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家乡风俗作文

时间:2023-01-18 17:56:21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风俗作文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风俗作文15篇

家乡风俗作文1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我去过很多地方过春节,只有妈妈老家的春节是我见过最特别的。

  我妈妈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个四合院,分东、西、南、北四个屋,她那里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摆贡品,这里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贡品,一张正方形的桌上中间先摆上一个猪头,猪嘴里叼着一个猪尾巴,外婆说:“这代表有头有尾,猪头左边摆上一只鸡,代表吉祥如意,右边摆上一条鱼,代表年年有鱼。”接着还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莲藕切片,两片中间连着不切断,把调好的肉馅放进去,然后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锅里炸,炸成金黄色捞出来,放到鱼的右边,然后再开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后放在鸡的左边。这样桌上的贡品还没有摆完呢,还要在猪头、鸡、鱼、丸子、藕盒后面都摆上一个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状的馒头,渐变的粉红色做的特别好看!然后再在馒头后面摆上五盘各式各样的糖果。所有东西的后面贴着一张天帝老爷的画像,画像两边各挂着金黄色的锡纸元宝,然后在猪头的前面放上香炉,香炉上插上一根龙形状的香,外婆说:“这叫盘龙香,一根刚好烧一天,每天烧一支!在每次吃饭之前还要还要磕头烧纸,一直烧到年初二,这样所有的'贡品就算摆完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是这样摆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派祥和喜庆,人们忙着贴对联,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饺子,这也是北方特有的习俗,外婆说:“过春节吃饺子,取自《更岁交子》,也是继承祖先的习俗,饺子包好以后要在祭祀祖先之后才可以吃。所以饺子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食物。再有饺子的形状向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符合中国人过年图吉利的想法,而且饺子皮薄馅足,味道非常鲜美,百吃不厌,在这里七八岁的小孩就都会包饺子了,所以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了,到现在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团圆的象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听完外婆这样一说,我更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大意义,深深感收到我们祖先的智慧。

家乡风俗作文2

  火,在朦胧的夜色里燃烧了起来,人们的欢呼声和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火,是彝族人的图腾。火把节,是彝族传承上千年的古老节日。

  彝族人为何如此地崇敬火?打火把又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个人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人叫阿体拉巴,两个人都有拔山的力气。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前,他让母亲用一盘铁饼来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竟然以铁饼为食,力气一定很大,连忙逃走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已经逃走了,便追了上去,还把斯惹阿比杀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派了大批蝗虫去啃食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蝗虫。从此,彝族人便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寓意驱除害虫、祛除瘟疫,祈求丰收和平安。

  火把节的习俗很多,比如打火把、选美、斗牛、赛马、摔跤等,热闹非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打火把了。

  夜幕降临,天空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的男女们就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到屋外绕屋三圈,然后奔向自家田地绕行一周,把霉运从家里带出,把害虫从地里赶走。随后,年轻人们逐渐向山寨空坝汇集,站在高处向下看,仿佛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在空坝上早已燃起巨大的火堆,大家将手中的火把扔进火堆,一时间火光冲天,映红了天空。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整个山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夜深了,火堆渐渐熄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山寨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但依稀还残留着火把的温暖,还隐隐约约飘散着动听的歌声。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我的家乡凉山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熊熊的火堆,动人的歌舞,诱人的美食,它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来吧,远方的朋友,到美丽的大凉山来吧,和我们一起欢度火把节!

家乡风俗作文3

  在我的家乡丽水,每到腊月二十六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这其实是准备年货的开始,因为豆腐的“腐”与“福、富”谐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与富裕。

  如今大多数人并不会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乡,老一辈人依旧保持着这个风俗——手工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外公家准备做豆腐。首先要把黄豆泡在水里一天一夜,泡到它们有2—3倍大才行。再将它们用水冲洗干净,放进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从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浆了。

  我问外公:“什么时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说:“不要急,后面还有很多步,要先将豆乳过滤,变成豆浆,然后把豆浆烧滚,去掉泡沫,加入盐卤,将豆浆稀释,浮出豆花,还有把豆花装进模具中挤压,才会成为豆腐。其中点豆腐可最考验手艺了,盐卤多了,豆腐就老,盐卤少了,豆腐就会不凝固,你还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话将我打的晕头转向,唉,原来现在还是个开头啊。这时外婆又说:“做豆腐可不能多说话,因为豆腐很‘小气’它听不得‘坏话’,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难道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风俗吗?

