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时间:2024-06-05 11:16:52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呼兰河传有感范文(精选1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呼兰河传有感 1

  最近我读了一本十分好看的书——《呼兰河传》,它的作者是萧红。

  这本书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呼兰河并不繁华,就只有春夏秋冬这样来回走着。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发生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为活而活,为了死而死。接二连三的.悲剧,让我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了。

  萧红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她的世界。让我们体会了生活,让我们了解了生命。在这,我也想起了我五彩缤纷的童年,我一想起它,我便会会心一笑······ 那是一个大夏天,我正在空调房里玩游戏,我突发奇想: 这么舒服的地方,我干嘛不去“偷” 点糖化糖水喝呢? 说干就干,于是我拿起杯子,蹑手蹑脚地走到厨房,将杯子倒满水,心想: 嘻嘻,他们都没发现我,现在偷糖可是最佳时机。 我用小手捂着嘴巴,傻笑了两声,可开心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两个瓶子里都是白色物体!哪个是糖呢?我拍了拍脑袋,自言自语地说道:“妈妈怕不够,一定多买了一瓶,这么说来就有两瓶糖!”我正在自作聪明的时候,我看见两个瓶子上有不同的两个字,这下我纳闷了,心想: 怎么会!难道不是两瓶都是?哎,这下我的聪明才智该发挥出来了。我在那念着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突然,我好像知道了什么,便拿起勺子,舀了一大勺“糖”放进水里。我还开心的一跳,以为自己拿到了糖,可傻傻的我却不知那是盐。 回到房间,我用手搅了一下,便一口气喝完了。不一会儿,我的脸色突然变暗了,连忙找水喝。哈哈,不认字的我实在太可爱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推荐大家读读《呼兰河传》这一本近代小说,它能带着你回到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 2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自己人生的后半期完成的著作,是她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文中主要是对童年自己的家乡呼兰河的人、事、景的描述,“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茅盾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小说是对当时萧红心境的真实体现,萧红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她的人生有许多不解之谜,感情的曲折历程、自己的流离生涯,和当时的时代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等到后来,她越感到人生的荒凉、内心的寂寞,所以在小说中总是强调“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最无虑的'美好时光,对这一段的记忆是我们最值得回忆的,是难以忘却的。萧红用此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东北小县城的独特风俗。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座小县城的风俗往事。它如一幅画,色彩单纯,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县城独一无二的美丽。读后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平静、如此简单;人生可以如此平凡而又满足,少了许多人世间的纷争,满眼都是纯粹的风情,单调中不失内涵,简单中充满了人生常态。“

  萧红把生老病死写的非常简单,”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老,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还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是悲哀的事情,哭完之后把人埋了,活着的依旧还得回家过日子。“一切顺其自然。

  读呼兰河传有感 3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就像一副多彩的故乡画,像一首凄美的歌曲。它朴素清丽,却又沉郁,将每个细节描写的十分细腻。在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让故事意味深长。有的以旁观者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的以成人的角度,对人于是进行评判。几千年前封闭的小城,就在萧红的笔下复活起来,萧红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人生,她的故乡。在刻画人物中,有一个二伯的形象,作者三言两语的描述,看出了二伯的孤僻。我想:这就下复活起来,萧红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人生,她的故乡。在刻画人物中,有一个二伯的形象,作者三言两语的描述,看出了二伯的孤僻。我想:这就是萧红塑画奴役地位的典型人吧!尽管篇章小,但短小精悍。

  《呼兰河传》写出呼兰河的沉闷,寂静。阐释了封闭小城中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表现出他们内心的保守以及思的愚昧。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折射出了人生的`悲剧。虽然作者批判了故乡的传统作风,但更多表达了作家萧红对故乡深深的爱,呼吁我们用博大的胸怀呼唤爱。整本书的尾声含着淡淡的忧伤,在诗意的语言中,萧红的生活就告一段落。

  读呼兰河传有感 4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祖父的园子》的读后感,这篇课文的读后感不易写,因为道理不深刻。再说了,要是别人对这篇文章没有感触,指不定来个什么乱七八糟东拼西凑的呢!我对这篇文章的感触不深,所以这篇作文我是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写的.。

  这篇课文来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文叙述了作者儿时的家有一个花园,作者和她的祖父整天都在那里转,祖父铲地,作者不会铲,就趴在地上用锄头乱捣一通。作者把水洒上天,装做下雨......还有许多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著作者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活泼。

  我也有我的快乐,那是我童年记忆中在老屋的一段回忆。我的老屋坐落在学宫旁边,每天早晨我都去学宫里的眼镜池喂鱼,那里老婆婆也很欢迎我,直到现在那老婆婆见到我还是问寒问暖的,其关心程度决不比以前少一点点。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很美。

  读呼兰河传有感 5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历。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呼兰河传》,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本书,一本不普通的书,它的韵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开始时,它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来越久,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们先从萧红的生平说起吧。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位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只有祖父疼爱她。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病故。祖父张维祯是一个很好的老人,她经常和祖父去小园玩。

  所以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她和祖父的.回忆为题材。我记得有这么一段:

  我家有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样样都有。蝴蝶有黄蝴蝶、白蝴蝶。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胖圆圆的和一个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儿上不动了。

  瞧,祖父的园子多热闹啊!

