀的老人,小到四五岁的孩子。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似乎是一句撩妹的句子。然而,这句话出自的诗《关雎》,它背后所蕴含的.诚挚感情却是令我意象不到的。
在这首诗中,处处体现了一个君子对淑女的爱。“钟鼓乐之”中钟鼓是在婚礼中所使用的乐器,这说明君子对淑女有着一份认真、负责的爱。
我无法想象,穿梭到至今两千多年的年代时,人与人之间便有如此忠贞、纯洁的爱情。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为之着迷。我似能看到君子思念淑女,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场景,我似能想象,君子与淑女大婚时,十里红妆的场景,我似能想象他们婚后琴瑟和鸣的场景。但我无法想象,究竟怎样的的女子才能得到这样的爱?诗中甚至没有一句描写她的外貌。
一份不掺杂任何目的的爱,是现代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啊!有且仅有一个他∕她,在如今似乎很难遇到了。许多人趁着年轻谈了许多场恋爱,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可能是为了疯狂罢。
每次走在街上,看见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情侣我不会觉得羡慕。相反,我却十分羡慕一对满头银丝的夫妇。我想,能在对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一起走到两鬓斑白时,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他们经历了一切考验,到最后,相依为伴。这样的一份细水长流的爱情,难道不比年轻时一场短暂的爱情更加动人心魄吗?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遇见一个如《关雎》里的君子一样的人。
读《关雎》有感3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全篇不过80字的诗歌,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好像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份。为了理解这一点,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据《史记》等书记载,全书为孔子所删定。
长期以来,《诗经》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对中国二千余年的文学发展有着极其深广的影响。而且是极其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的地位是如此地重要,而《关雎》,《风》之始也,被古人冠于三百篇之首,则其地位之要,评价之高,是可以想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关雎》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如此高的`评价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古人怎么说。
《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后面说得更明白:“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孔子论诗,一般都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够了,这就是《关雎》所以显赫的原因了。二千多年来,被这样的原因所左右,《关雎》其实承受着它作为诗歌所不能承受之重的了。我深深地为《关雎》悲哀!这样一首至情至性的绝美诗歌,却被用着了风天下正夫妇作为王教纲纪的典范,被人为地套上了一副说教者的面孔,而失却了诗歌本身的意义。即使是在今天,也还有人认为这是后妃之德,贵族文化,而加载其本不堪负荷之重,我真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想法!
《关雎》,其实就是一首民间传唱的爱情诗歌而已。
还是让我们来回到诗歌的本身吧:
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水鸟在沙洲上关关和鸣。在潺湲的碧水边,一位美丽的淑女,采摘着河里的荇菜。她的身姿是那样的窈窕优美,深深地融入了我的魂灵。一见倾心,从此相思!可是,却再也没有她的踪影!这长久的思念,日日夜夜地折磨着我,使我辗转反侧,无法成眠。于是,相思成幻,想象着和自己心爱的姑娘琴瑟相处,想象着和这美丽的姑娘终成眷属,钟鼓迎娶的欢乐场景。这是多么美妙的爱情啊!
这又是多么美妙的爱情诗歌啊!惟其如此,诗歌的本体才得以体现,诗歌才具有如此撼人心魄的巨大魅力,才能历经秦火而流传百世。试想,如是颂后妃之德,作风化之教的诗歌,能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口口相传,历千载而不衰吗?果如此,则是多么煞风景的事啊!
孔老夫子在其《论语》中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雎》在歌颂男女的爱情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极其自然。我以为孔子的这种评价还算是中肯的,起码还没有泯灭其人性的一面。即使如朱熹这样的假道学,也持有与孔子相同的观点。这不能不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产生的这样优美的爱情诗歌的巨大的感染力。
《关雎》只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歌,她承载的是真挚的爱情,她承载的只是诗歌的感人至深的艺术感染力!而决不能再承受除此之外的沉重!
读《关雎》有感4
《关雎》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诗经》中的名篇,是描写我国古代男女青年爱情的杰作,我反复读过之后颇有感慨 。
请看这首诗的内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的开篇一下笔就奠定了男女双方“人”的基础,那是“君子”与“淑女”的爱情,爱的'双方人格是高贵的。再往下看,他们的感情怎样?你看那追求爱情的男主人公,“寤寐求之”、“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三分钟热度,这份情感是深挚的,有着永恒的力量。接着他开始行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他充分的考虑对方的感受,用美妙的音乐去吸引对方,用诗意般的倾诉向对方表白爱慕之情,这种表达方式是何等的高雅。
这就是我国古代男女青年的爱情,人格高贵、感情深挚、表达方式高雅是他们对爱情三要素的基本要求。他们淡化了权势和钱财庸俗,脱离了原始冲动的低级,追求的是一种高品味、高格调。
全诗音律和谐,一咏三叹,也采用了《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特别是它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仅给人以如见其人之感,那主人公用情之真切,追求之执着令人为之感叹。
总之,在我看来,古今描写爱情的诗文比比皆是,但真正像《关雎》这样有格调的诗文实在少见。
读《关雎》有感5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于《关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一同认知中,这一首爱情诗是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第一组便是关雎,朱熹说:“雎鸠,水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雌雄相依,“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关雎雌雄成双,在水中的陆地上和鸣,自然能够引起求女君子的同感。对于自己的心上人,他朝思暮想,但却只能远观,不能领回家。第二组是采择荇菜。如果水里的荇菜非常繁茂,就必定引来附近的女子采摘。其中的一位,便是这君子看中的淑女。我想,此时此刻,君子一定希望自己可以化身荇菜,被淑女采去,那么,这是多美的'事情。第三组是君子求女,这便是关雎和采摘荇菜后最重要的含义。关雎,是耳中所听;荇菜,是眼中所见;求女,才是君子心中所思。可爱情往往并不顺利,“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心意未能如意,追求未能如愿,日夜心头在牵挂。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以成眠。
《诗经》的美感,是原汁原味的,不加修饰的。读着它,如同穿越到几千年前,被锁定在记忆中的山野乡村城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男情女家,婚丧嫁娶,民间闲话,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如此的真实。这些都真真切切的存在过,真真实实的发生过。读《诗经》,让我感受到文字的精致之美。《诗经》,还充满了音乐性。字里行间里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让我仿佛听到了远古歌谣的合唱,字字句句,重重叠叠,色彩斑斓,如浪般,又如细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有两大源头,一为《楚辞》;一为《诗经》。《诗经》则不同于《楚辞》的浩浩乎奔泻而下,翻开《诗经》就好似闻到了百年老酒开坛后飘荡千年醉人的醇香,优雅轻扬。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采诗官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和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今日的《诗经》。它让我们看到了、感知到了几千年前的故事,透着文字,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先秦时代,他们坦然率真,他们爱憎分明,才能使简简单单的词句落在心里。没有格律限制,不讲究遣词造句,因为这份不加雕琢的天然,不矫饰,不刻意,读起来让人欢喜。所以这份真诚的天然仪态,便是诗经最大的宝藏。
【读《关雎》有感】相关文章:
读《关雎》有感09-12
关雎原文及翻译-关雎赏析08-15
读关雎有感(精选15篇)11-23
《关雎》...09-29
《关雎》教案12-17
《关雎》教案12-16
《关雎》教案12-17
《关雎》读后感04-09
关雎读后感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