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悲惨世界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悲惨世界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悲惨世界观后感1
经典电影《悲惨世界》是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世纪年代,它讲的是关于主人公的赎罪旅程,在故事的主线中贯穿着法国的政治、法律,宗教等。整部电影故事紧凑,影片的画面也丰富多彩,在观看之后给我的印象深刻。我也深深的被此电影所发出的独特艺术魅力而吸引,现在从我作为观众的角度。谈一谈对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感受。
电影的主人公是冉阿让,在开始他为了救济自己的外甥,而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宣判了要坐19年的牢。这也让他对当时的法律表示不信任,从而开始逃避,越狱。这也让他的刑罚越来越重。在本电影中的狱警沙威对冉阿让的对手戏,也表现出了他俩从开始的相互讨厌,转而在后来变为了相互追逐的情缘。在主人公被假释之后,经过神父的指点,更名竞选为了市长,他为人慈善,不仅抚养女工芳汀的女儿长大,也拯救了珂赛特的爱人—革命青年马吕斯。在最后的结尾中,主人公随着珂赛特的结婚,结束了自己赎罪的旅程。电影也通过生动的画面,将主人公内心的悲惨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
主人公的角色刻画在影片中描述很完整,传奇,他不仅有着高尚的人格,也拥有非凡的智慧。他也有国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也有过偷东西的行为。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作为主人公的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人都会犯错误,他也不例外。他和我们正常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情感,他也会选择请求别人的帮助。在电影中,想修女求助的画面,还有为了珂赛特救下马吕斯的情形。在当与自己一生追逐的沙特警长。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有伙伴,有爱人,也有对手。通过电影的每个情节,深深的让我感受到人的一生之中,只是普普通通。没有什么耀光的事迹,有的只是对生活最为普通的感悟。这同时也是通过电影描述其悲惨世界的主题。
从整体来讲,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是伟大的。但他自我救赎的同时,在从善的道路上却走错了方向。他为了自己的道德洁癖,而致使一座城池的没落。也是为了自己的道德洁癖,离开了自己最爱的珂赛特。这般的精神折磨,深深的让他走向了救赎的额弯路。在他的晚年中,电影的结尾处,也浓浓的刻画了他凄惨悲凉的色调。
除此之外,在观看电影时吸引我的另一亮点就是,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的微妙的感觉。他们两人的生活经历都很相似,都是悲惨的命运,然而也正是这相似,
让他们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也给《悲惨世界》的凄凉添加了一丝丝的温暖。在电影的结尾虽然也让我对这两个人并未走到一起也而感到遗憾,但在电影中,主人公为了能让自己与芳汀的距离更近一些,为了她付出了一些。正是主人公这种即使再渺小,也敢为爱付出的精神,让我深深的触动。也正是这样的情节设置更让我在观看此电影后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悲惨世界观后感2
周四上午的课上老师推荐我们看《悲惨世界》,结果晚上的课上老师就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说它真的不错,不愧是获得了很多奖项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前身是同名歌舞剧,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的情节都很了解,那么我们就跳过对情节的介绍来谈谈其他的吧。
这部影片是一部歌舞片.我看过的歌舞片并不是很多,记得初中的时候在央视电影频道看过歌舞片《红磨坊》而且印象比较深刻。歌舞片不同于其他的影片类型,影片里角色通过歌唱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让观众听到。这部影片中全部采用现场录音,所有的演唱都是演员们自己完成的,他们不去追求唱法上的完美,而是用他们真挚的情感流露和自然的表达带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
