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5-19 17:40:04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锦集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锦集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古诗《寒食》就是写寒食节的。

  寒食节在这一天内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这一传统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谈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中国民间第一大忌日,寒食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我的家乡到了寒食节,整天都不能生火,大人们都会带上家里的小辈们去忌拜先辈们,;有的'人在买一些冷食,还有的人会三五人围在一起听中间的人讲故事……热闹及了。这就是我家乡的寒食节,热闹的寒食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寒食节禁言火,只吃冷食,还是觉得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所来给命名的节日。而这寒食节的来历,也确实有一段凄美悲壮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晋文公。重耳(晋文公)流亡逃走。

  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他们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力为晋君,介子推可谓进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差人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听小人之言火烧绵山,火烧了三天三夜。而今完工也只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来纪念他。(所搜集的材料可以概括组合,不要照搬,照抄让人生厌。)

  现在的清明节我们又叫踏青节。在这一天我们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又名青团,艾果等,我老家的人都管这叫清明粑。

  清明果虽然外形有些类似于饺子,但口感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饺子的皮一咬就破,而清明果的'皮略带拉伸性,还有点粘牙。

  还记得有次清明节半夜醒来肚子空空的正好锅里传出阵阵香气,我掂死角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外婆花做的清明果,清明国旅略带辣椒,对于我这个不爱吃辣椒的人来说,那点辣椒可真是把我辣惨了。

  隔天早上醒来,我顶着一张香肠嘴被表姐和表妹笑了好几天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公路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带着人们迫切的心情,向各自的家乡飞去······

  春节,是我们农材最盛大的节日,按照习俗,每个人都要在节日的前一天回家,为春节的欢庆做准备,不过我们春里的春民大多数都在外地谋业,所以回来时需要时间,因此,刚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现实的,故节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里人回归的高峰期。没等起得早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爬起,村里的每家每户便亮起了灯。不论大人,老人还是小孩,都没有丝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里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动了起来,挂鞭炮,粘红联,煮早餐···忙得不亦说乎。有的人家还提着几捆鞭炮,待到远处亲人归来,便高高的挂起燃放,亲人们在一片欢腾中相见。

  按照我们村里的习俗,春节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们便将一碗满满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腻,回味无穷。饶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后,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挂上红联。村里有这样的'说法,谁家的红联要是挂得最早,那就是好运来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争先恐后地将一张张鲜红的对联完好地粘在对应的门框上,大门上。

  挂好对联后,人们便会放响第一个“庆年炮”,便是将一捆长长的炮挂在屋顶上燃放,有兴致的人家还会将鞭炮摆弄成“运”字形或“龙”字形等形状,以企盼新年能交好运,得大喜。就这样,当鞭炮挂好燃放时,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阵阵耀眼的火光和喜庆的炮声中,淡淡的阳光从云缝间撒下,如同世上最大的鞭炮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

  而我们村最大的鞭炮在村里的广场上,四跟高达十米的柱子上,缠绕交织着一条长长的巨龙,巨龙张开那庞大的嘴在天空咙叫,在柱子上游走。随着太阳的升起,村民们便陆陆续续地聚集到广场上,仰望着半空中的巨龙,向着它祈祷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不知谁点燃了巨龙的尾巴,巨龙在半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它吐出耀眼的火焰,火焰一圈一圈地将它的身体包围起来,正当它全身被火焰覆盖的瞬间,它变成了漫天飞舞的鲜花花瓣,在天空中缓缓落下。这是全村最美的好的时刻——点燃村里最大的鞭炮。观完这一出盛事后,村里人便带着自己的亲人,子女去到处游玩,渡过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这就是我乡村的春节,它充满了喜庆欢乐与笑声。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最喜欢过的是春节,今天,就让我来告诉你一些春节习俗吧。

  一进入腊月,走在各个小区,我们便可以看到很多居民家的阳台上挂满了腊肉和香肠,商家也挂起了灯笼、贴好了春联,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新年到,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龙灯游万家”这是流传在奉化的两句俗语,新年盘龙灯,从明代至今,是奉化民间的一大传统习俗。

  “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九十婆婆还能穿针孔……”古老的民谣,说明在奉化舞龙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还包含着对龙的图腾和对新年的祈福。但现在,大街小巷上,却很少有盘龙灯的了。