  祖父的园子也是自由的。

  太阳在园子里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就结一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萧红的这两段话,描写了祖父的园子又大又自由,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是很好的两个章节。

  作家,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用自己简短的一生讴歌了现实的残酷与生活的无情与有情。

  读呼兰河传有感 6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必须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必须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欢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头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仅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读呼兰河传有感 7

  《呼兰河传》,用悲愤控诉故乡麻木卑琐的回忆录。浓墨之处,又见故乡。

  呼兰河城里,是欢愉与凄凉的交响,回忆了萧红的童年。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萧红在离开后最思念的地方。

  生母早逝,父亲不疼,后母不亲,祖母不爱。唯有祖父,为萧红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了萧红童年中最温暖的阳光。

  在院子里,在后园中,在阳光所到之处奔跑。萧红跟在祖父身后,装模作样地不知从何处找来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紧紧跟着祖父。两个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园里边栽花拔草,小的学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孙俩其乐融融,半天泡在后园中出不来。

  拔了草,下了种,说好割狗尾巴草,却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恼,乐呵地给萧红讲讲植物学。可萧红这个淘气包偏是不听呀!采了个花心,捉了个蚂昨,非把它的脚绑了起来,学着街上的人遛狗。不一会儿,不见了蚂蚱,索性丢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乱闹一通。“下雨喽!”扬起水飘过,飘中水花四溢,园中一阵好大的雨!对萧红来说,还有哪件事能比在园中欢乐呢?

  玫瑰打五日开放,香气浓了十里。祖父拔草,萧红摘花,把祖父头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来朵红艳艳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红了玫瑰,亮了萧红欢乐童年里那一丛盛开的花朵。

  红花耀眼,香气袭人,慈祥的祖父陪着萧红度过了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萧红明白,就算全世界都与她为敌,祖父依然会是她最温暖的阳光。

  祖父的爱让萧红有了一段欢乐的童年,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萧红离开人世,萧红的世遍布乌云,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暖。

  “我将与蓝天碧天水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思乡,含泪挥手告别人世,只留下那《呼兰河传》传世于今。

  那年阳光正好,园子里飞虫植物年年依旧,可故人却已长辞于世,忘不了,也难以忘怀。

  读呼兰河传有感 8

  在萧红女士的笔下,那是1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开篇便用“那”,前面没有交代,指代不明,可以改为“呼兰河城”)城里有淳朴的民众,多彩的民俗,童年的乐园,但就我看来,最最令人慨叹的是那种触目惊心的麻木,以及随之而来的阅读时的沉重思考。

  文中有许多“有趣的情景”,如“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于是感叹啼嘘,相叹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 着……”但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

  我印象最深的是惨死的小团圆媳妇儿。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萧红女士以深藏同情又略带嘲谑的笔调述说了1个健康、活泼又纯真的少女被无情而腐朽的礼教摧残致死的悲剧故事。小团圆媳妇不过是没有其他女人那种低眉顺眼、委琐卑贱的奴相,然而就是这种与众不同,令她成了街坊邻居、婆婆大婶眼中的“异类”。生活在呼兰河边这个封闭空间里的人群,他们不允许差别与个性,看不惯激情与生机,因此一致认定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而且“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的风快,”“一点也不像团圆媳妇”。故而当小团圆媳妇遭到婆婆的毒打时,人们同声称赞“早就该打”;当小团圆媳妇要被“洗澡”时,左邻右舍、大妈大婶便蜂拥而至,一齐撕光小团圆媳妇的衣服,将滚烫的热水浇到她的头上,全然不顾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女孩的死活。“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还没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媳妇挨了打,就会害怕、躲避、尖叫,但这些在呼兰河人的眼里却是不能被理解的。相反,因为媳妇的病重,婆婆强忍了自己打人的念头,这却是令人同情的。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一切发生的如此自然,如此顺利成章,如此符合常理:婆婆调教媳妇天经地义,这是传统,这是常礼;被婆婆他们打了,打疼了,打伤了,打怕了就哭,就叫,就躲避,甚至叫着“我要回家”,这是不懂礼数,是中了邪;为“生病”的`媳妇请仙人诊治,跳大神这是习俗,更是亲情;一家有难,众乡邻岂能袖手旁观?这是邻里乡情。悲哉,痛哉!人的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被戕害,被这群并不怀恶意的人们!

