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散文

时间:2024-07-10 10:36:34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端午散文(合集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散文(合集15篇)

端午散文1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在延续了一千多年之后,今天又如期而至。

  尽管韩国人已经把我们神圣的节日拿去作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已向国际组织申遗。自然也不会衰减我们中国老百姓对于这一天的深厚感情。

  没有自嘲,也没有嫉妒,更不用自卑。龙舟照样划,粽子照样吃,祖祖辈辈不间断,我们现在仍旧不会间断。尤其是今天,我们国家还把这一天定做了国家法令假日,更是叫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为之称颂。

  三天小长假,对于所有的上班族来说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出门旅游逛风景,走亲访友串家门,一时间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

  压力已经够大了,我也不妨趁假期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给自己一点懒散与慵怠——懒觉是一定要睡好的,三餐也可以减少。不去想琐事,不去想明天,不去想未来的日子该怎样度过。

  没想到的是,当时钟走到生物钟的那个档口,思维的轮子还是照样地旋转起来。闪念的思想还没有记录,该写的书也还没有完成,所有的美妙构思都还只是停留在那瞬间美好的状态……我哪里还能安稳在床上啊?!

  没有太多的节日回忆与怀想,也不再走进儿时的草丛去沾几滴露水洒向鬓边,更没有把屈老爷子请进自己的情绪。推辞掉所有的生意与应酬,我想一个人静静地打发这个难得的节日时光。

  我想,当年的屈老也应该是常常处于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境界的吧?

  可是,现代不同于古代的主要区别就是:喧嚣与宁静、强加与独享、骚扰与静谧……

  当我还来不及把自己好好封闭的时候,手机上的短信、电视里的宣传,甚至连街上的音乐也防不胜防地从窗外飘进来挤满了我的小屋。

  哎,毕竟是节日啊!“人生逢节莫虚度。”曾记得爸爸在世时经常对我们讲这句话。尽管他老人家今天已经不能分享这节日的快乐了,但老人的话却是那么深刻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是啊,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今天还鲜活的生命,说不定哪天就不声不响地没了;今天还拥有的.幸福日子,说不定哪天就随风而逝了。有谁能说得清楚今天、明天和明天的明天呢?

  是节莫虚度!趁着外面正热闹,我赶紧走出了家门。徒步走在大街上,任目光飘飞、任思绪起舞。假如有缘能看中一件像样的衣物,能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也算是件很不错的事啊!

  深圳的东门步行街,是一个富裕得让人眼谗的地方。在这里,除非你口袋没钱,不然你所想要的东西,无论上中下等、无论大小物件、无论家电细软,你随时随地都可能如愿以偿。

  走入商场,我信步在密集的商业铺面中暗暗寻访。只见那三尺柜台连接起买卖双方,商人在察言观色中淄洙必取,顾客在斤斤计较中分文必争,交易在讨价还价中慢慢地谈拢。

  让脚步在物质的夹缝中穿梭,一个不小心,我突然发现自己很快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挤窄了眼光、被横流的物欲淹没了思想。浑身的不自在叫我进退两难!

  不敢购物啊,不敢购物是怕物质把理想的脊梁压弯,不敢购物是怕铜味把灵魂熏染!

  当我一无所获地摆脱开繁华与喧嚣时,我的心突然无比沉重起来:曾几何时节日的光芒能将古人与现代承接?曾几何时幸福的光芒能将灾难与幸运转接?曾几何时物质的享受能将精神的追求淹灭?

  节日的时光仍然在飞逝,节日的旋律却不曾减少。可是,想到本该是一个令人忧伤和缅怀的日子、本该是一段灾后重建的岁月、本该是一腔家愁国忧的情怀……怎一个节假日能够承受得了?!

  好一个20xx年的端午节!这个端午节过得真叫人如此凄凄切切!

端午散文2

  楚天空阔,

  漫卷的流云在回忆——

  回忆几千年前岁月。

  那是战国时代楚地,

  诞生的伟大的先哲。

  汩罗江滔滔奔流,

  一直唱着,

  那支不朽的赞歌。

  八百里洞庭作证,

  那不是故事,

  荆山作证,

  那感天动地的.壮举,

  轰轰烈烈,

  历尽沧桑,

  赞歌却从未断绝。

  啊!

  《离骚》的幽怨,

  你不肯与世沉浮;

  啊!

  《九歌》的真情,

  你对故国挚爱如火。

  啊!

  《九章》的悲愤,

  那是你,

  拼搏的宣言,

  曾经使——

  山川震撼,

  星月暗淡,

  草木摇落……

端午散文3

  如梦的往昔,散落一地碎语,在这盛放的六月,拾起一段刻骨的记忆,不知道岁月泥土堆积的厚重,是不是如文字的遣洌排横,把六月的盛夏追逐成一季夺目的妖娆。怒放的极致,是倾其所有的颠覆,生根及根的裸露,不是所有的景致都在回望的遐想里肆意的放纵,一旦万般到了极至,岁月馈赠给你的,只有心疼的记忆。

  端坐在记忆的枝头,一席苇风吹醒了我对端午的回想。一把铁镰让我以仰止的姿态,望眼一片金黄。坐在田间收割精彩的母亲,面带丰收的喜悦,把粒粒饱满的孩子尽情的抚摸。父亲端坐在田埂上,吧嗒吧嗒抽着烟袋,那烟锅里飞出的余火,烘烤着大地,喃喃的、喃喃的一浪又一浪真情的诉说。每每这个时候,父亲总坐在家门口那棵老榆树下,向远处眺望,三儿,怎么还没到家。今年端午节是不是又不回来了,母亲总是节后在电话里对我这样说。于是,流离异乡的痛,开始拔节,撕裂着,挣扎着。蜷缩在城市一隅的跋涉,念着夏日里追逐收获父亲母亲的背影,在黑夜里,聆听百花竞相争艳碰撞的声音,泪,又一次打湿了关于端午的记忆。

  是谁,将一片金黄的麦穗,悬挂在山梁的田间?夏日的风,吹醒了一季娇艳的盛放。一场繁华,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盎然。所有的摇曳纵情的挥洒着勃然的挺拔。孤独,是父亲母亲放飞一羁脱缰的野马,在风起的那一刻,让游子天涯的牵念,匆匆奔疾,附马回缰的`守望。远方,是谁家铁镰的打磨声,厉厉刺耳,惊飞一群雀鸟寻食望巢的故事。

  五月初五,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让儿时的记忆,如此的心疼。

  那年的端午节,我还是一个幼稚的孩子,生命的本能粗糙,经岁月的磨打洗练,愈发的明鉴。一席苇风,吹皱了一潭碧水的静谧,追逐与追逐碰撞的盛开,让家乡的清晨充满悦动的旋律。我深深的知道,想成就一次完美,终须一场艰辛的跋涉。于是,父亲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里,获得了与生命搏击的尊严,抛生活的窘迫于铁镰之下,用坚强与不屈抒写着麦地里无与伦比的精彩。

