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时间:2022-08-26 10:06:1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7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7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历时十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集。文章的话题都直抵人心,说出了我们教育者的心理话,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告诉我们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要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告诉我们教师要“六个学会”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个学会”。

  一、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我们要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亲切。学会等待,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正是新课程下的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变化。我们要发展的看学生,我们要看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二、学会分享

  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领和平等的给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学会了倾听,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应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和师生应该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学会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转化。教师要善于宽容,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教师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这样教师的心智就不会闭锁,头脑不会固执,思想不会僵化,眼界也不会狭隘。学会了宽容的教师,才能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珍视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教师学会了宽容,自然就会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自然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对自己所认同的事物常常也会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学生所信赖的事物也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从而避免了武断性。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宽容孩子的特性,才会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笑容,才会欣赏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壮观。

  四、要善于选择

  教师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以及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激励这一方式的选择。教师通过一个无意的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的语言,一个夸张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目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开发了潜能。激励的运用要源于尊重,源于信任。一个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憾。所以说,教师要学会选择,只有教师具有不俗的选择能力,才能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五、学会合作

  教师要善于合作,当然不仅仅是在与同事教育教学事业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了合作的意识,教师就会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不同、差异、另类,甚至异端;教师就会“求大同,存小异”,作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作为教师,在合作中,可以与学生和家长建立互信;在合作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合作和接纳学生的同时,让学生接纳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在合作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前进的动力。教师善于合作、善于沟通,而又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已及人的胸怀,学生自然会通过观察、体悟、分析等自觉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六、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意味着我们要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见解……当前的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的社会也正提倡建设创新社会,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当务之急,培养我们教师自己的创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要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

  掩卷深思,不仅让我们感叹书中到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2

  走进肖川,走进这本书,我又重新认识到,关心“人”的成长是教育的一种情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吗?

  一、关心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的角度处理教学。

  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个能融入社会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仅仅关心学生的分数,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因为教师用心的讲了,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爱学生,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教学内容,并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个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那些有过错的,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我们对于学生的自尊心,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一个没有体验到自尊感的学生,会在今后的社会中去尊重别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道义的责任,一个社会怎样对待处境不利的人群,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关注学生的成长,用理想去点燃理想。

  在学校里,学生的心灵在碰撞,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让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并带着这种幸福感去学习与生活,迎接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在深思,创造,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努力拼搏的过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可以延续下去的。在面对社会上的压力时,我想他也能在辛苦工作中体验到生活趣味,而不会散失自我。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3

  在读完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后,着实给了我不少感受和启发。

  从肖川先生的书中我深刻的理解了“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身上的担子是重之又重。肖川先生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可见良好的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呢?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师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是必要的。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的学习,并从老师的身上学会为别人付出爱,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尊重每个孩子,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千差万别。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能“一视同仁”,要针对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所谓要因材施教。尤其对班里的后进生,我们更要积极地关注他们,了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教育他们。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容许孩子犯错,在不断地改正错误中进步。我们要学会宽容,肖川先生说:“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力量,它对于造就健康人格,培植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价值。”后进生们他们犯错的机率要比优生多得多,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宽容他们。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有许多老师对待后进生的态度那可真是难以言说,一旦后进生犯错,他们便会以一种不屑的态度对待他们,有的甚至会恶语挖苦:“成绩那么差,还每天没事找事,真讨厌。”“你学习怎么不积极呀?好事找不到你,坏事离不开你。”有的还加以拳打脚踢。试想,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得到怎样的教育效果呢?不言而喻。面对学生的犯错,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信任和理解,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相信自己,只有有了自信,他们才会在成长的道路上积极进取。

  肖川先生告诉我们:“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作为教育者,让我们带着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4

  近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员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种悲哀吗?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畅游于此,让人心境开阔,灵感涌动。读此书,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5

  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佩服肖川先生的深刻见解。他站得比我们高,看得比我们透,讲得比我们深。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理想与信念竟然如此异彩纷呈,他让我们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憧憬幸福的教育生活,更激发我们去实践,去追求。

