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

时间:2024-06-26 10:40:1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1

  《蝙蝠》是拥有"圆舞曲之王"之称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传世名作,声歌系171班选择了这部轻歌剧为毕业大戏。这部歌剧拥有大量美妙的`圆舞曲、波尔卡,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后结局由尴尬反转为皆大欢喜,在快速波尔卡舞曲中,之前出现的多个主题此起彼伏,全曲在一片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乐评家彼得·加蒙德曾说:"人人都在赞赏《蝙蝠》,原因十分简单而毋庸置疑;它是迄今为止所写出的最好的轻歌剧。在它材质洋溢的总谱中,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听完后确有此感,此外,现场的一个巧妙设计,就是主持人在幕间介绍时与演员来了个跨越时空的互动,也为此版本增色不少。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2

  今天老天爷的脸虽然还在哭丧着,但是我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杭州网小记者的活动。3月3日下午在杭州大剧院观看了一场《杭州爱乐乐团音乐会》。

  在去的路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从来没有近距离看过这种高雅艺术,真是太期待了!

  音乐会开始了,首先演奏的是歌剧《威廉·退尔》。先是优雅宁静的小提琴,再是二胡独奏,声音十分轻柔,像一股清泉流入我的心田。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声音如雷鸣般响起,震撼了我的心田。过了一会儿,又慢慢变轻了,我们都陶醉在优美的乐曲中。

  其中我最熟悉的是《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歌是新疆名歌。这时,我慢慢地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了一片辽阔的`草原,男生和女生手拉手跳着迷人的舞。演奏结束了,他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然后演奏的是巴西泽昆哈·阿布鲁的《雀鸟》。这首歌旋律非常活泼有趣。顿时,我感到天上无数的小鸟在为我唱歌,那歌声既婉转,又动听。我沉浸在了想象的世界中……九首乐曲演奏完了,但是台下的小记者和家长们的掌声不断,让演奏者们不好意思扫大家的兴,就又来了两首曲子,观众们跟着旋律拍起手来,这可把指挥的叔叔忙累坏了,他不仅要指挥台上的演奏者,还要指挥观众。

  音乐会结束了,我从心底里佩服演奏家们,他们把自己心中所想的,都能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希望下次我还能有幸聆听这种艺术。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3

  匆匆忙忙赶回来,但是因为这破电脑,还是错过了开头的联合国进行曲,有点遗憾,等重播的时候再看一次。

  每一年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心情都是很澎湃的,我不想点评一些譬如“演奏水平很高”“大师诠释很到位”之类的废话。我最想说的是上半场的维也纳少女圆舞曲,老扬真的处理得很棒,在里面加入了口哨元素,我看着乐手们吹着口哨,真的很震惊,吹口哨竟然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当中,因为毕竟在这如此严谨高规格的音乐会上,吹口哨这些没有什么音准音高可言的表演,一般来讲真的是很不搭调的。不过,他们吹口哨的音色真的非常的好,音准也吹得很准,然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风俗,每年除了正常演奏之外,还会有一些额外的风趣演出,今年的风趣演出加上吹口哨,令我想到一句话“不会吹口哨的演员不是好乐手”,用在今年的新年音乐会上真的很恰当。

  每一个人喜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理由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圆舞曲,有的人喜欢每年的.芭蕾演出,而我最喜欢的是波尔卡和童声合唱。在20xx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观后感上我就已经写过,先不说演奏水平,我觉得国内的乐团和维也纳爱乐或者柏林爱乐或者捷克国家广播等等的世界著名乐团的差别,我看国内的乐团演出,每个乐手只会把演出当做一份工作,我并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音乐家,我喜欢维也纳爱乐,我喜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每次看到他们演出的时候,他们都是很享受音乐的,每个乐手都是在一边演出一边微笑的,我很少看国内乐团演出有这种发现,他们都是机械的演出着,没有任何特色,没有任何的风格。老扬真的是一个严谨、滴水不漏的音乐家,他所诠释的音乐我没有感到有什么惊喜,不过听完他的诠释却又会觉得非常满足。从20xx年开始到现在,我已经看了16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20xx年开始,也是每年写一篇观后感。每一年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我全年之中最幸福的瞬间,没有之一,因为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真的是很有安全感,你完全不用操心它会搞砸,不用担心音乐的质量,一种稳稳的幸福。每人所追求的幸福都不一样,对我而言,美好的音乐,就是幸福。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工作赚钱,赚到钱才能继续学音乐听音乐,也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去维也纳,亲身感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之一。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4