这部影片是由20xx年拍摄《国王的演讲》的导演汤姆·霍伯导演,演员的阵容也十分强大,饰演冉阿让的男演员休·杰克曼在《X战警》中饰演的金刚狼的形象深入人心。饰演沙威的是罗素·克罗,在看影片的时候就觉得他很眼熟,在网上一查才知道他是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角。至于饰演芳汀的安妮·海瑟薇更是凭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项,虽然她只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出现,但她精湛的演技还是让人震撼。她为了这部影片付出了很多,为了角色需要她剪去了长发,而且还减肥二十斤。正是这种为艺术不顾一切的精神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了一个真实自然地芳汀,印象最深刻的是芳汀沦为妓女后边唱边流泪的场面,感觉既凄美又动人。我一直就挺喜欢海瑟薇,看过她演的电影有《公主日记》、《魔法灰姑娘》、《穿普拉达的女王》、《蕾切尔的婚礼》、《爱丽丝梦游仙境》和《一天》。喜欢她高雅端庄的气质和她,感觉她是个富有才华和演技的演员。在影片中为了革命英勇牺牲的小男孩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个小演员叫丹尼尔·赫特斯通,感觉他的演技和唱功都不错,很喜欢他的声音。
影片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就是那些年轻人决定起义的桥段,他们在街上用家具垒成街堡。各种家具从窗口落下或是从楼中台下,一架大钢琴从窗口摔下,最终垒成了街堡。一群爱国青年与政府的军队展开激战,长枪对大炮,两方实力悬殊,但这群青年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两个爱国青年站在窗边,其中一个手里高举着红旗,在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当战争结束,沙威在战场上巡视,地上满是鲜红的血水。看着那一群爱国青年们躺在地上,我似乎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惨烈,这一系列的镜头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被那个年代追求真正的自由解放、不畏死亡的热血青年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身处在乱世却能够拥有这样的精神真的是很伟大的,正是有了这些身处乱世而敢于斗争的人们的付出和牺牲才成就了现如今这个自由民主的世界,向他们致敬。
悲惨世界观后感3
《悲惨世界》的电影和小说的感觉很不一样。开头就用的是监犯们的歌Look Down,整部影片也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影片中内容略有删改,有的地方跳转过快,前后情感转变较大,逻辑感不强。
就我目前看的内容而言,我印象较深的歌曲Look Down 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片头,监犯们所唱,第二次是巴黎街头,百姓们所唱。其实在开头的时候我听到这首歌时,内心的触动并不太大。因为囚犯在我认知里就是低人一等的,过着没有尊严、自由的悲惨生活。他们唱出Look down,我很能理解,这也很符合他们的身份和处境。可是巴黎人民的look down却在我心上重重一击。当我听到Look down,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人民的生活已到了何等地步,他们需要恳请别人低头看他们一眼。不是平等的看,是低头看。而且,别人还不一定会去看他们一眼。接下来的这句也是一个重击,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en。巴黎人民这歌不是唱给外邦人听的,就是唱给同胞听的。同胞,同为祖国的孩子。中国有个词叫一母同胞,这是有血缘关系的,感情很深厚的。虽然这同胞不是同母所生,但大家是同一国家的人,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为何里面的部分弟兄姐妹需要仰望其他人,以如此卑微的地位来请求怜悯,甚至只是看一眼。
影片中冉阿让在芳汀死后与沙威的对抗引发了我的思考。冉阿让起誓按时归来,请求沙威给予他时间去救珂赛特。可是沙威认为冉阿让这样的人本性难移。在沙威眼中,囚犯或者曾经是囚犯的人都是罪大恶极之人,他提防他们,看守他们,在心里为他们烙上了永不磨去的记号,就像中国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沙威有一种令我难以理解的对法律的执着,对犯人的禁锢。
在这场对抗中,冉阿让强调,他只是偷了点面包,沙威回答,维护法律是他的责任;冉阿让继续反驳沙威不懂世态炎凉,沙威回答,冉阿让没有权利。这段对哈值得思考。若是仅从冉阿让的角度看,他迫于生计,不得不做违法的事。他只是一个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我们出于同情心会认为冉阿让不应该被捕,或者说是不应该因此而受如此多的磨难。可从理性的角度,法律与责任的角度,违法行为定要被追究。如此看来,沙威的穷追不舍可以得到解释。我认为法律与道德问题在这里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问题。因为当时局势动荡,社会混乱,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小人物的行为只能用迫于生计来形容和解释。当社会不能给予人民一定的保障,道德问题也只能被空谈。民以食为天,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有东西吃。活着,才能去想怎么活。除非他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但这对小人物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冉阿让说沙威不懂世态炎凉。