  过年,从“腊八”拉开序幕,为过年做一些准备,很多人家要磨粉、做年糕,还要腌制和晾晒鱼干、腊肉等传统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时还拉着我帮她做活。?爸爸妈妈放假了,还会给我带一些“年货”。爸爸的朋友都送来各种海鲜,吃都吃不完,怕坏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这家送来的给那家,那家送来给这家。

  从“除夕”开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人们开始享受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我的亲戚们都来我们家串门,喜悦的氛围一直可以延续到元宵节。

  “正月初一”是春节。人们欢欢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早餐时,全家人都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且客厅的桌上总是摆满麻饼、芝麻糖、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水果等等食品,让我一饱口福。

  “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走亲访友,我们都开开心心地收红包,而爸爸妈妈却送礼、发红包。

  大约到初七,爸爸妈妈就要上班了。而我们学生则是过完“正月十五”才报名上学,春节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没有想到,我还能在家乡看到舞龙。

  记得当时,在鞭炮声中舞龙队伍到了。这些人服装统一,身穿黄色对襟衣和灯笼裤,腰系红腰带,脸上带着微笑,让人不由得觉得很精神。他们每一个人都举着龙的一部分,领头人举着绣球,第二个人举着龙头,那龙头看起来硕大而威严,目光如炬,更何况还有矫健的龙身,华丽的龙尾呢!

  他们先是在屋里走了一圈,之后就出来,伴着有节奏的鼓点声开始上下翻飞,一会儿之后,龙开始随着绣球旋转着,摇尾巴,龙身如旋涡似地卷了起来。之后便围着着停在院子中的'车走了一圈,以表一路平安,最后又在院子正中随着绣球如旋涡似地舞了起来。最终去了下一家舞龙。

  后来,我查资料得知了一个关于舞龙来历的小故事:龙王生病了,龙宫中的医生也治不好他,于是龙王上岸求医生为他治病。医生将他沾好了,龙王很激动,问有什么可帮助的,医生说希望这里能不再发大水,龙王说照着他的样子做,并舞动就行了。

  这不得不说是博大精深呀!看看这服装,象征吉祥。看看这姿态,这么独特。看看这故事,这么吸引人。厉害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是啊!各个地方的风俗都不同,你们想知道我老家的春节习俗吗?那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腊八节仿佛是春节的前奏,小年一过,春节就指日可待了!腊八一到,我们家就有两件事必做不可:一、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杏仁、红豆、桂圆肉、核桃仁、莲子、花生米、葡萄干等各种坚果和杂粮熬成的,正如老舍所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妈妈常常守在火边,小火慢慢熬,等香喷喷、热腾腾的粥端上桌,迫不及待地尝一口,香甜软糯,回味无穷。二、泡腊八蒜,先把剥好的蒜瓣儿放到罐子里,加醋直到把所有的蒜瓣儿泡进去,最后加冰糖糖并密封,为过年吃饺子用。到了年底,蒜泡得绿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白白胖胖的饺子蘸着腊八醋、就着腊八蒜,真乃人间美味,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个饺子。

  腊八一过,各家各户都忙了起来,街上也更热闹了。卖福字的、卖春联的、卖年糕的、卖衣物的、卖糖葫芦的、卖鞭炮的、卖玩具的……应有尽有。爸爸妈妈常常在人来人往的街上穿梭着,购买年货,而我呢,常常和一帮小孩钻来钻去,围着琳琅满目的零食和玩具转来转去,直到买到称心如意的玩具才高兴而归。

  除夕终于被我盼到了,一大早,爸爸和姥爷去祭祖,我和姥姥、妈妈在家里包饺子。吃了午饭,大人们嗑着瓜子闲聊,而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猜灯谜、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在欢笑嬉闹声中,夜晚不知不觉降临,这时候,家家赶着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好新衣,大红灯笼高高挂,红色对联门上贴,家家都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终于,一桌丰盛的饭菜跃然“桌”上,在桌上席地而坐。我们围在桌前,祝福欢笑声、碰杯聊天声不绝于耳,聊着这一年的开心事,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吃完团圆饭,春节晚会将要开始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旁边,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地观看着春节晚会,时而被小品逗得哈哈大笑,时而被优美的歌声所陶醉,时而被主持人那精彩台词所感染。

