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时间:2023-01-05 06:51:0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通用16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读书笔记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通用16篇)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1

  每天晚上,一做完作业,我便迫不及待地享受我的精神大餐——阅读。捧着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味的书籍,我读得如痴如醉。每次读完之后,我像蜜蜂一样把采到的“蜜”摘记在笔记本上。

  可在爱上做笔记前,我还有一段“历史”呢!

  以前,我根本就不愿做读书笔记,嫌烦、苦!对于妈妈的要求我置之不理。晚上,妈妈一拿出笔记本,我就犯困,连忙躺在床上,盖上被子装睡。所以,那时我的读书笔记寥寥无几,少得可怜!

  后来,一次考试,改变了我对读书笔记的看法。

  那是一次语文单元考,我一路顺利,没有遇到一点“障碍”。正当我暗暗庆喜时,一只“拦路虎”挡住了我的去路。咦,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就在我读的那本书里吗?可是,老天仿佛在惩罚我似的,无论我怎样冥思苦想,总是想不出来,直到考试结束时,我还在无可奈何地盯着这道题。放学后,我箭一般地冲进了家,连鞋也没脱,找到了那本书,看了起来——“答案果然在这!”我歇斯底里地叫了起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次惨痛的教训使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谚语。

  经过这次教训,我开始做读书笔记。我打开笔记,翻开一页纸张,就如同别人打开电脑,我每写一个字,就如同敲击了一下键盘。我每看完一本书,就摘录下书中的好词佳句,不让它们从我的手指间悄然溜走。每看完一个故事,我便写下内心的真实感受。看了《海蒂》,我写下了对海蒂纯真、善良的喜欢;《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里,他们为了自己的祖国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写出了对他们的敬佩;《汤姆叔叔的`小屋》里,我写出了对汤姆叔叔屈折坎坷,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看完《山羊不吃天堂草》,我写下了感动,那些朴实的农村木匠,没有因为生活的贫穷而放弃高尚人格……笔记本上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无声地诉说着我的心声。我爱上了读书笔记,它不仅让我记住了许多的好词佳句,也让我把书读得更透彻,对书也多了份理解。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语文成绩也较好,我想:这跟我喜欢阅读,勤做读书笔记有着密切的关系吧!在我求学的道路上,它们将陪伴我走得很远、很远!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2

  近日继续读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主张》,我继续保持一种状态——读得“一愣一愣”的。管老师是真的在进行一场革命,他的许多观念于我来说,都是颠覆性的。果然是越学习,越觉出自己的无知。

  一直觉得学生怕作文最直接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写”,却原来,先解决“写什么”才是根本。

  管老师说作文也得先温饱再审美。一个绅士带着一个饿得半死的流浪汉去豪华剧院欣赏意大利歌剧,显然是不够绅士的。作文的“温饱”指的是“写什么”,只有学生发现到处都是写的内容,再也不用为写什么发愁了,老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自然会把写作的重心转移到“怎么写”上来。怎么写更好,更有意思,表现力更强,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属于审美范畴。审美要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上。

  写什么?我们在课堂上精心筹划给孩子“生成”写作内容,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管老师说,错!如此教出来的学生,将永远是作文上的“高度迟钝者”。“生成”写作内容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溺爱”,生成的写作内容是一种变相的施舍,作文教学,要让所有学生拥有自食其力找饭吃得本领。

  读到这里,我又大大的一愣了——难道我们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对孩子写作的一种溺爱?我们在培养作文上的.“高度迟钝者”?细思量,又释然了——活动化作文是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呢,若解决了温饱,难道不需要审美么?在快乐的活动中了无痕迹地习得“怎么写”的方法,孩子们何其幸运。但是,作为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如何解决作文的“写什么”?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吗?管老师说,错!写作,要的是“留心生活”。而且“留心生活”这四个字中,重点不是“生活”,而是“留心”。对写作而言,观察只是发现的一个外在部分,而且是一个不成正比的条件。又是一个让人一愣的观点呢。读书笔记。就是说,并不是你观察的越仔细,就能发现越多。“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你大脑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泊上激起的浪花”。解决温饱,第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观察,而是内在的发现。

  决定写作高度的正是内在的眼光而不是外在的眼睛。一个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外部的观察上,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看、回味,他的写作之路是走不远的。只有当眼中事物成为心中事物,才会有写作意义上的发现。

  由此,我想到“活动化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闭眼默想,此时,孩子们所有的外在感官都关闭了,内在的心灵当是汹涌澎湃的吧……这也是写作意义上的一种发现吧?

