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4-05-22 11:23: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皮囊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上天堂下地狱还是在荒野上游荡?那些古书上的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蔡荣达写了一本书,就叫《皮囊》,他以这本书献给已经离世的父亲,阿太,献给陪伴着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自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张缝合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会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是啊!皮囊有心,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东石”,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或许有太多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十几年来,镇区的.发展一直往反方向滋长,整个小镇都在集体逃离那片带给他们乐趣和磨难的海洋,然而这片试图被父母藏住的海,却因父母的禁止而越发吸引我。

  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直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海是藏不住的。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有,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办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我在海边上车,一路被带向浓郁的山色,窗外的景致,如同溪流中的光影那般鲜润地滑走,我看着一座座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来,却仓促被扯走

  ……我多么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但我也明白,我现在唯一能努力的是,却使彼此错身了,我希望,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这也是我能想到唯一反抗。”

  谢谢时光,谢谢命运,虽然他们那么残酷。但终究让我看到过风景。物都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想要活得轻松便要学会妥协,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副最初的皮囊,又为什么要给自己装上更多不真实的皮囊来伪装最后又一层一层地撕扯下来呢?我们的灵魂还在,我们仍有梦,就要不忘初心。

  《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第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最好的。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皮囊有心。

皮囊读后感2

  皮囊这个词,大概是出于阿太那句话:“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80后作者在故乡泉州小镇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亲情、友情交织成的人生。如今已经小有头目的作家再回看彼时的故事,除了释然、理解、怀念,更多的是感慨、喟叹。

  让我泪目的故事片段却没有任何感受可以书写于此。

  作者的母亲对父亲的爱是那么深沉与执着,执着到可以抵过漫长岁月,执着到可以选择欠一辈子的债来为父亲建一座老房子。看到这一段,徘徊在我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个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时候才理解父母间的爱情的呢?

  我拥有一个同样的家庭背景,虽然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于当今年代来说是突兀的。也就是这样,我一直以一个第三视角的角度去看父母的婚姻——那种刻画在生活中的感情,那种用粗鄙的话讲出的关切,那种浸泡在岁月中的平淡陪伴。我总认为,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我还年轻,我还相信爱情,所以才可以在那些“废墟”中寻找光明。成年后的每次夜聊,母亲在吐槽父亲之余,因为实在不想被母亲的负面情绪所撼动,我总会异常地客观冷静分析其中的问题,像是在分析别人家的故事,就仿佛我从来都不是这部连续剧的参与者。同样的熏陶,而我却成为了一个与作者完全相反的、薄情冷漠的人。

  我之所以想问作者那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当我想下笔去描写父母之间的故事的时候,更多的是灰色情调。我实在是没办法去把那样一个朴实无华的“爱情”写得如此感人、积极,也或许是因为在我的生长环境中,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就不存在了,所以会在我的潜意识里是抵触这样的生活的。也或许是因为我还年少,并不懂平平淡淡的生活本该如此。更或许,我该是一个更加积极阳光的人,一个可以从浅薄人生中寻找到深情世界的人。

  在书中,作者叹惋了许多年少时的伙伴,他们过着看似非同寻常的人生,却最终落得深渊。我看见书评中有一条差评,他说:作者就是在惋惜他人人生的同事对自己的境遇感到庆幸。而在我看来,作者所叙述的这些“另类人”,恰恰是想突破束缚的“时代先驱”,他们之所以难以“生存”有两点原因:第一,这些先进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生存的落脚点,它们既没有现实的“磨炼”使其变得理性而实际,也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给予它们繁衍生息;第二,旁人的不屑与不解会加剧这些“先驱者”思想的极端化,从而导致思维从理性走向了偏激。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要联系实际。综合以上,这些“先驱者”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抱负,而自己又对于这些观念耿耿于怀无法释然,最终便促使自己走向了极端的灭亡。

  这几个人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舍友厚朴——一个一直吵着要“自由”,却不知什么是真的自由的人。作者曾劝他来北京,而最终却因为父亲的病逝被迫回到了老家,继而又留在了村里做老师。我不禁幻想厚朴来到北京后的样子,不知那些更加虚伪复杂的市井生活,能否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可以治愈他的病。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在湍流不息的大城市里,连“做世界”都很难,更何况去做“自己的世界”。

  但实际上,作者与厚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所促成下的人生境遇,只能说是命运使然,我甚至不觉得其中会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只是,太多人因为没有学会自我和解而最终走向了“灭亡”。

  我特别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名利与期望中的所谓的上层生活拖着我们不断向前奔跑,我们在以梦想命名的人生中慢慢丢失了自己的“肉体”,只剩得皮囊被生活无情地拉扯着、消磨着,总有那么一天,磨破得皮囊遮盖不住自己空虚的身体,那时我们才想起去放慢脚步,回顾来时的路去找寻丢失的“肉体”。