  节日对于儿时的记忆,是如此的凄清,模糊。每到年节也是母亲最难过的日子,看到别人家孩子穿上新衣服,张灯结彩,热热闹闹的迎接每一个喜悦的日子。而母亲总在把我们哄睡后,在寂静的黑夜偷偷的流泪。连温饱不曾解决的日子,哪来的心情过节呢?而母亲不屈的性格,从没像困苦低过头的她,就是这样与父亲,在每一个节日来临之时,用她们勤劳的双手,让儿时的我们尽情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山坡上的麦子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家门口那颗历经风雨的老榆树在岁月的年轮上,刻下了圈圈过往。闭上眼睛,我努力将自己开成一场江南的柔风细雨,一直开成温润你二老脊背上的挺拔。鞠一捧清泉,携一路花香醉心,用甘冽送去儿子对二老的尊敬。让我在世俗的眼眸下,永保这份清真洁净的爱,让您们期许的目光,在这端午的盛放里,敲开儿子一梦千年的向往。

  痛,一分为二,心灵与肉体上的痛。痛的的刻骨,疼的淡定,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然。欢乐与痛苦并行,心语在相互支撑中聆听。于是生命路上的艰辛困苦征服了尊严的亲睐,让生命之根不断的拔节,一发而不可抗衡。当我在离乡的那一刻,望见你目送我远去的那一晶莹的眸光,儿子是怎样在天南地北的童话里,去执着的寻求那一份灵魂的丰润。

  铁镰上的疼痛。

  那一年,我刚满九岁。六月的风,揪碎了大山的心,竟让他魁伟的身板做成了夕阳的摸样。六月的风,吹来一季花香,吹黄了上坡上栉比鳞次的麦田。父亲母亲带着一脸丰收的喜悦,为端午的麦浪披上了金黄色的盛装。黄色的麦浪,层层叠叠,诉说着成熟后的心事。清晨,阳光依旧烈烈的升起,我还在睡梦中,母亲早早的把我叫醒。三儿,今天是端午节,快起来,把鸡蛋吃了,母亲把剥好的鸡蛋放在我的面前,吃完写作业啊,母亲说。我慵懒的从被窝里爬出来,当我朦胧的双眼还在半醒半梦之间,从窗口的罅隙里,看到父亲母亲每人握着一把铁镰,匆匆的走出家门。我知道,节日,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并不美满的词汇。甚至知道,我所有诗句里的青涩,只不过是他们朦胧的眼中飘过的一滴雨。而今,寻梦的残忍,趟过记忆的洪水,我不怕刀尖上的风浪,只愿化作一粒芬芳的种子,在夏季里妖娆,秋天里零落。

  正午的阳光,烧烤着皲裂的大地,我坐在老榆树下,望着榆树的枝桠,数着蔽日遮天的榆钱,像数着天上的星星,一阵风过后,脑海里记忆的数字被这柔柔的轻风,吹的凌乱不堪。甚是恼怒,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心烦意乱。漫无目的张望,此刻,心一下子紧张起来,每天的这个时候,父母该回来吃饭了,今天为什么还不回?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今天的我怀揣迫不及待的张望,伸着长长的脑袋,去打探我魂不守舍的思绪。远处,仍不见父母的踪影,这时天空隆隆作响起来,我一头扎进屋里,胆怯的无处躲藏。窗外,季节丢落屋檐的细雨,一滴,两滴,滴滴都是我的牵挂。风,无情的敲打着窗棂,让我的心一阵紧似一阵。我从门的缝隙远远望去,只见一辆飞驰的马车,从我眼前一掠而过。父亲,是父亲,我惊喜的狂叫出来,当我跑出院子的时候,细雨和风声淹没了我的呼喊,一帘雨幕遮挡了我的视线,马车随着倾泻的雨点,已渐行渐远。夜,在雨水的冲刷下,更显得清冷,我蜷缩在被角里,猜想着父亲母亲的夜晚,在哪一方渡过,就这样猜想到天明。

  清晨,雨停了。空气格外的清新,我依旧坐在门口的老榆树下,数着榆钱,心却飞向了父母的身边。不一会榆钱的数量让我数的不能再数,泪打湿了面颊,模糊了双眼。三儿,你母亲昨天在地里割麦子,一不小心把手割了,现在已经住院了。邻家大妈,气喘嘘嘘的对我说。此刻,我的头如五雷轰顶,嗡嗡作响,一下坐在地上,脑海中一片空白。

  五月初五,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让儿时的记忆如此的心疼,历历在目。走过春,走过夏,唯独走不出端午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次远望,都是痛的呼吸

端午散文4

  端午临近,街头渐渐飘满粽叶的芳香,走在热闹的人行道上,我的心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有人说:父母在,我们尚有来处。父母不在,我们只剩下归途。虽然我潜意识里,一直在刻意遗忘那个令我心碎的日子,家母去世,还是有七年多了。母亲啊,当您的坟茔长满荒草,静静地卧在山岗上,我成为孤儿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文革刚刚结束,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像嗷嗷待哺的雏鸟,围绕在母亲的身边。虽然清贫乃至饥饿,我们仍然觉得幸福。

  白天,母亲去抢工分,我们就关起门来,在家里自己玩。在门梁上系上一条绳子,互相推着荡秋千。然后做饭、扫地、喂猪,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天近黄昏,我们依在门口,盼望母亲归来。母亲回来了,松开卷起的衣袖,拿出一只绿油油的大蚱蜢,引起弟弟妹妹好一阵惊喜。母亲在劳动的时候,依然牵挂着她的孩子们,将蚱蜢卷在衣袖里活蹦乱跳的带回来,母亲是多么的聪慧啊。

  阳春三月,杨咪咪花细细碎碎地开满枝头,馥郁的花香令人陶醉。我们精心挑选几支开得最好的摘下来,扎成一小把,挂在屋檐下阴干,等待端午节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端午节终于来了。山里的亲戚送了几把粽叶,然后我们又到竹林里,挑选一些大片的竹叶剪下来,回家一张张洗干净,等着母亲包粽子。

  母亲将我们早早备好的杨咪咪花煮成黄色的汤水,又将香紫草煮成紫色的染料,凉好。然后将淘洗干净的糯米染成美丽的黄色和紫色,留一部分不染,保留糯米洁白的本色,我们期待已久的三色粽,就即将登场了。我们不会包粽子,眼巴巴地在旁边看着,一张张粽叶在母亲的.手下,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一个个四角的粽子,令我们惊奇不已。

  当一串串粽子下了锅,我们就死劲地烧火,嗅着渐渐飘起的粽香,馋的直流口水。粽子出锅了,我们等不及凉就急匆匆剪开粽叶,一边吹、一边吃,母亲就在边上笑眯眯地看着我们。那个年代,有一点红糖蘸一蘸,就是很奢侈的了。我最喜欢竹叶包的粽子,糯米里混着竹叶的清香,非常好吃。剪开粽子之前,我们会猜一猜粽子的颜色,妹妹喜欢紫色的,我喜欢黄色的,几乎没有人喜欢白色的,听说在其他县有人染黑色的粽子。

  现在想想,在那个年代,母亲掏弄五、六斤糯米,是多么的不容易,包的粽子够我们吃好几天,母亲只是尝尝而已。

  我家是壮族,在我们的小村里,没有人知道屈原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包粽子有何意义。我们只是按照习俗,用艾叶和菖蒲挂在门头上。据说端午节药王菩萨下凡,田间地头的一切野草都有了药性,可以做药。母亲早早就到地头,摘了五、六种野草回来,煮一大锅水,让我们洗澡,说是可以一年不生病。