  又是一年毕业季,欢歌喜语夜相逢。6月16日晚7:30,浙江音乐学院携手舞蹈学院,在音乐厅上演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或许是由于现场直播,为了照顾不懂德语的观众们,主持人会在每一幕前为大家介绍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华丽优雅的装潢和背景,繁复浓艳的着装和扮相,装点着即将离开校园、褪去最后一层青涩的毕业生面孔。《蝙蝠》的角色分主次,而舞台上的大家不分主次。今夜小约翰·施特劳斯《蝙蝠》的`再度创现,不仅是临近毕业的年轻学生们献给观众们的完整演绎,更是展现自我、承前启后的向新征程的迈进。在演出结束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这场由青年学生们所呈现的《蝙蝠》,已经收获了五十多万的驻足与聆赏。也许在演出的此时此刻,筹措与激情属于舞台,期待的目光属于我;而在闭幕的彼时彼刻,欢乐与热烈属于舞台,沉思的静谧属于我。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5

  今天,我参加了一个令我难忘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我的钢琴老师的年终师生专场音乐会。为了这场音乐会,我爸要表演的钢琴独奏和诗朗诵练了一个多月,今天终于要上场来,我的心情真是既紧张又激动。

  晚上七点,音乐会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陆续表演,每一个节目都十分精彩,女孩子们妆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们打扮的英俊潇洒。很快就到我的节目了,我怀着不安的心情,用优美的步伐走上了舞台。我的报幕很顺利,报完幕,我镇定地坐到琴凳上弹起了我的表演曲目。前面部分很好,可是谈到中间时,我不小心弹错音了。我心想,怎么办?怎么办?千万不要再弹错啦!辛好,后面没弹错。我松了一口气。下面是我的.诗朗诵表演,等我的钢琴伴奏朋友上场后,我们手拉手一起鞠了躬。她坐到了琴凳上,当优美的乐曲响起时,我开始了我的诗朗诵《雨巷》。当我的声音在大厅里响起时,我认为我发挥得比平时好多了,连我自己都为我在心里鼓掌。当我表演完后,听着大家那热烈的掌声,高兴得不知道怎么表达了,原来已经提到嗓子眼的心也终于放下来了。

  最后,于老师为我们每一个节目和我们每一个学生20xx年的学习情况作了点评。她还当众表演了我呢。最后我得了一张荣誉证书和一盒巧克力,我既高兴又骄傲。回家的路上,我有点沾沾自喜,妈妈笑眯眯地说:“以前是谁说练琴好枯燥呀,不愿意参加音乐会的呀?”,我不好意思笑了。这场音乐会,不仅让我获得了证书和巧克力,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先苦后甜”。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6

  20xx年8月21日15时,由辽宁省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主办,抚顺小白杨手风琴学校承办的《杜宁创作作品音乐会》,在沈阳大学音乐厅成功举行,希望在园丁——《杜宁创作作品音乐会》观后感。

  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副会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杜宁,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博士高佳佳,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潘兆和,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汪敏,辽宁省音协手风琴学会会长孙家胜,及辽宁省手风琴界教师、学会会员和手风琴爱好者300余人到会观摩。

  音乐会由抚顺小白杨手风琴学校的23位同学演奏杜宁创作的18首手风琴曲目。演出涵盖了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联奏、合奏、为声乐伴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同学们的演奏严谨认真、十分精彩,无论是断奏、连奏,还是音程(双音)、和弦都很准确,较好地表达了乐曲的内涵。

  音乐会上所选的曲目有简有繁,从《世上只有妈妈好》到《无穷动》,听众的热烈掌声诠释了杜宁老师作品的精湛,观后感《希望在园丁——《杜宁创作作品音乐会》观后感》。杜宁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和声织体、现代和声,还是复调、对位的运用,都堪称独具匠心。由于杜宁老师深厚的演奏、教学功底,使他的作品颇具实用性。曲目中对轮奏、华彩、颤风箱等手风琴演奏技法的设计美妙绝伦,使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臻于完美。

  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应该归功于抚顺小白杨手风琴学校的高级教师金顺善。金顺善师从著名手风琴教育家、沈阳音乐学院手风琴教授李敏老师,现为辽宁省音协手风琴学会副会长。她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排练和演出时,无论是速度、力度、触键、颗粒性的把握,还是节奏、音型、音量平衡、音色的对比统一,都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她对学生体贴入微,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称她“妈妈”,在她精心培养下,学生们多次在国内手风琴赛事上获奖。

  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还应该感谢汪敏老师。她非常关心小白杨手风琴学校,多次到抚顺讲座、指导,和同学们一起拉琴,甚至连一些同学的名字都叫得出来。