  外在感官一减弱,内在的心灵随即活跃起来。其实内在的心灵每一刻都是活跃的,只是外在感官活跃时,你忘了体会,忘了审视,忘了捕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安静的阅读比看热闹缤纷的影像更让人获益的原因之一吧。

  管老师还提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牵挂,这回我的一愣,是因为找到了共鸣呢!

  管老师说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时刻牵挂着他的写作。要时刻想着:今天有什么故事会走进我的文字呢?写日记,当是最好的牵挂了。

  我一直非常推崇魏书生老师的观念——日记是一项道德长跑,坚持下去,收益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一年级下学期,我就领着我的娃儿们起跑了。生活处处皆素材,但是孩子们的眼睛还不够善于发现,或者说他们发现了还不善于捕捉,我总是时不时地提醒孩子——“这个可以写在你的小书里呀”,“哎呀,今天的小书有东西写了!”,渐渐的我也能经常从孩子那里听见这样的声音了——“我要把这件事记到小书里”,“耶耶,我今天有东西写了”……日记不在长短,目的在让学生日日牵挂着写作,有一种天天写着的状态。这样每天寻觅着写作的素材,让人留心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对事物的想法看法,人会渐渐变得敏感,富有洞察力,就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而写作的成功就在于,“一颗有准备的头脑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3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吃惊,因为这本书就像及时雨降临到了我这片干渴的土地。我捧着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文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那样的打动我,似乎它是专门为我准备的一样。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面对作文,学生常常感到作文无话可。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高了,电视电脑,书刊报纸,似乎有很多接触信息的机会和方式,但实际上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负于表面,生活经历也比较单调。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即便休息日,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游览,但由于孩子们还不太会观察,不太会思考,所以并不能把所看的东西,转化为深刻、细腻的精神体验,从而为写作提供生活的源泉。而且孩子们总是习惯漠视身边的人和事情,他们的注意力多半被繁重的作业所压抑着,被新鲜的玩意儿吸引着,很少去观察、思考、体验。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管老师的'“内视”法,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让作为成为心灵的镜子,用镜子照见生活,在镜子里仔细看生活。

  管老师的“绝招”一是“推想法”:闭上眼睛,从早晨开始往后回忆,或者从此刻推移到早晨,一节课一节课的想:今天我哭过了吗?今天我笑过了吗?今天我后悔了吗?今天我做错作业了吗?今天我争论过了吗?今天我学到新的东西了吗?今天我的同桌有什么故事?……凡是能捕捉到的那一个问号,就是值得记录下来的事情。

  二是“静默法”:闭上眼睛,安静的坐着,只注意呼吸,不管其他人。人,以安静思想就活跃起来,你越是想静下心来,一天的事情就越蜂拥而至。这些跳出来的事,往往就是心灵深处牵挂的事,有想法的事,值得记录的事。

  这就是“内视”,是一个写作学、作文教育学的重要概念。管老师这样阐述“内视”的意义:它依傍的不是眼睛,更是心灵;他关注的不只是外在的事物,更有丰富的内心。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会为与记录,说到底,起决定因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心灵感受。

  这就说到了教育的本质(作文的本质):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对人心灵的开发,人的灵魂的培育。就作文而言,经历的同样的事,为什么有的同学滔滔不绝,有许多话要说、要写,二有的学生却觉得无话可说、可写,关键在于能不能、会不会将外在的客观事物转化为内心的主观感受,有了内视的习惯,就像给生活安装了一面明晃晃的镜子,镜子里毫末可见,镜子里的自己格外清晰,喜怒哀乐都可以回味,都可以表现。学会了内视,就会觉得写作天地无穷宽旷,就会发现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劲用字不竭的源泉,就回去关注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呈现出来,就会觉得写作是与自己的精神世界相呼唤的,作文源于生活,直达心灵。

  从《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我看到了一个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管老师,更看到了一个乐观、勤奋、上进、探索,会培育生命的智者。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4

  《论语》这本书悄然走进了我的生活,它告诉我许多名言,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感悟。通过诵读《论语》,我悟出一个字——学。

  那么学什么呢?《论语》教导我首先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就像我吧,到了星期天就像解压的弹簧一样——松了,不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就是看动画片、连续剧,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可是作业还躺在书包里睡觉呢?偶尔在妈妈的提醒督促下,我会挑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看,玩些益智的'游戏,看些经典的少儿版名著,我就觉得很充实,感觉很有收获,真要感谢孔子的这句名言哪!