  终于倒计时了,“五、四、三、二、一、零!”,随着主持人宣布跨年倒计时的结束声,外面钟声敲响,鞭炮炸响,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烟花升腾起来,它们直冲天空,随后渐渐舒展开,形成了无数朵时红、时黄、时绿的繁花,把夜晚的天空照的亮如白昼……烟花的美丽虽然如此短暂,却十分奔放、十分热烈,它们不停的'在空中绽放,用它们千姿百态的身姿来传达着我们对新的一年的无限期盼,这一夜,如此精彩。就这样,除夕和守岁渐渐离我而去,我依依不舍与它们告别,迎来另一个高潮。

  大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街头巷尾都失去了活力,商店门面都关了门,整个城镇都开始了休息,但是今天开始,拜年缓缓拉开了序幕。爸爸妈妈和我早早起床,到亲戚家、邻居家串门拜年,祝福声、吉祥语人人必说,礼物、红包小孩必收,陪着爸妈走一圈,意外收到好多压岁钱,口袋鼓囊囊的,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下午,是我最喜欢的时光,好多好多没见过的新鲜玩意都在吸引着我,可以和爸妈跟着人潮去逛庙会、游寺院、听唱戏、看耍狮子,还可以买小孩子玩的“甩鞭”,时不时从口袋拿出一颗,使劲甩在地上,“啪”的一声,惊吓一下没堤防的人,自己偷偷忍着乐。

  哎,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就这样,春节大笑着噼里啪啦地走来,又大笑着噼里啪啦地离去。这一年一度,让人百般期待的春节,一眨眼就离去了,希望明年的春节跨快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7

  花鼓戏是我们老家的著名的风俗,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爱看的,没有一个不为它着迷的。

  一天,奶奶急急忙忙的把正在看电视的我拽了起来,兴奋地对我说:“花鼓戏要在村口的台子上演出了,我们快去!”我一边快步走,一边问:“奶奶,花鼓戏是什么?”“花鼓戏就是湘南民歌的进化变种,以唢呐、锣鼓伴奏,既活泼又轻快。听起来非常十分好听。”我想:那花鼓戏怎么表演的呢?

  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现场,伴随着唢呐和几声锣鼓与二胡的`声音,一位精心打扮的演员就慢慢走上了台,看他不急不慢地用湖南话唱歌词,听他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唱腔。我不由得赞叹道:花鼓戏可太好听了。

  表演结束了,奶奶对我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破落子弟,生活很困难。一次碰到了花鼓戏戏班,拉来了一位琴师,两人将一对儿女妆扮起来,后来一炮而红,独创了花鼓戏。”奶奶说完后,就哼起了著名的《刘海砍樵》的调子,拉起我的手一起回家了。我在心里暗想:原来花鼓戏还有一个这么有趣的传说啊!

  花鼓戏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我喜欢花鼓戏。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题记

  将乐南词又称“八韵南词”。它的源头来自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我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

  哒哒哒,什么声音,哒哒哒,又是三声响。走过去一看,一座小舞台上坐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咦?这是要表演什么吗?奶奶说:“这是将乐的风俗-南词。有近百年的历史”听上去应该挺无聊的吧,这不比看大妈跳广场舞还无聊?大奶奶非要留下来听一听。我不知什么时候失了神。爷爷们手上拿的乐器是什么?“这里有二胡、扬琴、琵琶和丝管”奶奶说。“哦哦!原来奶奶不是很笨嘛”我嬉笑着。

  来看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奶奶说:“这对我们来说可有意思了嘞。”

  音乐声越来越响亮,爷爷们的口中念念有词的讲出了几句方言,声音时而高起来,时而又低沉,还怪有节奏感的。

  表演南词的爷爷们,少说也有六七十岁了吧?为什么他们这么老呢?我还在思考问题呢“哒”南词的又一段高潮到了,爷爷们的口中又陆续地讲起了几句方言。台上的爷爷们摆了摆头,台下的观众也跟着一起。

  慢慢的,台下的观众入了迷,就好像爷爷对我们做了什么秘术一样,一段高潮惊醒了我们。

  表演结束了,一些观众还沉醉在其中无法自拔。看完这次表演后,我感觉我已经爱上了这个风俗。

  散场了,我一直回头看,一直依依不舍的。

  将乐南词这门艺术已经传承近百年了,可表演的人却越来越少,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就消失了呢?