  艰苦的日子刚刚过去,母亲也走了。我却没有学会包粽子的手艺。我的儿子也不爱吃糯米食品,端午节似乎没有了意义。

  我从街上买来一堆粽子,摆在案桌上,寄托我的哀思。但愿粽子的清香,能够一直飘到天堂。

端午散文5

  几段思愁,几段伤,

  含泪泣血,祭屈原。

  断魂怀伤,话端午,

  棕香情浓,拾忧笔。

  ——文/紫墨青殇

  【烟雨思绪,如雾如绡】

  独倚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云霄,柔弱的白光迷离了双眸,清风微拂,弥漫着丝丝芳香,飘落了一地的思念,窗棂边缘映着少年模糊的棱角,一股酸意好似要把空洞填满,眼帘泛起了轻雾,视界已看不清窗外的景色。

  寂寥的思绪荒凉了这莫名的情愫,窗外迷茫的雾气湿了流年的睫毛,昨晚还依稀掉落成线的雨,未干的路道上仍留有点点积水,湖面荷叶似乎舒展了些许,静卧在荷叶上的水露似在以轻吻的方式问好,柳条末梢垂下的露珠也似在欢呼,鸟儿也叽叽咋咋迎来了这个雨后的清晨。

  时光荏苒,在晃眼间,岁月便流失于指缝间了,昨晚小楼又春风,今夕人去楼早空,曾经的场景已不复存在,那个喜欢缅怀的傻小子如今已是默然少年,少了傻傻的笑容,多了冷冷的安静,少了飘荡在村庄的身影,多了寄存在外的思念。

  家,家人;故,故乡。简单的字眼却饱含多少游子泪,少许的字眼却记挂多少爱恋,一个熟悉的画面便能引起心中的涟漪,一首儿时的歌谣便能酝酿思念的苦酒。远处的热土,承载着我们儿时梦,远处的亲人,等待着我们的归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又要一人在外过着端午……

  【字里行间,粽香浓浓】

  一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一个异地他乡的少年,飘飘荡荡几年,空气中熟悉的味道便是我的愁绪,字里行间的音符便是我的思念,喜欢游走在文字间,拾取零落的记忆,喜欢徜徉在角落里,回味熟悉的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粽子的香味已飘远,残留的点滴,模糊了谁的记忆?湿了谁干涸的夜?或许该放下忙碌的心,静静的在那个角落里重拾熟悉的梦,静静的点着鼠标,视界停滞在散文网,把心定格在粽香浓浓的文章里,闭上眼,回忆儿时的一切,缝补记忆的裂痕。

  细细地读着一篇‘万水青山粽是情’,用心感知着那份粽情,分享着若兮姐的暖意,‘心如糯米,越粘越紧。情如粽叶,越煮越香。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是的,延长,延长了回忆的思念,延长了心中的泪水。

  看着若兮姐和外婆一同包粽子,荧屏前的'文字幻化成了童年的画面,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有弟弟,各忙各的,不时抬起头,摆弄自己包的很漂亮的粽子,脸上的笑容似乎在为自己的佳作而满意,爸爸生火,妈妈帮忙,一家人其意浓浓的等待着粽子煮熟。

  香味,我闻到了香味,很浓、很浓的粽香……

  【思意更浓,干涸无泪】

  反复的上下翻动滚轮,文章一次一次的移至首段,一遍又一遍,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揣摩一边回忆,曾经的花儿再次盛开,心得到慰藉,喜欢这种感觉,温馨很充实。

  下一刻,心被这一篇‘细水长流,翻不完的相思愁’所俘虏,淡墨笔直的文章,那个和我同年同月同一日生的孩子,他总是能织出美丽而令人遐想乱千的文章,‘我没有带走一片风景,我只是携着故乡的真情,紧紧捧在怀中久久凝视着’是的,凝视着,凝视着岁月的流失,凝视着青春的逝去。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情’,在这城市中,没有故乡的静谧,没有故乡的黑夜,喧嚣的街市,密麻的人流,嘈杂的夜景。抬头,夜空是泛红了,心是凉的,于是便有了那篇‘霓虹灯,红了黑夜的星空’。

  感知着淡墨的思意,好想呐喊,故乡的景啊,你可知千里外有人儿在怀念?故乡的人啊,你可知千里外有孩子在想念你?那股思意无处倾诉,那股酸泪肆意搅扰着少年的心绪,如今只有在那个角落静静的独自酌情。

  想妹妹了,那个只有几岁的妹妹,我已经很久没回家了……

  【含泪泣血,断魂怀伤】

  后天便是端午了,江南祭奠屈原的日子,我想那时会有赛龙舟吧。

  阵阵鼓声,蛟龙跃江桥。桨叶劈浪,声声鸣千丈。江中水龙,翻腾雀跃起。杆头争彩,岸上人呼啸。

  几十条船一同出水,船上的青年们头系红丝巾,铿锵的舞动着手中的浆,挽手插入水中,挑起飞溅的水花,有些船头高翘,船尾潜入水中,船上的人齐声用劲,急浪好似龙嘴里吐纳的雾气,如吞云吐雨般。

  这样的状景,不知江畔的人看到没?那个发出‘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人,那个浅吟‘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的人,多少年过去,多少次祭忌,你已不再是一人,你有我们,有所有的人。

  用怨愤、忧愁而著的《离骚》,融进了你的嗟叹,你的悲情,你的离忧。断肠寸断,我们都知晓,我们都跨越了历史的时空,共同经历了那些流放,共同幻想了那些曙光,共同感到了救国无望。

  路漫漫,有我们同你一起求索!

端午散文6

  端午节最忙的肯定是父母,因为除了裹粽子,顺带烧些白和蛋之外,许多的工作都要有序推进。其中一个工作就是在客堂的门上挂一束,或者几根青蓬头草,考究的人家是逢门必挂的,还要挂出个名堂来,东门挂了青蓬头,西门就挂些菖蒲,后门挂些蒜头。个别人家连猪猡棚里也挂上一二大把青蓬头的,农家人过节从来不忘牲畜的。我看见所有的节日,当我们的八仙桌上有鱼有肉了有蛋了,猪猡那天的伙食也会改善一些的。这个做法成了习惯,真不知道猪猡知道不知道它也有个端午节,但母亲喂猪的时候会对猪猡说的,今天过节,你也吃得好一点,但母亲接下去又会说,你肉也要长得多一点。

  挂青蓬头是有规矩的,挂之前,家家户户要搞一次卫生的,有点像现在的卫生周的活动,很彻底的。这个工作是要在端午节之前做好的,是在挂青蓬头之前做好的,所以青蓬头有点消息树的.味道,挂了就等于告诉左邻右舍我们清洁好了家里杂什。清理工作是个大的工作,开做之前,母亲要来个家庭总动员,动员好了以后,要进行分工。我那个时候喜欢抢一把扫帚,扫帚一拿,全是事情了,那里地皮龌龊,就到那里扫地,那些搬床的、翻箱倒柜的重头活,都是父母哼哼唧唧地做掉的。做了几个小时,大家就想到青蓬头了,一般的说,挂在什么地方是母亲说的,去什么地方挂的是父亲做的,分工是非常明确,母亲动嘴,父亲动手。年年如此,岁岁这样,做法很符合场景,更符合性别。

