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09-22 17:01:39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优秀)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春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定是会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对于我来说,安徽的美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家乡风俗。

  在这众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当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实践过几回。第一步不消说,用水与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团子,那外形跟吃撑了的“年画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饺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几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块面团,拇指轻轻按住中间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变皮在手下“规规矩矩”地圆起来。我最享受也最喜的当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专场”。她熟练地将葱、蒜整齐地切成小段,肉沫和着豆角、蒜泥、小葱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锅铲轻盈地翻炒着,小火炒后的香味总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绿油油的小葱,“奶奶牌内馅”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赞不绝口。第四步的步骤与包饺子大相径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晓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来的花纹,这个得讲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纹路。

  全部步骤完毕,上锅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虽软糯绵密,但毕竟无味。因此各家会备上一碟自制辣酱,辛爽入味,辣酱各不相同,像我家,便会有一种舌头发麻的感觉,却不是太过于辣。

  春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节,鞭炮声声声入耳,酒肉味丝丝入心,大红“福”字映入眼帘,美好的一年总在这样的团圆中开启,总在米粑鲜美的味道中开启......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家乡有好多好多的风俗,比如:社火、小曲、小吃……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主要风俗——字画和小曲。

  听爸爸妈妈说,通渭在一九九二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家乡的人们家家都悬挂字画,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在每年的八月十六日都要举办书画艺术节,其中的字画展览活动主要在我们的悦心书画村,书画村有四楼,一楼是大厅,二、三楼是画家和书法家画画或写字的地方,我也去过好几次呢,看见悦心书画村展览了许多字画,并且有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在那里写的写、画的画。哦,他们字、画非常好看,但是非常贵,有的一副字画要一、两万或几十万呢。对了,还有买字画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非常多。

  通渭还有一个著名的风俗,那就是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特别多,可以百听不厌,有火焰驹、十里亭、佰牙付琴、华亭相会、张连卖布等等,最火焰驹好听,我也喜欢。假如你也喜欢的话,你可以买一个通渭小曲碟片,保证百听不厌。我爷爷奶奶闲时总是不忘听通渭小曲,真是两个戏迷,我想,我长大后一定给他们买一套通渭小曲碟片,再买个放碟片的好电视,他们就可以天天看了。还有,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都有表演通渭小曲的人,尤其在我们的文化广场,每天都在表演小曲,看的人非常多。

  哦,家乡还有许多好吃的,乔圈圈、油饼、浆水面、煮洋芋、长面等等都非常美味可口。

  如果你来到了通渭,别忘了赏通渭书画、听通渭小曲、吃通渭美食哦,热情好客的通渭人民欢迎你!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们延边朝鲜族有个传统的节日,那就是“老人节”。

  1982年以来在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各地成立了老人协会,1984年,将8月15日定为“老人节”。这一天,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们都会佩戴大红花,接受儿孙们的祝福。有老人的家庭还会给老人备制“麻克烈”、打糕条、冷面等。图们市委市政府还会在图们江广场,为老人节准备了歌舞表演、传统娱乐活动。

  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民族把尊老敬老当做传统美德。现在的'图们市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外打工。很多家庭都是留下一位年轻人,上要照顾老人,下要关心孩子。今年的老人节,妈妈带着姥姥和我,到图们江广场观看老人节活动。在广场上,我见到很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人。他们身着传统服装,依偎在子女身边,观看传统活动,沧桑的脸颊带着幸福的笑容。老人们见到相识的老伙记时,都会向对方炫耀自家子女是如何安排自己幸福的晚年,展示子女们为其添置的新衣服;他们也不忘回忆起年轻时曾经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

  “老人节”是一个值得向全国推广的节日。因为是现在的老人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赶走了日本鬼子;是现在的老人们用血汗建设起祖国的富强;是现在的老人们还在老家为子女带孩子。

  我想对全国的老人说一句:“您们辛苦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4

  过年了,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我家“大厨

  ”———爸爸正在炒菜呢。只听见“哗啦,丝”的声音,芹菜被倒入了锅中。翻炒,加料酒,加盐……再翻炒。一团团白烟往上飘,往上飘,直到被油烟机吸走。只闻见了一股浓浓的香味。