  辽宁省音协手风琴学会副会长刘丽老师,在这场音乐会上她担纲主持,她和金顺善老师撰写的“连接词”非常精彩,既介绍了曲目特点、编者的初衷,又解读了手风琴的演奏技法。主持节目中,她的.语言流畅,语速准确,形象完美,稳重大方,颇受赞扬。

  如果说音乐会不足之处,我感到两人以上演奏的节目中,手风琴音色、音量的平衡稍差些,这和同学们使用的手风琴产地、型号不同有关,统一起来的确有难度。但总体看,不失为一场完美的、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展示。

  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使我们看到了手风琴演奏发展的美好未来,我们坚信,将会有更多金顺善这样的好园丁,手风琴的希望将灿烂辉煌!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7

  8月15号晚上有幸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听了一场音乐会,《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演出。这个合唱团是我的最喜欢的合唱团,也是全国著名的合唱团,向往已久,当然不能错过,听完,果然让我感动,那些孩子就是上天派来传播世间最美的音乐的天使,形容成天籁之音一点都不为过。团长杨鸿年曾经这样说过:“作为中国人的我,很高兴在中国有这支合唱团的存在,它远近闻名,听过他们演唱后的观众都无不为之喜悦。特别受人尊敬的是合唱团是在中国著名的音乐殿堂内用动听的歌声同我们的心灵说话。”他们以出色的演出及特有的音色被誉为音乐大使。天籁之音,转换音色,自然的舞台表演是他们显著的特征。

  整场音乐会的过程,都让我很感动,每一首作品的演绎都无不让我赞叹,现场都响起了热烈而激动的掌声,完美的音色,和声,舞台表演,配上特有民俗风情的音乐作品,每个作品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简直就是美的化身。合唱团里每个孩子都有独立表演的能力,不仅会唱,还会乐器表演,这点是最让我佩服的。在他们的歌声里感受不到一点社会的杂质,纯净而优美,声音气息运用自由,音色圆润而通透,表现力极强……他们今天的音乐成就,是怎么获得的,是我最感兴趣,我猜想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1、好的艺术指导;

  2、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或许在他们看来,音乐不是用来练习的,是用来玩和享受的;

  3、生活的环境氛围,音乐文化深入人心,已经跟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音乐不是音乐工作者的专利,是一种普及的大众文化,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音乐的美。

  4、还有最重要的遗传基因。

  想想在我们身边,音乐在校园中也是成了一种快餐文化,比如要参加一个合唱比赛了,才赶紧组团,进行简单的发生练习后直接进入作品排练,在队员中的水平掺差不齐,包括演唱能力和音乐素养,没有比赛,音乐就是一个闲置的课程,可能有好作品吗?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的老师,这么好的教育资源被浪费,实在惋惜和难受,音乐是最能美化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门艺术,而且入门容易。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好的能沉淀下来的音乐作品是越来越少了,音乐逐渐只成了音乐家门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了,真的是一种耻辱和罪过。

  可能我这样的想法比较偏激,但我真的没有看到什么音乐教育的希望,音乐只成了城里孩子的专利,特别是在农村,这里的孩子很淳朴,更加需要音乐的滋润,音乐可以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种现状何时能改善?天籁之音,让我沉醉!期待我们的国家能音乐之声遍地流淌!

  光线暗了,投向舞台的是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四处寂静,朦胧的声音叮当响起.......这是在学校的明城堂,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虽然我对乐器并不是太了解,但是听了这场音乐会,我却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说音乐是相通的没有任何界限。

  出场时,看到他们一个个器宇轩昂,步伐轻盈,浑身都流露出天生音乐家的浪漫气质。这么多音乐人组成的集体聚集在舞台上,多么耀眼。亲眼目睹交响乐团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是那么近,那么真实,同时也令我震撼。两边排开的椅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乐团。

  演奏开始了,音乐婉转动听,我眼球被指挥人余老师那全身心投入的指挥动作吸引,他身体前倾,拿着指挥棒,时而缓慢柔美时而迅速有利地指挥着,更甚则在舞台上踏着步子、打着节拍。虽然他留给我的只是背影,但我仿佛能够看到他那专注的眼眸,陶醉的微笑,看他的指挥棒所指挥出的轮廓,与旋律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怪不得说指挥是整个乐团的灵魂。