  我要说的还是青蓬头的问题,为什么要挂青蓬头?青蓬头,学名艾草,这种草张满了海边村的河滨边上,父母亲每年的端午节前就割了许多许多。割好后放在场地里晒,晒成干了,用稻柴绳捆起来,然后用一张大的塑料袋将它们裹起来,裹得严严实实,全封闭的。到了大热天,我们在场地上吃饭,饭好后还要在场地上喝薄荷茶,隔壁邻居都会赶过来,一起喝茶,一起说笑话,拉家常,每晚都这样。但蚊子来了,那时的蚊子特别有战斗力,它们咬人一咬一个准,口口都出血,血很红,被咬的人跺脚也来不及,这些蚊子蒲扇是赶不走的,它们不怕风。大家想到了做霉烟,就是弄一堆稻柴,点火,火头不可以旺的,要暗火,这样可以出烟,让烟把蚊子熏走,那个时候再在稻柴上放一把艾草则效果更好。艾草的那个味道有点香,有点酸,也有点呛,也有点刺鼻,蚊子闻到了,吃不消,骨碌转身,立即就跑。

  艾草的味道是中草药的味道,艾草原来就是中草药,当我们将艾草放到鼻子底下嗅一嗅,你就会感觉到一股药味渗入鼻孔。这个味道,许多人闻了后精气神就足,但也有个别人像蚊子一样不适应的,但不会跑路。蚊子闻到后,不跑路是不行的,会跌倒在地上的,没命的。看起来,人和蚊子的差异还是很大的。父母懂得艾草的作用,也是老古话传下来的,老古话传下来是不是灵验要实践,实践后觉得是对的,父母就做了,而且一直坚持着,像继承文化一样。其实青艾草挂在门口起什么作用,就是用味道吓走或者熏跑蚊子的,我想那些菖蒲,蒜头其实派的也是这个用场。

  端午节的本质就是欢乐,欢乐到了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欢乐就非常具体了。当年的端午节没有国定放假日,但生产队里为了让大家过好节日,也是提前几个小时收工的,目的就是给大家腾一段休息时光,让大家好好裹粽子,好好烧粽子,好好吃粽子。端午节使海边村人有了点“喘息的时刻”,有了时间,端午节就有了热闹,队上人就有了开心。

端午散文7

  端午,我常常会想起母亲的百草汤。这百草汤不能饮,是端午节这天用来洗身子的,母亲说端午节这天用百草汤洗澡,身子可以一年不长疮不长疔,也就是说这百草汤有杀菌灭毒的功效。

  端午,天不亮母亲就起来烀粽子了,烀好粽子,我们还没起床,母亲就握着镰刀,背着筐到外边割百草。这百草,不像医生开的药方子抓的中药能对症下药,倒跟《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深夜给一个因相思而患病的国王捣制的药差不多,是见店就进,是见药就抓,连锅底灰——百草霜也用上了。所以母亲一走出家门见草就割一把。说是割百草,烧百草汤,其实筐里装的草也就十来种,百草汤只是个名,做做样子而已。不过在这些草里是少不了菖蒲和艾草的,据说这两种草不仅具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还有驱邪避祸的作用。

  母亲把百草弄来家,鞋被露水打湿了,连筐里的草也是湿漉漉的,母亲说“露水也是药哩”。所以母亲割来的百草往往不用水洗,就放到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大锅里去了。这大锅平时不用,只有到了腊月,我们家要做豆腐过年了,才会用到。锅大火旺,烧豆浆做豆腐,锅越大越好,端午用来烧百草汤自然绰绰有余,足够我们姐弟几人洗。不过我印象中四个姐姐从来没有洗过百草汤,因为那时她们都能下地干活或到厂里挣工资了,对母亲的百草汤不屑一顾。我呢?母亲非要我洗不可。我不洗,就不让我吃粽子,更不让我粘白糖吃粽子。小时我最爱吃糖了,就是现在到了成年,我还是对甜食情有独钟,所以,我三下五除二脱掉衣服就跳到了百草汤里。母亲把百草汤从锅里舀到盆里,热了,就把盆端到风口吹凉。有时也会添几瓢凉水降温。

  记得那时我已经开始害羞了,不愿意在院子里当着几个姐姐的面洗百草汤,母亲就佯装生气地说:“指头大的人,知道格瞎屁。”几个姐姐也嗤之以鼻,指着我的鼻子说:“渗死了,光着屁股洗澡,我们还嫌碍眼哩。”母亲和几个姐姐都无所谓,我还斯文什么呢?热乎乎的百草汤洗澡正合适。母亲给我洗身子,我不老实,双脚会在盆里踢腾着,有时见那一个姐姐路过,我还会双手笼起捧着水洒到她们身上。有时她们不理我,有时她们会瞪着杏眼训斥我。

  百草汤洗好了,母亲还会轻拍着我的屁股念念有词,什么拍来拍腚干谁也没有我腚干之类的话,让我觉得端午洗百草汤快乐极了。可是有一年端午,正赶上收麦子,母亲的百草汤刚烧好,外面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虎口夺粮,母亲撇下我就到看场上抢麦子了。麦子保住了,雨也停了,百草汤母亲还留着,冷了用火再热一热,又给我洗了一回百草汤。

  现在,似乎给孩子洗百草汤的事已经不多了,可是我一想起小时端午这天母亲用百草汤给我洗澡,一股暖意就会涌遍我的全身。可是到了秋天我又会想起起藕的事。

  唐代李商隐有两句关于秋荷的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星期天,爸对我说:“起藕去!”起,就是卷起裤管,赤脚在有藕的田地里觅藕。我家有块地,低洼,夏天发水势了,深的一眼望不到底。爸就在这块水田里年年种藕。那时田里没水了,花枯叶萎,正是起藕的好时候。

  “低头采莲子,莲子清如水。”盛夏采莲浪漫有趣。到了秋天,爸下田起藕了,泥巴会没到爸的膝盖。秋风阵阵,冰冷的泥巴贬人肌骨。可是爸的脚要是触着污泥里的藕节了,会满脸添色,两眼放光,顿时来了精神。双手伸进污泥里,像在水塘里摸鱼一样,就把藕节从污泥里抓了出来。爸双手举起,会对站在田埂上的我说:“你看,比先前的还要大。”起出来的藕节,大的一尺有余,小的也有乍把长。爸抹去藕节上的泥巴,就丢到地头。我起藕是假,跟爸来到田里凑个热闹是真。因为我从来不下田,充其量是给爸打个帮手。爸把起出来的藕节丢到地头上,我就把它堆在一起。那时我刚刚学了小学几何,知道了梯形面积是如何算的,我就把这些藕节码在一起,成个梯形。藕节堆成一座座小山了,我会用尺子上下量一量,真的'算算这堆藕节有多少了。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白白的,胖胖的,人吃了会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那些码在一起的藕节呢?像一个个胖娃娃簇拥在一起,给人带来活力,给人带来朝气,更给人带来希望和幸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时的我就会想起夏天我起藕的事。

  庄上有个大水塘,一年四季水深的不见底。夏天来了,那里的水更是噗噗的一塘。可是水再多,都不能把荷花荷叶没在水里,鲜艳夺目的荷花总会凌驾于水面之上和荷叶之上。风一吹,花动叶颤,煞是动人和可爱。我们就会纵身跃进水塘,扎进水里。荷叶荷花遮住了水面,在水塘里的我们往往也不见了踪影。我们就会捉迷藏打水仗,采荷花弄莲子。我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在秋天里起藕。没水的田里起藕,触着藕节,双手伸进污泥里即可把藕节取出。在深水里触着藕节,怎么办呢?我们就会深吸一口气,抿紧小嘴,鼓起两腮,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不会水的人,夏天在深水里起藕并非易事,因为我们双脚伸直也挨不着塘底。有时不经意间,小脚触着水底下的一个藕节了,我们又惊又喜,对其他在水里觅藕的同伴高呼:“我脚踩着藕了!”把藕节弄到水面上了,我们欢呼雀跃,像白洋淀里的游击队员在水里缴获日本鬼子的歪把机枪一样欣喜若狂。有时不知因为什么,明明脚底下触着一个藕节了,可是扎下水底,双手摸来摸去,怎么也不见先前触着的藕节,只好钻出水面,唉声叹气。比我大两岁的二虎子说:“藕会走。”我们不信,就说:“人有腿,藕没脚怎走?”二虎子就说:“蛇没有脚不照样跑吗?”我们想想也是,就去觅下一个藕节。

