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有感

时间:2024-10-10 11:49:28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资本论》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资本论》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资本论》有感1

  我记得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增加人们的修养。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今天我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先驱。我记得一位老师说过:“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有血和脏东西。”。我以为这只是马克思个人仇恨的心理表达。毕竟,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一个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但事实是不同的。

  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资本论》第一卷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剩余价值、资本本质、资本主义矛盾及其发展历史趋势,从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第二卷是对广义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本卷主要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一方面,这些分析是对资本理论的补充和扩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个持续运动的过程,只有在这种持续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另一方面,它是资本论第三卷的过渡,或第三卷的`介绍。

  第三卷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差距不仅是理论分析的高潮,也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层面,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因此,资本主义从内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面前。

  读完《资本论》后,我知道我们需要提高对时间的感知。我们需要绝对的时间来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投资是不可能的。《资本论》对时间再劳动生产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资本家通过挤压时间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我们个人而言,每天只有24小时。除了日常学习,我们还应该做一些适当的时间管理。

  此外,我需要更认真地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知识中成长。

读《资本论》有感2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个性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仅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够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可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十分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思考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个性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个性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仅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可是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终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读《资本论》有感3

  重拾书本,让心灵回归

  读完这本书已有半月多了,确切的说是在去新疆出差途中读完了这本书,始终萦绕在脑海里忘不了的是:饥荒瘟疫战争与永生幸福神圣,科学与宗教,人文主义与数据主义,智人与智神,算法与意识,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这些词汇。

  总的说来,读罢全书总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未来进入"数据主义"时代,人类会充分享受人工智能及数据科技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当信不疑;但书中一些观点难免自圆其说,譬如"资本主义没有消亡,是因为资本家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后自我进行了修正后,才避免了危机";"只有一小部分智人进化后变成智神,未来99%的芸芸众生将沦为无用阶层"等。

  然而,读完这本烧脑的大作后,我心里突然多了一丝恐惧,这恐惧不是对到20xx年手机被植入我身体的那种恐惧,也不是对未来人和人之间就是冰冷的数据的那种恐惧,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恐惧,一个是读,另一个是写。

  曾几何时,我已然忘了书本才是最好的老师,已经彻彻底底的把阅读给扔了出去。我突然感觉自己与书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就像那茫茫戈壁和广袤沙漠一样一眼望不到头。读过的书除了专业还是专业,头脑里留下的除了会计那点东西,好像没有沉淀下来多少精神财富,显得苍白极了。

  每天忙的不亦乐乎,不是预算就是决算,不是审计就是会计……看上去还蛮有成就感,自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如今细细想来,其实多半是会计人的自娱自乐;自打手机更新为智能手机后,每天俨然已被手机所绑架,成了它的奴隶,沉浸在碎片中不可自拔。

  曾经也下过决心,重拾书本,坚持阅读,坚持写体会,可就是因自己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虚构的借口越来越占了上风,始终没有坚持到今天。看来,读书还真是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读书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莎老先生也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家里的长者曾对我谆谆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多读书,读杂书,会读书";家里的小大人也对我说"爸爸,你不要总看手机,给我念念书";领军读书会的"地主"也说"再不交体会,下个月交租子".这么多人的'鞭策背后,如今才真正理解这些话的意义,再加上那份恐惧带来的警醒,离开集训后,在一年中较忙的会计人的7月,我仍然坚持完成了读书任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感谢领军读书会,把我从堕落的边缘拉了回来,重新拿起书本,认真做读书感悟。相信今后的日子里读书会成为习惯,不再受意识的任性支配;书写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读《资本论》有感4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也科学地验证了唯物史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统一。它的出版,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这一巨大的出现,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全面的科学论证。它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斗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有力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一生科研成果”,它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国际工人体育斗争经验的总结。这是他献给世界无产阶级的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它客观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这是他创举的体现。与此同时,资本论并没有简单地将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因于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但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所有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将逻辑、辩证法和理解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科学”。马克思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过程,从而彻底、详细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理论,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工作付钱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工人工作,资本家给他钱,似乎没有错,但事实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的报酬,克思把这个“帐”经过计算,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和技巧被暴露出来,这使得大多数工人阶级更加认识到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足够的条件。在这本书中,马克思详细而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秘密”,它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陋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极其贫穷的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读《资本论》有感5

  第一次读《资本论》是在1999年大学一年级寒假,当时才18岁,刚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年冬天开始重读《资本论》,才28岁。从18岁到28岁的十年,我觉得对任何年轻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这十年有很多坎坷要经历,有很多困难要面对,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有很多知识要学。面对未知的世界和日益沉重的责任,每个人都迫切需要在思想上得到指导。现在回想起来,对我人生指导最大的,应该算是我读过的经典书籍了。《资本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什么影响?