  过了一会,外公喊道:“睿睿,来看外公点豆腐。”我飞快地跑过去,只见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盐卤,用勺子一勺一勺的点进装着豆浆的`桶里。他一只手点盐卤,一只手拿勺子在桶里搅拌,就像一只机警的猫,每一个动作都极其小心谨慎。渐渐地,豆花漂了上来,那就是豆腐的雏形,白白的表面一触即破,如果加上酱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脑。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说点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外公外婆进进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酱油,简直是绝配,吃着豆腐,别提多开心了!

  温润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来的工艺可一点不少,一个环节也不能出错。看来家乡的风俗更是长久的经验和精湛的手艺留传下来的。

  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像挂灯笼,贴对联,吃团圆饭……但在我的家乡,春节做豆腐也是一项传统风俗,祝愿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乡风俗作文4

  说起家乡的风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每年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过完小年春节的脚步声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春节里我们的风俗可以装上一箩筐,每年三十的晚上,在外辛劳工作的叔叔回来了,在外上学的哥哥回来了,还有一年不见的亲人们不远千里都回来了,都是为了年三十吃上一顿团圆饭。吃团圆饭时一家人都要到场,长辈们要一一敬酒,晚辈们也应一一回敬,表示长辈对晚辈的期望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除夕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欣赏出色的节目:幽默搞笑的小品。相声逗得我们开怀大笑;

  悦耳的歌曲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魔术表演让我们鼓掌叫好;

  辛勤的劳动标兵和可爱的边防战士让我们感动……大家边看电视边期待着敲响新年的钟声。

  给“压岁钱”也是其中之一。听爷爷说从前人间有一个野兽叫“岁”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作怪,专门来吃小孩子闹得人心惶惶。后来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的时候长辈给的钱放在枕头底下,到了深夜可怕的野兽“岁”出来了,跑到那户人家里,看到那细皮嫩肉的孩子顿时直流口水,邪恶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枕头底下的钱发出了闪闪的金光。“岁”像触电了一样“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人们知道制服“岁”的办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后来给“压岁钱”不只是为了赶跑可怕的“岁”,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福。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象征着“喜庆团圆”,饺子要煮的多务必有余。一旦煮烂饺子,就不可说破了要改说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兴盛。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有包硬币枣栗子等。吃到枣就意味着新一年能早起干活,勤劳致富;

  迟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

  吃到硬币就意味着能发财。不管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的祝贺。假如小孩子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兴奋,除了奖励以外,还要赏钱表示祝贺。

  我喜爱春节,因为它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习俗,让我收到了很多红包,也让远在四方的家人朋友聚集在一起,彼此间的亲情更加浓重了!

家乡风俗作文5

  我的家乡在一个隐秘而美丽的地方———东阳,明朝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东阳!

  在那里绿树四季常在,野花满地绽放,鸟儿与溪水共同歌唱,是我梦中的天堂。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独特的风俗,特殊而有趣。从我记事起,便一直喜欢这些独特的风俗。

  除夕下午,家里年年都会高高的挂起红红的大灯笼,贴上大幅的长长的春联。外公外婆会准备许多红蜡烛和用各式各样的锡纸叠起来的金灿灿的纸元宝、绿莹莹的荷花、红艳艳的牡丹花……

  不得不说,我从没想到过老人家们能把纸折出定一番花样来,每个都栩栩如生,独一无二。我也真没从哪见过这般手巧的老人家,所以很自豪!外公外婆会把那些元宝、花束、蜡烛与神像供品有前有后排放在一起,准备大年初一一早起来参拜。

  初一一大早,我外婆会左手托着一个花瓶,右手上拿着一束柳枝一样,沾着瓶里的水,嘴里轻轻的念着祈祷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话语,温柔的把我们叫醒,并用那清清的水洒在房间和我们身上,好像在净化世间的一切烦恼与不开心的事儿。本来有起床气的我也不明不白的被这仪式给净化了,只觉得十分有趣!

