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4-05-16 09:23:04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家风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我认为曾国藩当数第一。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的家风是什么?读完《曾国藩家书》,我对他的家风深感钦佩。本书收录了曾国藩500余封写给父母、兄弟和子侄的家书中的200封,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毛主席曾说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都说:学而优则仕,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他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财等。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己的前程。

  留物质财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产,《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百行孝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他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在信息很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他信守对父母的诺言,时时不忘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无论公务多么繁忙,远隔千里给亲人送去精神食粮,用频繁的家书勉励弟弟们劝学思齐,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曾公用行动实现了他的承诺,着实让人敬佩。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反观当下,恶意碰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的诚信敲响警钟,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该反思有无丢失做人之根本呢?

  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对此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能够效仿。他告诫亲人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教诲亲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满。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浅。

  在曾公的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声望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他笃学力行,老而不懈,规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时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曾公以立德为先,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无论在哪个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为警钟长鸣。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浪荡,终而沟壑,能延庆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

  时值学中夏休,家中小妹无事,读《曾国藩家书》。然书中所言皆为文言,有惑,遂来讨教。余读之,为先生之大智所引,心之向往,不分昼夜,读罢方休,有感。——小记

  官场的春风得意,为人处世及家庭教育的成功,造就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在官场,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在《曾国藩家书》中,我领略到了这位名臣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无限智慧。

  一、修身之道,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有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告诫家中兄弟,功名富贵变幻莫测,唯有建立功德和修习学业才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功德增一分,学业增进一分,我们就进步一分,但功德和学业的修养需要不断的累积,不是一日而成的。

  大学毕业到现在已三年有余,在现在的工作单位也已将近四年。三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但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工作后遇到的领导和同事。领导常告诫我们:“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耕力作。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努力提升工作能力才是硬道理”。他的想法与曾先生不谋而合,是以大智慧也。在这里,是领导,也是长辈;是同事,更是朋友。

  二、凡事皆贵专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信中,曾国藩提出“凡事皆贵专”的看法,指出对待老师、朋友都要专一。对老师不专一,学业就会学不好;对朋友不专一,就不会的到朋友的'真心。无论择师还是交友,都要一心一意的去对待。

  家中母亲并未有多少学识,却总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要想着眼前能得到多少,努力去做,必然会有回报,凡事要坚持”。我想,这些话语并不是她从圣贤书中所得,而是她人生经验的总结。母亲喜花,她总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她的花儿茁壮成长,连我养的濒临死亡的多肉她也能耐心挽救回来。虽是业余,但附近专门养花的街坊也总来找她寻求养花秘籍,想必这就是她专注于养花一事的成果。母亲坚韧而专注的性格对我们兄妹三人影响巨大,而我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更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有母如此,甚幸。

  三、居家惟崇简可以长久

  “居家之道,惟崇简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滚,过于绚烂。尔教导诸妹,敬听父训,自有可久之理”。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军数十载才得来名誉、地位和家业,他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也希望家族的显赫能够传承。在这封曾国藩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谆谆教诲儿子要勤俭持家,作为兄长更要做好表率,只有勤俭,家族才可以永不衰败。

  祖父在世时,总会给我们“讲古今”,大多时候会回想起曾经的苦日子。家里人多地少,总是吃不饱饭,啃树皮、煮皮带绝不是书本中写写而已,揉完面的手在水里洗洗就可以做一顿面糊糊(恐怕是水糊糊吧)……我们未曾经历过这些,儿时也不能理解为何一向和蔼的爷爷,会因为浪费粮食而呵斥我们。父亲也是,家里的剩饭总是他承包,一点也不舍得倒掉,母亲做饭菜时也是“适量而行”,宁可不够吃点馍,也不留剩饭,这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习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作以后开始逐渐担负家里的各种支出,才知道即使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一米一粟也来之不易。曾公之家业尚能如此,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勤俭?

