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观后感

时间:2024-08-29 13:21:52 海洁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大明劫》观后感(通用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明劫》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明劫》观后感(通用15篇)

  《大明劫》观后感 1

  在连续三部现实题材影片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后,编剧谢晓东和导演王竞再接再厉,联手推出第四部作品。这次,他们把笔触放到了历史上的明末时期,以一场瘟疫切入了当时社会的悲剧性。转战历史题材,二人依旧保留了写实的风格,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史书中对明末时期的各种细节记载,让整部影片的历史风味达到了教科书和馆藏的级别。正是在这样写实的历史氛围中,片中的两大主人公孙传庭和吴又可跃然银幕之上。通过这两个人的内心挣扎,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历史洪流中,即便是看清时事的人,也终究摆脱不了身不由己的宿命。

  王竞导演之前的作品,女性主角和女主演的表现都十分亮眼。《我是植物人》中的冯波、《万箭穿心》中的颜丙燕,都是影后级的表现。而《大明劫》中的角色设置则更像香港双雄片。戴立忍饰演的孙传庭和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之间,有着鲜明的角色对立和戏剧矛盾。孙传庭的史料记载较多,戴立忍则着重表现该角色在历史事件中的'内心世界。吴又可的史料记载很少,冯远征便将其独特的性格和对疾病的新认知凸显出来。一收一放,相得益彰。两位演技派大咖的碰撞,令人赞叹不已。

  谢晓东编剧的作品,往往注重悬念的铺设和照应,以及细节上的社会深意。《无形杀》和《我是植物人》,都是看到结局后才恍然大悟到让人脊背发凉的真相。《大明劫》也不是温情的作品。尽管这部戏中没有悬疑的戏份,但是谢晓东依旧用了很多暗示来讲述一些残酷的现实。在他细研史料后,已经了解到明末时期,当社会积弊已久,历史洪流已经不可逆地像下一个时代涌去,个人的悲剧就已经无法避免。孙传庭为了保证出关作战,最后对军营中的传染病采取了根除性解决,是一种取短痛免长痛的悲情。谢晓东曾提醒来观影的朋友“这部戏会很冷”,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态度。

  如果大家只是注重了影片的故事,那么会误以为《大明劫》是中医名家吴又可的传记片。因为影片几乎详尽完整地叙述了吴又可发现传染病、提出瘟疫传染的理论、以及用理论去实践救治、最后将起初不被认可的理论总结成了流传后世的《瘟疫论》。其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角色鲜明的个性表现,都是一部优秀传记片所应该包含的。不过王竞和谢晓东的野心可不止于一部吴又可传记片那么简单。王竞明确其努力,是为了把《大明劫》做成一部史诗片。

  于是我们看到,《大明劫》的细节考究程度达到了令历史学家都佩服的程度。影片中的明代武器,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文明是多么珍贵;士兵们的铠甲、平民和官绅们的服装,以及各种建筑和室内装饰,都还原了史料中的描述。尤其是三眼铳和可以换“弹夹”的大炮,让影片开场的攻城战,显出了无与伦比的气势。据说《大明劫》中根据史料打造的诸多道具,已全数被电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可见用心做电影的内地电影人仍在,内地的史诗片,也将会区别于古装片而为观众所接受。

  《大明劫》观后感 2

  《大明劫》的故事平实的不像一部古装大片。尽管开头那一场开封攻防战拍出了近年来少见的冷兵器时代战争戏的高潮。三眼神铳,子母弹等明朝特有的火器都有巨细靡遗的展示,那股凶悍、真实又辽远的战争气息仿佛就在鼻息之间。不过接下来,很快故事就急转直下,走回了王竟导演更擅长的写实路线。

  一个临危受命的儒将,一个云游四方的游医,孙传庭和吴又可这两位在史书上笔墨截然不同的人物适时登场,开始了他们之间短暂却又传奇的合作与交锋。恰如编剧、制片人谢晓东所说,这是术与道历尽多年,纠缠不休的`争斗,兵不血刃,但却万千人头落地。

  很喜欢王竟导演处理这些看似寻常故事的手法,简单、干脆、干净。兵营、朝堂的斗争都付烟歌一曲,戏剧的张力尽在歌舞升平之间,突然地爆发,恰如孙传庭杯酒血洗宴会厅,周阁老血溅当场那种冷静却突然的暴力场面,张扬却又克制。吴又可救治万千兵士性命的冗长过程,与孙传庭恩威并施,独掌兵权的手法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有趣的互文模式。济世与救人的共同目标让孙传庭和吴又可走到了一条道上,但是术与道的争执又让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中国文人,中国式社会的特有现象,通过一件小事显露无疑,寓意深远。

  冯远征和戴立忍两位中台老戏骨的对决也是《大明劫》好看的要素之一。冯远征看似轻飘、浪荡,实际上坚守内心;戴立忍喜怒不形于色,儒雅淡定的外表下,却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澎湃心绪,尤其是到影片后半段,一切渐渐超出他的掌握,一股戾气油然而生,杀伐决断的气质与儒雅的文士宿命,在戴立忍坚韧的脸上合二为一,令人侧目又心寒。

  诚然,熟读了明史,哪怕只是《明朝那些事》的观众,或许会不屑于影片所展示的这段半史诗半虚构的小故事。但是恰恰是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从一处看似偶发的事件中,揭示出大明朝必亡的宿命,才是编剧和导演真正想要通过《大明劫》传递给观众的。其中孙传庭精擅权术,却最终输给了吴又可大巧无锋、悲天悯人的道,更是全片最精华所在。中国式社会,术与道之争,仿佛永远也没有穷尽的时候。