  大概是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我们一家就准备完毕,烧完香供好祖先,踏上去拜佛祈福的路。

  我们每年春节都会去一座高山上拜佛。山上人山人海,并不会因为早而少些人去。家人们都会提着几袋子的红蜡烛和香去爬山,天还是黑暗的被笼罩着,山上灯笼的红也被晕染得一片模糊,但这情境这景色也是绝美的!月色配合着金黄而橙红的`灯变得如同孔明灯飞入天空般的美丽。从下往上看去,就像通往天庭的天路红彤彤的,很有宫廷的风味。从上往下看,则是幽静的、黑黑的深渊,夜鸣的鸟儿的声音也被拉的很长很长,静静的,微凉的轻风吹来,自觉身处静溢的森林之中。

  爬山虽然很累,但是身边的风景随时随刻能让你静心。点燃蜡烛时,那红通通暖洋洋的火焰也能让你沉醉在礼仪的崇敬和庄严之中。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慢慢的这些礼仪也变成了我成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家乡独特的风俗,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烈火,有了这些风俗,才让我美丽的家乡变得更有血有肉更有故事的味道!

家乡风俗作文6

  宁海一市镇西刘村,我的家乡。

  这是一个没有工业,没有污染的小山岙。天台山脉延绵而来,从三面温柔地将村子拥抱入怀。不远处,三门湾的海风挟着淡淡的海腥气徐徐吹来。远天白云,幽静小巷,时光仿佛定格。腊月,当青白色的枇杷花开得纷纷扬扬的时候,外出工作、求学的年轻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来,沉睡的古村才苏醒过来。大人们做麦饼、裹麦饺、包粽子、捣麻糍用各种美食迎贺新年,而最受人欢迎的美食要数十四夜的馏了。

  在宁海,我们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的,我们叫“十四夜”。这天的主角就是馏了。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敞开;屋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切菜烧火,忙碌而有序地准备着;屋外孩子们呼朋引伴,喊一声“吃馏喽”,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青瓷碗,叮叮当当一路敲着,在“侦探”的`带领下向已经做好馏的人家进发。我的奶奶是村里一等一的做馏高手。她先将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浆,然后把腌好的瘦肉、卤豆腐、冬笋、墨鱼鲞、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样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鲜牡蛎装盆洗净,再炒好炒花生米并切碎,最后把芥菜细细地剁成菜泥,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烧锅了,用猪油翻炒料理后放入盐,加水,等水沸腾后,再放入菜泥,然后徐徐倒入米浆,并不断搅拌直到不稀不稠为止。这样,美味的馏就烧好了。家乡有一句古话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时要大好几倍,可见馏实在是好吃。

  这十四夜吃馏的习俗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呢!相传戚继光在台州府抗倭时,村民有感于戚家军衣食无着落,纷纷拿出不多的杂粮混在一起,做成羹状,供军队充饥,这就是最开始的馏,此后年年相传沿续至今。每年的这一天,主人十分欢迎别人到自家吃馏,不管熟悉还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我的奶奶甚至在门口支起了大锅,笑眯眯地盼着客人来吃。从下午四点左右开始,村里已经人山人海了,车子沿着弯弯的山路排的老远,依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远道而来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户的“讨”着馏吃,留下一路欢歌,因为他们手中捧的是最热情的家乡味啊!

