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通用9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
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作者房龙以其丰厚的知识底蕴将建筑、雕塑、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熔为一炉,将人类迷人而庞杂的艺术和盘托出,从东方写到西方,从上古写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艺术之窗。
建筑、绘画、音乐、文学,一场文艺的视觉盛宴,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谈艺术,很好的一本艺术普及类读物。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按照时间线,从史前文明的艺术,一直聊到了19世纪的艺术。
在艺术领域(像在自然中一样)没有捷径可走。成功不是靠灵感,而是靠耐心、耐心、再耐心。若没有灵感就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最高层次,但如果没有大量艰苦的努力、缓慢而痛苦的付出、一丝不苟地练习,即使拥有整个宇宙的灵感,也对你毫无用处。
有些人甘愿平平淡淡地过一生,他们觉得人生不就这样,结局都是归于尘土,就这么安于现状地过得了。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是为了热爱而活,一腔热血去追求心中的目标,为之迷醉,为之疯狂,为了爆发刹那耀眼绚烂的光芒而燃烧生命,奉献灵魂,这也是一种宿命,也许安于平淡的人内心也深藏着火焰。
这世界的美从来都不曾缺席,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心灵,和表达美的坚韧。
时间流逝,大浪淘沙。王侯将相商贾优伶乃至碌碌凡人都灰飞烟灭,了然无痕。只有艺术,还活着,以其特有的`方式,感动着并将继续感动着人们。
这是一本艺术史启蒙书,讲述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中世纪的宗教和艺术的融合,绘画,雕塑,诗歌,戏剧和音乐。受益匪浅,值得再读。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历史学家、记者,著名人文主义科普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著述颇丰,且读者众多。1921年,《人类的故事》出版,他一举成名。其代表作还有《宽容》《圣经的故事》《地理的故事》《艺术的故事》等。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2
《艺术的故事》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欣赏艺术的书。它看起来有4指厚,16开,文字紧凑但阅读舒适,画面精美,非铜版纸,是哑光的一种我不知道但常用的厚实纸张。版式朴素,简洁,封面看起来甚至不那么艺术,高兴的是它没有腰封,因为它完全不需要这种俗气装饰。
看起来很唬人很高大上是不是?有点,但,它真的很有料。艺术听起来不食人间烟火,但这本书就是让你可以用双手触碰得到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让你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做,它带来了什么影响。贡布里希写作此书并非用作教材或学术,而是为我等凡人所学习阅读,无论是茶余饭后书,是睡前枕边书,还是学习知识书,唯一不能成为的是口袋书或旅行书,因为它真的很重很重。我都是半躺着看,把它放在肚皮上的,肚皮上还要放个靠垫否则太低脖子很疲惫。
其实,我只是想说,你翻开了这本书,会感到双眼大开,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离我们遥远陌生诡异而面熟的世界,皆为有因有果。翻开这本书,开始艺术的探索(这么说丝毫不为过)。因为我记忆差,所以要做读书笔记。基本为各章节的概括总结、摘选。不知能坚持多久,书太厚了,但是能记多少算多少,算是个回顾。
人们对艺术品的评价,总习惯用简单的美或不美来表达。一幅天真孩童的画作,我们看到了细腻的皮肤,睁大的双眼,纯真可爱,我们不必追究画作的细节、技法就能轻易做出判断:这画很美。一幅老妇的肖像,皱纹满布,眼神浑浊,苍老干涩,我们第一反应是,它很丑。可是,等一下,如果我们可以撇开第一主观的感觉,细细地观察,会发现它描绘的老妇其实如此真实,皱纹、发丝刻画如此细腻,神情那么到位,因为你看到了它的沧桑感。那么,这难道不是一幅上好的画作吗?
(大多数喜欢在画中看到自己喜欢的场景、题材,这是自然的倾向)
(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喜爱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手法。)
当然,逼真不应该成为判断的唯一标准。一幅野兔子的画像真实再现了兔子的眼睛、胡子、皮毛,无疑,再加上专业的技法,这确实是一幅好作品。无论是细致的刻画,还是粗略的勾勒,这是都是真实地表达。但是,那些看起来不逼真的画作,难道就是不好的作品吗?