  《大明劫》观后感 3

  近两年来,在讲述明朝那些事的众多影片中,《大明劫》是一部上乘之作。

  首先,剧情构思精良-----在大的历史背景(明朝末年)的小切口(抵抗闯军前的准备)下,集中关注各色人等的人性善恶。

  比如,临危受命的大将孙传庭在国库空虚、军队钱粮短缺、在崇祯帝多次苍白无力的催促,向众豪绅求救无效的情况下,怒杀豪绅头子,强抢豪绅的家产财物,以备出关讨伐闯军。孙传庭在临近出征前,把患瘟疫的众多将士活活烧死。为的是维持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和避免瘟疫蔓延后方。我们很难说清楚孙传庭是善或是恶的,但我们可以说他是“舍弃小我为了成全大我”。

  比如,明末的土强豪绅们,他们宁可花重金为博驻军都督孙传庭一笑,也不愿意捐款给朝廷军队用于抵抗闯军。难道他们不懂得无国就无家?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明朝是强弩之末了,已到积重难返的境地。他们自认为只要固守自己的些许家产,谁成王败寇,和他们又有何关系!其实,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强抢豪夺贪图享受,明朝才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

  又比如,剧中的男主人公游医吴又可,身处动乱年代的小人物,他的生存哲学是“遇事走为上策”,曾供职太医院的他因道德底钱,他出走当游医;因为与恩师对瘟疫病症治疗的意见有所分歧,他半夜悄悄出走;因为与孙传庭对于人生价值有严重分歧,他以出走的姿态拒绝了孙传庭的聘任。但是最后,他的'出走使他完成了中医传世之作《瘟疫论》。

  其次,尽力的真正的还原历史原貌,还原人物的本性。

  编剧没有把崇祯帝刻画地昏庸无道,而是真正还原他帝王该有的品性-----对重臣武将的猜疑,对闯军欲亡国的畏惧,对大将拥兵自重的厌恶。

  编剧也没有对李自成的闯军歌功颂德极尽吹捧,而是暗示起义军的滥杀强抢及其所到之处即变满目疮痍的丑恶。

  编剧没有把临危受命的大将塑造为救国的大英雄,而是还原他作为一名武将凡事权衡、只问结果的性格。编剧也没有把游医吴又可吹捧为悬壶济世的良医,而是还原他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动乱年代无法安身立命的无奈与悲哀。

  最后借用本片的主题曲中一句歌词做结:秋草难遇春光,大明在劫难逃。

  《大明劫》观后感 4

  说实话,这部电影拍的很成功,把明朝末年百姓的贫苦与地方豪强的富有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将明末朝廷官吏的腐败无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因为在那个时代确实如此,朝廷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根本不存在太平的可能。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决心推翻明朝的统治,数年来转战了大半个中国,蚕食了不少明朝的.领土,但是却多次败在了明朝大将孙传庭的手中,在潼关第一场战役中更是被打的丢盔弃甲,仅剩十八骑与他一同逃走,可惜却是没有抓到李自成。明朝当时还不了解李自成的力量,他所代表的是基层农民阶级的大群体,依靠无产阶级而活,所有的农民都是他的帮手,所以在孙传庭被崇祯皇帝关进监狱这几年,他一直在招兵买马,稳步发展自己的势力,为自己所用。

  因此,在几年后,李自成的军队就发展壮大,与当初潼关被打得狼狈不堪的他已经完全不同。他再度攻城,明朝却是屡战屡败,尽管后来孙传庭再度出征,可当时的明军却已是强弩之末,装备、实力、钱财都是极度匮乏,而孙传庭曾经所率领的秦军精锐也在他坐牢的这几年全军覆没。于是他决定先养兵,培养新兵的锐气;可是崇祯皇帝却不依,他怕再养出一个不听皇命的将军,于是他不想让孙传庭去养兵,反而是下旨让他直接出关迎敌。

  其实在明朝那么多位皇帝中,崇祯不能算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可“自古皇帝多疑”,他更是如此,在崇祯的手中:孙传庭、袁崇焕、卢象升等都是名将,颇具才华,但是却没有打出一手好牌。

  袁崇焕:在北方满军入侵时,杀败努尔哈赤,打的满军溃不成军,可是却因与魏忠贤不和,在宁锦之战后辞官归乡,不再管理朝政大事。

  卢象升: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但却被高起潜陷害,免去职务,最后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却是拥兵不救,最终战死沙场,年仅三十九。

  在明清时代,潼关是仅次于山海关的第二大关,地势易守难攻,只要肯防守,粮草充足,即可立于不败之地,而崇祯下旨出关作战,当时军中又爆发瘟疫,死的将士不计其数,军队本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又经此大疫,早就被磨了锐气,虽然孙传庭是一代名将,却也是无力回天了,故有“传庭死,明朝灭”这一说。

  潼关失守,闯王剑指北京城,崇祯最终也是落得个无奈自缢的下场,而历史讲究的是因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李自成推翻大明朝,但吴三桂却是引得清军入关,闯军不敌清军,李自成只做了一天的皇帝,就在撤退的途中,被一个小山村上的武装力量杀害了,死的不得其所。

  历史的有趣正是在此,可这里却又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明朝在失去民心的时候就气数已尽,大顺还没有巩固政权、也没有太多对战清军骑兵的经验,竟是全部被推翻,终是皇太极建立了大清政权。

