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通用28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我们仨》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我们仨》有感 1
第一次看《我们仨》的故事还是在高中,多年过去已经不记得内容,只记得自己曾为那份真情感动过,提起笔来不知从何落笔,于是重读此书,不同以往,随着年纪增长,除了感动,更有许多感悟。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92岁时所著,全文以温馨的笔调记录了杨绛、钱钟书、钱媛一家三口平淡琐碎的日常,最寻常处见温情,"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正是这个朴素的家庭让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对灾难时的平静,面对荣誉的低调,面对困苦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一家三口将琐事比作"石子"闲时细细把玩,人生的一切美好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虽然从开头就早已经知道结局,读到"我们仨失散了"那一刻已然心痛不已,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但是在杨绛笔端看不到一丝悲观,洋洋洒洒处处见温情,这个老人用文字无声的记录着他对爱人和女儿的思念,家的意义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我甚至能想象的到这个老人含泪回忆着,一句一句记录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逝者如斯,活着的要比逝去的痛苦千倍万倍,生命旅途里跋涉,家是一处港湾,"我们仨已经在人生道路上走到尽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原来的家没有亲人陪伴也已经成为路途上冰冷的客栈,毫无温暖可言,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抹着眼泪合上书,而那份无法表达的爱,无人诉说的情,回荡在心里很久很久……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以积财货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我把它写在笔记扉页,不曾忘记,有一天无意在恩师日志中读到这句话的改编版叫做"以赚金钱之时赚快乐,以偿宿债之念待亲情"我觉得很有道理,把它记在了前一句话的.下面。道德如浩瀚星空历久弥新,知识也会让人对世间的悲欢更加敏锐,我想我似乎更加懂得这种偿宿债之念待亲情的迫切,这种迫切源于害怕,害怕亲人的离去,于我来说,便是害怕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再说我家的"我们仨",如今是爸爸、妈妈和我,我想将来还会有另一个"我们仨"会是丈夫、子女和我,我会扮演着女儿、妻子和妈妈的角色,无论是什么,这份难得的亲情便是命运给予我最大的恩惠。世事无常,谁又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总潜伏在某个拐角,猝不及防,我常常告诫自己,我该做个好女儿,少让他们劳心,尽我所能,亲情逝去难再得,迟了就在也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读《我们仨》有感 2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三》,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三》。20__年度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揭晓:《我们三》居首位。
看杨绛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读《我们仨》有感 3
这个暑假,我读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女儿的爸爸也没有。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小学,大家都明事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才知道什么是没,失去才知道什么是失去!
读《我们仨》有感 4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我们三》。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却饱和着静默淡然。
第一次翻阅《我们三》时,是在冬天的一个午后,此后每一天都会在这个时候读上几页,在清冷的灯下,或闲适中品谈,或紧绷中放松,欢心的时光总是由许多个这样的片段组成的。人生如一场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这本书在20---年时出版,已是杨绛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们三》的第一部分作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帷幕。第二部分写“梦”,杨绛先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我们三”最后几年的时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驿道和古柳,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总是枯败的,垂落的,不见任何朝气。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条道路,有时候会迷失路途,有过彷徨和慌张,却从不见放弃和失落。我读完这部分时,一抬头已是泪眼婆娑,眼镜上泛开了数片泪花。杨绛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叶,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却也不是家,是客栈了。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杨绛一家的生活琐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学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离。
许是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飘飘落落,杨绛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十分恬淡,却富有张力。那些规范在框架中的方块字,仿佛组成一场场电影,拥有柔和的灯光和轻缓的配乐。钱钟书曾为杨绛作诗追忆初次见面:“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与雪无?”饱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杨绛的笔下开了花,三个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们,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怀念的。
做一个绵长的梦,追忆一个万里人生。
读《我们仨》有感 5
一九九八年,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去世,一生的伴侣,疼爱的女儿都相继离世,杨绛的晚年情景非常让人难以体会。在人世的伴侣去世后四年后,结成了回忆录《我们仨》。
我从前也阅读过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书,对他们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书中的《老王》,导致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这些写作大家的生活离我是很遥远很遥远的,可当我偶然阅读的时候,我认为杨绛更像是一个亲切、和蔼的'奶奶,她笔下的语言温馨地描绘了他们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笔触间我还是读出了千辛万苦,读出了无可奈何,更读出来深恶痛绝,看这段:“但我没有意识到,悲痛只能啼哭,还有钟书的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老人的眼是干枯的,只会为心上人流泪”。现在她的悲痛欲绝,她的无助,却没人劝慰,她的钟书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从书中,我读出来中国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它诠释了幸福原来,原来最美好的样子,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幸福。看看杨绛、钟书先生的风风雨雨,不论怎样的苦难,怎样的逆境中,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离别,我会心酸;读到家常,我会感同身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吧!
