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观后感

时间:2023-04-25 04:05:3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是首部描写我国民族印染工业的历史剧,以丰厚的生活积淀与丰富的艺术才情,既不自恋自弃又不媚雅媚俗的叙述风度,讲述了一个商界英才的传奇故事,唱出了一曲中国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大染坊观后感

  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精美和音乐的冲击,孕育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是观众最终所铭记的。《大染坊》即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它以文化的视角演绎故事,注重故事的“言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因此,《大染坊》的主人公所进行的种种活动也充满了文化的深刻和复杂。

  《大染坊》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在于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染坊》中大量引用“三十六计”中的计策,使该剧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写出了现代戏中少有的智慧。陈寿亭这一形象的传奇性体现在传统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间智慧方面,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又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民间智慧成了他获胜的法宝,面对商场的尔虞我诈,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他总能游刃有余,出奇制胜,势如破竹。他的很多商战谋略堪称经典,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堪称高招,极有借鉴价值。

  同《子夜》中一出场就已经是成功的实业家的吴荪甫不同,陈寿亭是“要饭的”的出身,接受的是民间文化的教育。幼年陈寿亭的两大任务就是“要饭”、“听说书”。“要饭”锻炼了他的意志,“听说书”得到的侠义故事和民间计谋成为他开办“大染坊”的管理之道。陈寿亭堪称商界“奇侠”,虽然他不识字、脾气急。他的血液里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亲情伦理观、处世理念以及人生哲学。他身上浓郁的仁、义、礼、智、信、孝气息,集中了对传统美德的个性化弘扬,讴歌了隐忍、顽强、勇敢等高贵品质,强调人的经济素质和道德素质相结合的行为准则,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也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周村刘家饭铺挑帘的锁子叔经常接济要饭的小寿亭。寿亭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年供米月供柴一直为他们养老送终。

  陈寿亭的染厂是不打卡的,他的厂子里也没有什么打手和大狼狗。穷苦出身的陈寿亭爱给员工发肘子,因为发了钱工人们都不舍得吃,过年过节发“喜面儿”也很大方。他在青岛把大华染厂卖给日本人后,工人又全部跑到济南继续在他的麾下。就是因为过年的时候他给每个人发了20块大洋,而当时两块大洋基本可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

  他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在薪酬上领风气之先,从而取得产品开发和市场的主动。在厂子里陈寿亭不用说教,就很容易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尊重。在青岛时,陈寿亭一直和工人吃在一起。账房老吴说:“(不让寿亭和工人一起吃饭)怕是不行。别说和你(大华东家卢家驹)一块儿吃饭,就是伙房里给他碗里多盛上块肉,他都骂。”“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在这里没有了市场,相反的是他实行人性化管理,靠仁爱、理解和同情,工人们“根本不用管,就玩命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陈寿亭是一个为人宽厚正派的人物,在陈寿亭身上体现出了以“仁义”为代表的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包括他对救命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善举,对工人的呵护,他对妻子始终不渝的爱情,对被救“妹子”责任感,甚至还体现在对敌人和对手的宽容上。他与竞争对手孙明祖等人在战场上不含糊,但总抱宽容与爱护的心态,孙明祖工厂被日本人强行买去失业在家,他请孙明祖做了自己的区域总代理。在他退出青岛时,把青岛仅自己才有的汽车送给了孙明祖,让他防着日本人的子弹。“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后来孙明祖说“我们彼此吵吵闹闹,但互相壮胆”,决非妄言。现实中的竞争对手,想必会得到启发。好友卢家驹评价陈寿亭说:“六哥没骂过孩子一句,他说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骂更不管用。你只要让他觉得你挺看重他,这就行了。他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他管工厂也是这一套。天津开埠他根本不管,可干得还真不错。”就是对他的证明。

  他身上所蕴涵的人性光芒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这种浓厚真情氛围的营造,无疑滋润着现代社会快节奏中忙碌的人们日益麻木冷漠的心灵,给人以心灵慰藉与温暖。它告诉人们情义远远重于利益。

  周村说书场成就了陈寿亭“恶”的谋略的雏形。“这朱元璋原来是一个要饭的。史书说他初为丐,也就是要饭;后为僧,就是和尚;终为帝,最后当上皇上。这人呐,要成就大事,就是本着两个字———”“一是要善,该发善心的时候一定要发善心;再一个字就是狠,该狠心的时候一定要狠。朱元璋就有这两下子。他善的时候可以自己不吃饭,把饭让给那些当兵的吃;但他发起狠来———比谁都狠!那么多名将跟着他出生入死,可是坐了江山之后呢———哪个也别想活!为我朱家的江山———”啪!又是一下醒木,“拔了这些蒺藜!”所以,在通和染坊,陈寿亭偷偷学会了傲慢的刘师傅的手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退他的师傅。寿亭对周掌柜说:“我来这年把儿,翻来覆去看了,咱周家没有对不住他(刘师傅)的地方。咱这条街上的染坊我也全去过,没有一个师傅有他那么大的谱儿。咱不是卸磨杀驴,咱这是提前除害。说书的也说了,‘慈不带兵,义不养财’。”

