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30 08:19:16 关于学习的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1

  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如何让孩子愿写、爱写,激发学生想拿起笔一睹为快的激情,确实是作文指导课上要解决的重点,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感觉比较头疼和困惑的事情。这一次听了名师们上的几节作文课,让我茅塞顿开: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低年级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最为重要,这里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内心真情及激发写作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也应“趣”字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和鼓舞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戴建荣老师执教的诗话作文《春天的歌》,让我感受到了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戴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乐”趣。

  本次观摩会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欣赏到了戴建荣老师的“诗话作文”教学艺术。这节以唱唐诗《春晓》开场的二年级习作指导课《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丽的诗,更像一首欢快动听的歌。最令人叹服的是戴建荣老师丰富多变的体态语——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课前导入聊天时,戴老师和和小朋友们“两两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轻松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指导习作时,戴老师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头脑中已有的沉淀,为学生顺畅、丰富的表达铺路搭桥。以吟诵古诗《春晓》为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习作的源泉,花、鸟、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笔下的主角。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视角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在轻松的.交谈中,学生们感受《春天的歌》的习作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鲜活、美丽而动人。学生顿时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扰,他们也爱说乐写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师在课的开始就激发起学生说、写的欲望,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交流、敢于表达。课堂上,戴老师善于组织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促使他们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扮演着小蝌蚪快乐地穿梭在课堂上,“春天随着我小蝌蚪游起来咯!”戴老师在诗话作文的课堂上说道。她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不拘泥一格,与孩子们平时说话的方式很贴近。然而除了贴近之外,他巧妙的运用字词让语言更具有语文味也是让我钦佩的。有了语言的表率,学生们也随之模仿,一个可爱的女生说:“春天随着我杨柳飘起来咯!”另一个说道:“春天随着我迎春花开起来咯!”原来学生们生动的语言也可以这样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高高兴兴地说,快快乐乐地写。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场,大家自始至终脸上都挂着快乐的微笑。

  二、 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永正老师上的《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一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一看录象。

  (播放的是一段没有声音的录象,让学生进行地观看、体验。并交流,重点让学生发现其中出现的事物,并感受这个无声的世界。)

  二)再次观看录象。

  (这一次的录象,教师加入了音乐,使之与前面的录象作比较,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听力上,并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进行前后片段感受的比较中。) (以此为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声色兼备的重要性。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将自己听到的小鸟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鸟“扑啦”、青蛙“呱呱”等景中声友情有趣地描摹出来。)

  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存在的有声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阅读卡片三:

  1、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呜呜 啪 扑哧

  五)、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选取上面呈现的三种材料中的一种,进行象声词的片段练习。) 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内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将思维框死。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鲜明地看到了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

  第一层次:描绘教师呈现给大家的风景材料。这是一种观察写作的方法,学生只需将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描绘即可,由于有着新鲜的体验,写来不费力气,适合于习作能力一般的学生。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声色兼备的场面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一种回忆,将学生对内容的开掘以“声色具备”为要求,在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肠刮肚,既使学生内容的面上有拓宽,又启动了学生根据某一限制组织素材的能力训练,

  这适合于有一定习作基础,并且愿给自己增加难度,喜欢写出自己个性的学生。 第三层次:出示了三组象声词,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无关的词语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好想象的年龄特点,使他们跃跃欲试地要进行创造性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虚构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为是扣着这几个象声词进行故事或生活场景的创造,在文中象声词的用法肯定会更妙,会在文中起到关键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较之前两种方式的运用,一定会更到位。

  于教师在一个片段训练里就给予学生这么大的内容空间,这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于老师在设计此三维时考虑的周详,对学生特点把握的准。

  三、作文是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

  贾志敏老师曾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作文,是一种游戏。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边玩边写,在游戏中学写作文,让游戏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现,学生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

  通过游戏作文教学设计活动,我们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学素材,但怎样让游戏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乐于倾诉,张化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有效的教学理念。《第三只眼》是张老师为我们展现的一堂游戏作文指导课。