  首先,《资本论》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正确理解了身边的人和事,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引导我制定了正确的策略。

  首先,马克思清自己的社会地位。“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理解一个人,首先要理解他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民是一群完全边缘化的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只有一条:破产。农民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生活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解体。事实上,农村经济萧条是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本原因。假如一个人自己的生活很艰难,他一定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他帮助别人对他来说压力很大。有了这种心理体验,我们就能理解农村的人类事故。了解农村人情冷暖。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吗?能怪别人势利眼吗?能怪别人不谈亲情吗?生活在那种社会地位上,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也许只是因为我会反思自己。

  高考对我来说绝对是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虽然我上的大学不是很好,在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太多有用的知识,但毕竟,我成功地从农村爬了出来,解放了每亩三分土地。虽然未来仍然不明朗,甚至风险很大,但接触的人和事的水平显然比农村高得多,机会也多得多。

读《资本论》有感6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这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十分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明白,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能够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读《资本论》有感7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预想其与《资本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在态度上,本书主要是讨论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资本论》应该更偏向于批判。

  我修读了经济学二学位,在上课中发现不平等及其衍生问题很少被认真研究。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偏僻的分支?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涉及因素不但复杂难以直观论述,而且没有功利上的收益,甚至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你用“巧妙”的方法为不平等辩护,反而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图1]。

  补充:不平等,突出的是贫富差距,而非贫困。另外,只讨论经济层面的不平等,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平等,教育、文化、生活等权利层面的平等就无从谈起。

  不过,平等确实不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至少显然前面有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对不平等的忍耐度其实是相当高的。简单描述两点事实:

  一、美国20xx年前10%人群财富占总财富比重为71%,欧洲20xx年为62%[图2],中国20xx年的数据应和美国20xx年类似,即前10%人群财富占总财富70%,另外前1%人群财富占总财富30%。同时我们要注意,高额财富本身能产生5%左右的纯收益,如租金、红利等,这会产生一个滚雪球效应。

  二、20xx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而20xx年全国贫困线标准为4000元。

  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演化(附议),今天的生活水平相比马克思时代已经大大提高,因而导致情况全方面发生了变化——根据本书的数据,英国的生活水平相比19世纪提高了10倍。在当时,你要有30倍于平均水平的收入,才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所以现在在发达国家,只要你有3倍于平均水平的收入,就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加之两次世界大战大幅降低了不平等程度,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笼络了大量“中产阶级”的人心(其实是占总体的少数人,但已是一个很好的矛盾缓冲剂)。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掩盖了依旧显著并在加剧的`不平等,但生活要紧,谁又愿意为此打翻自己体面的饭碗呢?而在发达国家,最贫困阶层靠着救济金也可以获得远高于19世纪平均的生活水平的生活。

  可平等毕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极端的不平等终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政府肯定还是有意想将不平等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但就全球来说,不平等问题近些年越来越突出,大家应该也有感触,而我则从本书中找到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链条。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的迅猛发展,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资本的议价权也随之增强:当一个政府想要对巨富阶级征税时,巨富阶级就不可避免流向税收更优惠的国家,而政府只能做出妥协,其名义上的累进制税收政策变为实际上的累退制税收——现实中大公司总有合法避税途径[图3],我不知政府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可奈何。所以,经济全球化也催生了很多依靠低税收来吸引大公司交税赚钱的避税天堂,比如说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卢森堡。而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导致巨富受益良多,平民尤其是中产阶级因为没有议价权又钱多而受害颇深,这不可避免导致了民粹主义兴起,民粹主义兴起又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倒退。所以事物运行自有一套逻辑,并不是说经济全球化很好就一定会向那个方面发展,那我们也应该还觉得将不平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很好啊,但事实就这样发生了。当然这个逻辑链肯定也不完整,只是我们真的不能人云亦云。

  那我们对平等的追求来自哪里呢?我觉得来源于理想,因为终结理想的,总是现实。西方对平等的追求举世皆知,举世也皆知说得好听,身体诚实。经过了近百年的探索,我们就显得很保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个在过去也没有完全做到),还有“共同富裕”这个词的解释,也很微妙,这样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是没有出路的,爱因斯坦也无力阻止上帝掷色子。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富民强,这中间的不平等很合理,因为现实显然不可能让你好事都占尽,只是未来我们会走向何方呢?历史的进程让我感觉,现实为王,识时务者为俊杰,而人们总是不能预估现实的逻辑,因而我们也不应对理想一厢情愿,而更应该认清现实,尊重现实。可还是有点惋惜,因为我们是因为理想而聚起来的,每个人心中都还是有点理想的。

