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集合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风土人情。也借助三毛的视角,展现撒哈拉沙漠地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些不为人知,却又让人深思的背后。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这本书中充分的为我们展示在撒哈拉中风土人情。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孩,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这个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孩,被很早的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选择。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在结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时也让我感到伤心。新婚夜粗暴的对待,以及对未来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打击是多么的大。也正是因为这一切,让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后,也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也真实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这让同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惧,也十分的庆幸。恐惧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庆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归根于她所属的地区社会的落后与愚昧。而我则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是先进的平等的社会。而在这种愚昧落后的社会却让无数个无辜的人们来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虽好奇,但也无比庆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知道在以前的旧中国,我们女性的地位就犹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样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是黑暗的、恐惧的。而如今的新中国,不仅让人民当家做主,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导人人平等。
在撒哈拉不仅女性的不平等,亦有阶级的不平等。在这本书的平实的文字的背后,反映却是这个社会的真实。这本书或许有不美好的,但亦有浪漫的。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展现奇异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展现了与之对立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高中时期,班上有个同学喜欢你,你所有的作品她都看完了,而我对你的所有知之甚少。好后悔当时自己没有借几本你的书来看看,没有早一点认识你,没有早一点走进你的世界。到今天,看完第一本你的书——《撒哈拉的故事》,我彻底被你征服了,喜欢上了你,喜欢你的善良可爱,你的自由随性,你的固执坚持,还有你和荷西的爱情故事。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时那位同学如此为你着迷,原来,这世间有些人真的能做到不随波,不盲从,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你说,你想去看看沙漠,认识沙漠,然后你就去了。撒哈拉,一片茫茫黄沙。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没有蔬菜和水果,住在用棺材搭建的小屋里,不时还会有游击队的突袭。不同的文化差异,你真诚相待的撒哈拉威人也并没有多么朴实善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般人可能住个十天半月体验下就走了。而你留下来了,在这里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屋,甚至将自己的灵魂永远交给了这片沙漠。到现在都还不太明白你为什么能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那么长时间,可能,有些喜欢真的不需要理由吧!
你说,你拥有亲情,爱情,友情,你感觉自己很幸运。遇上荷西,应该是最大的幸运。你们经常斗嘴,却很少吵架。在看到西班牙人讽刺香港人是港奴时,荷西比你更加愤怒。我想,爱一个人,是会爱对方的所有,包括你的民族和祖国。不论何时,他都能想你所想,思你所思,一个小动作,便能明白你的小心思。你想去疯,他会毫不犹豫地奉陪,就像来到撒哈拉。