  也把这句话送给在大城市中打拼的你,不要在追寻体面的路上,丢掉自己最基本的体面。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3

  看完了,心里有种莫名的沉重。很喜欢描写阿太的那段,喜欢阿太将生死看淡的人生态度,不拘于这副皮囊。

  作为妻子,作者的母亲忠贞守护在丈夫的身边。作为为人母亲,处处在丈夫及外人面前为子女靠虑。作为平凡的女人,无论受多大的委屈也不会因一己的任性而抛夫弃子,一个人默默地忍受下来。这位父亲的角色让我想起了的我爷爷,因为病痛折磨,时时大发雷霆,以致死后奶奶那种超脱的神情不经让我对爷爷的一生感觉不值,因为自己一生的伴侣未有一点儿恋恋不舍。这也只是奶奶皮囊及抛开皮囊外物质收到摧残后所释放出来的解脱,对这样的解脱我们并不觉得那是恶意,反而觉得是种胜利,因为熬过来了。

  关于后面各种人物的描写对于我来说感觉像看电影一样,“致青春〝,夏洛特的烦恼,北京青年等青春放浪时的`场景,很遗憾学生时代没有这么疯狂的故事。

  笔者最后的遗憾也是我们当代远游人们一直无法正确处理的问题,父母在,不远游,可背后多少问题在背道而驰,梦想,追求,责任,好奇,吸引等等,无时不让我们远离父母,独自来到陌生城市打拼,却只挣得零星点点,有时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却依旧在努力为挤进这拥挤的城市斗争。有时候的迷茫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皮囊读后感4

  看书评里有很多关于作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话,其实看的过程中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越看到后面,就会越明白皮囊和现实的意义。我们都执着于追求表象,却总是习惯性的忽略表象背后的真实。生命很短暂,短暂到我们都来不及细细体会已经流逝的生命阶段,然后新的年龄阶段又马不停蹄的赶来,然后再匆忙的逝去,以至于让人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然后周而复始的开始和结束每个生命阶段,多可怕!生命又是漫长的,每一个抉择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或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纠结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乃至更长时间,选择的过程太痛苦,痛苦到感觉时间像个压力泵,行走太慢压的我们喘不过来气……但是,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认识自己的内心,倾听别人的内心,慢下来去了解和体会,试着去理解别人,试着换位思考,试着换个心情去爱这个世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做不了有趣的人,做一个认真的人也是可以的。(感觉有趣的灵魂除去灵魂两个相似,就是幽默细胞的多寡了,奈何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段子手。我呢,也就做一个认真的人吧)

  《皮囊》读后感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虽然其中很多情节我总感觉有种“开挂”式夸大的.嫌疑。)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顾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皮囊读后感5

  很久没有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本书了,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我

  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虽然是久违地没有认真念书了,但是自从开始了解了作者的家庭开始,我就一直忍不住泪流满面。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书中的忧伤,不同于以往我所读的人生自传,也许是我终究阅历太少。我一直在逃避着生活,家庭,各种各样的东西,但终归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还是会欣然向往,也真实感受了他们的诸如此类的悲喜,这也仿佛是我们的亲身体会。而且相较于虚拟动漫里的热血与感动,书中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也更加现实而颤动。

  起初我以为全书都会让我泪流满面,一股淡淡的忧伤一直环绕在我四周,但看下去也才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真实。作者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朋友亲人入手,向我们讲述了他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倔强的残疾父亲,女强人一般却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还有好友厚朴,小镇女人张美丽等,每个人的性格及生活都是那样让人印象深刻,像我们这样大的世界,这样的人应该不知有多少吧。然而众生最后终究也逃不过生死的束缚,尘归尘,土归土。这也是生活的必经之路啊。

  不谈活着有什么意义,因为到最后不管什么意义,皮囊终究还是这副皮囊,而一颗活着、醒着的心才是皮囊真正标志出生命的限度,正如臧克家曾经说的“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书里温情而又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像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生活影子,可最后谁又能彻底明白生活的意义呢?所以当你觉得你正在经受生活的折磨和挫折时,不必抱怨,至少你活得比别人

  幸福。皮囊如是,地坛里的史铁生也是,虽然经历过挫折,但他终究还是走过去了,虽然没有道尽生死,但他让我们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皮囊让我们学会“看见”自己,也同样“看见”更多人。想要什么样的皮囊,就要看我们要选择怎么样的人生,也只有过完人生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皮囊是厚是薄。苦难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的确确的存在,经历让我们不断认识并完善自我。无论如何,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

