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时间:2021-07-25 09:49:35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1

  早已耳闻余秋雨先生的大名,很有幸一次在超市的书架上看到余先生的这本书就痛快买了下来,但是能力有限距今断断续续读了已经半年有余才算初步读完。接下来谈谈读完这本书的感悟吧。

  何謂中国文脉,“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发展几千年来的一种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等级是文脉的生命。文学的等级没有像官阶、军衔、财富等这样的东西来界定,它由一种不太明显的东西来定,这种东西叫——品味”。什么是品味,这里我给大家几个品味对人产生影响的例子。我们常说一个人读过什么样的书在他的身上就会有这样的影子。例如他穿衣服的品味,做事的风格等。一个暴富的土豪他的汽车里肯定不会听着舒缓的softmusic。一个饱读诗书的学生也不会去带一条大金链子。

  当今社会上某些“成功”人士扛着大师的旗号来以文炫已,以文训世的现象数见不鲜。如某丹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多少人津津乐道,我当时就在老爹的要求下看了几次,甚至家里还买了他的书,最后听说因在北京大学演讲穿着暴露被轰赶下台。现在还有很多顶着无数头衔到处给人送去心灵震撼的“大师”,请大家一定擦亮眼睛,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

  我发现现在很多小学生盲目的背着并不理解的发蒙文言,例如《三字经》里边有些东西已经明显是错误的、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的讲述早就应该退出文化记忆的文化残屑、。

  面对上述现象先生直言“文脉既隐,小丘成峰。健翅已远,残羽冲鹏。”因此迫切需要来搬开芜杂重新梳理中国文脉。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2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社会的地方就有文化,而文化,则是依靠文字为载体,传递独立人格的思想内涵,观念主张,它在一代又一代岁月的风化中日臻完善,嬗变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先秦的诸子百家,大众的儒家思想,端午清明的节日风俗……是我们的精神文化;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文学作品……是我们的物质文化,二者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万千人民的智慧结晶。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思想的巨人以文字点燃文化的火炬,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科学民主思想代替封建迷信,但并不止步于此,正如余秋雨所说:这种转化更有一种接近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展望建国xx周年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潮此起彼伏,我们接纳优秀的外国文化,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包容各自民族的个性,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因为只有她,才赐予我们第二重血与肉,才让我们在浓浓历史迷雾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属。

  在历史的观照下,我们寻找现实生活的脉络和意义,如同久旱逢甘霖,我们遇见文字,如饥似渴写下内心孤独与沉思的独白,大胆而羞怯的表达我们的爱情与希望,耳边厮磨迷茫与犹豫不决。似野草,春风吹又生,似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却又不是,然而记录文字,就是塑造我们自己。

  希望你的文字里,有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鲜活匠气,有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冷峻深邃的思想,更有春秋《诗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热烈敦厚……

  站在历史的雄伟长城上,看国破家亡,兵荒马乱之中,中华文化霎时可能陨灭,但在一批批忠贞文化志士的保护下,一息尚存。因为坚定,因为执着,他们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而现在,处于新世纪,新未来的我们,作为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在心底保存对传统文化的虔诚信念,为她,更好的雕琢自己,为她,更好的取精去粕,为她,更是为我们泱泱大国——中国。

  文化相传的过程,是我们民族精神灵魂的解闪耀与解放。行走在文化丝绸之路,愿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世界都能使你心灵更加丰满充盈,拥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开启心智,涌现你独一无二的魅力,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丰神俊貌!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3

  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著作浩如卷帙,星座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秋雨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他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

  秋雨先生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犟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位来决定的。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秋雨老师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位,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文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与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伧的屈原、倍受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中国文脉源远流长,有过诸多的辉煌,也有过百年的苍凉。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中国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研究队伍的夸张、伪饰、把玩的风尚大幅贬损了文学的形象。面对当前寂寥的文化良知领域,秋雨先生主张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清理地基搬开芜杂,寻获大柱石基,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是如此的荒瘠,我们不要在那里流浪太久。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中国文脉在今天的断裂,是中国文学的悲哀,是中华民族魂的失落。

  中国文脉她不是一篇散文,她是一种宣言,是一种思想。她对于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防止当今工业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疏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读中国文脉一书至少可以让我们短时间沉静下来,细细体味文中优美的词句,慢慢感悟文学的品位;忘记尘嚣,忘记利益,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耐心地回顾过去,静静地审视周围,回归自然回归本我。

  明天,我们还能这样吗?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4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上一次是在高中。本以为还可以回忆些什么东西,但可惜,除了书上留下的些许印记可以佐证我曾看过,提起书名模糊的好看二字,再不剩其他。以前读书时觉得这本书是在讲中国的文化历史,被余秋雨先生飘逸脱俗、温润厚美、充满灵性的文笔所折服,看过了便罢了,作者的角度就是我的角度,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就是我的看法,但现在我觉得,没有思考的看书是有量无质的,这次,我很庆幸我可以留下自己一些小小的思考。