  随着指挥轻盈得甩动指挥棒,各路乐器竞相奏起——小提琴欢快得跃动,那是奔跑在春天怀抱的精灵;大提琴沉稳得摇摆,那是流出于山涧的小溪;笛子吹出清凉的风,悠悠扬扬,自在飘渺,好似春风拂面,温柔而又清爽;喇叭唱出快乐的歌,飘飘洒洒,活泼调皮,好似春的孩子,稚嫩而又天真......音乐,原来可以这样风情万种,美仑美奂。坐在台下,静静地聆听,我仿佛在与音乐女神携手同游,飘向云端,又轻轻地落回尘世。又恍若在茫茫大海中蜻蜓点水般飘然而至,悠哉乐哉。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羽化而登仙”。

  看到如此庞大的乐团演奏,我才知道原来一首歌,一支曲子,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拍都凝聚着作曲家的情感,并非信手拈来,凭空而造的。因此,我明白了为什么流行音乐只能流行一时,而经典音乐可以流芳百世。它们是作曲家内心发出的情感,因此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首首乐曲有着一段段他们的故事,有的催人奋进,有的令人喜悦。最令我感兴趣的便是吹唢呐的演奏者,我想是他多年的用功练习,才能练就成这口技,就如同唢呐一般,令人震惊。

  将近两小时的演奏,演奏者们丝毫没有显现出疲惫之感,仿佛都置身于音乐之中,享受音乐的洗礼。听了这场音乐会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乐器了,虽然他没有流行音乐那么前卫那么火爆,可是的它的高亢,它的婉转,它的节奏都无不体现着这个有音乐的国度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音乐竟然有如此的感染力,我从没有想过,我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学习,一种心灵的交流。在习惯了流行音乐的嘈杂后,有这样一段时间静静地聆听,欣赏高雅音乐,无疑是一大享受。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真应该找点时间来聆听音乐,欣赏艺术,丰富自我,不是吗?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8

  作为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具代表性的轻歌剧之一,《蝙蝠》的上演率极高。

  在进入主题前,一对舞者伴着欢腾热闹的序曲身着现代服装摇曳在华丽的'宫殿中,与蝙蝠相像的服饰似乎暗示了蝙蝠闹剧。此版本虽然有所删减,选择了一些精选选段,但其中声乐表演着实惊艳到我。轻歌剧就是那么诙谐幽默,由一场闹剧导向happy ending,在场的所有人也在这圆满欢乐的气氛中迎来美好的双休日。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9

  《蝙蝠》是三幕轻歌剧,由小约翰·施特劳斯作曲,剧本根据德国作家贝涅狄克的喜剧《监狱》改编而成。

  《蝙蝠》序曲已是家喻户晓,大幕拉开就使观众沉醉其中。整场演员大多采用咏叹调演唱,对白较少,这是演出的.一大特点。

  演员们功底深厚,几位主演很好的抓住了角色特点,整场演出极具诙谐感。现场为观众贴心的准备了字幕,幕与幕之间有主持人为观众进行剧情讲解,使观众紧跟剧情发展。舞台布景华丽,演员服装贴合剧本,剧情引人入胜,场景富丽堂皇,表演幽默诙谐,可以感受到主创团队的精心设计。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10

  开场用钢琴和舞蹈演出引入剧情颇具新意,虽删减了部分对白,但在幕与幕之间通过主持人的介绍,也能够用另一种方式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剧情,欣赏音乐,也让观众能够产生浓郁的兴趣去感受《蝙蝠》独特的喜剧内涵和戏剧魅力。

  全学生的阵容虽稚嫩,却使整部作品呈现出年轻的朝气与活力,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都十分投入,无论是演唱还是表演都将角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11

  盼哪盼,音乐会召开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台下,张老师在忙碌地指挥着各位同学井然有序地上台表演。台上的各个演员都使出浑身解数,表现出自己状态最优秀的一面。坐在底下的同学有的在拍照片,有的在窃窃私语,还有的在侧耳倾听……热闹又有序的场面,感染得身为演员的我既紧张又兴奋。整个晚会,我最喜欢的节目要属旋律《水边的阿迪丽娜》和我们十分熟悉的《茉莉花》了。《水边的阿迪丽娜》是沈于涵同学表演的,她那灵巧的双手在琴键上“跳来跳去”,优美的琴声在她的手指间里慢慢地流淌出来,动听极了。我们熟悉的《茉莉花》是由陈彬彬同学演奏的,伴随的媒体背景很美丽,一朵朵的`茉莉花随着音乐绽放,在耀眼的阳光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演员也跟着音乐摇摆起了柔软的腰肢。

  这次的音乐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会场的琴声悦耳动听,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12