  周掌柜未置可否。寿亭向前跨一步:“爹,这善和狠,你得分对谁。”当年他仅15岁。

  济南时期,是陈寿亭印染生涯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他最为出彩的时期。此一阶段,陈寿亭发挥其民间智慧,化装成叫花子“骗买”上海林祥荣的八千件“虞美人”花布;后来又因林祥荣在报纸上骂他是“叫花子”出身,作为报复,以一尺二分钱的价格贱卖“虞美人”,从而上演了一场“飞虎戏美人”的好戏,彻底摧毁了林氏集团的信心。在这中间,他还利用“拖刀计”败中求胜,先是让上海林祥荣的六合染织厂挤垮了天津的染厂,然后自己又兼并了天津染厂,并且最终折服了上海林祥荣。同时,陈寿亭与同在济南的赵东俊、赵东初兄弟的三元染厂也存在既合作又磨擦的复杂关系。

  而与日本商人滕井的斗争则更看得出是两个最优秀的″恶″商人之间智慧的游戏和过招。陈寿亭胜滕井胜在智慧上。他把竞争对手给支走,成为滕井唯一的买主。当然滕井完全了解陈寿亭的招术。但他必须尽快把手中的布甩出去,好去运军粮,否则会带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只能主动拱手让给陈寿亭一个生意上的大便宜。还得装出痛哭流涕感谢陈寿亭。其实滕井也知道陈寿亭的弱点——他这么一哭陈寿亭就不再穷追猛打,他就可以减少损失。果然如此。所以这两人智慧并不相上下。作品正是在这个层次上写出了商界人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商战中的智慧较量的魅力,陈寿亭的形象才显得不同凡响。

  在与其他民族资本家的争斗中,陈寿亭充分表现了他的聪明和智慧、勇气和胆量、狡猾和残酷,表现了他“恶”的一面。另一方面,陈寿亭身上也体现着从“说书”等民间文艺形式中得来的儒家传统道德力量“善”的影响,体现着“过犹不及”、“穷寇勿追”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谋略。正如剧中林老爷子所说:“陈寿亭是生意人中的江湖派,要的就是面子”。陈寿亭的“仁义”在于先要战胜对方,然后再放对方一马,打一棒再给个甜枣吃。在周村,王掌柜和他的小舅子雇用土匪绑了陈寿亭的票,陈寿亭利用筒子香“自残”脱身后,也决不报复;临离开青岛,陈寿亭把自己的染织秘方和“私家汽车”留给了老对手孙明祖;济南时期,即使在“飞虎戏美人”的高潮时节,也仍然能把握住分寸,并没有直捣林祥荣的老巢上海。纵观陈寿亭与其他民族资本家争斗的过程和结果,对手都变成了朋友。似乎《大染坊》在这样告诉我们:“这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内部的事”。

  相比成书于1931年—1932年《子夜》,《大染坊》更加突出了20世纪上半叶民族实业家的家国情仇、爱国情怀,它在主题上更发人深省,它昭示了这样一个不容辩驳的真理:一个人的成功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稳定,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人再强也不行,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剧中陈寿亭多次说过这样经典的话:“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我能把买卖做到全中国”,“如果国家强盛了,我能把产品卖到整个世界。”在主题上,《大染坊》被赋予了更多主旋律的色彩,借古说今更有建设性。中国民族工业在日本入侵时的昙花一现,主人公那种在夹缝中挣扎的艰苦生存状态,那一代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都让人为之扼腕。最令人叹惋的是该剧的大结局:陈寿亭50岁生日宴会上,大家在工厂里给寿亭祝寿,在大伙要“为韩主席守住济南干杯”的时候,他听到了韩复榘弃守济南的消息。陈寿亭悲愤地说到:“这是什么样的军队,这是什么样的国家……”最后吐血而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舍利取义”,下令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宏巨染厂付之一炬也不给日本人留下。他的悲剧也是那个年代的民族工业者们共同的悲剧,而悲剧更具震撼力,更能引人深思。难得的是,作者虽未正面阐释启蒙与救亡、反帝与爱国等当时社会的重大命题,但却通过其在社会面貌和政治体制上浮光掠影的闪现,把“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提升到了被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的境界。

【大染坊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森林大染坊教案12-13

《大染坊》观后感(通用9篇)12-01

《大染坊》读后感(精选21篇)04-11

观后感题目怎么写 -观后感作文03-13

旅游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作文03-13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范文 观后感03-05

旋风女队观后感 旋风女队观后感05-12

喜福会观后感(附英文观后感)04-28

梦,生于爱——《神秘巨星》观后感-观后感02-19

观后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