  南瓷这门艺术让我感叹:“潺潺南词溢乡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9

  俗话说:“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各个地区都有着不一样民族风俗,不一样民风民俗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我们黄石的春节,便别有一番风味。

  黄石的春节,现如今基本是从腊月三十除夕夜开始的。为了做好一年的团圆饭,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年货。这一天午时,一家人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回来吃一顿团圆饭。年饭的菜可丰盛了,什么香肠、鱼肉、海鲜、山珍等等,其中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样是丸子,有鱼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这些丸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便是鱼,这条鱼叫做“听话鱼”,一般人们不去吃它,让它听着人们在餐桌上述说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也象征着这家人年年有余(鱼)。吃年饭还有一个特点——热闹。大家团聚一桌,随着长辈的几声简短的祝酒词完后,大家纷纷“开战”,然后互相祝酒,谈天说地,对酒当歌,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小孩子们乘着长辈们说得起劲,还要偷偷地闹一闹。

  到了“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一点钟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丛丛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黄石这个一向平静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个城市沸沸洋洋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脸。这当真和王安石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鞭炮声一向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才渐渐平息,整个城市又慢慢归于平静。

  大年初一,本来一片寂静的城市,又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人们纷纷起床,准备好后,带着小孩子到各个亲朋好友家里拜年。虽说要到处奔波,但孩子们也很兴奋,毕竟那个亲威不会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呢?孩子们一个个拿着红包,吃着糖果,双脚再累,脸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给‘压岁钱’,‘加班加点’无所谓。”恐怕这一天才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可是有个说法,这大年初一的鞭炮扫不得,不然就会把一年的财运给扫走了。所以,人们很少去扫,也想发发小财。过年期间,街道上时不时会有几个玩龙的队伍,出来耍闹一番,给新春佳节多添几分热闹的色彩。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旧社会人们要吃着美味的元宵,还要逛灯会,看花灯。乡村到了这天,孩子们要把自我做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点燃,举着灯笼从村头窜到村尾,从村东跑到村西,给每家每户拜年。而几十年后的今日,人们一样吃着元宵,但没有花灯可看了,人们聚集在空旷地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时,人们会在孔明灯上写下完美的心愿,为来年许下一个心愿。人们把新的一年里完美的愿望寄托给孔明灯,都期望心愿成真。人们接二连三地放起了孔明灯,抬眼望去,天上那火红的孔明灯胜过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节,虽然少了几分代代相传的古老“年味”,却多了一分当代社会的气息,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社会的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在中国,农历除夕称为大年夜。这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少都围在餐桌前,一起吃年夜饭。零点钟声一过,便是春节了,一个千家万户喜庆团圆、辞旧迎新的大日子。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奶奶家过的。春节的前几天,妈妈就已经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也是一种习俗“除旧”。我和爸爸则去置办年货。那街上十分热闹,到处都是“中国红”,红灯笼、红春联、红衣服——花花绿绿,到处都充满浓浓的“年味”!

  三十一大早,我和爸爸便把那红艳艳的对联贴到了门上。“咦?”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爸爸说那寓意着福到了。妈妈把给奶奶的过年礼物装好,我们就直奔奶奶家。到了奶奶家,一派喜气洋洋,好不热闹!姑姑和妈妈为晚上的年夜饭作准备,我们小孩子就负责吃着零食看电视,好惬意!

  玩着玩着,一阵香气把我熏着了!我悄悄跑到厨房,想帮大家先“尝尝”,还没吃到美味,就被妈妈那娴熟的技艺吸引了。天啊,她们俩人哪里是在做饭,简直就是在表演绝活儿!只见妈妈将洗好的韭菜放在案板上,左手把住,右手飞快地切,长短均匀,富有节奏,然后倒进先摊好的金黄的鸡蛋里,一边搅拌一边调味儿;姑姑一只手将擀面杖来回快速地移动,另一只手将面皮不停地转动,一张张圆圆的皮很快就擀好了!不一会儿,一排排元宝一样的饺子就包成了!太好看、太神奇了!