  上课伊始,张老师始终把玩和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记得课初张老师说“我们每个人有三只眼睛”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叹,张老师马上问:“啊”是什么意思?刚才老师在说“我们每个人有第三只眼睛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写下来。学生对于人有第三只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张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时地记录下来,抓住瞬间感受,及时书写,这真实地反映学生此刻的心理。写自己心里所想,学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实,既给了这篇作文一个很好的开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写”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

  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张老师把重点部分有意的让学生进行定格观察,强化印象。如,“尝白醋片断”,张老师不仅多次让学生尝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让学生注意台上同学尝醋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形?”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以后,张老师就指导写游戏的重点部分。由于好多学生刚才没有尽兴地讲,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写给其他同学看。曾记得我以前教高年级时,也上过类似的游戏作文指导课。但授课过程大都是先玩,再回忆玩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心理体验,最后指导写作。每次学生的在玩的时候都是很尽兴的,可一听到要写作文却都是唉声叹气,可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的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没有丝毫的无奈。我想,这可能都归功于张老师把游戏与写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学生感觉到写片断似乎也是一种游戏似的。而且刚才玩得痛快的游戏经过还是历历在目的,所以下笔也就顺畅了。

  张老师的授课中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对学生作文中肯的讲评。课堂中,张老师总是把写得较好的片断读上几遍,并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在重点部分的写作评改中,张老师则采用了同座互换作文进行评改。并要求同学冷静地看,冷静地改。我记得在这时的评改中,张老师说了一句这样话:“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连一个好词也找不到,那说明你不仅没有第三只眼,连你脸上的两只眼都没有多少作用。” 这说明张老师让学生善于去发现别人闪亮点,这是学生对被改习作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了。在《第三只眼》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不管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写作中,他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张老师把游戏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维于游戏之中,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训练,顺应了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天的听课,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听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

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2

  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如何让孩子愿写、爱写,激发学生想拿起笔一睹为快的激情,确实是作文指导课上要解决的重点,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感觉比较头疼和困惑的事情。这一次听了名师们上的几节作文课,让我茅塞顿开: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低年级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最为重要,这里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内心真情及激发写作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也应“趣”字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和鼓舞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戴建荣老师执教的诗话作文《春天的歌》,让我感受到了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戴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乐”趣。

  本次观摩会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欣赏到了戴建荣老师的“诗话作文”教学艺术。这节以唱唐诗《春晓》开场的二年级习作指导课《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丽的诗,更像一首欢快动听的歌。最令人叹服的是戴建荣老师丰富多变的体态语——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课前导入聊天时,戴老师和和小朋友们“两两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轻松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指导习作时,戴老师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头脑中已有的沉淀,为学生顺畅、丰富的表达铺路搭桥。以吟诵古诗《春晓》为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习作的源泉,花、鸟、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笔下的主角。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视角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在轻松的'交谈中,学生们感受《春天的歌》的习作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鲜活、美丽而动人。学生顿时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扰,他们也爱说乐写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师在课的开始就激发起学生说、写的欲望,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交流、敢于表达。课堂上,戴老师善于组织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促使他们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扮演着小蝌蚪快乐地穿梭在课堂上,“春天随着我小蝌蚪游起来咯!”戴老师在诗话作文的课堂上说道。她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不拘泥一格,与孩子们平时说话的方式很贴近。然而除了贴近之外,他巧妙的运用字词让语言更具有语文味也是让我钦佩的。有了语言的表率,学生们也随之模仿,一个可爱的女生说:“春天随着我杨柳飘起来咯!”另一个说道:“春天随着我迎春花开起来咯!”原来学生们生动的语言也可以这样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高高兴兴地说,快快乐乐地写。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场,大家自始至终脸上都挂着快乐的微笑。

  二、 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永正老师上的《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一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一看录象。