  这本书以时间脉络为主线,以夹叙夹议的散文形式对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作出点评,我觉得本书其实算得上是文学评论,作者对文学作品及穿插在其中的历史人物都有系统点评,这是一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因为全面点评需要系统的阅读和鉴赏,而查阅完中国从古至今结合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优秀作品足以见得作者对文学深厚的功底。

  对阅读此书的背景介绍到此为止,下面来谈一谈我阅读本书时产生的一些小小思考。

  1、艺术风格所折射的生命基调。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中国文学背后的作者不再是一个个空洞的文字和符号,他们仿佛站在了人前,诉说他们所经历的喜乐伤悲。每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伟大的作者、画家、诗人、书法家,他们可以统一简称为创作者。但每一个创作者创作这些作品时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或是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或是一片繁荣国富民强的大唐盛世,亦或是外族入侵改朝换代的明末时期。不同时期的作者所投射出的作品读起来又有不同的感觉,他们可以是豪迈祥和,也可以是萧瑟悲壮,可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也可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豪迈。

  不信?可以问问自己,你印象中的李白是否是一个英姿勃发,充满天真的侠客形象,他拿着酒杯,兴致所达之处,挥斥方遒,他仿佛永远都不会老去。

  再比如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杜甫老先生,他站在破落的房子外,用悲凉的目光投向风雨飘浸下无依无靠的百姓,他已垂垂老矣,抚须长叹间留下这样一句诗。印象中的李白英姿勃发,无法想象他的年老。温厚纯良的杜甫恂恂然一长者也,可实际上,历史考证李白要比杜甫大上将近一轮。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里,会在读者心中兑换成不同的年纪形象。

  2、文化的传承断裂和延续。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闪耀在蓝色星球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像中国一样,皑皑屹立千年而不倒,能传承至今而没有被泯灭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而这种文化本身,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才可以不被历史所淘汰。

  首先,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到秦朝,我们要感谢一个叫做秦始皇的伟人。因为文明的割裂、分化、小化都与文字语言的不统一有关。如果没有秦始皇及时地以强权统一文字,让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种族的人用同一种文字语言,也许中国文脉早已不复存在。文化的传承还带给中国一种集体心理,比如说修竹给人的风雅形象、晚霞给人的凄艳感受、滴水穿石给人的坚韧之意、长年累月给人一种真实,甚至比他们在天文学和植物学上的真实更有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历史以来,汉族在政治上被很多民族侵略过,占据过,剥削过,但是,汉族也常常在被外族战胜之后却在文化上战胜了外族,这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情。与世界上其他古老帝国互相远征、互毁文明不同,历史上中国人内战再激烈,也不会自毁文明,即使是游牧种群落入中原,也迟早是华夏文明的一员,去瞻仰一些历史遗迹,去阅读中国传承才来的优秀文化,正是那些东西和那些地方,决定了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

  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在荒热沙漠上行走的旅人发现甘泉的感觉,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脉的思考由浅入深,启人思考,受益颇多。但是,他谈到的一些东西我不是那么认可。比如文中提到“在当代的电脑书法中,最丑陋的隶书被大陆诸多机关大量取用,连高铁的车名、站名也包括在内,结果,人民即便呼啸而至,也逃不过那种臃肿、钝滞、笨拙的笔墨”,但我觉得用隶书无伤大雅,我对此的感受没有余老先生那样深刻,往小了说,隶书这种字体似乎并不好看,没有楷书的方正气势,也没有行书的飘洒自如,但是它严谨庄重,好辨认,试想一下在高铁的车名上书写狂草,那么会不会有人坐错站呢?往大了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统一使用一种字体可以达成规范,维持秩序。就像高考只能用黑色来答题一样,制定者无法面面俱到,但终归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因为本人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在一些事物角度上看法片面偏颇,看的少想的浅。这都是需要我不断地在阅读思考中去改进和学习的,所以非常庆幸以读书笔记这种形式来督促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在写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5

  喜欢读《中国文脉》,源于它的名字;坚持读下去,因为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反复读几遍,得益于它博大精深的深层内涵和对文化的思考。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肝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中国文脉读书心得)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作者站在研究者个人的角度,展现的是研究者个人的史观和研究心得,并不过分强调说教,虽有争议,但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平民,能够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借助研究者的眼睛,鸟瞰浩瀚的中国文脉,“窃取”某些硏究者的点滴研究成果已经获益匪浅。

  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我们面对着继承与发扬的机遇与挑战,余先生的作品点明了社会的现状与背景的潮流。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组,在大力改革中创造与推进新的中国文脉。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6

  最初对余秋雨老师的印象,是在前些年的央视歌手大赛上,他作为文化课考官,在评点歌手答题的同时,为我们普及了很多文化历史知识,当时很多听不太懂,只是觉得他出口成章,各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让很多人崇拜至极。

  后来,读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读懂了几分他的苦心,他对于中华文化是如此的热爱如此的维护,一心想推广开来,可是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一心向钱的社会,他所做的就像是对着大海呐喊一样,声音被隐没在海浪里了。