  终于,一大桌五颜六色,香气扑鼻的美味年夜饭摆齐了!有又鲜又亮的清蒸鲈鱼,这可是我姑姑的拿手菜;有又香又红的油焖大虾;还有入口即化的美味猪手——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猪手象征着捞钱。全家人有说有笑,伴着窗外隆隆的鞭炮声,欢天喜地。吃饺子的时候,我只顾着好吃,没成想上下牙之间有东西阻挡着!吐出来后,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哇!我第一个饺子就吃到硬币了!这也是习俗之一,吃到硬币的人便象征着新一年财运旺旺的'!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人们一声声的祝福,不绝于耳。我们都熬着夜跨年“守岁”,这也是家乡的重要习俗,表示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祈求家人们平安吉祥、万事顺遂。

  我相信,提到过年,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各有感触。因为,这是我们华夏儿女千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也是我家乡的风俗——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的家乡在石碌镇太坡昂便村,这里很美。说起我的家乡,可能会无人知晓,但提到家乡三月三的竹竿舞,那可是无人不知的。

  每逢三月三,我们村的男女老少都乘车前往县城的文化公园参加三月三。有的老人会自带一把扇子扇风;有的女孩儿会穿上黎族的服装黎锦;有的小商贩会在周围摆摊卖一些棉花糖、玩具等,显得十分热闹和隆重。

  夜幕降临,天渐渐变暗了,人们开始慢慢安静了,节目也开始了。首先表演的是黎族歌舞,曲子不停的变换,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嘴里聊着家常,眼睛却目不转睛的盯着舞台。孩子们在大人中间跑来跑去,他们有时跑去买棉花糖,有时跑来找大人要水喝。

  接下来就是让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首先是一群青年男女拿着竹竿上舞台,他们摆好竹竿就跳起了竹竿舞。“开开合合,开开合合”这是竹竿摆动的节奏,跳竹竿舞时就要跟着这个节奏来跳。“开开”的时候,他们把一只脚放在里面,点两下;“合合”的时候,他们把脚放在外面,点两下,需要重复这些动作两次;到了第三次“开开合合”的'时候,他们先把一只脚跳在里面,另一只脚进去的时候,还要把刚刚跳在里面的脚给伸出来,伸到地面后,他们把还在里面的脚,像刚才一样跳出来,就这样竹竿舞就跳得又顺畅又好了。

  欢快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很快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老人,他们跑上舞台,很快排成一条长龙,随着竹竿摆动的节奏跳起来,一眼看上去全都是五彩缤纷的衣服,真是壮观。有些大人牵着小孩的手一起跳,渐渐地全场的人都上台跳起来。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觉已到了活动结束时间,人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起了竹竿。虽然是这样,可大家的情绪还停留在那开心的时刻,脸上写满了兴奋。

  家乡的三月三,像香醇的美酒,浸透着全部人的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独特气氛。在我的家乡,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会做一种名叫艾糍的食物,因为艾糍美味可口,所以它是我们家清明节不可缺的食物,今年也不例外。

  艾糍要趁早做,因为不能聚太多了。所以一大清早我和家人就到街上采购花生芝麻艾草等食材买完了,回家开始准备。

  首先我们要把花生壳给拨开,把里面的花生拿出来放到一个盆子里。要尽量剥多一点,因为到时候要把花生给捣碎,会有数量不够做艾糍的现象。之后我们要把艾叶给洗干净,把它给煮熟,煮熟以后要把艾叶给捣碎,要切成丁状,切得越小越好。接着我们要把香米粉准备好再加点水把它揉成面团状。再把艾草放到面粉里继续揉直到揉成青绿色才行,还要把黄糖放进水锅里煮开变成蜜糖,之后再倒一些到面团里,因为艾草是有点苦的,得放蜜糖进去才好吃。

  接着,到了最难的一步就是炒花生和挑花生,炒花生可不容易,要煮得久一点,因为花生有一层红色的外壳,要把花生的那层皮和里面嫩黄的果肉分离,还要把握火候,不停地翻炒还得仔细观察锅里的情况。一不留神花生就炒焦了,炒焦的花生不能做馅的,不然馅会变得很苦。