你说,我的读者朋友,我们原来并不相识,今后也不会相逢。但人生相识何必相逢,而相逢又何必相识。是的,在看到你的文字时,我们就相识了,就在对话了,不是吗?没有早一点认识你,是我的遗憾,但现在也不会晚,很高兴认识你,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撒哈拉沙漠是人人皆知的著名大沙漠。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难以想象在这荒芜,要水没水,要食物没食物,要环境没环境的地方,竟然也会有一群人在那里居住着,像我们一样生活着,只是没有我们这样好的环境罢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撒哈拉沙漠的另一面,也为撒哈拉威人的居住环境而惊叹。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三毛与丈夫荷西一起来到了著名的撒哈拉沙漠生活。三毛对撒哈拉的生活十分感兴趣。撒哈拉威人与阿拉伯人很相似,不论是衣着信仰,还是对于男人与女人不平等的看法,它们都是一样的。在这里,却也住着西班牙人的移民。虽然在这种地方,可不论遇到什么事,三毛都不会退缩,都会十分乐观的接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勇敢,也很有善心,这是普通的人所不能拥有的,也是我最佩服的。而且她在这里呆了那么久,却一直以一个新鲜,不厌倦的目光看待撒哈拉,总能发现新鲜事物,那一双“慧眼”值得我去学习。撒哈拉威人所处的环境在大沙漠之中,没有过多的淡水,咸水却不少。作为一个在好环境中生活惯了的人,突然被扔进大沙漠,一定会难以承受这里的风沙漫天与各种离奇古怪的习俗:比如说把照相机当做收魂器,女人都要包好头巾,宁可死掉也不去医院看病,10岁不到也能被嫁给别人,十万八千年不洗一次澡。而男人呢,相比女人情况就好多了。
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毛对沙伊达的态度。沙伊达遭人侮辱,被人讽刺,却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依旧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沙伊达信仰天主教,却不信仰回教,使撒哈拉威人认为成她对自己民族信仰的背叛,竭力所能的侮辱她。三毛却尽力的帮助她,以至于最后也被人讨厌,可依然故我,与沙伊达一样,不去在乎别人的目光,依然帮助她,信任她,这点十分令我感动。
在这种环境下,三毛以一种愉快的眼光去看这里的人情世故,没有批评与讽刺。就算是这样,她也依然可以一点一点的将自己的家装修得像一个小小城堡一样,成为这沙漠之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抱着一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态度来干任何事情,让我大为敬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前世的乡愁,这是三毛奔赴撒哈拉的理由。而我,少见这种愁感出现在这本书中。
听闻三毛这名字,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动画片《三毛流浪记》的三毛形象,而后才迟钝地去接触这现实中的作家三毛。
动画片的那三根毛发给人一种漂泊无依、心地却善良的纯粹之感。同样,作家三毛十分纯粹,感觉就像七八岁的小女孩,一种欢脱奔泻到底。对,就是欢脱这个现代化的词汇,完完全全就是三毛的感觉。不知是由于欢乐而产生的自由感,还是因自由而欢乐?倒像只锦鲤,小巧纯色的那种,任性游。
“哇,指甲油补人牙齿!他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全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好看极了。我看他如此,一面笑一面跑到安全地带,等他想起来要追时,这个巫医已经逃之夭夭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感觉就好像是度过了愉快一天的小女孩顺手记下的日子,没有太多的矫饰或硬生生扯进成熟的孤独感,文绉绉的华美词藻更是少见。
我很羡慕三毛,但没有敬仰之情。我阅读她的作品就好像阅读邻家女孩的快乐事迹,没有高高在上的教诲和难以理解的文字。她很欢脱,很快活,在所爱的.土地上做各种各样的事,与各样的人们来往。她的幸福和自由是可以传阅的,而不是让人费尽心思去设身处地。
三毛的乡愁来自于沙漠而不是海滩。同是夏天,人声鼎沸的阳光沙滩未必比寂寥的沙漠凉快。沙漠是个小自闭,三毛却热闹个不停,沙漠会微笑,而不是手舞足蹈。沙漠性偏冷,有种独特的神秘感。三毛和沙漠是朋友,三毛也是沙漠。
沙漠并非一种一成不变的事物,她是有生命的,她和三毛一样曾经叛逆却依旧单纯。其实她很喧闹,仿佛从不落寞。沙漠应是轻盈的,风一吹便能飞起来,挂在树梢上等下一阵风。沙漠也很不羁。
三毛如此,人人如此。只是有些人承受风沙太厉,伤了筋骨,害怕起风来。有些人被树枝牢牢地挂住了。有些人,变成了绿洲,变成了风沙。世界便如此存在了。毕竟,流沙是少数,晶莹纯粹,化为近在咫尺的虚渺的银河。所以啊,沙漠和星星很美,却只有沙滩更挤满了人,也不乏独有的椰汁香甜。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5
这是三毛著作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与其说喜欢她的书,倒不如说喜欢三毛,喜欢她的生活,喜欢她的故事,喜欢她敢于探索,勇于尝试,做着我不敢做的事情。