沙威真的不懂吗?我看未必。沙威自己说他出生在平民窟,见惯了冉阿让这样的人。沙威其实很了解这些罪犯,了解底层人民,他知道他们的生活,懂得他们的挣扎。他曾经也许对这些人有过同情和怜悯,但我觉得他很可能没有。他就是那样成长起来的,他从心底里是厌恶这样的生活,这些人,他是想摆脱他们的。他厌恶贫穷,更厌恶贫穷带来的罪与恶。所以他向往光明和正义,决心坚守正道。曾经的经历告诉他,这些混生活的人很难改去身上的恶,所以他们要被看管起来,他们是不能够得到信任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沙威是对的。冉阿让若不是经受了主教的感化,他的确是一个危险分子。经历的苦难多了,对于别人的挣扎就会看淡,也就是老人在听到那些充满磨难的人和事时总喜欢感叹这就是命。犯人们的不得已在沙威眼中只是他命不好,是个这样的出生,得不到任何权利。在沙威心中,法律是唯一的救赎,守法可以维护社会。由此看来,他心里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法律是他的救命稻草。正因如此,法律也成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里还能延伸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该不该给予犯人或曾有案底的人信任。仅仅是看这部作品,我们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底层人民互相轧扎,社会信任度极低。可是反问自己,你会给一个犯人信任吗,你敢好无芥蒂地和他相处?至少我不能。大家总是根据一个人地过往给他下定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老祖宗几千年的教训,不知道的也没几个吧。我们不愿轻易地相信一个人会改变,尤其是一个罪人会改变。
影片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性的问题。世界的好与坏是人界定出来的,也是人造成的。悲惨的世界,是对人性的映射和拷问。
悲惨世界观后感4
《悲惨世界》原著雨果,有了这一权威,我因此更确定这部电影会比较虐心。咋一看,竟是充满着闪闪的人性光辉!
主人公冉阿让只为了挨饿的外甥偷了一小块面包,就被判了19年的苦役,照射出了时代的悲哀。十几年的苦役生活,因一首具有恢弘气势的开头曲《Look Down》,得以完美诠释。
获释以后的冉阿让却因身份的低贱而走投无路,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谁知冉阿让却恩将仇报,半夜里偷了教堂里的银器,然后逃跑。特别紧张,一旦他再次被抓,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牢狱生活,永远也没有翻身之日。戏剧性的是,主教在官兵面前,为冉阿让洗脱,才让他逃过这一劫!这一劫,对他来说,意义有多大!
善良的主教把冉阿让带回了教堂,还另外的多赠送冉阿让两个更贵重的银器,然后做了个祈祷的姿势,祝福眼前这位可怜的朋友。看来,西方的宗教信仰跟东方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还是有相通之地。
深夜里,空旷的教堂里,面对博爱的神像,冉阿让唱出了那曲荡气回肠的《Bring Him Home》,那是一个人对欲望、诱惑、人性最重要的自省。其实善恶之间本就没有明显的界限,稍有不慎,一个人便会陷入深渊,万劫不复,正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独,是一个人多么重要的能力。
冉阿让后来改名换姓,努力恪守着内心的那一份善良,最终收养了一个女儿。
但洗心革面并不代表将功补过!多年来,警官沙威一直未放弃对假释的冉阿让的追捕。沙威像极了那个年代法律的化身,正直,铁面无私,甚至不讲情面。忠于法律的沙威不放过每一次逮住冉阿让的机会,甚至在冉阿让千钧一发救芳汀、马吕斯之时。别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似乎也激发不了沙威警官的善心,他一直想的便是,抓住冉阿让,回去复命。
终于,沙威没有抓回冉阿让,因为沙威自尽了。在沙威被抓的时候,冉阿让却意外放了他。一个自己痛恨的梦寐以求追捕到的犯人却救了自己,如何,如何面对严明公正、至高无上的法律?一个人尽职尽责到一定的地步,会把之当做一种“信仰”,哪怕一次失误,一点自责,都足以让自己毁灭!这种近乎患了强迫症的心态,让坚守法律的沙威选择了这种极端方式离开人世,似乎,这样,可以免受内心的谴责!
抠门旅馆老板的女儿爱潘妮爱上了热血青年马吕斯,而冉阿让的.女儿(柯赛特)却与马吕斯两情相悦,最后,爱潘妮为爱为马吕斯挡了一枪,最后看着眼前的爱人在雨中微笑死去。而冉阿让为了成全女儿与马吕斯的婚姻,不顾生命危险救了马吕斯。之后,成全了,自己却孤独离开。如此伟大的父亲,因为有了一个女儿,他从此对这个世界有了留恋。可到最后,女儿长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过去连累女儿,为了女儿的幸福而选择离开了他世上最爱的人!