皮囊读后感6

  《皮囊》是蔡崇达写的一部真实的生存故事的小说,他以故乡和时光为坐标,推延到自己。他想告诉人们的是人生是一场苦修,有些苦,熬过去才算数。

  在《皮囊》里有一个小镇青年黑狗达,作为超生的第二个孩子,他一出生就让这个家穷上加穷。父亲公职被开除,不得不去宁波当海员,三年后父亲带着一笔钱回家做生意。在黑狗达高二那年,父亲脑中风,母亲承担起这个家,她开了一家小加油站,边照顾父亲边起早贪黑赚钱。日子好了起来,母亲想用积蓄盖房,她不顾亲戚反对,把房子加高了四层,用剩下的钱请乡邻吃饭。终于为了自己的命运争了一口气。

  本以为日子一天天变化没想到生活开始撒了一把盐,姐姐因为没有像样的嫁妆,婚事告吹;母亲因为劳累过度得了急性盲肠炎;父亲越来越暴躁;黑狗达耽误了学业。母亲因为要给自己给父亲挣回面子,于是受到了生活的窝囊气。生活百转千回,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面子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给自己过的。

  《皮囊》里另一个人物文展,生下来就有兔唇,但他凭借自己的.学霸人设竟然扳回来自己的面子,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组织能力,每周末都有村里的孩子聚集在文展家,听他安排,可能是去河边摸鱼,可能是分组下棋,可能是听他讲未来的展望,没有人因为兔唇排斥他。文展是家里人的骄傲,父母高看他,哥哥虽有不服也惟命是从。文展考上福州重点中专,后来黑狗达回老家探亲才知道他的变故。没想到出了自己小镇,外界的人没有那么友好,他的缺陷成了别人攻击他的武器,他开始自暴自弃,辍学在家,父母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哥哥嘲笑他,跟班们疏远他,黑狗达看到了什么叫人心叵测,只有身处卑微,才能看到真实的社会,人情的淡薄。人生得意时,围绕身边的朋友,多是为你的光环而来;人生落魄时,才能真切看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别高估感情,也别低估人性,这一辈子,到头来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皮囊》另一个人物厚朴,黑狗达大学之后认识的一个人,他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叛逆者,他组乐队,打架斗殴,和老师对着干,他是黑狗达的室友,遇见厚朴之后黑狗达看出来厚朴是一个学无所成的空谈者,他组乐队不会乐器,他唱歌写歌空洞,他逃学门门红灯。他被学校开除回乡下教书,由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两年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梦想都建立在生活之上,而生活永远要求我们具备与梦想相匹的能力。只可惜,厚朴始终没有听懂。

  黑狗达工作三年后攒下来二十万,他想带父亲去治病,可是父亲在一个雨后离开了他,一家人难以接受,一家人都在努力让中风的父亲好起来,但是却始终治不好。后来母亲跟着黑狗达到了北京,母亲学会了和命运和解。命运本无常,生死本难测,人的生老病死,从来不会因为任何情感而改变。

  生活从来没有奇迹,每个人都在一边受伤,一边努力奔跑。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开生存的考验,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主动弃权是一条路,奋力抗争则是另一条。

皮囊读后感7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还 有些什么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这些终究会因为韶华逝去而不复存在。

   ̄ ̄ ̄不是金钱,不是名誉。这些只会为你的皮囊增加负担,来去匆匆。

  你有没有感受过生命的律动?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没有听到过风的歌声?依稀在你耳畔萦绕的。

  你有没有闻到太阳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间嬉戏的。

  你有没有看到过透明的颜色?在你瞳孔中映射的。

  你有没有品尝过水雾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开的。

  你有没有追求过什么?日日夜夜在你脑海中幻想。

  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东西。他们,会点亮人生。

  【贰】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亲病逝,母亲坚持要把即将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积蓄重建,只为建一个家。等待死亡的人们,终会化成最初的模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宏大的梦想,但是因为人心的恶俗,有的人不能与世俗抗争而饮憾终生;有的人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沦为普通人;有的人不顾一切的绽放着自以为无极限的青春,然而终会被自己心中那个横冲直撞的“破坏者”吞噬……

  《皮囊》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作者身边所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关于皮囊、关于家、关于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朴素却真情,一点一点的浸入我们的心房。故事总是以悲剧结尾,让人流下心酸的眼泪,可回想起来却是十分温暖,像是得到了什么力量在往后激励着你;也正是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皮囊。

  在其中,会有一盏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你的皮囊。

  每个人。

  【叁】

  你感受过自己的皮囊吗?

  大多数人大约都会回答:当然了。

  那么,请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皮囊吗?

   ̄ ̄ ̄没有人会肯定的说,是。

  皮囊是什么呢? ——他既保护人们可以不受伤害,又包庇了人们的丑恶。

  但是,能不能点亮皮囊中的明灯,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是的,她说到做到,她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她总是用尽全力的做事,切菜时把手指切断了,她也一声不吭,反倒是“我们”被吓的手足无措,慌乱不堪。阿太曾经把自己不会游泳的儿子一次次的扔进河里,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门关走一遭,但是,正是这样看似无情的处事方法,却是真正的掌握了如何对待皮囊。阿太在临终的时候终于说出了对待皮囊的看法:“没有皮囊的限制,灵魂才能来去自如。”

  灵魂,就是点亮皮囊的那盏明灯。

  【肆】

  家,是什么?