人们似乎对看起来不对的东西天生地排斥厌恶,尤其在现代艺术中。不过,没有人非议米老鼠这个非常规的老鼠,甚至喜爱有加。如果在看现代画展,那么情况就不同了,虽然米老鼠和乖张的小公鸡实属异曲同工,但是接受起来小公鸡没有那么容易。
(不管我们对现代艺术家的看法如何,我们都可以毫无保留地相信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画得“正确”。如果他们不那样画,其原因可能跟瓦尔特迪斯尼一样)。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那么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得不正确)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前人这么画的,那么就是这个样子,比如圣经。
我们认为艺术家为之焦虑的事情,一般是美的表现和美,但是真正困扰艺术家的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所以一般谈论中的“艺术”都是非文字性的艺术,如果能用语言表达艺术那么这些画作雕塑等等似乎也没了存在的必要。艺术家们只追求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合适。这“合适”似乎很难有个明确的度,但多一分少一分,一切都不一样了,就像做菜。艺术家们对着作品,寻找着自己认为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就是作品本身的平衡,当它传到到观众眼里,也同样差别在分毫间,也让我们觉得,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最合适的。艺术家为了达到这样的平衡,练习自不必说,无数的改动、试验,看似就更改一个颜色、位置,加减一笔,但事实上是复杂而严肃的事情,而非随意随性。如果我们为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改,他也无法回答。
在艺术领域,确实有评论家归纳总结规则,但是事实证明,那些墨守成规的庸才画家们淹没在了历史潮流中。艺术家们在离经叛道的征途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新的和谐。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3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们应当感激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读完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看了上万言的东西,露出的却只是冰山一角。越学习就发现自己的无知,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整个人不像以前那么浮躁了,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这本书非常值得深入一读。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4
终于在注意力的极限到来之前把这本书读完了,序言、作为结尾的最后两章是全书的精华。《艺术的故事》好在它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整齐排列”,更重要的是一种全局视角的历史切入。贡布里希不仅是在完成一本词典一般的艺术史著作,更重要的是他在给初步接触艺术史的人一种看艺术品的视角,一种很难得的审美教育——怎么看待艺术,艺术是什么。感动于它恭谦又富有幽默感却也不失严肃的叙事,感觉像是在听老爷爷讲故事一般,非常喜欢这本书,艺术审美入门,艺术批评入门,艺术欣赏入门。
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对艺术类的书籍及字眼莫名的亲切,仿佛带着安全感,文字和文字都是有联系的,艺术与艺术也是触类旁通的,管理自然也是一样,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去倾听,欣赏,最后以艺术的手法处理,便是收获。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
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
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三、透视法的提出和应用
到了15世纪初期,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法”。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希腊人通晓短缩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精于造成景深的错觉感,但是连他们也不知道物体在离开我们远去时体积看起来缩小是遵循什么数学法则。马萨乔迅速掌握了这种透视手段并体现在画中。在他的《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这幅壁画中,墙面好像被凿了一个洞。通过洞口人们可以窥视到里面的一座布鲁内莱斯基风格的新型葬仪礼拜堂。到了15世纪后期,安杰利科修士的一幅《圣母领报》中,我们立刻可以看出透视技艺对他来说毫无困难。乌切洛更是全神贯注于透视研究之中。通过他所热爱的透视技艺试图构成一个真实的舞台,使他的人物在那个舞台上有立体感、有真实感。虽然乌切洛还没有学会怎样使用光线、明暗和大气来修润严格透视画法的刺目的轮廓。但他也体验到了透视法给他带来的新奇效果。
四、透视法的继承和发展
曼泰尼亚沿着马萨乔的路子走了下去。他的人物像马萨乔的人物那样动人,那样有雕塑感。曼泰尼亚意在使用透视法创造一个舞台,使他的人物好像立体实物一样站在上面活动。他好像一个高明的舞台监督那样,布列人物来表达这一瞬间的意义和事件的过程。
当然,对透视的探索仍在继续,只是艺术家遇到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其它方面了。《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涉及较少。希望以后能看更多的书籍,进一步总结透视发展的脉络。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5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艺术的历史,以及作者对于艺术的认识概括,具体内容不加评判,只想说一下个人感受。
1、感受
首先直观的阅读感受是历史感,整个人类历史浩浩汤汤几千年,多少伟大人物、思想、创造、艺术,最终又尘归尘土归土,只留下一粒尘埃。经历过无尽的痛苦,也创造出无尽的辉煌,人类认为无比重要的执念,又如此的微不足道。
用一句话来概括(引用):存在的,都是必然的存在,并在将来永远存在。
2、艺术的个人理解(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
