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春节的作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作文1
元旦放假前夕,母亲打电话问我回家想吃什么饭,好提前准备。最近我和儿子又开始想吃母亲做的藕盒了,于是给母亲提议回家炸藕盒。母亲在电话里笑问:“你娘俩这是都想过年了?”一句笑语勾起了我对往日过年的回忆。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生长在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农村。一年到头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哪怕是一个鸡蛋也要被列入家庭日常生活收入。在那些漫长的等待春节到来的岁月里,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
进入腊月的农村一天天有了年的味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粥腊八蒜,吃完粘糕就过年”。腊月初七的晚上,母亲就开始吩咐我和哥哥剥蒜,然后洗净晾干备用。腊月初八早晨起来,母亲就把蒜放进两个干净的大玻璃瓶子里装满,倒入提前买好的临清济美酱园的醋,然后封好瓶口;等到二十几天后过年的时候,再拿出瓶子倒出碧绿的酸中带辣的腊八蒜就着吃饺子,那滋味美得很!
当然腊八粥更是小孩子腊月初八那天必不可少的重要期待。那个年代尚未有罐装的八宝粥普及,家家户户都是自己配料熬制的。母亲总是会提前预备好花生、红枣、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冰糖等物品,在前一天晚上洗净泡好,第二天早上在地锅中放入物料加水烧开再转入小火慢慢熬煮,等到睡梦中的我被甜甜的味道唤醒,粥已经黏软香甜可口了。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在农村人的传统习俗里,灶王爷的地位仅次于老天爷,一家人的吃喝全得靠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呢!所以怎么能让灶王爷对自家的糗事闭口不言,那就蒸黏糕糊住灶王爷的嘴吧。一般而言,普通人家都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黏糕和花糕,借取降吉祥和步步高之寓意。对老天爷和灶王爷无比虔诚的母亲,当然也不会例外。她总会提前很多天就准备好红枣、黏米面等物品,直到二十三这天拿出来,和面、发面、蒸枣一系列程序,然后蒸一锅粘糕再蒸一锅花糕。黏软的粘糕只有一个样式,而贵气的花糕则花式繁多。我对粘糕或花糕的制做过程不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是浓郁枣香对我胃口的诱惑。
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没有超市、商场之类的综合性店铺,不像现在:基本上可以随时买到你想要的任何食物。母亲会在小年过后的几天里蒸好几锅馒头和包子,放置在屋外的搪瓷缸内,预备着年后的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的时候吃。在那些我一觉醒来的深夜,总是看到母亲里里外外忙活,桌子上放着雾气氤氲着的馒头和包子……那些麦香浓郁的气味刺激着我的味觉,甚至于现在的梦中都能清晰地感知。
小时候我的最爱除了八宝粥就是藕盒了。所以我最喜欢的是腊月二十八的早晨,每年都是等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把炸藕盒的面糊和好,藕片切好,葱姜芫荽肉剁碎备齐了。母亲把调制好的肉馅均匀地夹到每一个藕盒(底部相连的两薄片藕)中,我则把母亲夹好的藕盒次第放入面糊盆中,父亲再用筷子把藕盒放到油锅里炸,哥哥负责烧火。藕盒炸好一大碗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开启了边吃边炸的模式。等到外酥里嫩馅香的藕盒全部炸完,全家四口人个个嘴角流油,早饭和中饭合二为一了。
在那些等待春节的日子里,勤劳能干的母亲总会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给我的味蕾制造出一些惊喜。其中母亲的炸饼也是我的味觉小主。还记得第一次吃炸饼,应该是我在镇小学上五年级的冬天。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正在和面揉馒头。我跟母亲说,下午要考试,现在蒸馒头等馒头熟了再吃,时间紧张恐怕会迟到了……母亲说:“天冷了,发面开得慢。妮儿不怕,我不会让你饿着肚子去考试。”说着话,母亲在炉子上放锅倒油,然后把蒸馒头的面重新揉成一大团,再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圆形厚片,在上面撒上一些葱花、花椒面、盐,再倒上几滴香油搅拌并涂抹均匀,把圆形面一点点卷起来再用刀切成馒头大小的小块,揉搓成圆团再擀成一个个碗口大小的薄饼。等锅里的油开始沸腾的时候,母亲将小饼放进锅里,那饼在热油的.激发下瞬间膨胀起来,两面各鼓起一个金黄的大包,从裂口处滋滋滋地冒着热气……我在旁边看得口水都要流下了。母亲用筷子夹起一个小饼放在盘子里递给我,嘱咐我小心烫嘴,我接过盘子用筷子夹起炸饼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外皮和葱香的饼芯完美融为一体,好吃到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时隔经年,不惑之年的我也已经为人妻人母。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想吃的东西随时可以买到吃到。偶尔我也会带着儿子去餐馆大快朵颐或者心血来潮做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以期树立贤妻良母的高大形象。可是,再高级的酒店大厨,再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都无法让我品尝到往日母亲做出的食物味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悟出:母亲腌制的腊八蒜、熬制的八宝粥、蒸的馒头、黏糕、花糕、包的包子、炸的藕盒和油饼,那些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那些食物寄存着我童年的美好时光,是独有的年代味道,是记忆深处留存的年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春节的作文2
在我们湖北潜江,春节和各地区过的一样,习俗也差不多。我们一般在老家过春节。面是我们的春节大约在立冬之后的腊月就开始了……
立冬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用品了,也就是准备“年货”,这可要大费些时间,有很多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好,要“动用”全家成员,老人去菜场买腌制腊制品的材料,菜场被挤的水泄不通。家里到处都是蒸锅、碗、坛、罐等等一大堆的“杂物”,因为我们要做过年的好吃的呀!腌肉、鱼、卤菜、打糍粑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腌腊制品,不过我不太喜欢咸的,呵呵!接下来就是我最喜欢的“好玩的自制品”了,我总是帮助她们做这些那些东西:灌香肠,我可喜欢吃了;打糍粑,黏黏的很好玩;炒炒米,浮在碗里可有趣了,还有打鱼糕,做肉圆子,打豆饼等等,在农村,他们还会把自己家的猪、鸡杀掉来过年……