  四、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公义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万万不可。且官之补缺,皆有保法,何缺出轮何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曾国藩信中告诫弟弟,公议粮饷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家乡父老的要求,那么造福是不可限量的。至于出钱去垫付官府的亏空,那万万不可以出力办事。官员的补缺,都有固定的办法,就是抚台衙门也不能稍微变动。作为一名位居高位的重臣,曾国藩深知,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深谋远虑,要有全局意识。既要顺应民情,也要审时度势,不为求一时之功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和危机,也只有这样,个人和家族才能长久的发展。

  作为一名药品检验人员,日常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实验也能反映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对一天的工作做计划,今天要完成什么检品?需要准备哪些器具?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怎么安排时间最合理?整理清楚这些问题,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忙碌的工作也变的井井有条。如果不提前计划,免不了丢三落四,更影响检验进度。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度计划,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整体的工作总还是在计划范围之内,提前做好准备,考虑好应对措施,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大道理很玄妙,但曾国藩在给家人们的书信中以儿子、兄长、父亲的口吻娓娓道来,将枯燥的人生哲理浅显地描绘的淋漓尽致,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大多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曾公之功盛兮。

  掩卷深思,曾公警世之言萦绕于耳,吾辈当勉之。(杨静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

  近日,粗略读了《曾国藩家书》,感慨良多。书中多写曾公(虽从中学历史中明白其乃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但总觉直呼其名多有不敬)在家信中与弟弟、儿子讨论修身、处世、读书、治军之道。

  曾公家书跨度数十年,从未间断,数量繁多,所记大至军国之事,小至菜种秧苗,其中义理明晰,情感真挚,使人多有受益,这应当也是曾公家书成为经典的原因。经过家书,我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臣,一个严于律己的圣人、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个仁爱慈祥的长辈,也对毛主席“独服曾文正”有了一点理解。 曾公家书中有一篇“应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相勉”的,是曾公老年写给侄子的信,信中讲的'是修身之道。

  “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居,无人监督时,也能严于律己。慎独,要善恶分明,“好善如好色,恶恶如恶恶臭”;还要自我反省,“戒慎恐惧”、“善于寡欲”。做到了慎独,就能够做到无愧于心,神色泰然。

  “主敬”,是指恪守诚敬,不管人多人少、事情大小,都坚持恭敬的态度。主敬,要做到“内而专一纯净、外而整齐严肃”,出门就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做到主敬,就能够随时坚持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进而身体强健。

  “求仁”,是指抛弃个人私利,对人宽仁,对爱护万物。求仁,就要做到有职责感,要帮忙他人,使他人立,使他人达。做到仁,那么人们就会高高兴兴地跟随你了。

  “习劳”,是指身体力行地劳动,放弃追求安逸的生活。习劳,就要做自食其力,让自我所做的事能对得住自我所受的穿衣饮食,这样才会长久。

  以上四点,慎独解决的是动力问题,主敬解决的是态度问题,求仁解决的是目的问题,习劳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对于自我来说,习劳就是要多做事,求仁就是要多做有意义的事,主敬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做事,慎独就是要经常反省,看看自我做了些什么事,做的事有没有意义,事情究竟做得怎样。

  这段文字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正因如此,才让自我有了动脑筋的机会,这应当就是其中的乐趣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但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用心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潜力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就应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就应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潜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务必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7

  他是一代中兴名臣,以谏言修明政事;他是湘军首领,以忠心平定一方;他入翰林,也从武,讲文学修养,亦备有武略;置身于晚晴动荡的时局之内,在政治的漩涡和地方的动乱之中,他也如无数普通的人一样,是父母的儿子,是弟弟妹妹的兄长,是儿子女儿的父亲。为官入仕、领兵打仗三十载间书信未曾断绝,这些书信也承载了曾国藩有关修身、养性、交友、治军、为政、交友、处世、用人、理财等方面的诸多思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曾国藩以家书为媒,构筑起与家庭的联系,时刻肩负着属于家中长子的责任,将身边大小事宜告知父母,时刻关注父母身体与需求,可谓孝顺尊敬。曾国藩在禀父母长辈的家书之中,内容大多为“平安”。无论是所谓“男身体平常,男妇亦如常”中告知父母自己和妻子一切安好,无须长辈担忧,还是“喜堂上个老人安康,家事顺遂,无任欣慰”中对家中长辈身体安康的欣喜,于在外游子,父母长辈的身体安康,为人父母孩子在外一切安好,这些便是平安。

  而家中兄弟之事,曾国藩也事事关心。“勉在孝悌上用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进德修业全由自主”、“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一封封家书中,小到写字读书做学问,大到为官做人修明德,无不透露出曾国藩对兄弟姊妹的深切希望与良苦用心。所谓长兄如父,曾国藩身为家中长子,既孝顺尊敬父母,也团结友爱兄弟姊妹。不求兄弟人人考取功名入仕途做官,但求会读书有修养,明道德,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恒专一。