  欣赏1月5日晚上在象山剧院举行的“梧桐御府之夜”名家名曲音乐会的观众,刚一入场便发到人手一张“欣赏音乐会需知”,还未开演就听主持人多次提醒应该如何听音乐会,既可见音乐会的主办方对营造良好欣赏秩序的充分关注,也表明在象山上演一台高雅音乐会将要面临的考验是多么大。我在进入象山剧院后,看到从三岁孩童到六七十岁长者,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音乐工作者、音乐爱好者到非音乐人士的各年龄各阶层各音乐素养的观众群体,便已开始担心今晚的音乐会是否能顺利听完了。因此,觉得入场时每人发一张说明书,音乐会开始前主持人再强调一下,很有必要。

  这是一场由政府搭台,企业出资共同主办的音乐会。会场布置简单但不失美观,音响和灯光效果较好,舞台的调度也较紧凑。音乐会的指定用琴是由四明琴行提供的,音色与音准还不错,略有不足的就是贴在琴身上与观众面对面的招牌字的形状和颜色欠佳,字形太大,颜色太艳,造成过于夺目的效果,使我要专注于演奏家的表演时,常受到它的干扰。担任音乐会主持的是业余的专业主持孙忠心。因他是教师,所以说是业余主持,又因他经常应邀主持县内各类演出,且主持风格机智、热情,受人欢迎,所以可称得上是够专业的了。在今天的音乐会中,他的主持对观众的欣赏纪律和秩序起到了不少的作用。

  音乐会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先由一对加拿大双胞胎姐妹Nadia和Annie组合演奏,一个弹吉它,一个吹长笛。她俩一上台,俊俏的模样,闪闪发光的乐器,未演奏便给人一种悦目的视觉享受了。她们演奏的第一个曲目是一首古典组曲,吉它的演奏音量和音色比较有古典味,长笛除了音量过大,换气声听得一清二楚略有不适外,其他均非常棒。两姐妹的配合十分默契,节奏、力度、速度、表情等非常一致。遗憾地是,在演奏的进行中,台下观众不出意外地果然有一些声音,有小孩的叫声,有手机的铃声,还有窃窃的私语声,大概因这类音乐离大家的生活太遥远,或是大家才落座不久,未能安心定神聆听音乐的缘故吧。

  第二个出场的是81岁的美国爵士音乐家鲍勃·贝勒斯。他的满头银发加上即兴的弹唱,一上来便吸引了观众,观众开始从欣赏第一组节目时的只在音乐演奏完后规矩地鼓掌,发展到在音乐表演中也开始鼓掌了。音乐家很能逗观众,时而来句半生不熟的中国话,时而在音乐表演中做一个夸张的动作,时而唱一些中国歌曲,逗得大家不时配合着音乐家的表演给予掌声,并且在他下场时,很有希望他再表演一会的愿望。在该组节目中,观众的气氛比起第一组节目的表演要好不少,如果场内的个别小孩不大声哭喊的话,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了。当然,如果孩子家长事先知道台上演奏的是比孩子爷爷还年长许多,甚至可能就是今晚剧场内年龄最大的人时,肯定会知趣地将孩子带离现场,待哄好后再进来欣赏了。

  第三个表演的是英国钢琴家马克·拉提墨,他演奏的第一个曲目是拉威尔的《水妖》。拉威尔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段音乐自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最能让人明显捕捉到的音乐形象便是“水”的波动,而旋律性并不很强,因此,听众中又有些不安稳了。但当他演奏第二首现代风格的乐曲时,由于节奏的多变,音块的大量运用,较大的音量,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甚至有时是一种受不了的感觉,这种新奇的音响震慑了观众,大家听得投入之余,也显出茫然的神情。如果主持人能够在演奏之前介绍一下这两种音乐风格的特点,让大家多一些心理准备,会更有利于调节欣赏的口味和心态了。这位音乐家虽然不像前一位那样善于用语言和观众进行交流,但他的绝活也是很吸引人的,最拿手的便是用臀部“坐”到钢琴的琴键上,造成很突然的声音效果。随着他连坐带滚(手指在琴键上飞速翻滚)的表演,观众的热情开始被点燃,场内掌声叠起。他的表演带来了音乐会的新高潮。

  第四个表演的是比利时的音乐家尚·马龙。由于他的'中译名很中国化,因此,观众的期待感也最强。他一上来便开始和大家玩起了中国话,虽然不地道,但比起鲍勃·贝勒斯要熟练多,他还能用中文说出“我爱象山”,更逗得大家非常开心。在一首外国乐曲之后,他演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爵士钢琴曲,很讨人喜欢,虽然爵士风格的茉莉花不像中国风味的茉莉花那么典雅、清纯,但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第三首是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丝绸之路》改编曲,东方味较浓,大家同样听得较入味。可以说,听众的情绪随着一个个音乐家们的精彩演出,逐渐进入到良好的互动欣赏的状态了,时而是自发地鼓掌,是而是有节奏地鼓掌,时而是专心地聆听,一副陶醉状。随着尚·马龙的精彩收场,上半场便圆满结束了。