  而电影中的医生不顾自身安危、英勇救人的精神也与我们现在正在和新肺炎战斗的医生们何其相似,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仰,面对于病魔,受感染者也不能屈服,我们要和它抗争到底!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大明劫》观后感 5

  《大明劫》一上映,各种影评纷至沓来,从历史、人文、朝政、经济、社会各方面大加评说,实际上这些定位都有些不准确。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医学科普片。故事讲述了流民起义、瘟疫横行的明朝举国陷入混乱恐慌,一方面,大将军孙传庭孤胆奋战,誓死保卫大明政权;另一方面,名医吴又可用医者仁心对抗瘟疫,两位英雄在乱世中用不同方式挽救每一个生命,扞卫大明江山。

  这是一次明朝版“非典”的再现,本片从头到尾,给人们印象深刻的,不是开封保卫战的殊死搏杀,不是明朝宫廷内的权力斗争,也不是地主豪强的骄横不法,而是瘟疫肆虐、疾患病倒、尸横遍地的凄惨场景。身为医官,吴又可在军营、在村庄、在集市这些环境里,他奋不顾身,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义举,以及他的独到中医学理论及其实践则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实实在在给我们普及了一次明朝版“非典”的病例、病理和医道。

  笔者以为,本片以现实手法烘托电影主题,有借古喻今之意,片中关于瘟疫肆虐的情节与现实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影片交待,吴又可创作的《瘟疫论》中的用药方法,在这次明朝版“非典”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本片,很多人的影评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要从自然科学上入手。古往今来,很多学者研究封建朝代兴衰更替,总是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入手,其实这是一个严重误区——地球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应是第一位的,自然气候环境决定社会政治环境。据现代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研究证明,从公元1595到1645年间,太阳黑子活动进入“超级安静模式”——地球获得的光热急剧减少。这个时期,欧洲气候非常寒冷,而中国明朝正处于这一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极端气候造成欧亚大陆酷寒,还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当时全中国各地几乎连年遭旱涝之灾,欧洲、中亚两河流域和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地区,被冻饿而死的人口多达两千多万。从1597年开始,明朝中国“小冰河期”效应开始发作——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两广,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颗粒无收。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

  明国北部面临两大强敌——蒙古与满洲。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无论何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对南朝肥沃土地和物质财富的贪欲会无限地放大。晚明一代,遭受外族大小入侵达百余次,为抵御外敌,明朝廷加大征收赋税的力度,引致民怨沸腾,纷纷揭竿而起,内忧外患严重损耗了明国的实力。

  “小冰河期”的叠加效应,一是无休止的战争,二就是爆发鼠疫——在几次小规模的鼠疫之后,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记载。次年,疫情传至辽州(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

  疫情患者表现为脖子肿大,传染性极强。万历十年鼠疫传到相邻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区,这里是军卫密集的军事重镇。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营盘死者不可胜数……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边防将士染病暴亡者多达数千人。此疫不仅造成怀来卫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并且传入明国都城北京。“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快速传染及病死率高等特点的形象描述。

  “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直观描述。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疫情甚至使全家都灭了门。又如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传染之快,惨状之酷烈,亘古未有。当时明帝国都城北京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档案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死人过多,无人收敛,白天已可见城中处处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当时京师内外城堞有守军精锐6万,京营兵遭瘟疫,死2万人以上,其精锐又被太监选去护驾,登城墙的兵士大多羸弱多病,且朝不保夕,故而京城不守。

  公元1644年,即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同年,北京处于大瘟疫之末期,为保住皇宫,朝廷采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神宗时期的建议,命令禁卫军围绕紫禁城点燃一百堆篝火,大火熊熊燃烧,从而有效地阻断瘟疫的空气传播。明国京营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袭之后,元气大伤,以至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的士兵守卫,这怎么能抵挡李自成百万大军的进攻呢?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这一时期明国人口急剧减少,农业生产急剧下降,军队羸弱涣散,毫无战斗力,因此满洲清国能顺利入主中原就不足为奇了。

  《大明劫》观后感 6

  《大明劫》是一部具有警示意义的影片,通过导演王竞抽丝剥茧之手,以战将孙传庭和游医吴又可的视角,分别从军、民两个方面,来解构大厦将倾的必然性与无可拯救性,诚然,国之将倾并非两人所直接导致,历史的悲剧也并非一天所写就,但临危受命的大将孙传庭,同样有很多人性弱点,虽然自己免于被杀,却在整军过程中大开杀戒,令人胆寒,唯有冯波扮演的孙传庭夫人冯氏,算是给大明这个即将翻页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丝端庄与贤淑。

  孙传庭由戴立忍扮演,作为从死牢中被突然放出,并委以重任的阵前大将,他人生的戏剧化逆转,也同样影响了整个家庭,包括妻与子。孙传庭,从名字上看,似有“传宗接代,延续朝廷”之意,但及时历史使命降临,全民打拼,依然无力回天。夫人冯氏,如古代千千万万女子一样,只能以“有姓无名”的方式存在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中。

  如果回过头来揣摩《大明劫》,其实对于大明气数将尽苟延残喘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从上至下,通过崇祯帝和孙传庭来进行的,尤以孙传庭戏份颇为吃重,无论是朝廷事,社稷事,地方事,事事操心,唯有家事,令他完全无忧,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贤内助——冯氏。

  如果说崇祯帝在闯王破城之际,上吊于景山的老槐树,足以证明在大明的若干年统治中,总算造就出了一个有气节的贵族,那么随着丈夫战败而投井自尽的冯氏,也是代表了名门闺秀的英烈与忠贞,同样令人记忆深刻。