  对于子女,曾国藩则更多充当一个引导的角色,亦师亦友。他在信中高速儿子如何读《汉书》,如何分辨《尚书》真伪,作文贵珠圆玉润,写字宜常临柳帖,钻研古义望都顾江等六家之书,他不教孩子读书的具体的内容,却常常教诲他们如何读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给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望子成才,但绝不过分干涉孩子的决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长子曾纪泽学贯中西,成为了晚晴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则成为了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于国家而言,曾国藩是为一代中兴名臣,鞠躬尽瘁;而于家庭而言,他所寄给家中的一千五百多封书信无不体现出了他作为儿子、作为兄长、作为父亲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责任感之外,更是深切亲情的羁绊。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无论自己经历的顺逆,无论他人评价的褒贬,家国二字都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更藏在一封封家书的字里行间。

  时光流转至今,近代的动乱不安早已离我们远去,家书的形式也早已被信息、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取代,从前车马行半月方能看到的家书,如今也变成了手中方寸之间点击发送即可见的由电流、代码汇聚成的各样文字,“云中谁寄锦书来”似乎成了一种无须担忧的担忧,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联系,变的是我们与家庭联系的方式,不变的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中华儿女对家庭依恋与深情。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最大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其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2、学习其读书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

  3、学习其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4、学习其为人之道

  《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最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9

  一、多读书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三、诚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交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我们学习曾国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那种持之以恒读书、勤勉、谦恭、恒心、坚韧反省、以诚交友的可贵精神。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但十分俭朴。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要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11年出身于一个山村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毛泽东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作为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整肃政风、西为中用,开启“同治中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功业政绩铸万世丰碑,著作思想仍泽被后世。近读《曾国藩家书》,感受极深。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洒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书中蕴藏真知灼见,蕴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目标,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切实去践行它。

  一本好书,犹如一座路标,当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踯躅时,它能纠正人生偏移的路标,会给你指明一条光明大道,到达希望的殿堂。一本好书,仿佛是一座灯塔,当你如沧海一粟,在浩浩淼淼的大洋中漂泊时,会指引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2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近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他。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几位名臣之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有着无限智慧,在治家,治政,治学,治军之道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曾国藩家书》虽为百年前的一封封家书,却给现在的我们传播着无数的真知良言,鼓舞着,引导着我们走向自己和国家的未来。

  有识有恒,是一个君子立身立本的起点。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曾国藩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勤恳俭朴,作为家长和长辈,不论是在家境贫寒生活勉强维持的境地中,还是在官场得意、生活富足的时期,都时刻提醒子女和其他家眷要勤俭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民间多有”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曾国藩敢于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难能可贵,他不仅以自己的”战兢自持,行之有年”的态度对部署作现身说法,并以”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诱之官禄,这种提法在当时腐败昏庸的官场确不多见。曾国藩曾写下:”以廉律己,以勤治事,以公处人”的警句,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修炼官德,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他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权力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社会”蛀虫”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为国家出谋划策的官吏,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勤奋用心的态度,不论自己的年龄和官职都始终坚持练字、读书来提升自己。他告诉自己的子女:“勤恳而俭朴,能自我约束,习惯劳作和辛苦,可以适应顺境,可以适应逆境,这就是君子作风。”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

  掩卷深思,曾公警示之言萦绕于耳,吾辈当勉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3

  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难在坚持和用正确的心态,想想这几年以来,确实为数不多的事情坚持下来了,掰指一算就只是吃饭和睡觉了。曾经多次计划要自己培养读书的习惯,最终都被看看手机,看看电视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果而终。也有多次躺在床上反省自己规劝自己“戒手机”“戒电视”,最终意志力战胜不了这病入膏肓的“手机癌”,要不是公司的这一规定,或许还是很难拾起这本书来。

  这本书叫《曾国藩家书》全书共有37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书是用古文言文和白话文一体记述的。

  对于曾国藩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啦,印象中是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有记载。读这本书首先让我重识了历史,又增长了知识。读书时有益呀。

  因为时间不长和读书的速度和技巧也还没有把握,目前此书只读至约三分之二处。但已经深深的被曾国藩先生的为人处事及人格魅力所折服。

  首先说到学习,在那个科举决定功名的年代里,曾国藩在家书中劝慰诸位弟弟们“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无日不看书”。诚然读书不能使每个人必然成功,但必定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气质、生活环境、方式、接触的人和事,成功的机遇就在这些改变中。作为职场角色中的我们,相信读书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气场来面对客户。清空杯子再注满,每日坚持读书。所以我也要把这个事坚持下去。

  其次曾国藩对于家族的责任感尤为让人钦佩,这或许也是“家书”的'由来,远在外为官,只有通过书信来联络和关心着家族成员的点滴。

  其中说到家和万事兴,治家的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意味悠长!提倡节俭,好习惯,家人勤劳、正气、家里上下都要做家务事等。曾国藩作为家中九兄弟姐妹之长兄,在孝敬父母叔父母都做了很好的典范。曾国藩更是用自己的事例总结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作为兄长对弟弟妹妹们,作为父亲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真的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榜样。检讨一下自己对于父母新的孝敬关心,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关爱就太不够了!