死去的那一刻,他隐约看到了芳汀(魂灵),最终可以无憾死去。
《悲惨世界》是一部洗涤人类灵魂的经典电影。
悲惨世界观后感5
这个星期,老师给我们看了新版的《悲惨世界》电影,虽然只看了部分,但我依然感触万分。
新版的《悲惨世界》电影并不是根据原着小说改编,而是以音乐剧为蓝本。《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名奴隶。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而被人告发,使他入狱,在监狱中度过了19年。出狱后,他的思想麻木、无情,对于这个社会有无限的愤恨之情。因为他的身份,人们都远离他、逃避他,这样的情景让冉阿让感到了绝望,然而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请他留宿,而且在他偷了主教家里的东西被人带回后,主教非但没有告发他,反而为他开脱罪行,令他无罪释放。
再后来,冉阿让成为了一名市长。他真的是一名很好的市长,开了一家纺织厂给妇女提供岗位工作,他不剥削工人,让市里的人们过上好日子。然而,当他知道有一名无辜的人被误认为冉阿让时,在经过一段心理矛盾过后,他毅然挺身自首。这令人十分感动。与此同时,剧中还有一名悲剧人物,芳汀正遭大难,临死前,她将自己女儿托付给冉阿让。接下来,是他与老朋友沙威的对话,冉阿让只希望完成芳汀的遗愿便随沙威离去。我们一直看到他将珂赛特领走便结束。
沙威这个人物的形象可以说是很有争议。在电影中,他始终有这么一句对主人公唱的台词,……24601!(two four six o one)。这是冉阿让的编号,旋律、音调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沙威在一方面是正直公正无私,不轻言放弃;刚正不阿,是一名合格的警察,始终捍卫着法律的公平公正。而在另一方面,铁石心肠,无情无义,冷酷无情,顽固不化,况且他是主人公的对头。
电影里侧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比如冉阿让在马车上抱着熟睡的珞赛特时的一段独白。对珞赛特来说,冉阿让是她的救赎,让她脱离了可怕的德纳第夫妇;但同时她也是冉阿让的救赎,让他不再是孤独的一人。
冉阿让的忏悔仿佛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忏悔,我们都是渺小的个人,我们曾经不断的犯错,我们曾经豪情万丈、理想丰满,我们曾经深陷又挣扎,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还在不断地重复旧路,我们还在不断地犯错,我们不可原谅,我们美好的一切仿佛早已远去,永不再来,我们孤单影只,匆忙恐慌,为五斗米而贱卖尊严,我们不断追问自己,心中的向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谢,我们要追求什么?我们曾经的梦想还有没有努力去追逐过、实践过?
当我们读过或者看过《悲惨世界》后,都应该拥有冉阿让一样的精神品质,去感化我们周围的人,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社会变得更温暖,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爱的阳光!
看过电影之后,我渴望去看原著。所翻拍的电影如此,原著必是巨著中的巨著!
悲惨世界观后感6
之前没有读过《悲惨世界》这本书,没有看过它的音乐剧,但在老师跟我们播放的前几天在街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时,就非常想去看(后来因为没时间而错过了)。父母不解,我说我最近就是特别喜欢看悲剧点的东西,尤其是那种社会的问题带来某个人身上的悲剧。有这种想法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很迷《饥饿游戏》这套书,讲的就是由于政府不良的统治,导致各区人民难以生存而开始起义,政府为了制止这种情况,于是就从每区每年选出两名青少年,一男一女,共二十四位,在战斗场里拼搏至死,最后只有一名胜利者。这部书就是就是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还有造成的悲剧。因为以前很少受到这样的震撼,它让我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多美好。看了那些悲剧人物后,自己面对的许多困难好像都不算什么了。但这套书带给自己的震撼比上世界名家雨果的名著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感谢我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它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预测的还要好看首先说电影一开始的场景与音乐就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们在海浪的拍打下艰难的拖着船,一句句低沉却有力的“look down”表现出了他们心中的怨恨、不满,但却又无奈。这部电影要是不是音乐电影,角色们的心理和情感还真就不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音乐相对文字,确实能带给人们心灵上更好的沟通与触动。
同开头,电影中的几次群体歌唱也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关起来的百姓,满大街由于饥饿而乞讨的乞丐,“look down”这个旋律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每次听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烧,那同时蕴藏的力量也让人惊叹。但苛刻的法律让那些贵族与官员、警察几乎失去了怜悯心。