  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真实、亲切与随和。他说: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当如此,我们应当追求课堂用语的精炼与准确,只有多学习,反复练习,才能有所进步。我要做肖川先生笔下那个“寥寥数语”者,而不是“洋洋千言”者。

  书中讲到:别将生命的弦绷得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致;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是啊,不就是在这种闲适中,我才能感受到闲适的美好,不就是在这种闲适中,我才能思考如何给学生闲适。教育人,需要一份闲适给自己,才能在心静时找到教育的真谛;需要一份闲适给自己,才能领略知识的海洋,思想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学养;需要一份闲适给自己,才能思考学生需要怎样的闲适。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急功近利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是闲适;学生畅所欲言是闲适;遇到问题交流讨论是闲适;安静的思考,认真完成作业也只有在闲适中才能真正落实。

  肖川先生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把真诚与深刻的接力棒传给每一名学生。让我们一起在努力实践中,期待教育的理想的实现。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6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7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试了,才捧起书,要写东西了,才开始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游了?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8

  从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知道教育还可以分那么多种,什么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信仰教育、未来教育等等。其中肖川老师对生命教育的阐述让我颇感兴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我们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提倡要“以人文本”,恰恰与生命教育有着相同之处,所以我们的教育离不开生命化的教育,我们必须进行生命化的教育。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别人的生命。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

  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使学生的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

  因此,我们要坚守生命教育,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9

  刚拿到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猛一看书名,感觉很高大上,里边应该是高深艰涩的理论。拿起来,慢慢读进去,发现并不是这样。其实说都是朴实无华的教育理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与经典为友》这一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道不远人,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成才先成人,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这都是教育中简单朴实的追求。但是现在我们为了花样翻新,搞革新,搞模式,搞突破,搞新理念,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风暴雨般的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他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的玩味、再三地琢磨,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有的人研究出某个“模式”,还动用手中权利,让大家跟着观摩、学习,回去后实践个性。一段时间后不了了之。比如,前段时间安徽某学校自创“餐桌式座位”,学生上课面对面。教室里学生面对面坐,学生时不时互相讨论、老师拿着课本“全班绕”。学校对外称这是“生态课堂”,类似于美式的自由教学,这是课程改革的`实验。但是一线的教师却称这样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低年级的学生本来自控力就差,天性本来就好动,这样‘餐桌式座位’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小学生对这种座位方式并不适用。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是在一所中学。有一个学期学校领导领着部分中层领导去某地参观,回来后也发动大家都重新编排座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面对面就坐。当时我教了两个班。除了我任班主任那个班没有那样调整座位外,全年级17个班都改成了“餐桌式座位”。但是,那种方法只用了一个月,大家就全部回到了原来的排座位方式。

  教育很像我们人类,不适合太闹腾。当我们快速奔跑的时候,脑子处于缺氧状态,是转不起来的,身子和脑子很难同时高速运转。教育太热闹了,就少了深度思考。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0

  读《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初看题目,“古典的心情”让我有点疑惑,有古典文学、古典美女,怎么还有“古典的心情”呢?读了整篇文章,才知道原来“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就是沉下心来对待学习。我很赞成作者的这一看法,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开始出现脱节现象,人们开始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大多数人已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很多时候书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

  多么希望我们能沉下心来真正的与书为伴!