  (播放的是一段没有声音的录象,让学生进行地观看、体验。并交流,重点让学生发现其中出现的事物,并感受这个无声的世界。)

  二)再次观看录象。

  (这一次的录象,教师加入了音乐,使之与前面的录象作比较,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听力上,并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进行前后片段感受的比较中。) (以此为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声色兼备的重要性。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将自己听到的小鸟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鸟“扑啦”、青蛙“呱呱”等景中声友情有趣地描摹出来。)

  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存在的有声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阅读卡片三:

  1、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呜呜 啪 扑哧

  五)、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选取上面呈现的三种材料中的一种,进行象声词的片段练习。) 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内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将思维框死。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鲜明地看到了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

  第一层次:描绘教师呈现给大家的风景材料。这是一种观察写作的方法,学生只需将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描绘即可,由于有着新鲜的体验,写来不费力气,适合于习作能力一般的学生。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声色兼备的场面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一种回忆,将学生对内容的开掘以“声色具备”为要求,在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肠刮肚,既使学生内容的面上有拓宽,又启动了学生根据某一限制组织素材的能力训练,

  这适合于有一定习作基础,并且愿给自己增加难度,喜欢写出自己个性的学生。 第三层次:出示了三组象声词,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无关的词语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好想象的年龄特点,使他们跃跃欲试地要进行创造性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虚构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为是扣着这几个象声词进行故事或生活场景的创造,在文中象声词的用法肯定会更妙,会在文中起到关键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较之前两种方式的运用,一定会更到位。

  于教师在一个片段训练里就给予学生这么大的内容空间,这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于老师在设计此三维时考虑的周详,对学生特点把握的准。

  三、作文是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

  贾志敏老师曾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作文,是一种游戏。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边玩边写,在游戏中学写作文,让游戏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现,学生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

  通过游戏作文教学设计活动,我们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学素材,但怎样让游戏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乐于倾诉,张化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有效的教学理念。《第三只眼》是张老师为我们展现的一堂游戏作文指导课。

  上课伊始,张老师始终把玩和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记得课初张老师说“我们每个人有三只眼睛”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叹,张老师马上问:“啊”是什么意思?刚才老师在说“我们每个人有第三只眼睛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写下来。学生对于人有第三只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张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时地记录下来,抓住瞬间感受,及时书写,这真实地反映学生此刻的心理。写自己心里所想,学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实,既给了这篇作文一个很好的开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写”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

  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张老师把重点部分有意的让学生进行定格观察,强化印象。如,“尝白醋片断”,张老师不仅多次让学生尝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让学生注意台上同学尝醋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形?”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以后,张老师就指导写游戏的重点部分。由于好多学生刚才没有尽兴地讲,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写给其他同学看。曾记得我以前教高年级时,也上过类似的游戏作文指导课。但授课过程大都是先玩,再回忆玩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心理体验,最后指导写作。每次学生的在玩的时候都是很尽兴的,可一听到要写作文却都是唉声叹气,可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的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没有丝毫的无奈。我想,这可能都归功于张老师把游戏与写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学生感觉到写片断似乎也是一种游戏似的。而且刚才玩得痛快的游戏经过还是历历在目的,所以下笔也就顺畅了。

  张老师的授课中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对学生作文中肯的讲评。课堂中,张老师总是把写得较好的片断读上几遍,并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在重点部分的写作评改中,张老师则采用了同座互换作文进行评改。并要求同学冷静地看,冷静地改。我记得在这时的评改中,张老师说了一句这样话:“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连一个好词也找不到,那说明你不仅没有第三只眼,连你脸上的两只眼都没有多少作用。” 这说明张老师让学生善于去发现别人闪亮点,这是学生对被改习作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了。在《第三只眼》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不管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写作中,他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张老师把游戏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维于游戏之中,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训练,顺应了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天的听课,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听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

