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后感

时间:2021-03-03 10:35:50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活着》的读后感(精选8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的读后感(精选8篇)

  《活着》的读后感1

  夏日午后,一位老人,一头老黄牛,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活着就好。

  从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到白发苍苍种田为生的老人,从家庭圆满到身边只有老牛相伴,这几十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只有福贵知道。

  当人们期待着的一件好东西到来的时候,它往往来的既迟缓又艰难,而且它还附带着一切人们在幻想里没有顾及到的现实的灰尘。“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在福贵的眼里未来的日子总是美好充满希望的,可是现实呢,母亲妻子因病而死,儿子为了救女校长抽血抽死了,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了,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孙子因为吃了过多的豆子活活撑死……悲剧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幻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最终只剩下一头老牛与福贵相依为命。福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没有抱怨,只有希望。

  如果福贵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珍惜他原有的生活,他的一生又会怎样,福贵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张爱玲曾经说过:“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的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经历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残酷其实是我们宿命的一部分,但残酷和希望从来就是孪生兄弟,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没有将福贵击垮,在大风大浪之后他依旧顽强的活着,为了心中永远不灭的希望。我愿意相信,有一天,福贵会过上好日子。

  《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朴实平淡的自述,一个平凡人物的一生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感动:始终相信“人只要活的高兴,穷也不怕”的母亲、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勤劳的凤霞、善良的二喜……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曾经有过他们的陪伴,福贵是幸运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不易,活着就好。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笑着,唱着。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

  《活着》的读后感2

  《活着》这本小说的自序中说过:“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中“我”是一位收集民间歌谣的人,“我”以听众角色,听着一位叫富贵的老人讲述他的一生。在富贵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后来因为他好赌,把家里的田地,房屋全输光了,成为一个贫困的人。在他输光家产不久后,他爹死了,他的媳妇家珍被他的丈人接走了,家珍肚子还怀着一个孩子。在家珍走后,他,他娘和他女儿住在茅草屋里。为了生计,他去租了五亩地耕种。在过了几个月后,家珍抱着孩子回来了,家珍生下来的是个男孩子,名字叫有庆。家珍回来后跟着富贵一起干粗活,跟他一样穿上粗布衣服,他的女儿凤霞还小,每天仍旧高高兴兴的生活,他娘帮忙照顾着有庆。就这样,一家人从富裕到贫穷,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大起大落,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他们每天都勤劳的工作,努力的活着。看到这里,我以为人活着是为了责任,为了家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

  读完《活着》,我才发现一个人活着是不需要理由的和目标的。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生命没有幸福或不幸之分。生命只是为了活着,静静的活着。小说结尾,“我”看着富贵和他的牛越走越远,独留“我”一人。那时,我明白了富贵他的信念,他心中无惧死亡,他生命最大的意义就是活着,在看尽所有生死后,怀着积极心态活着。

  生活中,能够清楚记得自己所经历的苦难的人不多,能够清楚讲述自己的人生中的得意和落魄的人更少,富贵他是个活得很清醒的人。其实生活路上有很多困难,我们要调整好计划,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生活,要增加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在活着时,面对生活的苦难,才有能力去解决。

  《活着》的读后感3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活着》这本书。读之前我听同学说,故事很悲惨。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它是一本普通的写农民悲惨生活的小说,讲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读了它之后,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展开的,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大半生。从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多起来,再到一个一个地离去,我感到难过,同时又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实又不可思议。真的会那么巧吗,身旁的亲人怎么会一个不剩地全部离去?然而,未来,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确定的。

  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体会到他们有时的幸福感。正如作者余华在序中说:“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死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种什么?它不是一些物质,而是一种满足的,用心的感觉。在一生当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样才能做到拥有福贵那样的真心与坦诚,无悔?

