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河散文

时间:2021-06-17 15:04:05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难忘家乡的河散文

  水,自古以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如果你稍一注意就会发现: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村庄大都沿河坐落,那河中潺潺不息的水便是大地母亲奉献的乳,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繁衍至今。

难忘家乡的河散文

  我的家乡位于沂蒙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是东西贯穿。河的两岸,村庄对称排列,这便有了南赵庄、北赵庄、南王村、北王村之称。我们南楼村和北楼村之间的河床相对上下游来说,开阔了许多,约有一百二三十米,地势也低洼了许多,常年有或深或浅的清澈河水明镜般的铺漫开来,家乡人称它涑河。

  听老人们讲,很早以前这里也曾闹过水荒:有一年从开春到立秋一直不见一滴雨,大地干得到处咧着纵横交错的大口子,河流干涸,水井见底,眼看人们连水都吃不上了。我村的一位老者经常来到村后的河里,想为子孙寻找救命的希望。有一天,他望了望满河床的干沙和岩石,再一次失望地摇了摇头正要离开,忽然发现身边有一片椭圆形的沙子显得有些潮湿,用手扒了扒,感觉越往下越潮湿,他兴奋起来,颠颠地跑回村,喊来几位青壮年用工具掘了下去,不一会功夫一个并不大的椭圆形石窟呈现在人们面前,惊喜的是底部洇出清清的水来,不一会就能蓄到两拃深,再也不能向上升,用水瓢舀净后刚好装满一个水桶,水接着又慢慢洇出来。用手指沾一点那水放到嘴里尝一尝,甘甜爽口,胜过琼浆。

  找到水的消息不胫而走,全村人欢呼跳跃,纷纷拎着水桶来排队舀水,据说来得晚的要等上半天才轮到一桶。

  就是这少得可怜的水救了我们全村人,也救了周围许多村庄的乡亲。只是后来其他村里的人来的太多,有时天不亮就蹲在石窟边沿等,以至于我村的人有时等上一整天也轮不上。几个小伙子气不过,干脆日夜守着不让他们靠近,还是发现水源的那位老者和村里几位年纪大的共同出面制止了这种“不仁义”的行为,感动得外村人纷纷落泪呢!

  因这石窟扁扁的,人们称它为“扁囤”。你想当时里面的水可不要比粮囤里的粮食还要珍贵得多?

  就这样,人们在“扁囤”里水的解救下等来了雨,后来河水上涨漫过河床,沉淀上泥沙,又把它藏了起来。前些年上游的“三岔河”(三条河的交汇处)修建拦河坝,为了便于施工,暂时阻断了河水,人们又找到了那个石囤所在的位置,烧了纸,焚了香,行过三叩九拜之礼,重新挖掘,里面依然有水溢出。

  你说神奇不神奇?

  朋友,如果有一天干旱缺水吃,就到我们这儿来吧,热情好客的家乡人一定会欢迎您的!

  小时候的记忆里,两岸人们的相互往来,是依靠了一种叫做“搭石”的简易桥得以实行的。

  这搭石,是大人们就地取材,捡了河床上的较大的卵石,选河水最浅处,从河的这岸依据过河人的步子大小,间隔放在水中而成,雨水天,河水漫涨,要不断地在一个个的石垛上添加石块才能通行,等添加到不能再添加时,就说明河水的深度已是达到足以危害过河人的生命安全了,这桥便要暂时的废弃,交通从此中断,有事要办的人们也只有遥望对岸而莫策了。一直要到洪水消退,搭石重现时,又可见过河人在上面跳跃而行。由于刚露出水面的搭石沾满淤泥,一个不留神就会把上面的人滑入水中,变成落汤鸡,亏的水浅,并无大碍,水中的人抖身而起,既然衣服湿了,干脆来个趟水而行,引得过往的人发出阵阵揶揄的大笑。上得岸来那人寻个无人的僻静处,将身上正淌着水的衣服脱下,随便地拧几把,穿在身上,继续前行,这在炎热的夏天倒也有几分惬意。但这遭遇如果赶在寒冷的冬天,那滋味可就没有夏天这么享受了,尽管那时的河水会很浅,可是一屁股坐下去,湿到的地方透着刺骨的冰凉,只得哆嗦着跑回家,烤上一把火再换上新衣服。