此书描述了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与深爱着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来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后经历的一段艰苦而又浪漫的岁月。在撒哈拉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她却把生活过的丰富多彩,从她的身上我懂得了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生活依然可以很幸福,要用发现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
三毛与荷西的婚礼虽然简单但是不乏幸福。她在撒哈拉租的是一个又破又旧还漏水的小房子,但是经过她的改造,将它变成了一个艺术的“宝殿”,是全沙漠最美丽的家。他们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很艰苦,这让我看到她的坚强和忍耐。三毛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着我,她没有因为环境的简陋,而降低生活的水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心建造着他们的新家。
同时,三毛也为我们呈现了撒哈拉沙漠奇特的风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由于沙漠缺水,撒哈拉威人三四年才洗次澡。当地人都不识字,也不去医院。女性更不能见男医生。而他们的习俗更是可怕。一个叫姑卡的十岁女孩,还是天真贪玩的年纪,就被他父亲早早的嫁掉,直到结婚都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并且在迎亲的车上不停的被殴打。想到做撒哈拉威的女人实在可怜,可悲。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
由于当地人的愚昧无知,使三毛一时成了当地的名医。三毛用各种办法为撒哈拉威人义务治病,她用黄豆治好了姑卡的脓包,帮助母羊生下小羊,当沙蒂的表妹就快饿死时,是三毛让她捡回了性命,这些让我看到三毛的热情、豪爽和聪明。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爱上了三毛的坚强、乐观、善良、勇敢而且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她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正如她所说:“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让我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要让平凡的生活多些色彩,要始终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
我羡慕她。鹰般潇洒,指定哪里是归宿,哪里就是自己的家。注定漂泊的命运将她指引,那流沙王国。三分天真,七分执着,加上丈夫的一向支持,她成功进入了梦幻,她的撒哈拉。
果敢率性,与众不同。同龄女性于社会追求名与利,唯她愿以心为歌,唱响她的热情与不羁。“我想在撒哈拉定居。”她对荷西说。“我有一种感觉,撒哈拉将是我的归宿。”于是疯狂地,背上行囊你前往不熟悉的非洲大陆。她敢,她天真,她疯。这是我为什么羡慕她,当世界随着发达循规蹈矩,又有何人能如此“疯癫”,欲突破所有的局限,活成独一无二的人生?
善良,助人。作为外来者,她接受当地文明,也带去自己的文明。她告诉我,只要心中一片赤诚,到哪,都有故事相伴。她的故事几乎都来源于她的热心,唯有助人能最快地深入一个地方,参与一个文明,摆脱孤独。
幽默,为生活的苦楚幽默。对于邻居家蓄意跑到自家楼顶来吃花的山羊,她称呼为“坏家伙”,常张牙舞爪上楼抓羊,演出一幕滑稽剧。房顶几次三番几次三番被羊踏破,也只能心存抱怨老实上楼修屋顶。邮局离这很远,要走上半天才能拿上一封信,她却运用邮局的一点功能帮助了邻居小伙的单相思。撒哈拉很苦,没有多少外地人想在此定居,即使心怀新奇,也绝不会像真正过生活一样待上十天半月。她,是认真的,艰难的生活只是一场滑稽剧,从未想逃避,因为这是她的撒哈拉。
她的撒哈拉是野性的,随风的,是流沙,也是别样的安定。看着一篇一篇来自遥远非洲的奇异故事,脑海中便有一个裹上纱巾,光着足的女子向我走来,向我发出邀请,忘记俗世的循规蹈矩,遵从自己内心的白马。
来世她要变成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流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7
最初,打开这本书 的原因是,想看荷西和三毛的故事。或者是说,想从里面,满足自己青春期的心。但后来这本书,带我走向了沙漠,让我看到了沙漠里的人情常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丽的大漠风光曾深深吸引着三毛,撒哈拉一直是她的梦想,但当她真正在大漠生活时,她才意识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真的太大了。沙漠缺水,缺电,缺医少药,物质生活极度缺乏,三毛所需的书也是拜托父母和朋友寄过来,稿件,稿费亦是如此麻烦地传送。那里的人更是愚昧落后的,女人生病不会去医院,权那里的医生都是男的;有些女孩10岁就被迫结婚;有人40年不洗澡……这一切,都曾让三毛难以接受。
但是,三毛很快克服了心理障碍,适应了沙漠生活,她先是把她的出租屋打造成沙漠里的世外桃源,她先从五金店的老板那里讨要棺材板,到处收拾“垃圾”——她认为有用的东西,然后用她和荷西的巧手,搭起了小巧的阳台,粉刷了墙面;打造了椅子、柜子、桌子等。三毛还别出心裁地自己做了窗帘、台布、地毯、床单。他们还利用起一切废物做起了装饰,用废弃车轮作坐垫等等,在干枯的沙漠里,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舒适的家啊!