  一阵凉风吹来,在田埂上的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爸呢?一身泥巴,从田里上来,一屁股坐到田埂上。爸干活累了,会抽烟。起藕累了,也是这样。可是爸看着那成对的藕,就笑眯眯的直乐,晚上更会就着花生米和夏天我采的莲子喝酒。

  爸一杯又一杯的喝,踌躇满志,得意洋洋,只等以后赶集卖藕,好大赚一把了。

端午散文8

  粽香飘荡街头巷尾的时候,香囊、五彩绳也出现在街头小摊上。

  记忆中的端午,奶奶必做香囊。她拿出布卷,精心挑选,那些颜色艳丽的丝质布头是首选。银锁状的香囊里装上从药铺买的香草,香味浓郁,可驱蚊虫。

  弟弟的香袋相对来说复杂些。它除了装香草,还要装五谷杂粮,所以比香囊大,奶奶一般要用多块布头拼接,下边还要装饰一些穗子。奶奶用白布头做小猴,白头白身红腰带,里面塞棉花,胸前还抱着一个红桃,缀在穗子中间,滴滴溜溜的`,很是好看。不过,这是男孩子的专利,也是他们事农桑的责任。奶奶满心喜悦地缝着,一针一线,把对子孙的祝福和期盼,也缝进了香袋里。

  牛是我家的一大劳力,每年端午它也有香袋。奶奶用扫帚把牛身上扫得干净顺滑,慎重地把系着五彩绳的香袋挂在牛角上。她满眼慈爱地端详着那头辛勤耕耘的黄牛,摸摸牛头,拍拍牛身子。老牛很温顺地享受着她的爱抚,还会很亲昵地蹭一下她的手臂。奶奶满怀感激地说,这牲畜性子好,犁地拉车,再累的活也不撂挑子,最辛苦啦。我看看牛,想想家人,他们何尝不是一头老牛,拉着家庭的重车,任劳任怨。

  听妈妈说,戴上五彩绳就不再怕蛇啦,所以我和弟弟的脖子、手腕、脚踝都缠得满满的。有时候,我给奶奶和妈妈也系上五彩绳,奶奶会略显羞涩地说:“老了,戴啥也不好看啦。”不过,她笑得很灿烂,那条彩绳里,也许有着她的端午记忆吧!

  如今,每年端午我也会像奶奶那样给孩子们做香囊,我只是希望,希望把这些中国符号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温暖他们的端午记忆。

端午散文9

  “快端午节了,去哪儿玩啊?”突然被同事这么兴奋地一问,有点懵。还没来得及反应,他们已经热烈地讨论假期的节目了。认真地看了看桌上的日历本,确实还有几天就到端午了。

  “又到端午了。”心里面默默地念了一遍,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外。想起了老家,想起了以前过节的景象,想到了现在的人在他乡……时间太快,昨天的细节还没有回想完整,今天已经不知不觉地结束了;时间太快,从小孩到成年,我好像是一夜间长大的……

  看着同事们热烈地讨论着假期里的各种安排,此时的心里面多的是惆怅,思念和无奈。惆怅的是身在他乡,无法与亲人团聚,所以思念也就变得情有可原。无奈的是在这个若大的城市,也只有那小小的几十平米的出租房是我最熟悉的地方。

  来这里差不多过了三个端午。第一年的端午正好是弟弟结婚,回去和家里人热热闹闹地过了个节。村口碧绿的荷叶,鱼塘里忙着打鱼的叔叔伯伯,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来的粽叶香味,门口放着的驱邪用的艾草……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虽然远离老家有两千公里,当双脚踏上这片土地的瞬间,也没有了任何因为空间和时间的离开而带来的陌生。蘸着砂糖,咀嚼着每口粽子里包含的粒粒呵护与期盼,心里是满的;厨房里,烟雾缭绕,辣椒呛得鼻子很不舒服,但就是愿意呆在那里看着母亲认真的每一次翻炒,加盐添醋,就算被她撵走,心里是满的;邻里之间闲谈家常,乡音不改,脾性如常,问问近况,说说琐事,即使不插话,心里也是满的……

  以后的端午没有回去过了,机票太贵,火车票也总是买不到。家里也没有结婚这样必须出席的大事了,请个几天假也被扣钱。电话里听得出来老父母都是言语里希望回家的意思。可每次也是很理解的说不要紧,工作重要,路远不方便不要折腾,省着两个钱将来办大事。末了总是会叮嘱我要好好照顾身体,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不要亏了自己,家里不用操心,一切都好。每当这时,心里面是满的,有着亲情的关怀和挂念,同时也是空的,看下身边,也只有自己是单独的那个。

  传统的节日,虽孤单一人,可也不想就这么草草过了。也会在早晨去买点菜,一些艾草。这里和家里毕竟不同,有些吃的`差得比较远,思念的味道也只有自己试着做一做了。单位上发的粽子,很少吃完的。记得前年领回来的粽子,放在冰箱整整一年,都忘记拿出来吃了,后来还是清洁冰箱的时候发现了被遗忘的他们,心里面有一丝丝的愧疚。倒也不是这个味道不好,只是觉得这样包装精细的粽子什么时候都能买到,存放多长时间都不是问题,反正也不会坏,想起来就吃,味道也大同小异。其实是心里面有些故意的抗拒,还是想吃家里包好的粽子,自己家地里种出来的大米,培植长大的粽叶,田野水沟里打回来的草绳。每个鼓鼓的粽子在大锅里面,伴着村边清河里担回来的清水,木柴架上,旺火滋滋的响,整个厨房湮没在浓浓的米香粽叶香混合的气味中,每吸一口都是幸福的。只是打开这层精美的包装,味道已经不是这个味道了。

  去年端午节前,被以前的同事邀请过去做新人业务培训,正好碰上他们人事发过节礼品,也给了我一份。其中一个精美包装礼盒里有两个粽子,想着自己一个人也够了,心理也很感谢这帮可爱的同事,人虽走了,但人情还是暖的。回家打开了一个,放锅里煮熟了剥开,个头比较大只吃了一半,剩下的放在冰箱当晚饭吃了。没打开后来也没想起来吃,就一直被放在冰箱里。节后上班的时候,老乡过来看我,带了一串自己家包好的粽子,红豆的一半,白米的一半。让我早上的时候热热,这样很方便。以后连着一个星期的每天早上,我都满怀期待地揭开锅盖,贪婪地吸允着老家的味道,吃的每一口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吃完的粽叶,我洗干净晾干,串起来挂在窗户上,每天回到家里看见他们,我的心里是满的。