  《论语》不仅教导我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而且启发我要注重人生学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帮别人办事,是不是做到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三国演义》中吕布以前在丁原手下,董卓为了得到吕布这员猛将,夜难安寝。这时,吕布的老乡李肃站出来献计,他要劝吕布杀害他的义父丁原,前来投奔董卓。李肃这是“为人谋而不忠”啊,他没有忠于他的朋友。吕布见利忘义,杀害自己的义父丁原,这也是“与人交而不信”哪!因此,虽然吕布是人中虎将,可历史上从没有人提出要学习他的本领,人品太差!

  《论语》的“学”真是一字千金哪!爸爸说:“用心读《论语》,句句值千金。”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5

  大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希望我们能多看书,因为年看多了书会让我学到许多的知识,让我们变得聪明。我便是一个爱看书的人。

  我希望大家都能看这本书,它就是《蓝色的兔耳朵草》。它讲的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找到自己心爱的虎皮猫的笑猫,但虎皮猫的耳朵却被震聋。为了心爱的虎皮猫,笑猫决定照老老鼠提供的线索去蓝山采蓝色的兔耳朵草治好虎皮猫的耳朵。去蓝山的路危机四伏:巨大的山蜘蛛、凶猛的母老虎、残暴的公花豹,还有力大无比的湖怪,都能轻而易地的置笑猫于死地。但为了他心爱的虎皮猫,这一路笑猫走的义无反顾,可是,历尽千辛万苦采来的'兔耳朵草,尽然被几只馋嘴的兔子偷吃了。笑猫万念俱灰地回到了马小跳家,绿毛龟却告诉笑猫,只要心中有爱,奇迹就一定会出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样惊奇的事吗?虎皮猫的耳朵好了吗?那就要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这本《蓝色的兔耳朵草》让我感受到了笑猫是多么得爱虎皮猫呀!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只要心中有爱,奇迹就一定会出现。我希望大家也来看这本《蓝色的兔耳朵草》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6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是管建刚老师作品。在这本书里,管老师指出要淡化“作前指导”,强化“作后讲评”,这才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出路。他认为学生的作文就如盆景制作,盆景制作有两种典型方式,一是强制地将枝杆朝着人为的方向前进,从而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顺着枝杆原有的姿态,做必要的牵引,每一个盆景都是不可复制的。当前大量存在于一线的,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第一种盆景的制作方式;而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走的恰恰是第二种盆景的制作方式,那是真正有艺术生命的制作方式。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头不禁一寒。按照管老师的理论,如果我的课前指导越成功不就是对学生作文更大的禁锢吗?那把这一块放进课题不就是一个错误吗?还是直接做习作中和习作后的指导就可以了呢?我陷入了沉思。

  管老师眼中的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我们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基于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课前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很多学生如果不对他进行课前的作文指导,他就无法下笔了。傻傻地坐着或者是乱写一气,所以,课前指导还是应该进行。但是我们也不能走极端,就拿一篇范文来指导,那样的话,所谓的盆景就真的会是千篇一律的,没有欣赏的价值。这就提醒我们课题组在实施课前指导的过程中多选一些不同的案例,并鼓励学生根据启发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作文。

  虽然这本书中提出的观点与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管老师强化作文讲评的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说:“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以后要注意。老师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由学生的作文现状,“导”出一个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点,两者合起来,就是“指导”。“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的“指导”。

  “讲评”课,就是先“号脉”,再“下药”,这药就能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即使不药到病除,它的副作用也少:学生已经写出作文了呀。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了,有什么问题,我给你诊断,给你开药方,给你治,这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洋思经验。

  一定要研读学生的作文。离开了对学生作文的研究,作文教学必肯定无的放矢,你不朝着学生的现有的真切的作文水平“射”,你能朝哪里“射”?又能“射”到哪里去?作后讲评课,是“研究学生作文”之后的一个表现形式,最好的表现形式。一个老师讲评课重视了,上好了,对学生的作文状态了如指掌了,班上学生的作文绝不会差!”