  在余华日文版自序中,提到关于“生活”与“幸存”的辩解,面对问题:“为什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哪里?”答道:“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福贵经历了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无论怎样,日子都会过下去,明天总会到来,也总会离开。它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事而停下脚步,它永远均匀地前行着。就像现在的我刚考完期中,就像当初考完两天半的中考一样,惶惶恐恐地讶异着,十天前还发愁的考试,现在竟都过来了!何止一场考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福贵倚在树下,慈爱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倾听者诉说自己的一生——应该也是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就在眼前。活着,是那么不易,又是那么简单。它需要用心经营,用爱来呵护。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活着》的读后感4

  福贵的一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痛苦的。他的一生便是六十年代老农民的真实写照,悲惨,孤独。年轻的他玩世不恭败光了家,可惜在悲剧已成的时候,才迟迟醒悟。父母相继去世,女儿一病便病哑了嗓,儿子因为救同学死亡,妻子也因此一卧不起。眼见终有好事,女儿凤霞出嫁了,怀了孩子,却难产死去。妻子悲伤过度,也相继而去。本应幸福的一大家子却落得只剩三个男人。家有一老一小,于是重担全落到了女婿身上。女婿倒也是个朴实憨厚的主,努力挣钱养活一家子,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板压死了。福贵一生的希望全寄托在孙子身上,然而孙子也死了。

  结局便是,一个老头与一头老黄牛一起度完余生。

  他再努力,结局却不尽如人意。千钧一发,是他生活的写照,用一根发丝承受千斤的重量,却不断。亲人没有了,家就没有了。看似一无所有的他,却拥有最坚定的——活着的意志,这便是他最宝贵的东西。

  反观现代,大多数人一生平平淡淡,平平安安,亲人健在,从未经历过真正的大风大浪,却因为一些小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意。每个人所希望的,与最终所抵达的,都会有一段距离,这才是生活。生活中的苦难便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以,有轻生的念头就想想富贵,想想生命的真正意义。

  富贵让我们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这便是生活的具体体现。生活本身是痛苦的,却充满魅力。因此,请谨记富贵生活的意志。

  《活着》的读后感5

  人的生死,到底能不能由自己主宰着?第二次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这样想。

  人的生死好像不是自己能主宰的。故事里的有庆、凤霞,一个为校长献血而死,一个因大出血而死。这一切,似乎来得是那么猝不及防。不经意间,死神举起了自己的弯镰,将人们带走。然后是亲人的悲伤与恸哭,呐喊与抱怨,世事无常,这样的一幕幕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为什么有时候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春生想活时,解放战争穿梭于炮火,命悬于一线,可他活了下来;他想死时,只是将自己的脖子挂在那个绳套上就结束了自己苦难的一生。这印证了福贵所说的“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而福贵自己呢?输光家产、解放战争、人民公社一路走过来,他吃的苦受的累不比谁少,更何况还有双亲与妻儿都相继去世的心之创伤,虽然最后只剩他一个,可他毕竟是活了下来。为什么?因为他想活,所以从打仗到回家,从贫困到饥荒,他几乎是尝遍了人间的苦难,但他活着。他因为想活着,所以活着。

  不,不是想活就能活,但想死却能死,所以说,应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结成是——人不能完全地主宰自己活多久,在相同条件下,但若无天灾人祸,想活下去的人一定活得更久。

  所以说,我们要活着,就必须想要活着。一个健康的人若是整天为活下去没什么价值寻找论据的话,他大概不会比一个癌症晚期但勇于与病魔斗争的乐观者活得更久一些。病心,永远比病躯更加可怕。

  我们要活着啊,活着可以与最亲爱的人交谈,可以见到最美的朝阳,可以听见这个世界上最悦耳的声音啊。

  或许,这世上的天灾人祸有一天会降临到头上,但人可以被苦难消灭,却不可以被苦难打败。活着就有出路,活着就可以期待被黑暗暂时遮住的那些光芒。

  要活着,想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6

  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的意义又在哪儿?活着究竟是怎样的?读了余华的《活着》后,我百感交集。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在我的心间降落了一场场瓢泼大雨,又在我的心尖吹起了一阵阵春风。它带给我的感受,是沉痛却又积极的……