  或许是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时间久的缘故,都已经习惯了快节奏,有时候慢点反而会有些不适应。简单的如包粽子来说,老家都会提前半个多月开始准备了。母亲总会提醒父亲去田头的水沟里打一些裹粽子用的绳草回来,然后精心挑选合适的,绑在一起挂在门口晾干脱水,一般都会挂很多天,用的时候还会用水煮下。村里组织的龙舟要开始下水了,还会举办一个小的仪式。每上午和下午,大人们都要去河里面练习,过节当天会和几个邻村的来比赛。临过节前两天,母亲会去买点过节的糕点,软软的甜甜的米糕,翠绿翠绿的绿豆糕。开始淘米,打粽叶煮粽叶,包粽子。村里包粽子有经验的老人都会家家户户地走一趟,看看谁家的媳妇不会包粽子好手把手地教。

  端午当天的清早母亲就起床开始烧水煮粽子,摆艾叶,每年父亲都会让我提着煮好的粽子,一盒米糕,一盒绿豆糕到爷爷奶奶家去。完了才能回家吃粽子,母亲也很细心,红豆的粽子的用交叉打结的绳草串起来,白米的粽子用另一种花样的绳草串起来,小孩子喜欢红豆的一眼就看出来了。吃完早饭,家家户户开始杀鸡宰鸭,准备过节的午饭,走到哪里都是咚咚咚的案板声。午餐是这天中最丰盛的,结婚的人一般都回娘家过节,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各家生活的大事小事,每个人脸上都是幸福的笑。

  吃过午饭,休息一下,真正热闹的划龙船要开始了。有的小孩子在中午就端着饭碗,沿着河边的圩埂找龙船,大人哭笑不得拉他们回家还不乐意,有的哭闹就是不回家,要等龙船过来。休息过后,人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河边,坐在那里等着龙船划过来,村里的商店准备了烟和其他礼品,用红绳扎着,给划龙船的人。鼓声一响,河边上就人山人海了。每个村之间互相比赛,大声的喊着口号。河边上的爆竹声,人群的喝彩加油声,混在一起,震耳欲聋。可大家都没有觉得不好,都是满面笑容,乐呵呵的。

  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这样的场景是一年比一年少了,最后是干脆没有了。大人们陆陆续续地出去打工,原来田间地头的收入不够年年涨高的家里支出,孩子上学也成小的开销。到以后的节日里,就剩下村里的老人小孩了。吃过午饭,有的孩子还是呆呆地站站河边,要等着龙船划过来。爷爷奶奶告诉他们不会有龙船,小孩子还很执拗地不肯相信,一直坐在那里等。老人怕小孩玩水,也只好坐在旁边陪着。我也这么傻傻地等过,虽然每年都有期待,但是也心理清楚不会来了,干脆握在家里看电视算了。

  仔细算起来,我差不多10年没有看过划龙船了,那熟悉的划船号子也只有自己哼哼,没听过的人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再能看见古老的龙舟下水,大鼓一响,人们聚集在河边大声的喊着笑着……

端午散文10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时至端午到来之际,满街满巷粽子飘香。有时候看着有些店铺现做现卖,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凑上前去看个究竟,你看,他们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旁边还有师傅提醒着,注意,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漏米。

  然后放入糯米,师傅又叮嘱:不要放得太满。如果喜欢吃红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两颗小红枣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最后用绳子或马兰叶把粽子绑紧。

  其中有一位小师傅一本正经的自言自语,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很“调皮”,就是不听话,“捉弄”你好半天。就在你想把粽子裹紧时,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了粽子。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与屈原相关,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怀王时,屈原官至三闾大夫,掌管王族事务。又任左徒,经常参与国家内政外交大事的决策。他提倡“美政”,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以图振兴楚国。但因受贵族排挤毁谤,被楚怀王免职流放于汉北山野。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湖南。

  屈原流放湖南后,先是过洞庭溯沅水西行,一直到达湘西的溆浦。溆浦是沅水中上游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是崇山峻岭,中部是开阔的平地,物产颇为丰富,是楚国黔中郡的重镇。黔中郡位于楚国西南部,出产的黄金、丹砂、铜等物资,是楚国经济的.生命线。同时,黔中郡又是阻挡秦国取道巴蜀包抄楚国的军事要冲,拱卫郢都的后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公元前311年,秦国曾提出用武关外的商於之地(今陕西商洛),交换楚国的黔中郡,被楚怀王拒绝。公元前299年,秦国骗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将其扣为人质,逼迫他割让黔中郡和巫郡赎身,但楚怀王宁死不从,最后客死秦国。因此,屈原来沅陵、溆浦的目的,极有可能是想看看楚怀王用生命保护的这个地方。在溆浦待了数年之后,屈原经沅水返回到洞庭,又溯湘水而上,先后到达衡山和九嶷山。然后再回到洞庭,居住在汨罗江畔。汨罗江畔的罗子国遗民,与屈原同宗。

  屈原流放湖南十余载,辗转于沅水、湘水各地,沿途考察民情风俗,结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悲惨命运,写下了许多不朽鸿篇巨著。其流传下来的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1篇。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陷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楚顷襄王仓皇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悲伤至极,于公元前277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并为此而上下求索,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纷纷划船去捞救,但竞相营救的船只一直追寻到洞庭湖上,始终不见屈原的遗体。于是百姓又向江中投放食物,希望鱼虾吃了食物就不会去伤害屈原的遗体。此后,人们将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定为端午节,并用划龙舟、包粽子等再现营救屈原场景的方式,来纪念屈原。

端午散文11

  家乡东北是十分重视端午节的,没有听老人提起更多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或是神话,却也一直默默地纪念着屈原。家乡人对待端午节的隆重决不亚于中秋节,吃粽子的习俗自是不必说了。端午节之前,每家每户都会买一些纸葫芦,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做工精致极了,甚是好看。其实买纸葫芦还是在最近几年兴起的,前些年家家户户都是买彩纸,自己动手折。至今,我仍然清晰的记得折纸葫芦的情形,一家人围坐在火炕上,把彩纸折成或者是粘成葫芦状,象征着吉祥的“精灵”。当天清晨,人们总是在外折来一些柳条,把挂好了葫芦的柳条插在大门上、窗户上和房檐上。挂葫芦可以说是最重要、最传统的仪式,在端午节挂葫芦可以避邪,保平安。

  而一些学生、孩子则会在端午的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他们的端午吉祥物,买上一些花花绿绿的彩纸,折上365只纸船或是12只纸船。365是代表每天,12是代表每个月。纸船是满载着他们的心愿的,据说,在端午节的那天,将自己亲手折的纸船放到河里,默默地在心里许下你的心愿,你的.愿望就会实现。如果纸船在河里行进的过程中顺利前行就会很顺利,所以,一到端午节前夕,同学们在学校的“小动作”大多是折纸船。

  端午节的当天,人们会起个大早,一家人或是邀上几个同学一路去西大河,这叫踏青。上万人都奔往一个方向就是西大河。一般出来踏青的人不需要在家洗脸,人们就用河水洗脸,传说在这一天的清晨用河水洗脸可以洗去一切肮脏的东西。

  之后,便是放纸船。一会的工夫,只见那河中遍是纸船,偶尔做工十分精致的“龙船”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一般时候,有很多纸船在行了一米多左右就会沉下水,打成纸状。也有行的特别远的。在放船的那一刻,尖叫声、欢呼声加上前方公路上汽车鸣笛声,构成一曲交响乐……

  家乡的端午节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我特别喜欢那种气氛和感觉。在常德工作的我已经有几年没有感受到家乡端午的气氛了,家乡的端午还是那样隆重,而我却多了一份怀念和回忆!