在我们这儿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表示就已经进入了过年的时期了。大家也都已经进入了春节的气氛中,年味儿渐渐的变浓了。到了这几天,街上卖对联的、卖年画的满街都是,来买的人络绎不绝,广场两边也都纷纷挂满了灯笼,到处红红火火。还是必须把年货准备好:零食、饼干、水果、糖……都缺一不可呀。因为街上店铺在正月初一就关门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扫除,把房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整个房子焕然一新,准备迎接新的一年。这一天,到处都显出一派忙碌而欢乐的景象。
而在过春节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除夕。喜欢它那热闹、喜庆的景象。每逢的春节如期而至,人们都“闹腾”起来了,年味儿是十足的。红红的春联载着满纸的祝福贴上了门框;“倒福”贴上了门板;灯笼也挂在了门前屋檐下;还要去祭祖点灯,鞭炮声也噼呖啪啦响个不停……到了这时候,就要把之前提前准备好的年菜放入锅中,做出一盘盘美味可口的团圆饭,团圆菜。一大家子围坐在大圆桌前,吃着“铺”满了一大桌子的团圆饭阿,相互说着祝福的话,敬着酒,桌上的饭菜令人垂涎三尺,色香味美。而小孩子总是耐不住性子,总是先抢着把菜放到碗里“垒起来”。我们还是要和家人们一起一边看着每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为家人保平安。看完春晚就到了零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了起来,仿佛也在为人们祝福,大家的脸上都带着挡不住的兴奋,甚至激动,会心的笑容也情不自禁的从人们脸上流露出了……这天晚上必须洗大澡,辞旧迎新,把过去一年的.污秽全洗走,要穿上新衣服迎接“年”的到来。还必须灯火通明,不许间断。
到了正月初一,街上静的出奇。各个店铺都关了门,没有多少人走动,这天是要拜年的。跟着爸妈去同族人那里去。拜年道喜,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小孩子们这时候总是最高兴的了,只要你的小嘴儿甜一点,向老人们磕头辞岁,就会得到自己的梦寐以求的压岁钱,除老人外的长辈也要给小孩子们压岁钱,小孩子们一拿到渴望已久的压岁钱就会兴奋的笑开了怀,心里乐滋滋的,不过,最终还是要给爸爸妈妈,拿了回去,说是“保管”,这也是让小孩子们过会儿瘾罢了。还有这天是不能扫地的,不然会把喜气扫走的,不能洗澡、换衣服。不过到了晚上,大家在一起放鞭炮、放烟花。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色,欢乐极了。正月初二初三亦是如此。正月初二时要给岳父母拜年,一起吃顿饭。正月初三后,就要开始走亲访友了,大家欢聚在一起,好不热闹!到了初五、初六时店铺才陆续开门,就这样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春节中的又一个高潮,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项目了。花灯展览,样式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舞龙舞狮,那一截截一段段的龙、狮,绕来绕去、黄中带红、红中带绿,又让人眼花缭乱了;划彩龙船,一个队伍又一个队伍在门前不倦的表演着,也是一种驱除邪气的习俗;这天儿广场上到处都能见到烟花的影儿,烟火不断,那一朵朵冲天绽放的“花朵”,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放许愿灯的人也不少呀!那一个个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孔明灯都载着相同的新年祝福飞向天空,载着人们美好心愿飞天而去,远远看去,像满天的星星,真漂亮啊!……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到处“闹腾”着,虽然杂音多,但也扼杀不了人们欢腾的气氛和又一次“出现”的年味儿!既然是元宵节,又怎么能不吃汤圆呢?一想起那个甜味儿,一个字儿,馋……
元宵节一过,潜江的春节也就正式结束了。人们该干什么的都干什么去了。一眨眼,时光缓缓流去,春节也又遮上了她的面纱,悄悄地隐去了……
春节的作文3
春节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看,春节是一种经济均衡。
从起源看,春节是经济尤其是农耕经济的产物。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就是来自农业。春节服务于农耕经济,农耕经济促生了春节。春节是两个经济循环周期的交点。春节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新一轮播种季节和收获季节的开始。
从具体功能看,春节对经济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作用。
在生产方面,春节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春节有利于生产的合作建设。一是春节的聚会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因为聚会本身就是一种合作。二是虽然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但小农经济的有些经济活动仍需合作,在较分散的条件下,春节这种形式为合作提供了协商准备的机会。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邻居、亲戚朋友之间在相互拜年时,总要协商生产和生活上的一些事,看谁家家里有大事,到时候大家也好帮忙。当然,这种以春节为主导的合作主要以血缘为纽带,它不同于陌生人之间实现的合作。其次,春节聚会也有一种扩散生产知识的功能。大家聚在一块,谈天说地,既交流其它方面的信息,也交流生产方面的信息和经验。
在分配方面,春节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再分配功能。如压岁钱就是一种再分配。春节内含着一种互助精神。如,在过春节时,富人对穷人有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施舍。另外,在同一大家族内部,富者对穷者也会提供一些帮助。从实际情况看,春节这种再分配功能对减少社会财富差距作用虽然有限,但对缓解社会矛盾也能起到一定功效。
春节也是一种交换的“集市”。春节有一种类似农村集市贸易的功能,也是一个交换的“市场”。春节的交换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产品的交换;二是物质产品的交换。在精神产品方面,春节的聚会使大家互相交换满足“亲情”这种无形产品的效用;另外,大家相互拜年,互祝问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产品的交换享受;还有,春节也提供了一个大家交流各种信息的平台。另外,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一家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由于存在环境、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差别,每一家生产的产品总有自己的一些特色;过春节时,大家提着礼品和特色产品相互拜年,实质就是一种物质交换。
春节在消费方面的作用是最明显和最直接的。春节所提供的消费满足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在精神消费方面:通过祭神、祭祖等活动,满足了个人减少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精神渴望;通过聚会,使个人更有了一种团队归属的满足感,也减少了孤独和分离的负效用。在物质消费方面,不论在吃,还是在穿等方面,春节都提供了比平时更大的满足和效用。另外,消费和生产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有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杀猪宰羊,这种消费的扩张对社会生产也是一种间接拉动和推动。目前,中国的“假日经济”就很值得研究。