  有人说,家,是在你伤心难过时,给予你温暖的地方;有人说,家,是梦中的天堂;也有人说,家,是永远回不去、永远到不了的净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点着一盏灯,无止境的等待一个风雪夜归人。它在你心中,永远都是最初的模样,无关年龄,超越时间;无关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温暖皮囊的那盏明灯。

  【俉】

  你相信有神灵吗?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现在,我相信了。

  父亲走了,母亲要为父亲找“巫”——可以把父亲生前想要说的话转述出来。母亲固执的想要听一听父亲的声音,问一问他在那儿过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认为这是骗人的,但母亲倔强的像一头牛一般,被骗了也心甘情愿。

  她去找了“巫”。

  “巫”说,父亲会回来看我们的。

  而“父亲回来”那几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过年一样,母亲也快乐了许多。

  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我开始相信神明,我开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盏明灯。

  【陆】

  而人啊,无论经历多少变迁,历经多少磨难,只要带着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头上的信仰,无愧于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这是《皮囊》告诉我们的。

  是的。

  仅此而已。

皮囊读后感8

  本书通过25个主题,50个小故事,让你看到“无聊人生”和“无敌人生”的不同,让你知道“平庸无奇”到“闪闪发光”的差距。

  提醒你“如果真的有什么是值得去赢的,那应该是尊重,而非苟同”;奉劝你“确实不需要为了谁而改变自己,但也不能惯着自己一无是处”;嘱咐你“内向的人,不必羡慕别人的哗众取宠”;拆穿你“游手好闲不等于文艺青年,生活无聊是因为缺少仪式感”;告诉你“不要和消耗你的人在一起,也不要做一个消耗别人的人”;提示你“根本就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趣的人生态度”,并希望能帮助你“将这个快要被无聊攻陷的世界,变成你的游乐场”。

  你长得一般般,却有着谜一般的自信,心里话常常是:“也不知道,这么优秀的我,以后会便宜了谁。”

  你能力一般般,却有异常坚定的信念,总觉得自己有一天能一飞冲天,而且这种感觉还异常强烈。

  自诩为“生性倔强,还有点儿感情洁癖”。可这丝毫不影响你当个别人眼里的“老好人”。偶然看见了心动的某某,恨不得把自己免费送出去。

  你既不会妥善地接受别人的“好”和“好感”,也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反感”。别人说一句好话,你就高兴半天;遇到一点儿冷遇,你就心凉半截。

  你希望被人重视,又不想失去自由;你义无反顾地去爱,也被体无完肤地伤害。

  渐渐地,你的心窝被扎成了马蜂窝,再遇良人,心里的那只小鹿却再也不敢撞了,像死了一样安静。

  所谓“热气腾腾”,是允许生活偶尔不怀好意,但相信它一定会有惊喜,而不是一头扎进人海里,假装和世界抱作一团。

  所谓“仪式感”,是用郑重其事的态度,去表达内心的庄重;是让某一天与其他的日子不同,让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所谓“靠谱”,是既有套路,又有诚意;是凡事都有所交代,件件都有着落,事事都有回音。

  所谓“初心”,是去掉虚荣炫耀和自我感动之外,袒露出对真实自我的`赤胆忠心。

  所谓“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领教了这个世界的凶险与顽劣,还有勇气过“该吃吃、该喝喝,爱谁谁”的快意人生。

  所谓“有趣”,是懂得跟自己和全世界相处,是擅长于将这个快要被无聊“攻陷”的世界变成自己的游乐场。

  希望有一天,你能和这个一本正经的世界擦出精彩绝伦的火花;也希望有生之年,你能幸运地成为别人冗长生命里有趣的某某。

皮囊读后感9

  当当的热门读物是我对《皮囊》的第一印象,每次想买点书读,就先看热门推荐,随意在喜马拉雅搜这本书,是李光洁读的。书里有12个故事,听了第1个故事《皮囊》,不尽兴,反复听了3遍。3遍后没继续听第2个故事就决定买书。这样的文字,只是听是不过瘾的,它值得斟字酌句细细品味。

  本书作者叫蔡崇达,在家乡他有个名字叫黑狗达,闽南人。书里写的是他对亲人、朋友和家乡的回忆。他在写书时,对人生过往的剖析,对自己身边的人的人生细致地感同身受并从中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读完一个故事后,我会稍作静默,整理思绪,好像我和作者一样经历过这样的故事,在读的过程中忆起以前的人和事。我的爸爸,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童年,我的大学时光,它们和作者的故事纠缠在一起,平行时空里的我们各自经历着。我很佩服作者的冷静,也许在写的过程中,他也有泪流满面的.时候,写自己的故事就像把伤口撕开,再继续往伤口处深挖,直到一个个故事完整呈现出来。