逐渐地,人们都喜欢来她家做客,她们教她们手工识字,送给她一些食物和各种日用品,三毛逐渐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给别人看病,给牲畜看病。她和荷西在难得的假日一起出门自驾旅行、探险,海边捉鱼……在有限的人生里做着尽可能多的事。
喜欢三毛的那种,勇于追寻梦想,想做就做的洒脱自由;喜欢她那种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的乐观态度;喜欢她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和在平淡生活中发现乐趣的乐观积极生活的态度。喜欢她那种真实自在的人生。她是真正的“沙漠之花”——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
暑假里我第一次打开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已故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
二月初,荷西与三毛一同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边的一个小镇,但是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很远。三毛和荷西勉强地制作家具、粉刷墙壁,然后再别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来简陋不堪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间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总是来者不拒地给予。《悬壶济世》中写到,很多穷苦人没有见到药,于是三毛把红药水之类的小药品全部送给了他们。邻居们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帮忙,即使有困难,她也在所不辞,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这使她在沙漠中结交了很多朋友。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学到一点,任何一点点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灵得到满足。”我想这句话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让他们在谁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你看,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写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尼龙线;在吃饼酪时,他把小碎肉说成鲨鱼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当成顺喉药;还把寿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复写纸。荷西对许多食物的“无知”总是会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不过,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很艰难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离小镇一百多公理的地方,几小时之内,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挣扎了一个多小时,快冻僵了的时候,三毛终于把他救了上来。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观浴记》了,顾名思义,就是写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绍到:沙漠中的人们洗澡时,首先脱衣服,再拎一个空水桶到一个小房间内打水,把从从头浇下来。如果冷的话,可以进入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在这里,用石头在身体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体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脏东西冲一下。沙漠中,人们总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时总是在浴室里待半天。这种洗澡方法是我从未见过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尝试,那是因为沙漠中没有水才这样洗呀!
三毛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与其长时间碌碌无为,不如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这个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9