家乡风俗作文7

  我的家乡在鲁汇镇,那是我从小生活的田园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们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饼带给我们无尽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饼是不变的风俗习惯了。听外婆跟孩子们讲,南瓜不挑落脚地,当地的农民都爱种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连三地冒出来。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黄,寓意着红火、美满和幸福。

  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拣了最新鲜的南瓜和翠嫩的芦苇叶,芦苇叶是用来蒸南瓜饼的。在清凉的井水浸泡,芦苇叶显得那样地纯净明亮。外婆将蒸熟的南瓜细搅成浆,和入面粉,面粉渐渐变得变得金黄柔软。外婆反复揉搓,飘出阵阵南瓜的清香,我不禁兴奋雀跃。

  外婆给我一个面剂,自己手中也揉一个。只见外婆先将面团搓成圆形,用大拇指在一处按出一个深深的小洞,沿着边缘两根手指快速旋转着捏平小洞的周边,像一只金灿灿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摊成张饼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说这是摊大饼呢!逗得我们大家都笑了。接下来就是放入馅料了,其实,南瓜饼有许多的馅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枣的等等,唯独就是没有咸的馅,那是因为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咸味相和,就会失了原来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饼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会清甜四溢。最后,轻压成形,南瓜饼就做好了。

  入锅了,用芦苇叶作托盘的南瓜饼更显娇贵、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钟,就有一串串水蒸气争先恐后地冒上来,伴着缕缕青烟,股股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尖,阵阵饿意涌上心头,令人垂涎三尺。还没等到出锅,就已经引来了邻居家的孩子,围着锅台转啊转,都不愿离开。刚一出锅,一大锅亮晶晶的`南瓜饼不一会儿便一扫而空。孩子们、大人们的嘴里粘满了甜蜜的豆沙馅,眼里都是甜蜜的笑。左邻右舍都吃到了软糯香甜的南瓜饼,农家的朴实和欢乐让每个人心中都光明无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锅南瓜饼,挨家挨户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户的家中。

  现在,南瓜饼不仅在每个鲁汇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就连外乡人也对这种习俗热爱不已。那一个个圆圆的南瓜饼不仅是人们生活美满的寓意,更是家乡每一个人生命中最深邃的灵魂,它将会伴随着我的一生,让我想起外婆的笑颜,邻里的和睦,家乡美好的童年岁月……

家乡风俗作文8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栀子花般在指尖上绽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干农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这个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芦苇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没有一点枯叶,甚至连一个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鲜翠叶放在竹篮中。摘得一篮,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汗水洒在竹篮上的“啪嗒”声。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不耐烦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这样一边准备馅料,一边还不忘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又有些无奈地喊道。“好了,快来!”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进几勺糯米,均匀地填满,又放上几粒葡萄干,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幼嫩的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安静,一阵微风吹来,轻拂我的头发,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终于,奶奶把冒着热气的粽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仿佛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准备好的粽子。又是那个粽子,又回到那个童年,又是一种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袅袅的炊烟,全映照着我那位挚爱的人——奶奶!

家乡风俗作文9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在我的老家河南,就有一个有趣的节日——祭灶日。

  去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我与家人从上海回到老家河南。走进单元楼,立刻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单元楼前挂着大红灯笼,从前走廊上不免有一些沙子尘土,或者飘落的干树叶,如今已没有了它们的天下,走上去都能感到地面的光滑,楼梯走道曾经泛滥的小广告,竟一张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红红火火的春联。我感觉新年真的要来了。

  走进家门,只见大家都在忙着打扫屋子。客厅里,姨妈、舅舅正忙着扫地,擦玻璃,姨妈甚至还用上了常年靠在墙角的一根长竹竿,只见她在竹竿的一头绑上一只刷子,打扫天花板的各个角落。“姨妈,我来帮你!”我见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也撸起袖子,拿了块抹布,“承包”了灶台。我雷厉风行地用抹布擦掉灶台上的油,不一会儿,油腻腻的灶台仿佛做了美容,然后整理好厨具,各就各位。“擦得真干净!”我一转身,姨妈、舅舅正微笑着看着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屋子一尘不染、窗明几净。这时,大家围坐在客厅,姨妈拿出麻糖。这是我第一次吃麻糖。一根根细长的麻糖整齐的排列着,表面布满芝麻,中空薄脆,香而不艳,甜而不腻。我问姨妈:“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呀?为何要这么彻底地打扫房间,还吃麻糖呢?”我边吃麻糖边听姨妈给我讲祭灶日的故事。

