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的作文600字

时间:2021-10-01 09:35:52 关于作文 我要投稿

关于写家乡的作文600字

  导语: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够忘记的地方,下面的这篇关于写我爱家乡的作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关于写家乡的作文600字

  家乡作文1

  今天,我们去走亲戚,在河堤旁,我看到了久违的茅草,细长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着,并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不由想起那故乡的茅草。

  茅草又名茅根、白茅草、白茅根,为禾本科茅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的故乡,茅草是司空见惯的一种植物。小溪旁河堤上,山岗上,地头边都生长很多的茅草。

  春天,茅草发芽了,颜色有些发红,叶尖尖得有些扎手。可过不了几天,叶子就伸展出来,颜色有暗红变成绿色,边缘还长着锯齿,用手摸一摸它的边还有些拉手。

  叶子越长越长,把地面盖的严严实实的,像天然的大草坪。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暖暖的春风吹来,茅草欢快地翩翩起舞。后来,茅草长出花苞,花苞上还顶着一片叶子,像一面小旗。我们叫茅草的花苞为“毛捻”。

  那时候,我们放学回家,也没有家庭作业,到家把书包一丢,挎上篮子,三五成群的来到茅草地,把篮子往一边一扔,就在茅草上玩耍:有的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有的打滚,有的翻跟头……后来我们玩累了,就比赛抽毛捻,看谁抽得多。毛捻长在茅草的中心,外面包着一层皮。我们扒开茅草找到毛捻,用两个手指捏着毛捻,轻轻往上一抽,“吱”的一声就抽了出来。我们把抽来的毛捻摊在腿上数一数,多的就是冠军,记得我每次抽的都很多。接着就享受子自己的劳动成果,把毛捻的外皮剥掉,就露出了嫩白的“捻”,嚼在嘴里,粘粘的还有丝丝清甜。有时一连剥了很多,一下子都放在嘴里,吃起来像现在的棉花糖,调皮的孩子还用舌头盯着时而伸出嘴外,时而缩回嘴里。好像是品着山珍海味一般,那美劲使我至今难忘。

  夏天到了,茅草长得茂盛翠绿,毛捻从花苞里抽出来,越长越高,也从原来嫩白的细捻变得粗壮,并且散开变成了雪白的花絮,用手一摸感觉光滑滑的,毛绒绒的。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花絮连绵起伏,耀眼发亮,给炎热的夏天增添了几分活力。孩子在此路过时,总会伸手抽上一把,拿在手里,用手揪一撮,放嘴边轻轻一吹,花絮就在空中摇曳飞舞,好玩极了。

  秋天,秋雨淅淅沥沥地一下就是几天。雨稍一停,我们就提着篮子,去毛草地转起来,在茅草的根部,往往长着一种小草菇,我们叫它“毛娃”。这种“毛娃”只有在下过几场雨才会长出来,并且太阳一出来就会枯萎,所以趁着时机抓紧采集。我们在茅草里翻找着,“毛娃”很小,大的顶帽也只有一元硬币大小,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采回来的“毛娃”在水里泡一泡,要洗很多次才会洗干净,最后在热水了淖一下,切碎拌在韭菜里,放上调料就做成了“毛娃”包子,咬一口软软的,韭菜的清香加上“毛娃”的特有菌香,嚼起来还有“毛娃”劲道,竟能与现在的“狗不理包子”相媲美。

  深秋,人们收完了地里的庄稼,种上了小麦,就进入农闲的时节,这时茅草叶子枯萎变黄,人们把茅草割下来,可以做牲畜的饲料,也可以搭个草棚啥的。要说最美的是挖茅草的地下根了。茅草的地下跟叫茅根,茅根是一种中草药。人们拿着抓钩来到毛草地,要挖很深身才能把茅根完整的挖出来,新挖出的茅根白白的,一节一节的,外面还带有一层鳞片,剥去鳞片,漏出了雪白的茅根,掰一节放在嘴里,嚼一嚼,一股凉凉的甜水就流入嘴中,那美劲就像喝了冰糖水一样。挖好的茅根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就变成了很好中药材。

  随着家乡变化,草屋变成了瓦房,瓦房变成了高楼。没有了山岗,也没有了荒地。河堤上也种上了花草树木。以前故乡的毛草地已不复存在了,而那些美好的记忆去永远成为了挥之不去印记。

  家乡作文2

  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瞬间,雪山金光灿灿。高原之城——我的家乡——道孚,也在这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穿城而过的纽日河和城外的鲜水河长年不息地扭在一起,将道孚城围了一圈,似乎怕人将它“盗俘”了去。

  迎着艳阳,放牧的人们骑在马背上,摇着牧鞭,唱着当地的藏民歌,赶着牛羊群向城外的草原奔去。

  正午,正是藏家人去神泉祈祷的时候。然而今天,大约是因为天气转好的缘故,拥向神泉的人们不如往日多了。远远的只能望见一个黑点在向前蠕动。看他那时而战,时而跪,时而双手合十仰望苍天,时而四肢展伏于大地的样子,便知他是在对神泉行着藏家独有的大礼。那虔诚的神情,一点也不因只有他一人而改变初衷,也不因有人从旁经过而有所顾忌。从这里,我似乎着到了藏家人对“神”的信仰,是如何的强烈和执著。

  这不,又到了正月十三日。每年,这一日是大神山最热闹的时候。早晨5点多钟,尽管还是漆黑一团,然而城里准备向大神山进发的人们已是摩肩接踵。远远望去,犹如有一条火龙在山道上游走夜巡,保护着藏家人的大神山。