  所以我们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要侧重于习作中和习作后的指导,让学生习作这个盆景千姿百态,不可复制。

  我阅读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后,我深有感触,非常认同管建刚的主张——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创造性地写好作文,享受作文。我在作文教学中,也体会到,学生想写的作文写得开心,写得得心应手。否则,学生咬着笔杆也写不出皮毛。因此当学校发给我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这本书时,我是满怀期待,希望从中再次得到启发,得到方法,得到动力,得到实惠。

  一、“文心”重于“文字”

  “文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应是学生写作的心灵,是心灵的苏醒,是心灵的敞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理想的追求。而管老师认为的“文心”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上,他强调:没有兴趣的写作是“死”的写作。是的,管老师点出了作文教学的关键处了。作为第一线的老师,也深深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更何况是公认难的作文呢?对于一个小孩,让她们写什么呢?怎样写?没有兴趣如何实践!因此,我太佩服管老师的这一个观点。“你要好好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啊。”这是一些老师见到管老师问及作文训练的方法时,管老师回答的一句话。管老师还认为: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我也觉得是:因为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作文能力。因此,管老师提出了他的一些主张,我愿跟大家分享:说错误的真话,不说正确的套话;说不好听的真话,不说好听的假话;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没有兴趣的写作是“死”的写作。

  二、“生活”重于“生成”

  学生的作文不是另一种生活,即不要把学生的`作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割裂开来。是啊,“只要活着就有写的内容”,因为学生不是为生活而作文,作文也不就是为了生活。因此,我也认为,如果觉得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时,我会扪心自问,我限制了学生的心灵没有?每当此时,我会把作文教学停下来,因为让学生再写下去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一种另外的“写作生活”。记起,在春节后的开学初,班里举行一次茶话会,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谈谈茶话会的情况,再用笔头写在纸上,愿意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的兴趣可浓了,写出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侧重于春节的趣事,有侧重于庭聚会,有侧重于对同学的思念有诗歌、散文、记叙文,形式多样,这不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吗?还记得,在举办的心理团体辅导中,我班的学生是活动的对象,于是我让他们抓细节、抓气氛、抓过程,把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一篇篇多好的作文,就在学生的笔下记录下来。每当手捧着这些美文的时候,心里不由地再次感慨:学生要写作文,必须从生活中来,走向生活中去,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写作金矿”。

  三、“发现”重于“观察”

  众所周知,观察是作文的首要前提,观察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但我又突然想到:海伦凯勒成名的事实。所以,我觉得写作,重要的是内心的发现。倾听内心,发现题材,是最重要的写作能力。“留心观察”这四个字,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因此,学生的发现是与众不同的,唯有这样才会写出独一无二的文章。

  作文教学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作文教学研究是一个落后群体。看了管建刚的这本书,让我掩卷沉思,作文教学的路子,自己在管建刚的主张下,努力绽放作文教学的奇葩!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7

  今天是5月17日。我像往常一样在家。因为在家写完作业之后,就没有事干了。所以呢就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 主要写了:刘备,孙权,曹操。三人想统一中国的大事。为此,他们互相攻打,使用计谋让对方吃亏,损失兵力。想占有对方的领地为己有。曹操是兵力最强,粮草最多的.一方。孙权这一方却是最想坐收渔翁之利的一方。可刘备这一方就不一样了。

  自从有了被世人称为伏龙的诸葛亮之后,打胜仗的次数越来越多。曹操很是珍惜人才。就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一章,曹操擒住了关云长,看他是个人才,就想让他归顺于己。可谁知关于怎么也不肯归顺与他。光从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看出关于对刘备的忠心。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第六十一章《木牛流马运军粮》。这一张中主要写了:关兴得病去世后,诸葛亮派人袭击粮草。后来用木牛流马来运粮草,设计谋伏击司马懿粮草的事 看着看着,忽然,奶奶把我从幻想中“拉”了出来。从此以后,我每天在家没事干的时候都会把《三国演义》拿出来看。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8

  魏蜀吴时期,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明白没有—个足智多谋的—起拼搏江山的人,自己是没可能做出—番事件业的。于是他三顾茅草屋,找诸葛亮来共谋事件,前两次走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觉,这位将军,花好几个时辰等诸葛亮起床。这件小事,完全可以看出刘备的谦卑和懂事理。虽然刘备没有坚强雄厚的武装部队,没有稳固的地盘,没有太大的名声,曹操却这样评价刘备:“今日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样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