  最后,其实我看完整本书后,心情已经很平静了。理想太远,现实太近,只愿各位在新的一年里,都能把握美好时光,做好自己,实现新年愿望,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理想的生活即可。

读《资本论》有感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从结果和产品的角度考察整个过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来看,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定义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合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及其承担者、生产工人的概念必然会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你现在不必自己动手,只要你成为整个工人的器官,完成他属于的某种功能。”马克思还指出,“但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述讨论表明,随着研究问题的发展,马克思生产劳动范围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生产劳动概念的不是固定的。在社会化生产的整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仅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需要自己做的科研和管理。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也就是说,劳动的独特性与劳动的特殊性所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无关。”马克思在调查服务劳动时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动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或现实)和交换价值。”在当今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也应该得到发展和改变须探索和重新认识服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恩格斯曾说:“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对工人如此重要,就像我们面前的书一样。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我们所有现代社会体系旋转的轴心。这是第一次科学地解释这种关系。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爬到了最高点,看到了现代社会关系的所有领域”。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当今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当今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了全人类的意义。它不仅是19世纪人类所拥有的,也是20世纪人类所重视的。此外,作为人类宝贵的思想遗产,它将在未来的每个世纪继承和发扬光大。

读《资本论》有感9

  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他们通常把自己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定义地高得多,而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比如一些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他本身绝对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之处的真相,而马克思的最终理想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摆脱这种不公平现象,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皮毛看法,而且建设大同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努力。

  其次,通过对第一章的理解,我对货币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的改观,知道了货币不再是单纯的金银或是我们所用的纸币,货币是一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的衡量工具。小时候家里穷,总想着国家每个月的工资为什么不多发点,现在想来十分汗颜。货币发行量是一门大学问,货币多了也会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想当年民国时期爆发过通货膨胀的灾难,上街买菜都要扛着一包包的金圆纸币,而人人的富裕程度确是低的出奇,一个国家如果不顾自身的国庆和购买力胡乱发行货币将会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影响比硝烟弥漫,血肉模糊的战场更恐怖。

  除了这些书中马克思的观点以外,我对他研究哲学的论证方法也非常赞赏。马克思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不仅仅是用例证来举例论证,而且使用了辩证否定的哲学观。马克思非常重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而这一章,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尤其是价值形式这一部分,比较抽象,又不易理解。恩格斯曾致信马克思说,“谁能辩证思维,谁就能理解它。

  在对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矛盾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统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统一价值表现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方面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这方面是矛盾规律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是同一价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也就是对立性。同一和对立,构成矛盾规律的两个方面。举例来说,在讲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马克思提出一个论题:“一只羊和十只羊的价值量一样”这个完全无法证明的论题,但是这个论题又是从他的理论上提出的,在读者无法理解的时候马克思又在书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分配在一只羊和十只羊上的时间不同”,这是一种先立后破,破而后立的论证方法,充分展示出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矛盾观。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非常看重这本资本论,曾经四次通读三大卷仅对其进行批注,而毛主席所作《矛盾论》,正是根据书中的辩证否定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论述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他也正是根据这样的科学方法为中国革命制定路线和政策,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读了《资本论》第一章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辩证否定的哲学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但是这些还只是面上的,其深刻指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读懂,今后的学习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但是我相信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端,我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读《资本论》有感10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读《资本论》有感11

  当我在中学学习历史时,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我知道书中有资本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其余的都结束了。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我才重新审视资本理论。经过十多天的仔细阅读,我收获了很多!

  不幸的是,由于经验和时间的关系,我无法深刻理解资本论。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作品,也是一本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书,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统一。事实上,这是一部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经济学。根据这一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证明无产阶级必须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剥削人而奋斗。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每天的劳动收入是8元,他为资本家创造的利润远远超过8元,可能是16元、24元或更高。

  那么,剩余价值是多少呢?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话“其中的G′=G △G,也就是说,原预付货币金额加上增殖金额。我称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为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在劳动过程的第二段,工人的工作时间超过了必要的劳动边界。虽然它消耗了工人的劳动力和劳动力,但它并没有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剩余价值在此期间形成,剩余价值以从无到有的魅力吸引资本家。”马克思进一步讨论,“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区分奴隶社会和就业劳动等各种经济社会形式的社会形式,只是从直接生产者和工人那里挤出这种剩余劳动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剩余的工作时间与剩余的价值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挤压剩余的工作时间来获得剩余的价值。