  天渐渐亮了,人们已灭了火把,前进的道路也看清了。这时,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却不见有人停下来在路旁小息。也就在这时,才看清了上山的人们:有饱经尽霜、满脸横布皱纹、步履蹒跚的老者;有身强体壮、绝少矫健的青年;还有在学堂的小孩;也有在襁褓中的婴儿,这就是我家乡的人们,对哺育着他们的大神山的神往。

  家乡的风景就是这样的不经人意,然而,一旦有了藏家人的参与,每一道风景线都是那样的美丽多姿。

  家乡作文3

  清明节假期,我和奶奶一起到山上采来了嫩嫩的艾草、香叶、还买了甜馅和咸馅的食材,准备做我们爱吃的清明果。

  奶奶把摘来的艾草收拾好洗干净后,就放在水中煮,当艾草煮熟后就把米粉放进锅里,趁着热锅开始揉粉团。开始做清明果了,奶奶像老师一样边示范边告诉我先把面团经几番翻打揉捏,确认艾草完全和米粉融合,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皮。这时候薄薄的清明果皮摊在桌上,像极了一块绿意浓浓的草皮。奶奶又用一个小碗,把碗口倒扣于在大面皮上,用尖锥沿碗口画圈,一个包清明果的浑圆果皮就算大功告成了。

  我按照奶奶的方法帮忙一起画了好多圆,奶奶把圆果皮拈成“小碗”,往里面装豆沙,最后把碗口封闭,一个清明果就做好了。就这样我们一个接着一个做,当满满一箩绿莹莹的清明果规则摆列时,看得我直咽口水。成型的清明果子,按甜咸分别放入铺满了翠绿香叶的蒸笼,不一会儿,就闻到腾腾热气中弥散开来的特殊清香。

  一出锅,我拿起一个轻轻咬一口,虽然烫得我直往外吐气,但是清淡的'艾草味以及甜甜的豆沙一齐在我的舌头上轻轻跳动,转而又划过我的喉咙,流入身体,美味无比。

  家乡的清明果子真让人垂涎欲滴,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尝一尝哦!

  家乡作文4

  我的家乡天水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山清水秀,四季风景如画,让人陶醉。有“陇上小江南”的美誉。

  天水之名,得于西汉“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在天水,所以天水又称“羲皇故里”。

  我的家乡天水人杰地灵,许多历史名人像三国名将姜维、大英雄李广、赵充国、唐高祖李渊、诗仙李白、织锦才女苏若兰……都出生在这里。我想:这里有这么多名人,大概都是因为天水水土养人的缘故吧。

  我的家乡天水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是个天堂般美丽的地方。这里盛产水果。有甜甜的蜜桃、又大油红的花牛苹果、香甜可口的苹果梨、水灵灵的甜樱桃……

  我的家乡还有一条美丽的小河??籍河。过去它并不美丽,污泥浊水,小鱼小虾不愿把它当作自己可爱的家园,野花野草也不愿在它的怀抱中生根发芽。如今,这里变成了美丽的籍河风情线。清清的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碧绿,那么透明!成群结对的鱼儿在河水中嬉戏。河堤上,成排的柳树甩着长长的绿辫子。红的、粉的樱花张开了一张张笑脸。碧绿的草坪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一条干净而整洁的砖石小道,弯弯曲曲的环绕在碧水绿树中。到处传来孩童们的欢笑声,漫步在桃花绿水中,让人心旷神怡。

  我的家乡有许多旅游胜地。像麦积烟雨、玉泉仙观、石门夜月、南郭古柏、净土松涛……处处如诗如画。

  我的家乡像妈妈一样,给我温馨和快乐,让我茁壮成长。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作文5

  我的家乡是响水,虽然简单,但是是一个有着丰富色彩的小县城、小城市。

  我们响水四季分明、风景迷人。

  春天,花儿开了,草儿绿了。桃花似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露出了粉红的小脸蛋,害羞地笑了。梨花穿上了雪白的衣裳,它是一位仙子,在微风中跳舞。小草也穿上了碧绿的衣服,显得生机勃勃。

  夏天,树木们更有生机了。梧桐树的叶子更绿了,它如同一名守卫家园的士兵,庄严地站在土地上。银杏树摇着扇子般的树叶,庆贺夏天的到来。

  秋天,庄稼熟了,树叶落了。水稻一片金黄,犹如撒了一地的金子。玉米戴上了假发,龇着牙儿笑了。有的树叶在树上颤抖着,有的树叶缓缓飘落,似乎不想离开。

  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冰雹是个顽皮的孩子,把窗户、砖头砸坏了。冬天把树木们冻坏了,但我们会给他套上厚厚的棉袄,让它们暖暖和和的。

  在晚上,你如果走进响水湖公园,会感到周围许多事物极为神秘。来到响水湖公园,不走过小桥实在太可惜了。走上小桥,看看水面,不仔细看还看不到小鱼在游动。小桥一弯一弯的,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弯到哪去了。

  你如果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如果不是晚秋时节,一定会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农民伯伯在庄稼地里辛勤地劳作,滴滴汗珠滴进田野。牛儿羊儿在草地上贪婪地吃着草儿,或躺在田野上晒太阳,或在小溪旁喝水。也许你运气好,会遇到一匹在小跑的马儿。

  虽然我们响水没有著名的物产,但我们响水丰富多彩,来响水做客吧!

【写家乡的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写家乡的作文06-19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01-18

写未来的家乡的作文01-18

写我的家乡作文10-25

写家乡的冬天的作文01-08

写家乡美食的作文01-10

写家乡的美景作文01-11

写家乡环境的作文01-18

写家乡习俗的作文01-18

写家乡景物的作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