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10-31 16:20:14 晓凤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43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43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 1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领土辽阔的国家,这就使得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是文昌。但是即使都在文昌,各个村、镇的之间的风俗还是稍稍存在一些区别。我要说的便是我所在的村里的风俗。

  送灯

  送灯是文昌传统民俗活动,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今年村里的送灯活动我也参加了,当天的晚上,人们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盏盏花灯拿了出来,这些花灯分有大花灯和小花灯。这些美轮美奂的花灯的制作可有讲究了,尤其是大花灯,它的正面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象征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景画,然后灯的周身还会贴上有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春”字剪纸。待时辰一到,就由一个“灯头”领队,从他家出发,村民们依序排成长队,大人提大花灯,小朋友提小花灯,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挨家挨户地沿村游行。在送灯游行的过程中,每进入一户人家中还会进行送灯活动最出彩的部分——盅盘舞。盅盘舞的表演者分生、旦、丑三个角色,一般为十岁左右的孩童扮演。他们或手持瓷盘瓷盅相互撞击或手摇彩扇,在“八音”(由唢呐、秦琴、吊胡、喉管、竹箫、鼓、锣、钹八件乐器演奏而得名)的伴奏下,三人翩翩起舞,同时伴着节奏或唱或念。在送灯队伍绕过整个村子一周后,他们最终目的地是村子的公庙。来到公庙,人们会先将花灯挂好,然后接着开始轮流到庙内举行祭祖仪式,最后送灯活动才圆满结束。

  公期

  公期”也是海南文昌的另一种非常出名的地方文化习俗。“公期”本意人们是供奉、拜祭的神灵及祖先的生日。文昌多数地方的'“公期”大多都集中在了正月,这个时候正是农闲季节,所以“吃公期”也成为一种村里集体接待亲戚好友的活动。

  记得往年我们家到了“公期”那天,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忙着杀鸡择菜了,待饭菜准备就绪,我们会从中挑出一只个头大一些的公鸡,和一盘上好的猪肉,一盘腌好的咸鱼以及酒水、茶水摆放到案子上,再由家里的老人给先祖上香祭拜。所有的仪式弄完,我家的亲戚朋友也都陆陆续续地到来了,在请客人就坐完毕后,我们一家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来同客人一起享用。主客在席间觥筹交错、亲密交谈着一年中各种开心有趣的事情,这无形之中又加深了亲戚之间的深情厚谊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风俗,虽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都属于海南文昌。我深切地希望这些传承于我们先人的风俗可以一直流传至未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 2

  “余冻雪出乾,初晴日骤喧。人心新岁月,春意旧乾坤”。经过除夕夜一整宿的守岁后,村子里过节的气氛更加浓郁了。一夜的疲惫似乎抵挡不住村里人的热情,他们大清早就开始串门拜年。这也是老家武汉的重要新年习俗。

  这不,当公鸡开始打鸣时,家家户户就热闹了起来。奶奶已经开始忙着准备各种小零食,准备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们拜年的征途。鞭炮声彻底唤醒了这个暗藏生机的村子,大年初一的拜年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村里顿时热闹起来,村人彼此的问候声、道贺声传遍村头村尾。

  我揉了揉蒙胧的双眼,听到了几声清脆的.脚步声,还处在懵懂中。十几秒过后,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两位中年男子携手走进了我们的家门。只见他们径直走到客厅,看到了奶奶,双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带着浓重的武汉方言向奶奶道了一声——“新年好!”他们的面容丝毫没有因昨日一宿没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着新春的激情。这声问候中夹杂着一年不见的喜悦,恭贺新年的激动,以及衷心的祝福之情;当然也蕴含着晚辈对长辈的牵挂和尊敬。随后奶奶十分自然地从装零食的盘子里抓起一大把糖果递给了两位来访的客人,以示主人的礼仪,随后便开始了叙旧。

  鞭炮声炸响长空,但这丝毫不影响武汉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里充满了问候的声音。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来拜访我们了,但却不见几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其乐融融的氛围好像少了点什么。听奶奶说,拜年的习俗很早就在农村广为流传。人们守完岁之后,就会从村头开始挨家挨户地喜迎新年,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都会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热闹、可气派了!先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群地到村子里其他人家齐声吆喝:“拜年了!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他们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春节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现在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小朋友、青少年,不愿出家门,而仍在认真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村子里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朋友对习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乡拜年的习俗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后代,我们有义务要挽救这危在旦夕的习俗,不仅只是找回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对家乡习俗的保护和传承。

  家乡的风俗作文 3

  说到春节,大家都知道,但因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过的春节也有所不一样。我的家乡在涡阳县,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介绍介绍那洋溢着浓浓年味的春节习俗吧!

  春节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是最重要的日子,节前数日甚至十几日内,家家户户均忙于办年货。农历正月初一,老百姓起得都很早,据说女人一年四季做饭做家务,很辛苦,所以今天晚起一会儿享享福,这日的早餐就交给男人了。在太阳出来之前,这一天不能倒水,当日不打扫,忌动剪刀,剪刀已于除夕扎起来了。家人起床一般不相互催叫,这意味着一年都着急忙慌!

  全家起来后洗漱完,换新衣,拜天地尊长。早餐不吃肉,说是老天爷不吃荤,主要吃扁食,半圆形,韭菜粉丝馅,锅内于除夕夜兑好水,篦子上放馒头,说是不宜空锅。下扁食时,要放鞭炮,这是春节期间准备的'最大的一炮。

  扁食煮熟,先盛两碗置放中堂或灶台敬神灵祖宗。早饭后,乡邻互相走动问好,给长辈拜年,行磕头礼,要压岁钱。但除至亲及小孩外,大人只礼节性地表示“拜年”,即挽起让座。家家准备香烟(过去为旱烟)、花生、瓜子、玉米花、饴糖等食物招待,拜年以午前为限,集镇有踩高跷、玩旱船、说书唱戏者,乡间仅下马儿聊天、玩牌,初一走千里,给干娘拜年;有“七十一”祝寿者,午餐丰盛,合家围桌饮酒,其乐融融。初二起开始走亲串友,直至初十前后,一般规矩初二走姥姥家,初三去姑姑家,初四去岳丈家,初五忌走亲戚,每回拜年要隔一日,否则要被称为“拜跟脚子年”。

  拜年礼物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而不断变化,过去仅拿馒头、绿豆丸子、麻花,加两包或四包困子(点心),但礼品一般不全部收下,留每样少许,随各家习惯。如今以点心、饮料、水果、酒等礼品为主,县城有不少人在年前送礼物,年后不再送,而是相互请客吃饭。

  初三早晨也吃顿素扁食,谚语称“初三吃顿扁,不吭也不喘。”初五、初十、十五吃饺子,荤素随意,但有下饺子时放鞭炮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家乡春节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地过年,都是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 4

  去年的除夕,是我最难忘的一天。远在外地、多年未回家的爸爸妈妈回家过年了,我们全家最终团聚了。此时此刻,全家人围坐在一桌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爸,这几年,你辛苦了!”我爸爸举起酒杯对爷爷说:“感激你对孩子们的照应,来,我敬你老一杯。”奶奶一个劲地给我们姐妹俩夹菜,全家人吃呀,喝啊,一个个笑容满面。我和妹妹更是欢乐无比,因为在农村,我们小孩子平时根本上不了饭桌,今日却能够像大人一样围着桌吃,尽情品尝着丰盛的美味菜肴。

  吃过饭,大人们收拾饭桌,我们小孩子耍耍闹闹,等着爸爸妈妈给那盼望已久的压岁钱。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喜气洋洋地将包好的大红包交给我和妹妹,妹妹拿着后乐得手舞足蹈。我郑重地打开一看,里面有10元钱和一张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祝萱萱新年欢乐,学习提高!”我顿时乐坏了,虽然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并不多,但却表示了他们的一番心意,那张小小的卡片,饱含了爸爸妈妈对我的无尽的爱。当时,我激动得差点流出眼泪来。

  “嘘……啪……”四处响起了烟花声,我跑出门一看,一朵朵烟花陆续上升,半空中犹如布满了五彩的繁星,顿时,整个世界便变得姹紫嫣红。一束束各色的火花如彗星坠向大地,使黑夜变成了白天。我的爸爸也拿出烟花,只见他点燃烟花上的导火线,一瞬间,只听见“嗵”的一声,一束烟花便升上天空。我抬头仰望,只见空中如彩星闪烁,美丽无比。在此起彼伏的烟花声中,爷爷奶奶乐呵呵地说:“此刻的时代真美啊!”许久,响声渐渐消失,整个世界逐渐恢复了宁静。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继续放烟花呀,别让除夕夜缺少热闹呀!”“嗵……嘘……啪……”一声紧之后一声又热闹起来了。直到半夜,那热闹的.场面才渐渐消停了,人们慢慢地进入了梦乡,但还有许多地方洋溢着笑声。今日,一想起当时那壮观的情景,我还想停在那一刻,停在那充满欢乐祥和的世界里。