  但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民族文化呐喊,一起为保留我们灿烂的精华而呐喊,可能这些声音就能汇聚成强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篇《中国文脉》,余老师是依照历史的顺序,为我们一一清点每个阶段最伟大的文学家。

  从《诗经》的吟唱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上路,历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伟大的诗人和瑰丽的文学作品。首先,在先秦诸子中,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而余老师认为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汉赋的成就相对最弱,幸好还有占据历史性学至高地位的司马迁和《史记》。

  魏晋文脉,分为三段,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有很多成为熟语的诗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他用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以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第二段,是阮籍,嵇康两人,真正称得上“魏晋名士”。第三段的主角,陶渊明,他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最鲜明的文学主张,戒色彩,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并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识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本人也是最喜欢他身上这种悠然淡定的超然气息。

  唐代文化上的繁荣,留下最壮丽的一篇。余老师心中唐代诗人的前四名,当属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写的好的当属韩愈和柳宗元。

  宋代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他是一个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傲视千年。排在他后面是是辛弃疾、陆游和李清照。

  及至元代,诗歌、散文不值一提,但戏剧的出现,弥补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一个重大缺漏。关汉卿、王实甫的出现,让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中国文脉严重衰弱,还好有一部《红楼梦》以世界性的高度存在着,慰抚了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也就是鲁迅。

  现代如此荒瘠,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余老师说,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里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

  然后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和期盼者。

  我们在等待……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7

  借着暑假这个空闲的假期,我花了7个小时把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读完了。总体感觉给自己的中国文学史复习了一下。复习过程比较轻松。有笑着感叹的地方,也有不甚满意的地方。

  新意并不多,把冷饭热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晓风明月的感觉。好在时间线索比较清楚,分类也比较明确。

  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他因为对曹操的偏爱,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国。对罗贯中缺乏足够的敬意。

  其次是他对越是遥远的东西评价越高,越是接近现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评价。好像是文脉消失了一样。这个见解缺乏说服力。

  第三是对百姓在文学史上地位评价的前后矛盾。前面说稷下学宫里不需要草民。后面又说只有百姓还记得屈原,好像给了屈原无上文学地位的是百姓。

  最后是对红楼梦的'解读评价,虽然很高,说这是人性生存与美好的幻灭,但是分析软弱无力,缺乏独到见解,又不敢在众多理论中阐明旗帜,不够给力。

  为了可以追求语言的生动,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确实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写法出现模式化,就在笑不出来了。

  《中国文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这我也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下。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8

  从《山河之书》到《中国文脉》如果说前者是闪耀在中华文化长河上的亮丽一景的话,后者便是前者的缔造者。如果说我是一个从不懂历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时,我却被余老师用那么通俗,简洁,干净而又赋予魅力的语言吸引着,我从来不知道浸着历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让人醉,你为我们讲述的不是那铁骑血腥的历史,娓娓道来的而婉诺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携着远古文化气息,那么亲切地走来了,你所有的怀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那种美是我从不曾目睹的,那种爱是迷失自我的岁月里,光辉的一笔,那是生命里的切切私语,是生存状态自然程现,就是她让我心里像点着了一场大火,让我的思考从平淡、消极、颓废,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可灼伤感还是有的,有那么一天开始,我不那么热衷于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为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着脚也够不着,我的心力憔悴了,心的火还在烧着,燃烧是一种让人睁不眼睛的吞噬。火焰以一种灼热而飘忽的狞笑,快速地推进着毁灭。那一刻,我这一边已经准备刹时化为灰烬,哪知有一双手伸了进来,把伤残的我救出。

  我从梦魇中醒来,生命那么触手可及,连楼兰姑娘也在为我婉惜,我还是要重整旗鼓,高昂地走下去。

  正像我对数理化的宣扬,那种数字美,那种简洁美,那种约定美,那种不用粉饰的美,那么高傲地推动着生产力。我想用我的力量,用我感召的力量,为我亲爱的祖国尽微薄之力,这是我的青春!踏着青的遗迹,我的人生带着年龄的冗余前进着,可时间已经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让一种东西停止了,而让一种东西无力了,我没有自信了,带着的清高的外表,却感到了那种来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让我伤透了。

  西天最后的一丝余光铺开了夜的序,我开始了我争渡的最礼相遇,不知道算不算爱上了你。

  我的书房里,泛泛的灯光里,我席地而座的随意,散落一地的书,干瘪的水果,茶杯,酒杯,咖啡。你应该知道,我不想睡!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9

  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师表》受人敬仰,后者雄才伟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爱非攻过于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爱人本现实而易行;持《离骚》,问九天的屈原,一路在问却无人回答,曲高和寡,郁郁寡欢,投江而去!

  综观余秋雨先生在本书所写的文人志士,大多壮志未酬,空留遗憾!但是正是这帮豪情高涨,充满斗志却显无奈,似是不懂风情的文人志士,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那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与度外,不失气节大义的气概,是我等学习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10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很多呀!

  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变、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的专业知识,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还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范文06-13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08-15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3篇02-09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600字08-21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04-02

04-06

02-19

设计文脉/DesignandContext01-20

秋雨作文范文04-10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