  小朋友则在家门口玩烟花,一串串烟花在他们手中挥舞,摆动,有趣诱人。夜深啦,一家人围在大圆桌上,有说有笑,其实大家问的话说的都是在关心对方,表哥突然发问:“大,你期末数学考了几分啊?”又问了姐姐高考成绩怎么样?大家其乐融融相互敬酒,互相传递着自己浓浓的爱。

  晚饭过后,人们在门口燃放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陆续绽放,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大花。胆小的小朋友捂着耳朵躲在了角落,胆大的则看着烟花一蹦一跳,兴奋得不得了。

  “哎,你们快点来啊,春晚快开始了,快来看哎”“来喽”大家都聚在了一块看春晚。一看到有趣搞笑的地方,大家就“哈哈”大笑个不停,你指我说说,我指你聊聊。那!场面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多么难忘。

  已经零晨1:00多了,没错,过年这天呢,晚上都是要通宵熬夜的,都是折一些小玩意儿,看电视,看春晚。做着,看着,玩着,不知不觉地就睡了着了。

  天刚一亮,人们就换上了自己的.新衣新鞋,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开启了自家的拜年之旅。

  “叔叔,阿姨新年好!”只瞧见叔叔阿姨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我们,我们假装客气不要,但手还是捏着红包不肯放。

  我们去给已故的爷爷扫墓,烧纸钱,焚香,放烟花,为家人祈福……

  在我们这,过年是忙碌的,充实中其乐融融。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寒食节禁言火,只吃冷食,还是觉得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所来给命名的节日。而这寒食节的来历,也确实有一段凄美悲壮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晋文公。重耳(晋文公)流亡逃走。

  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他们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力为晋君,介子推可谓进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差人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听小人之言火烧绵山,火烧了三天三夜。而今完工也只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来纪念他。(所搜集的材料可以概括组合,不要照搬,照抄让人生厌。)

  现在的清明节我们又叫踏青节。在这一天我们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又名青团,艾果等,我老家的人都管这叫清明粑。

  清明果虽然外形有些类似于饺子,但口感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饺子的皮一咬就破,而清明果的皮略带拉伸性,还有点粘牙。

  还记得有次清明节半夜醒来肚子空空的正好锅里传出阵阵香气,我掂死角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外婆花做的清明果,清明国旅略带辣椒,对于我这个不爱吃辣椒的人来说,那点辣椒可真是把我辣惨了。

  隔天早上醒来,我顶着一张香肠嘴被表姐和表妹笑了好几天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听到《屈原投江》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而且觉得十分凄凉与惋惜吧。天下人为纪念屈原,就成立了端午节。

  端午节,说到这个话题,有谁不是想到“粽子”呢!有谁不是嘴里就立刻生出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让糯米一股脑放些水在锅里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发疯似的吸收着水。

  提到习俗活动那是“赛龙舟”了,何为“赛龙舟”。让我们再过一次端午节吧!

  端午节这天,进行龙舟大赛,每艘龙舟,都做工精细,好看无比。大家在西湖举办龙舟大赛,这天,湖边人山人海,大家都来观赏端午节这天的赛龙舟。

  “三!二!一!开始!”裁判大喊开始,大家都叫起来,咋咋呼呼,好不热闹。水手们快速划了起来,他们都很快,好像在说,冠军是他们的。第一慢慢诞生了,但第二也穷追不舍,慢慢第三也赶上来了,大家也喊,有趣!加油!有的.兴奋的跳起来了,有的加油助威,有的紧握双拳,担心不已。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按耐不住,都脸上皱紧眉头,手在颤抖,第三被第二和第一甩的很远,但在最后,前面的指挥和观众都为第三加油,第三发疯似的向前冲,众志成城,最后,赶上了,关键时刻,大家都屏住呼吸,霎时,好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今年,获胜者是三号选手们!”大家都惊讶极了,居然是他们赢了,真是让人心服口服啊!真是只有努力过才知道成不成功啊!