许多年前第一次翻完《撒哈拉的故事》的时候心情一如那天阴郁的天空,带着不顾一切下沉的决心。而今,时过境迁,在这白云悬碧空的秋日午后再次捧起它时,脑中闪现的却是沈从文的那句蔼然仁者之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不得不承认的是,曾经年少痴狂,以那个年纪特有的忧郁视角看待这个缤纷的世界,因而也就错过了许多美丽,然而生活里那些错过的美丽更多不是因为阅历而是经历,不是因为缺少爱而是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以作者在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景观,讲述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又何必曾相逢”的异域故事,也记录了这位流浪远方的奇女子的自由、善良的灵魂。全书18篇文章,18个真实故事,没有所谓的优美华丽的语言,没有过多匠心独运的构思,但是作者的情感始终牵引着我们,一颗感动的心随着她浮浮沉沉,或悲或喜。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那个充满诗意苍凉的沙漠,而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这位走过大漠,走过高山大川,跨洋越海的奇女子凭着一颗善良、勇敢的心从一个孤僻辍学的少女成长成一个独立、敢爱敢恨的美丽女人的美丽蜕变。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尝试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快乐。沙漠的躁戾,物质生活的极度缺乏无法消磨三毛的热情;撒哈拉威人的落后无知,与荷西的聚少离多的生活也无法阻止三毛的步伐······因为一颗积极乐观,懂得感恩,勇于学习的心适合在任何土壤生根发芽,长成大树,供他人栖息乘凉。
田维说,因为仰起头颅变可望见辽远,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心怀善良和感激。这位身患绝症的北大学子在有限的生命中尚且感恩生命、享受生活。而健全的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常常不知那朵花,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记忆中那一只只与我们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们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们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淡淡地吹散,淡漠地忘记?正如三毛所说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意韵。当风穿过你的发间,当手触到阳光下光滑温暖的肌肤,当泪无声滑落,你是否感悟到了其中的真情?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
看到这本书封面对三毛的简介时,我还不明白为什么称她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我也对“流浪文字”一无所知。读完后我想说以我的能力只能渗透到一点,不过这“一点”足以令我震撼不已。
三毛的形象是完美的,她善良孝顺,敢作敢为,知足常乐,大胆机智,爱憎分明……仿佛每一个褒义词描述她都很贴切。语言风格也是变化不定,时而白话,时而柔美,时而沧桑,时而悲壮。整体书中的一篇篇仿佛一部部微型的“高清”的电影,使人身临其境。
《结婚记》中她追求形式简单的婚礼,却情真意切。她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样的妻子想必也只有善良稳重、负责孝顺的荷西才配得上。
《悬壶济世》中她慷慨地贡献出药物来帮助当地人,语言幽默,也许这就是她们会有那么多朋友的原因吧。
《荒山之夜》中荷西被困泥潭,危急之下又来几个流氓真是雪上加上霜。但三毛充分利用她的智慧摆脱流氓后成功救起荷西,令人佩服。
《哑奴》中三毛一家与奴隶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友谊,一方知恩图报,而后者更值得肯定,因为他是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他让我看到真正的人生光辉。
以上都是我对一些片段的体会,但最最让我为之一颤的要属《沙巴军曹》。这位冷酷的军曹彻底颠覆我对故事发展的猜想!曾经,撒哈拉威人因冲突而杀光了他的兄弟,上天垂帘,醉酒的他逃过一劫。但当他醒来看到身边的兄弟时,当他亲手一个一个将他的兄弟埋葬时,我想这是比死了更痛苦的绞心的感受,所以他之后对撒哈拉威人的冷酷情有可原,不对,这应该是忍耐的最大限度。正是这样一个被仇恨折磨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几个他一向视为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何其壮烈!何其发人深省!他的生命竟是这样结束的,他的死重于泰山!这是我头一次这么清晰地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温存!