  到了挑花生环节了,虽然已经把一部分的花生皮给炒开了,但是难免有一小部分的花生皮还在果肉上,舍不得分离,所以我们要把他们一个个拨开,放进一个盘子里,刚出炉的花生滚烫滚烫的,所以剥的时候要小心。尽管已经努力避免炒焦,但是还会有那么几颗炒焦的,要把它挑出来扔掉,刚开始我还挑得挺轻松的,但是挑到后面手就有点酸了,站得有点久了,脚也开始不舒服了,但是为了吃到美味的`艾滋,我都会抖抖脚,放松后接着挑花生。

  挑好后把花生和芝麻混在一起,倒入捣碎机,仔细一闻,有一股浓浓的花生味,再伴一股浓浓的黑芝麻味,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成品了。

  到了最后一步就是包艾糍。包艾糍时得注意,不得放太多馅,不然艾糍会爆陷,艾糍的皮,弄薄一点,不然很难蒸熟。包艾滋的时候你可以弄出很多种形状,有的可以弄成圆形的,有的可以弄成树叶形的,甚至还可以自己捏成一个胖熊猫的形状,但是我们家比较喜欢吃饺子转,因为那样比较方便。

  终于可以吃上艾糍,我急忙跑到厨房打开锅盖,一阵白烟升了起来,遮住了艾糍的身影,就像清晨的白雾笼罩着青山那般隐约。过了一阵白雾消散了,艾糍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青绿色的外皮皮里还带着一些绿色的小点,空气中林漂着艾草加黄糖淡淡的甜香,还有花生和芝麻夹在一起特有的一股酥酥的味道,拿出锅,我用饺子夹了一个。粘糊糊的咬一小口绿色的外套。皮软软的,里面的花生,甜而不腻。里面的花生黑芝麻,酥酥脆脆的,吃了一口不禁喊道,好吃,就连我弟弟这样的挑食的人都吃的津津有味,我不得不说,此食物,只因天上有。

  艾糍被我吃完了,清明节也过去了,可是我的嘴还留着艾糍外皮的清甜味儿和陷的酥脆。

  清明节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小孩子抓周,是我们家乡一带特有的风俗习惯,每一个小孩到一周岁生日时,一家人就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一次隆重的抓周节日庆典。

  给小孩抓周的那一天里,父亲母亲为了搞好这一场隆重的节日,不停的忙里忙外,一整天都是忙的不可开交。在那一天里,那个一岁的孩子变成了主角,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他们换上漂漂亮亮的新衣裳,这些衣裳穿在他们的身上,犹如皇宫中的太子和公主一般的华丽高贵,受到众人的欢捧。

  这些孩子把衣服穿好后,便要等一家人的到来,等长辈们陆陆续续的坐到酒席上后,孩子们爸爸妈妈就会把孩子抱到酒席中央,就享受起了万人欢捧的“太子生活”,接受长辈们赞赏的语言。抓周仪式上,父母会在酒席上摆上各式各样的东西,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智慧。如果孩子抓到了一个勺子,那么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能做出满汉全席的大厨师;如果孩子抓到了一本书,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师;如果孩子抓到了一个话筒,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位字正腔圆的大记者,又可能会成为一个天籁之音的歌手;如果孩子抓到了一个计算器,那么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位比计算机还要严谨的数学家哦!所有的东西摆放好后,父亲母亲会引导着孩子用手去抓那些东西,当孩子抓起了时,父亲母亲便会把孩子抱到家人的身边,让长辈们瞧瞧孩子抓到的是什么,并对宝宝说一些祝福的话,意思是想让孩子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成长。

  这些仪式进行结束之后,在我们那里,又有一些长辈会给孩子们进行一种特别的仪式,他们会把孩子带到身边,给孩子们戴上一个洁白的圈子,这个洁白的圈子是有说法的,据说只要把洁白的'圈子给戴到身上,那么这个孩子将来便会成为一位清白、正直的人,或者是成为一位纯真、朴素的人,说不定还会增长寿命呢。抓周仪式过去后,长辈们庆祝完,便像沾了孩子们福气似的,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

  抓周仪式已经成了我们家乡一带的风俗和习惯了,听长辈们说差不多有好几百年的时间了,抓周是一种古老的传承,只要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就有义务将抓周这一风俗习惯发扬光大,把它留传给更多的人,让人们也感受一下我们家乡的独特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在人们的期盼中,手持灯笼,身穿新衣,隆重的来了,它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将春节的帷幕拉开。