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3

  教学评价一直扮演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指挥和向导的角色。《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并强调“重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内在激励作用。”因此,现在的美术课堂上,少了教师采用简单化的否定性评价,少了教师的严厉批评声,而多了对学生的表扬、赞赏、肯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美术课堂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的热闹”、“散乱的活跃”,教师的赞美之词响亮煽情却未免让人觉得空洞、不值一品,犹如口号式的各种评价语在课堂上此起彼伏、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的廉价小奖品在课堂中漫天飞舞,难免让人觉得“空洞无物”、“言不由衷”,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方法刚开始运用时的效应,但久而久之,如此评价,形式浮躁,语言单调,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犹如蜻蜒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的心湖不会荡起温暖的涟漪,学生的心田更不会萌生自信的嫩芽。难怪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到如此评价时,也就习以为常,甚至漠然了。

  我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阳光下得到全面发展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重视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个体对美术的体验。致使大多数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针对这一现象,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性评价,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孩子天生就是表现家,他们会通过唱歌、跳舞、绘画等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每表现一次就成长一些,当他们得到赞美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会更喜欢这项活动,表现的更好。我认为适当的赞美对于孩子来说是推动其进步的风帆

  上《我们的社区》一课时,孩子们都动手了,只有一个孩子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的彩笔,却不动手。从他的眼中可以看出他很想动手却又不敢动手。我到他身边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生活在农村是刚转来,我不知道怎么画社区,怕画不好同学们会看不起我,我也不想画不是我家乡的东西”原来是怕表现不好,看来这孩子很没有自信。于是我请他说说他的家乡,他说到了老家的房子,一座座独家小院像别墅一样排列,农闲时村里组织唱大戏,人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听着孩子的表述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你把你的老家说得像画一样美老师相信你也能画得很美,你希望老家变成什么样都可以画,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表现的很好。”这时我看到孩子满眼的激动。他终于画出了一片瓦房,房子前头装上了健身器,老人们在健身,虽然不是很美,但他敢于动手表现就是很大的进步。当画好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时,他也勇敢的上来了,我当众表扬了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脸。

  孩子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创造出许多图式表现自我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虽然不是很像,有时很不像,但象征性十分明显,它表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对于这种创造性、表现能力,我们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加以肯定和赞美。如果教师对于这些自认为的不合适严厉的让孩子纠正,那么将很大的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以至于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但也不是不改而是要给他讲明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更优秀。

  正确的引导孩子学习,认识孩子作品的特点进行有益的评价,适当的给孩子以赞美的评价,对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有效的学习,大胆的表现自我有很大的作用。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点赞美的评价,使他们多一份自信。

  另外在美术作业评价中我打破了原来的等级制,采用在作业上粘贴小标志和评语的方式。如评价作业,我会贴上一朵小花表示有进步,贴上一颗红星表示有创新,后面再加上各种评语,如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的设计非常独特,你的色彩感觉很棒,遇到一些比较难认的字我会再加上一些拼音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老师师认真地对待他们的作业的同时使学生更有自信心。

  二、重视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课改以前,美术教学中只注重对作业的评价,是一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教学结果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过程,因为相似的教学结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细微的差异又将导致教学结果发生巨大差异。所以,仅仅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不能反映教学的价值。《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美术能力与水平只有在美术活动中才能全面体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特别适合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活动评价方式: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术、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我也会让学生在作业后边写上自己这样画的设想,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作业,了解他的想法及创作过程,将作业结果与这些联系起来进行评价,正确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对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三、 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注重引导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表明: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美术评价中不能以固定僵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业,枯燥冰冷的分数会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因为美术不同于一般学科,学生作业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创造性活动产品,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美术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承认和维护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美术,为学生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

