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职语文新学期教材解析系列之一
第一单元《自然之景》解读与设计乐清市职业中专孙军
一、话题式编排之我见
新教材之新,最直观的印象便是教材的编排方式:从传统的文体式编排转为话题式编排。这似乎也暗合了近年来高考作文由统一文体的材料作文向不拘文体的话题作文转变的趋势,令人眼前为之一亮。
我个人的看法,话题式编排的优点非常突出。
1.单元内课文联系紧密。单元教学线索明确。这一点正好弥补了传统的文体式编排单元内课文在教学内容和写作主题上缺乏联系的不足,便于教学时展开比较阅读,从而深入理解单元话题和课文主题。
2.所选课文跳跃性强。这一点比较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换句话说,这种在同一话题中涵盖古今中外的选编方法与传统的按时间顺序和文体类型分门别类、按部就班的选编方式相比,显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正是目前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老教材多年来留给我们的"最大的痛"。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率先实施话题式编排的普高苏教版在推出后一度引起广泛的争议。其不足之处同样明显:
1.不利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在新的编排体系中,原有的从《诗经》到明清小说的文学史的发展顺序被彻底打乱,学生很难有一个清楚的中国文学和汉语言发展的脉络。甚至文体的发展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发展顺序也被搁在一边。
2.话题之间界限模糊。纵观几册课文,你会发现几个话题之间的分界线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清楚。你也会发现,某一篇课文既可以放在这个单元,也可以放在另一个单元。
这些问题也许会在教学中带给我们一些困惑。我个人的看法,对于普高的学生来说,也许按语言文学的自然发展来编排教材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清楚的语文知识。而对于基本上以就业为导向的职高学生来说,这种新颖的编排方式似乎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至于话题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我以为在教学中不妨把话题当作一个切入教学的角度和联系单元课文的线索,并不能拘泥于此。毕竟,话题不等于主题。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将对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是新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以"自然之景"这个话题作为发端,应该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他们的兴趣。编者之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同时,本单元也是非常典型地体现"话题式"编排理念的一个单元。围绕"自然之景"这个话题,选文涵盖古今中外,文体包括诗词散文。教学中如果不能把握主线,就很容易眼花缭乱。所以,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和作用,对单元教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以为大体上应该有两个层次。
(一)以自然陶冶情操
换言之,以美好的自然来陶冶美好的心灵。这一点,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教学说明"中已经提到。所以,对于老师们来说,教学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之美,让他们理解美、感受美。
值得注意的是,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所描绘的自然之美是多种类型的,教学中应注意区别。如同样是描写秋景,《沁园春长沙》展现的是苍茫辽阔、生机勃勃的境界;《望洞庭》刻画的是水和月的和谐之美;《山居秋暝》着力营造的是空灵纯净的意境;而《登高》则是表现秋的悲凉的典范之作。又如同样是写瀑布,《壶口瀑布》美在雄奇壮丽,《尼亚加拉大瀑布》却美在波澜壮阔、气势恢弘。另外,《我的空中楼阁》描绘的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幽静和超然。凡此种种,纷繁复杂,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区别。
(二)以自然理解人文
理解了自然之美,仅仅完成了教学的初级目标。大凡写景类诗文,很少有仅仅为了写景而写景的。王国维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描写的背后,无不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和思想,而这才是文章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教学的第二层次。本单元的抒情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如《登高》就在悲凉的秋景中融入身世飘零、壮志难酬之叹;《山居秋暝》以空灵纯净的山色秋景表现了作者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追求。散文亦如此,《我的空中楼阁》就通过幽静、超然的意境寄予作者向往宁静、追求超脱的情怀。
二是借景抒情,因物遣怀。如《沁园春长沙》就是借生机勃勃之秋景抒指点江山之豪情,以苍茫辽阔之江天发主宰天地之感慨。同样,《壶口瀑布》也是借黄河之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发民族性格与生存之思考。由景及人,缘景而发。正是此类文章的高妙之处。
三、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话题式编排的课文,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正确理解话题的作用。话题仅仅是一条串联本单元课文的线索,切忌把话题当主题而在教学中主题先行,那就违背了编者的本意。
由于本单于均为写景抒情类的课文,在处理教材上,可以参考以下思路:
1.由景及情。先分析景物特点,再感受作者情怀。如《我的空中楼阁》就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空中楼阁"的位置、环境,初步感受它的美后,再概括出它的特点,最后分析其中所寄托的作者的追求。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抓住作者的文思,从而理解文意。《壶口瀑布》同样如此。首先让学生跟着作者两次观赏瀑布,分别找出雨季瀑布和枯水季节瀑布的特点,初步感受瀑布的美。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在观赏瀑布时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促使他有怎样的思考。最后顺理成章,完成对课文主题的突破。