然后再说说主角们吧。冉阿让那颗由于长期被人们唾弃而变得坚硬的心,再加上对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后,还是想偷走银器。但在被抓住后,教父帮他圆谎,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暂的纠结后,终于被感化了。他要为自己赎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赛特而变得有了些许依靠,些许幸福。为了她,他做什么都行,因为是她让他的世界变得美好,有希望,有了爱。最后他在教堂终于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们的这一生过得都太过艰难痛苦,颠沛流离,只有死后才能安息。看到这儿,眼泪止不住的留下来。
芳汀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被背弃,艰难地抚养着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艰难的处境,被糟蹋地严重的她,不得不说,还是有着常人没有的气质。也许是那强烈让孩子活下去的决心,也许是曾经幸福的生活,也许是曾经梦想过的美好生活,让她的心灵与众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个字都足够让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经的梦有多么美好, 如今的生活却如地狱。骨瘦如柴的芳汀,终于在把女儿的托付给冉阿让后,离开了这地狱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开始虽看似是个铁心肠的角色,但如冉阿让所说,他也只是在进他的职责。从小就被严苛的法律与监狱的环境所熏陶,有一颗铁石心肠也不是他的错,其实他也是悲惨的不是吗?但这铁石心肠也不是铁到了底,他还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动,救赎。两次可以轻易地杀死冉阿让时,却因为对无辜者的同情与对冉阿让不顾自己而去拯救别人的举动的感动,放下了枪。也许他被一次次的感动后,也意识到了人性的伟大,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所以自杀。引用一位网友的话:“因为他是个值得钦佩的男人。到了最后,道义与职责在碰撞,他不得不选择一条不归的路。放走了冉阿让,他无法面对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无法面对良心。他作出了选择,却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沙威的伟大之处。”再想想看他看到起义队伍中牺牲的小男孩时,尽管他曾经让自己暴露身份,但还是由于对这个幼小生命的勇敢牺牲感到无比敬佩与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别在了他的胸前。
柯赛特的生活与所有人比起来是最幸福的。她遗传了母亲所有优点,精致的面孔,与众不同的气质,包括童年时保存的对美好生活希望……她与马里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尘世获得幸福的人。的确,这部电影需要这么个“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让芳汀安心离去,能让冉阿让赎回他的罪过,轻松些地离去。同时,马里尤斯的存活也给革命之火留下了纪念,让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后一刻获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许多人包括调皮却敢于在关键时刻牺牲的小男孩,被讽刺的黑心的餐馆老板与老板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现,为整个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贡献。
再说说电影内容以外的事。据说这部电影在其他地区广受欢迎后,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可能我们对纯文学的重视度还是需提高……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得知这部电影的声音都是现场录制,演员全都是凭真实唱功边演边唱。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各方面的实力时,也想到中国这样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厉害的实力派的艺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经典不成功的好像蛮多的……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但这种非商业性的电影,与纯实力派艺人的确需要鼓励,而不是只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电影,一股对原作者、导演、演员、所有工作人员的敬意油然而生……
悲惨世界观后感7
自从上个星期看了电影《悲惨世界》片段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越想越气愤,一直无法平静。
