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百病的作文

时间:2024-03-05 08:51:33 毅霖 作文写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游百病的作文(通用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百病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百病的作文(通用5篇)

  游百病的作文 1

  在我的家乡,从我小时候起,端午节,就与端阳、粽粑、游百病这些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分不开。每次一提到端午,就联想到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这些词汇。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有称端午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待到长大后,在我的家乡过端午节,与过年、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等这些节日是不同的。后者是待在家里过的;特别是七月半,不仅待在家里过,而且还是为祭奠死去的先人而过的。

  七月半这天,在月黑风高的秋夜,要烧纸钱给故去的先人,以免他们在阴间缺钱花而备受他人(其实是他鬼)欺凌。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过端午还不是整天待在家里,而是要去游百病,满山遍野地去游玩,连节日饭都没有回家吃上,大家都出去游玩了,没有烹制一桌好饭好菜,父母也没有责怪的意思。

  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流传于四川、陕西和贵州等地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端午这天,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一大早,大人先打扮小孩,然后打扮自己,把平时舍不得用的护肤脂化妆品用上,把一年来未穿的新衣服穿上,给牲畜添足草料,草草地吃过早饭,装上给小孩子买饼干、吃凉粉的钱,一把锁把家门锁上,全家人出发了,几十里的路上全是人。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不能用,用步行。孩子们也高兴,在人流中钻着。人们一边行走,一边和熟人打招呼,看人家的青苗,比自家的庄稼;看人家的俊男倩女,比自家的.孩子,各条路上全是人流。

  在我的记忆中,游百病的情景,从飘飘渺渺的时间深处中,向现在的岁月飘了过来。

  记忆最深的,那年还在外地他乡的学校读书,快毕业时到邻近的黔西县去实习。水田里,到处站满了扯秧插秧的男男女女。有的在田埂上把捆扎好的秧苗均匀抛洒在水田里,有的牵绳插秧,秧苗插下去以后,横看竖看一窝一窝的秧子,在水田里都很笔直。我在一块水田里,学习开拖拉机耕田。

  那天是端午节,忙碌了一上午的农民们,晚上脱去做农活的服装,换上新衣服。到了傍晚,三三两两,向水西公园的观文塔游去。到了林密深幽的塔边,黑压压的游人拥挤不堪,大家去的去,来的来,人群望不到边。我感受到了在异地他乡游百病,佳节在外,心中思念父母以及家人心切,内心充满无限的空落寂寞。

  从学校毕业之后,命运之神用一把冷漠的弓,把我射到了贫困落后的僻静之地。在故乡,每当端午节到来,小镇上,在一个叫做小田坝的路上,十多里山路,有驾驶农用车或摩托车的,用不了几分钟,就把这些好奇的游人,送到了听说在对唱山歌的小田坝的歌场上。

  而绝大多数的游人,由于没有车,就凭着两条腿,走在山路上,美其名曰实现自己真正在游百病。等到他们或被日晒,或被雨淋,赶到人山人海的小田坝时,山歌的高潮已然过去,盼来的也许就是谈情说爱的年轻人们争风吃醋而痛殴一场,那武打的场景,有的被打得鼻青脸肿,有的被打得满山遍野逃跑。当地镇政府,已经掌握了这些无赖的一些动向之后,一到端午节,就要在还没有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的那些年,自己放自己一天假,提前赶到小田坝,防止游人打架斗殴。

  小田坝中间有一个湖,躺在绿油油的群山环绕中,碧水清幽。有游人在湖中划船,有游人在湖边烧烤,有游人在湖中游泳。岸边,谈情说爱的情侣牵手而过。时不时有山歌对唱的声音响起,飘过山林,鸟鸣也互相唱和。去年端午节,我从城市回到老家过端午节,与家人一起来到小田坝,已是傍晚夕阳西下、倦鸟归林的时刻。我们一边吃着小吃喝着矿泉水,一边赏着小田坝散漫的时光。没想到未到一年,时事发生了风逆云转,同去游百病的侄儿刚以优异成绩考入毕节一中,读书未及一月,便患上绝症殒命于重庆某一著名医院。游百病只是民风民俗而已,只不过是祈福身体健康。真正的人的健康,还是要得益于定期进行身体体检,从而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

  故乡的端午节,与满山遍野盛产的中草药分不开。在城市新华书店一带的街上,中草药压断一条街。人山人海之中,有时十分钟能穿过的街道,挤得一个多小时也穿不过去。记得有一年,白天在雨龙山挖草药游百病,晚上,华灯初上,便避开拥挤的中草药一条街,绕行向北门奢香墓涌去。听说那里将要播放露天电影《奢香夫人》,奢香墓地播放老电影《奢香夫人》,想想别有一番情趣。而且奢香博物馆在端午节的晚上,免费接受城市夜间前来游百病的市民,游人蜂拥而至。到处挤满了人,游人们呼儿唤女,骑马马肩,抱着孩子背着孩子,扶着老人的,全都兴趣盎然,好不热闹。在奢香墓,重看老电影《奢香夫人》,与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又有不同,其味极浓。