  然而,我有疑惑。想当时,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防止了—场注定就没可能成功的大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背信弃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么被自个儿恩德过的人的`—句话给丧命了。这样真的是英雄吗? 这时,大家有可能就想到达另—位很有军事计谋策略的人——诸葛亮。诸葛亮是英雄吗?不赖,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期,曾推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手,以及在刘备物故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有可能还会想起很闻名的空城计。不过,《二十四史》里对此事却予以训斥:由于当初的司徒懿官居荆州都督,进驻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地,没可能发生空城计。并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物都是编出来的。

  曹操呢,他总算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居住朋友吕伯奢家里,听到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可气的话:“宁教我负天仆人,休教天仆人负我!”误灭口还这样底气十足,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有的愚不可及;有的

  人物诡计多端虚伪诡诈;有的人物杯弓蛇影;有的人物胸怀狭小。到底谁是英雄?人云亦云,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难分伯仲,但无论是谁都无疑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回味。

  我们,只需要做自己的英雄。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9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几本好书。这本《天狼》是我在这个暑假里最喜欢的书。这个故事起伏跌宕,曲折动人,苍凉悲烈,荡气回肠。书中以狗和狼的角度来看人类,那里的人类非常丑陋,会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这是一本动物小说,讲述一个关于狼类,狗类和人类的遥远故事。在一个名叫桃花冈的地方,一只名叫雪玉的母警犬和一只在狼族如雷贯耳的独眼母狼发生一次长达四年的战争,小山村里淳朴的一家人因这件事被卷入其中。最后,珍珍与雪玉发生一场决战,雪玉终于嬴。但珍珍的儿子山妖却逃出来,当狼王,突袭桃花冈。桃花冈就这样消失

  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站在狼和狗的角度来看人。在狼的眼里,人类就是恶魔、就是杀动物机器;狗就是背叛狼族的叛徒。在狗的眼里,人类就是自己一生的依靠,就是誓死都不能让他受到一点伤害的主人;狼就是要去伤害主人的凶器。就是这样。狼和狗就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天狼》还有一个场景,雪玉抛弃它唯一一个没有攻击性的小班点。颠峰大战的时候,雪玉可是一只狗对付两只狼啊!而小斑点就是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和珍珍的儿子同归于尽。后来,雪玉就抱着为小班点报仇的心态打败珍珍。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看不起一个人,也不能抛弃他,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这一本书,演绎一个长达四年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战争;这一本书,演绎原始的狼性,忠诚的狗性以及光辉的人性;这一本书,演绎遥远的野性的恨,永恒的温柔的爱……

  爱,是不分界限的;爱,是不分种族的;爱,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想这就是《天狼》所要揭示的主题。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10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11

  还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初二。当时,从同学那把这本书借回来时的心情已记不得了。只记得,那是一本厚厚的书,封面是红色的。那个年纪的我,囫囵吞枣般地看完整本书,留在记忆之中的,能够清晰地回想起来的情节,不是宝黛初见,不是黛玉葬花,也不是黛玉之死,而是宝玉疯癫后在太虚幻境的神游。为什么偏偏会对这段情节记得这么清楚?或许那个年纪的我,多多少少是对一些有关神话的故事比较感兴趣的,因此也记得特别深刻。

  鲁迅先生曾对《红楼梦》有过这样的评价:“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看《红楼梦》都会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初中的我从《红楼梦》看到了神话色彩,现在的我再一次重读《红楼梦》,却从中看到了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悲哀。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讲女性的人情小说,里面描写了众多个性十分鲜明的女性,都隐喻出了封建旧时代的女性悲哀。在我看来,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刻画出的代表处在封建时代中身为女性的个体悲哀。就如林黛玉,在这本书中,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是她和宝玉的木石前盟了。宝玉和黛玉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情投意合,本以为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然而那个叫做“封建旧社会”的刽子手却把这一段美好的情缘砍得干干净净。最为讽刺的一幕,便是黛玉病死于大观园之中。黛玉临死之时,一边无限风光喜庆,全贾府上下都为宝玉的婚事感到开开心心。而另一边却凄凉无比,只有两三个丫环陪伴在侧。我想,黛玉死时,内心应该是无限的辛酸和悲凉。一方面,平日里疼爱自己的祖母和姐妹们都没来看自己,那么这种疼爱又算什么呢?另一方面,这辛酸和悲凉中又有对宝玉的怨和爱。就用现今流行的话来说,自己最爱的人娶的并不是我,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黛玉而言,这是多么的悲哀啊。黛玉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还未说完,便已魂断大观园。或许,这句话里面包含了对宝玉的怨恨,但我想更多是对宝玉依旧处在封建旧社会不得解脱的同情和怜惜吧。当宝玉清醒过来的那一日,这该多么的痛苦。我想,如果时代允许,黛玉会更向往《庄子》中所讲的“相濡以沫,倒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爱情,而不是一个香消玉殒,一个疯癫娶妻的悲惨结局。