  这个除夕,是我最难忘的除夕。因为它热闹,因为它充满欢乐,更因为它让我享受着爸爸妈妈在家时的温暖、幸福。这个除夕,我完全沉浸在爸爸妈妈对我的祝福和关爱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 5

  除夕,对温州人来说,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它是一年的最后一日。同时,这也意味着团圆、欢喜和繁忙。

  一大早,人们就来到了菜场,开始采购年夜饭的菜品。这时的菜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般来说,这天买的菜都会尽可能丰盛,同时也都有会有美好的寓意。

  到了下午,在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温州人称之为“掸新“的同时,大部分家庭都会贴好春联,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整栋楼到处都是红色,充满了欢喜的气氛。

  差不多四点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开始忙活了,他们把晒干的酱油肉收进来,蒸一会儿后,和其他几样冷盘一并,上到了餐桌上。待十来个冷盘全部摆好后,就开始做年夜饭的第一道热菜——炒年糕。按奶奶的做法,他会把黄年糕、芥菜、一定的腊肉拌在一起炒,寓意着“年年高”。这时,爷爷就会拿出只有在春节期间用的红高脚碗,配上朱红色的筷子和由红色图案的勺子,依次摆在一层尘不染的桌布上,等待着我们一家的到来。

  大家都到了爷爷奶奶家中后,年夜饭就开始吃了。这时候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冷盘在外圈,热菜在里圈。酒肉的芳香和五颜六色的菜品,赢得大家撑开肚子,一个劲儿的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互相开始敬酒了,杯子碰撞发出的清脆声,把欢喜传递到了酒桌上的每一个人。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闲聊一年中发生幸福的事,小孩子们也结伴玩了起来。

  八点开始,春晚就来了,一家人都围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看精彩节目。抢红包也开始进行了,虽然抢到不多,但大家仍乐在其中。

  九点以后,孩子们就耐不住了,他们抱着众多的`“小金鱼”“窜天猴”“小熊猫”等等,到楼下燃放了。烟花放起来后,一条条明晃晃的金丝从喷射口飞窜出来,像开花了一般。大人也有放烟花的,只不过比孩子们的厉害很多,这种像火箭弹一样,一个一个朝天空中飞去,到三十多米高后,自动向四周爆开,发出击鼓似地巨响,分支成众多五颜六色的细丝,朝四周飞散。

  12点以后,鞭炮、烟花的声音更多,也更密集了,温州人称这个时候叫打“关门炮”。

  还有一部分人,在这辞旧迎新之际,通宵守岁,见证新年的到来。

  过除夕是一个习俗,这个日子,温州人一向是很重视,它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和新的希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 6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各有特色。说起老家晓阳,最出名的风俗应该就是晓阳神戏透天光了吧。

  每年的六月初一起至初六,太后宫厅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一出出民众们喜闻乐见的戏在这里上演,这一风俗从何而来呢?听外公说,相传,晓阳姓谢人的祖宗叫谢七公,当时官拜提刑,因不满奸臣当道,赋诗讽喻,结果被佞人告密,遭到朝廷通缉。谢七公被迫举家逃难,船至东海时,突发险情,谢七公等人眼看就要葬身海底,万分危急时刻,他连忙跪地,拜天拜地拜神明,祈求逢凶化吉,并许愿若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安家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年景,每年六月请戏班演戏来谢劳。话音刚落,天空出现一片彩云,五显灵官长生大帝显灵,海上立刻风平浪静,谢七公等人得救了。谢七公回晓阳后着手筹建大帝宫,为救他的神明雕塑像,接着开始演戏,并规定每年六月初一开始,最后一天还要演到天亮,几百年来年年如此,场面煞是热闹。渐渐地晓阳神戏透天光就在方圆几百里流传开来了。

  演神戏时节恰逢暑假。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前往。远远的就听到敲锣打鼓声,走近一看,着实热闹,目光顿时被台上所吸引。演员粉墨登场,在唢呐、二胡、锣鼓等乐器伴奏下,唱腔悦耳,或高昂激越,或朴实粗犷,或柔嫩细腻。脚下的步伐时而铿锵有力、有板有眼;时而轻快灵活,一纵身就是连续的好几个跟斗;时而细碎柔婉放眼台下,男女老少一排又一排坐着。瞧,中间的那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手里的扇子正轻轻扇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和着节拍,看得津津有味。看他的.样子一定就是听得懂唱词的老戏迷。前面的那位阿姨是不是没专心看,头怎么不断来回动?当我的头跟着她移动时,瞬间明白了,原来她在对照着字幕看呢。那边还有人交头接耳,一定是热心村民在给身边看不懂的那位解说。台下最后的正中间供着五显灵官长生大帝和谢氏祖先的神像,与戏台正呼应,整个戏台尽收眼底。神像前摆着三牲、水果、茶酒等各式供品,点着许多香,许多大蜡烛,村民们以此来祈求神明保佑他添丁发财,幸福安康。

  随着又一声的礼炮响起,戏也就演到了高潮。丰富的唱腔,如同风过后的桃花,亦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深深地打动着村民们的心。直到曲终收钹,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太后宫厅。

  离家三千里,别是一乡风。我有晓阳神戏透天光,你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7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乡。上海的春节,也更让人难忘。而我最爱的,还是那甜甜的汤团。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起包汤团,看春晚。糯米粉是现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汤团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圆溜溜的汤团,在沸水里翻滚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闪闪发亮。而那雪白中,又隐隐约约透出一丝丝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颜色,甜甜腻腻的感觉,似已在嘴里化开,给人无限的幸福感,这是让几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包汤团,吃汤团,简直就是无上快乐。新年来临,家里拿出一年来辛苦劳动而得的糯米,用一个巨大的石磨来磨糯米粉。磨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在帮忙。力气大的大人们汗流浃背地使劲磨,而小孩们干不了重活,就负责把糯米倒入磨盘。糯米通常都有好几袋,还特别的重。但孩子们却依旧不厌其烦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认真地往磨盘里倒,想必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汤团给了他们惊人的力气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馅料。汤团的馅通常为黑洋酥和豆沙两种。不过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馅。拿一只小臼,盛上满满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极粗的小槌不停地捣,很快就能将其变成一碗黑糊糊。为了让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为了让它有黏性,就放入猪油。想来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现在的我并不能体验这样的活动。

  准备好了汤团皮和馅料,便要开始包汤团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状,用筷子夹起一个搓好的“小煤球”,轻轻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个小球,一个汤团就完成了。孩子们前两步都做得很顺利,但到了封口搓圆时,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细不一的长条,有人捏成了椭圆,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处裂开,馅全部漏了出来,便前功尽弃,只好重新来过。但谁也没有哭闹,反而笑声连连。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满意的汤团。那小小的,滑滑的一个,放在手上舒服极了。

  尽管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已难找到当年全家包汤团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个上海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幅祥和的画面,因为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汤团,背后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意,还有那最真挚的愿望——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家乡的风俗作文 8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的家乡是美丽的融城,那儿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独特的元宵习俗。

  每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妈妈总会煮起一锅汤圆。白白胖胖的小汤圆,懒洋洋地躺在碗里,捞上一个,放入嘴中,留下的只有满口香甜。

  吃完汤圆,我心心念念的便是看花灯、猜灯谜了。爸爸带着我们来到广场,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花灯相互照映。忽然,广场上的一个巨大的宝葫芦吸引了我的注意。宝葫芦花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旁边还靠着一个财神爷。“葫芦”与“福禄”音同,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还有财神爷相助。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纷纷上前与它们合影。

  看了花灯,免不了要猜灯谜。我看准一个小灯笼,疾步上前,伸手拿下灯谜,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状如蘑菇一珍宝,当年白蛇将它盗,其实是味好药草,滋补健身价值高(打一植物)”。刚看到谜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就在我几乎想要放弃的时候,一株植物浮现在我的脑海,“灵芝!”我脱口而出,随即一蹦三尺高,可不就是灵芝吗!”状如出蘑”“白蛇将它盗”,一联想,不是灵芝还能是什么!我懊悔自己想得太慢,却又喜滋滋地拿着谜条去领奖了。

  好不容易猜出灯谜,一阵喧闹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头望去,许多人围在那边,时不时传来欢呼声,排在外围的人们踮起脚尖,迫切地想看到前面的景象。是什么这么引人注目?好奇心驱使着我,想一探究竟。会不会是……想到这,我也顾不得什么了,抱着奖品就朝人群跑去。