端午散文12

  抹去尘封的往事,老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年纪还小,清寒的岁月因为端午节显得丰富热闹,而端午节则因我的童趣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深刻动人。

  在老家,房子一间连着一间,破旧的古屋历经了久远的时光,沧桑而厚重。老家的人蜗居在一起,虽然拥挤简陋,却分外和谐,彼此客客气气。十几户人家即使有时有一些小吵小闹,但是,大部分时候却很是和蔼可亲。人与人见面时,脸上挂着亲近的笑容,熟悉的表情,话家长里短,问寒嘘暖。

  小时候,端午节随清风吹送,风度翩翩地来了。林家的老屋顿时沸腾起来。每一户人家都会买一些肉,更重要的是,大人们一起包粽子。家里居然能煎、炸、炖、炒,一个个厨房里的香味传来,令人垂涎欲滴,神清气爽,沁人心脾。

  传统的节日里,粽子却很朴素,料子就简单纯一色一样的糯米。心灵手巧的老家的亲人们,一边有说有笑,一边手里忙个不停,艺术般的手,炉火纯青地包着粽子。宽大的竹叶,经过细心地清洗,折成特别的形状,包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糯米。棕树的细长的叶子做牢固的“线”,捆绑着弄好的棱角分明的棕叶,恰当到极点。粽子,经过较长时间的水煮,一个个分外迷人。吃在嘴里,香在心头,妙在竹叶包装里的独特的形状。

  我迫不及待地剪开粗线,剥开竹叶,张开大嘴,用锋利的牙齿,吃着有嚼劲的粽子,内心自然非常喜欢。那种特别的滋味在小时候猛烈地刺激着我的舌尖。于是,每一年的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一种渴望,一种等待,一种难得的记忆。

  我思想里最深刻的是和妹妹一起,在母亲的带领下,先去摘采必备的艾草。端午节前,艾草在屋后,在田野岸边,在山坡上,长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青青的外貌,翠绿如抹。柔柔的叶子,气味浓浓,香味悠长。我们摘采完,兴致勃勃地捧回家里。

  母亲笑意融融,把插艾草的事让我们去做。我们拿着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艾草,去完成我们的光荣任务。艾草摘下来时,一棵棵精神抖擞,面目清秀。我取到一小捆艾草,特意闻一下那久违了一年的气味。纯真的妹妹靠近用力闻一次,捏捏鼻子,摇摇头,不喜欢艾草的气味。我连说带笑,说艾草会给我们带来好运,能抗菌驱邪。这是亲爱的母亲告诉我的。妹妹睁着大大的眼睛,点点可爱的头,十分相信我的言语。

  我拿下一株,态度极是认真,小心翼翼地插在门框的小孔里。每一个门都挂上了艾草,显得格外耀眼。艾草亲和力仿佛极强,在我们的努力下,连猪圈,鸭圈等都插上了艾草,那会保佑猪鸭等牲畜兴旺,健康成长。我乐滋滋地,享受插艾草带来的乐趣。

  那个时候,我还会端着一盆略带红色的“云红”水。我先取一个干净的脸盆,放上洁净的水,打开一小包红色的粉末状的药粉。那就是我们闽南语说的“云红”。在脸盆里撒上一小包“云红”,水里形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云红”,悬浮在水里的这里那里,上下左右,前前后后。

  母亲有时还让我们喝几口,说是药水清清,对人有益。我毫不犹豫地喝了一大口。然后,热情高涨,用小手一次次泼出“云红”药水,洒在每一个房间里,还有天井里,床底下,土灶口,煤灶上等等,一一洒上。我们甚至走进猪圈,不顾臭味熏天,洒脱地挥洒“云红”药水,把熟睡的猪吓得站立起来,哼哼地叫着,心虚地走着。

  端午节,那种风味,那种节日的气氛,博得滔滔不绝的亲切感。那样子,足以写下吟咏不绝的诗句,写在我记忆的纸上,也能成为一段段思念绵长的故事。端午节,因为母亲笑吟吟的面貌,让我倍加想念。爱上端午节,更是思念爱意无边的母亲。

端午散文1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这个时候,到哪家串门,都会提上一溜粽子。每逢此时,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总是喜欢卷起裤脚趟着水去采粽叶,虽然辛苦,却很乐意,因为这样就不用花钱到镇上去买了。

  老家的端午,一般都在农历初四的晚上,男人携家带口,把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和粽子装好,送到老丈人家,老丈人照例是要煮一大锅粽子、鸡蛋,末了,会把门墙上过春节贴的`对联撕一小块下来泡成红水,再把鸡蛋染红,寓意红红火火。

  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池塘里的鱼、养的鸡鸭还是有,扛一张网,到池塘里撒一网,杀一只鸡,过节的肉菜就有了。园子里种得早的辣椒、豆角啊都去看过几遍了,为了这个端午节,硬是没舍得摘。过节正好尝下鲜啦。摘上一些花椒叶,和一些面粉,用油炸一下,真是鲜香美味。

  如今,粽子花色更多,人们往超市直接买回家,送到东家,东家又提着送到西家,如此反复,送来送去,早就没端午节的味儿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过过那曾经的端午

端午散文14

  又到一年端午节,走在街上,卖粽子吆喝声声声入耳,看着那黄灿灿、又光又亮的竹叶粽叶,吃着那凉丝丝、甜蜜蜜、粘揪揪的粽子,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因为那醇厚粽香和浓浓爱意掺合的味道已积淀在我内心深处。小时候家里常常缺少粮食,一年只能吃上一次粽子,所以对粽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一粒粒的被牙齿磨出吱吱的响声,糯米沾着白糖或者一勺勺黑糖浆拈香拈香,红枣蜜甜蜜甜,那种味道让我们回味无穷。

  那时,我们村有个大竹园,端午节包粽子的粽叶都是在竹园里拾的。每到新竹叶落的时候,家长就会让孩子们去拾些竹叶拿回来,挑选、洗净、晒干、叠好后便保存起来,到五月端阳节来时便拿出来用。小时候吃的粽子,都是自己家里做的因为家乡粽子是素的,粽叶捆粘米夹红枣而已。

  我家包粽子的不是母亲,而是父亲,母亲说因为父亲包的粽子放米适度,煮熟后特别好吃。大约在端阳节前三五天吧,我们姊妹四人便会缠着让他们包粽子。第二天上午母亲会在嗔怒中把一把把干粽叶放进大大桶里,用石头压实泡上大半天再捞出来到河里一片片漂洗。有时候,我也会被命令漂洗粽叶,那叶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缎子上,舒服极了。午饭后再洗净准备的红枣,掏上两升糯米,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的。一切准备好后,父亲便开始包粽子了。至今父亲包粽子的情形我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父亲那双粗大的双手竟能包出那么精巧的粽子。父亲往往先选粽叶,大叶片一片包一个粽子,小叶片两片包一个粽子。父亲先把那叶片卷成一个漏斗状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里旋转着(为了筛沙子)把米倒进“漏斗”里,一半时在中间放上两个红枣,然后再在红枣上面放些糯米(离“漏斗”口还剩一小点距离),再把上面的叶片翻过来,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粽叶捏一个小棱(为了多留些空间),把叶片头扎好最后还要捆粽子,捆的“绳子”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家用的是藨草,父亲是把粽叶撕成一绺绺当“绳子”,说是免得有异味。