  作者以一个聆听者的身份,叙述了福贵的一生。福贵年轻时吃喝嫖赌败光了家产,父亲因为他的不孝而离去,母亲在不久后也病死;在自己被抓去做壮丁打仗时,女儿凤霞不幸失聪,自己回来后,家里一贫如洗,曾经的自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到如今为养家糊口下地干活;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而离去,凤霞嫁人产后死去,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意外事故身亡,孙子苦根在那样一个饥饿的年代活活噎死;暮阳西落,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伴到老。福贵的一生失去了七位至亲,都由他亲自送葬。那种痛,扎在心里,刺在肉里;如刀割,如箭落,但福贵依然靠着坚强的意志一路走来,他依然活着……

  凤霞,福贵的女儿,幼年失聪,但乖巧懂事又勤快。可福贵夫妇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把凤霞卖给了另一家人。看到这里我攥紧了拳头,心中满是疑惑:为什么?再苦再累再难,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攻克难关的。

  因为贫穷和供有庆上学,就要把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女儿卖掉,这未免太欠妥了。父女别离的场面,太让人感到心酸了!明明那么的不舍,为何依然要坚持?可我转念一想,也对,在那种情况下,必须要顾全大局,这个办法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能应急的。因为国家有难、人民贫困,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的事,人们无可奈何,割至爱、舍至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福贵的儿子有庆,在学校主动献血。护士为巴结县长一家,把有庆的血几近抽干,造成有庆意外身亡,福贵好似抓了狂,万念俱灭。读到这段时,我的心乱做了一团麻,我想像雄狮一样怒吼:“这是什么?这是人性的泯灭!”有人为了巴结高官,不惜用一个生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一条鲜活的生命,就一文不值吗?这是为何!有庆的死,又是给福贵当头一击……

  可在充满苦难的生命中,我以为还夹杂着一丝丝的幸福。凤霞嫁了个好人,待她温柔体贴,为人实诚,福贵的女婿二喜的出现,也给这个家带来了希望和幸福。原本医生说福贵的妻子家珍,活不过一个月,但因为爱和那股坚定的力量,家珍神奇般的稍有好转,虽然最终还是没能拗过病魔。这一家子虽然很累很苦很难,但就是这样的,生活他们也能活得出幸福,活在出爱的光芒,活得出平凡与伟大……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啊,还是要为自己而活着,但这不代表着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他人,因为不管我们有多依赖他人对我们的帮助,他们都将离去。到头来,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活着的意义又在哪儿呢?我们活着不需要我们创造和奉献的有多少。就从最朴实的来说,活着不需要那么多浮华,平平淡淡,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扛得住困难,挺的了伤痛,不骄不躁,就够了。

  活着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一个人的人生路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路全是磨难的。在这条漫漫的人生路上,会有荆棘,会有石块,也会有指路标和明灯,只有拔出荆棘,踏过石块,才可能看见希望。人生很苦,就像一杯茶,品到最后,才有点回甜;人生就像一块田地,需要时常耕耘,也需要经得住狂风暴雨,才能收获希望的麦田。

  活着很苦,但也很美好。因为活着,本身就闪着灿烂的光芒……如果你遇到困难,请和福贵一样迎难而上,向着那希望的麦田加油,挺住,前进……

  《活着》的读后感7

  微凉的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我的屋内,秋风吹来一丝寒意,我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轻轻地抚摸着书皮上的名字“活着”。书皮是黑色的,我见过的版本书皮都是黑色的,这黑色,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重,或许活着,本身就是压抑和沉重的吧。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思是乱的。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大家最关注的人福贵,不是大家最同情的福贵的命运,不是大家最感慨的当时的生活,而是书中那个最悲惨而又最坚强的女人————家珍。