  一阵推挤过后,我凭借着孩子的优势挤到了人群中间,透过大人间的缝隙,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想——那就是板凳龙!一条条用一块块凳板串连而成的游动的龙灯,被人们架着,游走在广场中间。在人们的'演绎之下,板凳龙栩栩如生,它在这一刻仿佛化身为条条真龙,直入人们的心田。伴随着音乐声,它时而直入云霄,时而俯冲直下,时而蜿蜒盘旋...它,板凳龙,在这个元宵佳节,已然成为全场的主角。欢呼声、惊叫声、音乐声,响成一片,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望着天上的明月,意犹未尽的我久久不愿离去。满天星光,满场灯光,人生何如,总有无尽的美好。

  家乡的风俗作文 9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每家每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每家每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每家每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家乡的风俗作文 10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位于云贵高原。这里的春节有一个特有的习俗炸龙灯,热闹的炸龙灯意味着热闹和祥和。

  炸龙灯原本是土家族求雨祭祀的活动,延续至今,已成了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活动。除夕是小年,元宵是大年,炸龙从元宵开始。

  正月十四是炸龙的彩排。在这之前,龙灯的制作者们已经紧锣密鼓地干了很多天。正午,龙出发了,红色流满大街小巷,与之相伴的是锣鼓喧天。

  十五是最精彩的,也是游龙的正日子。因为炸龙灯鞭炮是不可少的,所以在四点前鞭炮烟花已完全脱销。各家各户都将晚饭提前了,五点半,鞭炮由四处响起,声音逐渐变大,此起彼伏,像一支交响乐。全县的百姓都出来了,越来越集中的鞭炮声把整个德江似乎都震得地动山摇。鞭炮的火焰闪闪烁烁,红红火火,映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大街上一片新年景象。

  六点半,各路龙灯出发了。短的有十米,长的有五十米,在龙灯制作老手艺人的打磨下,龙的制作很精细,它代表着德江的历史和传统,艺人们说,大意不得。举龙者皆是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他们戴着头盔,袒胸露臂,健壮的手臂舞动着龙,整条龙像活了一样,上蹿下跳,舞的`我眼花缭乱。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家都准备好鞭炮,准备往舞着的龙和人上炸。我和大伯举着缠上鞭炮的竹竿,我害怕被炸到,畏畏缩缩的,但又想再对准一点,于是身体向后倾,双手伸得长长的,那姿势实在有点怪异。不久,龙成了网状,大部分的龙鳞都炸掉了,而舞龙的人则显得龙马精神,毫无畏惧。

  八点多,炸龙达到了高潮,所有街道都是人流、火光流。天神一定看到了彩光流溢的人间街巷,如果从无人机航拍,这时候,整个德江都是流动的彩,闪烁的光。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火药味,九点过后,炸龙渐渐结束,大部分龙已不能首尾相连,很多只剩几根骨线。十点后,鞭炮声渐渐平息,在万家祥和的期盼中扎龙灯缓缓落幕。

  炸龙灯的鞭炮声虽已渐渐远去,但家乡人祈求安康吉祥,幸福美满的愿望,随着新时代的钟声正大笔绘就灿烂的康乐景象。

  家乡的风俗作文 11

  领略历史悠久的中华各地文化,惊叹世界各地的民族风俗。但是最美的,最别具一格的还数家乡的风俗习惯——清明,我们最熟悉的祭祀情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前后,下雨时最寻常的,然而这场清明雨暗示清明的来临,也蕴含着一种浓厚的家乡气息。那场雨所散发出家乡独有的味道。正所谓“落叶归根”,祖坟一般都建在自己生前所在的地方,为此,扫墓时,大多都要“翻山越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逢雨,就得踏着泥,顶着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阵辛勤,一把汗水后,来祭拜祖宗,真可谓是孝心可佳啊!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一个严肃而庄重的日子,人们自然而然不会在大街上随心所欲地喧闹。马路上,只看见汽车在缓缓行驶,行人撑伞走过。只听见籁籁雨声,闲敲细谈声。一切都放慢了,都静止了。这难道不是对逝世已久的祖先一种尊重与追悼吗?

  借问酒家何处有

  扫墓时,我们是要带贡品的来祭拜的,但是要是不提前准备的话,在祭拜那天准会手忙脚乱,甚至找不到贡品。家乡的清明,人们都带好多东西:饭团、烧猪、鸡、纸币、香……把其都摆放在祖坟前,要工工整整,有条有理的,然后跪下祭拜,最后把纸币往火盆里送,要一张张的,轻轻的往火盆子里放。

  牧童遥指杏花村

  拜完祖先当然不急着走,先到村子里歇息歇息吧!收拾好贡品,带回村子里吃。吃东西,小孩子最喜欢了,摆上桌的食物,村里的小孩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收拾干净。但,即使再饿的'孩子也不能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一口一口的,这也不是为了表示对老祖宗的尊敬?尽上自己的一份孝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诗岂能倾诉家乡的风俗一一坦露。扫墓时,我们还有好多好多要做的:用锄子掘一窝草,倒盖在坟尖上;把坟的周围都清扫一遍……做到工工整整,端端庄庄,严严肃肃,不留一丝马虎。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一年一次的清明,岂能草率?

  风俗,之所以被人称风俗,是因为它独具一地方特色。而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清明时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12

  金黄金黄的外皮,猪肉糜剁成馅儿,包成一个弯弯的半月型——哈哈,大家应该都猜到了吧?这就是我们家乡上海的美食——蛋饺。

  说到蛋饺,不得不提到它的起源。上海吃蛋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爱玲就在小说《半生缘》里提到过:“饺子、蛋饺都是元宝。”到了大年三十,上海人年夜饭的最后一道重头菜,都会是“全家福”,“全家福”可以是暖锅,也可以是砂锅,一般以高汤打底。讲究的,再加上几只虾,进一步调出鲜味儿。食材很丰富,但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这个蛋饺了。

  做蛋饺的过程非常难!所以外婆和妈妈经常连夜一起做蛋饺。做蛋饺呢,要先用一小块肥膘或者猪油在圆勺里转一圈,以免粘住勺底(上海话,叫做“嘚底”)。然后倒入一勺打好的蛋液,再将勺子逆时针轻轻转上一圈,使蛋液均匀铺满整个勺子,成为一张圆形的蛋皮。蛋皮一定要厚薄均匀,这是最考验手艺的时刻。之后在蛋皮中放入一小团事先调制好加入葱花的肉馅儿。等到边上的蛋液刚刚凝固,马上用筷子尖儿小心地挑起来一边的蛋皮,慢慢地把圆形蛋皮一折为二,让两面合拢完全包盖住肉馅。最后在蛋皮周边,稍微压那么两下,封口——一个半圆形的蛋饺就大功告成了!

  因为蛋饺的'形状像元宝的样子,而且颜色金黄,所以有招财进宝的寓意,而且,外婆和妈妈对蛋饺也有一番别样的回忆。

  对他们来说,蛋饺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家人相聚在一起吃“全家福”的幸福感。妈妈虽然现在很瘦,但她小时候也是一个十足的“小馋猫”。在她外公外婆做蛋饺的时候,常常期盼做出失败的蛋皮,这样妈妈就可以把做坏了的蛋皮一个个吃掉,那叫一个嗲啊!

  可现在,蛋饺早已在市场上非常普遍。有新鲜现做的,也有速冻的,想什么时候吃就可以什么时候吃。可却缺少了一点什么……大概是那么一点过去的味道和快乐吧?所以我也要学会做蛋饺,以后在过年的时候也能亲手为家人亲手制作这份美味,和家人一起分享这种快乐,更是补上这一点属于过去的回忆。

  小小的蛋饺,也是我们上海的老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 1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岫岩,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外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

  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到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要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

  我最喜欢过春节了,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在正月十五过后,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春节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过去了。它意味着亲人团聚,意味着卸下一年的不快与负担。

  家乡的风俗作文 14

  “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说的就是我的老家泰州姜堰。姜堰区有着“溱潼会船甲天下”的美誉。今天我就带你们领略一下姜堰最具特色的风俗——溱潼会船。

  去年,我来到了溱潼会船节的现场。只见湖面上彩旗招展,迎风飘扬。随着主持人宣布会船节开幕式的开始。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湖面上放起了彩烟,宛如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蘑菇云雾漂浮在溱湖上空。

  先出场的是代表各个乡镇的大花船。花船五颜六色,张灯结彩。船上的.表演者们有的在悠扬的琴声中翩翩起舞;有的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尽情地舞龙。真是好不热闹。我环顾四周,到处游人如织,座无虚席,就连公园里的小土丘上都站满了拍照观看的人。花船驶过后,数百条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小船,在铿锵有力的豪歌声中从四面八方驶来,汇集至湖面中央,等待赛船。

  比赛开始了。数百条船如拉满了弦的弓箭,向终点飞去。选手们飞篙走浆,弄潮激浪。个个都涨红了脸,憋足了气,撑船动作整齐划一。湖面上霎时涌出了一簇簇雪白的浪花。只见这个赛冲天之箭,那个似出水蛟龙。选手们纷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大家你追我赶,生怕一不留神就会被其他船只所超越。现场人声鼎沸,观众们不惜体力为自己支持的船队加油打气,欢声震天。这哪里是一场比赛,简直就是一场大庆典。选手们越撑越快,越撑越欢。终于,第一艘船上的选手们奋力将篙子一撑,船直抵终点。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喝彩声。

  各式各样的船只,激动人心的歌曲,飞篙走浆的选手以及如山如海的观众……真是气势冲天,热闹非凡。

  杨柳依依,烟波渺渺,十里溱湖荡碧波,千舟竞发逐春潮。溱潼会船名扬天下且独具魅力,成为泰州市一张响亮的名片!

