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作文现象
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走向话题作文以来,以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为题材的高考作文就大量出现,数量之多,着实出人意料,甚至可以用泛滥一词来形容。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其中也的确涌现出了一些以《赤兔之死》《昭君怨》等为代表的优秀作文,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恐怕还是那些随意改造、寄希望标新立异的故事新编式的。
我们并不否认,对于生活单一的中学生来说,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的确是作文选材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生活的不足和选材的困乏,但是,这并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拿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开涮,它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创造规律。
现象
由于网络等媒体的推崇和宣传,以及一些所谓高考优秀作文选编的出版,使得很多学生开始近视,误以为以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为题材就是应试作文的终南捷径。于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作文题,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就成了一些学生作文选材的永恒主题甚至唯一主题。于是乎,作文中随意歪曲人物性格、随意编造古代事例、乱弹文学经典,想借此体现出一点所谓的文化底蕴、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的学生作文就大量出现了。
时下,这股避开现实,回到古代,复述经典的作文中的.作伪、作秀的不正之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应对高考的应试作文,它已经逐渐向下渗透,严重影响了高一高二甚至初中的作文教学,这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和严重关切。
对策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并进而表现生活,实现吾以吾手写吾口的作文教学终极目的,仍然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充其量也只能作为作文选材的一个分支、一个方向,而不是唯一和全部;如果根据作文的实际需要,确实可以以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题材,那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理解,避免信口开河
要想使自己的故事新编站稳脚跟、取信于人,其前提条件是要对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准确理解和把握,要做到烂熟于心、了如指掌。相反,如果对自己作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充分的研读,只凭一个大致的印象就试图改造,那势必信口开河,必然导致胡乱解说,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的常识性笑话。我们不是看到过高考作文中就有人去写嵇康如何隐居田园、如何坚守内心的恬淡吗?这实际上暴露出学生对嵇康这一历史人物的陌生,而将他与陶渊明混为一谈了。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对作文而言,那无疑是致命的。
所以我觉得,准确理解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是写好故事新编式作文的第一要素;自己不熟知的不去涉足,这可以说是避免在故事新编中信口开河的唯一途径。
2.线性发展,避免中途易辙
尽管我们也承认,以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为题材的故事新编式的作文,是允许通过合理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来进行虚构的,但是,在创作过程中,这种想像和联系应该是合理和在允许的范畴之内的,而绝不是漫无边际和随心所欲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便是线性发展,不能中途易辙。换言之,我们所进行的任何新编,都必须符合:
①性格线性化: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的性格发展有其特定的逻辑,在新编时,我们必须遵循人物性格的线性化发展,沿一条直线向前推进;也就是说,我们能且仅能改变或改造的是事情,而不应该是人物的性格,不能将人物形象弄得面目全非。所以,假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去写阿Q学习雷锋、一心助人为乐,是不是非常可笑?
②背景线性化: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中的人物性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换一个时代或背景,就有可能不能形成这样的性格和形象,所以背景不能置换,它同样必须遵循线性原则。但是,有学生就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总喜欢将古人或文学形象复制到现实中来,让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再活五百年。于是,学生作文中会出现像庄子跳槽去当售楼先生这样的新编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③空间线性化:我们在进行故事新编时,还必须从原作所提供的空间出发,在尊重原作空间的同时,充分挖掘原作中可能存在的、可以供我们向外拓展或向前延伸的空间,而不能毫无根据地胡乱编造。一句话,要看原作或历史人物还有没有新编的空间。比如昭君出塞,传统的都是说她在和亲中的作用,但是,她内心有没有哀怨、孤独呢?如果有,这就是我们可以拓展的空间!
3.体现创新,避免老生常谈
出新,是故事新编式作文的生命。如果过分拘泥于原作或历史人物,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只是复述已有的故事或情节,那只能是复制,不是创新。
所以,故事新编式作文要跳出桎梏,独辟蹊径,体现创新。
一是要在选择中出新。忠实原作和历史,这是必备的前提;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在改造时我们不妨学会选择角度或换一个角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进行思考,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云亦云的现象,像上面所说的昭君出塞就是这样。
二是要在高频中出新。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的话,就可以发现,近几年故事新编式作文中,有一些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是属于高频使用的,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昭君、项羽以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的一些人们熟悉的人物形象。既然高频出现,那就极有可能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叙述角度、事情选择还是生发议论,都必须尽量避开众人皆知的角度,努力寻求一个唯我独有的全新视角,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浅谈中学生的作文现象】相关文章:
浅谈“告状”现象01-20
浅谈告状现象论文05-10
浅谈中国的圣诞经济现象01-15
浅谈沙尘天气现象07-10
浅谈英语中的连读现象10-18
浅谈玉米结穗异常现象08-02
浅谈化学试验中的异常现象12-14
浅谈化学实验界的新型教学现象10-08
中学生早恋现象透析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