春节作为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既有其积极的作用,也有其负面的作用。这种负面作用就是春节的“异化”。主要表现有:一是生产功能的“异化”。春节的合作变成为一部分人的拉帮结派。拉帮结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是为了生产。其对生产不仅不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有时会产生较大破坏作用。二是分配功能的`“异化”。春节成了少数人敛财和行贿的好季节。中国传统礼仪所要求的礼尚往来和正常的人情交往在这里却变了味,春节成了违规行为的高发期。目前在中国,如何有效治理利用节日形式所进行的违规行为,有许多问题仍需深入研究。三是交换功能的“异化”。春节成了权钱交换的“集市”。一方用公权,一方用私钱,相互交换,“相得益彰”。这种交换只有利了少数人,但对社会上更多的人造成了损害;并且这种交换也损害了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这种由秩序的破坏所产生的负作用对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和持久的。四是消费功能的“异化”。春节成了某些人进行炫耀性消费和畸形消费的节日;其行为既腐化了社会风气,也不利于个人健康人格的形成。总而言之,春节对经济和社会的正常作用应当是既促进公平,又促进效率;但春节的“异化”使社会既损失了公平,又损失了效率。
另外,春节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很不好的作用就是对血缘主义的固化。所谓血缘主义,就是将基于血缘关系所要求的生活准则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血缘是春节的纽带。每年一度的春节对人的血缘意识起到了不断强化的作用。人的意识与行为紧密相关。所以,血缘意识的增强与血缘行为的泛化也是紧密相关的。
从意识层面看,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四大因素是:血缘主义、主义、平均主义和机会主义。而血缘主义在其中又居于主导地位。血缘主义使血缘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行为法则。其结果是:血缘内有诚信,血缘外是面子;家内有秩序,家外是机会主义;熟人之间好办事,陌生人之间就是钻空子。所以,血缘主义导致了人情大于法治。而法治是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没有法治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另外,血缘主义也具有主义的天然基因。而主义又不利于平等和民主精神的产生。再者,血缘主义也有一种平均主义的味道。而平均主义既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有效财产制度的建设。
中国要快速健康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走出血缘主义的温情泥潭。人生需要血缘,需要家庭温情,但社会不需要血缘主义。血缘关系的社会化必须以社会理性为前提条件。所以,这里也就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春节和如何有效利用春节的问题。
春节的作文4
这年大约是从腊月二十七开始,正月里头几天算完的,现在这年全然没了年味,甚至竟不能算作年,大约只是个形式罢了。
儿时过年总是繁琐的,大年三十一早便要起来预备夜里的饭了。晌午的饭虽不算坏,却也比不得年夜饭丰盛可口。那时候小孩子们总不在大人身边咋呼了,而是扎了堆儿的跑跳着去找隔壁的大婶,与她一起剪个窗花,写副对联,孩子们大多是不识几个字的,写的对联自然只是寻个开心,只是那窗花却剪得十分生动活泼。瞧啊!王爷爷家的小孙子剪得活像只雄鹰!虽只有两翅一头一尾,连象征性的尖嘴都没有,但那时在我们看来,却是描绘得惟妙惟肖。剪完了便把它们极小心的、齐整的铺开,双手捧着带回家,吵嚷着要贴在自家窗上,大人们个个面露难色,却也不好回绝。
那时我极不开心,想着这样好的“作品”还不能贴吗?对,是作品,这逼真的窗花简直可以算是作品。然而现在大了,又看到姥姥家窗上的窗花,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不想贴,那是真挺不中看的。不过那窗花少说贴了也有3年了,竟还没完全掉下来,一角仍死扒着窗户不放,这样好用的胶,我却忘记了。
忙碌了一天,到天抹黑了才开始这天的压轴大戏。年夜饭总是比较丰盛的,什么鸡鸭鱼肉全都上来了,那满桌的佳肴,和满汉全席有的一拼。各种香味都混杂在一起,倒不觉香了,大约是太香而毁了嗅觉吧,无从得知。
我常是第一个上桌吃的,手也不洗窜上沙发便抓起一根最大的鸡腿狼吞虎咽起来,若是在平常,这副德性肯定是要挨一顿骂的,而我现在确是沾了年的光,大人们要不就忙着做饭没空管我,要不就笑眯眯的在一边看着我吃,那时我总在想,这年为什么不能再久一点呢?往往我是主菜填满了肚子,主食水饺却不吃了,原因十分简单:我吃饱了,而且我不爱吃。那时大人们也就只是稍加责备,大过年的,不吉利的话说不得。
吃过了年夜饭,人们总较之前更精神。通常是取了大袄去到一片空地上,放上一挂白皮炮仗或是二踢脚。这危险的任务自然是男人们来做,他们多半衔了根烟在嘴边,此事倒不是贪吸,而是为方便点火了,点了火,便急哄哄跑到安全地点。
噼里啪啦一阵嘈杂后,人们渐渐散去,只剩下一群孩子在满是炮仗的空地上。他们都是自愿留下的,为了那些未燃了的炮仗。一通忙碌后,孩子们都高高兴兴的回家,像捡了许多钱似的,满一口袋的炮仗(捡的不多,大多是放之前偷从那一大串上扯下来的),找姥姥要了点着的香,偷溜出去,与小伙伴们一起放炮仗。点,扔,“嘭”,长久这样做也无趣了,索性用剩下的围成个圈,当中放上拾来的小石子,点着后场面甚是壮观。不过那小石子总要砸住别家的孩子,“哎呦!”一声后,我们的阵营往往就又多了一个人。那被砸的孩子小步跑来,问我们要一些炮仗,引一截香,同我们一起玩。
放完了炮回家,总得猫腰溜进去,许多次都相安无事,只那一次,被母亲逮了个正着。记得那时我正准备去灶上偷块糕饼吃补充体力时,母亲便突然拎起我,斥道:“又上哪野了?!”我耷拉着脑袋不说话,她只凑近鼻子一嗅便知道,我是放炮去了。“以后不准偷偷出去放炮,烧了衣服,炸伤了别人可怎办?”说罢便放下我,端了灶上的甜品走了。自那之后,每每溜回家时,总觉背后一阵凉意,害怕母亲又突然拎起我,训斥一番。
三十夜里的最后一件大事便是守岁了。孩子们大都神采奕奕,只个别慵懒的.孩子倦了就早早睡下了。我自然是那类有活力的。好容易熬过12点,大人们又提着炮出去了,这次是怎样也不许小孩子跟去,怕孩子们冻坏了。如此一来,这些小调皮可不开心了,总苦着张脸,悻悻的回屋里,上床,睡觉。直到初一晨起,不与父母再说一句话。
初一天气通常比较好,让人心神爽朗,昨天夜里所有的不愉快似乎都因为这好天气而消散了,只剩下喜悦。初一大约也是这几天里最累人的了,东奔西走,各个亲戚家都得串一遍门,平日里不怎么见得七大姑八大姨这会也都冒出来了,还生了不少孩子。出去时父亲的钱包往往是鼓鼓的,这一遭下来自然是要瘪瘪的了。虽然钱丧失了,腿疲累了,但是领红包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想着可以拿这笔“巨款”买下早就相中的图书、街上的糖人……也就不觉得多累,而且支付出去的钱也都找补回来了一些,自然是比较开心的。初一似乎就是走走亲戚串串门,其他也没什么了。
剩下的我大都忘却了,什么礼数、习俗更是从未留心过,隐约记得,初五回过老家,这年便算完了,再往后,便要等到元宵节了。儿时的年是在欢乐中度过的,而今日的年,大抵都是在成山的课业中度过了。
我现在还能嗅到那儿时的年味,一股天真的童年的味道。
春节的作文5
小年到了,大年还会远吗?不远,马上就到!小年到,祭灶忙,衣食无忧保健康。今天是小年,我写了一篇文字,祝亲爱的朋友们:心中的希望与梦想马上实现!小年吉祥!