  传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灶王爷会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老百姓觉得一定要尊重灶王爷,于是在这一天,人们祭拜灶王爷,将家里尤其是灶台打扫干净,把由糯米和麦芽糖等原料制成的麻糖献给灶王爷,为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只对玉皇大帝说好话。而农历二十三就成了祭灶日。“大家还要洗浴,让自己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姨妈递给我一块麻糖,“来,吃吧,麻糖不仅甜,还可以养胃滋肝!现在我们不迷信了,麻糖留给自己吃。”

  祭灶日的大扫除很热闹,因为它是传统节日的习俗;祭灶日的麻糖很甜,因为它是传统节日的味道;祭灶日的人很美,因为我们依然坚守着传统。每一个地方的风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值得被尊重——它们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家乡风俗作文10

  照我们xx的老规矩啊,春节就得吃蛋卷。听奶奶说,蛋卷一圏一圈的,寓意着团团圆圆。蛋卷金黄诱人,单看它那样,就够你咽好几口唾沫了。

  奶奶带着我到街上买蛋卷的食材。一上街,喧闹声响彻云宵,一群人挤在卖鸡蛋和猪肉的摊边,一边挥手一边叫嚷:“老板,给我来二十个鸡蛋!”或是“老板娘,给我砍三斤猪肉”我们差不多等了两个小时,才买到鸡蛋,猪肉和糯米,谁让今天全村的人家里都做蛋卷呢。

  回到家,我洗好手,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我将买好的鸡蛋清点了一番,共有六十个,奶奶说要把这些鸡蛋全都做成蛋皮,我瞪大眼睛深吸一口气心想:这么多,能做得完吗?开始打鸡蛋了,奶奶边打鸡蛋边给我说起来了蛋卷的由来:“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一个喜欢吃金子的怪物,大年三十的.时候它都会来抢金子吃,如果吃不到,它就会把整个村子掀翻!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将鸡蛋肉加在一起,做成金币的颜色形状,把它喂给怪物吃,这下子村庄和金钱就都保住了。”

  故事讲完了,该做蛋皮了,将蛋液倒入油锅里,小火等个三十秒,蛋液成形后铲出锅再把它晾凉,一片金黄色的蛋皮便完成了。我跟着奶奶的步骤试着做了一个,不错,简单又有趣。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劳动,不久之后,蛋皮已经叠得很高了。接着就是剁肉馅,这可是力气活,我从袋子里抱出两大块猪肉,随后叫来表哥一起帮忙,将猪肉放在切菜板上,双手持刀,三个人六把刀有节奏的敲起来。先是把猪肉切成小肉块,最后再剁成烂肉泥。再将肉和糯米搅拌在一起,加入生抽老抽鸡精盐,还有辣子粉(湖南人爱吃辣)继续搅合。肉馅制成以后就可以开始做蛋卷了,一层蛋皮一层肉馅的铺好,要重复三次,然后把它卷起来,最后上锅蒸熟就好了。

  太阳静悄悄地落下,最后一抹晚霞也在人们的欢笑声中不见了踪影。客人们越来越多,他们围在桌旁,有说有笑的。“蛋卷来喽”奶奶一声吆喝,大家都围了上来,我尝了一口,蛋香肉香瞬间涌上味蕾。大家举杯欢庆:“新年快乐!”奶奶做的蛋卷,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口口夸赞说比外面酒店的好吃呢。

  蛋卷不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我们xx的“代名词”,是xx的代表食物,我希望春节吃蛋卷这个习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邵阳的精彩。

家乡风俗作文11

  不管是小小的村子,还是广阔的城市,一年到头,终究会有许多次庙会。那么,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南乐的仓颉庙会吧!