  中场休息后,下半场的音乐一开始,便多了浓郁的中国味。台上是五位身穿蓝色旗袍的年轻中国女乐手,用扬琴、筝、琵琶、二胡、笛子演绎了两首中国乐曲《喜洋洋》和《采茶舞曲》,其技巧熟练,风味纯正,是地道的江南丝竹风格。除了扬琴的扩音不够好以外,整体的音乐表现较婉转、悠扬、清丽。随后,尚·马龙又和她们合奏了一曲《梁祝》,效果也不错,观众听了感觉比较亲切。下半场的第一高潮,是尚·马龙先生带领大家演唱齐秦的成名作《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曲观众是最熟悉不过的,在音乐家的语言和歌声带动下,大家也应和着演唱起来,这种互动的感觉很好,音乐家与观众的交流也达到了很默契的地步。第三首歌曲《昨日重现》也有类似的效果。最后,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尚·马龙结束了演奏。

  接着又是用臀部“坐”着演奏的钢琴家马克·拉提墨上场了。他上场时还端上来一个盘子,大家不知他要干什么。正猜疑间,肖邦的音乐已从他的指尖流淌而出,先是一段平稳的行板,然后是热情乃至奔放的波罗乃兹舞曲。他似乎要把各种音乐风格都弹遍,因为他已弹了印象的、现代的,现在又弹浪漫的,而且对各种风格的演绎都较入味(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品味,演绎肖邦的音乐时略有些表演过头)。他在第二首乐曲的演奏中,开始变得“不规矩”起来,不但拿掉了钢琴的谱架,还从盘子中拿出一些物品放在三角钢琴的琴弦上。演奏中,也不时再拿一些东西放到琴弦上,使音响变得怪异。有时会用手指去拨钢琴琴弦,有时两手拿着两个衣架在琴弦上来回刮动,发出各种新奇的音响,并在演奏了一会后,把衣架顺手往身后一扔,继续演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突然,他停止演奏,转向观众,拍起了掌,大家便跟着他一起拍,他则在掌声中继续演奏……总之,他的表演,有许多创意。虽然音响效果不是传统的悦耳的声音,但大家并不觉得讨厌,可见,现代音乐的某些特色还是受到大家认可的。在他的演奏中,其实已向大家传递了现代音乐的大致概念——反常规的表现方法产生的新奇的视听效果,演奏家与观众一起表演产生的互动情景,和那种自由不羁的表现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如果主持人能插入一些音乐风格的知识介绍,则会让大家在笑过唱过拍过之后,多一些“哦,原来如此”的领会了。从下半场开始至此,观众的欣赏纪律和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已听不到小孩的哭叫(或许已经睡着了),也听不到手机声(或许已经关机了),也听不到与音乐无关的交谈声了,因为音乐家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吸引住了。

  随后出场的依然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这次的演奏,扩音效果好了许多,长笛的表演更加自如,并且比吉它要好,反倒是吉它有个别音没处理好。《卡门幻想曲》的演奏中,由于有《哈巴涅拉舞曲》、《斗牛士进行曲》这类大家较熟悉的旋律,因此,观众的欣赏状态很好,不像听她们第一次出场演奏时那么茫然了。她们在结束部分的华彩段的演奏中,展示了高超的技巧。长笛力度的突强突弱处理,将旋律骨干音与伴奏音进行了清晰的分离,使擅长旋律演奏的长笛,也能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音型来。吉它的和声节奏同样恰到好处地烘托着音乐的脉动。尤其是她们在结束句上的一气呵成的演奏和长笛在最高音上的强奏,让大家在轻巧的吉它与长笛的演奏中,听到了辉煌的音乐效果,引发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与喝彩声。

  压轴出场的是81岁高龄的鲍勃·贝勒斯。他的此番表演,与观众的交流更加默契,时而用歌声,时而用眼神,时而用琴声,在音乐的演绎过程中,丝毫未见老态,有的是充足的活力。他通常在观众的掌声尚未停止时又继续演奏和演唱下一曲,一副很投入的样子。在他的带动下,观众也变得更加投入了,曾经被担心为不懂得音乐会欣赏礼节的观众,此时已俨然成了很会欣赏的观众了。当他的表演结束后,主持人告诉大家他的真实年龄时,引得大家一片惊叹。此时,那些在他的表演中有很好互动的观众,一定大呼过瘾,而少数那些在音乐欣赏中无动于衷的观众,一定会感到一种失礼的愧疚和无知的沮丧了。