从书中艺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艺术实际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社会、人,或者看待他的方式。艺术其实是在社会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新的认知方式。
对于艺术的历史可以概括为5个阶段: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首先是埃及艺术的概念阶段,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起于概念阶段,艺术表现的同样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概念,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关系不大。第二个阶段是希腊时期现象阶段,对于世界客观表象的详细观察,通过阴影,缩短透视等对世界无比真实、详细的表现。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北欧的结构阶段,人们不再满足知道事物外表多么详尽的变化,而是去探索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第四个阶段是美国为首的功能阶段,我们不再对事物的外表及内部结构感兴趣,只关注它的作用和价值。第五个阶段是我自己添加的关系的阶段,我们的认知从独立的个体扩展到整体关系,事物是由本身内部各种关系组成,同时受外部各种关系影响。
举个苹果的例子:概念阶段是对大脑中想象的苹果进行表现,例如圆圆的红色;现象阶段是如实的表现苹果样子,包括颜色的变化、精准的形状、阴影。结构阶段是苹果解构,苹果核、苹果皮、果肉等,所有的苹果具有同样的结构,不去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每个苹果。功能阶段是对于苹果味道营养的认知,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形状和结构,我们更想知道他是甜的还是酸的,是脆的还是软的,营养元素是否健康。最后是关系阶段,我们发现苹果形状味道不仅和树木品种、树根、树叶、树干有关系,还和土壤、水、阳光、温度等等很多事物存在无比复杂的关系。这就是五个不同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艺术同样是在探索认知事物的方式并进行表现传达。
所以当前不管是什么艺术或者设计,只要是在探索关系,就是处在符合时代的最新趋势之上。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6
“希腊艺匠去跟埃及人求学,而我们又都是希腊人的弟子,于是,埃及的艺术对我们就无比重要。”如果我们把艺术的历史看成是作品的自我修炼过程,那么传统的西方艺术史学家将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艺术起源于尼罗河流域!”我们无法将法国南部的洞穴或是北美的印第安人与现在我们所谓的艺术直接联系起来,但是从埃及可以。
当我们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埃及,在建筑上金字塔不能不提,在雕塑上浮雕和人头像不能不看,在绘画上壁画更是重点的重点。这三大类,在埃及,仍然保持着原始艺术的一些特质,强调是否“有效”。
金字塔是人的陵墓,埃及人将巨石块通过一些现在还不知道的方法垒成三角锥体,中间放置已经处理好的木乃伊,最早只有法老能享受如此待遇,久而久之,只要有能力建造的人都可以安息在金字塔。我们现在只能推测,修建金字塔是因为埃及人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而灵魂存在与否,决定于肉体是否保存完好,所以要将人制成木乃伊,然后将木乃伊放在既安全又能够使灵魂更容易飞升的金字塔中。
人头像,似乎也是走这个套路,埃及人将石像放在陵墓里,可能是想要双重保险——制造一个死者的肖像石雕使死者的灵魂长存不灭,所以在埃及,雕刻家的原始意义就是“使人生存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埃及人的石雕风格已经脱离了原始艺术的那种符号化,但是离惟妙惟肖的自然主义还有一段路程,这个时候的人头像只是大致勾勒出轮廓。
壁画和浮雕更是为了人死后而创作的。可能是因为太奢侈,也可能是因为太残忍,埃及人采用了绘画来代替殉葬。这和中国差不多,兵马俑就是著名的代替人和牲畜的殉葬品,只不过不知道埃及有没有一个像孔子一样的人,发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为伦理进行到底的言论。因为是绘画,所以能表现的东西就多了,不仅有人还有环境,当然目的一致——为了使死后的人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逍遥自在。
埃及的绘画,特点十分突出,讲究完整、明了、还带着小个性。比如底比斯墓室里的《内巴蒙花园》,作者想要构筑一个有鱼有鸟有植物的池塘,池塘周围有着各种树木,还结着不少果子,该怎么画?如果画俯视图,池塘是看清了但是周围的树和池塘里的鱼、鸟就看不清了,就算是看清了也就一个点谁知道那是鱼;如果画侧视图或主视图,一边的树是看清了但是其他就没了。画这幅画是为了给死者一个生活的地方,如果因为视角的问题,让很多东西没画进去,那么死者不就享受不到了?对于这个问题,埃及人通过有埃及特色的办法解决了——池塘画俯视图,水里的鱼、鸟、植物画侧视图,周围的树画侧视图。看完,一股情切感油然而生,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么画的。这就是效用强过真实。
人就更有意思了,画里的埃及人都有着挺好玩的“神圣姿态”,头一般是侧面的,眼睛、肩膀、胸膛一般是正面的,脚一般是内踝那一面的。画成这样,一方面是要完整,该多大就多大,该多长就多长,努力规避因为视角原因使人的某一部位“缩小”,从而影响以后冥界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偏好,实在有遮挡的地方就取一个喜欢的面,不管画里的人是否长着两只相同的脚。所以与其说埃及匠人在绘画不如说他是在通过自己掌握的外貌表来组接画面,尤其要注意埃及的画和我国人物画也有相似的地方,意义决定大小——越重要的人物,画得越大。
埃及的艺术风格很难表达清楚,它程式化但又不笨拙,它完整精确但又不十分自然,它具有很强的整体秩序感。每一个当时的艺术家,更多的时间是学习各种类似于男人颜色要比女人深的法则,而不是如何表达情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用今日的题材重现当年的感觉,所以埃及的风格稳定、朴素而和谐。