  家乡的风俗作文 1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王安石的《元日》把新年迎新春时的热闹体现了出来,写得可真是好啊!目前就来我的家乡看看吧。

  根据大家家乡的规矩,新年在正月初中一年级开始。第一,一大早起来后,要先洗澡,洗完澡要换上新衣服,预示新的一年到来。然后,随意吃个午饭,重头戏还在后面呢!接着,下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把春联贴上,然后开始采购食材,为晚上的年夜饭做筹备。年夜饭的食材可大有讲究:鸡,鱼,莲藕,腐竹组成的。活脱脱一个吉利晚餐,吃的全是由含有特殊含义的`菜做的。

  不只这样,新年这天还没有完呢,吃完年夜饭,大家还可以放鞭炮,鞭炮是在下午买菜时买的,一群小伙伴聚在一堆,拿源于己的鞭放在地上,和其他鞭放在一块,接着,挑选自己喜欢的鞭,一块到田野把鞭点燃,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当然除去放鞭炮,大家还要守岁,无非就是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吃零食,大大家搓麻将,假如实在是忍不住的话,也可以小憩一会儿。

  最好玩的还是初中二年级拜年了,像大家家有不少兄弟的,通常都是按顺序来,先从大妈家开始拜。一般吃完饭后,就是拿红包的时候了,关于红包的俗名是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据了解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些人家是爸爸妈妈在晚辈子女里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压岁在民俗文化中含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正月初中三年级通常都是继续串门,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五,大家的新年才算过完。

  家乡的风俗,在家乡时我感觉它就像随处可买的水一样稀松平时,可离开家乡,我才发现它就像博物馆里的文物一样珍贵。

  家乡的风俗作文 16

  家乡的春节,很多习俗和外地一样,可有些还是有区别的。

  临近春节的时分,马路上,树上,商店前都张灯结彩;时不时还会响起一阵阵的鞭炮声。各个超市里大人们老人们都在办置自家的年货,把超市挤得个“风雨不透”。而孩子们则在里面成堆成堆地玩,好不繁华!

  到了春节的.前一天早晨,就甭想睡好觉了,从早晨到早上这段工夫就不断在放鞭炮,都没有消停会儿。真正到了春节这一天,一定要早早的起床吃饺子,在每次吃饺子时,姥爷总是会跑下去放上一挂鞭炮才会下去。这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平安全安,健安康康,任务飞鸿腾达。

  吃完饺子后,便是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时辰了,那就是发压岁钱!姥姥姥爷坐在沙发上,而我们小孩子跪成一排各磕一个响头,大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疑惑地看着他们,没有失掉答案,这时姥姥姥爷拿出了红包,我们笑着接了过去放到口袋里。接到钱包的那一刻,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接着我们就出去拜年了。出了门,就会看到地上都是红纸屑,看得眼花纷乱啊!遇见看法的老人就说“新年好啊,*姥姥!”转到工夫差不多时便回家了。

  回到家便看到大人都在包饺子,我们也不甘逞强。先洗了把手,再把袖子撸起来,戴上围裙,坐到椅子上,有模有样地向大人们学了起来。我拿着擀面杖蠢笨地擀皮儿。刚开端擀地是奇形怪状的,但是渐渐地就圆一些了。干完后就觉得好有成就感,但不幸的是我曾经“面部全非”了。

  我们吃饺子时,我竟不测地觉得这次的饺子十分的好吃,我吃了很多,弄得我还老打嗝。早晨,我们开端放烟花,在夜空下放出的烟花光芒耀眼,包括着我们对新一年的等待和希望。

  想来想去春节便是我最想过而且过的最高兴的节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17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18

  快要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忙得热火朝天,买菜、烧饭、贴春联、挂灯笼……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我的家乡有个风俗,一过年,每家每户都要炸鱼丸,弄得满屋子鱼香。这不,我妈正在厨房炸鱼丸呢!

  刚进厨房,就见妈妈手握一把锃亮的菜刀,正在给一条大草鱼剔骨。剔完过后,就开始备馅料了。妈妈把嫩滑滑的鱼肉倒入一口大盆,然后再往盆里掺点猪肉、豆腐和红薯淀粉,妈妈说这样鱼丸更有嚼劲,味道更别具风味。接着把大盆放在一旁,来准备调料。把大蒜和生姜榨成汁,倒入大盆。然后陆续加入盐,酱油,生抽,老抽等来调味。

  备好馅料、调料,接下来要搅拌了。搅拌要有仪式感,妈妈带上白手套,拿出搅拌机,装上,一合,关紧,按下按钮,不一会儿就就好了。

  到了最最最重要的步骤了——炸鱼丸!只见妈妈手里握着一团肉,轻轻一捏,拳眼里便冒出了一个粉嘟嘟,圆滚滚的小肉球,再把勺子沾下水,一挖,一个可爱的.小鱼丸就做成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已经热好的油锅里,不一会儿,便“吱吱吱”响了。妈妈的手法很娴熟,吃块儿饼干的功夫,油锅里就已经装满了小鱼丸儿了。

  妈妈拿出一个铁漏勺不停地翻动着鱼丸,不一会儿,那一个个小鱼丸就争先恐后地浮上油面,好奇地看看外面的世界。

  “出锅啦!出锅啦!”我开心地叫着。你瞧它们,油光发亮,金灿灿的,活像一个个小金球,咬上一口,外面的壳脆脆的,里面的肉嫩嫩的,香气扑鼻,美味极了。

  妈妈炸了一锅又一锅,足足装满了两大竹篮呢!香气从油锅里溢出来,满屋子油香,馋得我口水都流下来了。

  这鱼丸可以烧汤,也可以烫火锅吃,咋吃都美味!过年了,请你到我家吃香喷喷的小鱼丸!

  家乡的风俗作文 19

  春节是个很热闹的节日,各个地区过春节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五花八门。而我外婆家的过节方式也是十分新奇。

  除夕那天,天刚亮我就被鸡给吵醒了,睁眼却发现,外公外婆早已起床,给门贴上了春联。我穿好衣服看了看钟,才早上五点,此时贴好门联的外婆点燃了一束香火和火把。我很是好奇,就问了问旁边的妈妈:“妈,外婆这是干嘛?”“这是这里的习俗,除夕这天早上每家每户都要派家里一个人点燃一束香和火把,拎一个水桶到山上的.泉水边,把带来的香火先插上,然后往泉水里丢几枚硬币给水神,接着用水桶将“新水”挑回家……”妈妈像讲故事一样,和我讲着我也像听故事一样专心地听着。

  不一会儿,外婆回来了,还拎了一桶水,这时舅妈拿来一个碗,妈妈也给我拿了一个,让我喝一碗,之后家里的人也都喝了,喝完之后又各自忙各自的了,睡觉的睡觉,烧饭的烧饭。

  大年初一根据外婆家的习俗,早上吃水圆,当天均吃素食。初二也是最热闹的一天,用香纸敬财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唱山歌,穿着当地的服饰跳舞,还会在空地上举行活动。全村人民挤在那块地上,看着空地上的人们精彩的表演,那一天全村上下家家灯火通明。

  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人们在谷坪大开歌堂,日里唱“欢冬久”夜里唱“欢古。”正月十五夜里到别人家菜园摘几片菜叶回来,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

  等正月十五过后,年的味道开始疏散。工人们开始返工了,孩子们各自回校上学。老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也是我觉得家乡最独特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20

  老街的青石板走过了四千年的光阳,这一段古老的历史让老街变得年味浓浓。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了。

  春节临期,我揣着满怀期待的心情来迎接新年新气象,大年三十一早,我一早起来便穿好衣服,抓紧时间洗漱,简单吃了点早饭便出了门,按照我们这儿的规矩,春联应当三十本天贴,挑选好样式,再简单贴一下,但是正门一定要贴。下午便是祭祖了,是借此来怀念逝世的亲人,夜晚大家聚在一起边吃边看,再将灯开上一晚寓意着新的`一年前途光明。

  鞭炮声伴随着我起床,瞬间感觉新的一年在向我招手,我也将开启红红火火的一年。

  我最期待的环节便是压岁包了,每当我一拿到压岁包,那手感似乎像是我手中的一坨金子。在我们这里压岁包一般都是在初一之前小年之后就拿了,一般在这段时间里便会有客人来家里拜访,从而就顺便也把压岁钱给了,通常也都是与父母平辈的亲人来了。大年初一便是去拜访爷爷奶奶或太太这辈的人了,压岁钱的寓意通常用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得到压岁钱便可以开始平平安安的一年。