  端午节,是一个民风民俗极浓的节日;游百病,是故乡端午节一个典型的特征。

  游百病的作文 2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游百病”,在我的家乡—苍溪,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男女老少,几乎倾城倾巢出动,像候鸟迁徙般出门到四处去游玩。

  放眼远望:梨博园内,人影瞳瞳;滨江路上,人流如潮;杜里坝内,人山人海;红军渡,西武当,游人摩肩接踵……大家扶老携幼,呼朋引伴,结伴而行,或观赏自然风光,或登山俯瞰四野,或草坪屈膝打坐尽兴游玩,或带小孩河滨放风筝,或山上寺庙敬香祈祷……他们尽情地享受着“游百病”带来的欢乐。

  说起苍溪“游百病”风俗的由来,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的一个农历春节,天府之都被一支外族武装围了个水泄不通。这里历来少战火,城墙早已年久失修,如何抵挡敌侵!百姓们闻风而动,挖土加固城墙。城墙见天上涨,不料,风侵露寒,加之连日劳累,城中闹起瘟疫,许多人卧床不起,筑城人数锐减,城墙浮土也未夯实。正月十六清晨,城外号炮响起,敌军攻城。霎时间,杀声大起,金鼓齐鸣,万箭齐发,云梯直上。顿时,守城军丁百姓奔向城墙,男女老少齐上阵,连许多患病的人也硬撑着跟上去。人们手挽手,肩并肩,踏着节拍,将新土踩得牢牢实实。守城军民脚踩实土,同仇敌忾,砍的砍,戳的戳,终将敌退,意想不到的是,那些身染瘟疫的人,在分享胜利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发现自身的病不治而愈了。人们认为,正月十六是个好日子,走出户外能去病去灾。于是,从唐代起,就流传下来,在这一天去“游百病”。这一习俗也从成都向天府四周辐射,苍溪正月十六“游百病”也由此应运而生。

  随着岁月磨砺,沧桑演变,其它地方“游百病”早已淡化,而苍溪的“游百病”民俗则世代沿袭,经久不衰。据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

  从科学的层次考证,我们其实会发现,正月十六“游百病”就是一种春季的全民健身运动。常言道“走一走,能活九十九”,徒步锻炼是获得健康体魄,抵抗各种疾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游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以车代步时候多,锻炼时间太少太少,徒步运动十分有限。这样看来,我们不仅要正月十六“游百病”,更要天天“游百病”。

  我们家乡对此民俗非常重视,“游百病”已经从传统的地方习俗演绎成了一场生动的全民体育盛事。不但正月十六“游百病”,还在玄武广场等地方,更增加了健身项目展示、自行车运动、象棋比赛、网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老少皆宜文体项目,让人们在节日里尽享受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乐趣。

  游百病的作文 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月十五元宵活动,不单单在一个“吃”!其内容多种多样。而我的家乡四川省苍溪县,正月十六的“走百病”则更具特色了。“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将人体的各种病痛“丢”在山野,一年四季健康通泰。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早早地出门,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是游走的人群,公园里、街道上都挤满了人。人们边走边看,有时还边走边唱,精神为之振奋。

  通过野外游览,饱览如诗如画的家乡美景,呼吸新鲜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还有的“游百病”的人们大多数都流连在红军渡、梨博园、杜里坝、滨江花园,徜徉于嘉陵江畔,信步于西武当山,去那里品尝美食,去那里畅游诗话雪梨廊,体味梨乡文化风韵,去那里欣赏梨乡美景。家乡的“走百病”不正蕴涵着“防病健身”、“养生保健”的深远意义吗?如今人们丰富多采的春游活动,街头巷尾广泛开展的冬季舞蹈健身、形形色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也正是“走百病”这一传统风俗的延续和发展。愿这一民俗继续沿袭下去,愿家乡的人们安康快乐!

  游百病的作文 4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游百病的作文 5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去病,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夜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长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冢,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两个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

  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高密等地树禾秸为九曲黄河形,儿童在迷宫般的通道中奔跑嬉逐,称“跑黄河”。

  邹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庙康熙碑亭摸驮碑的乌龟,当地有谚谣:“摸摸乌龟的头,永远不知愁,摸摸乌龟的腚,永远不害病。

【游百病的作文】相关文章:

游游的作文300字12-16

游三游洞作文10-24

泳游馆泳游作文11-02

《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心得体会04-14

小班教案《小鱼游游游》03-15

精选游游的作文300字3篇12-08

中班美术金鱼游游游教案02-20

游华西作文10-18

游无锡作文12-07

游西湖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