  扮演冯氏的冯波,其实可谓经典的“竞”女郎,在《大明劫》之前,就参演过《圣殿》、《我是植物人》和《无形杀》三部王竞导演的作品,并在国际上斩获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能有今天的成绩,以及导演的深度认可,并非是几个奖项可以代表和说明,冯波对表演艺术的追求以及在影视作品中的入木三分的角色刻画,才是她作为优秀演员的关键。

  《大明劫》中留给冯波可供发挥的空间很少,但她并未因此而敷衍了事,据导演介绍,冯波曾为片中惊鸿一瞥的弹琴场景,自寻专业老师一学几个月,挑战八级曲目《将军令》,只为呈现最写实的表演而已。冯波的表演毫不张扬,非常内敛,却充满了角色魅力,这不仅是她演技所致,也是她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明末明显不是一个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穆桂英们辈出的女英雄年代,但在几千年的传统礼制熏陶下的端庄女风,却一直保留完好,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冯氏,就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爱有悯,能隐能忍,即使目睹丈夫无端残暴,依然会不离不弃守护左右,是以恪尽职守,妇道楷模。

  给战台烽印象最深的三出戏,均围绕这一主题出现,继而将冯氏这个人物,刻画到立体而饱满。其一是孙传庭被崇祯帝特赦,令其征兵打仗,孙传庭从大牢之中返家,是时冯氏一身素衣,教子颂文,虽然国将倾,家若破,但对孩子毫不放松,是典型的“严母”风格,在这样艰难的岁月和生活中,她默默承受着一切,也默默教育下一代传承着一切,寥寥两个镜头,将一个饱经风霜却从未向生活低头的奇女子呈现出来。而随着家仆的一路奔跑呼号“老爷回来了”,就能感知孙传庭的回归对一家而言,是多么巨大的`事件,但冯氏的从容不迫,确实让我们见识了宠辱不惊的大家闺秀气质,自此就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

  其二是孙传庭出征中,身为妻子的冯氏随夫征战,一身红衣,端坐车内,满脸的从容,是已经深刻解读了将门之妻的宿命?还是身为人妻四方追随的使命?没人知道,但在那一个,仿佛所有的瘟疫,连年的征战,都已经被这一身红衣的红给刺破,那种转瞬即逝的美好,却足足留下了最深刻的如图画般的印痕。看到这里,战台烽会想,如果换一个演员会怎样?或许就是各种表情、眼神、小动作,生怕错过了镜头前的每一秒表现机会,但这样的表演小聪明,确实非导演所要,所以由此看王竞选择冯波,那是想到的正确。

  片中有冯氏为丈夫披甲的桥段,为大家津津乐道,但战台烽认为,冯氏被劫持一段,更是把夫妻二人的丝毫不同的人生观集中于一个逃兵身上,展现得淋淋尽致。是时冯氏行路途中,侍者遇到逃兵,冯氏看对方饥寒交迫,逐安排饮水,却未料孙传庭追来,逃兵一见将军,自知活命难逃,不得已伸手抓过恩人冯氏做人质,以保活路,冯氏似乎对丈夫的残暴本性了然于胸,虽然自己被抓为人质,但一脸的淡定从容,似乎已经做好了或被丈夫弯弓射死的决心,未做任何反抗。

  虽然后来逃兵在孙传庭的威逼利诱下松开了擒住冯氏的手,但孙传庭似乎并未将劝服的承诺当回事,还是一箭令逃兵毙命,也并未对虎头脱险的夫人进行安抚,而又继续上路,或许对他而言,一个人的生与死,只是瞬间的念想所决定,无论是逃兵,还是贤妻。而冯氏对丈夫的举动相当坦然,或许从一而终的思想,让她早就伴随自己的宿命,一路前行,无怨无悔了。

  其实,在《大明劫》这部以小见大的影片中,冯氏代表着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虽然朝代屡改,但封建思想却一直存在,就如片中上至明皇,中至大将,下至百姓,尸横遍野,社稷又换新天,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却未发生根本改变,即使是起源于满族的大清,依然沿袭了下去,所以,冯氏所体现的,就是那种看似无力无形,却决定着一切的力量,这是《大明劫》中孙氏简直的所在。

  《大明劫》观后感 7

  顾名思义,《大明劫》题目就框架了故事发生的朝代,以及贯穿全片的一个“劫”字。这一劫,劫住了大明的气数,更劫住了在这历史长河中如星辰一般渺茫的游医吴又可和督师孙传庭。

  编剧兼制片人谢晓东曾因一部低成本的医疗事故电影《我是植物人》在圈内名声鹤起,他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半路编剧,每一部电影剧本杀青都要历时几载。电影《大明劫》更是他历时两年半,多次易稿后的作品。据谢晓东声明,这部电影和以往同类历史题材电影的相比较,没有某些导演的菊花台题材的“新奇特”,基本是完全意义上的恢复真实。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和经历都在史书上有迹可查,力求在高度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召唤观众完全的作为剧中人感受历史的滚滚前行和个人无奈的取舍。

  故事讲述的是在战乱纷争的明朝。游医吴又可的饰演者是冯远征说起冯远征,在他拍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多年之后,大家对于他当时饰演的“变态丈夫”安嘉和仍心有余悸。在一次采访中,冯远征笑谈因为在观众心中角色太过深刻,甚至于有一次他的车被居委会的几个大妈给砸了。要说一个人能演活一个角色,冯远征就有这样的本领。游医吴又可生于乱世,又身怀精湛医术,力求在实践中开创医家新法。正是因为不甘人浮于事的太医院,他逃离出来游历四方,适逢瘟症巧遇督师孙传庭(戴立忍饰演),立志保家卫国是孙传庭的处世之道,无奈面临朝廷的'不信任,乡绅的粮饷阻挠,孙传庭有心无力深感疲惫又不得不领命前往剿匪。