只有一个人打破了这个严格的规则,成为了“异端”——第十八王朝的Amenophis Ⅳ。或许是因为这是外敌入侵后建立的新王国,他打破了许多古老的传统,统一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大破而大立,这股风潮自然而然的冲向了艺术家。这个时候更多的讲究如实描绘,以至于把法老雕刻得很难看,并且动作也有了改变,程式化的动作变成了夫妻俩抱着小孩,沐浴在Aten神的圣光下等。Akhnaten(Amenophis Ⅳ)的艺术改革,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克里特岛以及其他地区的艺术的启发,比如,在迈锡尼发掘出的约公元前1600年的'讲述了一个捕猎的故事的匕首,图案就比埃及的生动、自然的多,如果埃及的艺术家看到其他地区的同行的作品一定大受启发。可惜的是,埃及的改变只停留了一个朝代,Akhnaten去世后,他的继任者Tutankhamun逐渐恢复了过去的信条。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同样有着艺术,与埃及一样,只不过可能是因为原材料的短缺,或是信仰不同,(不相信灵魂永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远古时期Sumerians民族在乌尔建都统治着这个地区,从乌尔发掘出的公元前2600年木质镶金竖琴残件,可以告诉我们在远古的时候这里的艺术技艺已经很高了,可以创作出很生动的物象,并且他们偏爱对称和精确。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虽然不去装饰墓室的墙壁,但是他们喜欢建纪念碑,并且这些碑刻可能还有着某种力量,比如发现于苏萨的约公元前2270年的纳拉姆辛王纪念碑,讲得就是赢得了一次战役的胜利,国王一只脚踏在对方军队的尸体堆上,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久而久之,这种纪念碑成了记录历史的载体,比如出自尼姆鲁德的阿苏尔纳齐拉普利王宫的约公元前883年——859年的浮雕,其中就记录了一场战斗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攻城机械、双方射手、痛苦的人民,场面不像埃及人那么刻板,并且有一点挺好玩的是,伤亡者没有本国人,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鼓吹宣传的艺术,但是我更愿意认为原始巫术是其滥觞。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7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将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的书,介绍了相关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家自身的经历,让我们在认识各位名家及其作品的基础上,加深了解他们创作的前因后果。
今天是《艺术的故事》的最后一个故事:多元化的今天。
20世纪上半叶,人们生活中发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那些原来依靠二轮小马车从事日常事务的人们,现在可以乘坐汽车出行了;电话和其他技术的发展简化了通讯的过程;科学和医学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甚至拯救了那些身患绝症之人的生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世纪初的文学艺术运动层出不穷,永久地改变了绘画的面貌。绘画似乎突然间在各种观念、领域中找到了自我,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于“活着的当下意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经历了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极少主义等形式之后,艺术领域也衍生出了一种原始而粗犷的风情。
进入到21世纪以后,绘画并没有出现一个主导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不同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着现代观众,他们探究事物的内在和本质,似乎在用一种忐忑不安的情绪在作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的技术和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今天的内容里,我们所看到的艺术故事的年代跨越似乎有些大,但是他们都是现代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经历了自由发展的艺术家们,要试图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创造出全新的艺术风格,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与政治的变化同样也影响到了艺术的创作。
在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出现之后,这种直面心灵的描绘影响到了其他的一些年轻人,他们饱含着炽烈的感情,想要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情感表达出来。他们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画风不再特别讲究透视和明暗,而是采用更加平面化的构图、暗面与亮面的强烈对比,用纯粹的写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就是野兽主义。
似乎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意愿。在1905年位于巴黎的一个秋季沙龙展览上,一批前卫艺术家们的画作在同一层展厅共同展览,一位记者站在色彩刺目、形式大胆的展览中,忽然发现了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纳泰罗被关在野兽笼中!”(多纳泰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雕像家。)野兽主义的得名就是这样而来的。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杂志上被刊登出来,而“野兽主义”这一略含贬义的称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野兽主义画家们打破了以自然色彩为依据的着色传统,他们的原则就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以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他们还从非洲和东方画中汲取灵感,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色彩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野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蒂斯(Matisse)始终坚信色彩有其自身的独特能量。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他的画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散发着生命的朝气,正如这幅《舞蹈》所表现出的活力一样。