——题记
今天是农历腊(十二)月二十三日,东北民间称为过小年,南方是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小年,一年里最后一个驿站,马上就要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淡妆素裹牵住了我的手,感叹时如流水,年年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和感触。
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中国地域广阔,南北过节的习俗总是有很大差异的。东北的小年,普通百姓很当回事的。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祭灶君,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是关于过小年儿的民谣。小时候妈妈教我的,如今,我又给小外孙念叨了。
今天是小年,再过一周就是春节了,这不马上就要过大年了,真的让人感受到时光老人的脚步匆匆了。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到过年时吃的东西。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平时没有好吃的东西,便把过年当成了自己能美食几天的她日子。现在想小时候吃麦芽糖的情景,禁不住暗自浮想:如今都倡导与时俱进、健康生活了,不知灶神是否也会嫌糖瓜过于甜腻想尝试点新鲜玩意呢?“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过去民间关于灶公的一副对联。自从人类懂得用火之后,灶就成了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如今,城镇居民很少有用老炉灶的了,几乎都用上了天然气了,自然帖这样对联的也就少了或者说是没有了。但是过小年的习俗还不会离开我们,这也是民俗的一种延续。真心希望有着中国民俗寓意的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能马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寒过后是小年,大寒时候,寒潮南下频繁,是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冰天雪地、天寒地冻。2014年的小年就在大寒后两天,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今天是四九的第五天了,俗语说“三九四九冰上走”,现在的'路有许多积雪和寒冰,让人感受到的是寒冬腊月的透骨之寒。行走在风雪中,零下27、8度的气温,让路上的行人加快了行走的速度。每当我走在寒冷的路上时,会想起昆曲《林冲夜奔》中的“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应该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时候。不知道那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的林冲在风雪山神庙是否也过了小年?我真奢望能在梦中与林冲做一次对话,听他给我讲述草料场那惊神泣鬼的一幕。这个想法也许真的是我永远的梦了!无论能否做一个这样的梦,这是我的梦想。我希望马上能实现,但我知道人生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小年,自然要吃灶糖,这也是一种习俗了。早晨在早市买了200克灶糖。拎着买的菜和灶糖往回走,看看手里的灶糖,想起小时候吃灶糖的情景了。记忆中的灶糖可真是好吃啊!那时候爸爸会把买回来的灶糖放在棚子里,晚上放过鞭炮后,爸爸就从天然冷库一样的棚子里取来那长长的、扁扁的、冰凉冰凉的糖给我。那时的灶糖才咬下去的时候是酥酥的并不觉得甜,到嘴里就化了,化得软软的,黏黏的,粘在舌头上,牙齿上,突然就感觉到了满嘴的甜味。那糖的甜味却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记忆,今天那甜味已变成了对故去的父亲的永远的思念……
小年到了,大年还会远吗?不远,马上就到!马上,是立即的意思。作时间副词,表示时间很短的意思,也是非常快的意思。今天是小年,灶王爷又要“上天言好事”去了,晚上我也会在灶台边儿摆上粘他嘴的糖,盼着他述完职,年三十儿能“下界保平安”!当然这个美好的愿望也得马上变成文字送给我的朋友们。小年到,祭灶忙,衣食无忧保健康。祝亲爱的朋友们:心中的希望与梦想马上实现!小年吉祥!
春节的作文6
我家的春节好像总是那么的匆忙,在我的记忆当中不是去奶奶家,就是去姥姥家要么就是在旅行中度过,从北到南,来去匆匆。今年我家的春节和往年不一样的是奶奶家、姥姥家、旅行可是一样也没落下呢!
和往年一样我和爸爸妈妈看过奶奶之后,便飞往贵州,就是在那里我们过了一个奇特的新年。除夕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离贵阳较近的几个景点,在黔灵山公园,漫山遍野的猴子家族包围了我们,公园的奶奶们每人身上背个大布袋,分发各种食物给小猴子们,看到猴子妈妈背着小猴子伸手从奶奶的手里接食物,不舍地拽着奶奶衣角不愿奶奶离开的那种亲人间流露出的感情,我被震撼了。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人与大自然竟能如此和谐;我第一次在弘福寺亲身体验了香客们的虔诚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第一次吃了那么美味的斋饭;在那里我看到了曾经囚禁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的麒麟洞旧地,在青岩古镇体验了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过的古镇民俗风情,这么多的第一次与新奇的感受让我兴奋不已。
除夕那天,我们在贵阳市美美地逛了一通,爸爸说贵阳人喜欢傍晚出来活动,果不其然,白天还很清净的街上,天黑时分竟当真热闹呢,大街上到处挂的是大红灯笼,中国结,鞭炮声不绝于耳,就连小吃街上也是灯火通明。逛了一天我都饿了,于是拽着爸爸直奔小吃街,我边走边看,好吃的可真不少啊,尤其是没见过的,像什么丝娃娃、状元猪蹄、玫瑰凉粉……应有尽有,爸爸妈妈看见我已经按捺不住快要流出的口水了,边带我们到一个客人最多的地方坐下来,点了菜,我这才明白什么是丝娃娃,原来丝娃娃是一种贵阳街头最常见的汉族小吃,用大米面粉烙成的薄饼,再卷入萝卜丝、鱼腥草、海带丝、炸黄豆、糊辣椒等。猛一看像初生的婴儿被裹在“襁褓”中,故而得名。状元猪蹄便不用说了,虽然平时不喜欢吃猪蹄为了这个好名字还是要多吃几块的。还有酸汤鱼这个听着不新鲜,只是这里的酸汤鱼别有一番味道,因为用了本地特制的红酸汤再加上新鲜的薄荷实在是清香爽口,有美食相伴为这个外地春节增添了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今年春节有三件事令我高兴和难忘。
第一件事是送给爷爷奶奶一份“惊喜”
这可是我的“秘密”呀!你可不要说出来。我悄悄的告诉你吧:今年爷爷和奶奶都66岁了,我和爸爸妈妈早就商量好,要给爷爷奶奶发压岁钱呢!嘘,小声一点!别让他们听见啊。我们把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二叔通了气,唯独不告诉爷爷和奶奶。因为我们要给他们俩一个“惊喜”!
农历三十上午,我和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们的“秘密”高高兴兴的来到爷爷奶奶家,二叔已经在家里等候我们了。爷爷奶奶已经开始准备午饭,爸爸妈妈加入准备的.行列,我和二叔一起玩耍去了……吃午饭的时候,我们没有泄密!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热气腾腾的饺子已经摆上餐桌,我们分别给爷爷奶奶拜年,并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份“惊喜”,爷爷和奶奶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说:我们要好好保存起来。伴着新年的钟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都达到的了顶点。
第二件事是放鞭炮
今年,爷爷和妈妈给我买了许多鞭炮,有手摇花、魔术弹、小飞碟、钻天猴等等。煮饺子前,我和二叔还有妈妈就下楼去展演我们的鞭炮士兵去了,那鞭炮齐鸣、百花齐放的华光异彩染红了晴朗祥和的夜空,点亮了每个人的希望和憧憬。我不断地欢呼和跳跃着,尽情释放心中的快乐和幸福,迎接美好而又崭新的一年。
第三件事是合理安排我的压岁钱
当然喽!节日里长辈们也给了我很多压岁钱。在妈妈的提议和帮助下,我也要合理安排一下我的“经费”收支了。我们把大部分压岁钱存到银行作为我的教育储蓄,等我高中时用。令外的压岁钱用来做日常零用和购买我喜爱的图书还有玩具。对了,妈妈说还要教我记账呢,培养我做个出色的“管账先生”,以便今后合理调整和安排我的日常收支。
我家的春节是这样过的,节日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是永远令我高兴和难忘的!你家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呢?