  等等,我突然想起来,在锅里蒸煮的糯米好了,我和妈妈回到家中包粽子,把大蜜枣一个一个塞进去,一家人围在桌旁,大口大口的吃着刚包好的粽子。粽香溢满整个屋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的童年是在丽水乡下度过的,那儿每年中元节都要放河灯。妈妈不许没有九岁的孩子去看河灯,怕出意外,再加上姐姐们每次看河灯回来,总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我于是也觉得河灯是个极神圣极美好的东西了。

  九岁那年的中元节,我被允许第一次去看河灯。一周前,我就开始兴奋,天天拉着人家唠河灯。

  终于熬到了七月十五,天还没黑,我就蹲在河边等。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的时间走的多慢:云飘来又飘走,鸟儿已经飞了上百个来回,可天就是不黑。过了好久,姐姐才姗姗来迟。我催促她:“放吗?放吧!”可姐姐却只是故作老成地摇摇头,说:“还不到时候。”我急了,但却不说话,只是盯着姐姐看。她似乎也受不住我渴求的目光和河灯的诱惑,打开装河灯的`篮子,拿出几个河灯。她做的河灯总是很精致:彩纸折成荷花的模样,每一片花瓣都是不同颜色,荷花中央用胶水固定了蜡烛。我不由联想到妈妈说“荷花灯是用来悼念逝去的亲人的”,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畏之意。姐姐点亮蜡烛,俯下身子,将河灯轻柔地往水中一放,荷花状的河灯便缓缓漂远去,直至没入一片灯光之中。

  来放河灯的人渐渐多起来,河灯便也增多了。几十盏河灯汇成一股彩流往远处流去,然而没过多久又潇潇洒洒地分开了,将被夜泼上墨的湖重新染成霓虹色,并带着此岸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幽幽闪闪地飘向彼岸,烛光悠悠,温润而又神圣。

  回到家后,我们还必须吃鸭子、喝茶。现在想来,那的确是极美好快乐的日子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们家乡宝清的风俗习惯有很多,例如:过年时吃的杀猪菜、粘豆包、扭秧歌、打陀螺等,都很有趣。

  说起那又香又甜的粘豆包,谁不是馋得直流口水呢?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其实做粘豆包的方法并不难,需要的材料有:粘米面、水、红豆和白糖。做粘豆包需要先烀豆馅后和面。先把红豆放进锅里煮,等煮熟了就把它捣碎,捣成豆泥状,再撒一些白糖,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毛毯似的,白糖的多少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然后开始和面,首先把粘米面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个大面团。因为是粘米,所以做的时候要撒些面粉,这样它就不会粘到面板上了。再把这个面团揪成一些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整齐地排放在面板上。接下来该把豆馅放进去了。那怎么放呢?其实很简单的,先用大拇指在小面团上按一个洞,注意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馅放进去,最后把它团成一个团,放到锅里蒸半个小时,刚出锅时,看着它白白胖胖的`样子,像一个个雪娃娃,让人不忍心下口。当你拿起来时,香气扑鼻而来,当你咬上一口时,又甜又糯,仿佛置身于白茫茫的雪地里,欣赏着冬季的美景,让人无法忘怀。

  以前,在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谁家杀了猪,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杀猪菜。就是用自己家腌制的酸菜和新鲜的血肠再加上猪肉一起放到锅里炖,再放一些姜和蒜,味道好极了!让人回味无穷……

  我爱我美丽富饶的家乡宝清,更爱这里地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9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在我们辽阔富饶的华夏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过年家家户户吃年糕。

  听奶奶说,年糕最早是为年夜祭神的,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了春节食品。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令人回味无穷的口味,成了家家必备的新年食品。

  随着新年的脚步一天天接近,我这个馋孩子也一天更比一天期盼再次品尝到奶奶做的'年糕,因为那是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年三十一大早,我看见奶奶正忙着买蜜枣、桂花,准备蒸年糕呢!我长这么大,每年都能吃到奶奶从乡下寄来的美味年糕,但从没看到奶奶是如何蒸年糕的。今年正好回老家,我可要亲自“实践”一下。

  只见奶奶把糯米粉倒进竹匾里,在里面加上了蜜枣、桂花,再用勺子麻利地来回拌匀。奶奶告诉我:“这样蒸出来的年糕既有蜜枣的甜味,又有桂花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我心想:怪不得奶奶每年寄好多年糕来,但我总觉得吃不够。我挽起袖子,学奶奶的样子来回搅拌,好像已经闻到了年糕的阵阵香味。

  接着,奶奶在锅中烧开了一锅水,又在蒸笼四壁用纱布轻轻抹上清油,放入已拌匀的糯米粉,把糯米粉拍结实后,放在锅上蒸。过了一会儿,糯米粉上冒出几个泡泡,泡泡破了,蒸气便冒了出来。奶奶低头仔细寻找泡泡出气处,还不停在上面撒糯米粉。奶奶一边加糯米粉一边告诉我:“这加糯米粉很有讲究,加得不好,年糕有的生有的熟,不好吃。”