  这种深入透彻的分析让我清楚地知道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的,也就是剥削工人的。马克思用清晰的辩证和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厂主是如何一点一点剥削那些工人的,是如何一步一步看似合法偷走的。它了解了所有工人的财产和劳动成果。它还清楚地描述了资本家如何以工资的形式隐藏必要的劳动和剩余的劳动、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以及如何将工人的劳动表现为有偿劳动。清楚地告诉所有的工人,你被资本家欺骗了。你被资本家偷走了,但你不知道。

  事实上,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剩余价值理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例如:整个工作日A=必要的劳动时间a剩余的工作时间b。a在稳定生产模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因此通过增加A,必须增加剩余价值率b;在生产模式不断进步的情况下,a逐渐减少,因此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意义——b在续渐地增加。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劳动力的价值降低了,但它被剥削得更多。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理论和讨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概括也不能完全否认。资本理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在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这次学习《资本论》的感受!

读《资本论》有感12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能够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应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齐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超多新状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个性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潜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透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个性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务必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个性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资料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必须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就应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之后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此刻不必须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证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必须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资料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能够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超多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读《资本论》有感13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并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很多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我的见解。可是鉴于本人本事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一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必须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经过必须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很多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可是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

  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终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并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经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此刻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读《资本论》有感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性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原始含义可以高度概括如下:第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不同商品交换比例的基础,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任何其他生产因素都不是价值的来源,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来源;第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只能在新商品生产过程中转移自身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不包含任何天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完整的一元价值理论。

  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的生产模式、劳动形式、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离不开对那个特定时代特征的分析。总之,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如下。

  首先,劳动形式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式主要体现在车间手工业和机械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研究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与整个生产相比,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一领域的所有这些表现都微不足道。因此,可以完全忽略它”。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技不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和知识含量不高。简单、以体力支出为主、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不可能系统地讨论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指挥和管理劳动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式。在工业化初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成立之初,它面临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斗争。建立劳动价值理论的使命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体系取代的必然性。当时,指挥和管理主要是资本家的职能,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职能与剥削目的相结合,绝大多数工人被指挥、管理和剥削。因此,马克思不可能把指挥和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大量的新形势和问题,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然而,根据劳动价值理论的原始含义,服务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精神产品生产劳动、管理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或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这一原创意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矛盾。

读《资本论》有感15

  在阅读《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之前,我就因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对收入分配问题有了兴趣,读了拉詹的《断层线》、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价》等,他们都提到了美国日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但他们不是专门研究收入分配的。当读到这本书后,一下子就被里面丰富的数据、广阔的视野吸引住了。原著名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20xx年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令人惊叹的是,一本近700页的严肃学术著作,自20xx年3月份在美国上市以来,短短一个月就卖出八万本,连续数周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被媒体称为是向马克思《资本论》致敬的`一部重要著作。而国内版本的翻译者也非常专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

  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索罗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别称赞该书:“今年甚至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一部“及时而重要的作品”,“对一个旧主题提出新颖而有力的贡献”。哈佛大学Lawrence Summers认为其对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历史演变的统计描述就值得一座诺贝尔奖。

  在这本书中提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当前在美国,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财富。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皮凯蒂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该书用大量历史数据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极大的疑问。Piketty通过详实的数据工作发现,在近200年的资本主义历史上,1)收入和财富差距并没有比封建时代改善多少,收入和财富差距仍然主要由继承财富的差异引起;2)绝大多数历史时期,资本积累的速度都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得资本占比和收入分配恶化。对于资本主义的未来,Piketty相信如果能够有效地推进累进收入税,资本税,将其用于社会支出,收入和财富差距的问题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也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21世纪资本论》之所以争论如此巨大,可以归结为对下面两个基础性问题的不同认识:一是资本主义是否会导致不平等,二是是否应该(通过资本税)干预不平等、调节收入分配。Piketty的对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这一论断挑战了冷战结束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其实这本书之所以在世界和中国都很火,我认为应该有如下缘由:从20世纪中叶开始,大家对未来都非常乐观,20世纪末,这种乐观的情绪更是高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一种幻灭,也引起大家的反思。原来的经济政策存在着很多缺陷,原来的经济学理论也有很多谬误。皮凯蒂的书是对过去的经济思潮和经济政策的一个深刻反思。中国之所以热捧皮凯蒂,一是因为对西方的迷信态度有所转变,也想要看看西方的制度究竟有什么缺陷,另一方面是中国自己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读《资本论》有感】相关文章:

公有资本论04-30

资本论书评05-01

资本论读后感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精彩08-21

《资本论》读后感04-28

《资本论》读后感06-08

资本论读后感04-29

《资本论》读后感04-25

资本论读后感05-16

资本论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