春节的作文7
红梅迎雪放,玉兔踏春来。随着春节的临近,“如何过春节”再度成为时尚的话题,如何将兔年的春节过得有意义呢?往年,我们家过春节,大年三十都会吃团圆饭,晚饭后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后,走亲访友,大家在一起互相拜拜年,给对方送上一份美好的祝福。
但是对于2011年的春节,我们家不打算这样过,而是准备去道教圣地武当山旅游。武当山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它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尤其是实现我看雪的夙愿。此外,旅游还可以放松身心,增进身体健康,不失为一种健康的过春节方式。
大年初一“低碳”出行
前往武当山,我们准备经武汉中转。去武汉,可乘飞机,坐高铁,也可以坐火车。我们几经商讨最后选择了坐低碳的火车。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如期坐上了开往武汉的火车。当时,我非常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风光旖旎的武当山。第二天上午7点钟,我们到达武昌车站,再转乘去武当山的火车。在去武当的列车上,由于我们没订着卧铺或座位票,父亲不由得念叨起他那“低碳等于不便”的歪经来。我劝父亲说:“现在社会都提倡低碳出行,我们当然也要为地球出一份力。”我在母亲的协助下,让父亲闭上了嘴,后来心甘情愿的当起了“挑夫”来。经过一路颠簸,下午4点,我们终于到达了武当山。
大年初二到达“金顶”
武当山风景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国的道教圣地。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族群、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著称于世,素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誉。1994年被列入世界风景文化遗产。
上武当山的路一共有两条,在风景区门口乘游览车上山,到达“老君堂”后分开左、右两条线路继续上山。左边一条是风景点较少的路线,过“八仙观”到达汽车终点站“中观”景区,再乘缆车可到达“金顶”。右边一条是风景点较多的路线,乘车可过“太子坡”、“紫霄宫”等多处风景点,到达汽车终点站“南岩”后,再步行上山约4.5公里就可到达“金顶”。
我们决定先走右线。在“南岩”车站下车时,顺着指示牌向右望去,只见右前方山脉左转半山腰处,一群古老沧桑的琉璃瓦建筑群,像一颗金色珍珠,深深镶嵌在浅灰色的悬崖中,这就是的“南岩宫”。当我正沉浸在武当山的优美风景中时,突然发现父亲已走出很远,“爸爸,等等我!”我赶忙追了上去。
在通往南岩宫的路上,我发现我们的脚下处处都是悬崖峭壁,高深险幽、神秘空灵。许多藏在深山中的宫殿,与山完美的.融合到一起。
到了“南岩宫”,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两座宏伟的碑亭,碑亭后方是玄帝殿。南岩宫位于山腰,由财神庙、威烈观、太子岩、飞升岩、太常观、雷神洞、乌鸦岭、榔梅祠、小武当等景点组成。步移景易,变化莫测。现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间的南天门、碑亭等遗迹。唐宋以来就有道人在此修炼。元代在此建有道观,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此营建殿宇640余间,清末被毁。现仅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建的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及元君殿、南熏殿、圆光殿等遗迹。
南岩宫东南方2.7公里的半山腰处,有一座香烟缭绕的古建筑群,那就是“朝天宫”。顺着朝天宫再往上,还有一段1.8公里上山台阶路,直通金殿(顶)。当我们走到一半时,父亲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我说:“爸爸,要不你别上去了?。”但是父亲坚定地说:“我们这次来武当山,就是为了登上金顶,现在金顶就在前方,怎么可以途中放弃呢?”于是,我们继续登山。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艰难攀爬,我们终于到达了金顶。金顶,又称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在天柱峰顶端。金殿为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花岗石殿基,绕以石雕栏杆,庄严凝重,光芒夺目。内奉真武祖师像,侧立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店内神像及陈设均为铜铸,为我国铸铜工艺之珍品。站在金顶上,聆听寺内的诵经声,与远处的大自然融为一体,静谧而和谐,令人顿觉“天人合一”。在金顶远眺四方,可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晨观日出,晚看云海,其乐无穷,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观看武当日出、日落了。
参观完金顶后,我们又坐缆车从左边那条路下到了琼台,再转车去右边那条路的太子坡。起初,我们由于路程走错的原因,耽误了许多时间,到了这个时候,太阳都快要下山了,母亲十分焦急。她说:“现在都已经这么晚了,我们还是马上下山找吃饭的地方。”我和父亲不同意,父亲说:“太子坡是真武大帝成仙之前幼年读书的地方,应该让儿子去看看。”我也同意父亲的这个说法。最后,经过协商决定,母亲在太子坡下面休息,我和父亲拖着疲惫的双腿往上走。
春节的作文8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最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
春节的作文9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完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完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人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完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怡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蔑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怡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荤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完,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场’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醉酒烧钱灶君喜。脾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慎。送君醉饱登天门,构长构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间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完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撷项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叹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健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气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春节的作文10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1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也是我最喜爱的节日,没有什么能比它更让我觉得快乐的了。
今年的除夕,人们还在最后的忙碌,有的剖鱼、有的杀鸡,有的宰羊。大街小巷早已披上了红色节日的盛装,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中国结;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了大大的福字,对联、窗花,把房子打扮得像一个个俏姑娘,祖国各地,沉浸在一遍喜庆之中。
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天蒙蒙亮,奶奶就开始忙着大扫除了。听奶奶说,除夕的“除”字,原意是除去,家家都要在今天大扫除,把所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我急忙抢过奶奶手里的抹布,把家里所有家具门窗抹得油光发亮,就像新的一样,地也被我扫得干干净净,祈福明年有个好运气。
吃过中饭要准备年夜饭了,我的老家是南通,年夜饭一定要吃团圆,寓意着团团圆圆。爷爷做团圆馅儿,爸爸揉米粉,我、妈妈、奶奶搓团圆。妈妈提议,我们三个来个搓团圆比赛,看谁搓得团圆又好又快,结果奶奶手艺最佳,圆子个个精神抖擞,而我做的团圆,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扁扁的,我只好甘拜下风,妈妈说:“团圆里包个枣子吧,谁吃到今年就是最幸运的人,”说完她往团圆里包了个枣子,我心想希望吃到那一个的人是我。
到了晚上吃年夜饭了,爷爷这个特级大厨师早就做好了菜。一桌香喷喷的菜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个菜名都带着吉祥的名字“年年有鱼”“长寿粉丝”“步步糕”等可以说是山珍海味无所不有。吃团圆了,突然,我嘴里尝到一股甜枣味儿,我惊喜地叫了起来,“我吃到枣团圆了”,大家都用羡慕的目光望着我,妈妈说:“祝贺你,你是我们家幸运的人。”甭提我有多高兴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好玩的就是放炮仗,吃过年夜饭,南京城早已淹没在鞭炮声中,炮竹声,烟花声不绝于耳,密密麻麻的火光和一盏盏绚丽多姿霓虹灯,把南京城打扮成一副妖艳的画卷,照亮着夜空,我早已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赶紧拉着爸爸妈妈到我家旁边的空地上放焰火,爸爸从纸箱里拿出一个“飞毛腿导弹”放在离我们七八米远的地方,找出导火线,用烟头往上一点,只听“哧哧”2秒导火线就把火引入“飞毛腿导弹”,突然“嘣”一响,惊天动地,一发炮火射出了十几米高的空中,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啪”一朵朵金灿灿的“大金花”像一张张笑脸羞答答的盛开了,只见银白色的花瓣慢慢地向四周伸展,如同万条瀑布散下天边,渐渐地,花瓣由粗变细,魔幻般的变成了一支支垂落下来的柳条,好一个“万树垂下绿丝绦”的优美画面。我只觉得丝线离我越来越近,似乎伸手可及,我忍不住伸手想抓住它,可是它们就像狡猾的精灵,一转眼,变成俏皮的“金雨点”从半空中消失了。接着我们放了鞭炮、轰天雷、大雷公、开门炮等等,望着天上五颜六色的火树银花,心中不由得想起我学过的一首宋朝大诗人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多美的一首诗啊!