经过我的分析,他们实际上都没有错——冉阿让为了能让自己的外甥不在饥饿中死去,偷了块面包;沙威是一名警察,但他公正执法,甚至即使自己错了,也请求被法办;芳汀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活下去,不顾一切地去赚钱。可是《悲惨世界》为什么那么悲惨,几位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那么纠葛,却值得人深思。
首先,是职业与地位。那时的社会分为上层社会,就是贵族、市长一类的有钱人;中层社会,就是执法者和酒店老板一类的可以在社会上不算富裕却活得很滋润的人;底层社会,就是奴隶、罪犯和一些穷苦人,被人当作苦力,可以肆意打骂的对象。冉阿让和沙威都是从贫民窟出身,可是,冉阿让因为饥饿与穷,去偷了面包,然后被抓,做了20年的奴隶,出狱后被感化,成为了上层社会中的一员;而沙威却看到贫民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成为了一名警察,执法公正,却因为职业关系,一直追捕20年前只是为了活命偷了一块面包的冉阿让;而芳汀处于底层社会,被处于中层社会的酒店老板所逼迫,不得不出去赚钱,养活女儿,可最后至死也没有再见到过女儿一眼。
其次,是负面情绪与社会蛀虫。就像刚开始冉阿让认为上帝抛弃了他,社会不公,于是会去偷给他一顿饭、一个住所的牧师家的银器;就像沙威看到冉阿让这个罪犯,会由衷地感到厌恶,不喊他名字,只喊他24061号,而且都是20年过去了,还不放弃追捕这个逃犯;芳汀本来在纺织厂干得好好的,不会有后续那些事的发生,可是因为同事嫉妒他的美丽,诬赖她,使她被逐出厂,没有了收入来源,为了能够养活女儿,不顾一切地赚钱,越活越悲惨。社会上还有像酒店老板一家那样的社会蛀虫,欺骗、造假、没有人性,就是有类似这样的人长期处在社会上,杀之不尽,才会把整个社会弄得乌烟瘴气。
最后,却是上位者的态度与底层群众的不反抗。上层贵族觉得这样很舒服,天天有人在身边伺候,为你赚钱,发现不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即使发现了,也不会努力地去做出改正,会觉得这样挺好。而底层群众被压迫惯了,惧怕上层权威,没有一个呼声,组织群众反抗强权与黑暗,可想想看,底层群众的数量何其之多,如果能够有一个呼声,做到揭竿而起,我不信上层社会的优越能够持续多久,毕竟上层社会是靠底层群众的努力劳动与耕作才养活的啊!
《悲惨世界》我虽然只是看了半部影片,可这些想法与感悟却在我脑海中扎根似地存在着。
悲惨世界观后感8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我一直不太明白。社会上这么多恶人做坏事,难道他们原本也是善良的吗?但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苦役犯让·瓦让悲惨曲折的故事,他跌宕起伏的命运时刻牵动着我的心。让·瓦让为了他饥饿难捱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被判19年苦役。刑满释放后,向往自由的他逃离了政府指定居住地,被警探雅维尔追捕,从此一生过着逃亡的生活。几年后他改名换姓当上了市长,大办慈善,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穷人。工厂女工芳蒂娜因生活所迫过着屈辱卑贱的生活,临终前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了让·瓦让。为了这个承诺让·瓦让历尽艰辛找到珂赛特,并哺育她长大成人。为了救珂赛特深爱的恋人——马里尤斯,他参加了巴黎ABC友社的革命战争,并冒着生命危险就出了马里尤斯。当马里尤斯和珂赛特结婚时,让·瓦让将自己的身份告诉了两位年轻人,却不料被马里尤斯误解,带着珂赛特离他而去。他终日郁郁寡欢,日渐衰弱,内心无法原谅自己的罪行。当马里尤斯消除了误解,和珂赛特赶回修道院时,他已经奄奄一息。此时的他内心平静祥和,迎着上帝的召唤,问心无愧地与世长辞。
合上书,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高大消瘦、目光炯炯、一脸正气的人物形象——让·瓦让。他心地善良,自身的经历让他深深地关怀和同情生活在底层的贫苦群众。当他有了钱之后,他不是附庸于上流社会,也不是满足于自身的享乐,而是救助穷人,开办工厂,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重承诺、守信用。芳蒂娜与他非亲非故,只为一个临终嘱托,他重金赎回被酒店老板折磨的珂赛特,尽心尽力养育她长大,让她远离贫穷、疾病和冷漠,最重要的是有尊严地活着。在安稳平静的环境下,珂赛特出落成一位美丽、善良、纯洁的姑娘,并与马利尤斯相识相爱,收获幸福。
更难能可贵的是,虽历经种种生活的不公正,让·瓦让仍然保持着一颗宽容博大的心。ABC友社抓到雅维尔,交给让·瓦让处死,面对这个追捕了他一辈子的警探,让却放走了雅维尔。起义失败后,雅维尔又抓住了让·瓦让和马利尤斯。在这里,让·瓦让没有被苦难和不公摧毁他的精神世界,没有用仇恨来对抗仇恨,没有用暴力来对抗暴力,而是用宽容完成了自我信仰的升华。而雅维尔的结局也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两个人的行为都折射着人性的光辉。
是的,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那么为什么仍有人犯罪?这个世界仍有罪恶?作者雨果说:只要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制造地狱,在神赋予的命运之上人为地妄加噩运;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穷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恶性就会存在。所以,在我看来,人性虽本善,但善的人性需要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来维护,需要社会上所有的人用宽容来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