杨绛被钱钟书先生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们生活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依旧过着幸福的人生,体味着生活的快乐,他们三个的普通,跟现在的许多家庭一样,一家三口,粗茶淡饭,温馨简单。
我们处在这个安定的时期,更要创造像他们一样的幸福!
读《我们仨》有感 6
沧海遗珠弹指梦,行云深处远山隔。
——题记
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读完了杨绛先生所著的《我们仨》的最后一句:“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仿佛深秋的树枝上终于落下了最后一片枯叶,在淡美的秋风中沉寂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便忍不住在心中咀嚼:我,们,仨。多亲切,自然又多紧密的联系,一定是充满了浓情与思念。而杨绛先生的文风也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如午后淡雅怡神却又温热的清茶。在杨先生清浅和暖的笔触下,一幅其乐融融的学者家庭的全家福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全书开篇是杨绛先生的一个梦。荒郊野地,苍苍茫茫,她竟与钱老走失了。她大声呼喊钱钟书,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中,发散又沉寂。惶急中忽又惊醒,她便辗转半夜待先生钱钟书醒来,细细描述。钱老只是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这便是全书的第一部分,它的题目分明是作者的心语:我们俩都老了。似是无奈叹息。
叹息什么呢?是叹息自己走过的一生,抑或是无奈于自然轮回的规律?在这尘世间,我们总是被如梭似箭的时光牵着行走的,那么多悲欢,那么多离合,终有一天会成为记忆,伴着你的心,纠纠缠缠成一个万里长梦,偶尔梦觉,或泪或笑。同样是凡世中的一分子,杨先生又如何例外?她的不同,在于她将她的梦付诸于纸笔,让自己的梦伴着油墨清香变得更加悠远绵长。
岁月如沙,细细地在两位老人身边流过,似乎无形,却又极富质感,打磨出淡淡的痕迹。我悉心拜读着杨绛先生笔下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从手中微微发黄的书页中传来。一家人的嬉笑打闹、同甘共苦,从两人远赴英国留学到携幼女回国,从“圆圆头”到钱瑗的成长,我仿佛也置身于这个大家庭中,心随之而动,情随之而牵。
杨先生的笔调清淡,淡如空气,她笔下的一切情感亦如此。可空气虽淡,却浓浓地满溢周身,离不开,放不下,缠绵而温柔,填满了我的心房。
读文章时,我不住地在想:我若遭遇杨先生所遭遇的这一桩桩一件件,我会如何?失亲之痛,我已是断然承受不了,更何况还有战争、疾病、家人的离别及当时混乱的社会政治。接踵而来的磨难与痛苦,光是读起来就令我感到心悸不已。然而这一切竟在杨先生细腻平和的叙述中逐渐藏匿在了一家人的欢笑声里,我也只得暗自佩服杨先生的超脱与淡然以及那浓厚却有节制的思念。
杨先生像是一位串珍珠的手艺人,将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美丽珍珠连缀成一条熠熠闪光的珍珠项链。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大梦方觉,只是不知归途何处。
读《我们仨》有感 7
从来没有开始读哪本书要做什么准备,而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触动的情绪设想又是极其平静地读完。第一部分钱老先生被带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为是现实,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杨老的另一种写法,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杨老是在怎样波动的情绪里写下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像梦像虚幻。
随后二老的国外生活以及回国后动荡局面下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终有所解,像是在听奶奶讲故事,讲那些艰难又藏着傲骨的岁月,我甚至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他们,知识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为时事所捆绑,不为金钱名利所勒索。对于文学的坚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兴趣爱好,后来成为离不开的习惯,一做就是一辈子,又哪里说得清呢。
读杨老笔下的`女儿,母亲的怜爱和心疼溢于言表,虽大都是琐碎小事,却看得出三个有趣的灵魂间相互依偎的乐趣,有些东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脉相承,可能用词不够准确,只是这样感觉。很有趣,和现在我们所指的有趣还不一样,这个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里的那种有趣。
附录部分无论文字,信件,画作的那些对于杨老来说实实在在的回忆,总能联想到一位老奶奶于灯下反复读反复看,偶尔对着纸张与他们对话,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画面,但绝不是以泪洗面的那种场景,因为她的豁达和通透。
每一个年代都有不一样的烟火气,有时候很羡慕老一辈人总说的那个时候。