  让我们与书为伴!知识是我们精神的食量,很多的知识是从书中获得的。沉下心来读书,可以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变化气质、滋养人生;可以使人拥有深厚的内涵,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读书,博览群书,使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会使我们更加理性,这些知识与理性让我们在举手投足之间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使我们魅力四射,吸引学生乐意跟着我们的步伐走。

  “文字是生命的酒”这句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话,令我记忆深刻。当我们用心去读书,在书的字里行间畅游的时候、当我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我们深邃的思想时,我们会觉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如酒般醇美,让人回味悠长。让我们与书为伴吧!“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的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所以,让我们与书为伴吧!沉下心来对待学习,让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春日鲜花、夏日小溪、秋天明月、冬天残阳那美好的风姿。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1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我深深地被书中那凝练、隽永、雅致、精当的语言表述所吸引。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审视教育目标”、 “教育的灵魂”。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教育理想与信念》是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这样的读书是学习,更是一种享受。文章处处显示着随和、随意、随缘,字字句句都能在读者心里引起共鸣。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对比周围的学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读书生涯及之后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应付的`状态,个别甚至真的是“折腾”中学习的,只有极少数是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应该成为每个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把一个智商优秀,学习品质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这也许并不困难;而要把一个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乐观的,文明的,好学上进,学业优秀的合格毕业生,就很不容易。也正因为不容易,才更显示出我们呢的工作的难能可贵。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直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中的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学的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会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主导者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教师可以也应该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那么,教师在读书中聆听前人的教诲,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灵感,也是情感与意志的洗礼。

  “处处留心皆学问”,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已时不我待,因为假如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必然缺乏文化积淀,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尽管目前学风还是比较功利和浮躁,只得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让我们为中学教育教学默默耕耘,相信明天会更好!

  《教育理想与信念》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太佩服肖川博士,竟然能用这么难精炼又雅致的文字让我领略了教育的内涵,让人品味,遐思。

  昨天,我们从阅读中起步;今天,从阅读中充实;明天,从阅读中圆梦!总之,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务必头脑要活,干劲要足,功底要实,使自己不至于成为平庸的教书匠,并构建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为之奋斗。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2

  刚开始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时,只是存着随意看看的意思,但是他深刻的阐述,真诚的话语,富有诗意的描述,都那么的妥贴与自然,立即深深地吸引了我。犹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定的那样: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和谐之美。

  就是这样被一篇篇的文章所吸引,意味犹长。读他的书,也许不只是在学他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同时,我更多的'是在欣赏他的表达方式与方法,欣赏他的观念与态度。读他的书,确实是一种享受。

  “深入浅出式”的理论使我较容易理解与接受。这对于我的教学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就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这一环节中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阐述,这样贴切的比喻,才使我在具体的班级事例中有的放矢。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 “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读这本书,使我的身体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3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老师对教育、对人生与社会率真精致而充满灵性的解析,这是用理想与信念点燃的随笔,更仿佛是我们教育实践道路中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满天智慧与人性的星光,异彩纷呈。

  这本强调“随和、随意、随缘”的随笔集,告诉我们“我思故我在”的另一层意义,教育的意义。肖川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所有的思都是诗”。在生活的忙碌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而唯有思想,才能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唯有思想,才能陶冶学子的心灵。

  肖川说: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只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种颜色都是装扮世界的美好元素。暖色系的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冷色系的青、灰、绿色等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五彩的世界里它们缺一不可。艺术家说过,懂得搭配之道,哪一种色彩不是美?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若懂得期待,哪一个孩子不可爱?“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心情愉快时,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很容易去包容;可一旦学生屡次耐心教育收效甚微后,我们往往变得很是烦躁,耐心也随之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才更需要一份懂得等待的心境!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同学的回答,学会倾听朋友的心声,可是作为老师的我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不会倾听,所以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他们感觉老师永远高高再上,拥有无限的权威,于是老师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亲近自己的老师。仔细想想,有时俯下身来,的确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有人说,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心都是一样的。在学习方面,因为人的智力高低不同,总会造成成绩的好坏差别,我们往往习惯以一个学生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差,喜欢优生,嫌弃差生。为此,那些后进生越来越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但是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也是有值得老师同学关注,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很慷慨,很有礼貌,每天放学离校前都是特意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门口和各位老师说声“老师再见”;智力不高的学生学习态度却很端正,知道自己不聪明那就勤奋一点,老师布置的每项作业都会认真地完成;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做事情却很负责任,只要是老师或者同学嘱咐的事情他都能做得一丝不苟。教育不仅仅要看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去和别人分享的闪光点,在老师的眼中应该是一样的。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尊重差异,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过错,耐心地期待学生的进步。真诚地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一颗童心去走近他们。当然,在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宽容绝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

  学会选择,是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的空间和途径。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会合作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尊重与接纳;意味着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新课程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更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整个人类都未知的认识或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并将这种信念和教养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现实种总有一些教师拿着昨日的旧教案重复讲给一批批新学生听,这样的人是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的。只有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不断创造、创新的教师,才能托起新教育明天的太阳!

