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时间:2023-12-13 15:08: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之研究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1

  《体育之研究》对于今天的启示不仅对学校教育作出巨大贡献,更是对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强调“三育并重”,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毛泽东对学校教育的突出贡献所在。李伟民指出,“身心正常、健康、和谐发展的理论是毛泽东同志体育思想的真谛。‘三育并重’、‘身心并完’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发展,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的一大贡献”。建国后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把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根本原理和内核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更是强调了教育(包括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在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从而确立“体”在三育中的位置。

  我们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长期走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旧路,伴随着改革的脚步也曾出现过批评锦标主义全盘否定竞技的'观点,积重难返,对增强体质的难度和重要性我们都缺少足够的理解和认识,而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了一个“体育之真义”的观点:体育是“养生之道也”,是“人类自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可见,体育的真义,在于增强人民的体质,完善人类的身体。毛泽东在1952年为中华体育总会成立大会的著名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反映了他完整而系统的体育思想,也是他对体育内涵和本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他所理解体育的对象是所有的人,而不是少数人参加的“精英”体育,作为一代卓越的领导人,能对体育有如此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实为鲜有。其实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不对立和矛盾,二者只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应该是各有其所、各有其用、协调发展。1995年5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一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措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体育运动”,实际是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肯定与回归。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也就是全民健身,也就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在开展全民健身的过程中应以毛泽东的“健民强国”为指导思想,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2

  1917年4月1日,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体育方面的文章—《体育之研究》。读完这篇比较简短的文章后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当今社会信息发展快,人们生活条件好,导致很多年轻人整天没日每夜的坐在电脑旁边玩游戏,工作等。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和我们大人一样缺少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呢?回想一下我的童年,每到放学或放假的时候就会和小伙伴们去野地户外去“疯跑”,而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不重视孩子体育锻炼方面,而是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一到周末或寒暑假就会立即为学生报各种补习班。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的头脑确实变聪明了,但是他们的体格却明显变弱了……哪怕让孩子跑几圈就会气喘嘘嘘,哪怕稍微少穿一点衣服就会感冒一场……孩子的身体不够强壮,意志就不够坚强,精力也会不堪重负。注重体智德美的发展教育体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挽救我们孩子的体质呢?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时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因素,作为在体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学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先后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学校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除共同具有一般的教育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现代体育教学观要求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体育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还要为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项目,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的有力措施。如“传球接力跑”,是发展学生传接球和跑步能力的游戏,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快速传球和正确跑步姿势,并且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头上传球,有的说跨下传,还有的说转身传球。各组采用了不同的传球方法,结果是头上传球比较快,而且能迅速过渡到接力跑,学生在学中玩,玩中乐,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沉浸在欢乐中。由此可见,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总之,体育课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从小树立终生体育思想,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3

  1917年4月1日,24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发表的第一篇体育论文,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篇体育文化珍宝。《体育之研究》全文6千余字,分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共计8个部分。最后,毛泽东还描述了一套自编的体育锻炼方法。在这篇论文中,毛泽东博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某些长处,融会贯通,因而使对体育的研究建筑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

  《体育之研究》在我心目中,堪称体育论文之绝世经典。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之现象深表忧虑;对“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等现象深表愤慨。因此,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清楚地发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其精神随之”的'豪言壮语,并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和“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从古至今,可称得上英雄的必是文武兼备者。比如周瑜“雄姿勃发,羽扇纶巾”,孙策“猛锐盖世,决胜疆场,又常与周瑜、大小乔共读书”。以及《体育之研究》中提到的“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等等。

  在信息化的今天,许多青少年习惯于“动动鼠标,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他们头脑聪明,但体格状况令人很担忧。他们的家长根本不关注体与德的培养与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送他们的孩子去学美术、弹钢琴、学英语等。其弊端,体现这些青少年“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喘,涉水则脚痉”。身体不够强壮,意志不够坚强,精力也不堪重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望子成龙的家长面前,是不是很苍白无力呢?只有他们知道!

  《体育之研究》虽诞生于92年前,今天重读它,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育之研究》所倡导的是一种历史的清醒,青年毛泽东写此文是要用体育“救国救民”,如今我们要用体育“富国强民”。它对体育的透彻阐释,恰似一股清泉,呼唤我们对体育的重新解读,体育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回归全民。

  斯人已逝,斯人体育之言犹在耳。写此短文,以示鄙人之见:反对重文轻武,重申学校必须“三育”并垂。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相关文章:

体育之效的作文07-12

体育研究报告02-09

体育小课题研究计划03-15

体育之效作文(精选6篇)07-11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12-03

体育课题研究方案12-06

体育与研究心得体会03-28

教学研究之我的磨课之-电磁铁教学预想与思考01-04

体育之效高考作文范文07-12