  每当收到压岁包时我便会偷偷藏起来,只为了不让爸妈收走,每当看到“压岁钱”三个金碧辉煌的三个大字,我的手不由地颤抖,心中暗暗地想着:“等我拿到了,一定要去超市大大地花一笔。”,甚至连购买路线都规划好了,却总是被我爸灭空,然后我便痛失了一年以来唯一存款,每次都会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收起来是为了我好,我们收了别人家的,那别人家有小孩子,按照道理不能欠别人家的,还是得还回去。”

  真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家家都有不同的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21

  故乡的山,是故乡的水,故乡就像一坛埋藏在地底的酒,每每闻到酒酿的香气,我就不由得想起一砖一瓦都藏满历史的故乡——湖南益阳,想起故乡的甜酒酿。

  过年吃甜酒酿在我老家是一种传统与风俗,是辞旧迎新的最好打开方式。每逢过年,奶奶拿出一大盆烧好的,凉透了的糯米饭,然后分装到二十几个瓷碗里,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块酒曲,两个手指来回搓动,酒曲粉均匀地落在了饭粒上。接着用筷子把最上面的一层饭拨开,再洒一次,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后,倒入一个大缸里,压紧。奶奶告诉我,要让每一粒米饭上都有酒曲粉,这样才能充分发酵,做成酒酿。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来回搓动,好奶在做好的酒酿中间,钻了一个洞,是为了酒曲呼吸,最后把盖子盖上。

  “出酒了,出酒了!”三天后,我们打开盖子,一股沁人的酒香立刻涌了出来,奶奶把酒酿舀进锅里,我的目光也跟随着被舀进了锅里;不一会儿,水烧透了,香甜的米粒在锅中翻腾,我的心也跟随一起热舞。奶奶为我盛了一碗酒酿,我接过来吹了吹,仰起脖子就喝。“小心烫!…”不等奶奶说完,一小碗甜酒酿早就无影无踪,我已经自己去添一碗了。奶奶看着我一口气吃了很多,表情和我一样满足,其实她一口都还没吃呢!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隔壁的小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

  “吃了甜酒酿,万事都吉祥。”乡民们,过节都爱吃甜酒酿,尤其春节、祭祀和庆典活动更是如此,除夕是要守岁的.,即通宵不眠,大年初一吃甜酒酿,还有驱魔避邪平安长寿的寓意。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奶奶的那一碗甜酒酿就是亲情,节日的盛宴,包裹着平淡凡人心。家乡的风俗牵引着叫嚣的馋虫,来一碗甜酒酿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2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这天晚上,妈妈带我去逛灯会。路上,妈妈告诉我,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或小正月,我好奇地问妈妈元宵节的由来,“它呀!是在东汉明帝时,提倡佛教,听说有僧人在这天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于是便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自此之后,便逐渐成为了民间盛大的节日,也就是元宵节。”

  灯会上人满为患,进去的人络绎不绝,到处都人头攒动。

  远远地望去,就如同绽开的焰火,炽而美丽。粗略地看看,有手提的装饰灯、可爱的动物灯,精巧的`建筑灯……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啊!会场上灯灯都在争奇斗艳!

  装饰灯中好看的是荷花灯。这个灯姿态万千,仿佛有着万种风情,金苞待放的荷花灯,最中看娇嫩,软软的荷花瓣白中透红,红中透紫,水灵灵的,多像一个白皙又娇羞的姑娘。薄薄的花瓣中,隐隐可见嫩黄色的花蕊。我看,要不是它发光,不然,我还真以为是真的荷花呢!

  “花果山”这个灯造型十分精巧。

  “齐天大圣”的令旗插在山顶无比威风。山上山下都是孙悟空的猴子猴孙,有两只可爱的猴儿在山顶眺望戒备着,还有两只倒挂在树上一边荡着秋千,一边吃着桃子。仿佛吹一口气,就能下来蹦蹦跳跳似的。

  “故宫”的缩影版同样也很壮观。

  城中四角,是玲珑奇巧的角楼。中心点往北是御花园,其间,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整个错综相连又井然有序又无不惟妙惟肖。不愧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啊!

  直至很晚,灯会才在灯火燃尽后翩翩落幕。

  我不禁沉思:有的习俗为什么能留存这么久呢?

  良久才终于明了了——故事让中国的精神流传不息,节日使中国的习俗薪火相传。

  家乡的风俗作文 23

  “清明前后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随着夏姑娘的呼唤声来到我们的身边。

  清明节的习俗有踏青,扫墓……清明节是年轻的.人祭祀去世的老人们,如外曾祖母和外曾祖父前面去世的老人们,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分生死离别的悲酸泪。

  在清明节的早上,我和哥哥还有妹妹匆匆忙忙的随着外公、外婆和舅舅、舅妈还有爸爸、妈妈去扫墓了,我和妹妹一上欢声笑语,一直没停过,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我和妹妹就随着外公、外婆和舅舅、舅妈还有爸爸、妈妈来到了山上,在上看哥哥还没上来,哥哥在分岔路口走错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哥哥走累了,想喝水罢了,去买水了。

  不知不觉我也走累了,渐渐的走不动了,越走越吃力了。我一抬头看见三路还远得很呢我。真希望前面有一张椅子,椅子就放在那里,哥哥和我还有妹妹可以去那里休息休息一会儿。那么应该有多么的好啊!

  呀!我们终于到了,整个人都舒服了好多好多,呀!山上的空气比山下的空气好得多呀!舅妈从口袋里拿出几根蜡烛,想点燃蜡烛,立刻想起以前森林火灾,在山上不能放火。我飞快的跑上去阻止舅妈,没想到火已经点燃了,纸钱已经在烧了,我打消了上去阻止的事情,没一会儿,“噼噼啪啪……″舅舅点燃了鞭炮,顿时。一阵烟雾弥漫在坟地上空,似乎要将我们的思念带给了在天堂的外曾祖母了。马上就帮忙打扫垃圾了,呀!一年下来,树叶可真不少啊!

  时间冲冲的走了,哥哥。和我还有妹妹和外公外婆和舅舅舅妈还有爸爸妈妈一起离开了我们去外曾祖父那里去给他扫墓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24

  前几天是我的姐姐的新婚大喜之日,在这一天,我们家特别的忙,说到结婚,我到现在才发现,真的是好麻烦,事情好多啊,同时,我也觉得我们家乡的风俗真的好多啊。

  首先,在我的姐夫来接我的姐姐之前,我们家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那就是:首先我得姐姐早上会在家吃点饺子,还是那种只吃饺子的边缘,不能大口大口的吃,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这就是我们这边的风俗,还有就是,我的妈妈要和姐姐共同的吃一块糖,那就是,我的姐姐把糖放在嘴里边,然后,咬着一半,放在我的妈妈嘴里边,在姐姐上婚车之前,我这个做妹妹的还要给姐姐穿婚鞋,我给她穿鞋子的时候,鞋子里边要放着俩红包,那是姐姐给我穿鞋子的红包,一直鞋子里边放一个,我穿鞋之前先把旧的鞋子给姐姐脱下来,拿着新鞋子,我把红包拿出来,说,谢谢姐姐,然后把鞋子给姐姐穿上,让姐姐穿上新鞋子,开始走心的人生,妈妈给姐姐一面镜子,这是让姐姐自己在手里边拿着,在车上把镜子翻一翻,象征着,新的人生开始,人生翻翻个儿,待婚车行驶的时候,妈妈在婚车后边要微笑的摆摆手,然后送出婚车百步,这是一个送女儿的仪式,这些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我们的风俗好多啊,有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些风俗象征着什么,但是,我觉得这应该都是一些好的象征吧,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好的祝愿。真心的希望姐姐可以永远的幸福。

  我相信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幸福,很和谐。

  家乡的风俗作文 25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就拿我的老家莆田来说吧,大年29那天,家里人都开始干活起来了,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都趴在厨房的桌子旁,睁着那大又大又圆的眼睛,嘴边的口水就会不由自主的流出了,好像心中在想:什么时候才煮好呢?好想赶紧吃啊……

  大人们都在为大年三十那天做准备,我们莆田那里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要先去庙里拜拜。奶奶一手提着装有供品的篮子,一手拿着蜡烛和香,我一看见就让奶奶带我去,奶奶听了就和我的话便一起进了庙里,到了庙里只闻见一种奇特的香味,听不到吵杂声,听到的也只是适合上枪打木鱼的声音,得得得那宁静的声音,心里便有了一种美好的`画面,