  小团圆媳妇受虐致死的悲剧命运固然令我们无比痛心,但更使我们不寒而栗的是,残害小团圆媳妇灵肉的杀手却是一群与她有着同样悲苦命运的女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自相残杀”的女性悲剧呢?是由于婆婆及左邻右舍的罪恶本性吗?显然不是的。她们虽然偶尔凶蛮,但本质却还是善良的。她们的打人、杀人全部本着1种“善良”的愿望。

  究竟是什么让这群原本纯朴、善良的女人一听说“还有两次要洗的”就“……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呼兰河畔的这个群落真如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延续千年的封建传统、民风、习俗,这传统如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的梦想和情感,毒害并异化着女性的精神。她们丧失着母性甚至人性,一方面安于男性的压制与摧残,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起男权社会的卫道奴仆,对一切“异端”采取本能地排斥,蒙昧地扑灭所有差别与不驯。因此,当小团圆媳妇健康、活泼的人性展露出些微张扬时,她们便不惜一切地对其压制直至窒息,直至1个鲜活的生命憔悴地凋逝。在萧红眼中,女性最大的悲哀不是因为她们经历坎坷不幸,而是她们对这种不幸的屈从和认可。当然,在整部作品中,远不止这种女性的麻木,《呼河兰传》呈现的是整个城的麻木,这是作者对国民性的1种思考,对人性的1种剖析。所以,人们,杜绝麻木吧!我们必须懂得生命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让一切打着任何“善良”、“关爱”幌子的戕害都永无容身之地。

  读呼兰河传有感 9

  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直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小心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每逢下雨就变得像炼胶的大锅,粘过苍蝇、蜻蜓、燕子,淹死过猪狗猫鸡,赶路的马也陷进去爬不起来,人们过路也得小心翼翼,还有小孩差点被淹死。人们每隔一阵就要抬车抬马、救人救畜,却总是不厌其烦,而且没有任何人说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来,更没有人这样做。因为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热闹,还可以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猪肉,甚至有马陷进去被救起来后,人们也传言马死了,因为“若不样说,显得大泥坑太没有什么威严了”。“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由此可以看出呼兰河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整个小说一直贯穿着一种“看”的人生观。

  呼兰河的民间风俗,比如七月十五鬼节,人们纷纷奔赴河边,看无数河灯漂流的繁华景象,“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或被岸边的野草挂住了,越往下流,河灯越孤寂越少了。人们看着河灯飘远,心里从刚才的欢腾又变为无由来的空虚。人们看河灯漂流,像看着自己的生命。秋天搭台唱野台子戏时,人们更是从不同地方赶来看戏,分散四处的姐妹、父子都可以借此机会会面。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百姓胡打瞎闹。看戏过程中,台上台下甚至会突然间转换角色,台下的.人们真吵起架动起手来,而台上的戏子却不为所动,依旧自我表演。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也是在大家集体观看之下,被认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为了给她驱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也是通过磨房里的窗户观看外面的人与被窗外的人观看。

  小说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风格和抒情笔调,叙述灵活,生动有趣,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小说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也几乎相互独立,感觉像写完一个就过一个,读者也可以看完一个过一个。但我觉得,小说一开始,萧红就不断在“看”,看呼兰河的每一条街,接着看每一家店铺,最后又看每一个人,但一直没变的是那种看的态度,不太近也太远,好像始终有一种合适的距离,而且总是那么认真,之所以感觉像写完一个过一个,那是因为萧红看完一个就记得一个。

  读呼兰河传有感 10

  清晨,当太阳从美丽的东方升起时,我为自己泡了一杯清茶,将其置于写字台上,嫩嫩的茶芽散发出清香味,蔓延在我的小屋内,我顿时感到格外神清气爽。看《呼兰河传》时,轻轻呷上一口,似乎每个细胞都舒展了。随着这清醇的浓香,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本漫溢人间情的书。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轮回。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萧红的童年生活是灰色的。

  故事中的'村庄乌云蔽日,无半点阳光,在这里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灾难。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让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论,那个更值得我痛恨,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其中文章的第一章中所说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人、家畜,无论是睛天还是雨天都会受到伤害,为什么没有人把土坑填平呢?因为人们认为这坑是上帝赐予这小镇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啊!他们的脑海中只是顺从天命,真是他们的悲哀!”萧红在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当童养媳!

  刚来时那样活泼、健康,一个人孤单的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有人打骂她。在人们的眼中,婆婆打她是让她更加听话。

  可团圆媳妇没有多久便匆匆离开了人世,而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她婆婆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亏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死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这个城市,在这个旧中国的土地上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那个年代,团圆媳妇这样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没有男女不平等!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寂寞又快乐的,她快乐的来源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花园里作者与祖父一起玩耍、干活,童年充满了乐趣。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现在的我和朋友一起踏青,感受无限温暖的春光,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到江湖河海戏水,在秋高气爽的秋天,几个伙伴一起去郊游,爬山,采下几片枫叶夹入书中,作为秋天最好的纪念;在飘雪的冬天,在雪地上打雪球、堆雪人。对比而言,我的童年比萧红更美好,所以我更应该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国家效力!