  乱世出英雄。孙传庭和吴又可看似是两个风马牛而不相及的人物。一个是济世良医,一个是朝廷大将。都是社稷的人才却都同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吴又可医治病人结果被告官,提出正确的诊断方案却遭恩师一口否定。孙传庭空有一腔报国热血,面临的却是军队设备落后,朝廷钱饷停拨,最后在各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迫出战,战死沙场,何其悲壮。他们都是时代的英雄,又是时代悲剧的产物。

  一个高山,一个流水。偏偏融入的是这样一个背景:整部片子无不营造出一种悲怆的色调,沉重,灰暗。片中多出可见阴霾的天空,散不开的雾气笼罩,恍若美国大片中的末日电影。情节和环境相得益彰,尸横遍野的瘟疫和怒拔剑张的战争军营给人以惊心动魄。画面中流淌出来的沉滞,赋予了本片散文一样的风格。没有前呼后拥节紧凑的情节,也没有巧妙的悬念设置,更不存在于标准电影的“目标”讲述,在谢晓东的笔下,这就是一本晦涩的人物传记,一部解读小人物背后深化大环境的诗画散文史诗。正如张艺谋导演曾言:因为悲剧,故而显得深刻。当然,这样的悲怆,并不是谢晓东可以而为之,他犹如一个高高背起手的历史旁观者,高度还原历史,将一个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他做的,不过是处理好了一个观景的情绪调控和处理。

  那么,谢晓东散文一样的情绪调控和处理体现在何处呢?在酸柠小编天天4250看来:其一,朝代汉文化贯穿全片。从汉朝师徒之间礼节,孩童之间称呼,衣着服饰,家具摆设,甚至于军队盔甲和用具都有着浓厚的当代历史感和文化氛围;其二,战争威胁无处不在,从一开头的炮火纷争到斩杀乡绅都传达出真实的血腥味。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和娓娓道来。真实的血腥和娓娓道来的人物情怀是编剧谢晓东遵循的路线,显然,他做到了。再一次刷新了冯远征的影评代表角色:从变态的安嘉和医生华丽化身为高大全的游医吴又可。

  结局依旧充满悲怆。明知准备不足,孙传庭依旧踏上征途。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个体必须屈服于时代的最真实写照。观众都是心善之人,都想督师和夫人,孩儿衣锦还乡,无奈当时朝代飘摇,已不是他一人之力能力挽狂澜之态。乃至于吴又可,划着小舟,避世苏州。

  《大明劫》观后感 8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有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恶龙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屠龙的少年变成了恶龙。

  影片背景为李自成起义攻打潼关,而城中瘟疫肆虐,感染无数军士百姓众多医生引经据典却收效甚微,最后此重任落在了主角——吴又可身上。他临危受命,大胆质疑《伤寒论》,自创祛除瘟疫方法,著《瘟疫论》。然而大明朝积病已久,非医者可治,终难逃命中注定的劫。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吴又可给孙传庭的启发。历朝历代都反复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那么,何为人心?在孙传庭看来,人心就是粮食,是源源不断的兵源,这人心在李自成那儿,所以它输个十次八次都可以。孙传庭文韬武略,并非亡国之臣;崇祯励精图治,并非亡国之君,可大明还是亡了。难道真如崇祯所说:“非朕不明,非臣不忠,而是天灭大明”?其实是他们看不清人心,也丧失了自己的'心。瘟疫再可怕,鼠疫再嚣张,在四海八荒的人心面前,都是纸老虎。

  皇帝猜忌臣子,不派兵拨军饷,终败兵城下;将军残暴虐杀,罔顾人命;军士们杀医伤医,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互相背叛,罔顾他人救命之恩……无解之症,疲敝之师,将倾之国。曾经的他们都是那个屠龙的少年,想要励精图治,一心为民,却最终无一例外变成了恶龙。

  但有一人仍坚守初心。即使遭遇性命威胁,吴又可仍坚持为患者疗伤;瘟疫如火如荼,无数医士束手无策,他却在孙传庭一番话语之下毅然踏上祛瘟疫之路。纵使患病军士不理解甚至拒绝治疗差点打伤吴又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帮助渴望回家的年轻士兵隐瞒身体状况;在孙传庭火烧隔离病人后愤然离去;隐居苏州呕心沥血整理《瘟疫论》……治病救人,是他一生不变的信仰。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危难、无可奈何……有些人背离初心,有些人性情大变,那个满心希望的少年,似乎忘记了为何出发。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义无反顾奔向疫区,无惧风险,不求前程,英勇逆行。他们用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汇集成抗击疫情的“滚滚暖流”,构建起抗击疫情“钢铁长城”。他们是时代的骄傲,是国家的骄傲,是民族的骄傲。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关键时刻冲在前,他们立志于解除人类病痛,即使前路艰险,也无法改变他们救死扶伤的初心。

  何为人心?不是兽,不是恶龙,是那个满身正义的少年,是那个坚守初心的少年,是那个心怀善意的少年,是那个不受诱惑的少年!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他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带走了洞穴里的金银财宝分给了全村人。从此这个村庄过上了安宁和谐的生活。