  拜完了佛,接下来准备回家做饺子,在过年中,我最喜欢的一件事便是包饺子了。这不,我和奶奶、婶婶还有妈妈已经在桌上开始行动了,我们每个人都分得井井有条,奶奶切条,婶婶把一个个面粉疙瘩按圆,妈妈放馅,至于我们就是包饺子吗?饺子包完后我们便早早睡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一大早五点左右就有人开始放鞭炮了,早上我们匆匆忙忙的结束了。中午我们莆田的必须喝一种叫苍粉的面,它是用红薯粉放到水里溶解,之后放进锅里,鱼面容在一起就成了仓粉,吃一口一坨一坨的。哗哗的溪流。到了夜晚,月光洒在每家每户的家里,每个人的小肚子都变成了一个小面锅。桌子上的汤圆豆腐,甜品,烧烤。小零食我们都看在眼里,可都奈何它不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26

  我漂亮的家乡在xx,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县城,但仅管这样,大家xx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伙对祖先的尊重。

  我先从新年开始说起吧!没到除夕之夜的时候,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兴盛,儿女可以孝顺长辈。

  吃完晚饭后,大家是从不外出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伙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大家不可以外出,但是在家里,大家不可以外出,但是在家里,大家依旧可以玩的有声有色。大大家在家里打麻将打个通宵,小孩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伙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中一年级也是非常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大家小孩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期望大伙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

  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小孩们得到压岁钱后可高兴了,但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是不能乱烧钱的,这又代表着大大家在这一年里非常难非常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生在家帮爸爸妈妈干活,女生就跟随大大家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伙都过的十分高兴。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愈加幸福美满。

  在过了初六之后,大伙的所有就都恢复正常了,大大家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小孩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新年是让人难忘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 27

  我最喜欢过的是春节,今天,就让我来告诉你一些春节习俗吧。

  一进入腊月,走在各个小区,我们便可以看到很多居民家的阳台上挂满了腊肉和香肠,商家也挂起了灯笼、贴好了春联,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新年到,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龙灯游万家”这是流传在奉化的两句俗语,新年盘龙灯,从明代至今,是奉化民间的一大传统习俗。

  “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九十婆婆还能穿针孔……”古老的民谣,说明在奉化舞龙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还包含着对龙的图腾和对新年的祈福。但现在,大街小巷上,却很少有盘龙灯的了。

  过年,从“腊八”拉开序幕,为过年做一些准备,很多人家要磨粉、做年糕,还要腌制和晾晒鱼干、腊肉等传统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时还拉着我帮她做活。?爸爸妈妈放假了,还会给我带一些“年货”。爸爸的朋友都送来各种海鲜,吃都吃不完,怕坏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这家送来的给那家,那家送来给这家。

  从“除夕”开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人们开始享受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我的亲戚们都来我们家串门,喜悦的氛围一直可以延续到元宵节。

  “正月初一”是春节。人们欢欢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早餐时,全家人都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且客厅的桌上总是摆满麻饼、芝麻糖、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水果等等食品,让我一饱口福。

  “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走亲访友,我们都开开心心地收红包,而爸爸妈妈却送礼、发红包。

  大约到初七,爸爸妈妈就要上班了。而我们学生则是过完“正月十五”才报名上学,春节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家乡的风俗作文 28

  盼了好久的饺子节终于到来了。

  早上,伴着2020年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我和爸爸妈妈带着饺子皮跟饺子馅,一蹦一跳的来到教室,教室里人头攒动,同学和家长都来了,教室里好不热闹。嗯!没错,今天就是六年级专属的一次包饺子活动。

  我们把六张桌子拼一组,不一会儿,同学和家长都陆陆续续的来齐了。我们便围坐在桌子旁,专心致致的学着大人包饺子。我看见爸爸把饺子皮放在手心,四周涂点水,用筷子放了一小团馅在饺子皮上面,把两个角一捏一扭,一个挺着将军肚的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包好了,不一会功夫,爸爸己经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一排排雪白的饺子了。我瞪大了眼睛,和其他同学一样,觉得不可思议。我很想试试,可又怕把事搞砸。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们说:“很简单,你们也来试试吧,我教”。我早己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饺子皮,学着爸爸的样子,在四周涂上水,再放一团馅上去,可口还没封好,馅露了出来,后面皮也破了,那场面惨不忍堵。我不灰心,又拿了一个,这回我就放了一点点馅,终于捏出个饺子了,可等我放在盘子里和别人的一对比,才发现,别人的都像雪白的胖娃娃,而我的就像一个饱受风霜的小老头,我很失落,心想,这馅怎么老是和我作对呀!转念又一想,怎么能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不甘心,又拿起一个,又一个,终于,在不断练习总结下,我成功的学会了包饺子。

  饺子终于下锅了,我看着锅里的饺子,水把它们煮的“咕嘟咕嘟”响,在难熬的漫长等待后,饺子终于出锅了,有红的,绿的,黄的,白的,看上去就很有食欲。我放上醋,味极鲜,香油,老干妈等作料,咬上一口,太香了。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会了包饺子,也让我尝到了劳动的快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 29

  还记得,自己以前被外面的声音惊醒,转头望望窗外,才发现自己是被外面那放鞭炮的给吵的,成为那条小道上,几个孩子往地上不停的扔炮,整条小路都被炸得乒乓响,扭头再看看日历,是新年到了!

  迷迷糊糊出了房间,看看外头,奶奶正拿着几只肥肥的鸡,和邻居一起杀上来吃。我揉揉眼睛,下了楼,本想下楼看看她们杀鸡,却正巧碰见了正在贴对联的爷爷,听说对联能辟邪,还能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毕竟是习俗,我们便一起把爷爷亲手写的对联给涂上胶水。每个人都很小心,怕一不小心胶水粘到自己手上了,涂胶水的速度得快,不然这边没涂完,另一边就已经干了,小心翼翼的把对联粘到大门的附近,年味儿就来了。

  事都做完了,就去洗个澡,换上新衣服新鞋,家里人变为围成一桌,吃起了年夜饭。听父亲说,有些地方过年都是吃饺子汤圆,虽说我从来都没有这样过,但看着桌上的鸡汤鱼肉,那也是十分的诱人。

  年夜饭后,再多摆些水果零食,就盼着天黑。虽说自己家里也没什么烟花爆竹,但还是迫不及待等到夜晚,吃吃零食,看看电视,时不时外面还会响起烟花和爆竹的声音,不得不说,放烟花是所有习俗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昏暗的夜空,被绚丽的烟花照亮,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沙发上,一会儿,家里的'大人们都拿起了一个个已经包好的红包,这也就是压岁钱,孩子们,双手接过红包,便兴奋得直跺脚。

  还记得,那是多么的美好啊!这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这些习都是这里特殊的民俗文化,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家乡的风俗作文 30

  说到“龙”,我便会想起家乡的那条“首饰龙”。

  每逢元宵,“巨龙”就会驾着五彩祥云出现,通体灯光点缀,金碧辉煌。各村的年轻小伙争先恐后地抬着“首饰龙”开始巡游,“嘿哟嘿哟”地喊着号子。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放慢速度,两旁的人们围着“巨龙”欢呼着,叫喊着,祈祷着。平时寂静的小山村,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仿佛沉睡了整整一年的人们,只有在此时才醒过来。

  据说这条“龙”已经有400多岁了,好奇的你肯定想知道这条“龙”是怎么来的吧?我已经替你走访了村里几位年长的老爷爷了,不过他们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有的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幻想龙就是神,想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有的说在我们乐清,地处东南海滨,古代渔民靠海捕鱼,他们对渔船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制作出这种身体呈渔船形状的龙灯来祈求国泰民安。这也就是为什么“首饰龙”在我们家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龙船”。

  “首饰龙”一般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龙身至少由四层楼阁组成,每层楼阁上插着各色小旗,内壁贴着透光白纸,外壁贴着五颜六色的细纹刻纸图案。仔细看,里面大有乾坤,“住”着好几百号形态各异的人形玩偶。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在色彩缤纷的船型龙灯上手舞足蹈,上演一幕幕古装大戏,妙趣横生。正所谓:一个人物就是一段历史,两个人物就有一段故事。

  如果你来到乐清,刚好是元宵节,我一定要带你去见识那件宝贝——“首饰龙”!