  《皮囊》第1个故事写的阿太,是他外婆的妈妈,阿太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她自己就是一本书,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在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时,阿太很淡然,别人觉得她冷漠,她说因为她舍得。她活到99岁的某一天,去世前,他留给曾外孙的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阿太的人生观,面对生死的豁达,一直影响着作者。作为本书的第1个故事,它很好地引入了后面故事。

  故事2和3,写的是他的父母。父母的房子,父母的爱情,因中风残疾的父亲。作者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写出了曾经风雨飘摇的家,把贫穷、疾病、死亡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他相信人死后的世界,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也许很多人不相信这些,直到亲人离世后。因为这是念想,会想象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怎么样,相信生和死是有连接的,打开门,过了一条隧道,亮光那头便是了。

  作者写到曾经的老房子,父亲去世后的,母亲把老房子租出去了。不知道有没人跟我一样,对去世后的人住过的房间会有莫名的窥视感,好奇又害怕,带着复杂的情感。外公是我记事后经历过的第一次“离开”,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外公的房间后来成了杂物间,小时候,路过外公以前住的房间时,总会有点害怕,里面堆满了杂物。去年看了一眼爷爷住过的房间,里面也是堆满杂物。灰尘和杂物让我不能想象到这里曾经住过人,而他们就像落入尘埃一样,没有痕迹。包括他们的悲欢离合的一生,也一并带入土里。

  后面几个故事,写家乡的玩伴童年的好友阿小、文展,大学同学厚朴。他们挣扎在梦想和现实间,曾经想要改变世界,有个不平凡的人生,最后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他们的梦想、快乐、迷茫、痛苦和挣扎,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每天挤地铁的人群中,我不会知道哪个人正经历着怎么的人生风景,哪个人昨晚是哭着睡着的,哪个人刚实现了人生目标而内心欢愉……脸上风平浪静,内心风起云涌,长大了,学会了把情绪藏起来。文章里有一句话,是最好的概括:“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我是一个纠结的人,至少我自己有这种感觉,乐观和悲观一体,一边努力向上生长一边丧的要死,一边热爱生活一边觉得谁要爱谁去爱好了。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跟作者一样幼稚,一直在抗争,跟命运跟岁月跟自己,想要留住拥有的所有美好,珍惜想要珍惜的人,明知道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样子,还是在努力着。

  一直走在寻找文字救赎的路上,一直试图在别人的故事找到自己,一直走着爱着哭着笑着,不祈求皮囊永远年轻,但求灵魂永远热血!

皮囊读后感10

  突然发现书客这个平台,正好活动里有准备看的书,所以就参加了。

  一开始《皮囊》无意间翻过没看,后来补起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深得我心,因为我是通过自虐性登山来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们的生命本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后边关于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家庭里一个人的疾病随着时间慢慢消耗着这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故事在农村不少见。有时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难来临的时候乡亲们的冷漠与旁观。

  张美丽的故事,人言可畏,闲言细语如刀般割着张美丽坚强的心。

  两个阿小、文展、厚扑,以自己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疯狂的冲向自己向往的地方。阿小们只会模仿,没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追求。文展足够努力,但太较劲,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这自以为是的.社会。厚扑追求激情、挑战和自由,可惜生活梦想飞的太高,没好好走过什么路。

  写作是一种内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当自己动笔去写的时候才会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也是一本内观自己的书。

皮囊读后感11

  第二遍看到五十几页,书里的父亲让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一直强撑着眼泪读到现在。似乎不太适合刚经历父子离别之人阅读,因为作者把每个场景都写得很真实,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他不要在此刻去触碰皮囊这本书。只能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以后细品,会让你对自己父母那杯的爱情有新的认识,对生死有新的感触。

  他说这本书里的每个字里行间都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故事的主角似乎与他过于贴切,这是一本他不想触碰的书,至少现在还不行。半年前,父亲因为头痛到院就诊,查出晚期肺癌,且扩散到头部,肺部,治愈率几乎为零,不到两周,父亲就这样离开,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根本没办法接受。

  躺在病床已经五天左右的父亲意识开始不清醒,母亲,哥哥,和他一直轮番照顾父亲,知晓结局的母亲一直陪伴在父亲床头,从未离开。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间摸什么东西,听母亲解释说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动作,还得摸钉子,口里还念叨着上班,母亲含泪握住父亲的手,说“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干一辈子的活了”,话都说不清楚几乎用尽全身力气的.父亲吼出“不上班哪来在的钱给女儿生活费”说着又开始摸口袋里的钱包,要去银行给还在上大学的女儿打钱,其实女儿那年刚好毕业,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亲是干工地的,一辈子过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没当回事儿,计划着是赶回来看自己半个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亲,结果还未见到母亲一面,就直接在医院躺下来,没法动弹的奶奶一直呕血,也没办法走路。父亲在楼下病房,奶奶在楼上的病房,父亲离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愿在天堂母子相聚,父亲可以解释为啥没在临终前看上母亲一面……