读《我们仨》有感 8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锺书弥留之际,“还问我做梦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的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泪如雨下。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在这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们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读《我们仨》有感 9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杨绛、钱锺书和钱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个梦开头,第二部分是一个亦真亦假的梦,钱先生生病,圆圆生病,杨绛奔波在老伴和爱女之间,最后圆圆先走了,钱先生也走了,“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实的故事,讲述了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工作,爱女出生直至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世的人生历程。
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到英国留学,后又回国,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把平淡的生活当作是“探险“,在”探险“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没有主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交流什么,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夫妻。
爱女圆圆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圆圆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生活很乐观,喜欢“格物致知“的观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袄,重病期间,都不忘叮嘱妈妈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声笑语,有趣味。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句平实的话语,却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现在的人们都太忙碌了,不断的追求想要的`,却忽视了平淡的美丽。我们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没有认认真真的体会身边人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读《我们仨》有感 10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我们仨》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只是生活琐事,却能让人触动。
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钱瑗女士是一个真正的“我们仨”,少一个人都无法组成这个词。他们像又不像,不像又像。
杨绛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大女人”,却又能有小女人的.似水柔情。她和钱钟书之间的爱情真的让人羡慕,又是知己,又是爱人。有个能懂你的人真的难得,有个值得你懂的人更难得,而最难得的,是你和你的爱人都有着有趣的灵魂。
钱瑗女士承包了我的泪点,可能与作者的怀念有关。遗憾总是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因此对钱瑗女士着墨很多。钱瑗女士去世比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都要早,去世前还深受病痛折磨,作为一个母亲心痛时难免的。钱瑗女士真的是一个好女儿,这点我觉得自己很羞愧,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钱瑗女士是钱钟书先生夫妇的骄傲,她学术研究颇有建树,为人善良深受爱戴,对待父母也是爱意至深,翻看最后的目录,画着一个个可爱的简笔画,深深觉得,钱瑗女士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钱钟书先生就像一个大男孩,像书中钱瑗女士所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觉得钱钟书先生真是个妙人,博览群书却又有一颗童心,有着极有趣的灵魂。
读《我们仨》有感 11
读《我们仨》第二部分有感:用情至深,之前没读过,当时觉得太过深情,不适合我等爷们读,这次在武威一禾书店拜读,当真被打动。原来一个人身边至亲离自己而去就是这样的孤苦、失落。这样一个古驿道的梦,这么突然,这么残酷无情,把杨绛先生内心失去亲人的疼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也许就是这么如梦幻泡影。杨绛先生的文笔有种独特的跳跃和灵动,初以为真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慢慢才知道这是杨先生用自己的回忆给“我们仨”重新安排了一场告别仪式。在那里,圆圆、锺书还是那样调皮、鲜活,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杨先生的内心柔软全部击溃。终于无法不面对现实,收拾好心情,重新整理我们仨相处的一点一滴,好好的生活。
杨绛和钱锺书的爱情令人艳羡,两个高智商学者之间的爱情,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唯一无二。老乡加校友,杨女士当初也是才女加名门。选择了老乡大才子,甘愿照顾钱先生的后半生,真的让人感慨姻缘真实神奇的东西。曾经有个女孩说想跟我住在一起,做好吃的,两个人偎在沙发看电视,每天就这样。结果我无动于衷。我们之后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终于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后来,又有一个女孩跟我说,如果两个人总有一个先走,她愿意自己先走,这样不至于落得一个人孤苦伶仃。这是我听到这个问题最快的回答,不假思索,仿佛她一见到我就托付终身。我是否应该珍惜这份信任呢?