  如果说黛玉是一个反抗封建旧社会下的悲哀,那么宝钗则是维护封建旧社会下的悲哀。宝钗从小就接受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如“三从四德”及封建文化意识的影响,她在贾府的一举一动都是小心翼翼的,从未逾越过规矩一步。然而最能体现宝钗作为女性的.悲哀,就是她与宝玉那段无爱的婚姻。纵观全书,可以看出宝钗其实对宝玉根本就没有任何爱慕之情,之所以嫁给宝玉,也是因为父母之命。而更可悲的是,宝钗婚姻的最初目的,是给宝玉冲喜。我想除了宝钗的母亲是希望宝钗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他人其实最希望的是宝玉能因此而好起来。甚至到最后,她就像李纨一样为“婚姻”守寡一生,实在是可悲!而造成宝钗这种悲剧的原因,还是因为封建旧社会伦理道德的残害。黛玉以死为代价脱离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却只能任由封建旧社会的残害,一点一点地割掉她生命中的美好。

  小说的最后,空空道士将一块石头交给了一个姓贾名雨村的人,让他把故事流传下去,而《红楼梦》的开头又是从贾雨村开始叙说。这就像人们所说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样,那些大观园里的女子就像是一场梦,一个体现女性悲哀的梦,一场关于红楼的梦。正如书中末尾所说:“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12

  在前几天,我看完曹文轩叔叔写的一本书—《青铜葵花》。《青铜葵花》这本书,是一个有喜有悲、感人的故事。我细细地品味这本书,从中受益多多。

  《青铜葵花》记叙一个贫穷家庭的生活故事。青铜葵花他们虽然生活艰苦,却十分幸福、快乐。最后,葵花回到城市,离开青铜。葵花是一个十分善良天真的女孩,让人怜悯。而青铜是一个坚强的男孩,保护着娇小的葵花。在青铜粗壮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细腻的心,他心灵手巧,做冰项链给葵花。他保护葵花,有人欺负葵花,他宁愿自己挨打也不让葵花被连累。青铜很坚强。

  这一家人历尽坎坷,但是,他们很快乐。他们的这种坚强,使那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万分懊悔。坚强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失去坚强,就是失去奋斗的意志,自然会失败。看完这本书后,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坚强到底应该是怎样呢?

  在学习中,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我想这就是坚强;在生活中,不会因为一点小打击而气馁,我想这就是坚强。坚强到底是什么?就是不管面对多差的处境,也要一直走下去!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13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强调自己的态度,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弘扬,这就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最大的认可。

  作为一个年青人,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承载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渐成熟中,我觉得热爱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当今社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社会上部分人漠视自己的信仰,践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物欲横流,金钱第一,这是社会群体信仰的危机。我敢肯定这种危机既潜伏在意识形态,又反映在现实之中!总之,我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一场劫难,却又无可奈何,我不知道是历史的悲哀,还是我们现实的残酷?

  回过头来看《陈情表》,这是一篇散发着传统美德的古代散文,现在能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人,在这个金钱世界,谁还在乎忠,义、廉、孝,它的观念,已经与我们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不仅中国古文化离我们很远,似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也离我们很远,说得严重一点,中华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没落!

  大学毕业已十年,我觉得自己在毕业时曾高喊着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想起这些话,现在我都觉得脸红。我在经历十年社会生活后,我明白自己已发生蜕变,没有纯洁,熄灭热情,磨去棱角,随波逐浪在这个金钱社会,已经变得庸俗不堪。我懊悔、我内疚,甚至痛骂自己。一个忽视继承的民族,发扬光大毕竟是一句口号,我个人的力量怎能与潮流抗争,我又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呢?

  中国古代有无数个例子说到忠孝不能两全,而这些例子只是说明这个历史命题的正确性,而没有突出它的矛盾性。忠孝不能两全,必然要有取舍。传统的封建礼教认为,不能两全时,必取其大者。以此作为前提,应该说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会选择忠,因为忠是忠于国家,进而忠于黎民,忠于天下,此为顺应天意,弗敢违矣!

