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3-15 10:47:02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4篇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2

  李苦禅曾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沉浸书海,与书热恋似乎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一本书都有它的独特的生命旋律,融入其中,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收获。

  寒假里,我读了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张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中没有刻板严肃的长篇大论,也没有什么强理论、强学术著作,而是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让我能够在书中也能找到自己教学的影子

  其中让我印想最深刻的是板块一中“那些与课纠缠不休的岁月”。听课、仿课、磨课、换课、评课、辩课等等,都与我们老师日常工作紧密相关。说到磨课,是我工作以来体会最深刻的一部分,都说好课是磨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才会有一次次的收获。然而张祖庆老师在“我的磨课史”中提到:把太多时间花在打磨一节课上,失去的,不仅仅是读书的时间,常常湮没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多花时间磨自己的课,走向成熟的老师,要多花时间磨自己这个人。刚开始看到不太理解,后来想想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多次磨课,才恍然大悟:原来张祖庆老师并非是否定磨课这种形式,而是认为在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储备之前,过多磨课的实效性并不大。所以我觉得磨课,更重要的在于自我磨练。闲暇之余多看看教学的专业书籍。不断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练自己的教学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课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多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好好练朗读,好好练板书,好好写批注。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真正上好每节课。打铁还须自身硬,自身课堂的风格也就形成了学生学的风格,并形成学生自身的风格。

  让我们每个老师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陪伴左右,用教育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感去教育。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3

  苏霍姆林斯基的《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回想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三、培养学生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好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就会终生受益。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4

  首先,感谢我们的工作室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在学习中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鞭策、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他让我们每天都有任务,但每天都有收获;他让我们每天都很忙碌,但每天都很充实;他让我们每天都站在新的起点,但每天都在走向美好。

  其次,我谈谈对苏老师这本书的个人看法。虽然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系统地读一位教育专家的书籍,但是这本书是基于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的经验之谈,都是具体的事例和方法,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比起一些只谈高大上理论的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整本书按100条建议展开,这些建议看似是相互独立的,实则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最后,就我已经看到的内容谈几点收获。最后,就我已经看到的内容谈几点收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要把爱融入进去,这种爱是对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民族的爱,是无私的爱,但又不同于父母的爱,是有距离的爱。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孩子的天性是纯洁的、要求上进的、可以教育的,不要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对后进生不教育不鼓励,甚至挖苦打击,让其自生自灭。我们要对学习困难的孩子们施以合适正当的关爱,让孩子自己相信自己,理解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建立学习信心。针对班上基础和认知能力参差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把工作做细,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分层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的课堂就变得轻松愉快,自己也不会觉得疲惫。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基础知识如同大厦根基,但主要靠学生自己付出努力积累,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也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放在平时,养成自觉阅读习惯,描画重点、旁批感悟、点滴积累,把厚书变薄,温故知新、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再把薄书变厚。这样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能力以及书写能力,让教师的工作变得轻松,在上课时也更有精力分配注意力。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长给老师的建议09-10

对老师的意见与建议10-25

对老师的意见及建议10-23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08-10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2-17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2-17

老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23

家长给老师的建议信09-10

对老师的建议和意见10-13

家长对老师建议意见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