  第三就是为人处事,曾国藩告诫兄弟姐妹要向道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学习,不论年龄是比自己长的还是年龄比自己小的,拜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这个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态度。凡事留有余地,雅量能容人。位居高官却常常劝导兄弟子嗣们要谦卑,不能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要低调,另外要礼待家丁,从要求家里人要做家务也可以看出,这些教育理念都是现代教育的典范。

  书还没有读完,后面要继续习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4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书里的一封封家信,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无论长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关怀,充满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往往感到迷惘、彷徨、困惑,诱惑太多,都忙于追名逐利,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在逐渐的.变得淡薄,维持人们之间的感情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表达往往是靠短信、微信、微博等网络所传递,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二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家书读来平平淡淡,背后却蕴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样大有裨益。

  今天,经济发展迅速,更激发了现代人的雄心壮志,却也引发了人们的浮躁之气,在许多事情往往追求短期效应,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鸣惊人”。这本书值得人们去好好阅读,好好深思,在追求自己向往目标的时候,首先要正视自己,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先从修身开始,再去治家,最后平天下,或者说叫创造自己的一份事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

  世人唏嘘点评史中人物,以“命薄如纸”四字为概述。历史书几经删改,最后残余在薄薄纸张上提及他的也不过寥寥几笔。至此,我对他的印象也就停留在了——洋务运动创始人、一代政治军事重臣,他的一生最终诠释起来也不过是多舛的晚清。

  后世的人都传曾国藩有功有过,历史评价的辩证看待也将他硬生生分割在了过去的长河,分隔在了那个风云难测、人心善变的封建闭塞时代。直到读到以他自己挥洒笔墨写下的厚厚家书,他才慢慢走出史书的铅字,走近我,以平淡而寓意深远的文字吸引我也能慢慢走近他所身处的那个生民难安的世间。

  家书开篇,他说与诸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于己身培养孝悌仁义的基础价值观,于身外诗文作字、建功立业,由内化传统道德,至外显胸中气度才华。由内而外,得寸则我寸、得尺则为我尺,寸寸进,尺尺入,生生不息。可见他讲求实干,致力于内外兼修,因而他虽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却能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个中艰难,只有他自己靠着“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一一品尝。他的官途昌顺是早年屡屡落第而后的苦尽甘来,而他本着不能让小辈重蹈覆辙,经常告诫诸弟不能无故而怨天尤人,凡是遇到牢骚欲发之时,一定要自躬自省“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他像一个也曾年少轻狂的人,也想以身为诫,提醒心焦气躁的兄弟如何窥见浑水之上的天明。大厦将倾,他作为重臣会凭自己之力扶持至身死,但倾颓之势势不可挡,除却他非最高阶级的绵薄之力,能做的只有委婉劝诫族中子弟明哲保身、勿蹚浑水。

  当然,出我意料的是身居高位、诸事缠身的他竟对庞杂家族中每一个族弟都这般了解,会抽出空闲对每一个兄弟单独寄去一封封手写信。

  他说与温弟“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据悉,温甫是曾文正第一个单独寄出信的对象,这封信洋洋洒洒教授进学方法写了近千字,数个“万万”的叮嘱可见他对这个弟弟的疼爱与希冀。“笔力实实可爱”,满溢的.称许让我透过寥寥六个字看到了捋着胡须、捻着弟弟的来信书文,欣慰地笑得白须颤颤、不住点头的寻常兄长。在温甫身上,他更多的看到了当年埋首读书、文采飞扬的自己——也曾落第而寞寞孤寂、满肠愁绪,也曾受黜而困心横虑、心有愤愤,无数身影在他得知温弟境遇、读罢温弟来信后于眼前重叠,或许他起意第一封单独寄给温弟也有写给当初求仕的自己的私心,弥补当时未满的遗憾,告慰现在得失难求的自己,让他好好走,但行前路,莫忘初心。