  很快,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一笼又香又糯的年糕就这样蒸好了。奶奶乐呵呵地把一碗冒着热气的年糕递给我,嘴里还说:“吃了年糕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啊!”是啊,这一块块年糕不仅带给我们新年的喜庆,更是寄托了奶奶对全家未来生活的祝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提起大秧歌,在我的家乡那真可以说是家家都知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家乡的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不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小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摆起了摊儿。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了。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得挥舞着挥洒着他们的.内心的喜悦和欢喜,这样也引逗着孩子的欢心和心里发痒;也想扭一段也争着加入秧歌队伍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越来越长了。

  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之类的,自在悠闲。唢呐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穿彩装,那些小孩们像风一样跑到了台下,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大头娃娃”“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沉醉着家乡的人们。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的家乡离嘉兴市区不远,有古色古香的西塘,有原汁原味的八珍糕……那就是我的家乡——嘉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在就让我来说说嘉善那儿是怎么过迎新年的吧!

  家乡的每家每户为准备新年都忙得不可开交,应接不暇。再忙,也必须要做的`一项事——“切切叫”,什么是“切切叫”呢?奶奶说就是掸烟尘。细细区分,在廿六掸烟尘叫“乐阵阵”,廿七叫“切切叫”,听起来真是喜庆的名字!廿七那天,奶奶与附近邻居们一早就在掸烟尘,“啪啪啪”的声音打破了寒冬腊月的寂静,似乎天上都下起了灰色的雪。在“切切叫”同时人们也理发、洗澡、洗衣服、拆洗被褥和洗器皿等,我又迷糊地问奶奶:“这些事还要挑日做?”奶奶用当地的俗话告诉我:“干干净净辞旧岁,轻轻松松过新年,这些事可不能随便做!”

  在廿六、廿七后,廿八、廿九更忙碌了。做团子、划方糕,奶奶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做了一大蒸锅的团子和方糕,又拿了几个装进红色的袋子里,我猜测:奶奶做这个比别的要更加小心认真,这一定是祭佛用的吧?果然,奶奶说这是除夕日祭祀祖先和神佛用的,奶奶忙碌地只说了短短一句,我只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在除夕之夜,人们除了要洗碗、刷锅、洗菜、切菜、淘米……这些家常,还要再点燃一支炉或在灶肚里燃树块,燃至年初一。我看奶奶忙,就跑去问爸爸这样做有什么寓意?爸爸耐心地回答我:“方言中‘火’与‘富’同音,火烧到年初一就意味着今年富到明年。”

  在这个除夕,我收获满满:了解了家乡我不知道的习俗和文化,也知道了人们对过年的重视,每件事只为一个字——“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在每年间,都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那便是春节。通常春节都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和第二年的第一天在除夕这一天。人们都会穿起新衣。在外地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返回家来,一起过春节。如果你走到街上去,便会闻到各种酒肉的香味,那是因为在这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已背晚上的团圆饭。

  到了晚上以后,家家户户都会高高挂起红红的灯笼。饭后,人们都会准时的坐在沙发前准备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要是在以前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小孩应该早就带上烟花和鞭炮,跑到外面开始放烟花爆竹了。特别是和我一样的男孩子们,肯定高兴得不得了。记得在以前可以放烟花的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鞭炮吓唬另外几个女生。一直玩到12点的时候才肯回家去。但在现在的小孩子们只能坐在家里乖乖的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正月初一。但初一与除夕的光景完全不同,除夕人们都十分快乐,街上十分热闹;而初一,所有的店铺都关紧了门,全城都在休息。到了中午的时候,男人们就都会去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而女人们则会在家中接待客人。在街上,小贩们都会在一些庙外摆摊,买各种食品和玩具。但我家在这一天里很少去逛庙会。这天是我的生日,所以家中的客人特别多——有的是来拜年的.,有的则是来给我过生日的。哦,对了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必须给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们拜年,长辈必须要给每人一个红包,而且红包内最少也要有100元。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可是我的压岁钱每年都会被妈妈收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令你喜爱的风俗节日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我特有的风俗,而我的家乡的风俗习惯也与众不一样,独具特色,处处显示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隆昌县,我们那里的.风俗习惯是—舞龙,在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也就是正月初八,家乡的舞龙表演异常隆重,也极有特色。