  家乡的风俗作文 31

  我的家乡在福建,那里充满了我甜蜜的童年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那些美味的水果也让我念念不忘,还有那些特别的风俗让我记忆深刻。

  我的家乡有很多奇特的水果。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妈妈出门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玩,不一会儿,饥肠辘辘的感觉驱使着我到厨房里去寻觅好吃的。我在厨房里翻翻这儿,看看那儿,顿时,一个金黄金黄的大木瓜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吃呢?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刀把它切开,黄灿灿的果肉包裹着一颗颗滚圆滚圆的小黑籽,就像一颗颗圆溜溜的小珍珠,摸起来滑滑的。我捏起一个放入嘴里,咬了一口。哇!好辣啊!满嘴都充斥着火辣辣的味道。这个小黑籽味道还挺怪呢,害我喝了三杯水才让那味道在我嘴里渐渐淡去。不过,木瓜的果肉的确好吃,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除了木瓜,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奇特的水果,比如小柠檬和波罗蜜。说起波罗蜜我总会想到大榴梿,它们长得实在是太像了,外面都有尖尖的刺,好像同胞兄弟。虽然它们长得像,但吃到嘴里的味道却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榴梿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香香的,而波罗蜜的气味和味道都是甜甜的,吃完很久,嘴里还留存着它的香甜。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那香甜的波罗蜜。

  此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比如我们家每当过年吃完年夜饭的时候都要跳火群。什么是跳火群呢?就是把地瓜藤放在院子里,然后放火烧起来,让全家老小都从火群上跳过去,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所有的霉运都被火烧光了,很特别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3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习俗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每一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宛如一缕缕情思牵动着不同地区游子的心,在我美丽的家乡——罗定,也有着几种充满特色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曾在《元日》一诗当中描写春节。在春节里,家家张灯结彩,处处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氛。不知是什么时候,那一个又一个灯笼悬挂在高楼和树上,它们在微风中调皮地摆动着那福气满满的身躯,还有那些闪着亮光的对联,也在比拼着谁更有才华。在这一天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看着这一桌子上的`佳肴,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大家看着这一桌子的佳肴都咽起了唾沫。随着爷爷的一声“开饭了!”大家都立刻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家都吃得油光满面!

  吃过年夜饭,人们不是燃放鞭炮,就是赏烟花。明月当空,一时间鞭炮声响成一片,空中璀璨的星星不再寂寞,烟花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朵在绽放,过后又化作无数颗发光的流星从天而降,划破夜空,逐渐消失……又如同仙女散花一般,壮丽无比……紧接着我们打开电视看春晚,守岁。当12点的钟声敲响,全国人民都沸腾了起来,烟花也再一次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过去了,但那时的快乐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伴随着旧年的渐渐远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中国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33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题记

  将乐南词又称“八韵南词”。它的源头来自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我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

  哒哒哒,什么声音,哒哒哒,又是三声响。走过去一看,一座小舞台上坐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咦?这是要表演什么吗?奶奶说:“这是将乐的风俗—南词。有近百年的历史”听上去应该挺无聊的吧,这不比看大妈跳广场舞还无聊?大奶奶非要留下来听一听。我不知什么时候失了神。爷爷们手上拿的乐器是什么?“这里有二胡、扬琴、琵琶和丝管”奶奶说。“哦哦!原来奶奶不是很笨嘛”我嬉笑着。

  来看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奶奶说:“这对我们来说可有意思了嘞。”

  音乐声越来越响亮,爷爷们的口中念念有词的讲出了几句方言,声音时而高起来,时而又低沉,还怪有节奏感的。

  表演南词的爷爷们,少说也有六七十岁了吧?为什么他们这么老呢?我还在思考问题呢“哒”南词的又一段高潮到了,爷爷们的口中又陆续地讲起了几句方言。台上的爷爷们摆了摆头,台下的观众也跟着一起。

  慢慢的,台下的观众入了迷,就好像爷爷对我们做了什么秘术一样,一段高潮惊醒了我们。

  表演结束了,一些观众还沉醉在其中无法自拔。看完这次表演后,我感觉我已经爱上了这个风俗。

  散场了,我一直回头看,一直依依不舍的。

  将乐南词这门艺术已经传承近百年了,可表演的人却越来越少,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就消失了呢?

  南瓷这门艺术让我感叹:“潺潺南词溢乡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 34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我也筹备好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的家乡就是河南省,开封市,付集镇,陈河小村。

  过年,当然需要有过年的气息呀!妇女们忙着处置家务,洗衣,做饭,清扫,一切靠着我们的双手。而孩子们正在门外放鞭炮,等着吃年夜饭,那一个个笑脸,比吃了蜜还甜。叔叔伯伯们正在拿着大锅炒菜,嘴里还唱着“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这是,阿姨们就在院子里摆好桌子,凳子,在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透明的布,等待着客人的到来。过年时的红豆年糕,端午节的肉粽,都是奶奶婶婶最拿手的,对门大婶的花生汤圆,隔壁大妈的芋头饼,更是大家在寒冷的冬季里最喜爱吃的。

  当然,过年嘛,必定必不可少圆滚滚,白胖胖的饺子。我偷偷尝了尝,咬了一口,满足的闭上眼睛,是我最喜爱的香菇馅。饺子包完了,一个个真可爱。这是长辈们就让我到其他人家里送饺子,是我最喜爱的,由于可以收到大量的`压岁钱。我就跟其他人的小朋友比赛,看谁挣的压岁钱多,果然,它们立马答应了。

  我就端着碗里的一个个热乎乎的饺子,我轻轻的敲了一下门,满怀笑容都说“给您的饺子,期望您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于是我就收到了一张红色的毛爷爷,其他人都是五十,二十的,由于他们都忘了说祝福语了,我就快点跑到了家里端着另外一盘饺子,挨家挨户敲门送饺子,于是我高兴地回家了。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风俗,这样的家乡,你喜爱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 35

  湛江,一个著名的海港城市,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今天我就带大家见识一下吴川的元宵节。

  在我们吴川,我们经常会吃一个叫做汤圆的传统东西,这种东西是用糯米粉包裹着花生馅和芝麻馅一个小圆圆的圆形小球,只要取一锅热水就可以把它煮熟了,这种东西我们都很喜欢吃。

  今年的'元宵很特别,买不了汤圆,我只能自己试一下包汤圆,我首先准备好了糯米粉,和一大壶热水,然后和成面团放入冰箱醒发一会儿。

  接下来我准备好了花生,芝麻,红糖,白砂糖,等等的馅料,把花生打成碎,加入红糖,就变成了红糖花生馅,把芝麻和白砂糖一起搅碎,那就变成了芝麻馅,这两种新料经过加热之后都会变成液体,所以做成爆浆汤圆不是梦,当然我做了这两个是经典的馅料,别的人还会弄紫薯馅呐,芒果等等。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取出面团,把面团搓成一个小圆球,然后按压碾平,成为一个薄薄的小圆饼,我便用勺子包入馅,捏和,滚成一个小圆球,放在一边,但是我做面团的时候不小心用了温水,所以面团粉粉的一动就烂,每做一个汤圆都难的登天,只不过想到爸爸妈妈姐姐们吃到了这些汤圆幸福的笑容,我还是坚持了做了下去。

  做了一个小时终于做好了十几个大小相等的汤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锅洗干净,然后放入水把它们煮沸,放入汤圆用筷子搅拌一下,防止粘锅,过了几分钟,汤圆煮好了,我洗完碗,用碗乘着汤圆,给了给我的家人们。

  我们一边看着月亮吃着汤圆,看着烟花,说着笑。我想:这个元宵也许不像之前那样喜庆,但是也过得美好。

  我喜欢元宵节,更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 36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习惯,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节目来纪念这个日子。我们这边当然也不例外,举行活动的节目也是非常多的。当然其实各地的习惯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赛龙舟就是吃粽子,洒雄黄酒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会在门口的地方挂上艾叶和菖蒲这类东西,具体的效果我也没有细问,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一边吃粽子一边看龙舟了。

  在端午这天,必定是要赛龙舟的,我们往年的龙舟竞渡是非常激情的`。“端阳的下午,小孩们都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他们都会挤去码头或者河边,掌声,呐喊,尖叫,口哨,锣鼓让你听不见你自己在说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龙舟让你目眩神移。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没有亲眼目睹的人是没有办法体味当中的激动和振奋的。”而且谁划龙舟赢了还会被人表扬,说明我们这个村的村民比较厉害。现在赛龙舟也都带有一点比赛的性质,几个村组合到一起,大家进行比拼。

  我们每年都是如此,在岸边上吃着粽子然后看大人们在下面进行比赛。以前我小的时候,我爸爸也是一个龙舟的选手,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划龙舟还是很需要体力的,我爸爸年纪不小了也就不去赛龙舟了。不过现在可以带着我在岸边观看,端午节日还是快乐的度过了。每年到这个节日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有好吃的粽子有好看的龙舟,我们这也有自己的风俗和民俗,可能跟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只有走南闯北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同。

  家乡的风俗作文 37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一岁的寒生在鞭炮声中。在春分时分进入屠苏。”这是我家乡的习俗——元旦

  在中国新年期间,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干净,也就是说,旧的被移走,新的受到欢迎。还有一个关于大扫除的原因的故事:据说邪恶的仙女“三死神”喜欢说是非,他向玉帝报告说,世界上那些挂蜘蛛网的人正在制造麻烦和犯罪。玉帝非常生气,想惩罚这个世界。这件事被灶神知道了。他告诉每个家庭要迅速打扫。当玉帝看到世界各地的天气都在更新时,不如“三死神”说的那么好,于是他命令众神给世界送去祝福。