读《我们仨》有感 12
《我们仨》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严严冬日,它似一抹春风,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寒假。
这本书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我们仨,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读《我们仨》有感 13
刚一开始没有读懂,后来看完才懂,原来那所谓的小船,是锺书老先生生前居住的医院。
这本书主要是回忆录。我一人怀念我们仨,文章用朴实的手法,描写了家里的细节小事,平平淡淡,却又让人读出不一样的感觉,细节中充满着爱。在坐月子的.时候,丈夫每次去看望,总是苦着脸,把墨水打翻了,台灯坏了,门轴坏了,杨绛先生总是说:“不要紧,我会修,”丈夫放心的回去了,杨绛先生笔下的钱锺书像一个小孩一样。
书中没有悲痛的语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却处处透漏着对丈夫,女儿的怀念。他们虽出身名门,却也经历了许多困难,经历过三反,住过牛棚,但是这些并没有使他们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逆境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照顾,不忘初心,正如书中所写:“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想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圆的守望相助,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会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这也是杨绛先生对生活的态度。
都说杨绛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但在我看来她又是不幸的。先是失去了女儿,后又失去了丈夫,她一生中最爱的两个人都离开了,只剩她自己在人世,该是多么孤单寂寞。但转念一想,毕竟她是幸福过的,有爱她的丈夫和女儿,又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思念的是那份平淡而圆满的快乐。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读《我们仨》有感 14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先生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读《我们仨》有感 15
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微信阅读居然给了我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微信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却能步步引人入胜。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去面对这般生活呢?
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读《我们仨》有感 16
前不久,自己参加东营市的优质课,讲授的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再的被杨绛的平淡而隽永的文字所感动,讲完课后,又重读了她的文章《我们仨》,感慨颇多。
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向天上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时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
有爱就有家,尽管现在杨绛先生自己一人独处,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儿的爱,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温馨的家园。
今年是杨绛先生100岁的寿辰了,在此也祝愿老人家安好!
读《我们仨》有感 17
前段时间陪女儿去书店买教课书,无意中听到有两位看起来颇有学识的老人在讨论一本书的内容,听上去比较触动,便特意询问了一下书名,老人很热心的告诉我说是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在书店看了一会儿,意犹未尽,便买了下来,看完后颇有感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写的篇幅比较少,没有着太多笔墨,写了杨绛做梦梦到与钱锺书走失,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钱锺书被安排在古驿道,瑗瑗旧病复发受病痛折磨,不久离世,钱先生也体弱多病,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重点描述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娓娓道来的回忆。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每读几页便有令人动容的地方。
钱钟书夫妇在动荡的年代互相扶持和依偎,女儿钱媛又弄常的孝顺,而且他们都是知福且惜福的人。
人生之路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不离不弃,柤伴一生的人,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并不是非要爱得轰烈烈,荡气回肠,情深,容易相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起,相互弥补才会完整。在顺境时,不离不弃;在逆境时,相互扶持,携手相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羡慕。杨老师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读《我们仨》有感 18
早见识过时间的飞逝,但读了《我们仨》之后,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时光流逝的速度,于是便开始愈来愈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对我们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师、朋友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想过很多,但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不断地想:如果离开了他们,自己是否会去怀念并去报答他们呢?那些令我们尊重而且久久不能忘怀的人,他们一定帮助了我们,是一句话语给予的鼓励?还是一段刻意嘲讽激起的斗志?这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就必须给我们帮助,之所以帮助我们,是因为心中有爱,而在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像他们一样怀有爱之情呢?