  这一天是县城出大龙的日子。全县十八个乡镇,就有十八条彩绸做成的大龙,游行于县城大街。四面八方。城里乡下,就连临近的市县的人们,都纷纷闻名赶来一睹热闹。

  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龙灯翩翩起舞,大家扶老携幼,源源不断地赶来。街道两旁的人欢呼着,簇拥着,赞叹着,有些人迫不及待,或是觉得可是瘾,居然向龙跑去,用手触摸着龙体,有的在龙腹下穿行,跳跃。据说摸了龙体能够让人免去病痛,给人带来好运。

  舞龙用的拜龙台建在城中心的人民广场。台后有两条十几米的彩龙相拥而成的柱子,更显得气势不凡。台上站着一排领导、贵宾,专门等着五彩龙来,给它们“点睛”。据说龙眼都由最高领导亲自点画。这足见画龙点睛的意义。

  演出最先是双凤的两条凤,最终的龙市镇的大彩龙,先凤后龙,可见其龙凤呈祥的蕴意。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无不体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无不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齐建设家园,把家乡的民风民俗继续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说起我的家乡,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达州市,我妈妈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达州我从来没有去过,也不知道什么样?我是重庆出生,重庆长大,重庆就是我的家乡。

  据外公告诉我,重庆及其周边川渝地区,历来就有中秋节“打糍粑”的习俗。过去物资不那么丰富,中秋节有月饼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乡村,都是靠自己动手,打糍粑过中秋节。

  每个农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两个,青石做的“兑窝”。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约小,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深窝,再配上一个“兑窝棒”,平时可以用来舂米,中秋时节就用来打糍粑。中秋节这一天,子女们都回到老人身边,把自己种的糯米蒸熟,趁热放进兑窝里,开始打糍粑。这可是个力气活,一般都由几个青壮年,轮流来完成。一个用劲地舂,一个不停地翻动。糯米舂烂以后,黏劲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来却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见米粒,非常柔软才行。几个回合下来,没有不脱外套,不头上冒汗的。小孩子们在旁边看热闹,偶尔也嬉笑着上来捣鼓几下,不一会就会败下阵来。

  糍粑打好以后,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黄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圆饼状,象征团团圆圆。一家人坐在桂花树下,赏月,吃糍粑,也是其乐融融。

  三年级的上学期,我们班到“乐耕农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体验了一把打糍粑的乐趣和辛苦。同学们排着队,轮流着上,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也打不了几下。那是工作人员,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们就是去体验一下罢了。

  中秋节吃糍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现在不用自己动手去打了。超市里随时都有卖的。

  老师的话:哈哈哈,那个时候麒恩好小,好可爱哦!被打糍粑的你萌到了,可爱可爱!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中秋节。中秋节在我得家乡那可是有许多的习俗呢!

  八月十五,在这一天我们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记得那次中秋节让我至今难忘。早上奶奶拿着面、葡萄干、豆沙做起了月饼。先把馅做好,再把面和好,先把面放到模具里,加上一点馅再加一点面,最后再按一下一个圆圆的月饼就做好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了起来,可由于是第一次做把顺序弄反了先放的馅然后才放的面。月饼做出来以后我和奶奶都哈哈大笑,奶奶一边笑一边教我怎么做月饼。照着奶奶的样子我和奶奶把所有的月饼都做好了,放进烤箱里烤一下月饼就做好了。闻起来香香的我似乎忘了这是刚唠出来的就用手去拿月饼,可月饼没吃着还把自己给烫了一下,这可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呀!我等月饼凉了一会再吃,真是太好吃了!我没忍住多吃了几个,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不能再吃了,一会儿要吃饭了而且月饼是要到晚上才能吃呢!”我可怜兮兮地对奶奶说:“就在吃最后一个,就一个。”奶奶看着我无奈的说:“唉,真是拿你没办法。”我横盼竖盼终于盼到了晚上。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又圆又亮的月亮,吃着月饼。我看了看月亮又看了看手里的月饼,突然跳起来站到大家面前说到:“我终于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了,因为月饼和月亮一样代表团团圆圆!大家都互相望了望,不约而同地笑着说到:对!对!

  中秋节就是要吃月饼,就是要赏月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9-02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10

家乡风俗作文11-04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05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09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1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3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1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