  值得一提的是,跌落搭石这样的事在慎而又慎的大人身上是很少发生的,倒是我们那帮毛手毛脚的孩子碰上的多。

  那搭石只能过单行人,许多的东西是需要人们脱了鞋袜,高挽裤脚肩扛担挑,趟水运往对岸,再笨重些的物件需要好几个人合作用手推车推过去。是怎样的合作呢?推的人要叉开双腿、抓稳车把,靠着车两边帮忙人向前的拉劲在水中前行,倒霉时车轱辘碾上水中的大石头,来一个人仰车翻也是常有的事。

  在我九岁那年的冬天,从公社那边传来消息,上级要组织附近村庄的人力在河上建一座石桥,地址就选在了我们村后的河段,每个村的大人都兴高采烈,要知道他们饱受过河之苦久矣,现在要建一座像模像样的桥了,都跃跃欲试,就连识字班的姑娘们也不示弱,纷纷表示只要用得着,干啥活都行。

  修建石桥,要用到许多打制成型的石块,各村的姑娘自告奋勇成立了自己的“女子石匠连”,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穿针引线的女娃要拿起铁锤和鏨头打石头,岂不是开天劈地以来闻所未闻的事?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前来一看究竟。你还别说,纷飞的石屑中,女子石匠连的勇士们,一个个英姿飒爽,一点不比男士逊色。即便是铁锤砸到手上、石屑溅入眼睛也都是轻伤不下火线。

  女子石匠连的`事迹很快引来了市广播站、县广播站的同志,赶制出一期又一期的新闻节目,市委宣传部还制作了电影拷贝在全市范围内放映,当然我们几个村的男女老少先睹为快,谁家的姑娘在镜头里出现过,那可是令众乡亲羡慕不已的事,后来那些姑娘都嫁得如意郎君,也是很在情理之中。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在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中,第二年开春一座五孔石桥竣工了,只是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为了省时省料,桥身明显过于低矮,桥的两头到岸上都有一个较大的斜坡,那时的人畜爬行倒也无所谓,但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多起来。如果载重过多,或者机器的马力不够大,经常导致车辆爬到半坡而退回桥面,更有甚者直接坠入河底,庆幸的是从没出过人命,以至于人们都说这桥是一座善桥。在此虚惊一场过的人,每逢重大节日纷纷前来烧香焚纸进行膜拜。

  说到这,不得不提起一件事:一九七三年夏天,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河水上涨淹没了这座石桥,有一位乡邮政所叫郭诗语的工作人员,冒险从北岸过桥到南岸送邮件,被困在桥体上的一个石墩上,差点以身殉职,是我村的人想方设法救了出来。

  那石墩,本来是为了减轻夏季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而修建的,用石块和水泥混合而成,高约三米。在桥身靠上游的一边,相隔不远便有一个。每年夏天风平浪静时,我们一帮调皮蛋脱了衣服,从各自选好的石墩上一个猛子扎到深水里,要好半天才露出头来,现在想想那时还真是玩命呢!幸亏没有出过事。

  自从郭同志的事件发生后,上级有关部门也曾发狠拆了旧的换新的,修建一座更大一点的桥,但一直没能兑现。

  这几年随着我们这一带板材经济的迅猛发展,涑河两岸的板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前来运送原料、拉走成品的拖挂车,老板们的轿子车都要从河上的那座古老的石桥经过,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就在有了钱的老板们筹划要自费修桥的时候,正赶上国家的“村村通工程”,历时八个月,一座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雄伟大桥横跨涑河南北,与两岸持平,这才“天堑变通途”了。

  日新月异的时代还在前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还会看到更“现代”的桥出现在家乡的河上。

【难忘家乡的河散文】相关文章:

家乡河散文11-26

家乡的河伤感散文02-26

家乡的那条河散文04-11

家乡的颖水河散文欣赏12-12

刘三姐家乡的那条河散文12-03

难忘家乡的腐乳香散文01-19

巴拉河家乡的河07-23

家乡的河作文06-04

家乡的河作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