  或许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大明劫》观后感 9

  明末乱象丛生,外有乱贼起势,内有机关遍伏,官家贪腐怠渎,民间豪强挺立,又逢瘟疬四起,潼关告急,名将孙传庭领命御敌,遇医者吴又可,二人皆欲以猛药去疾,无奈积弊太深,传庭战死,又可南逃,唯留传奇一桩,医书一本,以传后世。 这是电影《大明劫》的大概故事。 世俗地看,历史的说法,一曰戏说,一曰镜鉴。如今的银屏,正赶上前者大行其道,而《大明劫》的好评如潮,则恰好是后者稀缺的明证。然而观众对电影的良性反馈,也不止因它的态度。明的背景寓意深长,各色人等也都能对号入座,孙传庭整饬潼关、吴又可诊治瘟疫,可说是面对国家乱相的力挽之举,其中的现实意义不可谓不深,电影的家国情怀也相当值得肯定。 按我自己的划分,面向现实的作品,有一些是镜子,有一些则是锤子。如《盲山》和《盲井》,镜子揭露真实,引发思考。

  而锤子要更进一步,它不仅有对现实的思考,还提供解决的方法,承担比反映事实更大的责任。把电影当做锤子,可以是电影人的有意为之,我就是从一个颁奖礼上获奖编剧的感言中听到的这个名词;也有可能是无心插柳,创作者本无此心,属于由初衷溢出,扩展了作品外延的情况;当然,也可能只是观者的过度解读。我不敢妄猜《大明劫》是以上的哪一种,但考虑到影片的大致脉络,至少把它算作锤子一类是适当的。由着这个基调,我对此片也有了一些看法。一个。孙传庭因储粮作假,当场斩杀粮官。又因侵吞屯田、买通守将,设宴捕杀本地大户。两个情节表现出的除恶大义昭昭然于银幕之上,深感快意恩仇的同时,我却生出一个疑问。这要是演义倒也罢了,若是指向现实,未免要在潜移默化之间给受众一个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误导。 正义比历史还要古老,但把对一个事件的评价细分为结果正义和过程正义可能要晚一些,而针对过程的“程序正义”概念的普及更是晚近的事,但这不妨害我们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以上两个情节。程序正义的内涵是以制度化的步骤推进事件,追求用正确的方法达到正确的目的。可以看出,孙的不审即杀是完全有悖于此一精神的,虽说结果可欲,但今天杀对了,明天呢?孙传庭杀对了,别人呢?清官杀对了,昏官呢?银幕之外,我们身边有太多践踏程序正义的例子,虽重不及生死,却多涉及来自公权力的侵犯。对此我们理应愈发警醒,而上述情节传递出的价值取向,我以为并不值得提倡。重不重视程序,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可能发生的结果的`不义和过程的不义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比如“宁错杀不错放”还是“宁错放不错杀”?这让程序正义不只是一个达到目的的手段,还是一个有其自身价值的主体,而对这一主体的思考和完善反过来则会推动它作为手段的有效性,也就是达到对权力的制约。 以制度对权力进行制约是如今的社会共识,其优点无需赘述,程序正义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制约手段,自然不应受到忽视。不过,电影还设计了粮官妻儿的角色,大概是希望引导观众以此切入反思孙的所为,如果是这样,那就是相当聪明的做法了。 再一个。吴又可反复提及重疾需下猛药,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选择激进还是保守的路线之争。激进主义在历史上曾屡占上风,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可否认,它们是推动进步的巨大力量,但如一卵双生般同样巨大的破坏力,也促成了对激进主义的反思和批评。电影借角色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是表达的自由,我只想提醒大家注意其中的争议之处,并无意对个中立场进行评论。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将军与医者初见之时有一段颇有意思的对话,吴又可申明瘟疫之源后推辞治疬之托,孙传庭遂斥之空有救亡之名,却无行动之实。此话听来耳熟,细想却又站不住脚。实际上吴以归纳法得出致病机理,已有现代科学方法的雏形,而以科学的标准,还未证实的理论是不该落定的。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乃是科学方法的精髓,以此来看,吴的支吾搪塞,可看做是谨慎使然,其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并无不妥,甚至称得上可贵,反而孙的斥责,倒是行动压过理性的表现。盲目的行动,加之权力的放大作用,往往造就恶果,这正是行动的危险之处。电影展现此一面相,若能引起相关思考,则对银幕两边的人都可说是幸事。 以上三点,于历史而言并无实在意义,毕竟新法不可回溯,先人自有先人处事的逻辑。只是如果要把它们打成一把锤子,用以塑造今日的社会,恐怕既于你我共同的福祉并无助益,也与文明发展的轨迹两相错置了。接受过古典性的滋养后,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到现代性上来,这也许能让我们造出一把更好的锤子,进而敲出一个更好的雕像。 总之,电影要深入社会议题,完全可以拿出积极的姿态,这是电影人的责任担当。然则对影片的探讨,也正因“积极”可能带来更多负面效果的缘故,理应更加严肃。

  《大明劫》观后感 10

  一部很有良心的历史类片子。故事发生在大明末年,那根导致王朝覆灭,国家破败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影片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两位主角,历史上都有其人。一是孙传庭,努力挡住闯军,无奈多方面因素下最后马革裹尸。另一人是写出了《瘟疫论》的游医吴又可,影片围绕治人治国的角度将两名似乎没有关联的人联系到一起,展现大明将亡之时这两个最清醒的人的思想碰撞,精彩至极。