在我看来,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强大的,这种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变他人,改变自己。本文总是提到钱锺书帮助杨绛,和她一起写文章、做饭、读书,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杨绛才能在钱锺书的不断鼓励和关爱下不断获得动力,有继续前进的希望,相信在杨绛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时,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钱锺书先生对她的鼓励和帮助,和她的`女儿、家人们对她的支持和认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是否有好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呢?我们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呢?请多一份爱,少一点冷漠,在他们在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
读《我们仨》有感 19
何谓好书,我觉得是读来不晦涩难懂,不空洞浮夸,语言平实朴素,情感真挚绵长,含义深刻隽永,能发人深思,启人心灵智慧的,《我们仨》就是这样一本书。
钱先生一家三口平静恬淡的一生在夫人杨绛92岁高龄时的笔端缓缓流淌,那时,丈夫和女儿已相继离世,只留下她一人回忆几十年相伴的点点滴滴,用这种方式“再和他们聚一聚。”
他们夫妇一同经历了留学,抗战和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国外生下女儿圆圆,在抗战时期毅然回国,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困苦,他们始终淡泊名利,钻研于读书治学,以一家人在一起为幸福。居所东搬西挪总是局促狭小,夫妇二人直到六十多岁才有了三里河寓所这个宽敞一些的`房子,然而在他们心中有亲人,有书的地方就是家。
书中描绘的三人各坐一桌看书工作的画面十分美好;如果有人出差或出国公干,则会记录沿途经历和思念之情,并互相交换分享他们称之为“小石头”的好玩事情;不看书时常一同外出“探险”,去公园、高校、动物园里“格物致知”。无关乎年龄,他们对一切自然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兴致……
生命并不为美好多驻留片刻,“我们仨”还是走散了。杨绛先生用梦境描述三人相处的最后时光,她亦八十多岁高龄,奔波于爱人和爱女所在医院,“心上长出一个一个血泡”,这种痛,令人揪心。想到终有一天自己也会和父母、爱人、子女走散,自己也将随风而逝,便自省要更加珍惜光阴,多做有意义的事。
读《我们仨》有感 20
《我们仨》内容不长,仅看目录《我们俩老了》,《 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都觉得肝肠寸断。一位近百岁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文笔克制,干净朴素,哀而不伤。我总是在想,往事多么甜蜜,一家三口多么幸福,如今只是空洞房间的一盏孤灯,先生是如何承受当回忆如潮水般袭来时的锥心之痛,想必“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圆圆是她唯一的爱女,被喻为“此生唯一杰作”,饶是先生那么风轻云淡的`人,提到女儿都是不自觉的骄傲的,女儿的“过目不忘”,自小爱读书,做学问也是一向严谨而拼命,老了照顾他们也是井井有条。她说,“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她说,“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纵观先生的一生,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人生经历,势均力敌的爱情,内心完整而丰满,没有太多向外的渴求,所以她不会张牙舞爪,也不会警惕万分,她不那么贪婪,也不那么焦虑,她自自然然地活着,默默淡定努力着,活出了一代宗师的模样。
有时候觉得,会写文章的人很幸福,可以表达,可以记录。人终究会老,记忆终究会衰退,到那个时候,还有什么能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文字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了吧。
读《我们仨》有感 21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读《我们仨》有感 22
前几天看完了《我们仨》,感受到一个幸福美满、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这样的一生,不管对于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是人间最美的。
整本书差不多是从他们快有女儿圆圆开始直至女儿因病去世,多数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然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他们生活的态度及追求: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谨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团聚在一块。
现在社会及价值观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貌似脱离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无是处了。看看他们,很多专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构建、重视内心精神的安宁,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比,我也曾怀疑过,怀疑这种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与自己内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态度是错误的。现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联想到毛姆的《刀锋》及其他作品关于人生意义、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人觉得:内在精神的追求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生活方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天赋才能身心愉悦。心灵的修炼没有必要一定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也是对此的一种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体也要呵护。其实心理、文化、医学、科学、健身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述说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谓的开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吧——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读《我们仨》有感 23
终于把《我们仨》读完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之前早就闻过其大名了,其实读完这本书也没花多少时间。在我的记忆中,钱钟书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是“天才”,比如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外语等。以前读书的时候学写议论文,老师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论据。其中摘抄过的有一条就是关于钱钟书“勤奋”的,杨绛整理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结果竟有好几麻袋之多。当时也没怎么在意,毕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锺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
在读到这段之后,我便想起来了这些。可见,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来,在《我们仨》中读到了这一段:
“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谓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顿”。在超市随处可见,只不过如今有点“贱卖”的味道了。
随便说一下,精装版的《我们仨》不论是纸张还是装帧都很不错。
