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忆故乡的手艺人散文

时间:2021-06-22 20:37:44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浅忆故乡的手艺人散文

  每次回到故乡,总是会想起当年走村串户的一群手艺人。他们是木匠、泥水匠、竹匠、铁匠、石匠、补锅、裁缝、理发等等。他们大多是祖辈代代相传的土生土长的手艺人,他们用娴熟的手艺,扮靓了乡村人的生活,人们称赞他们是乡村的美容师。

浅忆故乡的手艺人散文

  在故乡,做木工活的叫木匠,我所知道的木匠一般分为大木匠和小木匠,他们肩背工具穿乡走村,哪里有活哪里干。我在乡村生活时,目睹了艺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木匠所用的工具就是一把斧头、推刨、凿子、锯子、墨斗、尺,这是他们的家当。

  大木匠能够帮助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屋,凡乡村有人家要造新房子或翻修的,总是少不了他们;小木匠也是木工,但他们一般不会参与用大木梁去造屋,小木匠的活中有雕花木匠的,他们会配合造房人家在屋梁和门窗上做文章,是造房增饰美的高手,所雕刻的花板图案有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燕子双飞和植物花卉等,被誉为是乡村中的花木匠,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用干的树和杉木打造花床、板凳、家具等,是美化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工匠之一。

  当时,在我们村里的木匠大宝,其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他是标准的祖传艺人。他人长得瘦长,看似粗人,但脑子灵活,大木和小木都会做,在年轻的匠人中独占鳌头。干大木匠活的时间大多是在春夏秋季节,冬天结冰下雪,造房起屋的人家较少。到了冬天,大宝就凭借一把斧头、推刨、锯子、墨斗、戳子、木马等工具,在家的一间草屋摆了作坊,制作出各种图案不同的木箱子、木床、五斗橱、板凳、椅子等。在大宝制作出来的家具上,还雕着花鸟鱼虫和龙凤虎豹的图案,栩栩如生。大宝制作了家用物件后,就用木轮拖车拉到小镇上去卖,这样的生活看似艰苦,但过得自由自在,在当年的村里可算是富足的。

  当年大宝就是凭借这一手艺,博得了村妹子阿秀的好感。阿秀是村里的“村花”,而大宝脸长得瘦猴似的很难看,这怎么能相配呢?当年有人在背后说:“这阿秀是图个什么呀,嫁给瘦猴不就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吗?”

  可人家阿秀却说:“他心好,他的手艺和人品一样好。”这年春节,阿秀愉快嫁给了大宝 ,他们婚后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故乡还有一位姓赵的兄弟,他做木工是自学成才的,他们心灵手巧,一看就会,被称之为小聪明。他在随大宝干活的两年中,忽然对雕刻有了兴趣,他从雕门窗的花鸟开始又学习微雕,后来他在尺余的象牙上雕出了一幅活龙活现的清明上河图,还在寸红木上雕出仕女夜宴图,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微雕专家,成为家乡木匠中的一大骄傲。

  提到木匠,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古镇或者古村落里,我们常常会看到木匠们的智慧,在古色古香的大院,总会看到那些迷宫一样的屋子,奇幻的楼阁,天人合一的建筑,这些精美的建筑渗透着多少木匠们的汗水。那些沉稳、端庄、典雅、大气的古村,渗透着多少木匠的淳朴与光芒。无论是故乡的屋子还是庭院深深的古宅,都刻录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在这些村庄的建造中,泥水匠也是功不可没。在故乡,泥水匠也叫做砌砖匠或粉刷匠,他们是造屋、筑墙,修巷、铺石,设戏楼,建杂货店、烧饼摊、面食店、榨油坊、豆腐坊等的能工巧匠……

  总之,那里有房子,除木匠外,总有泥水匠的一半功劳。泥水匠的工具很简单,一把泥刀,一个锥形垂吊物,一把粉刷板、小弯钢片和毛刷板,就是泥水匠出工拎的小包。在农村,他们自古以来都吃香,有的泥水匠还会泥塑龙凤屋脊顶,包括砌灶等。

