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木心与困惑的散文
很久没出现困惑的情形了。倒不是什么都明白了,其实很多都不明白,只是不明白也无所谓,也就不去深思,也就无所谓困惑。这几天在写木心诗文的评论,犹如走在迷宫里,许多想不明白,深思而深不下去而不得其解,以至困惑重重。
原先也不大明白,但那时不用写评论,不明白就不明白,掠过就是,远远观之得一层朦胧的诗意美感亦心满意足,现在则不得不去面对那些原先不求甚解之处,总得理清迷雾方有可能继续写下去,否则只能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因为认真去了解了,而仍不得其解,难免心有不甘。那些困惑萦绕心中仿佛有什么东西悬于半空,总使人感到一种隐隐的不安。人是对什么事情都想要有个解释的,好像解释了才能消除了那种不确定的不安,否则思绪总要执着于此。
人如果对一件事物未曾做出任何理解的努力,那么理不理解都是无所谓的。可一旦做出努力的尝试,就会想要有所得,非得想个明白不可。如果那对象的的确确是无可理解的,譬如宇宙之外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倒也就罢了。而木心的诗文,有理可循,有情可依,并非无可理解的。如此而不能理解,那岂非等于说是自己智力太低,感受太钝,才会理解不了,领悟不到。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无知是很难的,那等于从智力和心灵上否定了自己,所以无论如何总要对自己不甚了然的内容作出解释。
然而,解释并不等于事实。一件事可以有一百种解释,每一种都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实只有一个。我从自身的经验理解得出的解释,符不符合木心诗文的原意呢?我很是怀疑。虽然那些解释好像可以说得通,但这个通很可能只是因为我下意识地忽视了某些可以推倒那个解释的细节。避苦心理会使人倾向于轻易接受自己的解释,即使那个解释好像并不十分妥当。因为再去怀疑这个好不容易得出的解释,岂非又要使自己陷入困惑之中。
在分析木心的诗文时,我有时担心自己会不会过度解读,将自己的解释强加给作者,而他没有或并非那个意思。总觉得有什么自己没有言尽,没有看清,虽然作了这样那样的理解。但这些理解究竟对或不对,我大多不那么肯定,因为没有那种清清楚楚明明确确的“对,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似乎是走进了木心的世界,但却和他在两条街上行走,他走他的,我看我的,真正的交融共鸣始终没有产生。我从街上走过,走马观花地好像看了许多景象,但又没看清楚多少,似乎隐隐察觉到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又没能将其捕捉住。因此尽管已经写了一万多字,还是没能说清楚什么,没能深入进去,只是在表面浮光掠影甚至为强作解释而自我移情地泛泛而论。我想,真正的理解与共鸣,需要这样:读者和作者在同一条街道上行走,且相伴而行,看到同样的景物,经历同样的体验。
【木心与困惑的散文】相关文章:
困惑的心作文08-01
幽幽木菊花散文04-30
木心的诗04-26
困惑04-29
困惑04-29
困惑05-01
困惑的作文10-03
困惑与期待05-01
作文的困惑04-25
爸爸的困惑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