皮囊读后感12

  “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也从那时候开始,写这本书,就不仅仅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了,而是“必须做的事情”了——我在那时候才恍惚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蔡崇达《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读罢《皮囊》,沉重、真实、卑微、悲凉、质朴、冷峻、反省、放弃、坚强、执着……太过丰富的感受一起用来最后却汇成了一种——压抑,几天来挥之不去。9个人的故事、5种人生体验加1个后记成了这本书所有的内容,我不知道这样的内容属于人物传记还是自传抑或是抒怀曾经的过往?其实不论是什么,按照书中李敬泽在序文里写到的那样:

  “它不轻松不愉快不时尚甚至也不文学——文学没有那么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学是轻的。蔡崇达写得不太好的时候,他有一点生涩的文艺腔,但当他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时,他不文艺了,他站在这里,艰难地扪心而说。

  ——这时,他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

  此时,我们就从历经沧桑开始。

  最先攫住人心的便是阿太。正是这个作者外婆的母亲,一位小脚女人,终年99岁品尝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传奇老太太让我更加深刻明白了外物与灵魂的孰轻孰重。

  这位本就是渔民并无多少文化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掷地有声。这里蕴含着极其朴素的哲学,我们生命本该轻盈,我们如果整天伺候着这个皮囊,却忘记了皮囊恰恰只是承载灵魂的驱壳,皮囊里装满了各种欲望与永在阴暗蠢蠢欲动的贪念,欲望与贪念固然会驱使人前行,可终究也就拖住了本该将轻盈的生命还给生命的本真。不由得让我想到海子在《日记》一诗中写到:“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

  作者在阿太离世时突然明白了他曾经不懂阿太常说的这句话的含义。而我读完阿太的故事,我也突然明白了对于生命最内核的认识跟知识多少无关,甚至跟人生经历也没有本质的关联,生命的内核是关乎到外物与灵魂的平衡,我们在价值追求的天平上将哪一个筹码加放的更多罢了。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的生死沧桑甚至是她对至亲的人的冷漠让我们知道了灵魂的温度,看到了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与更少数。

  而作者又是将笔触深入到这样一群人中,来写出了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与命运的抗争者。一个是天才文展,一个是厚朴。

  文展长于作者一岁,十二三岁的孩子嘴里便时常挂着“人生”“梦想”等词语,他矫情却又真诚的表情让作者从无聊的困惑阴影中走了出来,并开始膜拜这个众人眼中的天才。这位天才般的人物奋斗史绝对令人惊叹。按照他开导作者的话语“你得想好自己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然后细化到一步步做具体规划”,他是这么说的,更是如此践行的。9岁开始整理国家大事事件,来训练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只为了进大城市考取公务员。然而终究在初三阶段成绩滑坡却异常勤奋的杜绝一切交往和作者的宽慰情况下考上福州的中专,闭门自修的他再次出现在作者的眼前时眼里又闪着灼灼的光,并再一次情绪激昂地规划自己未来人生。像英雄般承诺离开的日子里写信告诉他的成功,然而终究在第四封信时连落寞与无助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接下来情节是:文展退学了;文展离开了家乡;文展最终又回到了家乡在镇上的广播站当电工。分别多年后在家乡的小路上相逢,然而我急切的呼喊着他的名字,可是他似乎全然没有听见,头也不回地拐出了小巷。故事尚且未完,作者与文展还是见了面的。沉默成了最后一次谈话的主流,最后的收束语居然出乎人的意料:“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

  写到此处,我内心被一块浓的化不开的硬物压迫着,抬头看了看窗外,雾霾笼罩着天空。

  后来,文展去了一个几千人口的小村庄,挑起附近地区发射台的维修看护工作。再后来结没结婚并不可知。

  我忘了说,文展是一个有着兔唇的人。

  厚朴是我大学的同学。名字是来自英文单词“HOPE”。他爸爸是全村唯一懂英文,并担任村学校的英文老师兼校长。文中关于这个形象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词便是“用力”。尽管这样的发力总让人有一种压迫感,但是他也有着从心里透出来的迷人笑容。

  厚朴和作者不同的是厚朴总是那么热血沸腾地为青春张扬,为各种奇异的理想践行。而作者终究是务实和紧张的,挣奖学金、打一份工、进报社实习,训练自己和真实的世界相处。当作者为自己理想而奔命且以为是有成就的话,那么厚朴也在为他的理想绽放激情。投身到各种社团活动之中,厚朴组建自己的乐队,海报标题是:组建改变世界,改变自我的乐队。乐队的名字叫“世界”。宿舍成了他的乐队排练房,而作者却也离开宿舍最终如愿以偿进了报社实习。

  在食堂里的`首场演出是厚朴的歌声作者竟然没有什么记忆了,让作者触动的却是厚朴开场嘶吼的那一嗓子:“我们是世界,现在听我们歌唱吧!”是那么的无所顾忌,又是那么的酣畅淋漓!