  记得八十年代,我叔叔的两个儿子就是村里的著名年轻泥水匠,他们都是十六岁开始当学徒的,二十多岁就独立能够造墙和做复杂的高级龙凤艺术屋顶。那年月,学徒是学三年后再要帮师傅打工三年的,学徒除了吃用由师傅承担外,其他都是义务的,这是当时不成文的土规矩。六年的历练使他们学会了泥水匠所有的本领。后来造房砌墙去立墙角不用直尺吊线。石灰和水泥粉刷墙壁,还有泥雕和垒土灶等什么都会。他们在乡下走村串户地帮人盖房子,挥舞泥刀干活赛如虎,乐在其中。他们二个人另加一个小工作帮手,一天能砌一垛墙。有人测算过,他们二个人一天手里各要经过近二千多块砖,他们粉刷的墙面既直又光滑,在当地颇有名气。后来在改革开放中,一个房地产老板看他们水平高,愿出资争着帮助他们培训取得技术证书,开高工资请他们当技术师,但他们谢绝了,依然喜欢在农村,走村穿宅干他们自己喜欢的活。

  农村的竹匠也有大小之分。竹匠的工具也简单,一把长长的厚薄刀就叫做竹刀。这刀可派大用场哩,看似比较粗放,但握在竹匠手中,砍、劈、削等就功能齐全了,配一把竹锯就是他们的主要工具。有水平的大竹匠帮助乡间造房等都不用铁钉子,用竹丝和竹钉就可以建造竹房、竹亭,竹桥等,造房用的脚手架也少不了他们。乡村周围的翘角竹亭、竹桥等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手艺和足迹;小竹匠的手艺灵巧,会用竹刀劈成蔑片,用以编制打鱼的篓子,还有人们夏天家用的凉席,家用的筛子等竹器。八十年代初,我有一个远房亲戚的儿子初中毕业后没考上高中,就拜了村里的一位老篾匠为师,成为他的关门徒弟。然收徒也要经过考察,老篾匠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后,见他拜师诚实可靠,专心学习,忠心耿耿,后来就开始向他传授真本领。

  两年后,我那亲戚学得很实在且又快乐。记得那次我去看他干篾工活时,只见他从河水中捞出一根经水浸过的毛竹,等水凉干后就操起厚脊薄刃的篾刀,三下两下后在毛竹的底部挥刀就劈下,一截粗大的毛竹很快在一声脆响中一分为二。然后用脚踩和用手掰,手一抬,一根碗口粗的数米长的毛竹就裂开了两半。然后锯、刀并下,不多工夫,一根长毛竹已被肢解成长短不一的篾青、篾黄。坐下,双膝上垫一块护皮,一双手、一副灵巧的牙齿,将竹片分离成细如线的篾丝和薄如纸的篾片。看他编竹如女人编织毛衣一样飞针走线,煞是利索。但见篾片随他的双手起舞,哗哗作响,编好的蔑器摊开来既实又光滑。

  三年满师后,他就在家里独立干活了,编箩筐、畚箕、竹匾、蓆子……编好了就拿到小镇上去卖,这簸箕是乡村最有活力的农具之一,家家户户都要用,所以生意十分红火。他不仅成了村里人们的好朋友,而且又成为青年中有名望的竹编匠人。

  在故乡,用铁铸造犁铧等农具的人,被称为铁匠。铁匠一般很少时间进村,他们大多把铺子开在老镇的街尾,等到冬天闲季了,铁匠就肩挑风箱火炉穿村走宅,这一副沉重的担子出行时一般是有两人,互相替换挑着火炉和打铁的工具。他们走在村道上,一吆喝就会招来生意。铁匠可以帮助农民现场修理短缺和报废的农具、犁刀、或用铁铸造犁铧等农具。

  每到看到乡间的路上有铁匠来了,村里人就乐意出点小钱修补家里的铁器工具,于是他们就把旧的或者磨损的铁锹、铁锄等拿到场院子里。这时,铁匠就停下担子,拿出铁座、火炉,拉起风箱,把铁烧红到一定温度,然后开始制作或增接镰刀、锄头、犁头等,修旧翻新。

  如果你走在乡村的石桥,你就会想到石匠。乡村的石匠手握一把铁锤、一把钢凿。他们靠这样的工具,可以将杂乱无章的一堆石头或砖块打造成有棱有角的好料,砌成笔直整齐结实的石头墙和砖墙。

  还记得村东有个叫石阿大的,早年跟斧爷在浙江三门的岛屿石头山上开石,练就了一手开石的本领,不管哪块石头,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能很快地将石头凿成石块和石条。早年乡下造石桥,只要他一到,再复杂的河道,经他的设计也能造出美丽的平板桥或石拱桥,他是村内外有名的石匠。