  除夕夜的早上,人们会点燃准备了很久的鞭炮,一串鞭炮会“砰”的一声,孩子们会躲在门后,然后点燃一排圆形的烟花,大炮会“嗖”的一声射向天空,然后“砰”的一声变成一缕白烟。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无论家人外出多忙或多远,他们都必须在这一天回来。在除夕夜的晚餐上,饺子象征着团圆,意味着每年有更多的鱼,面条象征着长寿。吃了年夜饭后,长辈们要给年轻一代发压岁钱,红包里有“万岁钱”、“除恶”、“龙”等吉祥的字眼。鬼魂。双鱼座等吉祥图案表达了长辈的关心和祝福,孩子们很高兴收到红包。

  接过红包后,孩子们出去找玩伴。他们把花筒放在一起,点燃烟花。烟花在晚上非常漂亮,包括红色、蓝色、紫色、黄色、彩色和各种各样的'。孩子们必须保持他们的年龄,直到镇远的第一天他们仍然很强壮。

  我希望我家乡的风俗能够一直流传下去,这样一年的味道会越来越浓,这种历史和文化可以传承更长的时间。

  家乡的风俗作文 38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但是每逢春节,人们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太和县,我们当地春节的饺子别具特色。

  先从饺子皮开始说起吧。饺子皮有白色的、绿色的,寓意新春来临,生机盎然;还有用胡萝卜汁和面擀出来的饺子皮是红色的,象征着明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饺子馅的调制就更是别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绝活。有猪肉大葱馅的,有羊肉白菜馅的,有山药虾仁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真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在饺子边上捏出一个个褶皱,就好像给饺子镶嵌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在饺子边上捏一个小小的口,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笑口常开”;还有的把饺子包成个元宝样,以此祝福来年财源滚滚、富贵常在。

  我们当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是每家每户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包一个“幸运饺子”。就是把一枚干净的硬币悄悄地放到饺子馅中,然后包起来,这个饺子要和别的饺子一模一样,谁吃到这个饺子,他就是来年最幸运的人。

  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围在一起,我调馅,你擀皮,他包饺子,在和谐的氛围中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等到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迫不及待的人们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别提多美味了。

  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说说今年的收获,谈谈对来年的期许,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饺子是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乡的人们每年都在期盼着它,因为它是春节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 39

  很多年前的高平,每到大年三十的早晨,人们早早就醒来了。

  在大人们的忙碌中,在孩子们掰着指头数日子的期盼中,“年”的重头戏来了!

  刚醒来,孩子们便兴冲冲地穿上昨夜摆在枕边的新衣,兴冲冲地跳下床,兴冲冲地迎接大年三十。

  三十上午,人们已经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了。孩子们也休想闲着,能干活的得帮大人干活,只有小得不能干活的孩子才能玩耍。大家还得到山上拾些柴火、玉米秆之类的东西,堆在院子里,用来初一早上烘年火。

  中午吃些饭,人们除了继续准备年夜饭,还有其他的“任务”:贴春联、放鞭炮、烧香敬神。夜晚,当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火红的对联,桌上有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耳边是鞭炮的声音,身边是团聚的亲人时,年的一个高潮到了。

  在那个连电视机都没有的年代,年夜饭过后,人们不会看春晚,而是忙着做明天早上要干的家务活——大年初一是一点活也不能干的.,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不要太辛苦。

  忙碌的除夕在零点结束了,人们可以睡觉了。然而,初一还得早早起来烘年火。点火早的人家,凌晨三四点就点好年火了。年火一点着,孩子们就都出来玩了。他们不但玩平时的游戏,还能找地上没有燃尽的鞭炮玩。

  与除夕相比,初一就清闲得多了。孩子们去爷爷奶奶这边亲戚家拜年——初二才去姥姥姥爷那边的亲戚家,就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压岁钱。住得近的亲戚和自己的邻居们都会互相串串门,唠唠家常。

  家乡的三十、初一,就这样在人们的忙碌中、欢笑中匆匆离去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40

  我的家乡来自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一个小镇,有被称为“小资中”的美誉。家乡每年年底就会有做香肠和熏腊肉的风俗。每逢过年佳节,最想念的就是香肠的味道,特别是离开家乡这几年。

  在我们四川,做香肠的材料都是要精挑细选的,农家养的'猪最合宜。半肥半瘦的猪肉做香肠,猪排骨和五花肉可以做熏肉,小肠洗干净留着灌香肠用。

  说到做香肠,也是一门学问。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小块小块的,放入适量盐,味精,香油,芝麻,花椒粉,辣椒粉,把它们和匀,腌制一个小时。等肉腌好以后把洗干净的小肠尾端用线打好一个结,用小圆筒把小肠撑在内壁,猪肉一小块一小块的往里面灌,灌到30厘米就用线打一个结,接着刚才的步骤继续灌猪肉。直到全部肉灌完,香肠就灌好了。最后灌好的香肠拿到通风有太阳的地方晒,大概晒几天以后准备烟熏。

  腊肉是用五花肉做的,盐涂满五花肉全身就可以了,这个比较简单。腌制几天和香肠一起拿去烟熏。烟熏的材料是木料的锯木粉和松柏枝叶。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搭一个简易棚子,炉子上放香肠和腊肉,下面烧火,火上浇木料的锯木粉,熏得黑黑亮亮的香肠和腊肉是最漂亮的成果。

  四川过年的风俗和各地过年都差不多,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食材了,主要是因为特色的大菜工序比较繁琐,比如说香碗,肉包豆腐,梅菜扣肉等等。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三十过年是吃中午,大多数地方是吃晚上吧!虽然香肠和腊肉过年的时候吃不了很多,但是在以前,奶奶那个年代,有香肠和腊肉就是过年,家里来了客人,就切上几块腊肉,解解馋。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广式腊肠,和四川香肠差不多的,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试试自己动手做的香肠,也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 41

  中秋节与新年、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来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年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也包含着思念家乡的感情。

  早上,奶奶便买了糯米粉、芝麻、藕和月饼回来,我凑上前去好奇地问:“奶奶,你买这么多东西回来做什么?”坐在旁边的母亲白了我一眼:“今天是中秋节,你忘啦?”“哦,对哦。”我恍然大悟,但随即又问道:“那又要糯米粉和芝麻做什么?”奶奶笑着答道:“中秋节不止要吃月饼,还要吃糯米粉,买这部分就是用来做的。”

  只见,奶奶将芝麻炒熟,捣碎,加入白糖搅拌,如此馅就做好了。用糯米粉和水将来揉成面团,将馅包在面团里,搓成汤圆的形状,再压平,一个糯米饼就做好了。上锅炕熟就好了。

  无声无息中,一天已经过去,夜晚已经到来了。奶奶让爷爷搬了一张桌子来到院子里祭月,桌子上有月饼、糯米饼、柿子、藕,与一碗水。我好奇地问奶奶:“祭月的桌上为何要放水呢?”奶奶反问道:“有吃的怎能没喝的呢?”母亲笑着说:“毛毛,大家以前中秋节时常常到人家偷喝这个水,你知晓为何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母亲继续说道:“据了解喝了这个水可以不尿床,所以一到中秋节晚上就看见很多小孩在人家院子里穿梭偷喝水,晚上反而由于喝多了尿床。”

  坐在院子里,听着母亲讲的这个笑话,品尝着美食,我不禁仰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上是不是真的会有嫦娥,会有玉兔,会有砍树的.吴刚吗?

  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各有各的风俗,你们那儿的风俗又是什么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42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可多了,有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但我觉得最特别的还是大年初一的拜年。

  拜年的由来是什么呢?原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顶长独角,口如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为此,人们只好准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食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慢慢的,流传至今就形成了“拜年”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初一早上,鞭炮声络绎不绝,家家户户都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威武的`门神,还有的挂上两大红灯笼呢?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这一天不仅大人们开心快乐,见面就相互说着吉利的祝福话,更是小孩子们激动不已的日子。看,我一大早就起床去拜年了,为的是拿到更多的红包。首先,我见到奶奶和爷爷就兴奋地把双手合起来,放到胸前祈诚的欢声说:“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话音刚落,我就满脸期待着,激动到眉毛都飞起啦!下一秒两个红通通且厚厚的红包就出现在我面前了,我迫不及待的伸手接过,并大声喊:“谢谢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满意的笑了。我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了,哼着小歌,蹦蹦跳跳地跑到邻居家向其他小孩炫耀并趁机再向长辈讨红包去。我每遇到一个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做那套拜年的动作,说着吉利喜庆的祝福话,这样红包也越来越多,看着口袋里满满当当的红包,开心得像心里攒着一罐蜜似的。

  拜年是家乡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我最喜欢的风俗了,这样既让我拿到了不少的零花钱,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多好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 43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1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03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

家乡风俗作文11-04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05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09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1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3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6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