要说过年,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不可缺少的'视觉盛宴,放过烟花,我们全家一边吃瓜子一边喝红枣茶,一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受春节的快乐,郭冬临和牛莉的小品《一句话的事儿》,让晚会进入了高潮,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彼此起伏,全场沸腾了,刘谦的的魔术又一次让晚会进入高潮,太神奇了,接着王非美妙的歌声《传奇》在我心里荡漾,我陶醉了,心里流淌着浓浓的甜蜜。
大年初一,一次又一次的炮竹声唤醒了我,推开门,外面白茫茫的,仿佛一片雪海,“下雪啦!下雪啦!”我惊呼,雪下得很大,整个大地银装素裹,个个神采奕奕,粉妆玉砌,树枝盖满了一层毛茸茸软绵绵的雪末儿,像一根根弯曲的银条,而那些冬青树上的积雪像似挂满了一粒粒绿白相间的宝石,一棵棵树木,在洁白的雪花衬托下,好像一个个仙女下凡,风一吹,轻轻摇晃的枝条,犹如仙女舞动着的玉手,散下了颗颗珍珠,我不自主想起唐朝诗人岑参的一首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场大雪更增添春节的气氛,我从地上抓起一把雪向爸爸砸去,爸爸躲闪不及,“啪”正好打在背上,“哈哈”我顿时兴奋起来,又从地上抓起一把雪,扔了出去,击中妈妈的头上,满头都是雪花,我们三个打起了雪仗,虽然手被冻得通红,但心里很开心,不知不觉七天很快过去了,春节的快乐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伴随着新年的渐渐远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期盼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的作文12
在外飘荡多年,已不过传统民间节日,偶然听起身边人说起明日是“腊八节”。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在为抢票忙的不亦乐乎,不禁惊叹,真的是又到年终了,在天涯四方奔波的人们又将回到久别的故乡,与分别已久的亲人相见,又将品尝到家乡的美食……
每个中国人,回家过年都是同一样的情结,而荆州的春节却是别有一番风情!
回想起儿时的故乡,荆州虽无喝腊八粥的习俗,却无论家境好坏的人家只要过了腊八,田地的事件已经做完,家家户户就开始用麦芽熬糖并做成芝麻糖,节子糖,蚕米糖,磨干米粉,打糍粑,打豆腐,吃豆花,晒腊鱼腊肉,家里小孩多的妈妈们总是要多备一些,在那个物质贫乏时代,没有零花钱,这些却是我们儿时最美味的零食,绝对胜过如今小朋友们喜欢吃的麦当劳,KFC,年的脚步随着在准备年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来到了!
小伢子最盼过年了,有俗语为证:"大人望种田,小伢望过年”,在春节临近时,妈妈们会特意带去伢子们到集市买新衣新鞋,精挑细选,买好后慢慢折叠好轻轻放在衣柜中,过年当天才能穿上,我们总是时不时拿出看看,爱不释手,总询问妈妈几时过年啊?年终于在默默地期盼中来了!
大年三十,妈妈总是忙前忙后准备团年的饭菜,姐姐当助手淘米洗菜打下手,此时蒸、煮、炸、煎、焖、煨等十八般厨艺都展现出来,相同大小的八个圆盘盛着。虽然不及酒店大厨们做的那般美味,却让人身在异乡,不禁时常回味;爸爸和我们兄亲二人总是忙着作对联,写对联,打扫庭院,对联虽是自作自书,不如买的那样千篇一律,却是情感的真情流露,也乐在其中!
吃饭前叫上家里所有人员,长辈坐上席,晚辈随便坐,爸爸吃饭前祭祖,烧香虔拜,然后作总结发言,教育我们要用功读书,如此一番后,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和醇厚香甜的酒饮,在欢声笑语声中尽情地享用!
用完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辈们会给压岁钱!男孩们却拿钱去小卖部买些渴望已久的`炮竹,女孩们却舍不得花留着买文具,这时大人们忙着找牌角打牌。孩子们今晚最热闹,最开心了,他们左手牢牢握着一盒火柴、右手拿着一盒刚从店家买来的鞭炮、脸上洋溢着天真而愉悦的笑容,然后悄悄将一根炮竹燃起丢在你的旁边,片刻,炮竹轰炸,你吓的往旁边大跳而去,心蹦蹦直跳,随后朝孩子大声责备,谁料,你的抱怨声成了孩子们的开心果,嘻嘻哈哈地逃去!
当夜幕降临,家家锅里都要点上锅灯,纪念灶王爷,也都要给自家过世的亲人坟前点燃一根长长的蜡烛或是煤油灯,俗称“送灯”。传闻若丢了此举,已故亲人就会因看不清路而迷失方向,不能回家过年,若环视远眺,到处会灯火通明,美好的幸福生活怎能忘记先人的恩情,这也是荆州人追忆先人,感恩先人习俗的延绵!
大年三十的夜,茶馆的麻将声最刺耳杂乱、瑞雪纷纷扬扬的飘落却最寂静。今时已不同往日,当年那个放鞭炮的小男孩已换着淘气的儿子,不喜欢打麻将的我们,吃着瓜子花生,聊着知心的话,看着银屏大戏春晚来守岁,又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方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先是烧香虔拜祖先,其后点炮竹出行迎新年!今时已不同往日,当年那个烧香祭祖的父亲已换我们兄弟二人!
如今我们已成家,孩子们也健康成长大,让人不禁想起贺知章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岁月的流失,已今非惜比,惟一不变的是亲情、乡情,此时已容不得思绪的飞扬,户外的鞭炮声已此起彼复,这种声音整晚你都会听到, 那是春节的声音,是喜庆的声音,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的美好心声!
大年初一,小孩们最忙的事件就是给长辈们拜年收红包,大人们遇到什么人都要寒暄祝福几句,抽烟者客气从烟盒中抽出一支给人,彼此还礼,共贺新年。
小孩们早上吃完妈妈煮的一碗香甜的鸡蛋或是酒糟煮糍粑后,就随着爸爸带着香烛给已逝亲人拜年,先是点燃纸钱、再点燃三根香、后燃鞭点炮,虔诚的在坟前作辑,荆州人对祖先和已逝亲人的怀念总是伴随着年的脚步!
初二开始给外公外婆、舅舅舅妈拜年,小孩们又可以收红包了,小老表们在一起又是买鞭炮,又是买零食,玩的不可开交,初三后,各亲戚走动拜年,年节中每天都会有采莲船,舞龙灯,舞狮子到门前闹新年,十五的会吃米团子闹元宵!
十六就一切恢复正常,小孩勤奋努力学习、大人辛勤工作,年年如此、家家雷同,只是人变了、景不同罢了!
腊八佳节之际、异乡岭南,此情此景却不能全部再现,思绪涌上心头,便提笔简述,以作纪念!
春节的作文13
过大年压岁钱 一个字爽
爆竹声声辞旧岁,在连绵不绝的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春节。春节,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有很多的习俗,比如打爆竹,据说是为了驱赶年兽;除夕夜守岁,据说是为了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春节那几天,家家喜气洋洋,挂上了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大人们忙忙碌碌,小孩们嘻嘻哈哈!好不热闹!