  他除了造桥外,还会为他人凿石磨、砌垒石墙……还能在石头上雕刻带有鸟兽和花纹的石雕,村口高大的石牌坊上的所有精彩,都流下他的汗水。他还为村里的后生义务凿了锻炼身体的石锁、石担、石杠铃等,受到大家的喜欢。

  后来,水泥板和铁器替代了这些石做的器具,石阿大才失去了他忙碌的生计,然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后的院子里,悄悄琢磨他的心事。忽一天,院子里传出钢锥锲石的叮当声,像一首快乐的曲子,人们从小院的墙缝探望,才知道石匠不甘寂寞,在家雕琢了许多精彩的石雕,不仅有狮子和老虎,还有栩栩如生的武将和美女等。吸引了中外众多客商前来购买,成为了乡间雕石的艺术家。

  乡村的裁缝师傅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裁缝师傅靠一把尺子、一块画粉、一把交剪、一台缝纫机,齐整一块布,让他量一量,画一画,裁一裁,再上机子踩几下,一件新衣、一条新裤就上身了。

  裁缝师傅也喜欢进村,一头挑着缝纫机桌、一头挑着缝纫机头,每年一到秋冬和春天,他们就一路小跑进村了。村妇们看到他们,就会争相招呼着裁缝师傅进屋,帮她们做衣服和裤子。她们会拿出从街上买来的布匹,或者是自己家织的土布交由打理。那时,乡间有二位裁缝师傅很吃香,一个叫晓甫,一个叫小培,他们都是上海大集成公司专门培训过的男裁缝,被乡人称之为金牌裁缝,他们合作得很好,不仅都会裁剪,还会干针线活,包括做盘纽扣,打扣眼,踩缝纫机,就像是村妇灵巧的做着针线活。他们做的衣服式样像城里人一样,适合时代潮流,所以很受乡下人欢迎。凡附近的乡人有人家娶媳妇的、或者是姑娘家出嫁的,所要做的新衣服都少不了他们。

  以前的剃头匠,现在也叫理发师。在我的印象中,故乡东村的剃头匠阿生常会拎着手提包经常到村里来,他很勤快,就连宅院子里的狗把他认熟了,摇头摆尾的`白鹅也不再拍翅“咣咣”地叫。为了让大家知道,他常在进宅时拖着长音喊一声:“剃头喽——”其实他是知道的,每个月村宅上都有人理发的,年年月月如此,他测算好的时间路是不会走错的。

  村子里的人每到听到他的喊声,他们会迎出宅院和理发师打招呼。然后迎进院子。要剃头的在房檐下摆好凳子,剃头匠就坐下来,宅人随时会递上一支烟请他坐下歇歇脚。一矣主人家把洗头水烧热,剃头师傅就让要剃头的坐在长凳上,披上蓝颜色的围布便开始工作。剃头师傅先用温水浇剃头者的头发,再抹上肥皂,然后开始抓搔头皮。他单手慢挠似行云流水,轻重尽随人意。洗完头,顾客会觉得神清气爽,倦意全无。这个时候,凡宅上要理发的男女老少,就开始坐着排好队等着,大家说说笑笑的。随着喀嚓嚓的推剪声响,湿漉漉的头发就像杂草一般直往下掉地上。

  修面是阿生的拿手绝活。据说附近的寺庙和奄里的和尚和尼姑也常请他去,他用一把递刀可以把任何硬发或软发者的头剃得十分光滑。在村宅上剃头,他先用热毛巾给敷面,再用小刷蘸上肥皂沫细细涂抹在胡须上,然后右手悬腕执刀,拇指紧贴刀面,食指和中指勾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顶住刀把。剃刀所到之处,须毛纷纷落下,连眼皮、耳背上的绒毛也不放过。修完面后的人脸容光焕发,格外精神。如果有老者要掏耳的,阿生会从竹管里倒出一根金属针似的工具,双眼盯着耳洞,小心翼翼用挖勺将耳垢挖松,然后用镊子将耳垢夹出,据说掏耳也是一种舒坦的享受,是很舒服的。

  阿生做人实在,即使给小孩子们剃头,也认认真真,他还会按大人们的要求给小孩剃一些特殊发型,如四面光秃、只在头顶剩块饼状的或月芽儿的黑发,或在颈后方留一小撮小长发,更显乡村孩儿的可爱。