  记得曾教过一个学生,上课不爱发言,老师问他也不回答,每次的作业不是空白,就是乱涂。我也很想拉他一把,所以经常在旁边指导,我在时,作业还好些,我一走,他就又开始不画或乱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在自己本子上画各种恐龙,非常漂亮。当时就想:他还是喜欢画画的,只是对美术的其他内容兴趣不高,兴趣比较单一。接下来一节美术课,一上课我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恐龙的图片,学生在赞叹之后就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老师从动画片里给大家找来的恐龙图片,我们班也有一个画恐龙的高手。接着就把他介绍给全班同学,面对全班同学他的脸红了,在鼓励下他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恐龙的图画,这张画让同学们震惊,大家对他的画发出惊叫得声音,那时我看到他眼角闪过的自豪。下课后我找他单独谈话,告诉他:光光画好恐龙是不行的,美术中还有许多内容等着你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学得很好,还能在美术比赛中得奖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注意鼓励和表扬他,他也逐渐的喜欢上了美术课,也更爱动脑,更爱动手了,在区里的科幻画比赛中,他还得了奖呢。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肯定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评价标准,对学习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同时引导学生从纵向来比较自己的变化,发现自己的优点,通过评价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 加强自评与互评,使学生逐步成为评价的主体

  《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一条就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中反映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教学中,我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在自己的作业背面写上自己对作业的评价,然后再到讲台前展示,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评价,觉得自己哪儿画得很好,哪儿还有些不足,需要怎样改才好。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帮他出出主意。通过自评,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长处、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时还会采用互相评论的方式,在二年级的《假如我是巨人》一课中,先将全班的作业展示出来,接着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小矮人的贴纸,让学生将贴画贴在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上。然后问他们:你将贴纸贴在哪张作业上了,为什么贴在那儿?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好?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在轻松氛围中通过互评,能正视自己、尊重他人,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我发现,加强了自评与互评以后,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学会了宽容,理解,增强了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兴趣。

  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会很灿烂!改革评价方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了摆在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架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桥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检测评价学生,将会把美术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4

  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如何让孩子愿写、爱写,激发学生想拿起笔一睹为快的激情,确实是作文指导课上要解决的重点,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感觉比较头疼和困惑的事情。这一次听了名师们上的几节作文课,让我茅塞顿开: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低年级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最为重要,这里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内心真情及激发写作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也应“趣”字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和鼓舞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戴建荣老师执教的诗话作文《春天的歌》,让我感受到了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戴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乐”趣。

  本次观摩会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欣赏到了戴建荣老师的“诗话作文”教学艺术。这节以唱唐诗《春晓》开场的二年级习作指导课《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丽的诗,更像一首欢快动听的歌。最令人叹服的是戴建荣老师丰富多变的体态语——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课前导入聊天时,戴老师和和小朋友们“两两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轻松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指导习作时,戴老师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头脑中已有的沉淀,为学生顺畅、丰富的表达铺路搭桥。以吟诵古诗《春晓》为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习作的源泉,花、鸟、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笔下的主角。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视角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在轻松的交谈中,学生们感受《春天的歌》的习作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鲜活、美丽而动人。学生顿时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扰,他们也爱说乐写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师在课的开始就激发起学生说、写的欲望,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交流、敢于表达。课堂上,戴老师善于组织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促使他们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扮演着小蝌蚪快乐地穿梭在课堂上,“春天随着我小蝌蚪游起来咯!”戴老师在诗话作文的课堂上说道。她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不拘泥一格,与孩子们平时说话的方式很贴近。然而除了贴近之外,他巧妙的运用字词让语言更具有语文味也是让我钦佩的。有了语言的表率,学生们也随之模仿,一个可爱的女生说:“春天随着我杨柳飘起来咯!”另一个说道:“春天随着我迎春花开起来咯!”原来学生们生动的语言也可以这样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高高兴兴地说,快快乐乐地写。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场,大家自始至终脸上都挂着快乐的微笑。

  二、 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永正老师上的《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一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一看录象。

  (播放的是一段没有声音的录象,让学生进行地观看、体验。并交流,重点让学生发现其中出现的事物,并感受这个无声的世界。)