  其实乐队演出后最大的成功是厚朴收获了爱情。而我想说的是在这一周换了三个女朋友的厚朴最终让他安定的那个女孩叫王子怡,市委秘书长的女儿。据说,这个女孩子是想通过厚朴完成了自我所拥有的一切的反叛。

  厚朴最后失恋了。原因只是在听小提琴演奏会上为了见王子怡的父亲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

  作者留在报社并居住在了北京。厚朴却被勒令退学。

  作者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厚朴却死了。

  死因:自杀。

  当看到此处,我如同作者写到的一样:“一种难以形容的悲伤,迅速在胸口膨胀。”然而,我与作者不同的是我们终究是隔着纸张透过文字来看厚朴的命运变迁。

  无论是天才文展还是激扬的厚朴,不都是来自偏远地方想改变命途且充满理想的拼命人,当他们面对作者所谓的成就时变得自卑与怯懦起来,可是,我却也在想作者就是成功者吗?我以为都是卑微的生命,不同的是灵魂如何安放且站立罢了。然而,文展与厚朴终究没有认清自己为何就是不能寻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并以此雀跃。那么留在北京的作者又是如何看待文展厌恶他的成就的呢?

  “不想哭,内心憋闷得难受,只能在租住的不到十平米的房间里,不断来来回回地到处走,然后不断深深地、长长地叹气。仿佛我的胸口淤积着一个发酵出浓郁沼气的沼泽,淤积着一个被人拼命咀嚼,但终究没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团的整个世界。

  也就是在那时候,我突然察觉,或许我也是个来北京看病的人。”

  如果说作者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生病且需要医治的人,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多多少少也是正走在生病的路上、或是已然生病要不就是病入膏肓?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治病。因为,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原本是带不走任何东西的。对于生命本身,我们更是还其轻盈,又何须附加,不断地附加?

  如果说对于文展和厚朴作者还是幸运的话,那么他最大的幸运则是能够通过这些何其卑微却又不甘于卑微的生命中看到自己的卑微,并试图让自己能够站立,并以文字和情感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看清自己和看清世界。

  有人说,太过悲情,还是不推荐的好吧?而我想恰是讲述卑微者成就了此书,作者的阿太、母亲、父亲、两个阿小还有一个特殊的女性张美丽等等,用他们有限的皮囊,去将个人投放在天地间,与命运与人际与自己挣扎、斗争,尽管这的确不能证明其意义是什么,这也因而证明了生命之卑微,灵魂却已然走在天地间。看见了生命的卑微,无论是自己还是书中的,总胜过于遮蔽着的双眼混沌行于世间。唯有此,才能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有完整的路径。这也正是我们热爱阅读并有人再苦也倾心创作的源动力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皮囊》又是何其积极的,如刘德华写的序文里说:“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一个皮囊,就是一段经历。作者做了一个归家的梦,并且终究走进了那条小巷。苍穹下有不少皮囊无处安身的吧?

皮囊读后感13

  这是一本写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亲人,写自己的朋友,写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对当代作家的耳闻是相当闭塞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达,第一次读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实,我指的是他这个人。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我非常愿意读一些作者所写的自已故事,不仅仅是因为真实,还能让我了解不同人的性格和生活。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我们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所接触的人和感受的情感都是有限的,唯有读书才能为我们在各自的小世界里开一道窗,让我们有幸去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另一种真实的世界。我们不需参与,只是一个观看者。

  皮囊是一本很好的书,它适合你在清静悠闲的时候,舒服地坐下来,认真地欣赏阅读的。请不要急于把它读完,如果你有事尽可以去忙,只要插支书签就好,待你忙完后可以再慢慢地欣赏它。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皮囊读后感14

  有家可回的人都是华蜜的。

  前面写阿太父亲母亲的文字感人至深,读来经常忍不住泪目。所以说不要在公众场合读这本书,大庭广众之下哭得稀里哗啦的确略微尴尬。可是一生中的祖辈父母亲情是隐忍不了的,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有可以回去的家,而有家可回的人都是华蜜的。我也最终理解的父亲为什么肯定要在老家自己动手建房子,房子在那里,你就知道自己的.根在那里。 后面写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尽管生活环境类似,每个人的家庭境遇不一样,父母为人不一样,对自己的认知不一样,因各种缘由,大多数小伙伴都会渐渐走向陌路。但每个人都是一种生命的可能,世间万千形态,追求各异,最终在不同的命运中走向相同的归宿。