  捆包粽子可是门技术,记忆中,父亲两手齐上还不够,最后还要用牙齿帮忙。有时候邻居们会凑在一起包粽子。小时候顽皮像男孩儿的我也会上去凑凑热闹,包、捆,可总是出不了“产品”,或者所出“产品”怪模怪样。父亲和邻居们包出的粽子,个个都是标准的圆锥体,秀气可人,尤其是牢固,十个结成一束后,怎么煮都是煮不散的。母亲把父亲包好的粽子整齐地排在厨房的大铁锅里,待水没住粽子后,再放上竹篦,用砖头压在上面,然后就开始烧火,待到粽子的清香随着白腾腾的蒸汽弥漫开来,米枣香味飘出来时,粽子就熟了。这一幕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刚亮,我们姐弟四人起床后做第一件事就是争着往厨房里冲,此时厨房热气腾腾,弥漫着粽子淡淡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就顾不上洗脸漱口了,毫不犹豫的从那热气腾腾的锅里提出一两个小粽子。湿漉漉的粽子烫得我们不断的把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一下了没办法吃的,我们只得双手捧着粽子不断吹气。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身后,看我们那副猴急的'神态,便会给我们一人一个碗,口里说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们能不急吗?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粽子稍冷后,我们便迫不及待的剥开粽叶,用一支筷子对着那雪白晶莹的粽肉扎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白糖或是蜜糖的碗里轻轻一滚,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昂首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泌入心间。那时,我们感到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幸福了。

  端午节的早上,父亲和乡邻们一样,忙着插在山边割来的艾蒿,悬艾虎。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艾叶还可以治病,农村缺医少药,一直以来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叶常常可以派上用场。譬如受了风寒引起头痛脑热,用艾叶煮水喝下来,闷头睡上一觉,出身臭汗就会好;譬如眼睛红肿,用艾叶煮鸡蛋,把鸡蛋剥了皮,用细布裹上,在眼睛上滚上几滚,包括见效;天热的时候,洗上一次艾叶所煮的热水澡,疔疖会生得少……。

  端午节的早上,母亲总忘不了给我们戴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挂胸襟,长大福随身”。“手脖系五彩,娃娃惹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家乡的风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后来到了离家十几里的乡里去上中学,每到“端午节”,母亲便会送来粽子和鸡蛋。后来又考上了师范,三年毕业后,在离家乡一百多里的县城工作、成家。每到“端午节”,母亲便会捎来糯米和粽叶(熟粽子容易变质)让我自己学着包粽子,可是我包的粽子根本吃不出小时候那种味道来。于是还得上街去买粽子吃,卖的粽子米粒里夹着肥肉、蛋黄、火腿,油油的,又是咸味,又是甜味,还很腻,吃不惯。越是这样,越发想吃家乡的粽子,特别是父亲包的粽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故乡情,家乡的端午节。如今,我参加工转眼二十年多了,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养成了依赖与懒惰,端午节时,很少自己亲自包粽子,但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油然而生。那浓浓的情,蜜蜜的意,那清泉、那艾草、那凉糕、那五色符,嵌在心间,仿佛又见父亲包粽子的身影,又见到父老乡亲过节时的喜庆和甜蜜!

端午散文15

  我的家乡在江西鄱阳县,处于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带,水系很多,因此每逢端午节,赛龙舟是必有的项目。

  端午节,有各种叫法,在我家乡管它叫做“双五节”。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很忙,乡亲们从早到晚都在忙着裹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通行的风俗,很多地方都基本相同。著名作家萧乾在《端午的鸭蛋》中就有相关的描述。不过萧乾先生的家乡过端午风俗甚多,也很特别。什么贴符、贴五毒、系百索子、吃“十二红”等,可谓丰富多样。正所谓“一方风水养一方人”,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独特风俗。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必有的风俗主要是:插菖蒲。菖蒲,是一种野生灌木草系,主要生长的水塘,叶子很细很长,像锋利的长剑。关于端午节插菖蒲,有两种说法,一是为了驱除毒虫,这点倒有似萧乾的贴五毒。另一个说法就是为了纪念梁山伯与祝英台,关于这一点,一直没有根据,只是听老人家说的。吃桂花糕。桂花糕都是老一辈的人做的,记得端午节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吃这种糕点,有黄色纸包装的、有绿色纸包装的、有红色纸包装的,味道好极了,很粉很甜。吃咸鸭蛋。这是端午节通有的风俗,萧乾老前辈的家乡在高邮,清晰的记得他那里的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嫩白。同样,我家乡的咸鸭蛋稍不逊色于高邮的鸭蛋。质同样细腻,油不太多,但是非常嫩滑。端午节这天,红鸭蛋、绿鸭蛋、白鸭蛋都很齐全,那时候我最喜欢吃花色的鸭蛋,不太喜欢白色的鸭蛋。吃咸鸭蛋,很多人喜欢吃蛋黄,因为油份都在蛋黄里面,我不太喜欢吃蛋黄,总觉得吃着怪怪的,倒是喜欢吃蛋白,香嫩的很,当然还有咸鸡蛋,总之,那些各色形态的鸭蛋、鸡蛋至今还清晰的印在脑海中。炸麻花。是儿时最乐意的事情了,其主要材料是淀粉,最好是优质的早稻,应为糯米太糍。把米在锅里炒成蛋黄色,再磨成粉,然后搓成八字形,放在滚开的菜籽油锅里去炸,那浓浓的香味总是让人回味。小时候,每家每户都要炸麻花,因为那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什么零食,基本上的小吃都是自家做的,这些麻花够吃一下半年的。

  端午节最隆重的风俗就是裹粽子。头几天,一般是男子上山去摘取嫩的竹叶,要挑选新鲜的.,而且叶大的。摘好了,就要浸泡在水里一两天,而后就是挑选优质的糯米。到了当天,大都是妇女去裹粽子,一般要裹一上午,粽子的形状大都是个头很大的圆锥形。那时候裹粽子,一般都是纯色的,也就是没有什么馅,要有的话,也就是黄豆馅,绿豆馅。如今各种馅的粽子都有。小孩子最想吃的也就是粽子。吃粽子,我们也很讲究,一般不直接吃,喜欢蘸着白糖吃,很嫩甜。一次最多吃两个,听大人们说,吃多了消化不良,但是我们那时候哪管这些,非要把肚子撑得跟孕妇一样才罢休。

  晚上,劳累一天的乡亲们喜欢聚集在一起聊天。端午,正值夏季,蚊虫、毒虫很多,所以傍晚的时候家里闭上门,用一种野草药制作的熏香,放在屋子里驱虫。孩子们最喜欢晚上去池塘边捉萤火虫。捉萤火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家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萤火虫诶,来吃焖饭蒸肉哦”据说只有这样叫,萤火虫才会向你跑来,我那时候也试过,觉得还是挺管用的。捉来的萤火虫都用瓶子装好,待回去再放在蚊帐里面,美极了。萧乾老前辈小时候捉来的萤火虫是用吃完的咸鸭蛋壳来装,我不知道这样萤火虫的光芒还会那么亮吗?

  端午节的这些风俗,一直流传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工的东西越来越少,大都是加工产品。所以对于家乡的这些淳朴的风俗,就显得格外珍惜。尤其作为常年漂泊在他乡的游子来说,由于空间的阻隔,只能用吃粽子的方式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其实他们吃的不仅仅是一个粽子,而是在品尝一颗心。

【端午散文】相关文章:

端午散文07-09

端午节随笔散文(精选22篇)09-26

经典散文06-23

晚秋散文02-15

《散文》的教案02-22

优秀散文01-28

微笑的散文07-06

雪的散文07-02

经典散文:梦07-01

石榴散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