  孙传庭最后到底怎么失守的潼关,众说纷纭。准备不足,草草出关,在崇祯的催促下不得不奉命行事,这是导致他失败的直接原因。其实,就算有了皇帝的信任,糜烂的制度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一时难以清除,孙传庭不是败给了自己,朝代的命数就是如此。

  而吴又可这个角色的形象也相当丰富。从一开始的拉稀疗法到后面对待士兵的别出新意,只能看出这个游医和别的医师想法略有不同。经孙传庭一番教诲之后自己慢慢开始醒悟,不过此时还是仅限于将医术学以致用的`范畴。

  导致吴又可思想升华的还是影片的结尾,军中的患病士兵被孙传庭无情抹杀。瘟疫士兵,与其带出关扰乱军心,不如就地解决。这其中的孰轻孰重,孙传庭很明白,而吴又可也很明白。

  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两人都没有做错。当断则断,一个是要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另一个则是站在生命的立场上。所以吴又可最后回到了苏州老家,世外桃源之中潜心著书。

  所以这两人的对手戏就很有意思。孙传庭坚定地站在国家这一方,而吴又可则对大明不报希望,表面上孙传庭将控制瘟疫的重任委以吴又可,事实上孙传庭一开始就知道吴又可和他不是一路人。

  强扭的瓜不甜,吴又可最后不告而别,孙传庭也是早就料到了。潼关一战,胜负难料,吴又可为保全性命而出走,这是原因之一。为什么孙传庭断定他不会投靠闯王?在大明手下办事,和在李自成手下办事,本质都是一样的。

  而瘟疫才不管你是哪个阵营的,王朝更替又如何,病魔一日不除,医者难以安息。都说救国救人,最根本的还是人,人的疾病可治,而缠绕在这个朝代的瘟气,不可治也。

  这个时候把孙传庭对缙绅说的那些话拿出来,发现别有韵味。孙指责他们对国家见死不救,用来献给国家军队的,远不及用来贿赂自己的。可对于土豪们来说,改不改朝,换不换代,给哪一边都是浪费。

  最后影片在崇祯自缢的字幕中结束。前面铺垫了这么久,结束却来得如此突然。影片的悲剧基调又一次彰显,孙传庭都用生命在呐喊了,所有的愤怒、不甘和仇恨,都在白纸黑字上悄无声息,一笔带过。

  当然,本片并非那么优秀,厚重的历史在影片中有些方面及其到位,但有某些时候本片像是在看电视连续剧一般,稍显出戏。不过,作为一部少于的历史类电影,也够格出现在观影名单之中了。

  《大明劫》观后感 11

  有幸能够参加观影,首先感谢电影《大明劫》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看完电影,对此最大的感受,便是这部电影让诚意重回褒义词。自从几年前某人使用了“诚意”这个词之后,诚意变悲催地沦为了除了圈钱有诚意其他什么诚意都没有的代名词。但是《大明劫》不是,我觉得,我能看到真正的,原始意义的诚意。也许不够完美,但是很认真,很努力,很有良心。作为一部反映明朝的电影,能够让人惊呼“啊,圆领!”,能够让人看到长袄(虽然不那么标准),看到在那个年代早就已经出现的火炮和火铳,无疑是令人惊喜的。没有故作潇洒的披头散发,皇帝头上终于不再是明晃晃的金丝翼善冠,没有强行加入的狗血情感戏,实在是通体舒畅。还有些细节不够完美,但是能做到这个样子,就值得点赞。冯远征是位我很喜欢的演员,大约属于无论演什么都不会让我失望的那种,这次也不例外,医生吴又可被刻画的很有说服力。余少群也很有突破,无论是造型还是演技都硬朗了许多,刚开始我都没有认出来。演孙传庭的那一位,表情和一些细微动作都很赞,不过感觉换一个给力的配音会更好一些,好多对白感觉没有力气。电影名字叫做《大明劫》,很恢弘大气的名字,大明王朝的灭亡,实在是一个复杂而纠结的`过程,但是这个电影别出心裁地从一个小小的角度切入。也许是想以小见大,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诠释这个题目。为了不剧透,关于剧情的东西我就不写了。但是电影总体,给我一种略跑偏的感觉。整个电影看下来,不知道高潮在哪里,不太明确电影想要传达什么。制片人说,我们看高潮在哪里,高潮就在哪里。观众觉得这是部什么片子,这就是什么片子。可是……如果制作者对于自己做出的东西都没有明确定位的话,感觉就像吴又可捧出一堆草药,对着病人说,你觉得哪种药能治病,就用哪种药。做人不仅要直面历史,也应直面自己。对两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刻画略单薄,导致的结果就是悲剧性和震撼性不够强。如果说弱化人物结局是为了给人留下希望,那么就和题目里的劫字不符了。如果说大明劫数就体现在非结局的剧情里,那么我觉得,对于明亡的原因以及现象的挖掘,有点浅,有点片面。电影里描述的疾病像是鼠疫,但是最后文字里提到的是病毒,对于我来说,总有种不能直接证明的感觉。制片人老师表示不必在意这些细节,可是对于我来说,这样子会直接让我质疑电影的说服力。

  最后说一点略无关的,我非常非常不喜欢官博说的含沙射影四个字,针砭时弊人之常态而已,何必用这么一个贬义词修饰?最后,我依然感谢制作团队,让我们确信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娱乐至死,总有些信念,值得坚持,也许殊途,但愿同归。

  《大明劫》观后感 12

  《大明劫》,一部看似波澜不惊,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起深沉回响的电影。

  影片以明朝末年为背景,将视角聚焦在两位主人公身上 —— 医生吴又可和将军孙传庭。在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一场关乎国家命运与人性抉择的抗争。