  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总还是有一种疏离感。乡下农家子弟也许多数是通过读书走出村庄,冷眼旁观着老家的一切改变,自己却鲜能融入进去,即便是土生土长,知道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地方,总免不了漠然。时间列车滚滚向前,我们既失去了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

皮囊读后感15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

  一、突然,想开始在破碎的生活里尝试着做点挣扎。

  静静的读一本书,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家里有一堆的书籍,上面落下一层薄薄的灰,拿起这本放下,拿起那本觉得不适,总想尝鲜。在掌阅上去找了很久,看到《皮囊》。名字一下吸引了我,读完后也确实吸引了我。

  《皮囊》之前,未曾阅读过蔡崇达先生的文章。蔡先生说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完整的路径。起码蔡先生的文章做到了,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能够真的体会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也让人引发共鸣。

  文章是分章节的主题,用文字的联系讲述蔡先生的一段过往。一个个主题的故事并没有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讲诉,反而让人有空间可以自我想象,来填充饱满。或许是因为这些故事,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或早或晚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也许这就是人的共性。

  二、死去的人,剩下的只有不相信奇迹的皮囊。

  石头一样坚硬的阿太,半身偏瘫数年的蔡先生的父亲等突然逝去的人,只留下不相信奇迹的皮囊。种种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十几岁的蔡先生不得不成为家里拍板的人。仿佛每个家庭在经历重大的变故之后,家里可以拍板说话的主心骨都会进行变更。

  七月一号,爷爷车祸急需手术的时候,拍板签字的是爸爸,我知道爸爸当时像年轻的蔡先生一样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动手术,面临死去的风险;如果不,也熬不过当晚。爷爷手术后,成了植物人,爸爸一度因为照顾爷爷而独自落泪。也许值得庆幸的是,爷爷像蔡先生的父亲一样,用不一样的方式陪伴了我们一年,成为我们补偿的精神寄托。奶奶因为照顾爷爷,体力不支猝然离世。按照当地的风俗,两个死去的皮囊只有隔年才能安葬在一起。不知是不是奇迹,爷爷在满一年的第二天的清晨,离开了我们。

  患癌离世的李咏先生,公交坠江的十五人,诸如此类,部分人甚至没有等到自己的皮囊入土为安。正如蔡先生所说,他们被时光抛下列车,迅速得看不到一点踪影,我们找不到他们的一点气息,甚至让我们凭吊的地方也没有。

  三、抢救室的病人,来不及表达感情;抢救室的亲属,不敢相信感情。

  正如蔡先生描述的,抢救室座落在一条由大理石铺就的长长的走廊,再柔软的脚步踩踏上去,都会听到厚重的回声。冷色的灯光静静地敷在上面,显得走廊更长、更深了。声音堆堆叠叠,来回在走廊里滚动。

  爷爷住在抢救室的一个月,我看过太多死在手术台上的病人,看过病情太重躺在病床上等死的病人,最终变成一具具皮囊腐烂在泥土中。不知自己何时会离去,很多抢救室的人就像蔡先生的父亲一样,甚至遗言都没有留下,就已离去。在离去的那个刹那,来不及表达的感情,会化作蝴蝶,回来看你。读后感那一个月,就像蔡先生一样,我也难免和隔壁的病患交朋友。昨天还和你谈笑风声的.人,今天的位置就住进了新人。有的时候安慰自己,人家是痊愈出院了,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久而久之,也就不敢相信感情了。

  四、一路的朋友,形形色色,真好。

  就像是蔡先生有神明朋友、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等这么多的朋友,每个朋友就像是一本故事书,有的温暖你,有的教你成长……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回归到父母身边读书。因为父母观念的原因,我三年的高中生活想过自杀、想过离家出走……我们两都是同学眼中安静内向的书呆子,也没想过会和你有过多交集。父亲出事,你请我去学校食堂吃饭;临近毕业,要购买班服拍毕业照,父母不给我钱,你帮我交了费用;你甚至还说如果父母不给我钱读大学,你来资助我……你保护了我小小的自尊心,你教会我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尽自己的能力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

  不同的是我没有天才文展这样的朋友,文展从小就严格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虽然最后结局不是很好,但是却这样影响了蔡先生的一生。在我高考之后,还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放弃了大学。尽管这段过往,很多人听起来,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我不是没有恨过,但是渐渐的也就理解。他们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也注定了这辈子的辛苦劳作。虽然我现在还是会因为学历受到种种限制,但是也在努力学习自考的课程,鼓励的时候,时常会对自己说,你就是那片不同的叶子呀。

  人生,是一个轮回,有出才有归,有经历才有平静。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读后感02-26

皮囊读后感04-28

皮囊读后感01-13

《皮囊》读后感01-13

《皮囊》读后感06-29

《皮囊》读后感(大全)01-13

【推荐】《皮囊》读后感07-02

《皮囊》读后感【热门】07-02

《皮囊》读后感[推荐]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