  红锦金缎交织在一起,悬挂在路旁的建筑上,一盏盏如同红日般的灯笼,一个紧紧挨着一个,将水泥房屋连成的朴素街道点亮,好像是花儿们被灯光叫醒,一个个纷纷探出小脑瓜,汲取阳光雨露……

  一阵阵叫卖声悄然响起,小贩们在地上铺上了一块块布料,摆下了自己售卖的物品――小木刀、风筝、冰糖葫芦、火龙果……等小玩意儿和吃食,各种吃食无处不见,让人应接不暇。

  还有人表演起了精彩绝伦的节目,像什么胸口碎大石、喷火、大变活人、踩高跷。还有人表演起了豫剧,京剧……让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各式各样的表演,恨不得如同二郎真君一般,生出第三只眼睛。又想分身成十几二十个人儿,一人看那么一个节目,大饱眼福!

  还在那众多的节目之中,我最喜爱的就是踩高跷表演了!几位叔叔阿姨穿着各色的衣裳,踩着精心雕刻着高跷,脸上洋溢着欢笑,一脸的喜悦。当时,人们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那块小小的表演场地,我也是挤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才看看到了最前面。

  看着技艺精湛的艺人们,我恍惚觉着自己来到了电影院中,眼前是有人在放电影呢!情不自禁的把手中的糖葫芦咬进嘴里,对艺人们的称赞也随着酸酸甜甜的.红山楂入口,吐露了出来,为他们鼓掌喝彩:“这些表演艺人真是好生厉害呀!”突然,一个艺人是出了什么意外,往下倒去。我猛的一惊,眼睛直直的盯着,想要看到奇迹发生,又在心中为那为艺人祈祷,希望他不要摔伤了。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位艺人经不慌不忙的一抬腿,又站了起来,继续灵活着走起了高跷。而人们也卖力地为他鼓起掌来,滔滔不绝的对那位艺人的技艺表示称赞。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庙会,只剩下花朵在清风吹拂下翩翩起舞。

家乡风俗作文12

  “春节过年”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过年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过年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过年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过年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家乡风俗作文13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我的家乡安徽寿县的“四顶山奶奶”庙会。

  家乡的庙会通常会举行三天,即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在十四下午一般就会有商贩来占摊位。到了十五,庙会就拉开了帷幕,四顶山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谈笑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汇成一片,奏响了庙会的交响曲。

  庙会期间,街市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精致漂亮的竹木类,有格式奇装异服针织类,还有名贵的鹿茸、白参等名贵药材,应有尽有。

  我去年就和妈妈赶了一回庙会,一进四顶山,我就惊叹道:“哇,妈妈,这里有好多人啊!商品真正五花八门!”

  “庙会人多的时候,有时会达到二十多万人呢。”作为安徽人的妈妈言语间透着满满的自豪!接着,妈妈打开话匣子,向我讲述了奶奶庙的传说:

  “关于奶奶庙,还有一个传说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孩童在山上玩耍,突遇恶狼,幸遇一少妇自行徐州经寿县回浪南固始娘家从恶狼的口中救出了孩音、众人四处传少姐乃九天女下凡,因此,少妇成了陈暴驱恶,保护良善的神灵。为了纪念少妇人们伐本凿石,在四顶山上建了巍峨庙宇,称之为‘四顶山奶奶’庙,也把救下孩童孩的日子定为祭祀之日(即庙会期)。”

  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四顶山奶奶曾为民造福、庇佑乡邻呢!对这次庙会更感兴趣了!接着,我们来到了山顶,开始祭祀,而且这个祭祀还有一个特点:不能够在屋内祭,只能在屋外。我左手托起一柱佛香,右手再轻轻地点燃,接着双手左右摇晃这柱香,使之冒烟,之后毕恭毕敬地向佛像鞠了一躬,再把香插在专门的祭祀台上,随后双腿跪在祭祀垫上,闭上睛睛,恭恭敬敬地对着佛像磕三个头祈求保平安!