  吴又可,一位医术精湛的民间医生,他对瘟疫的研究和治疗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面对来势汹汹的瘟疫,他没有被传统的医学观念所束缚,而是大胆地提出了 “疠气” 学说,通过隔离病患、焚烧尸体等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他的坚持和创新,不仅体现了医者的仁心,更展现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科学精神,一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孙传庭,一位忠勇的将军,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面对朝廷的腐败和内部的纷争,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然而,他的努力在那个腐朽的时代显得如此无力。他的无奈和挣扎,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残酷。他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忠诚的将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却最终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电影中的画面充满了历史的质感,灰暗的色调、破败的城池、饥饿的百姓,无不展现出明朝末年的衰败景象。而在这绝望之中,吴又可和孙传庭的故事却如同一束微弱的光芒,照亮了人性的善良与勇敢。他们一个用医术拯救生命,一个用武力保卫国家,虽然方式不同,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

  《大明劫》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电影,更是一部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渺小与伟大。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而他们的选择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这部电影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对人性的善良和对国家的忠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明劫》观后感 13

  看完《大明劫》,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历史的沉重与沧桑所笼罩。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明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困境。那个时代,国家内忧外患,瘟疫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电影中的场景逼真而震撼,破败的城墙、荒芜的田野、绝望的百姓,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

  吴又可作为一名医生,他的形象令人敬佩。在瘟疫肆虐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探寻治疗之法。他敢于质疑传统医学观念,提出了 “疠气” 学说,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那个保守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他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医术,更体现了医者的仁心和担当。他对生命的尊重和拯救,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孙传庭则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在朝廷的腐败和内部的纷争中,他依然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的无奈和挣扎让人动容,他深知国家的命运危在旦夕,但却无力回天。他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忠诚的将士,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影片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而是以平实的叙事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这种真实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复杂。

  《大明劫》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电影,更是一部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但他们的选择却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不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明劫》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思考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大明劫》观后感 14

  《大明劫》,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影片,如同一幅沉重而又细腻的画卷,缓缓地在观众面前展开。观看完这部电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千。

  影片以明朝末年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一位名医吴又可与名将孙传庭共同面对瘟疫与战乱的故事。影片中,明朝末年的社会局势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景象被真实地展现出来,让人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孙传庭,一位忠诚而又无奈的将领。他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却面临着重重困难。朝廷的腐败、官员的勾心斗角、军费的匮乏、士兵的疲惫与疾病,这一切都让他举步维艰。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试图力挽狂澜。他的坚毅、勇敢和忠诚让人敬佩,但他的无奈与悲哀也让人痛心。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就像一颗孤独的星星,努力地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却无法改变整个天空的黑暗。

  吴又可,一位医术高超、敢于创新的医生。在瘟疫肆虐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寻找治疗瘟疫的方法。他敢于质疑传统的医学观念,提出了 “疠气” 学说,为治疗瘟疫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勇气和智慧让人赞叹,他的人性光辉也在影片中熠熠生辉。在那个充满恐惧和绝望的时代,他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影片中的瘟疫场景让人触目惊心。无数的百姓在瘟疫中死去,尸体堆积如山,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这场瘟疫不仅是一场生理上的灾难,更是一场心理上的灾难。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善良。在瘟疫面前,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自私,而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这种人性的对比,让人深刻地反思人性的本质。

  《大明劫》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思考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面临着生死考验,他们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错误和教训,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们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远离了战争和瘟疫,但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像孙传庭和吴又可一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

  总之,《大明劫》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它让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对历史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为未来而奋斗。

  《大明劫》观后感 15

  看完《大明劫》,仿佛经历了一场沉重的历史之旅,心中满是感慨与思索。

  影片以明朝末年为背景,将那个时代的动荡、危机与人性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朝末年,内忧外患,瘟疫横行,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名将孙传庭和名医吴又可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历史之歌。

  孙传庭,一位忠诚而坚毅的将领。他身负重任,面对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他毫不退缩,试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他整顿军队,准备抗击外敌。然而,朝廷的腐败、官员的勾心斗角以及军队内部的重重问题,让他的努力显得格外艰难。孙传庭的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忠臣良将的无奈与悲哀。他们心怀报国之志,却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坚持与执着,让人敬佩,也让人心痛。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吴又可,一位医术精湛、敢于创新的.医生。在瘟疫肆虐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寻找治疗瘟疫的方法。他敢于质疑传统的医学观念,提出了独特的 “疠气” 学说,为控制瘟疫做出了巨大贡献。吴又可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力量。他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勇于探索和创新,展现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智慧和勇气。他的医术和医德,让人敬仰,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的瘟疫场景,让人触目惊心。无数百姓在瘟疫中死去,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这场瘟疫不仅是一场生理上的灾难,更是一场心理上的灾难。它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与善良。在瘟疫面前,有的人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而有的人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这种人性的对比,让人深刻地反思人性的本质。

  《大明劫》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电影,更是一部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错误和教训,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们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远离了战争和瘟疫,但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像孙传庭和吴又可一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敢前行,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问题。

  总之,《大明劫》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感动。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大明劫》观后感】相关文章:

《大明劫》观后感05-20

《大明劫》观后感11-03

《大明劫》观后感(精选14篇)11-15

大明劫的观后感(精选5篇)11-21

劫执(劫執)04-29

劫初铃(劫初鈴)04-29

兵劫04-29

万花劫的散文05-01

作文:儿童节?儿童劫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