  二)再次观看录象。

  (这一次的录象,教师加入了音乐,使之与前面的录象作比较,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听力上,并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进行前后片段感受的比较中。) (以此为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声色兼备的重要性。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将自己听到的小鸟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鸟“扑啦”、青蛙“呱呱”等景中声友情有趣地描摹出来。)

  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存在的有声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阅读卡片三:

  1、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呜呜 啪 扑哧

  五)、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选取上面呈现的三种材料中的一种,进行象声词的片段练习。) 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内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将思维框死。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鲜明地看到了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

  第一层次:描绘教师呈现给大家的风景材料。这是一种观察写作的方法,学生只需将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描绘即可,由于有着新鲜的体验,写来不费力气,适合于习作能力一般的学生。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声色兼备的场面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一种回忆,将学生对内容的开掘以“声色具备”为要求,在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肠刮肚,既使学生内容的面上有拓宽,又启动了学生根据某一限制组织素材的能力训练,

  这适合于有一定习作基础,并且愿给自己增加难度,喜欢写出自己个性的学生。 第三层次:出示了三组象声词,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无关的词语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好想象的年龄特点,使他们跃跃欲试地要进行创造性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虚构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为是扣着这几个象声词进行故事或生活场景的创造,在文中象声词的用法肯定会更妙,会在文中起到关键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较之前两种方式的运用,一定会更到位。

  于教师在一个片段训练里就给予学生这么大的内容空间,这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于老师在设计此三维时考虑的周详,对学生特点把握的准。

  三、作文是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

  贾志敏老师曾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作文,是一种游戏。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边玩边写,在游戏中学写作文,让游戏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现,学生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

  通过游戏作文教学设计活动,我们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学素材,但怎样让游戏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乐于倾诉,张化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有效的教学理念。《第三只眼》是张老师为我们展现的一堂游戏作文指导课。

  上课伊始,张老师始终把玩和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记得课初张老师说“我们每个人有三只眼睛”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叹,张老师马上问:“啊”是什么意思?刚才老师在说“我们每个人有第三只眼睛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写下来。学生对于人有第三只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张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时地记录下来,抓住瞬间感受,及时书写,这真实地反映学生此刻的心理。写自己心里所想,学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实,既给了这篇作文一个很好的开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写”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

  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张老师把重点部分有意的让学生进行定格观察,强化印象。如,“尝白醋片断”,张老师不仅多次让学生尝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让学生注意台上同学尝醋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形?”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以后,张老师就指导写游戏的重点部分。由于好多学生刚才没有尽兴地讲,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写给其他同学看。曾记得我以前教高年级时,也上过类似的游戏作文指导课。但授课过程大都是先玩,再回忆玩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心理体验,最后指导写作。每次学生的在玩的时候都是很尽兴的,可一听到要写作文却都是唉声叹气,可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的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没有丝毫的无奈。我想,这可能都归功于张老师把游戏与写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学生感觉到写片断似乎也是一种游戏似的。而且刚才玩得痛快的游戏经过还是历历在目的,所以下笔也就顺畅了。

  张老师的授课中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对学生作文中肯的讲评。课堂中,张老师总是把写得较好的片断读上几遍,并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在重点部分的写作评改中,张老师则采用了同座互换作文进行评改。并要求同学冷静地看,冷静地改。我记得在这时的评改中,张老师说了一句这样话:“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连一个好词也找不到,那说明你不仅没有第三只眼,连你脸上的两只眼都没有多少作用。” 这说明张老师让学生善于去发现别人闪亮点,这是学生对被改习作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了。在《第三只眼》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不管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写作中,他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张老师把游戏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维于游戏之中,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训练,顺应了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天的听课,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听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

【作文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教学经验心得体会02-14

学习《教学技能》心得体会12-13

学习教学常规心得体会12-29

学习教学技能心得体会12-09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体会07-06

教学达标学习心得体会02-28

小学习作教学心得体会03-10

支教学习心得体会05-31

学习教学评价的感悟心得体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