  “噼里啪啦——”烟花鞭炮声四起,远处的天空璀璨而耀眼,亮闪闪的星星挂在黑色方幕上,我凝望四顶山上空,心想:赶庙会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希冀,但我深知“求神不行,不如求自己”,少年的征途才可以星辰大海。

家乡风俗作文14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我们天门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的讨论声音大得盖过了汽车的喧嚣声。

  我立马打了通电话,戏谑地说道:“手术刀同志,请快到陆羽广场来。”“诶!等等,我……”她还没说完,我便挂了电话,我站在角落看着眼前的人们:有的人太矮了,拼命地往上跳,想看到那壮丽的景象;有的'人太胖被卡在中间,进不去出不来;有的人拼命往里面挤;有的人受不了,闹着要从里面出去……什么?你问我这是在干什么?哦,对了,忘记告诉你了,今年是闰年,我们天门举办了四年一度的元宵表演,这可是天门的习俗呢!

  过了一会儿,那位“手术刀同志”赶了过来气愤地问:“什么事这么急,你知道我多忙吗?”“走,看表演去,我敢打赌你绝对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场面。”我拖着她往人群里走,我心想:这下一定让你来了不后悔。

  我们成功挤进人群,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果然来对地方了,这地儿啊,可真是年味十足啊!”我的闺蜜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彩莲船、舞龙灯、舞狮……这些我们只能在课文中看见的景象,在现实中也见到了!我们相视一笑。只见那龙,快速地舞动着,有节奏地跟着绣球摇摆,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不得不说,这些人的配合简直妙极了,周围的人连连拍手叫好。

  还有彩莲船,左边一男,右边一女,站在“船”边,“船”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被装饰得花里胡哨的船上笑容满面,如花似玉。

  “呀!这不是舞狮么?”“哈哈,还真是,我没想到以前看得十分枯燥的文章,现在竟如此栩栩如生。”说完我们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舞狮,舞狮的人很默契很配合。我的心情由淡定到讶异:天哪,为什么这么默契?是神仙吗?狮子上蹿下跳,每一步都是极大的挑战!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哄声,我问朋友:“他们这么配合,为什么我们不能?”她笑笑:“其实很默契啊,是你没发现,拜托,我们相处六年了!”我赞同地点点头。

  这天的“闹元宵”结束了,人群陆续地离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生中第一次看舞龙、舞狮这些,但这个第一次将变成过往,相信接下来的精彩会越来越多!

家乡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是一个潮汕地区的小镇,这里沿海,是一个繁荣之地,春节的时候更是异常热闹。在众多的特色习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营老爷”了。

  “营老爷”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进行,在潮汕,“老爷”指的是一个村或一个镇的守护神,“营老爷”则是指老爷巡视村(镇)。“营老爷”之前,人们要到寺庙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风调雨顺等。接下来的才是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是由青壮年自愿报名组成的。在进行筛选后,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进行各种技艺的操练。游行的队伍庞大,莺歌队的、抬神像的、奏乐的……许多富裕的人家出钱,也有许多没那么富裕的人家出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营老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先到寺庙中烧香,请各位“老爷”出宫,坐上贴着对联的轿子准备巡视镇子。其他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到街道上准备观看。上到已经要人搀扶着的老人们,下到从还被爸妈抱着的小娃娃,无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边。游行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篮的女子,接着就是锣鼓队,她们所到之处锣鼓震天,声音连绵不绝。接着的就是器乐演奏,长长的一条队列里,传出各种乐曲的声音:笛子、二胡、吹箫、打鼓……乐器发出的声音聚成宏伟的乐曲。紧随其后的是重头戏——莺歌。莺歌来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大名府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人们穿着潮剧中的戏服,;例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他们拿着两根木棍,随着鼓点的节奏不时打起“花”来,刚健有力,还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人们早已看得入迷,掌声如同潮水一般,刚落下又响起。人们跟着游行队伍,往镇子的各个大街小巷走去。

  礼炮车驶来,把整个“营老爷”推向高潮:礼炮车放出彩炮,壮汉们抬着八抬大轿亮相,轿子上是被请出来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国王”,“双忠圣王”等,既有庄严肃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绪高涨的人们都簇拥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里的幸福安康。队列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傍晚,“营老爷”的队伍行遍了全镇的大街小巷。游行结束了,“老爷”们也回庙里了,但是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