  音乐家们的谢幕也很有意思。那位常爱在演奏中别出心裁的马克·拉提墨,竟然拿了一把扫帚在舞台上扫起了地,随后尚·马龙拉着他在鲍勃·贝勒斯的即兴演奏中跳起了滑稽的舞蹈。观众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掌声如雷贯耳,响个不停,并在主持人的提醒下,全场起立鼓掌。不知不觉,整整两个小时的音乐会便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回顾音乐会开始前会场内的一片嘈杂景象,回顾主办方向每位观众分发“欣赏音乐会需知”的举动,回顾主持人在开演前向大家作的郑重声明,回顾头几个节目表演时观众中出现的不太和谐的声音,再来看音乐会进行中的良好互动氛围和音乐会结束时的辉煌热烈场面,觉得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本场音乐会的特点——在欣赏中互动,在互动中欣赏。

  在音乐会的进行过程中,主持人、音乐家分别用语言、音乐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主持人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加上是本地人,熟悉本地百姓的欣赏口味,因此,观众较容易接受主持人的建议,并在欣赏的初期普遍遵守了欣赏纪律,虽然一些乐曲不是太熟悉,也能够尽量克制自己,努力保持欣赏礼仪。而在音乐会的进行中,能抓住观众欣赏心理并使观众投入欣赏的,是音乐家们的精湛技艺和幽默风趣的台风。三位男音乐家都有极强的表演与沟通能力,能在自如地玩转手上的音乐活儿的同时,忙里偷闲和观众进行交流,于是,场内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欣赏的氛围。此外,他们所选取的互动时机、互动内容与互动方式,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一是选取了观众熟悉的音乐,如大家熟知的流行音乐、民歌、名曲旋律,使大家在心里产生共鸣。二是用语言与观众拉近了距离,大凡国人听到外国人说中国话,总会有一种亲切感与好奇心,这一招被三位音乐家们用得最多,尤其是尚·马龙,他向大家秀了多段很中文,既有说,又有唱,令观众大呼过瘾,自然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三是音乐表演与身体、眼神交流相结合,除了两位女音乐家的表演比较“中规中距”外,其他三位男音乐家都有许多身体和眼神上的外显性表演,并常在音乐的最精彩之处插入表演,这种方式很适合较少听音乐会的本地观众,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举动,提醒了观众:该是鼓掌的时候了,该是唱出声的时候了,该是笑出声的时候了。与主持人用人人皆懂的中文向大家介绍欣赏常识,介绍音乐家的来头相比,音乐家们结合音乐性与趣味性的表演方式更是对观众如何听音乐,如何享受现场互动乐趣的生动教育。用音乐来调动大家互动,用互动使大家愉悦,让大家遵守音乐会的纪律与秩序,更好地欣赏音乐,归结起来便是——在欣赏中互动,在互动中欣赏。

  由此,我想到了音乐课堂,它不正是音乐会的精简版吗?教师有时是主持人,向学生传授欣赏音乐的常识,有时是音乐家,向学生亲身演示各种音乐形式,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有时虽然自己没法演示,但会在将音乐录音录像介绍给学生时,加上适当的提示。使学生良好地学习音乐,尤其需要教师有互动的本领,要会用眼神、体态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一定要像音乐家们那样夸张,也没有一致的统一模式,只有每位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营造良好的互动欣赏氛围,才能使音乐课堂也像今晚的音乐会那么生动。如果只会说不会演,那就只能当好语文教师,不能当好音乐教师。如果只会自己表演不会营造互动氛围,不会巧用互动时机、内容和方式,那么,只能当好自我陶醉的音乐教师,而不能当好受学生欢迎的音乐教师。只有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自己的特点,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表演,能抓住教学的瞬间,选择恰当的内容,运用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才能让自己和学生都沉浸在音乐中,才能像鲍勃·贝勒斯那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忘我地驾驭音乐课堂,带领学生驰骋在音乐世界里。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由衷地向为我们带来美好音乐和欢乐享受的音乐家们致敬,并感谢主办单位的精心策划,承办单位的用心运作,主持人的热情主持。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13

  暑假,我的二胡刘老师送给了我两张民族管弦音乐会的门票,他也会登台演奏二胡。

  拿到门票后,我非常期待,因为我从来没有到现场听过音乐会。

  三天后,我兴奋地来到了大剧院,哇!剧院非常宽广,里面摆设非常雅致。坐下不久,剧院内那明亮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原本空黑的舞台亮起了强烈的灯光,犹如道道瀑布射向舞台。