  但在一次理发途中,阿生不幸被草丛里的毒蛇所咬,等到有人发现他倒在草丛,已中蛇毒身亡。追悼会那天,上千村民赶去献花,场面感动天地。

  故乡村里有个杀猪匠名叫阿根。记得小时候,每年临近年关,村里几乎是家家都要杀猪。这时阿根就忙不过来了。阿根长得五大三粗的,像个屠夫样子。村里家家都会请他,他起早摸黑的一天能杀七八头猪。每当杀猪的时候,他就往人家的猪圈前一站,等主人将猪轰出来,阿根就揉揉衣袖伸手揪猪耳朵,主人就招来家人一起将四只猪脚用绳捆住,然后抬上杀猪前准备好厚实的杀猪凳。高大的杀猪桶抬至屋前的空阔地带,把烧好的热水倒在里面。

  一切准备就绪,但见阿根手中的尖刀寒光一闪,阿根已将刀捅入猪的脖子,只见他的手用力抖抖。刀一抽,猪血就喷射在备好的盆装盐水里。于是,那猪就从狂嚎转入沉寂,没声音了。然后就被拖入到热气腾腾的杀猪桶浸泡,然后就是灵动地使用刮毛刀,在泡过的死猪身上来回上推下刮,不消一刻钟猪就被脱毛后拖回案板。然后破肚子、砍骨、割肉、轮番下去……不过二个小时,整头猪已被肢解装入箩筐,由主人扛进屋去准备过年用……

  有时逢婚丧嫁娶的,就是在七月流火的盛夏天,阿根也会光着膀子流着热汗干。记得有年盛夏,村里有位老爷子过百岁生日,家里人要为他办酒席庆贺,他被主人请去杀猪。这是一头凶猛的足有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当年轻人将猪抬到杀凳上,阿根正要下手时,那肥猪猛地发力挣脱了脚上的绳想逃跑。说时迟那时快,阿根杀猪很有经验,他发怒地操起刀,人们只见空中一道白光闪过,刀直刺肥猪心胸腔,肥猪边逃边滚,脖子上的血“哗”的一下淌了出来,没一回就倒在草地上。大家都夸阿根刀法精准。从此留下了美名……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能人外,农村里还有补铁锅底的补锅匠,七八十年代,农村土灶的锅大多是生铁浇铸的,容易烧坏漏水。补锅匠补锅时,一边拉风箱,一边用火熬制铁水,然后对准锅坏了的地方浇上生铁水。只见补锅师傅左手用一块铺满土的布垫子堵在漏洞的后面,右手用小勺在置于炭火的坩锅里,舀出融化的火红的铁水,像个蛋黄似的快速地倒在漏洞处,用一个卷成筒状的抹了灰的布墩在滚圆的铁水上一压,待冷却后再用砂布打磨一下,一口坏锅瞬间会焕然一新,又可以继续它的铁锅生涯。

  在农村,还有修碗、修缸、修棕床、油漆、弹花、织土布、烧砖等匠人……

  然这些年,社会发展了,许多乡村的手艺人大多己经年老,有的己经离世。他们的生活经历大多己写进了乡镇的生活史料,有的匠人的工具被收藏在农家乐的陈列室内,剩下的老手艺人己经不多,他们享受农保的天伦之乐,个别的被请到一些古镇或农家的博物馆作回忆的讲解示范员。现代生活的人们大多己把他们忘记,那些进城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后代,也许已记不起他们的足迹。当我们的生活走向城市化,当我们想起乡村的那些手艺人,常常是会引发遥远的怀想。

  如今,再回故乡,村镇都已变样,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就连我的几个亲戚也都征地当了工人。行走在农民新村,己经看不到锯木头、剖竹子、打铁的人影,乡村手艺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现代乡镇的发展淘汰或淹没了,那些遥远的故事己经成为记忆。乡村手艺人己经被写进了乡村的历史,他们是乡村非物质文化的功臣,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镌刻在乡村风景中的无影碑上……

【浅忆故乡的手艺人散文】相关文章:

故乡忆事散文11-25

暖色浅忆作文04-25

忆故乡05-16

浅忆450字作文04-16

忆故乡作文03-04

浅归散文12-10

浅爱散文12-12

忆故乡的雨作文09-04

对月浅酌散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