巴勃罗·毕加索,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大量风格多样的作品和90年的艺术生涯,使他在20世纪的艺术统治地位无出其右。
巴勃罗·毕加索,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大量风格多样的作品和90年的艺术生涯,使他在20世纪的艺术统治地位无出其右。
毕加索《读书》,毕加索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一战和二战给人带来的伤痛和反思急需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战后艺术应运而生。超现实主义在1920年兴起于巴黎,是由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学派主义,他们目睹了战争的荒谬和破坏,对传统的理想、文化和道德产生了怀疑。他们以所谓的“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这种偶发梦境和信马由缰的主张鼓励了艺术家创作出各种荒诞的、不合情理和不协调的作品。《记忆的永恒》就是最为出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作者达利(Dali)引入了有关柔软和正在消融的手表的概念,在这个清晰而令人困扰的梦境般的幻象中,坚硬的物体熔化、变形,蚂蚁爬满了金属怀表,借此意象探讨了人与时间的关系。
同样地,毕加索也用一幅《格尔尼卡》表达他对毫无益处的战争的厌恶之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艺术家们选择将血肉之躯作为绘画的题材,展现出一种扭曲和孤立的形象,甚至发明了一种脏污的涂抹和泼洒颜料的独特画法,为他们的画作加入了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
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最初是用来区别印象派的一个术语,后来逐渐流行于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
表现主义的作品多通过扭曲的人物来表达内心的恐惧,因此他们一般不会选择欢快的色彩和主题,但是后来随着艺术家们的不断发展,表现主义逐渐成为一切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代名词,它代表着画家们突破事物表象而凸显其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深入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性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等。表现主义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达自我,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就是如此,他认为仅用颜色和形状就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感觉和情绪,由此,他转向了抽象主义的范畴。
抽象主义更是一种自由发展的画派,画家们想要探索并进行绘画形式的实验,他们认为作品和形式本身就可以成为题材,他们希望创作充满感情和表现力的作品,同时强调画作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是首次在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它标志着在此后一段时间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终于从巴黎转移到纽约。
抽象主义的艺术家们会在巨大的画布上进行创作,他们甚至发明了新的滴落画法,即把画布铺在地面上,运用颜料滴落的方法,强调创作的随机性。这种做法看起来有些太随意了,甚至有人会批判这根本不算什么艺术,但是正是波洛克(Pollock)开创的这种画法成了抽象主义的主要表现方式。他们笔触自由,奔放大胆,桀骜不驯。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主义画家认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而他们只是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因此,在抽象主义的画作中总是充满着一种纯粹的和谐。
随着抽象主义的兴起,西方艺术中心的转移,美国人民终于开始发挥出他们向往自由的天性了。波普艺术,又称为流行艺术(Pop Art)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大街小巷,这是在美国现代文明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其灵感来源于流行文化,包括流行音乐、电影、漫画、通俗文化产品和广告等,他们把熟悉的日常物品拿来创作,直接打破了高雅和低俗文化的区别。
其实,所谓的“波普”也是英语中“棒棒糖”(Lollipop)的一个简化的口语词,也可以指酒瓶或可乐瓶开启的声音,不论是哪个,波普艺术都带着一种轻松娱乐的享受感,与之前的流行艺术不同,波普艺术真正实现了让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艺术这一使命,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系列名人头像,例如《玛丽莲·梦露像》,就是出自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之手。
新现代主义首先诞生于现实问题最多的德国,艺术家们用粗砺、原始的笔触,依靠扭曲和疯狂的人物形态,借鉴报纸、神话中的各种资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他们并不是直指政治或战争的惨状,而是用一些抽象的表现形式,甚至是卡通般的画法,用一丝黑色幽默,微妙地涉及了国家与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分裂为东德与西德,这种现实的分裂给人们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产生了怀疑。随着科学上的巨大进步,人们开始怀疑过去已有认知的真理性,同时也开始意识到科学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生活的复杂性与艺术互相碰撞,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崛起。