  我想,家珍真是个伟大的女性,她所承受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又何尝不是在演绎着“活着”?或许,是因为同为女性,亦或是因为我所处的这个特殊的年纪,一遍又一遍地接触家珍,我就愈发地欣赏她,敬佩她。

  她隐忍、贤惠,用旧时女子的胸怀包容着自己的丈夫。她会做四样蔬菜,但下面都是猪肉的饭给福贵吃,为的只是告诉福贵一个道理: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样的。读到这,我不禁莞尔,《活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朴实,是的,这样的文字才更能打动人。而这样的家珍更是让我喜欢,她的可爱,她的聪明,她用最委婉的方式诉说着对于女人来说最严肃的事情,她不急,也不恼,什么事都放在自己的心里留给自己整理,或许这样的心理并不好,可是在那时,相较于那些大大咧咧的村妇,这的确是再好不过的性格了。

  她对于福贵、对于婚姻的执念令我费解。初读时的我想不明白家珍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福贵,容忍他的吃喝嫖赌,甚至在福贵打了她两巴掌的时候,她都一声不吭,甚至福贵问她恨不恨他的时候,她的回答都是没有,那样轻轻的两个字却带有十足的分量。怎么会不恨呢?未经世事的我都无法不恨。那一句“你不回去,我就不站起来。”刺痛着我的心,这究竟是个多么执着的女人?是说她执着呢,还是固执呢?是因为爱吗?不,只是对于婚姻的执念吧,那样的年代,福贵又是那样的人,不会有爱的。可是越往后看,当家珍被父亲接走不舍的时候,当家珍背着有庆走了十多里路回去的时候,当家珍脱下旗袍换上粗布衣服干农活的时候,当家珍见到福贵归来大哭的时候,当家珍安详地死在福贵怀里的时候,热泪一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才和福贵终于明白,家珍终究是爱着富贵的吧。

  一个女人,生活在中国最贫穷、最动荡年代的女人,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守护着自己的家庭。透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家珍年老时站在田边瘦小的身影,她的头发白了,身子也病了,夕阳的残红涂抹在她的身上,渲染着她一生命运的不幸,青年丈夫家庭衰落,中年丈夫失踪,女儿哑巴,而后丧子,暮年丧女。但即使最后病得那样重了,她还坚持着,幸福地坚持着,是心中的那份本真支撑着她,本真,亦是本贞。汪国真的一首诗中写道:“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家珍就是这样的吧,义无反顾,在那个年代收获了幸福。

  《活着》描述的不仅是福贵的生活,不仅是福贵家族的生活,更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作为一个人,首先是活着,而后是怎样活着,活着怎样。“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坚守本真,坚守本贞,义无反顾,幸福地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8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的其他事物活着的”,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太理解,在听完康老师和其他小伙伴的分享,还有我看见书本作者自序中写到“《活着》是讲述绝望是不存在的”我突然有了自己的理解。

  正如余华写到的,绝望是不存在的——像福贵的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他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但依然没有绝了他要活着的希望,当这些生离死别经过时间的沉淀,再回望的时候可能又不是那么的悲伤了。

  就像现阶段生活中,你说为了什么活着,为了亲情,爱情,友情,金钱,地位……但当这些同样经过时间的沉淀,你再看的时候,发现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并没有至于到要去寻死的地步的,就觉得活下来就是挺好的。

  这就回到了“人不是为了活着的其他事物活着”,这些我们看似重要的东西,并没有成为牵制我们活着的因素。在经历世事后,最后还是发现活着最重要。

  可是问题在于既然最后还是认为活着就很好了,那么坚持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是为了什么活着呢?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

【《活着》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活着就老了》的读后感09-26

人为何活着?-《活着》读后感03-11

活着•人生-活着读后感11-19

《活着》的读后感04-05

《活着》读后感05-12

《活着》读后感02-09

《活着》读后感01-10

《活着》的读后感01-12

活着读后感06-01

活着读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