2.从意象到意境。不夸张地说,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少人对如何上好诗词课多少有些茫然。其实,对于写景抒情类的诗词,完全可以通过解析意象来把握意境。如《登高》一诗。就可以从解读几个关键意象突破全诗。首先,让学生在首联和颔联中找出意象,分别扣住关键意象解析出意境特点。从哀鸣的猿、漂泊的飞鸟、纷纷的落叶和繁多的霜鬓等意象解读出悲凉、愁苦、孤独的意境特点。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因何悲凉?因何愁苦?最后结合对颈联和尾联的分析,便能顺利成章地概括出诗歌的主旨:对身世飘零、壮志难酬的悲叹。再比如《山居秋暝》,同样可以从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明月、清泉、竹、莲等入手,通过分析意象本身固有的含义,概括出空灵、纯净的意境特点,从而解读出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主旨。
沿着这两个思路,应该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楚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比较阅读。这是话题式编排中最适合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单元尤为典型。比较的方法当然有很多,但我个人倾向于立足讲读课文,延伸至自读课文进行比较的做法。换言之,先选取一篇难度较高、内容较深的范文作为讲读,然后再选取类似的自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鉴于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建议将《沁园春长沙》《我的空中楼阁》《壶口瀑布》《登高》定为讲读课,其余为自读。
至于比较的角度,可以从描写对象、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进行多角度比较。这里举三个例子:
(1)《壶口瀑布》和《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比较。前者思想深邃,文采斐然,很适合讲读;后者内容与前者有极大的可比性,但因为是翻译语言,更适合作为自读开展比较阅读。两者的相同点非常明显:文体──均为写景散文,写作对象──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瀑布。但相同点仅仅是引子,教学的重点应落在不同点的比较上,即从瀑布特点、写景手法、作者感受、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比较。这里不再一一细述。
(2)《登高》和《山居秋暝》的比较。前者因其在诗歌中当之无愧的地位适合讲读;后者则适合作为自读开展比较阅读。两篇名作的相同点照样不少:文体──同为律诗,朝代──均为唐代诗歌,描写对象──都是秋景,写作手法──均以意象表现意境。不同点是景物的特点、意境的特点、作品的主旨。需要提醒的是,这两篇名作比较的重点并不是它们的不同点,而是借它们的相同点来巩固唐代诗歌中最常用的写作手法:以意象来表现意境的方法。掌握了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在阅读其他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中举一反三,获益匪浅。
3)《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比较。两者的共同点无须多说:同样的作者,同样的文体,甚至同样的词牌。学生在初中时学过《沁园春雪》,很多学生能熟练背诵。其可比性在于,两首词虽属同一位伟人在两个不同的人生时期──青年和老年、创业之初和功成之日所写的不同作品,但却可以看到相同的风格。而比较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比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伟人的大境界和大胸怀,以及和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间的联系。
2.拓展阅读。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在散文中是比较常见的,而且深度也不是很大,正适合进行拓展阅读。通过拓展,进一步加深对单元内课文的思想境界、艺术手法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比较阅读。拓展的思路同样可以放宽些,写作对象、写作方法、思想境界等都可以考虑。如《我的空中楼阁》可以从写作对象的角度拓展到梁实秋的《雅舍》;《山居秋暝》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拓展到《竹里馆》;《登高》可以从思想境界的角度拓展到《蜀相》。
3.多媒体辅助。自然给人以美感,绝大部分是来自于视觉的感受。如果光凭文字的描述和老师的讲解,恐怕是很难真正感受自然之美的。所以,多媒体技术可以派上用场。尤其是《壶口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望洞庭》《登高》这些课文,都可以找到很好的资料图片甚至视频,它们都将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文体置换。所谓文体置换,是指换一种文体进行改写。这个方法主要用在写作练习中。有鉴于本单元文体较多,可以尝试一下这个练习。比如,可以将《登高》《山居秋暝》改写成一篇散文;也可以将描写"空中楼阁"和"壶口瀑布"的文字浓缩提炼,改写成一首新诗。通过这种难度不高而趣味不低的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意境。
5.反复诵
【中职语文新学期教材解析系列之一】相关文章:
语文教材中作文素材系列二04-25
Sandral系列练课心得体会之一04-24
统编教材语文培训心得12-05
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11-24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12-08
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心得05-08
中职生新学期个人总结04-26
中职语文教学心得11-23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04-02
中职 《语文》人教版 教案 课件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