  读呼兰河传有感 11

  《呼兰河传》这本书十分好看,是作家萧红的自传。讲述了萧红小时候悲惨的故事。我十分喜欢团圆媳妇那一章。

  那个人叫团圆媳妇,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但是有一天,她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初她的病没有那么重,只是有些感冒。可是她一直被老太婆折磨,她给团圆媳妇吃已经变质的猪肉,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理是无比丑陋的。导致其病情加重,最后连医生也回天无术了。终于,上帝召见了她,给了她一个美好的,没有仇恨的国度。

  如果当时她周围的人心地是善良的',或许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个生命。

  每当我们看到有人有困难,也许,你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你伸出的一只援手,就是给了他希望之光。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迪,教会了我应该以热心肠待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更美好。

  读呼兰河传有感 12

  今天,我阅读了萧红的一本作品《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小说里,萧红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以散文手法写下儿时的难忘记忆。在书里,萧红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做了传,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童年留下了不朽的痕迹。

  慢慢地,书中那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仿佛把我引进了20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不停地循环着。在这个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荒凉: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仿佛都在一片黑暗之中,不见天日。在这里,随处都可看见一桩桩惨剧,而这些惨剧哪些不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和愚昧而产生的呢?一个个画面,一个个悲剧无不时的在出现这着。

  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它淹死过小猪,闷死过小狗小猫,许多动物都葬送在它身上。一次,一位农夫驾着马车经过这个泥坑。不料,马车居然反倒了,那车夫从泥坑里费了不小劲才爬出来,那车夫身上全是泥巴,像是山里的小毛孩。而这马呢!八、九是必死无疑的了。有些好心人看见了前去帮忙,而还有些人呢,则在那边看热闹,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最后马得救,但是第二天却有人说马被淹死了,因为怕这大水坑失去了威严,所以胡乱造谣。这真是太愚昧了!

  萧红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是为里面的人物打下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被早早地卖到了人家做童养媳。一个人孤单的生活在这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是动不动地就要遭受婆婆的打骂。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为了团圆媳妇跟懂事听话。没多久她就匆匆地走了,悄无声息。而她的家人也很心酸,但是他们心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因为自己折本了。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思想给害死的。在这旧时代,不知道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到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这一个个的悲剧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我认为:男女是平等的,自己的未来应该由自己来掌握,而不是让别人支配的,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然而萧红她把自己的童年写那样美好、快乐,但其实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也就是祖父的那座菜园子,跟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几乎没有变化。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走到哪,哪里就是一片欢笑,充满了童真与童趣。而作者萧红呢?虽然在祖父的园子里很快乐,但是却也很寂寞。所以她要通过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呼兰河传》来重温自己小时候的那些开心的事,用她那轻盈的手笔写下了故乡的种种事迹。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却还停留在那灰色的世界中,久久不能回归。

  读呼兰河传有感 13

  四年级时,我从语文课本里读到了《火烧云》一文。它是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是我缠着父母好不容易抽空去书店买来的。这书使我我爱不释手,因为它有它独特的魅力。

  这本书里,主要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以及她的一些亲人、邻居、佣人,比如祖父、有二伯、祖母、厨子、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对一些封建思想、愚昧保守的人和事进行了强烈地讽刺、批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第五章。它用了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她由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受到愚昧思想禁锢的人们活活残害致死的事情,体现出了封建社会陋习害人的本质,使我想到了现在开放、自由的社会里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那时的团圆媳妇不如一只鸡值钱,而她的婆婆可以为了心情好坏而任意打她、骂她。现在我的妈妈是绝对不可能被我的奶奶打,因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法律的保护。故事中的那些邻里都怀着一颗朴素的`“好心”来帮助小团圆媳妇治病,一个说这种偏方,那个说跳大神、叫魂……她的婆婆平时十分勤俭,连自己手指甲里被刺了一下也不肯花钱治,却肯为媳妇花大钱来让道士。可见她的无知。

  那时社会中的人还不相信科学,因此会使一个又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死去。最后这团圆媳妇被众人迫害致死,有二伯和老厨子竟在谈论酒菜,由此可见当时的人认为“童养媳”这种错误做法是对的,没有此感到要反抗这风气。

  《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的无知与保守,看到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现象,更是感受到当时社会主仆、大男子主义的不好风气,使我感慨良多,许久不能忘怀。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03-01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读《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4-24

读呼兰河传有感06-27

读《呼兰河传》有感08-19

读《呼兰河传》 有感09-01

读《呼兰河传》有感08-18

读呼兰河传有感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