  主持人走上舞台,用悦耳的声音介绍演出人员和曲目。古筝名曲《梁祝》将音乐会拉开序幕,舞台中央指挥家身着笔挺的黑色中式服,有节奏的地挥舞着指挥棒,音乐随着指挥棒起起落落,时而急,时而缓,犹如万马在草原驰聘,又犹如老家水田里的小蜻蜓在水面上轻轻点了一下水,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点点小小的水波。在场的观众深深的地沉醉在这音乐世界里,让人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下一个节目是二胡演奏,有二胡,扬琴,提琴……我期待已久的二胡音乐终于来了,二胡乐队整齐地走上舞台,庄严的坐下,拉起了著名的《二泉映月》。我的二胡刘老师也看见了我,用他那宽广有稳重的目光向我点了点头。我以前从未听过刘老师演奏过一支完整的曲子,这次,我终于听到了!二胡音乐声婉转悠扬,只见弓在他的`手上轻快地挥舞着,犹如在空中画着泉水,一股股清泉随着弦缓缓而下,犹如道道金光随着舞台注入整个大厅,流进每个观众心田。以前刘老师给讲过《二泉映月》故事,伴随着他的演奏,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名山――惠泉山的那个清泉,看到了创作者阿炳虽失明了,但他对故乡山水充满着深情,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但人间不平的现实。

  奏完了所有的曲子,观众一齐站起来鼓掌,掌声传遍了整个艺术大厅,久久都没有停止,拍得我的手掌又红又疼。

  我以前一直觉得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很老土,还不如动画片里的音乐好听,这次音乐会改变了对民族乐器的看法。现在我学二胡快两年了,从中也领悟到了乐器带给我快乐,它让我在烦恼时平静,在痛苦时卸下包袱。我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二胡,拉得像我的老师那样棒。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14

  我在大剧院听了一场很棒的亲子音乐响宴,是由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大手牵小手快乐齐步奏”。一进大门,我看到了用气球做成的花、树、人物、音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令人期待的同乐会,再进入中正厅时,它的设置彷佛让人走进大巨人的 家,里面有好几扇超大的`“扇子”,每个人看起来小小的,视野很宽广忍不住我好奇的四处张望。

  在第二首柴可夫斯基的芦笛之舞,加入了一些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小音乐家,他们实在很厉害,可以站上舞台参与表演,其中,有几个小居然可以吹奏,既巨大又沉重的法国号,真的很让我敬佩,而且他们表现的十分精彩,我也用力的大声鼓掌。

  当音乐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糖果仙子时,有许多漂亮的芭蕾仙子加入表演,她们翩翩起舞,带我们走进音乐的故事,我想,不论是演奏的音乐家或是表演的芭蕾仙子, 还有人偶鸡、兔子、国王……,他们呈现了一场完美的故事演出,配合音乐的美妙结合,他们一定经过不断的排练,才有今天晚上绝妙的音乐盛会。在现场欣赏表 演,有一种热腾腾的感觉、充满喜悦,也希望大家多参加艺文活动,增广不同的视野。

  我最难忘的是──大家跟着音乐表演者一起互动,要我们站起来跟着他们一起跳舞,还演奏小毛驴、蝴蝶蝴蝶真美丽、吹喇叭、大象之歌、造飞机……这些耳熟能详 的曲子,让大家玩得开心极了!最棒的是,我还得到了兔子先生的彩蛋呵!参加音乐会,不仅可以聆听伟大的音乐家流传很久的经典音乐,也可以欣赏到一个团队的 用心和努力成果。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15

  观看陶维龙教授导演的轻歌剧《蝙蝠》,几乎每一幕我都直呼“bravo”!

  全剧用美声唱德语,虽然完全不懂德语,我还是沉浸在了剧中。演员们的动作、神情和语气,将角色的幽默气质体现地淋漓尽致,引起观众们的阵阵笑声。歌剧大量利用重唱、合唱来加强作品的'戏剧性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

  今晚的《蝙蝠》是我近年来体验过的最棒的演出!

【观看音乐会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音乐会的观后感11-10

音乐会观后感11-06

音乐会观后感04-27

音乐会观后感(优选)05-17

交响乐音乐会观后感08-30

音乐会观后感(通用22篇)12-28

音乐会观后感(通用15篇)09-05

【精】音乐会观后感8篇11-23

音乐会观后感15篇【优选】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