  要说被去信最多的,粗略看来是九弟沅甫。数封致沅弟“专而精,分而散”“庸人以惰字致败,才人以傲字致败”“成功得名不尽关人事”……九弟作为武官的弊端一一体现出来——少耐心、乏专心、有傲气、动意气。老九曾在信中说过很多不该说的话,惹得兄长批评“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曾文正作为官场老人在读到这些妄谈朝政的言论,已然看到了这背后牵扯的利益与前程末路,他不再循循善诱,而直击要害,数个反问句抑扬顿挫,转瞬从慈兄变作严师,“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高官的气场立时展露无疑。收笔处曾文正直接表明自己强硬的态度“嗣后弟若再有荒唐之信如初五者,兄即不复信耳”。或许有人会认为为保住头上乌纱,他是否太过于提心吊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高官,及时制止妄议朝政之风是对官宦集团内部稳定的维护之举;作为曾氏之人,保证家族安稳不没落是他身为族中子弟的职责所在;作为曾国荃的长兄,引导弟弟的为人处世之路的担当所需。无论是否刻意写给朝廷看,拳拳真心不可轻视。

  实际上曾文正去信说与的人有很多,不仅限于兄弟,还有父母妻子,甚至还有祖父母。纵然身处那个通信并不方便的纸张驿站时代,纵然身为重臣空余闲暇时刻并没有那么多,一封封书信不停断地来往,一句句“书不详尽,余俟续具”“国藩手草”却流露了他对家族血脉至亲的思念与关切。字里行间有他在职的琐事,有他对时局的分析,有对家中事务的关注,有对身体状况的浅谈,更多的还是他自己毕生对人世体悟的倾囊相授。字字句句充斥了一代重臣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显示了一个晚清士人的思想觉悟,鲜活而又真实,平淡也满含质朴真心的哲理。不同于旁人笔下的那些或多或少带个人主观意识对他人生命的观照,厚厚一沓家书由他自己提笔娓娓道来。作为最了解曾国藩的人,他的笔下有一个入仕做事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的毛躁青年;有一个垂老长坐月光下三省吾身的清瘦背影;有在病中开始内省增疚,后悔没尽快为母亲觅一善地养老,没再多花心力教导子侄有所长进的沮丧病者……有很多史书上看不见的曾国藩,有很多言为心声的曾子城,很多原原本本、不加渲染的他自己。

  百度词条中说曾国藩,提及他因与外国人交涉不得民心,而留下“曾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让后人品味。而在他病逝后“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世人的追捧与唾骂似乎如墙头野草摇摆不定,他在众人眼中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贼?他的好坏功过到底由谁来评分?是那个没落崩溃的朝代吗?还是曾经辜负他或是他辜负的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亦或是现代执着于考究前世的我们?我不知道,我想他自己也不知道。人生几十年,王朝几百年,留下的人物何止千万,除了死在众人面前的能够当众一呼留下绝命词,其余的,美化者多,污名者多,篡改者多,有多少是自己开的口,写的自己。

  南环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纸张的记录尚且遗失难得,口头轻飘飘的传言有能辨别真假的含量又有多少。从前我认识的曾国藩似乎是见识不够深刻长远的臣子,洋务运动的推行只看到了器物的改革,屈辱条约的签订只看到了保住最高阶级的自高自大,似乎他在历史书中没有什么过于正面的形象。而今我读到了他自己书就的家书,我读到了他对最亲近之人的教诲叮嘱,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养生,能想到的以及出人意料的篇章,将近三百多页的家书,更多面的曾国藩自己走出了世人褒贬不一的评判,走到了我面前,告诉我,他是晚清的曾国藩,不负名衔的曾家人。

  很多后世的大人物都高度评价他的品行。我读了家书,我也愿意去相信他是胸有万千沟壑、骨有君子气节的晚清代表,是晚清浓墨重彩的一笔。家书体现的是他以小处观大势的心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治家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圆满的体现。曾国藩在生前多说与他人,而在他死后无数名人才说他对错,或许他早已不在乎后世说他如何如何,若为君子,君子死节,也是铸刀跪呈,让世人杀他。但我想说与他,史书的铅字已淡,众说纷纭尚存,即便如此,你在家书中剖露的心声,时间总会寻到惺惺相惜者,还你一个身后名。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09-2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9-29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5-0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4-3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1-06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2-21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16篇)07-24

曾国藩家书读后心得10篇11-19

曾国藩家书经典读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