  而《陈情表》似乎是个例外。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核心价值理念就在这一句话中,我特别欣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真正的能够为国尽忠的贤才,皆是大孝之人。因此,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甚至以孝顺廉洁来举荐官员,这也成为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却是立国之本。

  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设定自己的推辞逻辑,以孝为忠、为大义,更以孝作为仁君之仁,达到自己巧辞而又不迁怒于君主的两全目标。是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李密的忠名。

  那么“忠孝不能两全”应该指的是不能同时两全,如果处理得当,先后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两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归结于处理二者关系的得当,更在于李密内在的孝廉之心。

  孝顺自己的祖母,不,别说是祖母,就说是孝顺母亲,能在挺进仕途,成就大忠之间作出选择的,又能有几人?我不想以此来评论道德沦落或者是退化,但这个深刻的命题在现实社会中,其二难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不能两全的范畴。

  在现实社会,我们遗憾地只能看到,标榜自己忠于党者、忠于国者、忠于人民者,多乃营营苟苟之辈,他们鱼肉百性,伤天害理,岂敢指望他们大忠乎?这些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枉负大孝之名!

  试问,一个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几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来那么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谈忠党、忠国、忠于人民之大事业!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14

  思想是带领我们走向梦幻王国的天使。——题记

  走到床前,一阵冷风吹过,让我不禁想起那让人毛骨耸立的《聊斋志异》。翻开书,打开铺满灰尘的第一页,那记载着岁月的灰尘更把我拉进一个阴森恐怖的境界。我蜷缩在床的一角,发现这里是多么的静。直立在街头的路灯这是也一闪一闪的,我把被子盖过肩头,带着既兴奋又害怕的感觉开始用眼睛从书本上扫过。“她把门窗轻轻地拢上,拂起那长长的袖子走到郎君的身旁,用她那带着香味的手绢拭去他头上那豆大的汗珠。忽然,一个黑影在轻薄的窗前来回踱步……”我的心悬到喉咙。各种奇形怪状的画面在脑海中陆续放映。这时,手心里已满是那湿漉漉的'汗。原来这些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可是作者却以生动形象的手法将他们一一列举出来,让人感到悬殊、紧张与恐惧,怪不得使它成为人们喜爱的书之一。“乔郎,我们生生世世永不分离!”最后又以温馨、激昂的语句将文章结尾。这真让我感受到想象力的无穷力量。

  生活中处处有想象,就像是在大街上,你也会想到人们的摩肩接踵;在湖边,想到鱼儿在水中欢快的玩耍;天空中的白云在和小鸟谈话……我更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我在黑暗的小巷我会想到有一只青面獠牙的魔鬼向我伸出长长的手,在小草丛生的草地上与小草交谈,这些便是我在写作上充满灵感,使文章更生动。谁说想象力不重要?就是想象力使《聊斋志异》成为中学生必读的书目之一。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首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 试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理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

  在21世纪“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

  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开除。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 篇16

  今天我读了《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书一到手,我一下子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住了——一位身穿红裙,头戴礼帽,打着一把蓝色阳伞的阿姨从天而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世界奇幻文学大师帕。林.特拉芙斯,她笔下的.主人公玛丽阿姨,在狂风中一只手捂住帽子,一只手拿着手提袋走进了班克斯家当起了保姆。她像神通广大的魔法师一样,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她能一下子很利索地坐上楼梯扶手滑到楼上。玛丽阿姨还有个神奇的手提包,包里有一条浆过白色围裙、一块肥皂……大家能想到的东西,她的包里都能拿出来,真是个百宝箱。

  班克斯家里德两个孩子,迈克尔和简都非常喜欢玛丽阿姨,玛丽阿姨经常带着他们漫游世界,看到了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到玛丽叔叔家做客,他们在空中做饭;他们还到动物园给玛丽阿姨过生日,他们一起到天上贴星星。玛丽阿姨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开心和喜悦,也给迈克尔、简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让他们变得更加懂事了。

  我真希望玛丽阿姨也到我们家来,陪伴我一起在草地上开心地玩,与他们一起漫游世界、一起贴星星、一起过生日。

  这真是一本百看不厌的书。

【我的读书笔记作文】相关文章:

我的寒假读书笔记08-24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3-29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04-06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2-06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2-12

《我的母亲》读书笔记07-22

我是猫读书笔记04-07

《我飞了》读书笔记04-25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04-25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