  哪一种色彩不是美,哪一个孩子不可爱?教育的星星之火需要我们共同用理想与信念来点燃。肖川的文字是他生命的酒,更是我们前进的启明星。六个学会,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4

  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涵盖面非常之广。

  我们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将决定孩子们的明天。观点决定行为,信念决定态度。而我们,作为一个教育集体的一员,我们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就不仅仅决定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更会影响我们整个集体的前进方向,并最终影响孩子们明天的发展。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有统一的教育观点和信念,那就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清醒的智慧、高尚而勇敢的心和一双灵巧的手的人,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明天的人才。

  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学生永远都说“你能行”!给与学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无间的亲密。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学会宽容,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学会合作,对于不同能够理解,对于差异能够尊重,对于另类能够接纳。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学会选择,让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会创新,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一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越来越坚信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正如:“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5

  曾经我一直觉得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学识就可以教出好学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光有学识是绝对不足够的。正如书中说的“教师教学艺术创生的能力,取决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对教学模式驾驭的娴熟程度,更取决于教师的资质和精神修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假如你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一个富有爱心和教养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一个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一个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那么,你不仅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你也一定能胜任许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假如你是一个内心世界苍白和贫乏的人,一个麻木和粗俗不堪的人,一个平庸和委琐的人,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那么,你不仅不会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你所能胜任的工作恐怕是少之又少。”

  曾经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不爱学习,就爱通过惹事引起大家的注意。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你有再多的学识你也教育不好他。当时,我对他几乎绝望。后来,有位老教师就提醒我,不要总是批评,多给他鼓励,多给他一点爱,也许他会好一点。我试着用爱包容他,渐渐地倒是发现了他的优点,他也渐渐地收敛了自己的不良行为,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了。虽然他的成绩并没有提高,但是他的性格有了改变,我想这就是“仁爱”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让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6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完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以后,脑海里经常回响着这样的富有哲理的话语。

  是的,每读一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里的文章,就是和肖川作为文人的平等交流,就是和肖川作为教育专家倾心的对话,就是在和这位博士分享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阅读他的著作,我的生命因此有一种奇妙的“存在的激情”。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是肖川先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融入书中的渴望。所以我把它纳入暑期阅读计划。

  关于教育随笔。在肖川博士看来,得其真味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一下子,就把随笔平和的姿态、随意的流淌的情势给我们展示出来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许多教师总把写作看得很神圣,高不可仰。肖博士抓住这个关键,先就给我们从思想上以轻松的`导向。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爱。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

  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首先教师有无私的情怀,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教育献身,不计较名誉,地位,金钱和待遇,把学生当作挚友和知己,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豁达的情怀,宽容,善良,诚恳,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用亲切动人的语言解决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只要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里,才能有助于教育活动取得更高成效。最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确方向,文明的举止,言谈举止要适度,端庄大方,自然亲切,各方面成为学生的先行者名称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 篇17

  最近拜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文中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教育即解放“,还是“真诚的言说”,均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书中说道:“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自己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

  “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一本收集了60多篇的教育随笔,它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畅游于此,让人心境开阔,灵感涌动。读此书,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理想与信念作文02-17

理想与信念作文04-03

关于理想信念的作文07-21

关于理想信念的作文07-21

理想与信念作文(精选59篇)07-23

理想信念作文素材09-19

理想信念查找突出问题07-10

理想信念 名人名言04-26

理想信念作文(通用45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