后现代主义画家们结合了大量的科技手段,比如他们将一些照片用创作的形式重新呈现,或者是通过对一些摄影照片直接进行变形处理,表现出一种模糊又浑然一体的风格。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现代人又产生了新的焦虑,包括社会压力、国际局势、恐怖主义、女权问题等等,这些都在现代艺术中有所反映,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使得艺术家们得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至今日,可以说只有你想象不到,没有艺术家们做不到的艺术风格,在多样性和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艺术家们最为关注的,还是他们那越发躁动和焦虑的内心。
图伊曼斯(Tuymans),当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创作了一大批内容题材极其丰富的画作,从羁于纳粹毒气室的紧张痛苦的图像,到日常花卉的平平无奇的再现,这些抽象化的图像带着几乎病态的色系,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不安和冷漠感,似乎在诉说着现代人的内心。
现代艺术并不是一种终结的陈述,而是一种对绘画的证明。艺术家们一方面试图造就艺术的存在,一方面又质疑这种存在的本质。这就是这个时代能给艺术带来的最好,也是最坏的结局。艺术陷入了被质疑与自我质疑的循环,艺术家们也面临着更多的焦虑与不安。但是我们回顾这些天来所看到过的艺术历史就会发现,从始至终,艺术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表达方式。
关于《艺术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8
贡布里希的这本《艺术的故事》是很厚的一本书,里面还有很多插图,作者非常贴心的设计是在介绍某一插图的时候往往可以让读者抬头或者翻一页就可以找到。这本书前面有几个前言,分别是中译本前言、第十二到第十六版前言和初版前言,可见这本书前前后后已经出版了十多次,也证明了这本书是非常受欢迎并得到读者认可的。看完这本书,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这本书名为《艺术的故事》,之前还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译名为《艺术发展史》,相比之下,《艺术的故事》更合适。一方面英文名本来就是“the story of art”;另一方面贡布里希在书中提到“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在这里,贡布里希强调的是从古至今艺术的变化并非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变化,而仅仅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对艺术的观念和要求的变化。比如作者认为,原始部落的艺术看起来很笨拙,这并非他们不能表现得很逼真,而是因为他们的观念认为那样表现即可,作者还用反例举出一些原始部落的艺术完全可以表现得栩栩如生。
其次,这本书讲的仅仅是西方艺术的发展,并未涉及到很多有关中国、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艺术。
第三,艺术的发展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某种突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前人的艺术具有密切的联系。即使是对前人艺术观点的反叛或改革,也是在前人艺术观点基础上的改变。比如希腊人学习埃及艺术,一方面既保留了埃及人那种表现事物主要特征的手法,另一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即表现从某个特定角度看事物的样子。
第四,整个西方艺术的故事似乎就是一部艺术家表现自然方法的'变化的故事。埃及人表现艺术是尽可能保留全和长久,所以他们的规则就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不是偶然看自然时的样子。希腊人学习了埃及的这种方法,并有所突破,学会了表现从某个角度看事物的样子,发明了短缩法。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人体解剖和研究自然,发明了透视法,艺术家表现自然的方法发生了改变。到了印象主义者那里,这种透视法也并非最真实的表现自然的方法,而是强调在室外光与影的交织下事物给人的那一印象。后来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也是有他们各自的表现自然的观念。
第五,西方艺术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并非像中国艺术那样强调抒发艺术家的情感,更多的只是艺术家在完成某种任务——不论是国王、贵族、教皇还是商人等交给艺术家的任务。艺术家通过学习前人技艺,并且自己通过摸索创新,从而赢得名声而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家的地位的提升还只是后来的事。中国传统艺术中当然也有这种工匠所做的精美艺术品,但这些在中国只算是手工艺品,比如陶瓷、木雕等,这些手工艺与文人书画相比根本不能被算是艺术。显然,中国的文人画、书法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被强制按照命题去做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六,作者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实际上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这样的观念。实际上作者是在表达这样的想法,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以前并非是艺术的东西我们现在看作是艺术,或许我们现在不认为是艺术的东西在以后就被认为是艺术。所以,艺术并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什么东西。而艺术家就是制作这些东西的男男女女。
通过看这本书,我们可以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读、认真读。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通用13篇)11-04
《思考的艺术》读书笔记06-15
有关艺术的故事作文04-04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03-03
故事白鲸读书笔记06-21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21篇)11-18
《笨狼的故事》读书笔记01-05
《科学机遇故事》读书笔记04-26
关于艺术的故事作文合集五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