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展观后感

时间:2023-04-25 05:33:0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看画展观后感

  看画展观后感

看画展观后感

  诗曰

  学艺多生近利风,低层爱好逐虚荣。

  圈排地位权钱里;画外功夫境界中。

  厌听同仁谈鬼斧;常师造化悟神工。

  无言善美参人性,独立千秋自不同。

  12月18日,我一天参观了两个画展。因为是本市非名流画家群作品展,也就是每年年终照例举行的文化政绩展示。所以我就不邀请朋友同行,只是自己一人随便走走看看。

  我先去南溪山看市美术馆的《首届桂林市十二县美术作品联展》,然后出来南溪山公园门口乘11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在七星公园门口的桂林市展览馆看《桂林女子书画研究会书画作品展》。观展的人不多,每一个展览场地,走一圈也不过半个钟头。

  《首届桂林市十二县美术作品联展》获得金奖的作品是一幅油画《古镇》,画面是古民居和石板巷道。画面的色调有旧居情调。但是,色彩的明度、纯度缺乏丰富区别,只是在笔触大小和明暗上下了功夫,所以整幅画面就感觉不到纵深和色彩透视的对比。作者用笔画出的石板路也没有用油画刀画的那种坚硬质感,缺少响亮强烈的虚实对比。当然,这只是技术层面的观感。至于画面氛围蕴涵的作者人文历史心态,那将是更高一个层面的内涵了。对此只能偶遇而不可期待,更不能迷信权威专家的应时高论。

  我曾经在一位爱好摄影博友的博文中发过一贴评论:宁愿相信感觉,而不要迷信权威。因为,权威常常陷于自己的感觉之中,而不能宽容并难以理解另类感觉。

  这一帖评论的意思就是:学摄影(其实学什么都一样)只能跟老师学技术技巧的基本功夫,一但到了艺术处理和创作的层面和领域,就绝不能再迷信老师(特别是自我感觉永远良好而又好为人师的所谓权威专家)的指手划脚。老师的指导和建言,只能作为自己终生学习的参考意见之一。一定始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感觉,才能走好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这就像我们对待家中的父母一样,父母虽然是我们的至亲至爱,但我们要想获得比父母更成功地自立,那就既要深藏并尊重父母的爱,又要修正甚至背离父母教导的人生经验,才能获得比父辈更大的成功。如果人生永远停留在严父、慈母和恩师的襁褓中,那自己天赋独立的生命就会永无成熟之日。

  学艺、为文、做人,其成长、成熟、独立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回味我自己的学画一生,大致上有于下几个层次的经历:

  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画什么像什么,能得到同学的赞赏和老师的首肯,就得到了满足和自信。(自己当时绝对无能判断老师的能力水平和评价动机。)

  二、应时习作能入选参展,甚至获得评奖荣誉证书,也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当然自己也并不明白办展方之动机目的和圈子内幕、背景,以及参展者和评委的水平层次。)

  三、能参加学会、协会,获得同行认可和名家指点,心中差不多就以为自己终于成了画家队伍中的一员,或者感觉自己已经"自成一家"。(与历史上的文人相轻相反,现在却是盛行虚伪的"文人相贺"。所以,绝大多数从艺之

  人,在行政化的圈子里是绝对得不到中肯的批评和平和的探讨机会的--因为,这里只有同玩而没有竞争。大师永远是大师,领导也永远是领导。其余人等,只是轿夫和陪衬。)

  四、脱离体制,离开圈子,孤独地独立探索,进入市场而不是进入官场。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哲理、人文、历史的"画外功夫"。修弃虚荣虚名,认定大善大美,放弃艺术求"真"。主张跳出名利、传统、派系圈子,以平民心态、哲人悟性、学者虚怀直面大千世界,涵积画外功夫,而后进入技法、理论创新之境。

  以上即是本人学艺为人生命历程的几个发展阶段,同好可作参考,亦可一哂置之。

  下面发几张图片供博友观看

  市美术馆正门。

  获得金奖的油画作品《古镇》。

  有美感的作品。

  美术馆侧门。

  美术馆西面是南溪,东面就是漓江市内游码头。

  南溪山的侧后方向景观。

  南溪山的侧面。

  接近正面角度的南溪山全景。

  南溪山正面左侧局部山崖。

  南溪山正面中部山崖。

  山中部龙脊上的凉亭。

  南溪山正面右侧山崖。

  南溪山免费公园正门入口处景观。

  《南溪茶苑》两侧挂的是对联吗?上联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平平",下联的平仄是"仄仄仄仄仄平平"。但如果作为古体诗的首联,则又是无可非议的了。

  花桥展览馆入口的展牌。

  女画家的作品大多以细腻清秀为特长。更多的则只是初学者的习作。

【看画展观后感】相关文章:

看画展作文10-13

描写看画展的日记02-07

看画展的观后感11-08

画展观后感09-20

画展的观后感11-08

画展观后感04-01

画展观后感01-11

看3D画展作文11-10

(荐)看画展作文18篇03-29

看画展作文3篇[优]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