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改写《伯牙绝弦》
一、教学背景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古诗词基本相同,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但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特别是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是本课时一个难点。
二、教学课题:《伯牙绝弦》
三、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有就灿烂古代文化,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五、教学方法
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在读的同时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使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均得到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课的末尾运用音乐升华情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积累导入
听说同学们记性很好,有过目不忘之本领,今天老师想开开眼界(课件1出示词语)让学生浏览,能记下了哪些词?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写景的、都是abcc式的等等)这一环节为后文仿写做铺垫。
炊烟袅袅波涛滚滚竹叶潇潇明月皎皎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白云悠悠溪流汩汩清风徐徐春雨绵绵
(二)读题正音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叫:《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古文,就是文言文。
2、指名读课题。(题目中“绝”和“弦”放在一起比较难读,而且“弦”的字音本来就比较难。
3、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也是一片古文,你印象中的古文是怎样的?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读课题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那么课文是否也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呢?请大家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至少读3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谁最勇敢?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随即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3、处理古文的节奏,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朋友“/”,也叫停顿符号。(课件2)就像老师这样,我们可以学着在课文中标注。
4、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放慢速度,有节奏地读读课文。
5、接下来听老师读读!你们再试试看。
6、很好,离开这个朋友,你还会读吗?(课件3)点名朗读。
7、再看,又发生变化啦,你还会读吗?(课件4)
(四)理解课文
1、课文读通读顺了,现在你能来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吗?
预设:
A、理解“绝”的解释(断绝)。(随即告诉学生借助注解读懂课文,这是古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B、对于整个课题的理解:伯牙把琴割断了,不弹琴了。
2、随即追问:伯牙不弹琴了,仅仅是今天不弹、明天不弹或者暂时不弹了吗?你从哪里读懂的?
3、交流后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
A、伯牙觉得世上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B、伯牙把琴摔破了,一生不弹琴了。
C、伯牙为了子期的死,可以选择今生不弹琴。
②小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伯牙和子期是知音,(板书:伯牙、子期、知音)伯牙因子期死,居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
4、同学们,伯牙和子期是知音,你读出来了吗?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懂的?请你拿起笔,划一划,书上批注。
预设: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重点理解两个“善”字的意思。
B、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非常有缘。
C、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预设:
A、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钟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看到了高山。
(这是怪石嶙峋的高山、危峰兀立的高山、重峦叠嶂的高山、高耸入云的高山)
B、作者只用了两个字,就把高山表现出来了,这两个字是(“峨峨”)
C、朗读指导。(泰山的五岳之尊,王者之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两个语气词:哉、兮。
E、比较理解“善”的意思以及“善哉”。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有了前一句的理解,学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5、高山也好,流水也罢,伯牙所鼓,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
A、“念”字的理解。(与“志”字意思相近。)
6、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伯牙所念的肯定不仅仅只是高山、流水。他还会“念”到哪些景物呢?(课件5)
A、仿写: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B、交流。
善鼓琴的伯牙,善听的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
是——知音。
7、你为伯牙子期之间的友情感动了吗?带上感动朗读课文前三句话。
(五)感悟友情
1、试想: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唯独视子期为知音呢?
2、别人对伯牙的赞美是怎么样的?
3、听着这样的赞美,伯牙的内心又会怎么想呢?
4、伯牙是孤独的,他缺的不是听众,而是真正能听懂琴音的人,正当伯牙苦于知音难觅的时候,上苍让他们相逢了,请看——(出示资料6)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我仿佛看见了高耸入云的泰山!"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我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呀!"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5、请问:子期懂的仅仅只是伯牙的琴声吗?
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6、于是,他们把酒言欢,并相约来年再相聚。一年后,伯牙乘着扁舟而来,然而,相约的地方,故人已不在,迎接他的,只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7、如果你是伯牙,此时,你想说什么?(课件7)是啊,子期已去,
当伯牙志在高山,再也不会有人对他说——(引读课文)“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再也不会有人对他说——(引读课文)“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再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引读课文)“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于是——(引读课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结束语
如今: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人已去,弦已绝,琴已断,空留下这一段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佳话流传千古!让我们记住俞伯牙,记住钟子期,让我们带着千般感慨,万般惋惜,再来读读课文吧!试着背。配乐高山流水读背课文。
【改写《伯牙绝弦》】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读后感09-06
黄山四绝作文09-02
改写《咏雪》作文10-14
改写村居作文07-13
改写游园不值作文10-30
秋思改写作文10-31
《卖炭翁》改写作文08-24
亡羊补牢改写作文07-10
《清明》改写作文09-07
狼改写作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