除夕那天,天公很作美,在连续的阴雨天气后终于放晴。寒假里每天都起床很晚的我,那天却起得格外早。因为,想想新衣服,想想压岁钱,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在凌晨的睡梦中,我笑着笑着就醒了,一醒了便再也难以入眠。我干脆一骨碌穿衣起床,吵着磨着爸爸妈妈早点起床去奶奶家。因为今天不仅是过年,关键是还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压岁钱。
一到奶奶家,没想到大伯家和叔叔家也刚好到了,于是大家互相问好,我把早已准备好的祝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向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一遍遍说过去,一个个压岁红包装进了我和堂妹堂哥的口袋。我想:现在各家生活都好了起来,一过年,我们小孩的口袋也跟着鼓了起来。
打爆竹放烟花 一个字乐
除夕夜,当大人们还在喝酒聊天时,我们小孩早就溜下桌子去玩爆竹了。我和妹妹用压岁钱买了许多的爆竹玩,每当我在门前街道上点燃爆竹时,七岁的堂妹总是把耳朵捂得严严实实的,躲得远远的,十分害怕。
新年到,新年到,家家户户放鞭炮,这句话用在此时是再恰当不过了。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爆竹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噼哩啪啦的,热闹非凡。点燃的爆竹在空中、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
正当我和堂妹玩爆竹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从杭州回来的堂伯来了,我和妹妹赶紧跑过去说:大伯,新年好!大伯说:看,我给你们带来的新年礼物,啊!原来是烟花和爆竹,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和妹妹迫不急待地把烟花摆在门前的道路中间,点燃引线,嗤、嗤、嗤的几声,天空盛开了朵朵鲜花,又是几声清脆的爆裂声,漆黑的天空顿时变得一片通明,远处的高楼也依稀可辨,随着一朵朵璀璨的鲜花的盛开,顿时传来一阵阵惊喜的欢呼声;烟花在空中飞舞,光彩夺目,绚丽多姿,一会儿象孔雀开屏,一会儿象飞龙在天,一会象大鹏展翅,一会儿象银河飞瀑&&,好看极了!
其中一种名叫降落伞的烟花,特别好玩,当点燃的引线烧完后,会从烟花的底部喷口喷出一团火花冲向天空,砰的一声,火花炸开了,一个降落伞从空中飘下,我跑过去接住,看着这完好无损的降落伞,心想:如何把这降落伞再废物利用呢?如果在降落伞上再连着一个鞭炮会怎么样呢?说动手就动手,我找来了一些线和废纸,把鞭炮包在纸里,用线和降落伞连起来,然后跑到二楼的阳台上,点燃鞭炮后向下抛,只见鞭炮在空中随风慢悠悠地飘荡,突然,砰啪,鞭炮在空中炸响。
哈,太有意思了!妹妹在楼下高兴得手舞足蹈,哥哥!太好玩了,再来一个!。我不禁为自己发明的新玩法而兴奋不已。我想:不管干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除夕夜看春晚 一个字喜
在我和堂妹放完烟花爆竹后,大人们也已吃完年夜饭,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自己家中,早早地打开电视坐到床上,准备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妈妈在床头柜上摆满了各种水果和零食。想到一边看春晚,一边吃零食的那种甜蜜的感觉,心里的那种兴奋啊,甭提了!在我们的焦急等待中,春晚终于开始了。
一个大型的舞蹈拉开了晚会的序幕,表演者那优美、婀娜多姿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缭乱,让人赞叹不已!接下来还有几首歌曲,男女演员的婉转歌喉、悦耳动听。终于,我最喜欢的歌星周杰伦出场了,他用独特的歌声演唱了他自创的歌曲《兰亭序》,我还随着他的节奏在床上摆动起来,惹得妈妈怨声载道。赵本山、小沈阳等人表演的.小品《同桌的你》让我们全家笑得合不拢嘴。
但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魔术《大变活鱼》,场上有一缸金鱼、一幅画和一个水族箱,魔术师先要让金鱼听他的话,我当时根本不相信,可是金鱼真的听他话,魔术师说什么,金鱼就做什么,太神奇了!之后,他还说要把画上的金鱼变到鱼缸里,全场的观众都说不信,可是当魔术师说张开你的眼睛,不要眨眼时,画上的鱼居然动了,慢慢地游进了水缸里,天啊!这是真的吗?让人无法相信啊!我都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出了问题,真是太厉害了!魔术明明是假的,可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真实,这也许就是魔术的神奇之处。
春节的作文14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个13亿中国人都熟知的一个节日,它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同样也意味着一年的流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我国古代诗人王安石所写下的一句古诗。这句诗体现了他对新一年的向往,对新一年的热爱。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会有一些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的习俗——除夕守岁、吃饺子、拜年、放爆竹……每一个习俗都有它重大的含义。
随着寒假的到来,春节也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了。我满怀激情,在那里盼呀,盼呀……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近在咫尺[注: 形容距离很近。]了。
在除夕的夜晚,我和家人坐在炕头上一起包饺子,我协助姐姐捏面壳,由我们慈祥的母亲来剁馅儿、包饺子。我们的爸爸呢?哦!他在院子里挂灯笼呢!挂玩灯笼了,于是他也加入到我们包饺子的行列里来。然后我们一家人猜谜语、猜灯谜,大家谈笑风生[注: 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大早,我兴高采烈[注: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地,穿着新衣服。吃完昨夜包好的饺子后,就和我的姐姐去亲戚家里,我们一见到亲戚就张口说道:“新年好,新年快乐,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虽然我们这儿有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习俗,但是回头想想,我们现在已经是合格的中学生了,我已经不需要大人的压岁钱了。于是我们刚说完,就走了。就这样,我们姐弟俩把周围的亲戚都给拜了年。虽然当时走了有上千米路,但是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就好像全身充满了活力,精神焕发[注: 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哦!这可能是新年带给我的神力。我们每个孩子都会去想新年、盼新年,辞旧迎新是其中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大家可能也知道,过年的时候,我们这些未毕业的中小学生向穿新衣、吃好东西,一个是为了自己的衣着,而另一个是为了自己的肚子,但是,从而更好的营造了一种过年的气氛。
跟亲戚拜完年,就到了我们娱乐的时候了。我们伙伴们聚到一起,在大人的支持下,就开始放爆竹。我们把炮蹲在院里,小心翼翼[注: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拿着火种,点了上去,我看到了导火线冒着橘黄色的火焰、心里突然有一种信心十足、想创就一番事业的宏伟理想,又有时,我觉得我自己就像一个事业成功的人。我已经沉浸在了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当中。不知是谁推了我一下,我才醒悟过来,赶紧跑开,然后,炮升上了天空,随着就是轰隆一声“巨响” ……