  除夕夜格外热闹,室外满街的大红灯笼,琳琅满目的,几串鞭炮在地上炸开,几束烟花射向天空,在刹那间又炸成了一朵朵五彩斑斓的大花;室内各家各户做起年夜饭,团团圆圆,大家都一起吃着饭。这就是--除夕夜。

  “吃饭啦!”伯母和妈妈端出了十多盘热气腾腾的菜,芳香四溢的牛肉,鱼肉,鸡肉,鸭肉,青菜,饺子等等,我着急的'用筷子夹了一大块鱼肉,谁知这鱼是刚出锅的,我被烫到舌头发麻,伯母说,我这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妈妈则在一旁问:“这么喜欢吃鱼,那你知道过年吃鱼的寓意是什么吗?”“年年有余!”我抢答到“越来越富有!”爸爸也不甘落后,“都打对了!”妈妈夸起我们。

  听妈妈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冬天,山里的动物少了,它便跑到了村子里,见人伤人,贱畜牲畜,只要一到这一天,村子里的人全都进惊恐起来。但后来时间长了,人们都发现了年害怕的三样东西了,一样是鲜红的颜色,比如红色;二要是明亮的火光,无论是大火还是小火,他都害怕;三样是巨大的响声,敲锣打鼓的声音也使他害怕。只要有这三样,年就不敢进村子了。第二天今早村子里的人都聚在一起互相祝贺,后来代代相传,过年这个习俗就慢慢有了,随之,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流传下来了。

  吃过晚饭,我们一家都下楼放烟花鞭炮。爸爸拿出一串大红鞭炮,这鞭炮可真像一串大辣椒。他点燃了这串大辣椒,“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我赶紧捂起耳朵,生怕那噼里啪啦声钻进我的耳朵。放完鞭炮放烟花,爷爷递给我一个长方形的烟花棒。爸爸帮我把线点燃,一束星光“咻!”的一下直往天空射去,“嘣!”“噼里啪啦!”,烟花爆炸了,随后,一个,两个,三个烟花像长了脚似的直往天空跑,爆炸的每一瞬间,天空好像都因为这一些亮光亮了许多。

  除夕,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这天里大家都会待在一块,团团圆圆,别说有多热闹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前全国人民都不约而同的忙碌起来。

  冬天渐渐的向我们走来,我们也慢慢的在冬天里欢天喜地的玩耍,我们可以滑冰,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这就是冬天的乐趣。翻看日历,这时我们发现,原来春节已经尾随着冬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在春节前,不论大人小孩,不论男女,全部都开始躁动起来,有的去准备一年的大餐,有的去准备对联,有的去准备红包,还有的去准备新衣服、新鞋子......各色各样的物品映入眼帘,每家每户都是满目琳琅的.美食、新家具,仿佛这一年全为这几天而准备的一样。

  期待已久的除夕夜就到了,我们全家人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其实我们小孩子都不想在吃饭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我们希望快点吃完饭,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到大红包了。在我们这里,过年是必须发红包的,年龄大的给年幼的发红包,但有个习惯就是吃完发之后才能发,所以我们都希望年夜饭快快的结束。

  家乡的风俗

  我出生在农村,家乡有很多风俗习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

  春节是一个团聚的日子,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会回家过春节,每家每户都是开开心心的。在春节中的除夕夜,我家这里有一些特别奇特的风俗习惯。我们在除夕夜必须要跪着吃饭,还必须要有青松树的叶子,吃饭前必须要给逝去的亲人磕头,先在嘴里默默的说:“请某某吃晚饭了”,这样我们才能动筷子,这其中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很重要,一点也不能马虎。

  在白天,爸爸会负责做饭,必须要宰鸡,这一做就是一天,完全停不下来,因为菜品实在太多。我们小孩子就要去山上寻找青松树的叶子,传闻越是青的越好,所以我和我的小伙伴一大早就跋山涉水,尽量寻找最青的松树叶子,找的时候不觉得辛苦,可是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就是背不动。

  春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各个地方也有不一样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1-05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11-27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1-25

家乡风俗作文11-04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10

家乡风俗作文(精选)04-0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10-24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0-22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