这些故事不仅仅带给我了震撼,更多的是对人性的领悟。她的文字简单直接,平白如话,她的为人自然高尚,我发自内心地崇拜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2
撒哈拉沙漠是人人皆知的著名大沙漠。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难以想象在这荒芜,要水没水,要食物没食物,要环境没环境的地方,竟然也会有一群人在那里居住着,像我们一样生活着,只是没有我们这样好的环境罢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撒哈拉沙漠的另一面,也为撒哈拉威人的居住环境而惊叹。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三毛与丈夫荷西一齐来到了著名的撒哈拉沙漠生活。三毛对撒哈拉的生活十分感兴趣。撒哈拉威人与阿拉伯人很相似,不论是衣着信仰,还是对于男生与女生不平等的看法,它们都是一样的。在那里,却也住着西班牙人的移民。虽然在这种地方,可不论遇到什么事,三毛都不会退缩,都会十分乐观的理解,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勇敢,也很有善心,这是普通的人所不能拥有的,也是我最佩服的。而且她在那里呆了那么久,却一向以一个新鲜,不厌倦的目光看待撒哈拉,总能发现新鲜事物,那一双“慧眼”值得我去学习。撒哈拉威人所处的环境在大沙漠之中,没有过多的淡水,咸水却不少。作为一个在好环境中生活惯了的人,突然被扔进大沙漠,必须会难以承受那里的风沙漫天与各种离奇古怪的习俗:比如说把照相机当做收魂器,女生都要包好头巾,宁可死掉也不去医院看病,xx岁不到也能被嫁给别人,十万八千年不洗一次澡。而男生呢,相比女生状况就好多了。
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毛对沙伊达的态度。沙伊达遭人侮辱,被人讽刺,却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依旧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沙伊达信仰天主教,却不信仰回教,使撒哈拉威人认为成她对自己民族信仰的背叛,竭力所能的侮辱她。三毛却尽力的帮忙她,以至于最后也被人厌恶,可依然故我,与沙伊达一样,不去在乎别人的目光,依然帮忙她,信任她,这点十分令我感动。
在这种环境下,三毛以一种愉快的眼光去看那里的人情世故,没有批评与讽刺。就算是这样,她也依然能够一点一点的将自己的家装修得像一个小小城堡一样,成为这沙漠之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抱着一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态度来干任何事情,让我大为敬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3
或他们的生活习俗,或他们的语言、穿着、家族,或他们的居住环境,或是这沙漠的神秘与恐怖,或是种族的斗争与和睦,又或是这里淳朴的爱与痛彻的恨······
我知道。我看到了这故事,也许是在撒哈拉的沙丘迷宫里窥见的,也许是在一百公里外的河滩,也许在穷困者的帐篷里、撒哈拉威人的白房子顶上、西班牙的国家旅馆后厨,或者更多地方。但我清楚得很,是谁带我走进了沙漠。是陈平,三毛,执拗于对自由的追逐却从不缺少爱与陪伴的幸福女人。
我们相识于《等待》,诗里满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对三毛的悼爱······“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我只当这是一段忘年恋的陨断,不过自此,我便追随她,和她一起走进了撒哈拉沙漠,自恃聪敏地倒要看看是怎样的故事,竟能动容文坛。
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这一切的景象让我们意乱神迷、目不暇给。我看到荷西丢下轮船计划毅然陪伴三毛住进这广袤的沙漠深处,看到荷西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和三毛的婚礼,看到三毛被荷西宠到极致,那种宽裕了就请来三五好友美酒珍馐得享受、窘迫了就相伴去做“素人渔夫”、身处荒山互相依靠、临危不弃的嵌进灵魂的爱与依赖。这片沙漠带给太多人幸福和痛苦。撒哈拉威人的婚礼习俗让娃娃新娘姑卡又期待又怕;对沙伊达的思念将沙仑带去罪恶的深渊;阿拉伯人的“灌肠浴”让三毛夫妇瞠目结舌;撒哈拉威人总是受伤的“骄傲”也是给我带来无尽的哭笑不得。这里有邪恶的异族诅咒,也有放下私仇身行大义的沙巴军曹;这里有冰冷的奴隶买卖,也有巴西里夫妇暖情的生死相随······这里的故事写了一年多,从生涩到烦熟,从幸福到天人永隔。正如《红楼梦》的结局,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甜尽了三毛的爱,终有那天,荷西带着万分的宠爱和牵挂沉进了海底。海是神秘的,也许正如他深爱的三毛,他这是彻底地潜进了爱人的心里去。
撒哈拉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我从未去过。我不知道。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