放完了炮,该干什么了呢?该买东西去了。我和姐姐来到商店,我们当然还没有忘记一件事——给父母拜年。在商店里,我们东走西蹿,一直在给父母找礼物,在转头的一刹那,我忽然看见了一个红红的音乐盒。我和姐姐俩人“合资”,买了一个漂亮的`礼物,让服务员打成包装。打算给父母一个惊喜。回到家,我说:“妈,新年快乐!你才儿子跟您女儿买了什么?”“别拐弯儿抹角了,快说吧!”“一个音乐盒。”“什么?音乐盒?一定很贵吧!”母亲惊讶地问。此时此刻的我一下子被蒙住了,我原本以为会得到他们的夸奖,没想到会带来母亲一连串的疑问,我就像被针扎了一样,浑身觉得疼痛。我们可怜的父母一天天在外打工,挣来的都是血汗钱,而我和姐姐却在商店里买了一个不能吃也不能穿的贵重物品,我心里有一点惭愧。接着妈妈又说:“孩子,钱不是刮风刮来的,而是我好你爸爸一个子儿一个子儿赚来的,所以你以后不要乱花钱了,如果要尽孝心,有那颗心就好了。”听完这些,我不争气的眼泪就流了出来……
现在是过年的时候,还不是哭的时候,所以我擦干了泪水,重又干别的事去了。
我和姐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去收集春联。我们每逢过年的时候,就会拿着小本子,在街上看一看,如果有自己觉得好一点的春联,就随时将它们摘抄到本子上,将来做成一个“春联小抄本”。
过年的时候人们最喜欢红色,无论是春联还是灯笼,都会带有大量的红色,因为,红色在中国含有喜庆之意。我们俩就做了一对用红布织成的小手套,这可费尽了我们的九牛二虎的功夫。经过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做工”,这“制工精巧”的小红手套就做好了。当我们将它亲手送给母亲的时候,我从母亲的眼中看到了喜悦的光芒,妈妈笑了!而此刻,我突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
在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后,坐在电视机前,看一个又一个丰富的而精彩的表演。看了一会儿,电视机无聊了,外面的烟花将我吸引了。一个个烟花“嗖”的一声飞上了寂静而又和平的夜空,紧接着“金花四溅”般的炸开了,就像是我的忧愁,一下子烟消云散[注: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了……
我躺在床上,闭了眼,万物都是那么悄无声息,全中国都沉睡在寂静的夜晚。是啊!中国今天太累了,是该好好休息休息了!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春节的作文15
春节是全家人最期待的团聚时刻。父亲去世以后,母亲搬来和妹妹同住,从父亲患病那年开始,哥哥姐姐两家每年都从或近或远的外地回来过春年。
我和妹妹同住一个城市,每周可以过去探望母亲。婆家在遥远的内蒙,逢老公探亲假总是趁夏天凉快回去住一个月。前些年回内蒙非常困难,半夜坐车,卧铺难买,还需要倒几次车,7天的春节假期根本不够来回折腾,因为天气寒冷、因为孩子小,后来因为孩子接连初高中升学,最主要的原因,因家里特殊,回家总有一种生分的隔阂,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回去过年。也许在别人眼里不太正常,我们却已经习惯于在孩子姥姥这个大家庭过春节。
妹夫家在本地,只有一个大姑姐,没有太多的礼数,妹妹一家去婆家过除夕,等到初一就回来,和一年没见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欢聚几天,最重要的是我们兄妹四个每家一个儿子,这四个兄弟能够相聚玩耍也是他们每年最大的期待。
今年外甥已经在华为上班,腊月28下班后连夜从深圳一路坐软卧、乘高铁向北奔来,终于在29中午到达山东老家。姐夫在常州的一家民企上班,假期更短,除夕回来初四回去上班。姐夫的父母几年前已经去世,回来过年根本不需要选择。今年腊月29早晨和姐姐开车从家出发,经过六个小时的颠簸,他们和外甥殊道同归,一家人先后到家,时隔不足半小时。看着他们千里迢迢带着疲惫也带着快乐走进家门,母亲开心地像孩子,双手握在胸前微笑的眼睛细成了一条线。
上大学二年级的侄子腊月26搭邻居车提前到家,成了第一个报到的亲人,在莱州上班的哥哥第二天从单位到济南,看望住院的岳母和陪护的嫂子,然后坐火车过来。嫂子要在医院照顾突发心梗动手术的母亲,不能和哥哥一起回来过年。却没想到在腊月29突然收到短信,嫂子乘坐高铁下午四点到站,她母亲除夕那天出院,考虑周全的老人硬要嫂子快点赶过来,回家看看婆婆和一家人过年。我们带着满心的快乐和期待一次次到车站接回每个到家的亲人。
除夕夜到来之前,全家人终于快乐地聚集在老妈身边,像年幼时四处撒欢的孩子,天黑之前回到了温暖的家,等待着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听父母的教诲听兄弟姊妹谈天说地。原生家庭六口人的那些就餐时刻,如今已经成为不复存在的珍贵回忆。再次相聚居然需要一年又一年的等待。
父亲离开了我们,这个13人的春节团聚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明年外甥有可能外派出国。去年儿子已经高考结束,暑假我们全家回内蒙陪老人住了近一个月,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今年放寒假又从北京回内蒙去看爷爷奶奶,算是代替我们全家提前陪他们过年。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冬天回去,在零下20到30几度的风雪中感受北国的寒冷,也在这寒冬里激起了大家过年团聚的向往。特别是有了微信,在视频中可以说话,可以看到彼此的身影,瞬间缩短了彼此的距离。回家过年已经不是前几年那么遥不可及。现在有高铁,一天之内就可以到内蒙老家,明年回去陪老人过春节已经成为既定目标。
回家过年是冬天里最温暖最热切的期待,无论一年里如何忙碌,无论有什么样的麻烦和苦恼,随着时间推进,每个人都开始一份漫长而甜蜜的.等待,除夕前的几天是最幸福的,虽然忙碌,但是那种期待渐渐实现的快乐让人如此向往,那种迎来所有亲人的欢聚如此幸福,热闹和欢乐是年的主旋律。这一切都在盼望中,在旺盛的人气中欣喜到来。
即使没有多少时间真正的促膝交谈,只要看到彼此的笑脸就已经足够;即使没有办法让每个人有舒服的卧榻,挤在沙发上感受耳鬓厮磨的亲情也是幸福;即使每一餐都会花费相当的时间准备,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包饺子,小伙子们生涩地擀皮包饺子,厨房里新生代的厨师会给大家准备别样的年夜饭,那是岁月流年中给我们带来的意外惊喜。即使大家斜着身子围坐在餐桌前,甜蜜的笑容清晰地映照在高高举起的酒杯,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沸腾成一室的温暖。
今年春节期间天公作美,一家人初一到外面游玩,湖边浪漫的合影,冰面上惊心动魄而又潇洒的滑行,坡提上以小家庭为单位的接力赛跑激发了大家最快乐的天性。每个人都焕发出最轻松最恣意的热情。串串笑声回荡在薄冰覆盖的湖面,飘扬在清澈的蓝天之上。这最随性自然的画面也许是多年以后最珍贵的回忆片段。之后大家在小河边野餐,几位爸爸和老太太在温暖的阳光下打牌,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爬山,在最纯粹的大自然怀抱里感受回归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普普通通一家人最难得的相聚就是幸福,最简单的相处就是幸福。几十年前我们童年时、少年时玩的游戏,我们那时最普通的朝夕相伴,如今已经成为一年里最大的希望,当这一天如期到来,当我们可以手捧着这些简单的快乐,这就是幸福。
【春节的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作文关于春节的作文11-04
春节作文:春节09-13
春节作文:春节见闻12-10
春节作文:快乐的春节01-15
关于春节的春节作文12-03
春节的意义的春节作文12-07
春节的作文06-12
于春节作文10-03
(经典)春节的作文09-27
【精选】春节的的作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