读《我们仨》有感 24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是特别喜欢的作家,我读过她在近百岁的高龄完成对于生命的灵魂的思考的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谈的是读完《我们仨》这本书的感想,算是个人的总结。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叙述了杨绛以及钱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现出的是亲情。杨绛的风格就是特别擅长将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丽的“珍珠”。如数家珍般,从容道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极少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这些事情,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会在我们读完之后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就像这篇书中写的那样,从她的那个“梦”开始,讲述了一家人的离合聚散,我们跟着这个“梦”读完了整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梦”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过人生旅程的温馨。所以我说,杨老的作品是一种享受,读《我们仨》是一种享受,她能很好的'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领悟人生的真谛。同时,《我们仨》也让人了解到杨老的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她的坚持是为了让这段美好记忆得以延续,但思念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这本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显得人生的特别意义。人生中注定会有聚散分离,只是早晚的问题,但是到最后这些美好的记忆都会泯灭在尘埃中。想到这里,我更加觉得亲情的弥足珍贵,不要等到失去再后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齐整整的时候,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尽情的释放到老才会更加珍惜的时光。
读《我们仨》有感 25
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地在看这本书,内心浮躁情绪不够到位的时候看不进心里。《我们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却给人一种平静中的力量与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时又渐渐被触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挚爱相继离去,只有回忆相伴,点点滴滴,不离不弃。我敬佩杨绛先生。三言两语无法说清先作罢。
还记得出现在附录中的阿瑗的书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作文那儿见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健忘的自己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还以为阿瑗是和当时的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字迹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涩,刚才看到才了解原来是在病床上忍痛写下那文稿,顿觉心酸。
其实,自己没有办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来越发感慨。曾经信誓旦旦说以后要留在天津,觉得天津带给我的感觉实在太好了,现在却会开始犹豫不决,开始有点想家;觉得自己太任性,都说女孩子不要出远门啦,偏偏想脱离家里的束缚出去闯一番;觉得自己脾气实在太差,对待家里人总是嘴上不服软,现在却也不敢说太柔软的话;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们待我万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报答。
愿身边的人都能“树欲静而风止,子欲养而亲待”,愿以对待好友的态度对待家人,愿我们仨、你们仨、他们仨不负生命的恩赐。
感恩。
读《我们仨》有感 26
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读《我们仨》有感 27
杨绛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也是我读过四五遍的书,这本《我们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别是前两三年前杨绛先生去世的更是网上铺天盖地。我对杨绛先生的记忆更深的是她回复读者那句“你的问题在于想法太多而读书太少”。她这句话还被我自嘲过说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动太少”。
这个月开始想好好读几本实体书,就入手了这本书,今天放中秋节假,在这个传统的团圆节里读完这本书,甚好。
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不是传说中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实际上,这会读下来让我对这个说话相当怀疑,甚至鄙视,感觉是文人圈里文绉绉的奉承。)我无意诋毁杨绛先生,对于她,我是尊重之情。不过,我觉得从这本书里读出来她最令人羡慕的是和钱锺书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两个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补,在是非对错上和教育女儿态度上又非常合拍,确实是非常棒的组合。在他们三个人的小家里,每个人都非常率真单纯,又各有优点,相互照顾。家庭氛围真的是轻松到让读着的都想结婚生娃。这样的家真是令人眷恋的心灵港湾。一个三口虽然每人都是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家里却一点那种清高冷谈的状态都没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泼天真,像三个长不大的孩子。最后一节,那种淡而久的怀念和悲伤,让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家庭,温暖,轻松,关心。
读《我们仨》有感 28
《我们仨》讲了一个温馨的故事,一家人的互帮互助,一个人对于另外两个人的思念,两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思念,体现出了一家人的互帮互助与亲情的温暖。
在看《我们仨》的时候,真的感觉像一本小说一样,不像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我们生活中不曾出现过的,但是其中体现出了一家人的互帮互助,足够体现出就算在人世间经历了世间百态,会到家中,永远都面对的`是最温暖的亲情。
当三人中,女儿首先去世的时候,夫妻两人总感觉空落落的,心里也像少了个人似的,这种感觉确实不好受,所以会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其实是思念以前的他们,表明现在她也不是以前的她了,这也显现出了天下宴席,总有散尽,那时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情形早已不复,故人早已走远,而现在只剩自己独自一人,这种心情极其落寞,而这本书所能够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珍惜现在所有的亲情,而且还有对于家人一定要有的一种信任,都是在无论在社会上,在学校中寻不来的血浓于水的感情。
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我们的平安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他们也很享受与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当我们离去,他们会思念,会牵挂,会回忆,时而也会被以前的事情逗乐。我们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在他们离去之后我们也应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读《我们仨》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们仨有感09-28
读《我们仨》有感05-25
【荐】读《我们仨》有感05-28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07-29
读《我们仨》有感15篇08-11
读《我们仨》有感(15篇)01-23
读《我们仨》有感18篇02-20
读《我们仨》有感作文1000字09-07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精选10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