这一个多星期看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看的是实体书,但是选择在这里写下读书笔记。本是收到三毛的全套作品,不知道怎么地选择读了这本作为第一本书。原本只听说三毛极高的人气以及偶尔一些经典的语录,但是直到今天看完这本书才算做是第一次真正的去读了三毛的文字。
像是走进了一个人的生活一样,我自己仿佛变成了三毛,去和荷西过日子,和撒哈拉威人相处,高兴生气孤独寂寞,感受早晚极高的温差,像是突然挨着沙漠,离沙漠中的人好近好近。
写下此书的三毛也仅仅才三十一岁,尚值正当好的年龄,既不幼稚,也不过于成熟,这让我看见一个独立自强的三毛,和一个内心火热拥有青春的三毛。书后三毛写到写作的原因以及对于所发表作品的态度,是比较让我吃惊的,一个人该有怎样的心态去看淡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例如名望,荣誉,以及别人的欣赏。我想换作我一定无法拥有如她一般的心态去看淡所谓作品,成就带来的财富,大概这也就是自己多年求而不得的人生态度与经历。
我欣赏三毛的文字,欣赏她本人,也同样,欣赏她火热特立独行的性格,而这恰是我们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当然,同时也关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等。关于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三毛在沙漠的家,温馨而精致,仿佛是处于滚滚沙浪中的一抹独立而坚强的嫩芽,骄傲、自信,同时却包容,大度。其次便是撒哈拉威人,我为那一片荒漠中的落后、无知甚至愚昧而感到心酸和无奈,在“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中尤为突出。除过少数真诚善良与三毛为友的朴实撒哈拉居民,其余人似乎都是自私、爱占便宜的,小孩,男人,女人。
整本书也有部分是我读不懂的,因我历史和地理较差,所以读不懂书中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等等的纠纷争斗,以及关于民族的宗教自由的问题,这些问题,待我第二遍回头阅读的时候,一一解决。看过一遍书,再回翻目录,会发现本书所述的知识、风土人情,以及智慧、善良的力量是一份多么沉甸甸的礼物,在三毛的世界里,有爱,有希望,更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即使是在那荒凉的沙漠里。
感想太多,无法一次说完,还有更多日的触动需要一一道完,今日停笔,晚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
第一次认真的阅读三毛的作品,从一个听者变成体验者,就像站在会飞的羽毛上肆意观望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敢爱敢恨,把生活过成诗意的人是如何挥洒自己的热情跟真我在干旱的岁月中,她用岁月赋予她的美,在撒哈拉沙漠上开出最艳丽的花朵。
一个敢于见证生活的人,活出了最真的洒脱,她不像个说教者告诉你如何爱生活,而是记录生活的点滴,在漫天黄沙中活的一尘不染,用文字堆积起来的记录,像地壳般嵌入每个人的内心,探索并感悟,她更像带着面纱的绝世美人,挥舞着,跳动着,即便一个小小的叹息都能引发一连串的猜想。
我喜欢上了她,喜欢上了她的生活态度,细腻又不乏味,激情又不浪荡,洒脱又不悲哀,每个人,每件事,她都用最细腻的心,去体会从未有过的感悟,会为一个奴隶而伤心,为一个地区的风俗而愤世,她的文字像造物者,像巨人摆弄家具,一切都那么的随心。从不沉浸在悲伤中来浪费每天的时光,会因日出日落而感慨,在感慨中激昂前进。
读不一样的书籍,就像跟作者进行了一次灵魂沟通,而三毛的文字更像夏日的冰淇淋,让人清凉通透,保持一股洁净之感不忘活出自我。
你能从这里得到的无非是灵魂的洗礼,细致的观察力跟无穷尽的乐趣,人生本来很苦,自己若不找点乐子,把一切看成是阻碍,你永远体会不到人世间的其他味道,人生得意须尽欢,爱就爱的彻底,喝就喝的大醉,玩就玩的畅快淋漓,毕竟,极致的背后是才是最真的自己,愿你不辜负自己的爱,不辜负自己的胃,不辜负自己的身材,用最辣的酒敬最好的自己。这里我再借用一句话“学会取悦自己”,如此便不负青春年华。
一个人,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保持虔诚善良的心,独自行走在四海,以苦为乐,乐中作乐,如此,韶华不再,又怎样。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集合15篇)】相关文章:
初中生《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08-24
渔夫的故事读后感集合15篇03-18
棕熊的故事读后感(集合2篇)03-11
美德故事的读后感集合11篇03-10
美德故事的读后感(集合11篇)03-10
地球的故事读后感(集合8篇)03-03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读后感集合9篇03-01
《杨家将的故事》读后感04-18
《杨利伟的故事》读后感04-17
《将军的故事》读后感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